一、巢式RT-PCR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SA mRNA和PSM mRNA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梁凯歌[1](2020)在《与诊断相关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分析及qPCR验证》文中提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现阶段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现老龄化,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作为前列腺癌的单一检测指标,特异度低,灵敏度低,早期诊断率较低,预后较差,很大一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最佳时机,死亡率较高。目前,许多学者都对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进行过研究,但不同实验室和不同研究者,选择不同的基因,采用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结果亦不相同,甚至出现相矛盾的结论,因此,亟需寻找用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临床研究已有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定量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前列腺癌特异敏感的标志物;并在基因表达综合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对关于前列腺癌的相关数据集进行研究,通过R语言对数据集进行筛选,获得新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潜在标志物,并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对筛选出的标志物在血液和尿液中进行实验验证,以期找到适用于临床诊断及预后的前列腺癌血液和尿液生物标志物。结果如下:1、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集临床上已发表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文章,研究与前列腺癌诊断相关的同一生物标志物的文章数量不低于10篇(包含10篇)方可进行Meta分析,根据Meta分析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筛选并从中提取相关资料,通过R语言进行Meta分析并利用GEO数据库最新数据集GSE69223、GSE55945、GSE45016 及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在线工具对筛选出的标志物进行验证,最终确定 AMACR、P53(TP53)、KI67(MKI67)、PCA3、GSTP1均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其中PCA3和GSTP1为前列腺癌的最优诊断生物标志物,P53(TP53)可以用于前列腺癌预后。2、通过R语言对GEO数据库中GSE69223、GSE55945、GSE45016三个芯片数据集进行数据下载,芯片质量评估,背景校正,标准化处理及数据分析,以|log2 fold change(FC)|≥1.0和P<0.05作为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Gene,DEGs)筛选条件,GSE69223数据集筛选得到DEGs共787个,其中上调基因354个,下调基因433个;GSE55945数据集筛选得到DEGs共1617个,其中上调基因80个,下调基因1537个;GSE45016数据集筛选得到DEGs共652个,其中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622个。利用STRING在线工具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关键基因,其中数据集GSE69223筛选出的关键基因有EGF、SNAI2、WNT5A、ITGA1、BMP4、FOXA1,数据集 GSE55945 筛选出的关键基因有PIK3R1、AGT、ITGA、LPAR1、ANXA1,数据集 GSE45016 筛选出的关键基因有STA T3、IL6、JUN、LPAR1、CXCL8、CXCL1。基因与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和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关键基因主要参与GPCR介导的信号通路、蛋白多糖介导的信号转导和糖皮质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等,同时涉及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免疫应答等功能,综合三个数据集的筛选结果,选择其共有基因ITGA1和LPAR1作为前列腺癌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GEPIA在线工具和Oncomine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差异表达验证及生存分析,结果显示,ITGA1和LPAR1在前列腺癌组和正常组中具有表达差异,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不适用于预后。3、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eta分析和GEO数据库筛选出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AMACR、P53(TP53)、KI67(MKI67)、PCA3、GSTP1、ITGA1和LPAR1在血液和尿液中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前列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均存在表达差异,它们均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潜在血液、尿液生物标志物且PCA3的特异性较强。
谢怡怡[2](2019)在《前列腺组织PSA mRNA表达与血清PSA相关性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BPH)和癌组织(PCa)中PSA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与良恶性前列腺组织生成PSA能力的相关性。材料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行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TRUS)12点穿刺活检的83例患者,按病理诊断分为良性增生患者51例,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32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包括Gleason6分7例,Gleason7-8分21例和Gleason9-10分4例;收集所有患者年龄、血tPSA、前列腺体积等临床数据。将所有穿刺组织按照病理回报结果分为良性增生组617例和恶性组112例;根据Gleason分级,将所有恶性组织分为3组,分别为Gleason6分、Gleason7-8分和Gleason9-10 分组,采用 Real-time RT-PCR 技术检测其 PSA mRNA 和 GAPDH 的表达量,计算1000*2-△CT作为PSA mRNA的相对表达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采用Mann-Whitnsy U检验分别比较不同分组之间血PSA和组织PSA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计算比较PSA mRNA在前列腺不同Gleason分级中的相对危险度(OR),分析PSA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前列腺癌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用Spearman检验分析PCa患者和BPH患者血tPSA水平和组织PSA mRNA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H患者血tPSA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1.PCa患者与BPH患者中血tPSA的水平分别为10.1(6.3-18.6)ng/ml和8.0(5.9-11.9)ng/ml,PCa 患者显着高于 BPH 组(P=0.002)。PCa 患者不同 Gleason 评分与血tPSA的水平呈正相关(r=0.464,P=0.009)。2.PCa组织和BPH组织中PSA mRNA中位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42.48(202.71-9730.08),2138.47(269.22-8254.6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32)。Gleason6分,Gleason7-8分和Gleason9-10分组的PSA mRNA中位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2440.10(186.75-16348.21),6271.24(519.24-10506.72)和 2138.47(269.22-8254.61);与 BPH 组相比,Gleason9-10 分组组织 PSA mRNA 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4),而Gleason评分7-8分组的PSA 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着高于BPH组(P=0.048);与Gleason评分7-8分组相比,Gleason9-10分组PSA mRNA相对表达量亦显着下降(P=0.002)。3.PCa组织中PSA mRNA相对表达量最低值组相对于最高值组Gleason9-10的相对危险度 OR(95%CI)为 7.22(1.77-29.56)。4.同一病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PSA mRNA表达量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同一病人不同Gleason评分与PSA mRNA相对表达量无相关性。5.PCa患者与BPH患者中PS A mRNA相对表达量与血tPS A水平均无相关性。6.BPH患者血tPSA水平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Beta=0.432,P=0.002),与是否炎症呈正相关(Beta=0.415,P=0.001)。结论:BPH组织和PCa组织PSA生成能力无显着性差异,但中分化前列腺组织的PSA生成能力较BPH组织有所上升,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PSA生成能力显着下降;外周血PSA水平与PSA的生成能力无相关性;PSA mRNA表达量检测可用于预测高恶性程度前列腺癌;前列腺体积和是否炎症是影响BPH患者血tPSA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郑伟[3](2014)在《PSA联合检测血液与组织中PCA3基因的表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筛选前列腺癌的最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但是由于PSA特异性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仍然存在着争议,而最近发现非编码前列腺癌基因3(PCA3)是前列腺癌(PCa)诊断最具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虽然在前列腺按摩后的尿液诊断中已经验证了其临床价值,但是很少有研究确定其在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血液中的PCA3表达,以此作为一种诊断工具,提供改进前列腺癌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桂北、桂中地区大型医院住院患者外周血标本和前列腺组织标本,其中包括28例前列腺癌(PCa)患者的外周血液标本与组织标本、3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外周血液标本与组织标本以及3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的非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通过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和前列腺组织的PCA3基因的mRNA的表达。然后,分析不同分组(前列腺癌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正常对照组)血液和组织中PCA3的RNA表达有无差异。分析前列腺癌患者PCA3基因的mRNA的表达与Gleason评分和肿瘤TNM分期的关系,以及其表达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对前列腺癌诊断参数的影响。结果:经检测分析,前列腺癌组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对照组的PCA3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05),前列腺癌(PCa)组外周血和组织中PCA3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液中的PCA3诊断前列腺癌表现出96.9%的特异性和32.1%的敏感性,联合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的PCA3显着改善了该诊断参数。同时,检测血液中PCA3的表达联合PSA≥10ng/ml显示出95.4%的特异性和60.7%的敏感性。结论:1.外周血和组织中PCA3基因的mRNA表达是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指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PCA3的mRNA,可作为筛选前列腺癌的肿瘤标记物。2.检测外周血PCA3的mRNA表达联合PSA≥10ng/mL,可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有效防止误诊。
汪彬哲[4](2010)在《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细胞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将其分为101-106共6个不同数量等级,分别与5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混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细胞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A组)和非富集组(B组),另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A组及对应的阴性对照组与包被单克隆抗体CD326的免疫磁珠作用,经免疫磁珠分选器分离富集后,提取富集分选标本的总RNA。B组及对应的阴性对照组未经免疫磁珠富集处理,直接提取其总RNA。A和B组标本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其中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各组分别进行10次实验,统计分析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实验研究,建立灵敏度更高的循环血肿瘤细胞检测方法。抽取22例初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22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2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C组)和非富集组(D组),22名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设为E组。提取其总RNA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三组检测结果,探讨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结果:(1)细胞实验中所有阴性对照组PCR扩增曲线均呈不规则的波浪线,未出现典型的S型扩增曲线,表明所有阴性对照组标本均未出现特异性PCR扩增;(2)A组和B组10次实验101-106各数量级细胞组的PCR扩增Ct值均数见表五;经相对定量后比较10次实验101-106各数量级细胞组hTERT-mRNA的表达水平,A组显着高于B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六;(3)2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C组和D组的PCR扩增Ct值见表七;经相对定量后比较22例标本中两组hTERT-mRNA的表达水平,C组显着高于D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八;(4)经相对定量比较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者hTERT-mRNA的表达水平,C显着高于E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九;(5)C组中,22例结直肠癌患者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情况呈明显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十。结论:经实验研究建立的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RT-PCR的检测方法,通过测定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可定量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灵敏度优于单纯使用RT-PCR的检测方法。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明显相关,为临床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微转移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龙亚[5](2010)在《外周血、尿PCA3和PSA基因的表达及尿PCA3评分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PCA3基因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基因,同时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尿液中PCA3和PSA的表达,探讨PCA3联合PSA基因是否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志物,及在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6-12月间我院住院患者的前列腺按摩后的初始尿液和外周血标本,其中病理证实前列腺癌3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68例,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做正常对照。以β-actin为内参,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尿沉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CA3、PSA的mRNA表达。实验组中前列腺癌患者按血清tPSA分三组,即<4 ng/ml 5例,4-10 ng/ml 3例, >10 ng/ml 29例;按Gleason评分分两组,即5-7分13例, 8-10分24例;按临床Whitmore-Jewett分期分三组,即B期22例,C期6例,D期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按血清tPSA分三组,即<4 ng/ml 22例,4-10 ng/m1 9例,>10 ng/ml 27例。结果:(一)外周血、尿PCA3和PSA基因的mRNA表达1.外周血、尿PCA3的mRNA表达对照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外周血均无PCA3的mRNA表达;前列腺癌18例有PCA3的表达,平均为82.61±167.56,其敏感性为48.6%,特异性为100%。外周血PCA3的表达阳性率在Gleason评分8-10分组和5-7分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8;在不同临床分期中C/D期与B期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 =0.003。对照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组尿液中PCA3的mRNA表达分别为7.47±7.86、8.32±12.01、60.31±68.53,前列腺癌组与对照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 =0.000。2.外周血、尿PSA的mRNA表达对照组外周血PSA的mRNA无表达;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有7例表达,平均为15.89±67.95;前列腺癌组有19例表达,平均为98.81±148.76,其敏感性为51.4%,特异性为90.8%。外周血PSA的表达率在Gleason评分8-10分组和5-7分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中C/D期与B期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 =0.001。对照组、BPH组、前列腺癌组尿液中PSA的mRNA表达分别为412.74±273.62、398.24±364.12、392.47±361.22。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尿PCA3评分1.尿PCA3评分经ROC曲线分析, ROC-AUC=0.908(95%CI:0.854-0.969),本实验以截断值为64.6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界值,截断值以上有30例前列腺癌患者,敏感性为81.1%,截断值以下66例前列腺增生和结石患者,特异性为86.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0.4%。2.尿PCA3评分对照组为13.5±11.93、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为31.34±36.91、前列腺癌组为167.59±119.25。前列腺癌组与对照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为0.000。3.5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而血清tPSA<4 ng/ml,有4例经尿PCA3评分诊断为前列腺癌,阳性率为80%;3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而血清tPSA在4-10 ng/ml,有2例经尿PCA3评分诊断为前列腺癌,阳性率为66.7%。27例病理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而血清tPSA>10 ng/ml,有22例经尿PCA3评分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阴性率为81.5%。说明尿PCA3评分有助于发现血清tPSA在正常范围和灰色区的前列腺癌,在血清tPSA>10 ng/ml的人群中可排除前列腺癌。4.在Gleason评分8-10分组PCA3评分的值为200±130.65,5-7分组的值为107±63.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29,并存在正相关趋势(rs′=0.363,P =0.027);PCA3评分在D期平均值为288.3±119.2,C期为196±108.3,B期为110. 5±72.4,三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1,存在正相关趋势(rs′=0.561,P =0.000)。5.尿PCA3评分、外周血PCA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5%,高于两者单独测定。结论:1.PCA3基因和PSA基因在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是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尤其是PCA3基因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其他泌尿系患者中均无表达,特异性达100%。2.尿PCA3评分在诊断前列腺癌中比血清tPSA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尿PCA3评分和联合检测外周血中PCA3基因的表达不仅可以提高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而且与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有显着性相关。3.应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同时检测外周血、尿中PCA3、PSA基因的mRNA表达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志物在临床推广应用。
汪彬哲,邓晓芳,胡伟民[6](2009)在《恶性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检测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局部或区域的复发和远处转移。具有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术前或术时已脱离原发灶,以极少的数量转移到淋巴结、骨髓、血液或远处器官中,常规的检测手段却不能发现,称为肿瘤的微转移(micrometastasis)。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是肿瘤远处器官转移的重要起始步骤。及时诊断肿瘤血循环微转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现就恶性肿瘤血循环微转移检测方法及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瞿虎,陈羽,丘少鹏,毛晓鹏,郭胜杰[7](2009)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新型剪接变异体PSM-E在外周血的定量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分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及其新型剪接变异体(PSM-E)在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SM-E、PSMA在前列腺癌(53例)和前列腺增生(79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定量表达,分析其差异。【结果】PSM-E相对表达量在PCA组(-8.22±0.32)高于BPH组(-9.99±0.41),P<0.001;PSMA相对表达量在PCA组(-12.51±0.31)高于BPH组(-13.72±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和BPH组内PSMA与PSM-E相对表达量有相关性(r=0.36,P<0.05;r=0.65,P<0.01),与血清PSA均不相关。【结论】外周血定量检测PSM-E表达差异可用于区分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与PSMA相比PSM-E表达量更高,其检测的灵敏度更高,PSM-E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
李娅[8](2009)在《前列腺癌特异DD3 mRNA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列腺癌(PCa)是西方国家男性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占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在不断上升。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增长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血清PSA>4ng/ml时穿刺阳性率只有1/3。近年来发现的人血管舒缓素激肽释放酶2和前列腺干细胞抗原也被证实为前列腺癌特异性基因,但它们并不能提高前列腺癌的特异诊断方法。所以,寻找新的前列腺癌诊断标志物,建立更加特异的诊断方法,是目前对前列腺癌诊断研究的热点。DD3基因是近年来所发现的一种前列腺癌特异基因。DD3 mRNA既能高表达于癌性前列腺上皮细胞株中(>95%),而且在前列腺癌发生时表达量明显升高,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大于90%,目前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前列腺癌标志物。进一步探明DD3基因在前列腺癌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应用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克隆了DD3基因片段,即根据外显子4设计一对引物,自LNCaP细胞中提取总RNA,以LNCaP细胞cDNA作模板,进行PCR扩增,将PCR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纯化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再将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提取重组质粒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定量,作为定量检测的标准品。结果经重组质粒PCR扩增及序列测定,表明PMD18-T-DD3 cDNA克隆成功,可作为前列腺癌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标准品并可应用于定量标准曲线的绘制,为前列腺癌DD3特异性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提供保证。本研究在完成DD3 mRNA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的基础上,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前列腺癌特异性DD3 mRNA方法。经方法学验证结果证实,其最低检测限为1.64×101拷贝/ml,线性范围为1.64×101~1.64×1011拷贝/ml,证明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经对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并进行Blast同源性比较,证实有较好的特异性;同时经检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我们针对27例前列腺癌组进行DD3 mRNA检测发现其阳性例数显着高于非前列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其中全血标本阳性例数为18(18)、尿液标本阳性例数为4(5)、前列腺液标本阳性例数为4(4);而在30份非前列腺癌患者标本中只有1份前列腺液出现低拷贝值1.984 log拷贝数/ml,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确定;30份健康人标本均为阴性。对前列腺癌进行病理分级后并观测与DD3 cDNA拷贝数的变化,结果DD3 cDNA拷贝数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对全血DD3 mRNA检测与血清PSA的检测进行检测,结果在18例前列腺癌全血标本中发现DD3 mRNA阳性例数为18,而PSA阳性例数为16;在20例非前列腺癌全血标本和10例健康全血对照标本中DD3 mRNA均为阴性;PSA在非前列腺癌组出现4例阳性,经对4例PSA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调查,均不是前列腺癌。结果证明全血DD3 mRNA检测在特异性上优于PSA。在测定PSA mRNA定量的基础上,我们引入DD3得分概念,即将DD3 mRNA绝对值与PSA mRNA绝对值相除,发现其结果与我们先前的单独DD3 mRNA定量一致。本研究证实DD3基因是一种适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可用于生物体液如血液、尿液和前列腺按摩液中少量癌细胞的检测,在前列腺癌的微转移诊断、预后判断、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睿,张立国,符蓉,王春雨,刘树业,石建党,张琚[9](2008)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利用TaqMan定量PCR检测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的表达量,建立了一种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前列腺特异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PSA在转移癌、局限癌和增生患者组中与GAPDH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3×10-3±3.4×10-4),(2.6×10-4±3.9×10-5)和(2.6×10-5±4.5×10-6),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PSMA在各组间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4×10-3±9.3×10-3),(5.0×10-4±8.3×10-5),(2.4×10-5±7.2×10-6),各组间亦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01).因此用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PSA和PSMA的表达水平,可区分前列腺转移癌、局限癌和增生患者,该方法可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左国华[10](2008)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度恶性行为着称,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部分肝癌病人在肝癌切除或肝移植前,已有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循环系统中,入血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是导致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首要条件。因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AFP mRNA,作为判断循环肿瘤细胞的指标,但部分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检测结果提示该方法假阳性率较高,其特异性令人难以满意,且单标志物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研究显示端粒酶大多数(85-100%)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多数正常体细胞不表达,而端粒酶蛋白催化活性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是合成端粒酶的限速亚基,对端粒酶活性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TERT表达在AFP阴性的肝癌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hTERT表达阳性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100%,显示hTERT的基因表达是比端粒酶更敏感的诊断指标。因此我们推测hTERT mRNA做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标志物,可避免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中假阳性的干扰,应具有良好的癌特异性。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IMB)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免疫学技术,免疫磁珠细胞分离是应用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具有简便易行、分离纯度高、特异性高、同时保留细胞活性的优点。与常规检测技术(如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仪等)相结合,能在106-7个单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出一个肿瘤细胞,可弥补这些技术的不足,并改善这些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本研究以肝细胞癌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细胞荧光技术进行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学分析,以及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并尝试对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为检测及防治肝癌的血液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1)利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在磁珠上包被单抗HAb18,制备肝癌免疫磁珠后,将微量肝癌HepG2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混匀,再通过免疫磁性细胞分离,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检测免疫磁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计算癌细胞的回收率。(2)采集肝癌患者56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19例、继发性肝癌患者11例血样,及18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样作为阴性对照。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技术首先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癌细胞的富集,然后运用FITC-CK标记富集癌细胞,免疫细胞荧光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行形态学分析,并用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3)对8例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锚着独立性试验了解克隆集落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以及裸鼠移植及成瘤观察等方法研究其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1)包被HAb18的免疫磁珠能与HepG2细胞敏感而特异地结合,当单个核细胞与HepG2细胞比为1×106:1时可检测到癌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检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57.2%的微量癌细胞,无假阳性。(2)在用肝癌HepG2细胞所做的2组预实验中,免疫磁珠联用增强了巢式RT-PCR的灵敏度、特异性,其灵敏度为5ml血中含有一个癌细胞。(3)在临床样品的实验中,免疫磁珠富集后,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观察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为42.9%(24/56),检出细胞的形态可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4)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及hTERT 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4%、48.2%。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远处转移临床参数密切相关。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均明显提高(P<0.05)。血清AFP水平、肝癌分化程度等与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无显着相关(P>0.05)。67.9%的肝癌患者至少表达一种标志物,35.7%的患者两种标志物均阳性。AFP mRNA和hTERT mRNA的检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56。hTERT mRNA在AFP mRNA阳性和阴性的肝癌患者检出率分别为64.5%、28%(P<0.05)。AFP mRNA在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为21.1%( HCC vs肝炎和肝硬化,P<0.05),继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成人均未检出;hTERT mRNA在继发性肝癌患者中检出率为63.6%,而肝炎和肝硬化及健康成人中均未检出。(5) 8例标本中,其中7例培养未成功,仅有1例出现肿瘤细胞增生,异型性明显,命名为HCC-27,共传代培养5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肝癌细胞,HCC-27细胞的增殖及独立锚着生长能力显着低于HepG2细胞(P<0.05)。两只裸鼠经脾内接种培养肿瘤的细胞,其中一只裸鼠出现肝内移植瘤生长。结论:(1)成功利用碳二亚胺耦联法制备了一种抗人肝细胞癌免疫磁性微珠,制备的肝癌免疫磁珠能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微量肝癌细胞,有较好特异性和敏感性。(2)通过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富集,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3)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联合检测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和癌特异性hTERT mRNA,有助于提高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肝癌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经免疫磁珠细胞富集分离后培养,1例培养成活,这是肝癌血行播散的直接证据。培养成活的细胞具有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其生长增殖及锚着独立生长能力低,但具有转移潜能。
二、巢式RT-PCR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SA mRNA和PSM mRNA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巢式RT-PCR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SA mRNA和PSM mRNA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与诊断相关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分析及qPCR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前列腺癌 |
一、前列腺癌 |
二、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相关数据库 |
一、基因表达综合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 |
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 |
三、基因与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ia of Genes andGenomes, KEGG) |
四、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Analysis, GEPIA) |
五、Oncomine数据库 |
第三节 实验分析技术与工具 |
一、实验分析技术 |
二、实验分析工具 |
第四节 实验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Meta分析筛选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资料搜集 |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三、Meta分析结果 |
四、异质性分析 |
五、敏感性分析 |
六、发表偏倚 |
七、验证 |
八、预后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EO数据库筛选前列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数据下载 |
二、基因芯片质量评估 |
三、数据预处理 |
四、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五、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
六、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关键基因的筛选 |
七、关键基因的生存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数据下载及芯片质量评估 |
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
三、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四、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关键基因的筛选 |
五、关键基因的生存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设备 |
一、主要试剂 |
二、主要仪器 |
三、样本来源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引物序列设计合成 |
二、总RNA的提取 |
三、cDNA的生成 |
四、实时荧光定量PCR |
五、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
二、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前列腺组织PSA mRNA表达与血清PSA相关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实验标本的留取 |
1.3 Gleason分级标准 |
1.4 实验分组 |
1.5 主要仪器与试剂耗材 |
1.6 总RNA提取 |
1.7 RT-PCR检测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有效性分析 |
2.2 PCa患者与BPH患者中血tPSA水平的比较 |
2.3 前列腺癌患者血tPSA水平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2.4 PCa组织和BPH组织中PSA mRNA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2.5 组织PSA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
2.6 同一病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PSA mRNA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2.7 同一病人不同Gleason评分与PSAmRNA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
2.8 PCa患者与BPH患者中PSAmRNA相对表达量与血tPS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9 BPH患者血tPSA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PSA联合检测血液与组织中PCA3基因的表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资料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方法与步骤 |
2 结果 |
2.1 RNA 质量鉴定及 RT-PCR 扩增产物电泳 |
2.2 PCA3 在前列腺癌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对照组的表达 |
2.3 PCA3 在不同临床特征参数前列腺癌患者的表达 |
2.4 PSA 联合检测 PCA3 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
3 讨论 |
3.1 PCA3 与前列腺癌的诊断 |
3.2 PCA3 的常用检测方法 |
3.3 PSA 联合检测 PCA3 基因的 mRNA 表达 |
3.4 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致谢 |
(4)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细胞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结果 |
一、 方法学的建立 |
二、临床病例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实验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外周血、尿PCA3和PSA基因的表达及尿PCA3评分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恶性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检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学方法 |
2 免疫学方法 |
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3.1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RT-PCR) |
3.2 免疫PCR (Immuno PCR, Im-PCR) |
3.3 实时定量PCR |
4 癌基因检测法 |
5 结语 |
(7)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新型剪接变异体PSM-E在外周血的定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仪器及材料 |
1.3 引物序列 |
1.4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1.5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1.6 荧光定量PCR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PSM-E/PSM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2 ROC曲线分析 |
3 讨论 |
3.1 新型剪接变异体PSM-E |
3.2 前列腺癌的筛查诊断指标 |
3.3 小结 |
(8)前列腺癌特异DD3 mRNA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前列腺癌特异性DD3 基因重组标准品的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前列腺癌特异DD3 基因检测方法建立和初步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细胞系及血样 |
1.2 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分离 |
1.3 Real-time PCR |
1.4 标准曲线的制定 |
1.5 灵敏度实验 |
1.6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标准曲线的制定 |
2.2 检测PSA和PSMA指标灵敏度的测定 |
1.3 外周血样品的检测结果 |
3 讨 论 |
(10)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鉴定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图片 |
第二部分 肝癌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图片 |
第三部分 循环肝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探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图片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英文论着 |
四、巢式RT-PCR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SA mRNA和PSM mRNA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与诊断相关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分析及qPCR验证[D]. 梁凯歌.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前列腺组织PSA mRNA表达与血清PSA相关性问题的研究[D]. 谢怡怡. 浙江大学, 2019(03)
- [3]PSA联合检测血液与组织中PCA3基因的表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D]. 郑伟. 桂林医学院, 2014(02)
- [4]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细胞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D]. 汪彬哲. 广州医学院, 2010(03)
- [5]外周血、尿PCA3和PSA基因的表达及尿PCA3评分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D]. 刘龙亚. 苏州大学, 2010(02)
- [6]恶性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检测进展[J]. 汪彬哲,邓晓芳,胡伟民. 现代肿瘤医学, 2009(07)
- [7]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新型剪接变异体PSM-E在外周血的定量表达[J]. 瞿虎,陈羽,丘少鹏,毛晓鹏,郭胜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03)
- [8]前列腺癌特异DD3 mRNA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D]. 李娅.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9]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的研究[J]. 杨睿,张立国,符蓉,王春雨,刘树业,石建党,张琚.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0]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D]. 左国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