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向幼儿内心世界——瑞吉欧幼儿教育的魅力(论文文献综述)
陆辰[1](2021)在《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株洲儿童活动中心设计》文中认为
吴美林[2](2021)在《守护儿童世界 ——儿童哲学视角下幼儿教师角色探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教育政策中幼儿教师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变革也要求幼儿教师重新定位。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角色陷入身份迷失的困境,同时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仍需大力补充。儿童哲学核心精神是认识儿童世界,它为研究幼儿教师角色提供了一个前沿性的、全新的视角,能够为我国幼儿教师角色的研究注入活水。本研究从实践层面出发,以成都市X幼儿园某小班的主班、配班以及助教3位老师为研究对象,对3位老师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情况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观察,对每位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首先探寻现有幼儿教师角色的客观样态,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梳理了现有幼儿教师的角色类型,包括学校角色、教学角色和自我职业角色。接着根据幼儿教师角色的表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观念上反思幼儿教师角色,找到现有幼儿教师角色观念存在问题的症结——从成人视角、成人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期待出发来界定幼儿教师角色。最后发现儿童哲学能促进幼儿教师角色观的更新。既然社会期待下的幼儿教师角色产生诸多问题,就应该回到学前教育本身,对幼儿的理解才是界定幼儿教师角色的前提。如何对幼儿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儿童哲学为我们发现幼儿、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在理论支撑方面,笔者将儿童哲学作为幼儿教师角色的分析视角。首先梳理了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包括“给儿童的哲学”的李普曼和“关于儿童的哲学”的马修斯。紧接着阐述儿童哲学的分析方式,它们分别是——以尊重儿童为前提、以启发对话为手段和以守护童心为目的,为幼儿教师角色观更新提供理论支撑。经过以上分析发现需要从儿童哲学视角重新理解幼儿教师角色。首先幼儿教师应走进儿童世界,儿童世界充满儿童的奇思妙想,然而它的现实境遇却是被控制、被冷落、被分解,幼儿教师应该承担起守护儿童世界的教育使命。其次,儿童哲学视角下的儿童世界是一个自主的、探究的和对话的世界。最后,作为儿童世界的守护者,幼儿教师要想守护儿童世界的宝贵与童真,应当还给儿童自由、珍视童年时光、提升游戏品质。
冉学娅[3](2021)在《“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赫伊津哈的“游戏人”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的游戏思想包括:人——游戏者、游戏孕育文化等,他将游戏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吉游戏经历二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它深入贯彻“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指导思想,将“真游戏”及游戏精神贯彻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它以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方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游戏课程模式,现今在国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并成为我国游戏教育改革的旗帜。安吉游戏与“游戏人“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因“真游戏”不期而遇。本文主要是对“游戏人”理论进行详细梳理,概括其内涵和存在争议的内容,并以此观照安吉游戏教育,进而分析安吉游戏教育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再结合两者进行相互建构,并为幼儿园游戏教育模式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基于NVivo 11 Plus的文本分析法、思辨性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游戏人”理论发展的思想背景、内涵、当代继承与发展、“游戏人”理论与安吉游戏教育的契合点。首先,“游戏人”理论主要受到赫拉克利、柏拉图、席勒和弗洛伊德等人游戏观的影响;其次,“游戏人”理论的内涵包括游戏的定义及特征、游戏的功能、游戏与文化关系三大部分;然后,“游戏人”理论的当代继承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生活两方面;最后,“真游戏”是“游戏人”理论和安吉游戏的契合点。第二部分主要采用NVivo 11 Plus对安吉游戏的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分析,总结其在教育立场、教育过程、教育评价三方面的总体特征,并以“游戏人”理论的内涵观照安吉游戏教育,为当代幼儿园游戏教育模式的建设提供建议与策略。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游戏人”理论与安吉游戏教育两者相互建构的内容和安吉游戏教育立足于时代的文化发展进行阐述。安吉游戏对“游戏人”理论的建构主要体现在游戏的竞争性和游戏目的两方面;“游戏人”理论对安吉游戏的深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定位及儿童文化建构两方面。此外,安吉作为现代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成功典范,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包容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方面。
黄莹莹[4](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户外泥水区活动是幼儿与自然互动,进行艺术创作与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由于幼儿生活环境的变化,家长和教师缺乏对玩泥的正确认知,幼儿的玩泥活动呈现疏离自然的倾向,并且忽视对自然泥材的运用,导致幼儿缺少与自然泥材接触的机会,无法在完整的游戏历程中积累游戏经验,教师对于幼儿泥水区活动的解读也存在困惑。基于此,研究确定了四个目的:第一,通过研究帮助教师厘清户外泥水区的课程价值,提升教师对泥水区游戏活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第二,通过现状研究把握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的现实情况;第三,通过环境优化研究,呈现出符合幼儿期待的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支持幼儿的学习发展;第四,提出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优化的可操作性建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了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的课程价值是什么?第二,幼儿园户外泥水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哪些问题?第三,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的环境优化?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对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进行优化。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考察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现状问题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幼儿对于泥水区的看法时,主要运用马赛克方法中自主摄影、自主绘画、投票、图书制作和幻灯片等5种参与式工具与幼儿交流讨论,具体为针对泥水区环境现状问题,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小班、中班和大班三个年龄阶段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各种参与式工具请幼儿表达对泥水区环境的喜欢、不喜欢和期待等看法。旨在充分让幼儿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倾听幼儿的声音并且分析、提炼出幼儿对于泥水区的看法和期待,为环境优化做准备。访谈的数据经过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步骤处理,并且由三位不同编码者对全部的资料进行编码,比对三个编码结果,讨论存在偏差的编码数据,采用达成一致的编码数据,形成最终的编码结果。发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环境创设过程中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第二,泥水区功能分区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泥塑和科学探索的活动需求;第三,泥水区的师幼互动和规则限制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于泥水区环境的现实状况,采取行动研究针对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环境优化,以提升环境质量。第一轮行动中,聚焦改善功能分区布局和塑形材料不足满足幼儿塑形活动需求支持表现与创造。首先,行动研究小组商讨后计划幼儿参与泥水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空间规划并且添置材料;其次,进行“倾听幼儿需求增设操作台、展示柜并且丰富材料”的行动优化环境,并且进行幼儿与教师活动的考察;最后,反思得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泥水区的操作台摆放限制幼儿活动,展示区作品展示杂乱,清洗区空间未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部分材料投放引起幼儿争抢行为,材料收纳未能干湿分离。第二轮行动中,优化功能分区布局和开放性材料投放深化幼儿塑形活动体验支持问题解决。首先,行动研究小组商讨后计划教师与幼儿共同优化设置功能分区并且完善材料;其次,进行“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调整操作台摆放、优化展示规则并且完善材料”的行动优化环境,仍进行幼儿与教师活动的考察;最后,反思得出问题:教师对幼儿探索活动的能力需要提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其一,环境优化提升幼儿泥塑活动的完整性,促进“科艺整合”的学习;教师环境优化的观念与课程生成能力得到提升。其二,泥水区的空间设置、材料投放、活动规则和氛围是泥水区环境优化的关键。基于研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泥水区环境优化要多途径、全过程的理解幼儿的观点;第二,根据泥塑和科学探索的流程与需求规划泥水区的空间和材料;第三,教师提升支持幼儿泥塑活动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古莉莎[5](2021)在《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幼儿园种植区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关注幼儿园种植区,从幼儿阶段起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乃是对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思考的积极回应。幼儿园种植区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幼儿园种植区活动的改进方式是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有益尝试。基于―种植区活动‖和―幼儿园项目活动‖两条线索的文献分析表明,种植区活动与项目活动具有内在关联。首先,项目活动与种植区活动的内部要素具有一致性;其次,项目活动与种植区活动的基本流程具有相通性,因此将二者结合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适切性。通过对S省12个市59所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对种植区活动的功能和意义认可度较高,但活动开展质量欠佳。具体表现为―四低一高‖现象:种植区利用率低,教育涵义不显;幼儿参与度低,卷入程度不深;教师种植素养低,组织能力欠缺;外界资源融合低,基本保障不足;结构化程度较高,活动千篇一律。基于此,研究者选取F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种植区项目活动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项目活动理念开展种植区活动,能够有效促进种植区活动的质量提升,具体表现在幼儿、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从幼儿方面来说,卷入种植区活动的程度加深,专项知识明显增加、探究能力显着加强、亲自然情感不断加深;从教师方面来说,对待种植区活动的态度、把握项目活动的程度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从家长方面来说,对待儿童的学习、对待种植区活动的观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在实施中应当澄清种植区的教育涵义、遵循主动性和发展性的选题原则、破解教师角色重塑、幼儿经验统整、外界资源整合的实施难题。
邱子漫[6](2020)在《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和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优质幼儿园的供给变得十分稀缺,幼儿园室内设计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风靡全球,国内教育界也将瑞吉欧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和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建设中。瑞吉欧教育因其理念独树一帜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导致其对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剖析了瑞吉欧教育的主要思想,将其中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部分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表明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产生了侧重倾听记录、避免过度保护、提供探索方式、制造温馨氛围、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教育资源、融合文化资源、促进幼儿交往、注重美德教育、利于激发创造力、强调互动合作、小空间的分割等设计启发,证明了将瑞吉欧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以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多个幼儿园室内设计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找出现有幼儿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结合以上研究,总结和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和运用方法。将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同区域的运用方法进行举例分析和说明,即具体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思想和教育观点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不同区域的针对性运用,得出创造多变空间、运用多种特殊材质、增加交往空间面积占比、采用适宜尺寸、提供教育功能、提高开放性等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设计方法。最后根据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需求和影响,结合本文研究掌握的设计方法,完成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分析、施工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张怡[7](2020)在《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研究》文中认为当下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存在着对儿童自主表现力的囚禁,充斥着技术化的规训、成人价值为中心的霸权,使得作为自主表达的儿童绘画被异化。绘画过程的高度示范化,割裂了绘画与儿童自主表现之间的天然联系,进而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先天赋予的叙事天性被遮蔽。因此,关注儿童叙事性绘画问题,正是对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刻板化技能塑造的异化之境的突围,也是对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功利化、成人化取向的批判,更是对作为叙事的儿童绘画本性的解蔽和回归。基于此,本研究以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为对象,以叙事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义。同时运用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考察了自发绘画场域及幼儿园集体绘画场域中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存在状况,揭示了儿童叙事性绘画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从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使儿童绘画回归叙事性的可能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特征的理性追述。以文献梳理和理性思辨的方式对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意涵特征、价值功能进行分析论证。首先对美术教育史上有关儿童绘画中叙事性话题的讨论进行历史梳理,获取理解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理论依据。其次,论证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本体意涵,阐明儿童在绘画中的叙事是一种符号叙事和游戏叙事。进而,发现儿童绘画中的叙事性是幼稚心理的反映。最后,探讨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的价值,发现儿童在叙事性绘画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语言的发展,实现了情感的表达,完善了自我意识。第二部分是对3-6岁儿童自发绘画场域中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包括三方面内容:叙事性绘画在3-6岁儿童自发绘画类型中的占比情况、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中叙事水平的考察、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特点的分析。研究发现3-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存在三种绘画类型:无意义涂鸦、罗列式形象表征、叙事性绘画。叙事性绘画是3-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最主要的类型。叙事性绘画在3-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同时,发现3-6岁儿童在叙事性绘画中叙事的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发现3-6岁儿童的叙事性绘画作品在叙事主体、叙事对象、叙事文本、叙事内容、叙事过程方面呈现着一些独特之处。第三部分是对幼儿园集体绘画场域中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包括示范教学以及绘画工具材料对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影响。发现示范教学限制儿童绘画中的叙事,导致儿童在集体绘画中无事可叙、低水平叙事或雷同叙事。示范教学影响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关键原因在于简笔画的模式化特征使儿童在绘画中追求形象复制的逼真性而失去了自己的表现方式。发现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熟悉程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不同。儿童面对熟悉的工具材料时,对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叙事表达的主观意愿;儿童面对的既有熟悉工具材料,又有陌生工具材料时,对材料的选择取决于对陌生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儿童使用陌生工具材料时,在绘画中无事可叙或进行低水平叙事。陌生工具材料影响儿童叙事性绘画的关键原因在于儿童将陌生工具材料当作玩具,产生探索行为,从而无法叙事。最后从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使儿童绘画回归叙事性的建议。包括构建新的儿童绘画理解范式,重建审美感受与表现的美术教学,同时重塑幼儿教师的角色身份,使其成为儿童叙事性绘画的意义接收者。从而使儿童绘画理解的视域由技术规训转向生命叙事,使绘画成为儿童主体解放、生命意义得以彰显的场域。
薛宁[8](2020)在《基于幼儿记录推进戏剧主题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S园中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记录是幼儿的重要表征方式,主要通过采用符号、图像、表格、照片、数字、简单的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于活动的所感、所想、所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提出“4-5岁的幼儿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在语言领域提出“愿意用图画或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艺术领域提出“能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可以看出记录对于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层面中,记录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且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于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S园中班戏剧主题活动为例,采用行动研究范式,与班级教师共同探寻记录在戏剧主题活动中的价值,总结出基于幼儿记录推进主题活动实施的策略。首先研究者对于班级主题中记录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实施前对于幼儿的记录不足、记录的实施与指导过程中环节缺失、记录的解读表面性、支持与回应存在困惑等方面。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通过戏剧主题活动的四个阶段:主题导入、戏剧表达、戏剧表演、总结延伸,采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螺旋形操作步骤,分析每个阶段中策略的成效并针对本阶段中新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最终通过四个阶段的行动研究,研究者分别从教师、幼儿、主题活动三个角度澄清记录的价值所在,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对于记录的认识;总结基于记录推进戏剧主题活动的策略,主要从记录的实施指导、记录的解读、支持与回应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呈现。
周祥佳[9](2020)在《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研究 ——以S幼儿园大班为例》文中认为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被普遍开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重中之重。(1)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仅能体验游戏的乐趣,其运动技能也获得相应发展。户外活动对幼儿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提升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遵守规范的自觉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户外活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成人绞尽脑汁创设的户外活动是幼儿真正喜欢和需要的吗?幼儿是户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于亲身参与的户外活动具有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同时也应当具有更大的发言权。爱伦·凯曾预言“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本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对幼儿声音的倾听,了解幼儿对现有户外活动的态度和看法,绘制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特征,力图为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创设和开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经验参考。本研究选取大连市S区S幼儿园两个大班共28名幼儿参与研究。运用马赛克方法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幼儿对当前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态度、看法以及期待,采集到不同类型、相互佐证的原始资料。在尊重儿童意志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逐级分析编码,建构本研究的概念框架即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的元素涉及的六个方面:户外活动材料、户外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户外活动环境、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中的自由与规则和户外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研究从这六个方面出发,结合幼儿的态度和看法的丰富案例,详细、直观的绘制出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的图景。最后本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相关理念,整合幼儿关于户外活动的看法,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提出教育实践中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创设的建议。研究发现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具有以下几点:幼儿关注户外活动的材料难度的适宜性、功能性、自主选择性、“受欢迎”材料的数量以及美观性;关注户外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有“我自己”、同伴和教师;关注户外活动环境的自然性、童趣性、开放性以及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关注户外活动时长和活动机会;关注户外活动的自由性与规则性;关注户外活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情感体验。由此,研究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涉及的六个特征元素提出了教育实践中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创设的建议:投放丰富适宜的户外活动材料;教师灵活转变户外活动中的角色;创设舒适有趣的户外活动环境;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机会;合理把握户外活动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确保幼儿获得积极的户外活动体验。
龙春花[10](2020)在《项目小组活动促进大班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自主性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题中要义,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关注重点,也是决定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从教育政策文件还是个体成长角度分析,自主性学习无疑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反观教学现实,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存在这样的问题:区域游戏中幼儿的活动兴趣持续不长,游戏专注度不够,其他活动中也时常出现“游离”现象。为了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笔者试图以绵阳市A幼儿园项目小组活动为活动媒介,分析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找到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策略。为了厘清项目小组活动的组织与运行机制,探索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模式和学习媒介,深化自主游戏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为幼儿自主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空间,为家园指导幼儿自主性学习提供路径方法。本研究在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搜集幼儿在项目小组活动中自主性学习的行为证据,再采用质性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幼儿在项目小组活动中自主性学习的特点、类型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策略。研究发现:项目小组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模式和学习媒介,它在活动理念、项目主题的选择、项目小组人员的构成、运行模式上都有其自身特点。从项目小组中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看,幼儿接受任务的态度受活动氛围、组织形式、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幼儿个人兴趣的影响;活动的目标意识受活动计划、同伴、作品的影响;幼儿的坚持与专注度受自身特征、项目任务、同伴的影响。由此可见,活动氛围、活动组织形式、项目任务、同伴、作品是影响幼儿自主性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利用项目小组活动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入手:其一,选择具有生活化、可操作化、开放化的项目主题,为幼儿自主性学习提供多种可能;其二,有效把握做计划、项目探究、活动总结等活动环节,拓展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空间;其三,共构共建游戏材料,持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热情;其四,拓宽作品处理渠道,以成就动机强化目标意识;其五,营造自主活动环境,为自主性学习营造氛围;其六,家园合力共建,做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支持者。
二、走向幼儿内心世界——瑞吉欧幼儿教育的魅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幼儿内心世界——瑞吉欧幼儿教育的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2)守护儿童世界 ——儿童哲学视角下幼儿教师角色探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
1.1.2 实践困境迫切需要研究幼儿教师角色 |
1.1.3 儿童哲学为幼儿教师角色的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
1.1.4 个人研究旨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幼儿教师角色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幼儿教师角色研究现状 |
1.3.3 已有研究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角色 |
1.4.2 幼儿教师角色 |
1.4.3 儿童世界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过程 |
2 现实中幼儿教师角色主要类型及其观念反思 |
2.1 幼儿教师角色主要类型 |
2.1.1 学校角色 |
2.1.2 教学角色 |
2.1.3 自我职业角色 |
2.2 现实中幼儿教师角色反思及观念更新 |
2.2.1 幼儿教师角色存在的问题 |
2.2.2 幼儿教师角色观诸问题的症结 |
2.2.3 从儿童哲学视角更新幼儿教师角色观 |
3 儿童哲学及其分析视角 |
3.1 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 |
3.1.1 儿童哲学的产生 |
3.1.2 儿童哲学的发展 |
3.2 儿童哲学的主要流派 |
3.2.1 给儿童的哲学 |
3.2.2 关于儿童的哲学 |
3.3 儿童哲学的分析方式 |
3.3.1 以尊重儿童为前提 |
3.3.2 以启发对话为手段 |
3.3.3 以守护童心为目的 |
4 从儿童哲学视角重新理解幼儿教师角色 |
4.1 幼儿教师应走进儿童世界 |
4.1.1 儿童世界的现实境遇 |
4.1.2 幼儿教师的教育使命 |
4.2 儿童哲学视角下的儿童世界 |
4.2.1 儿童世界是一个自主的世界 |
4.2.2 儿童世界是一个探究的世界 |
4.2.3 儿童世界是一个对话的世界 |
4.3 “守护儿童世界”的角色内涵 |
4.3.1 守护儿童世界就是还给儿童自由 |
4.3.2 守护儿童世界就是珍视童年时光 |
4.3.3 守护儿童世界就是提升游戏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于对幼儿园教育源头的追溯与思考 |
(二)基于“真”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迷失 |
(三)基于研究者对安吉游戏教育的个人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关于“游戏人”理论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安吉游戏教育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NVivo11 Plus编码处理过程 |
(一)设计编码流程 |
(二)建立编码体系 |
(三)建立树状节点 |
(四)导入原始数据 |
第二章 “游戏人”理论的概述 |
一、“游戏人”理论的思想背景 |
(一)赫拉克利的游戏观 |
(二)柏拉图的游戏观 |
(三)席勒的游戏观 |
(四)弗洛伊德的游戏观 |
二、“游戏人”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一)游戏的定义及特征 |
(二)游戏的功能与地位 |
(三)游戏与文化的关系 |
三、“游戏人”理论的当代传承 |
(一)“游戏人”理论与当代教育 |
(二)“游戏人”理论与当代生活 |
四、真游戏:“游戏人”理论与安吉游戏教育的契合点 |
(一)“真游戏”是儿童解放天性的途径 |
(二)“真游戏”是儿童回归生活的途径 |
(三)“真游戏”是儿童建构文化的途径 |
第三章 “游戏人”理论观照下的安吉游戏 |
一、“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的教育立场 |
(一)安吉游戏的儿童观 |
(二)安吉游戏的游戏观 |
(三)安吉游戏的课程观 |
(四)对安吉游戏教育立场的观照——“游戏人” |
二、“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的教育过程 |
(一)安吉游戏的游戏内容 |
(二)安吉游戏的游戏方法 |
(三)安吉游戏的游戏评价 |
(四)对安吉游戏教育过程的观照——“玩游戏” |
三、“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的教育情境 |
(一)安吉游戏的物质情境创设 |
(二)安吉游戏的师幼关系定位 |
(三)对安吉游戏教育情境的观照——“游戏场” |
第四章 “游戏人”理论与安吉游戏的建构与发展 |
一、建构:“游戏人”理论与安吉游戏的相互建构 |
(一)“游戏人”理论对安吉游戏教育的深化 |
(二)安吉游戏教育对“游戏人”理论的启示 |
二、发展:安吉游戏教育立足于时代的文化特性 |
(一)包容性:民族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 |
(二)民族性:扎根本土实践并走向世界 |
(三)世界性:志于解决世界的共同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户外泥水区活动呈现逐渐疏离自然的倾向 |
二、户外泥水区活动教师过于关注幼儿造型技巧与知识获得 |
三、户外泥水区活动的片段化导致幼儿经验建构完整性的缺失 |
四、户外泥水区活动组织与实施忽视幼儿的游戏意愿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教师转变对幼儿泥水区活动的“预设”观念 |
二、研究促进幼儿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学习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泥水区活动教师注重幼儿物化作品的造型技巧而忽视审美心理意向 |
二、泥水区活动促进幼儿艺术创作与科学探索的整合学习 |
三、泥水区环境创设逐渐满足幼儿泥塑创作和科学探索活动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泥水区活动组织与实施促进幼儿艺术和科学多重经验的发展 |
一、幼儿参与泥水区活动促进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达的发展 |
二、幼儿泥塑活动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
第二节 泥水区活动组织与实施提升教师对幼儿泥塑创作的支持能力 |
一、教师参与幼儿玩泥活动转变关注造型技巧的教育观念 |
二、教师解读幼儿玩泥活动逐步完善泥塑活动和科学探索的相关知识 |
三、教师提高泥水区环境创设能力支持幼儿深入持续的创作与探索 |
第三节 泥水区环境支持幼儿泥塑创作与科学探索促进“科艺整合”课程的构建 |
一、泥水区环境要素支持幼儿泥塑和科学探索的融合活动 |
二、泥水区活动组织与实施促进幼儿园“科艺整合”课程的生成 |
第二章 幼儿园户外泥水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泥水区游戏环境的创设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
一、游戏环境创设以园长和教师为主——“由园长和骨干教师完成规划” |
二、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方式局限于讨论材料投放——“和孩子讨论去泥水区需要什么” |
第二节 泥水区功能分区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泥塑与科学探索的需求 |
一、泥水区功能分区未能满足幼儿操作和展示需求 |
二、泥水区材料投放未能充分满足幼儿泥塑和科学探索 |
第三节 泥水区的师幼互动和规则限制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 |
一、教师“控制”泥水区的活动常规——“我问一下老师能不能去那里玩” |
二、侧重幼儿显性的作品忽视情感体验——“老师说我做的很漂亮、很像” |
三、教师忽视泥水区活动对自身解读幼儿活动的价值——“没想到对老师有什么意义” |
第三章 改善功能分区布局和塑形材料不足满足幼儿塑形活动需求支持表现与创造——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各功能分区空间规划并且添置材料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倾听幼儿需求增设操作台、展示柜并且丰富材料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泥水区的各功能分区、材料投放和活动体验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求优化环境:从“操作台、展示台规划不合理、塑形工具缺乏”到“添置操作台和展示柜、投放塑形工具”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泥水区未充分利用空间、部分材料投放不足 |
一、泥水区的潜在空间未被充分利用 |
二、泥水区的材料投放不足并且收纳不符合卫生要求 |
第四章 优化功能分区布局和开放性材料投放深化幼儿塑形活动体验支持问题解决——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教师与幼儿共同优化设置功能分区并且完善材料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调整操作台摆放、优化展示规则并完善材料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希望泥水区更具游戏性以提升游戏体验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求优化环境:由“添置操作台和展示柜、投放塑形工具”到“优化清洗区设置、完善泥塑工具和装饰性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教师对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能力需要提升 |
一、转变教师对“规则”的恪守鼓励幼儿多样探索水 |
二、及时调整并更新材料保持幼儿活动的持续性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泥水区环境优化提升幼儿泥塑的完整性和教师课程生成能力 |
一、泥水区环境优化提升幼儿泥塑活动的完整性促进“科艺整合”的学习 |
二、泥水区环境优化转化教师环境优化的观念提升课程生成能力 |
第二节 泥水区的空间设置、材料投放、活动规则和活动氛围是环境优化的关键 |
一、泥水区的物理空间是幼儿活动的保障与基础 |
二、泥水区平等、自由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幼儿自主表现与探索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泥水区环境优化要多渠道、全过程的了解幼儿的想法 |
一、泥水区环境优化要采用多种可视化语言工具倾听幼儿的声音 |
二、泥水区环境的优化调整应该跟随幼儿的活动情况 |
第二节 泥水区的空间与材料根据泥塑和科学探索的流程与需求规划 |
一、依据泥塑活动内容设置与规划泥水区的空间 |
二、投放泥塑工具和多种辅助材料满足幼儿游戏活动需求 |
第三节 教师应该提升支持幼儿泥塑活动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
一、多途径丰富幼儿泥塑活动相关的审美经验 |
二、根据幼儿需求适时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泥工造型方法 |
三、引导幼儿合理使用泥塑参考资料 |
四、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支持幼儿持续性的探索活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疫情警示人与自然关系理性回归 |
(二)种植区活动蕴含深刻的教育价值 |
(三)项目活动日益受到各界普遍重视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种植区活动的研究 |
(二)关于幼儿园项目活动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
三、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目的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价值阐析 |
一、幼儿园种植区活动“四低一高”现象亟待解决 |
(一)种植区利用率低,教育涵义不显 |
(二)幼儿参与度较低,卷入程度不深 |
(三)教师种植素养低,组织能力欠缺 |
(四)外界资源融合低,基本保障不足 |
(五)结构化程度较高,活动千篇一律 |
二、项目活动为改善幼儿园种植区活动提供了可能 |
(一)项目活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
(二)项目活动与种植区活动具有内在关联 |
第二章 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实践历程 |
一、酝酿阶段:“我们想用自己种的草莓开派对” |
(一)选择项目活动的主题 |
(二)发掘幼儿的相关知识 |
二、实施阶段:“我知道很多草莓的秘密” |
(一)初步形成思维导图 |
(二)布置室内外探究环境 |
(三)关于草莓的“秘密” |
(四)邀请资源“进”课堂 |
三、总结阶段:“我真的好喜欢草莓乐园” |
(一)回顾项目活动历程 |
(二)举办草莓主题展览会 |
第三章 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成效分析 |
一、幼儿方面 |
(一)卷入程度加深,专项知识明显增加 |
(二)感知操作体验,探究能力显着加强 |
(三)持续深入探索,亲自然情感不断加深 |
二、教师方面 |
(一)对待种植区活动:从“内心有些排斥”到“愿意主动学习” |
(二)把握项目活动:从“很多时候没头绪”到“慢慢找到了感觉” |
三、家长方面 |
(一)对待儿童的学习:从“他们做得不好”到“不能小瞧他们” |
(二)对待种植区活动:从“浑身弄得脏兮兮”到“很好的探究活动” |
第四章 开展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具有推广价值 |
二、建议: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实施的关键点 |
(一)澄清一种观念:种植区的教育涵义 |
(二)遵循选题原则:主动性和发展性 |
(三)把握开展要旨:教师角色的重塑 |
(四)破解实施难题:幼儿经验的统整 |
(五)保障施行条件:外界资源的整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幼儿园种植区活动调查问卷 |
二、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访谈提纲 |
三、适宜幼儿园种植的30种植物 |
四、幼儿园种植常用的30种工具 |
五、种植区活动观察记录表 |
在校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 |
1.1.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风靡 |
1.1.3 学前教育受到的重视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框架图 |
1.5.2 创新点 |
2 瑞吉欧教育理念及其对幼儿园设计的影响 |
2.1 瑞吉欧教育理念(Reggio Education Concept) |
2.1.1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诞生 |
2.1.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主要思想 |
2.1.3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传播 |
2.2 瑞吉欧理念在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
2.3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方式 |
2.3.1 教育心理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3.2 教育方式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3.3 教育目的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3.4 教育资源利用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4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
3.1 国外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
3.1.1 日本KM幼儿园 |
3.1.2 意大利RODARI infant-toddler center |
3.1.3 Charoenpong幼儿园 |
3.2 国内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
3.2.1 智慧星幼儿园 |
3.2.2 科苑明星幼稚园 |
3.2.3 雨花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 |
3.3 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与运用 |
4.1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
4.1.1 儿童观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
4.1.2 教育观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
4.2 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室内设计运用 |
4.2.1 在交通系统空间的运用 |
4.2.2 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运用 |
4.2.3 在教育空间的运用 |
4.2.4 在生活空间的运用 |
4.2.5 在色彩设计中的运用 |
4.2.6 在光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
4.3 设计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实践 |
5.1 设计目标 |
5.2 项目概况 |
5.2.1 项目背景分析 |
5.2.2 当地学前教育现状 |
5.3 设计依据 |
5.4 设计详述 |
5.4.1 整体平面布局 |
5.4.2 光环境设计 |
5.4.3 色彩设计 |
5.4.4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5.4.5 教育空间设计 |
5.4.6 生活空间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计方案图纸 |
致谢 |
(7)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实践的困局”:儿童叙事性绘画的遮蔽 |
二、“叙事的显现”: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转向 |
三、“技术的规训”:儿童美术教育的时代乱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叙事的概念 |
一、叙事 |
二、儿童叙事 |
三、叙事性绘画 |
第二节 关于叙事的相关研究 |
一、儿童叙事的相关研究 |
二、叙事性绘画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关键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整体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特征理性追述部分的研究思路 |
二、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现实考证部分的研究设计 |
第三节 儿童绘画中叙事水平分析工具的制定 |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拟定 |
二、实施预分析 |
三、分析框架的形成 |
第四章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特征的理性追述 |
第一节 儿童绘画中叙事性话题的历史演进 |
一、技能的训练:近代儿童绘画的视野 |
二、自我的表达:20世纪初期以来的关注焦点 |
三、叙事的儿童画:20世纪中后期的理论转向 |
第二节 儿童绘画中叙事性的本体意涵 |
一、作为符号叙事文本的儿童绘画 |
二、作为游戏叙事文本的儿童绘画 |
第三节 儿童时期叙事性绘画的特殊存在 |
一、幼稚心理之反映:与原始绘画的比较 |
二、儿童立场之体现:与成人绘画的比较 |
第四节 儿童叙事性绘画内涵的价值所在 |
一、绘画叙事中的思维呈现 |
二、绘画叙事中的语言沟通 |
三、绘画叙事中的情绪表达 |
四、绘画叙事中的自我意识 |
第五章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自发绘画场域 |
第一节 叙事性绘画在3-6岁儿童自发绘画类型中的占比 |
一、3-6岁儿童自发绘画的三种类型 |
二、叙事性绘画是3-6岁儿童自发绘画最主要的类型 |
三、叙事性绘画的比例随儿童年龄发展逐渐提高 |
第二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中叙事水平的考察 |
一、叙事性绘画中儿童的叙事水平存在年龄差异 |
二、叙事性绘画中儿童的叙事水平随年龄发展逐渐提高 |
第三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特点分析 |
一、叙事性绘画主体的特点 |
二、叙事性绘画对象的特点 |
三、叙事性绘画文本的特点 |
四、叙事性绘画内容的特点 |
五、叙事性绘画过程的特点 |
第六章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现实考证:幼儿园集体绘画场域 |
第一节 示范教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
一、长期示范教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
二、示范教学影响叙事性绘画的原因 |
第二节 工具材料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
一、工具材料使用频率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 |
二、陌生工具材料影响叙事性绘画的原因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第一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理性推论与现实考证之间关系的讨论 |
一、证实了儿童绘画具有叙事属性 |
二、证实了儿童绘画叙事与口语叙事之间的对应关系 |
三、证实了儿童绘画中的叙事是符号叙事和游戏叙事 |
第二节 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缺失问题的讨论 |
一、叙事性绘画在集体绘画场域缺失的事实是否意味着在幼儿园的整体缺失 |
二、叙事性绘画在幼儿园的缺失是否意味着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的整体缺失 |
三、遵循《指南》理念进行改革的幼儿园将会改变叙事性绘画缺失的现状 |
第三节 教学方法对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影响的讨论 |
一、示范教学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及其原因 |
二、工具材料对叙事性绘画的影响及其原因 |
三、示范教学和工具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八章 研究结论、教育建议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育建议 |
一、注重观念层面的变革:构建新的儿童绘画理解范式 |
二、重建审美感受与表现的美术教学:机会的提供与方法的改变 |
三、重塑教师的角色身份:成为儿童叙事性绘画的意义接收者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基于幼儿记录推进戏剧主题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S园中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需要 |
(二)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发 |
(三)个人实习及志趣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记录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主题活动记录的研究 |
(三)戏剧主题活动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 |
四、概念界定 |
(一)幼儿记录 |
(二)戏剧主题活动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
第一节 主题活动中记录活动实施的现状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初步计划 |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行动研究阶段概述 |
第二节 初探原有经验——主题导入阶段的幼儿记录 |
第三节 走入剧本角色——戏剧表达阶段的幼儿记录 |
第四节 丰富剧场经验——戏剧表演阶段的幼儿记录 |
第五节 统整戏剧经验——回顾延伸阶段的幼儿记录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实施效果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策略的总结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研究 ——以S幼儿园大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视角转换——成人获知儿童内心秘密的“儿童视角” |
2.实践反思——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主体性被忽视 |
3.方法探析——深入发掘幼儿关于户外活动的“一百种语言”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儿童视角 |
2.幼儿园户外活动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参与者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工具 |
5.研究思路 |
6.研究信效度 |
7.研究伦理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1.国外儿童视角的研究 |
2.国外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研究 |
3.国外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研究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1.国内儿童视角的研究 |
2.国内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研究 |
3.国内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三、资料的编码过程与结果介绍 |
(一)研究参与者的编码 |
(二)研究资料的编码 |
1.开放编码——建立自由节点 |
2.主轴编码——建立树状节点 |
3.选择编码——建立核心节点 |
四、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元素分析 |
(一)儿童视角下的户外活动材料特征 |
1.幼儿重视材料难度的适宜性 |
2.幼儿对材料功能性的需求 |
3.幼儿对自主选择活动材料的关切 |
4.幼儿对“受欢迎”材料数量的关注 |
5.幼儿对外形美观材料的偏好 |
(二)儿童视角下户外活动中的重要人物特征 |
1.户外活动中的“我自己”,重中之重 |
2.户外活动中的同伴,不可缺失 |
3.户外活动中的教师,百变多元 |
(三)儿童视角下的户外活动环境特征 |
1.幼儿喜欢自然的户外活动环境 |
2.幼儿喜欢富有童趣的户外活动环境 |
3.幼儿喜欢开放的户外活动环境 |
4.幼儿希望参与户外活动环境的创设 |
(四)儿童视角下的户外活动时间特征 |
1.幼儿希望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长 |
2.幼儿希望有丰富的户外活动机会 |
(五)儿童视角下的户外活动自由与规则特征 |
1.幼儿崇尚户外活动的自由性 |
2.幼儿认同户外活动的规则性 |
(六)儿童视角下户外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特征 |
1.幼儿对户外活动中愉悦感的关注 |
2.幼儿对户外活动中成就感的关切 |
五、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创设建议 |
(一)投放丰富适宜的户外活动材料 |
1.关注个体差异,投放难度适宜的材料 |
2.开发活动材料,提高材料的实效性 |
3.挖掘材料趣味性,激发活动热情 |
4.开放活动区域,自主选择材料 |
(二)教师灵活转换户外活动中的角色 |
1.教师松绑管理,宽松心理氛围 |
2.成为幼儿玩伴,引领幼儿发展 |
(三)创设舒适有趣的户外活动环境 |
1.有效整合资源,开拓活动空间 |
2.提供参与机会,创设童趣化环境 |
3.丰富自然元素,创设生态化环境 |
(四)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机会 |
(五)合理把握户外活动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
(六)确保幼儿获得积极的户外活动体验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八、致谢 |
(10)项目小组活动促进大班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1.自主性学习是新时代教育的现实要求 |
2.自主性学习是个体发展的内因,是决定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因素 |
3.现实教学情境中大班幼儿自主性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
4.个人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项目小组活动相关研究 |
2.幼儿自主性学习相关研究 |
3.研究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1.项目小组活动 |
2.自主性学习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工具 |
一、大班幼儿自主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幼儿自主性学习的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1.接受任务的态度未见明显高涨 |
2.目标意识未能贯穿整个活动 |
3.坚持与专注度处于表浅 |
二、利用项目小组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行动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案与程序 |
(二)研究过程 |
1.第一阶段:总结项目小组活动的组建与运行模式 |
2.第二阶段:分析项目小组活动中影响幼儿自主学习的要素 |
(三)研究效果 |
1.接受任务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
2.目标意识贯穿活动始终 |
3.坚持与专注度逐渐走向纵深 |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适宜的活动内容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关键 |
2.个人特质和同伴效应对幼儿自主性学习产生多重影响 |
3.自主性学习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游戏环境 |
4.自主性学习的养成离不开家园的协同支持 |
(二)研究建议 |
1.注重利用活动要素,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动机 |
2.适宜的家园指导,提升幼儿自主性学习水平 |
(三)研究不足 |
1.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 |
2.介入与指导的有效性 |
3.研究样本数量有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走向幼儿内心世界——瑞吉欧幼儿教育的魅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株洲儿童活动中心设计[D]. 陆辰.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2]守护儿童世界 ——儿童哲学视角下幼儿教师角色探新[D]. 吴美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3]“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教育的研究[D]. 冉学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泥水区环境优化研究[D]. 黄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D]. 古莉莎. 成都大学, 2021(07)
- [6]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D]. 邱子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7]3-6岁儿童叙事性绘画研究[D]. 张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幼儿记录推进戏剧主题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S园中班为例[D]. 薛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特征研究 ——以S幼儿园大班为例[D]. 周祥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项目小组活动促进大班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行动研究[D]. 龙春花.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