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汁酒酿制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唐忠盛[1](2019)在《荔枝酒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规律及特征香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荔枝酒香气成分是评价荔枝酒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发酵过程中存在大量香气物质的损失,尤其是具有品种香特性的萜类物质,包括特征香气物质顺式-玫瑰醚。改良酿酒工艺是目前保护特征香气物质的主要手段,而对于香气的损失原因并未做相关深入探讨,尽管有提到香气的损失是由CO2散逸引起的,但未有直接证据证实。另外,在此过程中由何种作用力引起的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槐枝荔枝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荔枝汁香气轮廓及特征香气物质顺式-玫瑰醚在发酵、加工、陈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损失;同时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可视化分析了特征香气物质的挥发特性;比较了不同橡木桶和瓶贮陈酿对特征香气物质的保留差异;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发酵实验模拟从物理和生化两个分子层面来研究特征香气物质的损失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统计分析已有荔枝及相关产品文献中“典型”、“主要”、“特征”等香气化合物,选出研究荔枝汁和荔枝酒的10种典型化合物(特征香气物质顺式-玫瑰醚、前体物质香茅醇和香叶醇、苯乙醇、芳樟醇、柠檬烯、1-辛烯-3醇、辛酸、辛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同时优化出具有荔枝汁和荔枝酒萜类香气成分适用性的50/30 DVB/CAR/PDMS萃取头。研究了荔枝汁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规律,发现萜类香气成分和顺式-玫瑰醚的损失主要发生在主发酵阶段(4-6天),辛酸和辛酸乙酯在该阶段大量形成。利用GC-IMS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特征香气成分顺式-玫瑰醚及其前体香茅醇的挥发特性,结果表明顺式-玫瑰醚的挥发性高于香茅醇,这与它们的环状和链状结构有关,且荔枝中顺式-玫瑰醚以单体和二聚体混合物而香茅醇以单体形式存在。以上结果表明对荔枝酒香气成分的调控宜在主发酵结束前后进行。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发酵实验模拟从分子层面解析特征香气成分顺式-玫瑰醚的损失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CO2对顺式-玫瑰醚有相互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引力作用,其中范德华引力更大,从而降低了顺式-玫瑰醚的扩散系数;又由于CO2分子间作用力大于CO2对顺式-玫瑰醚的束缚力,加之乙醇引发的Marangoni对流更利于CO2携带顺式-玫瑰醚的挥发损失;发酵模拟实验表明CO2的生成速率和顺式-玫瑰醚的损失速率均符合Slogistic1模型,可用于顺式-玫瑰醚的损失判断;发酵模拟实验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说明了顺式-玫瑰醚的大量损失受自由扩散、CO2相互作用力、物理转化和生物转化共同影响,其中物理转化产物主要是柠檬烯、L-薄荷醇、苯乙酮和枯烯,生物转化产物主要是柠檬烯、罗勒烯和α-松油醇。提出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如缓慢发酵酵母菌种、低温发酵等)来减缓CO2的挥发强度,或通过筛选不含或低表达或敲除ATF1和ATF2基因片段的酵母菌种进行发酵等方法,可以调控荔枝酒的香气。对荔枝酒加工全程中不同形态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检出192种游离态和65种键合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游离态的萜类和顺式-玫瑰醚的损失主要发生在主发酵前期(2-3天)。发酵结束后,荔枝酒中典型香气成分的键合态是游离态的4-1740倍,键合态醛酮类香气物质达最大6025.85μg/L为游离态醛酮类物质的2000倍。与已有研究相比,苯甲醇、香叶醇、香茅醇、月桂烯、苯乙醇和芳樟醇为共同键合态香气物质,异辛醇、乙酸香叶酯、癸酸乙酯、正庚醇、顺式-香苇醇、壬醛、橙花醚、D-香芹酮、顺式-玫瑰醚、香叶基丙酮、熏衣草醇、桃金娘醇、反式-玫瑰醚、异香叶醇、2,4-二叔丁基苯酚、α-松油醇和苯乙酮首次以键合态在荔枝中检出。荔枝汁键合态香气成分以香叶醇和苯甲醇为主,发酵时键合态和游离态香气成分分别以香叶醇和香茅醇为主;通过PCA和热图分析,键合态香气成分更适合为后续荔枝酒香气物质调控研究提供前体;另外,在发酵过程中氨基酸代谢过程中消耗最快的为丙氨酸,其次为谷氨酸,之后为天冬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其中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可能参与了特征香气成分顺式-玫瑰醚的生物代谢。提出在主发酵结束后添加β-葡萄糖苷酶或AR2000酶和后发酵结束后调整合适pH环境缓释键合态香气成分转化为游离态香气成分的方法,以达到改善荔枝酒香气的目的。研究了不同陈酿形式对荔枝酒各香气成分的影响,不同橡木桶陈酿过程中均存在萜类和酯类香气成分的大量损失(乙酸乙酯大量增加),损失主要包括芳樟醇、顺式-玫瑰醚、香茅醇、香叶醇、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和甲酸香叶酯、癸酸、β-愈创木烯、反式-橙花叔醇、α-杜松醇、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等;同时伴随有醇类和酸类香气成分的形成,其中辛酸、苯乙醇和异戊醇增加明显。此外,具有水果香的异戊醛在美国橡木桶中表现出更高的香气活性(134.82>88.72)。瓶贮陈酿也存在典型香气成分的损失,包括苯乙醇、芳樟醇和香叶醇的逐渐损失;其中1年瓶贮中的特征香气成分顺式-玫瑰醚均高于法国/美国橡木桶陈酿8个月;乙酸在瓶贮陈酿中有富集趋势。以上结果表明美国橡木桶适合萜类香气物质的保留,法国橡木桶适合酯类香气物质的保护,提出荔枝酒选择美国橡木桶陈酿或常温瓶贮陈酿不超过1年或低温保藏的方法可改善荔枝酒香气。
盛雪燕[2](2018)在《乐陵金丝枣酒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新建项目之前,通过对项目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过程。通过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可以有效规避、减少与控制项目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对于新建项目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果酒行业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各种水平的投资者纷纷进入餐饮业,有人走向成功,有人却失败而归。很多投资者并没有在投资前对投资项目进行完备的可行性分析,其中可行性研究是判断项目是否决策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点。虽然目前有很多关于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方法,但是通过整理有关文献发现,目前针对果酒业而设计的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研究仍较为缺乏,因此本文的研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选取金丝枣酒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首先,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其次,阐述了项目可行性理论与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再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了本项目所处国外和国内的状况。通过实际调查,详备分析了本项目的基本条件。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可行性。此外,进行了基本条件分析和财务数据预算,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对金丝枣酒项目做了财务可行性研究。其中主要采用了动态与静态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从金丝枣的销售收入估算、成本估算、年增利润等几大方面分析该项目的盈利能力与生存能力,得出金丝枣酒项目能力较强的结论。最后,为了避免投资者的损失,对该项目的不确定性及风险进行了分析,通过盈亏平衡点和敏感性分析,得出了盈亏平衡点较低而项目总体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结论,并对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廖欣怡[3](2017)在《洋葱葡萄酒的调制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洋葱(Allium cepa L.)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及氨基酸类,还有丰富的含硫化合物、类黄酮、多糖、甾体化合物、前列腺素A、苯丙素酚类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等生理活性物质。由于洋葱和葡萄酒都具有预防慢性疾病、抑制癌症因子、清除自由基、阻碍细菌生长等诸多功效,因此,本试验以赤霞珠葡萄和紫皮洋葱为原料,旨在优化出一种风味口感和保健功能平衡的洋葱葡萄酒,并对其主要功能成分做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洋葱汁浓缩时间优化试验结果:洋葱汁浓缩不同时间得率拟合曲线为y=0.126x2-6.789x+96.525(0≤X≤24),R2=0.997。从洋葱汁浓缩过程中的损耗、风味变化、能源节约等因素考虑,选择浓缩12 h为最佳时间,此时的洋葱汁浓缩得率为33.20%。在012 h的洋葱汁浓缩过程中,总类黄酮、总花色苷、总酚、多糖、总抗氧化能力均呈增加趋势,且总类黄酮、总花色苷、总酚、多糖这4种功能物质分别与总抗氧化能力之间呈极高度极显着正相关。因此,从功能物质、抗氧化能力角度考虑,选择浓缩12 h的洋葱汁进行后期实验研究。(2)洋葱葡萄酒酿造工艺优化试验结果:洋葱经打浆、过滤取汁、真空冷冻浓缩12 h后,按照20%的比例与干红葡萄酒混合,暗室静置8天为宜。优化制作的洋葱葡萄酒从颜色、功能成分、抗氧化能力、感官品质、成本节约等因素综合考虑,效果较好。感官品评结果为:紫红色,澄清透亮,半甜型,低酒精度,入口甜中带有微辣,有典型的葱香味和酒香味,还有蔬菜味、水果味,余味中葱香味残留时间较长。(3)与干红葡萄酒相比,优化工艺下制作的洋葱葡萄酒,酒精度下降4.07%(v/v);总糖升高32.50 g/L;还原糖升高24.70 g/L;可溶性固形物增大4.00 Brix;干浸出物增大18.60 g/L;pH值增大0.48;维生素C增大13.20 mg/L。菌落总数试验显示:洋葱葡萄酒的菌落总数未检出,表明其具有极强的抑菌功效。UPLC测定单体酚结果显示:洋葱葡萄酒中芦丁含量增加0.21 mg/L,且多了0.13 mg/L阿魏酸、1.09 mg/L槲皮素、0.07mg/L山奈酚3种酚类物质。GC-MS测定香气成分结果显示:洋葱葡萄酒检测出28种香气成分,总量为65.65 mg/L,香气成分以脂类、醇类、有机硫化物、酸类为主。与干红葡萄酒相比,洋葱葡萄酒中醇类下降15.72 mg/L;脂类下降22.06 mg/L;酸类下降15.19 mg/L;烷烯类下降0.98 mg/L;醛酮类增加0.18 mg/L,此外,还增加了11.63 mg/L的6种有机硫化物和6.30 mg/L的3种其它化合物。
周嘉华[4](2016)在《曲糵发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酿造的技术特色是曲糵发酵,它不仅造就了中国的酒、醋、酱等发酵产品在世界食林中独树一帜和倍受赞赏,同时它作为古老的微生物工业的精粹,一直造福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它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至今仍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石.
郭旭[5](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吕庆峰[6](2013)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三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王玉峰[7](2010)在《葡萄酒香气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酒的香气是评判葡萄酒品质一个重要的感官指标,芳香物质也是构成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成分。影响芳香物质种类和含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葡萄品种、产地气候和土壤差异、栽培条件和酿造工艺条件(包括酶处理)等。本实验围绕影响葡萄酒香气的主要因素设计了同一产区不同品种葡萄酒的挥发性物质差异、同一品种葡萄在不同产区(云南、烟台和新疆)酿制葡萄酒的挥发性物质差异、不同酿造工艺(常规发酵工艺、短期浸渍工艺、C02浸渍工艺、热浸渍工艺和冰葡萄酒工艺)生产的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以及糖苷酶的应用对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等四组实验。同一产区不同品种葡萄酒的挥发性物质差异实验以新疆地区生产的蛇龙珠、西拉、美乐和赤霞珠酿造的葡萄酒为材料,采用气质色谱法,测定了四个品种葡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同一品种葡萄在不同产区酿制葡萄酒的挥发性物质差异实验以云南、烟台和新疆三个产区的赤霞珠为原料,经标准干红葡萄酒工艺酿造,经GC-MS检测分析了在相同栽培和酿造条件下产区差异对同一品种葡萄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不同酿造工艺生产的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实验和糖苷酶的应用对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影响实验均以烟台蓬莱产区的赤霞珠品种为试材。不同酿造工艺生产的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实验分别采用短期浸渍、CO2浸渍、热浸渍和冰葡萄酒等工艺酿造赤霞珠葡萄酒,检测分析了不同工艺酿造的葡萄酒特征香气和各类芳香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差异。糖苷酶的应用对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实验包括发酵初期采用不同的糖苷酶添加量和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添加糖苷酶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两个部分。前者通过分别在酒精发酵初期的不同发酵醪液中分别添加0.1g/L和0.2g/L糖苷酶,进行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以确定糖苷酶的最适添加量。后者分别在酒精发酵初期、后期和发酵结束后,在不同发酵醪液中单独添加0.1g/L糖苷酶,经GC-MS检测分析其中的香气成分,比较了在不同发酵时期添加糖苷酶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上述实验研究了影响葡萄酒香气的几个重要因素,为优质葡萄酒的酿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的蛇龙珠、西拉、美乐和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分别鉴定出44,42,41和42个香气成分,主要是酯类、低级脂肪酸、芳香醇、萜烯类等;2,3-丁二醇、苯乙醇、2-羟基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是主要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如醇、酯和有机酸等种类相似,含量却不尽相同;而微量特征香气成分差异较为显着,其中乙缩醛和香茅醇是四种酒的共有成分;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和2,4,5-三甲基-1,3-二氧戊烷仅在蛇龙珠酒中检出;蛇龙珠酒中的糠醛以及赤霞珠酒特有的3-羟基-2-丁酮相对含量较高。2.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醇、酯、有机酸、羰基化合物、萜烯类和酚类化合物。甲硫基丙醇、甲氧基乙酸戊酯、4-乙基苯酚和4-乙基-2-甲氧基苯酚以及其特有的3-羟基-2-丁酮等硫醇化合物、吡嗪类和部分酚类化合物是赤霞珠葡萄酒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表现出的青草及青椒香气的感官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3.新疆、云南和烟台赤霞珠酒样中检测到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分别有47种、43种和50种。其中共有成分37种,包括乳酸乙酯、2,3-丁二醇、己酸、异丁醇和苯乙醇等,分属酯类、有机酸和醇类化合物。三个产区酒样香气成分的明显差异主要为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烟台赤霞珠酒样检测到的酯类(25种)数量最多;在总含量上烟台(131.295μg/L)和新疆(115.073μg/L)酒样相当,远远不及云南(194.73%μg/L)酒样;三个产区的酒样中醇类、有机酸种类的含量均相当。4.短期浸渍、CO2浸渍、热浸渍和冰葡萄酒样中分别检测到66、76、64和3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有机酸、羰基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酿造工艺的差异对同一品种葡萄酒的二类香气(发酵香气)有很大的影响,短期浸渍葡萄酒香气清新,CO2浸渍葡萄酒水果香气浓郁、能够掩盖品种特性,热浸渍葡萄酒表现出以发酵气味为主的人为味感,冰葡萄酒的浆果香气浓郁,口感复杂,具有高糖和高酸的完美平衡;原料成熟度(含糖量)不同,对发酵香气影响明显,葡萄含糖量越高(赤霞珠冰葡萄)越高,香气越浓;发酵工艺对葡萄酒中高级醇、酯、醛酮、萜烯类和酸等化合物在酒中的所占比例和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发酵条件的改良来改善葡萄酒的风味。5.酒精发酵初期添加糖苷酶后赤霞珠酒样中的酯类、羰基化合物、萜烯类和氨基酸等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多。对照酒样、添加0.1g/L糖苷酶酒样和添加0.2g/L糖苷酶酒样中分别检测到55、94和92种化合物。酯类、苯环和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在添加0.1g/L糖苷酶的酒样中达到最大值,添加0.2g/L糖苷酶酒样中香气总量反而减少。酒精发酵初期添加糖苷酶的含量为0.1g/L最佳。6.在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不同发酵时期添加0.1g/L糖苷酶后的酒样中共检测到挥发性香气物质170种,包括醇类25种,酯类79种,有机酸8种,羰基化合物10种,苯环萜烯类17种,氨基酸8种,酰胺、烯烃和醚类等其他共计13种。在酒精发酵初期添加0.1g/L糖苷酶的酒样中检测到的酯类、醇类、羰基化合物、苯环和萜烯类化合物等组分种类最多,含量也最高。在酒精发酵后期添加0.1g/L糖苷酶会使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物质种类增多但整体香气含量略有降低,有机酸总含量明显降低,苯环、萜烯类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有所增加。酒精发酵结束后在酒样中添加0.1g/L糖苷酶可以增加酒中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同时大幅提高了烯烃、酰胺和醚类的含量,使葡萄酒的整体香气物质含量有所增加。
张雪松[8](2009)在《鲜竹酒酿制新技术》文中指出采用玉米、高粱、大米等酿制白酒,大都含有异杂味。用粮食酿制白酒的过程中添加竹汁液,通过竹汁液的发酵作用,不仅可去除白酒所含异杂味,还能制取药、食两用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鲜竹酒。其制作新技术如下。
王维亮[9](2008)在《关于辣椒精深加工项目的探讨》文中认为我国是辣椒生产大国,但在辣椒精深加工及开发新产品方面却亟待加强。我国辣椒加工不仅与经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在一些地方还落后于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辣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销路,而我国的辣味产品主要是内销,出口的主要是辣椒原料。辣椒深加工滞后限制着辣椒附加值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阻遏了我国辣椒产业的大发展。本人就辣椒精深加工的项目探讨和介绍如下。
王玉霞[10](2008)在《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株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在影响葡萄酒质量与品质的诸多因素中,生态条件与葡萄品种、工艺条件、酿造设备和发酵微生物这四个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其他三个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葡萄酒微生物的酿造学特性则是葡萄酒质量和感观风格的决定性因素。酵母菌是葡萄酒酿造中重要的微生物,其多样性和分类鉴定是选育优良酿酒酵母菌株的关键和基础。从葡萄品种原产地的环境中筛选出可以充分展现该品种个性、土壤特点、地域特性的酵母,并酿出风格独特、具有品种典型性的葡萄酒。目前国际市场上出现了适用于不同产地、不同葡萄酒类型和葡萄品种的“特种”或“专用”酵母,而且已经开始逐渐取代“广适性”酵母的应用。由此可见优良的酵母菌种,对葡萄酒的质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沙城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历史悠久,酒厂众多。选取在该产区代表性的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及中法庄园进行菌种采集工作。从酒厂环境、葡萄园土壤、葡萄浆果、不同浓度SO2和酒精处理以及未处理的自然发酵醪液中分离酵母菌株,研究SO2和酒精处理醪液中酵母菌群的变化。利用WL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选取有代表性酵母菌的纯培养,通过5.8S-ITS区的PCR/RFLP分析对所筛选菌种进行鉴定。鉴定属于酿酒酵母的菌株,则用来进行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株各项指标的测试,筛选适合该产区特定生态地理条件及工业条件、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株。通过一系列试验得到以下结果:菌种的分离和鉴定试验共得到葡萄酒相关酵母562株,所有菌株在WL营养培养基上培养5d后形成的菌落颜色和形态共分为15大类。根据每一类别中所包含的菌株数量,适当选取一定数量的菌株进行5.8S-ITS区RFLP分子鉴定。在所有采集的菌株中,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占的比例最大,共分离得到291株,占总数的51.7%,绝大部分来自自然发酵;其次为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共有44株,占总数的7.8%;最少的是酒香酵母(Brettanomyces bruxellensis),共有6株,占总数的1.1%。SO2和酒精处理对自然发酵中酵母菌群的影响在添加SO2和酒精处理的自然发酵的试验中,首先启动发酵的是一些对SO2不太敏感,和对酒精耐受性差的酵母菌,随后是较敏感的种类如毕赤酵母和隐球酵母等。发酵初始阶段酵母的群体消长情况既受SO2的影响,又受发酵产物酒精浓度的影响。在发酵中期至后期,绝大部分酵母为酿酒酵母,但也能分离到少量的耐SO2和酒精的拜耳接合酵母和贝酵母。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筛选通过分子鉴定,以291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试材,进行起泡葡萄酒酵母筛选的各项测验试验。在产气能力初筛实验中筛选出了62株泡沫、细腻度、持久性都相对较好的菌株。通过自溶及絮凝性测试、产气复筛、耐酒精能力测试、SO2耐性试验、耐低温能力和耐压力测试后,最终筛选得出Z27、Z25、Z28为优良菌株。起泡葡萄酒品评与分析通过二次发酵起泡酒及基酒样品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检测到了48种不同成分的香气物质。在基酒中共鉴定出了45种香气物质,对照、Z25及Z28菌株酒样中各有46种香气物质,Z27菌株酒样中有47种香气物质。在所有香气成分中,醇、酸、酯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占总类别的82.8%。且醇类物质在酒样的香气物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酯类和酸类化合物。所有5个酒样都含有的香气物质中,经过二次发酵后,绝大多数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都较基酒中的有所增加,而不同菌株之间的增幅有所差异。
二、竹汁酒酿制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汁酒酿制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荔枝酒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规律及特征香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荔枝概况 |
1.2.1 荔枝简介 |
1.2.2 荔枝的开发利用 |
1.2.3 荔枝酒研究 |
1.3 荔枝酒的风味物质研究 |
1.3.1 有机酸类物质 |
1.3.2 氨基酸类物质 |
1.3.3 多酚类物质 |
1.3.4 挥发性香气物质 |
1.4 香气成分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 |
1.4.1 香气成分提取方法 |
1.4.2 香气成分分析方法 |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5.1 分子动力学简介 |
1.5.2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酒精饮料中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检测方法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4 HS-SPME处理 |
2.2.5 GC-MS条件 |
2.2.6 不同极性萃取头灵敏性和重复性评价 |
2.2.7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3.2 不同极性萃取头对萃取香气成分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
2.3.3 不同极性萃取头萃取香气成分分子量范围及萃取量的比较 |
2.3.4 不同极性萃取头灵敏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荔枝汁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3.2.2 样品材料制备 |
3.2.3 HS-SPME-GC-MS/FID分析 |
3.2.4 HS-GC-IMS分析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研究 |
3.3.2 典型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3.3.3 特征香气成分的挥发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CO_2对特征香气损失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模拟实验过程 |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 |
4.2.3 扩散系数 |
4.2.4 静电作用力 |
4.2.5 范德华力 |
4.2.6 氢键作用 |
4.2.7 均方根偏差 |
4.2.8 酵母ATF目的基因的确定 |
4.2.9 统计分析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CO_2 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
4.3.2 静电作用力的影响 |
4.3.3 范德华力的影响 |
4.3.4 氢键的影响 |
4.3.5 RMSD变化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4.3.6 模拟发酵验证分子动力学模拟 |
4.3.7 模拟发酵分析顺式-玫瑰醚降解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荔枝酒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游离态香气成分萃取分析 |
5.2.4 键合态香气成分萃取分析 |
5.2.5 氨基酸分析 |
5.2.6 统计分析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荔枝酒加工过程中游离态香气成分变化规律及关键点影响 |
5.3.2 荔枝酒加工过程中键合态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5.3.3 荔枝酒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香气成分对比分析 |
5.3.4 荔枝酒加工过程中游离/水解氨基酸变化规律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荔枝酒陈酿期间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香气成分调控策略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试剂和设备 |
6.2.2 样品收集及处理 |
6.2.3 挥发性物质检测 |
6.2.4 统计分析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荔枝酒橡木桶陈酿期间香气成分变化研究 |
6.3.2 荔枝酒瓶贮陈酿期间香气成分变化研究 |
6.3.3 不同陈酿方式对比分析 |
6.3.4 荔枝酒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调控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乐陵金丝枣酒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目标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可行性研究现状 |
2.2 国内可行性研究现状 |
2.3 国内果酒可行性研究现状 |
第3章 市场可行性分析 |
3.1 国内果酒市场分析 |
3.2 国内产业的优势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选址及建设条件 |
4.1.1 项目区选址 |
4.1.2 项目区概况 |
4.1.3 项目建设的优势条件 |
4.2 产品方案和生产工艺 |
4.2.1 产品方案 |
4.2.2 生产工艺 |
4.2.3 金丝枣全汁酒感规定 |
4.3 项目建设内容 |
4.3.1 原料及供应 |
4.3.2 项目组成 |
4.3.3 总平面布置 |
4.3.4 工程结构与主要工程量 |
4.3.5 公共工程 |
4.3.6 配套设备购置 |
4.4 环境保护 |
4.4.1 污染源及处理措施 |
4.4.2 废渣综合利用和处理 |
4.4.3 噪声治理方案 |
4.5 项目实施进度 |
第5章 经济可行性分析 |
5.1 投资估算 |
5.1.1 投资估算的依据 |
5.1.2 投资估算范围 |
5.1.3 投资估算方法 |
5.1.4 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计划 |
5.2 财务评价 |
5.2.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选取 |
5.2.2 销售收入估算 |
5.2.3 成本费用估算 |
5.2.4 营业税金、增值税和所得税 |
5.2.5 年新增利润 |
5.2.6 投资回收期(增量) |
5.2.7 不确定性分析 |
5.2.8 财务评价结论 |
5.2.9 社会效益分析 |
第6章 风险分析 |
6.1 风险分析 |
6.1.1 风险分析说明及依据 |
6.1.2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
6.2 项目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洋葱葡萄酒的调制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洋葱的研究现状 |
1.1.1 洋葱简介 |
1.1.2 洋葱营养成分 |
1.1.3 洋葱生物活性成分 |
1.1.4 洋葱功效 |
1.2 洋葱的加工现状 |
1.2.1 洋葱除臭工艺 |
1.2.2 洋葱汁浓缩方法 |
1.2.3 洋葱加工产品 |
1.3 葡萄酒 |
1.3.1 葡萄酒营养成分 |
1.3.2 葡萄酒功效 |
1.4 洋葱葡萄酒的研究进展 |
1.4.1 洋葱葡萄酒的功效 |
1.4.2 洋葱葡萄酒主要酿造工艺 |
1.4.3 目前洋葱葡萄酒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红葡萄酒的酿造 |
2.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酿造工艺 |
2.2.2 理化指标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发酵曲线 |
2.3.2 理化指标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真空冷冻浓缩时间对洋葱汁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洋葱汁制备 |
3.2.2 真空冷冻浓缩洋葱汁 |
3.2.3 洋葱汁浓缩得率计算 |
3.2.4 洋葱浓缩汁主要功能成分测定 |
3.2.5 洋葱浓缩汁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真空冷冻浓缩时间对洋葱汁得率的影响 |
3.3.2 浓缩时间对洋葱汁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
3.3.3 浓缩时间对洋葱汁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4 总类黄酮、总花色苷、总酚、多糖与总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洋葱前处理方式对洋葱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洋葱的前处理方式 |
4.2.2 不同前处理的洋葱葡萄酒制备 |
4.2.3 颜色测定 |
4.2.4 主要功能成分测定 |
4.2.5 感官品评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洋葱前处理方式对洋葱葡萄酒颜色的影响 |
4.3.2 洋葱前处理方式对洋葱葡萄酒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
4.3.3 洋葱前处理方式对洋葱葡萄酒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4 洋葱前处理方式对洋葱葡萄酒感官的品质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洋葱浓缩汁添加比例对洋葱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不同比例洋葱浓缩汁的洋葱葡萄酒制备 |
5.2.2 测定指标及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洋葱浓缩汁添加比例对洋葱葡萄酒颜色的影响 |
5.3.2 洋葱浓缩汁添加比例对洋葱葡萄酒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
5.3.3 洋葱浓缩汁添加比例对洋葱葡萄酒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3.4 洋葱浓缩汁添加比例对洋葱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洋葱浓缩汁和葡萄酒混合时间对洋葱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洋葱浓缩汁和葡萄酒混合不同时间的洋葱葡萄酒制备 |
6.2.2 测定指标及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混合时间对洋葱葡萄酒颜色的影响 |
6.3.2 混合时间对洋葱葡萄酒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
6.3.3 混合时间对洋葱葡萄酒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3.4 混合时间对洋葱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洋葱葡萄酒和干红葡萄酒品质对比分析 |
7.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7.1.1 材料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 |
7.2 试验方法 |
7.2.1 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
7.2.2 菌落总数测定 |
7.2.3 单体酚测定 |
7.2.4 香气成分测定 |
7.2.5 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7.3.2 菌落总数分析 |
7.3.3 单体酚分析 |
7.3.4 香气成分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讨论及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
1.1.1 选题意义 |
1.1.2 论题说明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
2.2.1 东北地区 |
2.2.2 北方地区 |
2.2.3 南方地区 |
2.2.4 西南、西北地区 |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
2.3.4 市酒酿造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
5.1.3 绍兴酒店 |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图(表)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随产业成长而发展的学术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1.6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世界葡萄酒业替进历程与中土葡萄酒历史积淀 |
2.1 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心转移变迁 |
2.1.1 猿酒萌芽 |
2.1.2 苏美尔时期 |
2.1.3 古埃及时代 |
2.1.4 古希腊时代 |
2.1.5 古罗马时代 |
2.1.6 法兰西时代 |
2.2 中国本土葡萄酒业历代积淀 |
2.2.1 新石器时代葡萄和葡萄酒遗迹 |
2.2.2 商周文字记载的葡萄与葡萄酒 |
2.2.3 先秦时期欧洲种葡萄传入可能性分析 |
2.2.4 汉代葡萄酒业开端 |
2.2.5 魏晋南北朝葡萄酒文化兴起 |
2.2.6 唐代葡萄酒文化灿烂绽放 |
2.2.7 宋代葡萄酒商品化发展 |
2.2.8 元代葡萄酒上升为祭祀用酒 |
2.2.9 明代葡萄酒业缓慢发展 |
2.2.10 清代葡萄酒业重大转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现代百余年中国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 |
3.1 原生葡萄种质资源开发 |
3.1.1 本土种质资源调查 |
3.1.2 葡萄种质资源保存 |
3.1.3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 |
3.1.4 原生种质资源利用 |
3.1.5 葡萄种质资源创新 |
3.1.6 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
3.2 酿酒葡萄域外品种引入历史 |
3.2.1 1949年前引种概况 |
3.2.2 50、6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种 |
3.2.3 70年代始向西欧引种 |
3.2.4 改革开放后出现引种高潮 |
3.2.5 21世纪后引种逐渐科学 |
3.3 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选育实践 |
3.3.1 区域化选种实践 |
3.3.2 区域化育种实践 |
3.4 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发展 |
3.4.1 苗木繁育技术发展 |
3.4.2 栽植技术变迁 |
3.4.3 栽培架式趋于规范 |
3.4.4 整形修剪技术进步 |
3.4.5 树体管理方式进步 |
3.4.6 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
3.4.7 化学调控谨慎使用 |
3.4.8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重视 |
3.4.9 特殊栽培的发展 |
3.4.10 病虫害防治安全化 |
3.4.11 生物动力和有机栽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现代化改新历程 |
4.1 葡萄酒现代工艺革新 |
4.1.1 葡萄酒典型性认识过程 |
4.1.2 发酵工艺日趋科学 |
4.2 酿酒人才队伍演变 |
4.3 酿造设备逐渐现代化 |
4.3.1 压榨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2 发酵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3 过滤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4 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5 传送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6 其它酒种类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
4.4 葡萄酒生产标准推行 |
4.4.1 生产标准逐渐完善 |
4.4.2 原产地域保护实施 |
4.4.3 葡萄酒法律不断出台 |
4.4.4 不断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发展道路 |
5.1 葡萄酒生产规模壮大 |
5.1.1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 |
5.1.2 葡萄酒生产能力增长 |
5.1.3 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多 |
5.2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
5.2.1 原料供应基地化 |
5.2.2 配套企业专业化 |
5.2.3 流通渠道多元化 |
5.2.4 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
5.2.5 产业功能升级 |
5.2.6 葡萄酒文化普及 |
5.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
5.3.1 葡萄酒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与分布现状 |
5.3.2 葡萄酒产业积聚动力机制简要分析 |
5.3.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5.4 葡萄酒产业组织日趋合理化 |
5.4.1 改革开放后葡萄酒消费的三次转折 |
5.4.2 葡萄酒消费市场格局 |
5.4.3 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 |
5.4.4 葡萄酒行业市场绩效 |
5.4.5 葡萄酒企业品牌成长 |
5.4.6 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6.1 何谓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
6.1.1 客户国际化 |
6.1.2 团队国际化 |
6.1.3 机制国际化 |
6.2 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
6.2.1 地域化酿酒 |
6.2.2 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 |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
6.2.4 形成中国葡萄酒文化 |
6.2.5 建立国际化制度体系 |
6.2.6 培育强大品牌 |
6.3 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6.3.1 新旧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简史 |
6.3.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葡萄酒香气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葡萄酒的香气 |
1.1.1 葡萄酒的香气与感官质量 |
1.1.2 分析手段研究进展及展望 |
1.2 影响葡萄酒香气的因素 |
1.2.1 葡萄品种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
1.2.2 产区环境条件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
1.2.3 酿造过程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
1.2.3.1 传统葡萄酒发酵工艺及条件控制 |
1.2.3.2 短期浸渍葡萄酒工艺对香气的影响 |
1.2.3.3 CO_2浸渍工艺对香气物质的影响 |
1.2.3.4 热浸渍工艺 |
1.2.3.5 冰葡萄酒工艺 |
1.2.3.6 酶处理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葡萄原料、酵母及糖苷酶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案 |
2.2.1 不同品种葡萄酿制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
2.2.2 不同产区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2.2.3 不同酿造工艺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2.2.4 糖苷酶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2.3 实验方法 |
2.3.1 葡萄浆果及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分析 |
2.3.2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 |
2.3.2.1 样品预处理 |
2.3.2.2 GC-MS分析鉴定 |
2.3.3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葡萄品种酿造的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 |
3.1.1 不同品种葡萄干红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 |
3.1.2 葡萄品种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3.1.2.1 不同葡萄品种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检测结果 |
3.1.2.2 不同葡萄品种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分类分析 |
3.2 不同产区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3.2.1 不同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 |
3.2.2 不同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3.2.2.1 不同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检测结果 |
3.2.2.2 不同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分类比较分析 |
3.2.2.3 不同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
3.3 不同酿造工艺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3.3.1 不同浸渍工艺酿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 |
3.3.1.1 不同浸渍工艺酿造的干红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 |
3.3.1.2 不同浸渍工艺酿造的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的GC-MS检测结果 |
3.3.1.3 不同浸渍方式酿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分类分析 |
3.3.1.4 不同浸渍方式酿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
3.3.1.5 不同浸渍方式酿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主要成分分析 |
3.3.2 冰葡萄酒工艺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
3.3.2.1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和冰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 |
3.3.2.2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和冰葡萄酒香气成分的GC-MS检测结果 |
3.3.2.3 赤霞珠冰葡萄酒与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
3.4 发酵过程中添加糖苷酶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3.4.1 糖苷酶实验的理化指标和GC-MS分析数据 |
3.4.1.1 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 |
3.4.1.2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GC-MS检测分析 |
3.4.1.3 添加糖苷酶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3.4.2 酒精发酵初期不同糖苷酶添加量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3.4.2.1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类分析 |
3.4.2.2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分类分析 |
3.4.3 不同发酵时期添加糖苷酶对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3.4.3.1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变化分析 |
3.4.3.2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类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品种差异 |
4.2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产地差异性 |
4.3 浸渍工艺与葡萄酒香气 |
4.4 冰葡萄酒原料、工艺特点与香气特征 |
4.5 糖苷酶对葡萄酒香气的作用 |
4.6 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类物质的形成及控制 |
4.7 葡萄酒中甘油的含量及对风味的影响 |
4.8 生存素对葡萄酒发酵过程和香气的影响 |
4.9 对香气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 |
第5章 结论 |
5.1 不同品种干红葡萄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差异 |
5.2 不同产区的葡萄酒中挥发性性香气物质的差异 |
5.3 不同工艺条件下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特征 |
5.4 糖苷酶对葡萄酒香气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A:不同酿造工艺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成分 |
附录B:新疆地区干红葡萄酒与文献报道中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比较 |
(10)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优良酵母与葡萄酒 |
1.1.1 葡萄酒相关酵母的种类 |
1.1.2 与葡萄酒相关的酵母菌的主要来源 |
1.1.3 葡萄酒相关酵母的鉴定 |
1.1.4 优良酵母菌在葡萄酒酿造中的作用 |
1.1.5 葡萄酒相关酵母与葡萄酒风味的关系 |
1.1.6 起泡葡萄酒酵母选育 |
1.1.7 葡萄酒酵母研究进展 |
1.2 起泡葡萄酒的研究进展 |
1.2.1 起泡酒的定义及起源 |
1.2.2 起泡葡萄酒的分类 |
1.2.3 起泡酒的生产方法 |
1.2.4 国内外起泡葡萄酒与起泡葡萄酒酵母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菌种采集 |
2.1.1 菌种采集地点 |
2.1.2 分离培养基 |
2.1.3 土样中酵母菌的分离 |
2.1.4 葡萄浆果表面酵母菌的分离 |
2.1.5 自然发酵过程酵母菌的分离 |
2.1.6 发酵车间、酒窖及灌装线酵母菌的采集 |
2.1.7 菌种保藏 |
2.2 采集菌种的WL 培养基初步分类 |
2.2.1 WL 培养基 |
2.2.2 WL 培养初步分类 |
2.3 WL 培养初步分类基础上的5.8S-ITS 区RFLP 分析 |
2.3.1 酵母菌总DNA 的提取 |
2.3.2 5.8S-ITS 区域的PCR 扩增 |
2.3.3 PCR 产物的RFLP 分析 |
2.4 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的筛选 |
2.4.1 筛选基本流程 |
2.4.2 基酒与瓶式发酵法起泡葡萄酒的酿制 |
2.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采集菌种在WL 培养基上的初步分类 |
3.2 菌种的5.8S-ITS 区RFLP 分析鉴定 |
3.3 葡萄醪不同处理方式对自然发酵酵母菌群的影响 |
3.3.1 SO_2 处理对主要酵母菌种类变化的影响 |
3.3.2 酒精处理对主要酵母菌种类变化的影响 |
3.3.3 对照自然发酵处理主要酵母菌种类的变化 |
3.4 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筛选 |
3.4.1 产气能力初筛 |
3.4.2 自溶能力及絮凝性测试 |
3.4.3 产气能力复筛 |
3.4.4 耐酒精能力测试 |
3.4.5 耐SO_2 能力测试 |
3.4.6 耐低温能力测试 |
3.4.7 耐压能力测试 |
3.5 瓶式发酵法起泡葡萄酒的分析 |
3.5.1 酒样感官品评 |
3.5.2 酒样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
第四章 讨论 |
4.1 菌种的采集及鉴定 |
4.2 不同处理方式对自然发酵中酵母菌群的影响 |
4.3 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筛选 |
第五章 结论 |
5.1 菌种的采集及鉴定 |
5.2 不同处理方式对自然发酵中酵母菌群的影响 |
5.3 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筛选 |
5.4 起泡葡萄酒品评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竹汁酒酿制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荔枝酒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规律及特征香气研究[D]. 唐忠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乐陵金丝枣酒项目可行性研究[D]. 盛雪燕.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3]洋葱葡萄酒的调制工艺优化研究[D]. 廖欣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4]曲糵发酵[J]. 周嘉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5]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6]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D]. 吕庆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8)
- [7]葡萄酒香气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玉峰.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5)
- [8]鲜竹酒酿制新技术[J]. 张雪松. 农村新技术, 2009(14)
- [9]关于辣椒精深加工项目的探讨[A]. 王维亮. 第三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暨北票市辣椒产销经贸洽谈会专集, 2008
- [10]优良起泡葡萄酒酵母菌株筛选[D]. 王玉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