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圆型化粪池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1](2021)在《我国管涵产业清晰地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我国管涵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与方向,这意味着管涵产业已经进入绿色环保发展时代。第一,产品向大口径、柔性接口、绿色环保、耐腐蚀方向发展。第二,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节能、安全的方向发展。第三,应用领域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发展。
马力[2](2021)在《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指出自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整体建造体系粗放,存在对自然环境干预大、地域文化缺失、资源消耗大、经济成本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乡村建筑的品质较低。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汲取该理论的核心本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提出以尊重基地现有的自然、人文、能源和经济等综合环境因素为本质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不同于绿色建筑与在地性建筑等熟知理论对单一设计层面的关注,而是将自然、文化、能源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来探究适合当下乡村的适宜性建筑设计思路,使建筑以“低姿态”的方式融入到周边的既有环境之中,从而达到对周边综合环境的“低影响”。全文总共六个章节,核心章节为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目前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方面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其次,对“低影响”模式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分别总结各相关理论在“低影响”模式视角下的理论启示。并系统分析了“低影响”模式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原理概述,得出理论的深层本质,并提出“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设计原则和若干注意要点。再次,搜集国内外近些年来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首先采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对这些案例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和建筑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三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策略提炼分析。随后,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相应的策略总结,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对东北乡村建筑的现状问题和设计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第四章的实践策略分析为基础,从三个设计原则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对这些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依托本章提出的各项策略,通过层次分析法,探究一套“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最后,选取调研村庄的某个场地,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和试评分,对第五章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综上,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试图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索总结出一套考虑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适宜性设计策略。
吴艺婷[3](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李芳德[4](2021)在《海南岛地区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农户对室内舒适性的需求持续上升,农村既有建筑在节能与生态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建筑能耗逐年上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较少,迫切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和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本文以海南岛农村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资料整理、调研及模拟等研究方法,提出了6种适合海南岛农村地区发展的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首先,根据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得出国外着名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海南岛农村地区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以及制定目标规划表,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分析,得到农村地区的人口特征、环境质量、建筑现状及能源使用状况等基本情况,明确了农村既有建筑主要在节能与生态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对建筑本体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改变传统建造方式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其次,使用PHOENIC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知,以“整齐划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村建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设计,有利于建筑区域形成良好的风环境和热环境;对建筑围护结构(窗墙比、外窗、外墙、屋顶)进行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分析得知,外窗是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与遮阳性能更有利于节能;引入装配式建筑技术理念,分析其用于农村地区的可行性,并定制隔热与遮阳性能良好的围护结构构件,提出6种生态建筑本体方案;根据农村地区的资源情况,通过采用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发电技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进一步地降低建筑室内能耗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并从政策、技术、生态及经济方面分析得知各项技术适用于农村地区。最后,结合建筑本体生态节能改造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出6种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并采用对比评定法,运用De ST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知,各方案的空调节能率均超过50%,建筑节能率均超过65%,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相关要求和发展战略目标中对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要求;通过生态性与经济性分析得知,方案3的生态效益最明显,方案4次之,方案2、方案3、方案4的经济性水平相对较高,更适合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与应用。
侯林林[5](2021)在《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经济进行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行业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则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越来越重视建筑行业的资源过度浪费和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加快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需要尽快解决的大事。为了力推装配式建筑建设,各个地方都提出相关的政策,增加装配式建筑新建面积,增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趋势。装配式的结构体系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相比于其他结构体系更加方便推广。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省会,推动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为其他西南地区城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制约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推动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本论文首先比较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拉萨市相比于装配式其他结构体系建筑的优势,有利于理解拉萨市优先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背景。通过收集国内外关于研究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文献资料,发现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只找到西藏自治区内有关单位对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现状的研究。本文也简单分析了国外一些国家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现状,希望对推动拉萨市钢结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通过对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调研,了解到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遇到了很多困难。本论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整理出50个制约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因素,通过和专业人员的交流和问卷填写,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Subscription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筛选出自然、政府、经济、技术、市场五个大方面的28个制约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因素,调查问卷制约因素正式确定。本论文通过问卷回收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进行数据平均值的排序,筛选排名靠前的制约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鱼文宏[6](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李纯姣,林秀国,陈慧芳,林江富[7](2020)在《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分析目前所使用的各种化粪池特点,研究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广泛应用的可行性,调整完善研究方案,对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施工当中优点进行总结;并探究能否推广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
梁旻昊[8](2020)在《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从2014年开始启动农村“厕所革命”相关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国各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现有的厕所技术难以满足改厕需求,并且缺乏规范的厕所技术类型选择方法。所以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以中国农村厕所改造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全国厕所改造现状,并用统计方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总结处理,对比不同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的差异,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厕所改造任务依然艰巨、厕所技术选用单一、影响厕所改造因素多样的结论。(2)分析现有较为成熟的农村厕所改造技术,并按照水冲式厕所和无水冲式厕所进行分类整理,总结每一种厕所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结合西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按照厕所建造全链条(收集—储存—处理)和厕所技术改良两种方式对厕所技术进行集成,得到4种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厕所技术集成模式,分别为组合式真空排导厕所技术、改良型粪尿分集式厕所技术、改良型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技术和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厕所技术。(3)建立了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以影响中国农村厕所改造因素为基础,结合文献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选取了16个具体评价指标,建立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4)以西北地区某县农村为例,运用建立的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对4种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厕所技术模式进行选择评价,得出4种技术模式的评价结果,根据最终得分高低,选择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厕所技术。并在当地进行示范工程建设,在建设完成5个月后对示范工程进行验收。由此证明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方法和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乔尚校[9](2020)在《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和污水处理中试初步实验》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污水治理程度不够,而人工湿地具有能耗低、出水水质好、经济成本和运行与维护费用低、景观价值高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污水治理的程度,从而缓解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新建人工湿地工程实践中,传统的建造方法往往有较大的工程量、较长的施工周期,很难做到一体化安装,导致其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并且传统的建造方法有较多的现场作业量,施工时可能会带来较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劳动力、模板材料等的投入,会产生较多的资源消耗问题;并且现场作业时,所产生的扬尘、噪音、建筑垃圾等会进一步带来环保问题。鉴于此,本文综述并探讨了人工湿地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如占地面积、低温影响等,基于本课题组自主研发具备自有专利产权的模块化人工湿地技术,详细阐述了模块化人工湿地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并结合模块化人工湿地的首次中试试验研究,以期为人工湿地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行参考。中试结果表明,本实验对有机物和磷有着良好的去除效率,其对COD、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45%、94.41%,使出水的COD、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87mg/L、1mg/L。但本实验对于氮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其出水中TN和NH4+-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65 mg/L和27.44 mg/L,平均去除率均维持在55%左右。显然,该系统的脱氮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期望通过本文,将模块化人工湿地技术和低温时的强化措施应用于人工湿地的实践中,实现人工湿地高效、经济、生态友好的性能,从而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稳定性,推广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加快我国的污水治理程度,解缓水污染的问题,并为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借鉴。
侯海迪[10](2020)在《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胡家庄村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就业条件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欠佳等诸多原因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向城市单向转移,导致农村“失血”,空心化趋势日渐严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行,新农村规划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传统新农村规划模式的弊端也日渐凸显。新农村规划的质量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农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其出现空心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设计方式带来的冲击已然显现,BIM技术的“数字孪生”特性可实现村庄的建筑、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等各专业设计集成于同一参数化模型,使新农村规划摆脱传统设计模式的束缚,设计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落地性,给予村民更多的获得感和更高的幸福指数。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对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的研究还为之甚少,所以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基于BIM技术的新农村规划,展开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基于经济发展缓慢、宅基地管理无序、民宅空间不舒适、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态环境恶劣等因素导致产生不合理的年龄结构分布的村庄,此类村庄均有待进行新农村规划。农村单体建筑体量小,规模适中,但涉及各专业内容冗杂,新农村规划运用BIM技术正向设计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尝试通过研究BIM技术应用于胡家庄村庄整体规划,探寻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背景和理论分析提出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技术策略,为后期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先导。其次,应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对胡家庄村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建筑特征、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价值和特色分析,并运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从宏观上对村庄总体规划进行定位和方案剖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微观层面上的设计。再次,从微观层面上将新农村规划主要分为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设计和民宅建筑设计两大部分。BIM技术在胡家庄村整体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从BIM技术在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景观绿化系统设计和基础设施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展开,阐述了BIM技术在各个专业中的协调应用,体现出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系统性优势。BIM技术在胡家庄村新建住宅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从建筑建模、建筑细部处理和建筑附属设施的布置、建筑性能分析这三部分展开,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在参数化建筑模型建立及建筑性能优化中的应用,体现出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精细化、高质效优势。通过对BIM技术在胡家庄村规划各个设计环节中的应用分析,利用实例探讨将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优势所在。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BIM技术的应用普及。
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圆型化粪池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圆型化粪池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管涵产业清晰地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渐行渐强的中国管涵产业呈现出三个显着特点 |
绿色 智能 高质量是主旋律 |
大市场 新领域 新思路 |
(2)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研究 |
1.4.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本质特点 |
2.1.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
2.2.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
2.2.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
2.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
2.3.1 国内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概况 |
2.3.2 在地性乡村建筑理念原则概述 |
2.3.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
2.3.4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 |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 |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 |
3.2.1 理论来源及其转译到乡村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
3.2.2 “低影响”模式原理本质 |
3.3 “低影响”模式理论的设计原则 |
3.3.1 理论内涵和原则概括 |
3.3.2 环境保护方面—低干预原则 |
3.3.3 地域文化方面—低冲击原则 |
3.3.4 资源与成本方面—低消耗原则 |
3.4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
3.4.1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
3.4.2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
3.4.3 多方位群体的相互协作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 |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 |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 |
4.2 自然环境-低干预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
4.2.1 实践案例低干预策略分析 |
4.2.2 低干预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
4.3 地域文化-低冲击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
4.3.1 实践案例低冲击策略分析 |
4.3.2 低冲击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
4.4 资源与成本-低消耗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
4.4.1 实践案例低消耗策略分析 |
4.4.2 低消耗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 |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 |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
5.1.2 调研成果概述 |
5.2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特殊性与现存问题分析 |
5.2.1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特殊性分析 |
5.2.2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问题总结分析 |
5.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低干预设计策略研究 |
5.3.1 推行环保生态选址 |
5.3.2 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
5.3.3 选择适宜建造技术 |
5.3.4 推行绿色改造思路 |
5.3.5 重视污水排放处理 |
5.3.6 降低物理环境污染 |
5.3.7 采用环保建筑材料 |
5.4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低冲击设计策略研究 |
5.4.1 顺应本土地形特征 |
5.4.2 呼应传统营建模式 |
5.4.3 重构传统建筑语汇 |
5.4.4 因借在地景观条件 |
5.4.5 关注居民生活习惯 |
5.4.6 选用地方传统材料 |
5.4.7 保护历史存量建筑 |
5.5 基于资源与成本视角的低消耗设计策略研究 |
5.5.1 减少场地开发强度 |
5.5.2 进行合理结构选型 |
5.5.3 简化建筑造型与装饰 |
5.5.4 巧用预制装配技术 |
5.5.5 优化围护结构性能 |
5.5.6 减小冻土对基础的影响 |
5.5.7 推行被动节能措施 |
5.5.8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5.5.9 重视建筑维修设计 |
5.5.10 采用可持续性能源和材料 |
5.6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策略梳理 |
5.7 “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
5.7.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
6.1 建筑方案设计 |
6.1.1 基地选址 |
6.1.2 建筑总体布局 |
6.1.3 建筑平面布局 |
6.1.4 建筑造型设计 |
6.1.5 建筑结构与围护结构系统 |
6.1.6 节点构造解析 |
6.2 试设计的“低影响”模式设计策略应用解析 |
6.2.1 低干预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
6.2.2 低冲击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
6.2.3 低消耗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
6.3 试设计评价打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乡村建筑调研统计表格 |
附录B 乡村建筑入户调研表格 |
附录C 室内外环境舒适满意度调查表格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对象 |
1.2.3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本研究视角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归纳法 |
1.5.2 实地调查法 |
1.5.3 归纳对比法 |
1.5.4 综合研究法 |
1.6 研究框架 |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降雨特征概况 |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
2.2.2 用水现状调研 |
2.2.3 排水现状调研 |
2.2.4 储水现状调研 |
2.2.5 生态涉水调研 |
2.2.6 节水现状调研 |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
2.4.1 改善用水方式 |
2.4.2 争取逐级排水 |
2.4.3 改善生态涉水 |
2.4.4 实现生态节水 |
2.5 本章小结 |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
3.1.1 用水水源 |
3.1.2 用水需求 |
3.1.3 给水方式 |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
3.2.1 屋面雨水排放 |
3.2.2 院落雨水排放 |
3.2.3 街巷雨水排放 |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
3.3.1 水窖 |
3.3.2 水瓮 |
3.3.3 涝池 |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
3.4.1 墙体基础防潮 |
3.4.2 地面透水铺装 |
3.4.3 景观植被种植 |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
5.2.1 再生水的循环 |
5.2.2 给水方式优化 |
5.2.3 用水需求拓展 |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
5.3.1 屋面排水优化 |
5.3.2 院落排水优化 |
5.3.3 街巷排水优化 |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
5.6.3 推广节水器具 |
5.7 本章小结 |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
致谢 |
(4)海南岛地区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形势及其碳排放状况 |
1.1.2 海南岛发展战略与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定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建筑本体节能改造技术现状分析 |
1.4.2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
1.4.3 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海南岛农村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与现状分析 |
2.1 国际着名旅游岛与自由贸易港的基本情况分析 |
2.1.1 国际着名旅游岛基本情况分析 |
2.1.2 国际着名自由贸易港基本情况分析 |
2.2 海南岛农村发展战略目标规划 |
2.3 海南岛农村现状分析 |
2.3.1 海南岛农村地区基本情况分析 |
2.3.2 海南岛农村建筑现状分析 |
2.3.3 海南岛农村能源使用情况与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本体生态节能改造技术 |
3.1 生态规划布局技术 |
3.1.1 室外风环境对比分析 |
3.1.2 室外热环境对比分析 |
3.2 被动式节能改造技术 |
3.2.1 单因素试验分析 |
3.2.2 正交试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的引入及其生态建筑本体方案模型的构建 |
4.1 农村装配式建筑的引入及可行性分析 |
4.2 装配式预制围护结构节能构件的定制 |
4.3 装配式生态建筑本体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5.1 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发电技术 |
5.2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
5.3 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 |
5.3.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 |
5.3.2 粪污集中式能源化利用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的提出与分析 |
6.1 方案模型的建立 |
6.2 能耗模拟结果与节能性分析 |
6.3 生态性与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对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对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研究现状 |
1.3.3 区内对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寿命周期现状概述 |
2.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定义及特点 |
2.1.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定义 |
2.1.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特点 |
2.2 建筑设计 |
2.2.1 一般概述 |
2.2.2 建筑性能 |
2.2.3 模数协调 |
2.2.4 标准化设计 |
2.2.5 建筑风貌及平立面设计 |
2.3 集成设计 |
2.4 生产运输 |
2.5 施工安装 |
2.6 质量验收 |
2.7 使用维护 |
第三章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
3.1 制约因素的分析原则 |
3.2 制约因素的分析思路 |
3.3 制约因素的初步分析 |
3.3.1 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2 识别初步制约因素 |
3.3.3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自然制约因素分析 |
3.3.4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寿命周期因素分析 |
3.3.5 修正初步制约因素 |
3.4 制约因素问卷的制作及数据分析 |
3.4.1 问卷制作及描述性统计 |
3.4.2 信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制约因素评价及对策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的分析 |
4.2.1 问卷概况 |
4.2.2 调查问卷分析 |
4.2.3 问卷制约因素排序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4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对策建议 |
4.4.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措施 |
4.4.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BIM技术应用及设计措施 |
4.4.3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推进机制 |
4.4.4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人才培养措施 |
4.4.5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降低成本措施 |
4.4.6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市场培育措施 |
4.4.7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部件产品集成化促进措施 |
4.4.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智能化应用措施 |
4.4.9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业化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案例分析 |
5.1 装配式钢结构居住建筑 |
5.1.1 工程概况 |
5.1.2 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5.1.3 节能措施分析 |
5.2 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 |
5.2.1 工程概况 |
5.2.2 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5.2.3 节能措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致谢 |
(6)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
1.2 研究概念辨析 |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6.3 小结 |
1.7 研究方案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述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自组织理论 |
2.2.3 全周期理论 |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2.3.1 国外评价体系 |
2.3.2 国内评价体系 |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2.5 小结 |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3.5 小结 |
3.4 西安卓越坊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4.5 小结 |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
4.3.1 建筑布局 |
4.3.2 自然采光 |
4.3.3 自然通风 |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
4.4.1 绿化布局优化 |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
4.6.1 室内健康环境 |
4.6.2 室外健康环境 |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
5.1.3 设计策略研究 |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7)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2 各类化粪池特点分析 |
2.1 老式化粪池的特点 |
2.2 整体玻璃钢化粪池特点 |
2.3 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可行性研究 |
3 探究过程 |
4 价值与意义 |
4.1 学术价值 |
4.2 应用价值 |
5 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发展前景 |
(8)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农村厕所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分析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中国农村厕所改造现状与分析 |
2.1 中国农村厕所改造现状 |
2.1.1 卫生厕所普及率 |
2.1.2 无害化卫生厕所技术年际变化情况 |
2.2 中国各地区农村厕所改造现状 |
2.2.1 地区基本情况 |
2.2.2 各地区改厕情况分析 |
2.3 中国农村厕所存在问题分析 |
2.3.1 厕所改造任务艰巨 |
2.3.2 厕所技术与自然条件不匹配 |
2.3.3 厕所技术使用单一 |
2.4 西北地区农村厕所改造现状 |
2.4.1 区域基本情况 |
2.4.2 厕所改造情况 |
2.5 厕所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方法研究 |
3.1 农村厕所改造技术 |
3.1.1 水冲式厕所技术 |
3.1.2 无水冲式厕所技术 |
3.2 西北地区农村厕所技术模式集成 |
3.2.1 全链条式的厕所技术模式集成 |
3.2.2 技术改良的厕所模式集成 |
3.3 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方法 |
3.3.1 常用的技术评价方法 |
3.3.2 乡村厕所技术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因子分析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标准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2 德尔菲调查法 |
4.4 乡村厕所选择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的应用 |
5.1 指标体系构建 |
5.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3 厕所技术集成模式的模糊综合评判 |
5.4 厕所技术模式的决策结果 |
5.5 示范工程建设 |
5.5.1 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厕所技术设备 |
5.5.2 改良三格化粪池厕所的安装 |
5.5.3 设备运行情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乡村厕所技术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表 |
附录 B 乡村厕所改革技术模式评分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和污水处理中试初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人工湿地的发展及应用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人工湿地理论与应用 |
2.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
2.2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
2.2.1 人工湿地的主要构成 |
2.2.2 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 |
2.3 低温对人工湿地的影响及强化措施 |
2.3.1 低温的定义 |
2.3.2 低温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3 增温、保温强化措施 |
2.3.4 低温环境下湿地内部结构强化 |
2.3.5 低温环境下湿地外部工艺强化 |
2.4 基质堵塞的机理与解决方案 |
2.4.1 基质堵塞的可能原因 |
2.4.2 基质堵塞的解决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 |
3.1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必要性 |
3.2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优势 |
3.3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 |
3.4 模块研发 |
3.5 本章小结 |
4 实验装置和水质分析方法 |
4.1 实验装置 |
4.1.1 模块化人工湿地中试实验设计 |
4.1.2 进水水质 |
4.1.3 基质装填 |
4.1.4 植物栽培 |
4.1.5 采样点和采样方法 |
4.2 水质分析方法 |
4.2.1 测试指标和方法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药剂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1 挂膜运行及有机物的去除 |
5.2 氮的去除 |
5.3 磷的去除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胡家庄村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机遇 |
1.1.2 传统规划模式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设计应对 |
2.1 BIM技术及新农村规划相关理论 |
2.1.1 BIM技术相关理论 |
2.1.2 新农村规划相关理论 |
2.1.3 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 |
2.2 新农村规划及BIM技术正向设计相关案例分析 |
2.2.1 基于传统设计模式的新农村规划案例分析 |
2.2.2 BIM技术正向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
2.2.3 新农村规划模式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
2.3 基于BIM技术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应对 |
2.3.1 保持村庄风貌整体风格的延续 |
2.3.2 合理的道路系统规划 |
2.3.3 公共空间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宜人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胡家庄村现状调查分析及基于BIM技术的村庄总体规划 |
3.1 胡家庄村发展概况 |
3.1.1 上位规划解读 |
3.1.2 自然人文环境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3.2 胡家庄村现状调研分析 |
3.2.1 道路交通现状 |
3.2.2 景观绿化现状 |
3.2.3 基础设施现状 |
3.2.4 现状建筑分类与特色评价 |
3.2.5 村民意愿调研 |
3.3 基于BIM技术的村庄总体规划设计解读 |
3.3.1 基于BIM技术的村庄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
3.3.2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分析 |
3.3.3 基于BIM技术的景观绿化系统规划方案分析 |
3.3.4 基于BIM技术的基础设施系统规划方案分析 |
3.3.5 基于BIM技术的村庄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IM技术在胡家庄村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
4.1 BIM技术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
4.1.1 动态交通设计 |
4.1.2 静态交通设计 |
4.1.3 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
4.2 BIM技术在景观绿化系统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
4.2.1 集中绿化设计 |
4.2.2 街巷绿化设计 |
4.2.3 院落绿化设计 |
4.3 BIM技术在基础设施系统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
4.3.1 给排水工程 |
4.3.2 电力燃气工程 |
4.3.3 环卫工程 |
4.4 设计思路与应用策略 |
4.4.1 设计思路 |
4.4.2 应用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技术在胡家庄村民宅建筑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
5.1 民宅建筑主体的生成 |
5.1.1 创建轴网并添加墙柱和楼梯 |
5.1.2 插入门窗并生成门窗表 |
5.1.3 生成楼板和屋顶 |
5.2 民宅建筑细部的处理 |
5.2.1 建筑高差的处理 |
5.2.2 建筑线脚的处理 |
5.2.3 建筑附属设施的添加 |
5.3 民宅建筑性能分析 |
5.3.1 建筑采光模拟分析 |
5.3.2 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 |
5.3.3 建筑全年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 |
5.4 设计思路与应用策略 |
5.4.1 设计思路 |
5.4.2 应用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胡家庄村村庄规划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胡家庄村新建民宅建筑采光模拟分析报告书 |
附录三 胡家庄村新建民宅建筑技术图纸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圆型化粪池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管涵产业清晰地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J]. 张红. 混凝土世界, 2021(12)
- [2]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马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海南岛地区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研究[D]. 李芳德.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拉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策略研究[D]. 侯林林. 西藏大学, 2021(12)
- [6]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装配模块式混凝土化粪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适应性研究[J]. 李纯姣,林秀国,陈慧芳,林江富. 居业, 2020(09)
- [8]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模型研究[D]. 梁旻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和污水处理中试初步实验[D]. 乔尚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胡家庄村规划为例[D]. 侯海迪.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