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盆软骨肉瘤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冯亚晶,孙丽娟[1](2022)在《骨盆软骨肉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骨盆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3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有无局部复发等信息,分析骨盆软骨肉瘤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骨盆软骨肉瘤患者临床特点:男性、年龄<50岁患病率较高,组织学分级以Ⅱ级、Ⅲ级为主,易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高达77.36%(41/53)。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术后是否放化疗是骨盆软骨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Ⅲ级是骨盆软骨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治性切除、术后放化疗是骨盆软骨肉瘤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骨盆软骨肉瘤患者以男性、50岁以下群体患病率高,组织学分级和复发率高,且组织学分级Ⅲ级是骨盆软骨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治切除、术后放化疗是骨盆软骨肉瘤复发的保护因素,临床应针对高分级患者选择最佳手术方法,并辅助术后放化疗,以防止疾病复发。
关哲[2](2021)在《软骨肉瘤的MRI强化特点》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软骨肉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8例软骨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收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比CT诊断与MRI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分析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的临床特点。结果:MRI诊断软骨肉瘤的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CT诊断(P <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MRI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高于CT诊断(P <0.05)。MRI诊断普通髓腔型的病型检出率高于CT诊断(P <0.05)。18例患者均检出软组织肿块,主要来源于肋骨,形态呈分叶状,平扫可见信号不均匀,T1加权成像(T1WI)的信号特点为低信号/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I)与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I-FS)的信号特点为高信号,合并线性间隔低信号。MRI增强扫描可见小叶间隔强化显着,分布不均匀,粗细与长短不相等。肿块外周区不完整/完整环状强化,小叶间隔不规则强化,部分呈弧状。结论:为软骨肉瘤患者行MRI诊断可有效显示软骨小叶间隔特征,进而鉴别疾病类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黄鑫,曲昊,林秾,潘伟波,严晓波,柳萌,林鹏,李恒元,叶招明[3](2021)在《3D打印半骨盆假体治疗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髂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髂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转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 400 ±520)ml(范围800~3 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 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髂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陈芳妮[4](2021)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MRI诊断及放射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诊断优化一、基于薄层容积CTE成像的MPR及CTA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评价基于薄层容积CT增强(CT enhancement,CTE)图像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结合半自动肿瘤容积重组(volume reconstruction,V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rimary sacrococcygeal chordoma,PSC)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PSC患者术前的薄层CT和CTE图像、手术记录和病理资料。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CTA结合半自动VR图像显示肿瘤和供血动脉、骨盆。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在直接在工作站的MPR和CTA图像上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邻近结构。根据术后诊断证实的肿瘤与邻近肌肉的分界,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邻近肌肉完好为A组,肿瘤累及邻近肌肉为B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可靠性分析、诊断检验、受试者工作特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MPR对肿瘤部位和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4%和100%。MPR对邻近肌肉受累检出的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93.8%和97.8%;对骶神经受累的检出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1%、91.6%和92.6%。MPR检测直肠后间隙受累的特异度为90.8%。B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A组(p<0.05)。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预测肌肉受累的诊断阈值分别为62.5 mm、92.0 mm和102.5mm。MPR结合CTA检出肿瘤供血动脉的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91.7%和94.9%。此外,半自动重组的CTA图像可直观而立体地显示肿瘤与其供血动脉以及骨盆的关系。结论基于薄层容积CTE图像的MPR对PSC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MPR结合CTA有助于检出肿瘤供血动脉,并能更清晰而直观地显示肿瘤的整体形态、病变范围、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二、基于CT图像的放射组学预测S100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目的S100表达与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rimary sacrococcygeal chordoma,PSC)的恶性程度有关。应用基于CT和CT增强(CT enhancement,CTE)图像的放射组学方法预测S100在PSC中的表达。方法纳入77例经病理证实的PSC患者。根据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标志物S100表达的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阳性59例(76.6%),阴性18例(23.4%)。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Ki67指数的差异。在CT和CTE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然后从勾画的三维感兴趣容积图像中提取丰富的放射组学特征。对提取的放射组学特征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评价其区分S100不同表达的有效性。随后采用Ada Boost评估放射组学的结果,以预测S100的不同表达。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Ki67指数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而在放射组学方面,从CT图像中提取的21个特征和从CTE图像中提取的11个特征有显着的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CT、CTE、CT结合CTE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预测S100在PSC中表达的AUC值分别为0.789、0.795和0.810。结论基于CT放射组学的研究表明S100表达与肿瘤密度有关,阴性组的密度更低,且不均匀。CT放射组学可以通过非侵袭性定量方法区分S100在PSC中的不同表达,从而提高PSC的诊断决策能力。CT结合CTE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可更好地预测S100在PSC中的表达。第二部分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CT、MRI征象一、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CT征象目的回顾性分析98例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rimary sacrococcygeal chordoma,PSC)的临床表现、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征象及病理特征,研究其相关性,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4月98例PSC病人的临床表现、治疗前CT图像及术后病理特征。根据资料类型和分析目的,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ferroni t检验,结果以p<0.05/n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8例PSC中,患者就诊时年龄为29-78(58.38±11.46)岁,好发年龄为50-68岁,男女比例为2.2:1,就诊时男女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16)。骶尾部疼痛、肠道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及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别为86(87.8%)例、66(67.4%)、47(48.0%)、41(41.8%)。病程为6天-360月,中位数为6个月,众数为6、12、24个月。经典型脊索瘤94例,软骨型脊索瘤1例,脊索瘤伴肉瘤变型1例,去分化型脊索瘤2例。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9.0%、96.9%、94.9%、80.6%。Ki67指数为0-46,中位数为3.0,众数为5.0。肿瘤呈分叶状,84(85.7%)例位于骶尾部中线区,49(50.0%)例病变累及骶骨中上部。89(90.8%)例病变椎骨的节段数达3个或3个以上。“夹心饼干征”、“鼠咬甘蔗征”、“骨质漂浮征”、“反引号征”及钙化分别见于81(82.7%)、79(80.6%)、69(70.4%)、48(49.0%)、52(53.0%)例PSC。5(5.1%)例骨质硬化。91(92.9%)例患者中有403(1-8,4.43±1.93)根S1-4神经受累。54(55.1%)例患者中有159(1-8,2.94±1.62)块邻近肌肉受累。直肠后间隙、骶髂关节及髂骨受累分别为36(36.7%)、14(14.3%)及6(6.1%)例。经Bonfferroni t检验,前后径明显小于左右径与上下径(p<0.0167);平扫最低密度、平扫最高密度及增强最高密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独立样本t检验,有钙化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无钙化的肿瘤(p<0.05);肌肉受累组的肿瘤明显大于肌肉未受累组(p<0.05);小便异常组的肿瘤前后径及上下径明显大于小便正常组(p<0.05)。经卡方检验,S 2神经受累对小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病理学结果与临床症状及CT征象无明显相关联(p>0.05)。结论PSC好发于50-68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及经典型PSC多见。骶尾部疼痛及肠道、膀胱功能障碍较常见。CT征象(大小、密度、形态及其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具有肿瘤内及肿瘤间异质性。肿瘤前后生长受限。常见的CT征象包括:肿瘤多位于骶尾部中线区、呈分叶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多个椎骨节段受累、“夹心饼干征”、“鼠咬甘蔗征”、“骨质漂浮征”、骶神经受侵犯。半数病例见钙化、“反引号征”、椎旁肌肉受侵犯。约1/3的肿瘤可见直肠后间隙受累。肿瘤很少累及骶髂关节间隙及髂骨,瘤内骨质硬化罕见。肌肉受侵犯与肿瘤大小有关。膀胱功能异常与S2神经受侵犯、肿瘤前后径及上下径有关。二、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MRI征象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rimary sacrococcygeal chordoma,PSC)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PSC患者的临床、病理和MRI影像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有无关联。结果临床病程6天30年,患者骶尾部疼痛70例,肠道、膀胱、下肢功能障碍分别为56例、35例、35例。病理分型:经典型79例,去分化型1例。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及S100表达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78例、75例、78例和65例,Ki67指数为0-30%。MRI表现:69例位置居中,68例骶髂关节未受累,46例累及S2或以上;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63例呈囊实性,17例呈囊性;肿瘤的左右径及上下径明显大于前后径(p<0.05)。膀胱功能障碍与S2神经受累有关(p<0.05)。结论PSC临床病程长短不一,常见症状为骶尾部疼痛、肠道功能障碍。病理上PSC多数为经典型。MRI图像上多数肿瘤位置居中,呈囊实性,前后生长受限;半数以上累及S2或以上;较少累及骶髂关节。膀胱功能障碍与S2神经受累有关。第三部分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分型及MRI分类研究一、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分型及征象目的对治疗前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rimary Sacrococcygeal Chordoma,PSC)的CT图像分型,并分析各分型的CT征象,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PSC病人的治疗前CT图像,包括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按照肿瘤的部位由上及下分为Ⅰ-Ⅳ型,并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从小到大分为a-d亚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PSC各亚型的占比,并对各亚型之间进行两两比较。采用R×C列联表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分型和亚型肿瘤钙化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分型和亚型肿瘤的大小和密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1例PSC中,Ⅰ-Ⅳ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7.8%、30.7%、36.6%、14.9%,a-d亚型的占比分别为9.9%、25.7%、58.4%、5.9%。各亚型的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亚型明显高于a亚型(p=0.039),d亚型明显低于a亚型(p=0.036),其余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各分型肿瘤内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各亚型肿瘤内钙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d亚型肿瘤钙化的比率逐渐增加。Ⅰ型肿瘤的左右径及上下径明显大于Ⅱ-Ⅳ型(p<0.05)。a亚型与b亚型肿瘤之间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b-d亚型之间前后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肿瘤之间的左右径、上下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亚型最小,d亚型最大。结论101例PSC中,Ⅱ、Ⅲ型最多见,肿瘤较少累及第一骶骨;各亚型中,a型较少见,c亚型最多见,d亚型最少见。肿瘤的密度与分型无关,肿瘤内钙化与亚型有关。Ⅰ型肿瘤侵犯的范围较Ⅱ-Ⅳ型广泛,a-d亚型肿瘤的径线逐渐增大,CT分型有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PSC诊断延迟现象比较明显,但很少发生远处侵犯和转移。根据CT图像可对治疗前PSC分型,可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MRI分类预测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研究目的对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rimary sacrococcygeal chordoma,PS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征象进行分类分析,并评估MRI分类预测PSC术后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病理证实的PSC患者的资料。采用3.0 T MRI进行骶尾部多序列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MRI图像上肿瘤自身的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通过二阶段聚类(two step cluster)分析对MRI特征(信号、大小、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进行分类。并评估MRI分类预测PSC患者中RFS的诊断价值。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二阶段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回归方程、Kaplan-Meier(K-M)法。结果通过二阶段聚类分析将七种MRI特征分为3类。经卡方检验(Monte Carlo模拟方法计算精确概率)分析,三种类型之间肿瘤的信号(T1WI、T2WI、瘤内是否有出血及强化)、骶髂关节及髂骨受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类型之间邻近肌肉受累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回归方程分析,MRI分类是预测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p<0.01)。Ⅰ、Ⅱ、Ⅲ类中PSC术后复发的占比分别为21.4%、39.3%、60.0%,局部无复发生存期(月)分别为39.86±17.27、32.43±16.55、17.70±9.76。采用K-M法分析,三种MRI类型患者之间的术后RFS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MRI类型患者之间局部无复发生存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MRI分类之间的特征(信号、骶髂关节及髂骨是否受累、邻近肌肉受累的数量)有显着性差异。MRI分类可预测肿瘤术后复发。从Ⅰ类到Ⅲ类,RFS逐步降低,局部无复发生存周期逐渐缩短。
陈雨薇[5](2021)在《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原发性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共73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共73病灶)。包括良性骨肿瘤16例,恶性骨肿瘤29例,肿瘤样病变28例。良性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0例,骨软骨瘤6例;恶性骨肿瘤包括软骨肉瘤11例,骨肉瘤12例,脊索瘤6例;肿瘤样病变包括单纯性骨囊肿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7例,骨包虫11例。进行CT常规征象评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肿瘤生长情况、瘤内钙化类型。选取每例病灶的最大层面应用纹理分析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提取一阶纹理参数直方图。主观CT征象为计量资料,用Rx C列联表的卡方检验。纹理特征参数为计数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t检验),对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T征象中,病灶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瘤内钙化类型、肿瘤生长情况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在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理分析参数中,Pere.10%与Pere.99%分别在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e.10%与Pere.99%联合诊断骨盆恶性肿瘤与肿瘤样变、骨盆良性肿瘤与肿瘤样变的AUC值分别为0.638、0.795,其余纹理参数值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传统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可以有效提高骨盆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效率及准确性。
张清,徐立辉,赵海涛,鱼锋,牛晓辉[6](2020)在《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技术应用于骨盆软骨肉瘤精准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技术手术的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34.00±1.41)岁(范围23~72岁)。47例为原发骨肿瘤,7例为复发骨肿瘤;肿瘤位于髂骨(Ⅰ区)15例,主要侵及髋臼(Ⅱ区)35例,耻骨(Ⅲ区)1例,侵及骶髂关节(Ⅳ区)3例。行穿刺活检45例(83.3%),切开活检4例(7.4%),5例未取活检,其中2例为多发骨软骨瘤恶变、2例为骨盆软骨肉瘤复发、1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骨盆恶性肿瘤。病理分级:Ⅰ级36例,Ⅱ级15例,Ⅲ级3例。计算机导航引导下按术前设计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其中保肢术49例(90.7%)、截肢术5例(9.3%)。采用切除肿瘤标本大体外观和肿瘤最大径剖面检查评估肿瘤外科切除边界。分析术前肿瘤状况、性别、肿瘤分型、活检方式、肿瘤位置、截肢或保肢、不同外科切除边界患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切除边界为广泛切除39例,边缘切除13例,囊内切除2例。52例(96.3%)按术前计划的外科切除边界完成手术,2例未完成。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00±93.34)个月(范围12~150个月)。存活45例,术后发生肺转移而死亡9例。局部骨与软组织复发8例(14.8%,8/54),其中保肢者复发7例(14.3%,7/49)、截肢者复发1例(20.0%,1/5)。不同外科切除边界患者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22,P=0.001);边缘切除复发的风险是广泛切除的8.222倍[95%CI(1.297,52.140)]。按美国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肢体功能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率为90.00%±4.71%(范围60.00%~100%)。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24.1%),其中感染7例(13.0%)、术区及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3.7%)、伤口皮缘坏死延迟愈合4例(7.4%)。保肢术49例中,复发后截肢2例,5例患者肿瘤巨大侵及血管、神经而选择了半骨盆截肢手术,最终保肢率77.8%(42/54)。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精准切除技术可行,有利于完成术前计划,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其局部安全性不低于截肢术。
孙昆昆,谢璐,郭卫,孙亦雯,孔方舟,沈丹华[7](2020)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CCC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陷阱、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23例收治并手术治疗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45.78±16.19)岁(范围:27~72岁)。21~40岁8例(35%),41~60岁10例(43%),61~80岁者5例(23%)。发病部位股骨8例,骨盆7例,胸腰椎4例,骶骨3例,胫骨1例。术前穿刺及术后大体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5%硝酸脱钙处理,石蜡包埋,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收集术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术后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归纳总结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 23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中影像学均显示骨质破坏,部分病例为境界相对清楚的溶骨性破坏,部分病例有硬化缘。7例术前有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组织大体灰白灰红色,部分病例可见瓷白色软骨样区域。镜下肿瘤细胞圆形、多角形,部分胞浆透亮,境界清楚,部分胞浆嗜酸性,细胞核圆形、居中,核分裂像罕见。常常可见结节状分布的软骨样基质及幼稚的编织骨,散在多核破骨巨细胞样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不同程度的表达S-100、D2-40、EMA、Vimentin、p16、SATB2,表达不具备特异性。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整块切除,术后出现复发10例(43.5%),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具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准确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外科整块切除预后较好。
刘青林[8](2020)在《骨盆恶性骨肿瘤切除与重建后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回顾性研究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集的23例行保肢手术的患者病例,探讨骨盆Ⅰ区—Ⅲ区恶性骨肿瘤切除与重建后的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至2018年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集的23例行保肢手术的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所研究手术方法包括:肿瘤切除+钢板螺钉或椎弓根钉的机械内固定联合取同侧髂骨移植或同种异体骨移植的重建术、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使用目前最有效的评价系统MSTS来评价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统计学方法为单样本的T检验(T<0.05)。结果:共23例患者,其中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9岁—78岁,原发肿瘤22例,转移癌1例,其中单纯Ⅰ区13例,涉及Ⅱ区5例,单纯Ⅲ区5例,23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使用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机械失败、深部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23例行保肢手术的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者至随访截止时间均在局部肿瘤复发后出现肺转移死亡。23例患者至随访截止,1例病人需要扶双拐行走,余病人均不需要;患者步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多数为跛行,根据MSTS评分表,患者术后功能评分13例单纯Ⅰ区为60.0%—90%,5例涉及Ⅱ区60.0%—73.3%,5例单纯Ⅲ区73.3%—83.3%。23例病人均未失访,至随访截止时间,12例死亡,11例生存,生存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按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生存率:76.2%,5年生存率均为:42.9%。结论:骨盆Ⅰ区和Ⅲ区恶性骨肿瘤在做到安全边界下广泛切除后行机械内固定联合取自体同侧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的重建方法可使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术后疗效;骨盆Ⅱ区恶性骨肿瘤做到在安全边界下切除后选择较稳定的半骨盆假体置换来进行功能重建的术后疗效在可接受范围内。
彭浩[9](2020)在《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疾病。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部位,早期发现转移灶对患者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第八版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系统,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存在的显着差异。虽然四肢骨并非肿瘤单发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是,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四肢单发骨转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目的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4例行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Scan,WBS)显示四肢骨单发异常浓聚灶(无法定性)的恶性肿瘤的患者,随后进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进一步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摄取程度等资料进行评估。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12个月)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个阅片者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124例,25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均为骨转移),99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良性骨病变,其中最常见的良性骨病变是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1.75%,28/99),其次为退行性变(27.11%,24/78);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内生软骨瘤(65%,17/28)。从发病部位看,骨端最常见的是退行性变;骨干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瘤。阅片者1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65.32%、95.16%;阅片者2分别为55.65%、91.94%。阅片者1评价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981;阅片者2分别为0.630、0.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名阅片者全身骨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731、0.927,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以良性骨病变多见。其中良性骨肿瘤最常见(内生软骨瘤多见),其次为退行性变。骨转移好发于骨干,难以与内生软骨瘤等良性病变鉴别。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综合提供功能和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四肢单发骨不明确病变的诊断。
杜江南[10](2020)在《列线图可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开发可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地从监测,流行病学及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数据库)中检索了1988年到2016年之间发生在中轴骨和骨盆的软骨肉瘤病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对所有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使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表法把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516)和验证组(N=191),对建模组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影响,确定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所有P<0.05),并将所有独立预后因素纳入列线图的绘制中,使用R语言RMS库(nomogram代码)编程开发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OS)的列线图。使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分别对列线图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内部验证用建模组数据,外部验证用验证组数据),评价开发的列线图预测的性能和准确性。结果:共从SEER数据库检索出916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经筛选,符合研究条件的共有707例,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建模组516例,验证组191例。研究发现软骨肉瘤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原发恶性肿瘤数目、转移范围和是否接受手治疗,这6个因素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所有p<0.05(表2)。基于以上这6个独立预后因素,我们使用R语言开发了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的列线图(图4)。内部验证结果(一致性指数值0.782,95%CI:0.754-0.810)和外部验证结果(一致性指数值0.772,95%CI:0.721-0.823)。内部和外部校准曲线(图5)显示了本研究开发的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原发恶性肿瘤数目、转移范围和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是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年龄大于51岁、肿瘤大于15.2cm、高级别肉瘤、两种及以上原发恶性肿瘤、转移范围中晚期和未接受手术治疗是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有助于为患者提供肿瘤的预后咨询,也有助于为骨科医生进行个体化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骨盆软骨肉瘤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盆软骨肉瘤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骨盆软骨肉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调查方法 |
1.3.2 质量控制 |
1.3.3 复发检查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预后影响因素 |
2.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 讨论 |
(2)软骨肉瘤的MRI强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CT与MRI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
2.2 CT与MRI的诊断效果对比 |
2.3 软骨肉瘤的病变与形态特点 |
2.4 软骨肉瘤的病型诊断结果 |
2.5 MRI的平扫表现 |
2.6 MRI增强扫描表现 |
3讨论 |
3.1 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
3.2 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
3.3 鉴别诊断 |
(4)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MRI诊断及放射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CT诊断优化 |
第一节 基于薄层容积CTE成像的MPR及 CTA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CT的放射组学预测S100 在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CT、MRI征象 |
第一节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CT征象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MRI征象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分型及MRI分类研究 |
第一节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分型及征象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MRI分类预测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检查方法 |
3 图像选择与评估 |
3.1 图像选择 |
3.2 CT主观征象评估 |
3.3 提取纹理特征参数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传统影像与纹理分析对肿瘤诊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骨盆恶性骨肿瘤切除与重建后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疾病诊断及术前准备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术后随访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状况及近期并发症 |
2.2 肿瘤学结果 |
2.3 功能结果 |
2.4 生存情况 |
3 讨论 |
3.1 手术的原则及适应症 |
3.2 各区肿瘤的切除 |
3.3 各区肿瘤切除后功能重建 |
3.3.1 Ⅰ区的重建 |
3.3.2 Ⅱ区的重建 |
3.3.3 Ⅲ区的重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列线图可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道德声明 |
2.2 数据来源和纳入标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预后变量和终点事件 |
2.4 统计分析 |
2.5 列线图的开发和验证 |
2.5.1 列线图的开发 |
2.5.2 列线图的验证 |
3 结果 |
3.1 预后变量分组 |
3.2 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 |
3.3 建模组516例患者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
3.4 列线图的开发和验证 |
3.4.1 列线图的开发 |
3.4.2 列线图的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软骨肉瘤独立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骨盆软骨肉瘤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骨盆软骨肉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冯亚晶,孙丽娟. 实用癌症杂志, 2022(01)
- [2]软骨肉瘤的MRI强化特点[J]. 关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4)
- [3]3D打印半骨盆假体治疗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J]. 黄鑫,曲昊,林秾,潘伟波,严晓波,柳萌,林鹏,李恒元,叶招明.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6)
- [4]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的CT、MRI诊断及放射组学研究[D]. 陈芳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D]. 陈雨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6]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术[J]. 张清,徐立辉,赵海涛,鱼锋,牛晓辉.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6)
- [7]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J]. 孙昆昆,谢璐,郭卫,孙亦雯,孔方舟,沈丹华.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5)
- [8]骨盆恶性骨肿瘤切除与重建后的疗效评价[D]. 刘青林.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9]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D]. 彭浩.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列线图可预测中轴骨及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D]. 杜江南.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