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薇[1](2021)在《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原发性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共73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共73病灶)。包括良性骨肿瘤16例,恶性骨肿瘤29例,肿瘤样病变28例。良性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0例,骨软骨瘤6例;恶性骨肿瘤包括软骨肉瘤11例,骨肉瘤12例,脊索瘤6例;肿瘤样病变包括单纯性骨囊肿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7例,骨包虫11例。进行CT常规征象评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肿瘤生长情况、瘤内钙化类型。选取每例病灶的最大层面应用纹理分析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提取一阶纹理参数直方图。主观CT征象为计量资料,用Rx C列联表的卡方检验。纹理特征参数为计数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t检验),对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T征象中,病灶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瘤内钙化类型、肿瘤生长情况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在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理分析参数中,Pere.10%与Pere.99%分别在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e.10%与Pere.99%联合诊断骨盆恶性肿瘤与肿瘤样变、骨盆良性肿瘤与肿瘤样变的AUC值分别为0.638、0.795,其余纹理参数值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传统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可以有效提高骨盆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效率及准确性。
张旭[2](2020)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瘤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价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试通过观察肝转移瘤在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探讨ADC值的定量评估分析是否可以早期预测肿瘤反应,是否可以应用它作为早期、安全、便捷的临床评价标准,允许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发展,避免无效治疗。方法:收集25例肝转移瘤患者,经病理或临床及超声、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对患者在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分别进行三次(治疗前、治疗1周期后、治疗2周期后)核磁共振扫描,具体扫描方案为横断位dualFFE-BH序列、T2WTSE序列、T2SPAIR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共选取56个靶病灶,在常规MRI图像上选择病灶最大层面并测量其最大径,对比靶病灶治疗前及治疗2周期后的最大径,分组依据为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把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在扫描台的工作站生成ADC图,测量ADC值,对有效组及无效组ADC值变化行统计学分析,观察ADC值的定量评估分析是否可以早期预测肿瘤反应。对治疗前有效组与无效组ADC值进行比较,了解病灶ADC值是否可以预测治疗效果。通过公式计算治疗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 ADC%=(ADC后-ADC前)/ADC 前× 100%,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治疗1周期后 △ ADC%的诊断效能,得到△ADC%最佳阈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21软件分析。结果:25例肝转移瘤患者,共56个靶病灶,治疗前病灶平均直径为(3.83±1.55)cm,治疗1周期后病灶平均直径为(3.82±1.44)cm,肝转移瘤入组病灶治疗前与治疗1周期后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4,P=0.918),这说明经放化疗结合中药综合治疗后,肝转移瘤病灶早期无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在治疗2周期后,病灶平均直径为(3.25 ± 1.56)cm,与治疗前病灶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9,P=0.001),说明经放化疗结合中药综合治疗2周期后,肝转移瘤的体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期后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划分治疗有效病灶24个(42.86%)、无效病灶32个(57.14%),有效组治疗前平均直径为(3.89±1.62)cm,治疗1周期后平均直径为(3.57±1.53)cm,治疗2周期后平均直径为(2.24±1.04)cm,呈现组内下降趋势;而无效组治疗前平均直径为(3.78±1.52)cm,治疗1周期后平均直径为(4.01±1.36)cm,治疗2周期后平均直径为(4.02±1.45)cm,呈现组内轻度上升趋势。有效组治疗前平均直径(3.89±1.62)cm与无效组治疗前平均直径(3.78± 1.52)cm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7,PP=0.798),说明治疗前病灶直径对治疗2周期后病灶缩小或增大变化情况无影响。在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前,有效组平均ADC值为(1.03±0.15)× 1010-3mm2/s,无效组平均ADC值为(1.26±0.19)× 10-3mm2/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71,P=0)并且有效组有更低的平均ADC值,说明治疗前ADC值可以作为预测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有效组经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1周期后平均ADC值就明显升高至(1.28±0.09)X 10-3mm2/s,与治疗前平均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417,P=0),而与此同时无效组经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1周期后平均ADC值为(1.27±0.15)× 10-3mm2/S,与治疗前平均ADC值比较变化无显着性差异(t=-0.504,P=0.618)。经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2周期后有效组平均ADC值升高至(1.36±0.87)×10-3mm2/S,与治疗前平均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0.017,P=0),而与此同时无效组的平均ADC值为(1.27±0.14)× 10-3mm2/s,与治疗前平均ADC值比较变化无显着性差异(t=-0.541,P=0.592)。治疗前所有病灶平均ADC值为(1.16±0.02)×10-3mm2/s,所有病灶治疗2周期后直径缩小率(△ D%)平均值为(11.90±0.04)%,两者经相关性分析呈明显负相关性(r=-0.446,P=0.001)。根据有效组与无效组△ ADC%的数据,ADC值变化率:△ ADC%=(ADC后-ADC前/ADC前×]00%,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当△ADC%;以8.53%为阈值时,监测肝转移瘤治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3.3%,85.6%,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1.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早期、无创的预测肝转移瘤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的疗效,可为肿瘤反应提供一个早期定量评估参考标准,允许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发展,避免无效治疗。2.在对肝转移瘤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中,治疗前ADC值可以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治疗前平均ADC值较高的肝转移瘤治疗疗效较差,治疗前平均ADC值较低的肝转移瘤治疗疗效较好。3.经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后,早期ADC值升高的肝转移瘤对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敏感,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当治疗1周期后△ ADC%以8.53%为阈值时,监测肝转移瘤治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3.3%,85.6%,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孙祥水[3](2018)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认为骨盆的功能是传导躯体的重量和参与构成髋关节。骨盆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变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常为肿瘤、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引起破骨活动增强的结果,皮质骨或松质骨均可受累。由于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因而此处肿瘤常具有病理组织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例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多数见于个案报道。由于骨盆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盆腔内脏器重叠等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很难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改变。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相结合是诊断骨质破坏的基础。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多数病例术前难以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得到正确诊断,漏诊及误诊时常发生。儿童骨盆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坐骨、耻骨及骶骨也有累及。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毗邻,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一直是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难点。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类型,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打印的骨肿瘤实体模型、个性化手术导板和个体化仿真金属植入体能够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对骨肿瘤治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借助3D打印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骨科医师能够在术前直观地观察到骨盆肿瘤侵袭的范围,从而确定肿瘤的界限,把握病变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事先规划手术过程,进行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及手术设计,尽可能避免手术失误的发生。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借助3D打印的解剖模型,探索其应用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价值。第一部分 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髂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32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下肢跛行8例,髋部疼痛伴低热6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为5.2±2.2岁;病变累及部位:左侧髂骨11例,右侧髂骨19例,双侧体骨2例。病程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6±4.3天。32例患儿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28例行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18例患儿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骨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发生在髂骨翼29例,髋臼3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病灶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13例)。10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4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4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8例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伴低热为首发症状3例,髋部疼痛2例,下肢跛行2例,臀部包块1例。男6例,女2例;年龄3岁~13岁,平均为9.4±3.2岁;病变累及部位:坐骨4例(左侧坐骨3例,右侧坐骨1例),耻骨2例(左侧耻骨1例,右侧耻骨1例),右骶骨1例,累及左髂骨及左骶骨1例。病程为7天~1个月,平均为16.2±6.2天。8例患儿均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及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骨质不同形态的破坏,发生在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混合性骨质破坏(2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模糊(6例)。2例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共有5个病种: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结论:儿童耻骨、坐骨及骮骨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伴低热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例骨盆肿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8±3.8岁,右侧4例,左侧2例。按照Enneking和Dunham骨盆肿瘤部位分型,累及骨盆范围:Ⅰ型3例,Ⅱ型1例,Ⅳ型2例。术前经活检或病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骨盆尤文肉瘤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髂骨软骨瘤1例,髂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前进行32排CT连续扫描骨盆,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ST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3D打印机,采用树脂及石膏材料打印出1:1骨盆物理模型,分析骨盆解剖、术前评估并进行术前模拟,结合三维重建数据,在3D打印骨盆模型指导下行精准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及骨盆3D打印,3D打印骨盆模型能清晰显示骨盆及病灶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骨盆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准确计算病灶体积等。6例患儿均精准切除病灶,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骨盆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前规划出合理的手术方式,能精准切除病灶及骨盆重建。
吴莉莉[4](2016)在《定量DCE-MRI对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分析方法对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40例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MRI资料,其中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20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分析时间-信号强度(T-SI)曲线,分别测量良性和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半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TP)、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最大强化率(CERmax)和定量参数体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细胞外空间的体积分数(Ve)和血浆体积分数(Vp)。对良性和恶性软组织肿瘤间半定量和定量参数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绘制受试者特性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分析检出良、恶性软组织肿瘤各参数的最佳诊断阈值、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1、良性软组织肿瘤T-SI三型(渐增型、平台型、流出型)曲线的数目分别为:14、6、0,恶性软组织肿瘤分别为:2、8、10;良性软组织肿瘤曲线多为渐增型,恶性软组织肿瘤则主要为平台型、流出型。2、良性软组织肿瘤的TTP、Slopemax、CERmax分别为2.310±1.453s、0.401±0.223、0.245±0.191,恶性软组织肿瘤分别为2.576±1.033s、1.104±0.788、0.492±0.338。两组间Slopemax和CERmax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41、-2.840,P值<0.05),而两组间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opemax和CERmax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901、0.794,当以Slopemax=0.613为最佳切点值时,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5%、75%,当以CERmax=0.216为最佳切点值时,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5%、60%。3、良性软组织肿瘤的Ktrans、Kep、Ve和Vp分别为(0.0592±0.0522)/min,(0.3409±0.3499)/min,(0.3266±0.3770),(0.1844±0.2109);恶性软组织肿瘤分别为(0.4363±0.4748)/min,(0.7798±0.4490)/min,(0.5289±0.4852),(0.2041±0.1808)。良性软组织肿瘤的Ktrans和Kep值均低于恶性软组织肿瘤,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0、-3.448,P值<0.01),两组间Ve和Vp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5、-0.318,P值>0.05)。ROC曲线分析显示,Ktan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当Ktrans=0.106作为最佳切点时,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特异度和敏感性分别为85%、95%,;Ke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Kep=0.239作为最佳切点时,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特异度和敏感性分别为95%、65%。结论:1、三种不同类型的T-SI曲线及半定量参数指标Slopemax、CERmax,对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有意义。2、定量参数指标Ktrans和Kep可以进一步鉴别诊断良、恶性软组织肿瘤,且诊断价值高于半定量Slopemax和CERmax。3、半定量和定量综合分析对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更大。
陈相教[5](2015)在《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危害人类健康已经成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不断衍变为新世纪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热物理治疗是众多癌症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其中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更是被称为是最佳的体外无创热治疗技术之一,而精确温度监控是保证热物理治疗有效和安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当前磁共振成像(MRI)测温技术已成为肿瘤热疗过程中精确测温技术最佳选择。磁共振测温虽然发展出了多种测温理论算法,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测温环境受包括磁场的漂移、被测物组织特性、人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测温算法会有较大误差,难以满足MRI精确测温要求(目前国际上MRI测温的误差<2.5℃)。本论文针对基于质子共振频率的化学位移(简称“质子共振化学位移”)的测温算法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统计学方法的MRI测温模型和实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一种质子共振化学位移测温算法的无参考测温实现方案,并建立了基于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统计学方法的MRI测温模型。利用测试数据进行方法验证,实验计算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测温网络MRI模型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其测温效果(最大绝对温度差为1.82℃,标准差为0.51℃)好于传统的数值算法PRF方法(最大绝对温度差为3.7℃,标准差为0.79℃),基本达到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号:2012BAI15B07)中测温精度在?2℃之内的要求。2.针对质子共振化学位移测温算法实际应用存在的非温度因素引起的图像相位漂移等问题,提出了相位补偿方法,并研究了基于黑箱理论的相位补偿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实现了无参考漂移校正。并针对离体猪肝、离体猪心、琼脂体膜、嫩豆腐、离体牛肉、离体猪大排六种材料在常温下的相位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在超导高场环境下(1.5T),以上有机组织对测温相移影响极小,MRI测温相位漂移主要来源于MRI设备参数和环境影响。3.对MRI相位信息精确采集与计算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分析了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主要的噪声来源以及噪声分布模型,提出了非局部平均滤波方法(Non-Local Means,NLM),实验结果表明,NLM方法在保护图像局部信息的同时,有效提高峰值信噪比;针对多通道并行成像技术,提出了利用各个通道的幅度图像的模值大小作为权重进行相位差加权线性平均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多通道相位合成能有效提高测温的精度,减小测温误差的标准值。
朱国[6](2015)在《犬肿瘤诊断、治疗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犬的养殖数量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犬病发生率也在上升,犬的肿瘤疾病就是其中之一,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但尚未引起宠物饲养者的重视。为探讨犬肿瘤临床发病规律,在江浙沪地区部分宠物医院门诊收集了133例犬肿瘤自然发生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发病部位、品种、年龄、性别、饮食情况和转移情况等进行调查;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摘除56例临床自然发生的犬肿瘤,将病料固定、切片、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并进行肿瘤分类和病变类型;探讨环氧合酶-2(COX-2)与犬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本研究收集术后的肿瘤组织46份和在浙江大学动物医院解剖的犬正常乳腺、皮肤、睾丸、肛周、子宫组织各6份,将上述组织包埋的蜡块做成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COX-2在46份犬肿瘤组织及30份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调查门诊收集的133例临床自然发生的犬肿瘤病例,结果显示:肿瘤发病早期一般不表现全身症状,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会有恶病质的表现;乳腺和皮肤及软组织是犬临床高发的肿瘤部位,分别占全部患犬的42.11%和24.81%;京巴犬、杂交犬、贵宾犬、博美犬和西施犬是犬肿瘤高发的品种,分别占全部患犬的19.55%、14.29%、11.28%、8.27%和7.52%;患病犬年龄从1-15岁大小不等,平均年龄为9.39岁,6-10岁年龄段的患犬发病率最高;一些肿瘤类型与性别、是否绝育有关;日常饮食与犬肿瘤的发生有关,肉拌饭类、纯肉加火腿肠类、狗粮加肉类和纯狗粮类,发病比例分别为39.85%、26.32%、21.05%和12.78%,其中纯狗粮饲养的犬发病率明显较低。2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摘除56例临床自然发生的犬肿瘤,结果显示:外科手术是犬肿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56例犬肿瘤中30例为恶性肿瘤,26例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不同组织类型分类,29例乳腺肿瘤中恶性肿瘤21例,包括复合癌、导管乳头状癌、实质型癌、未分化癌、黏液癌、纤维肉瘤、骨肉瘤和癌肉瘤;良性肿瘤8例,包括单纯型腺瘤、复合型腺瘤、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12例皮肤及软组织肿瘤中恶性肿瘤3例,包括皮脂腺癌和脂肪肉瘤;良性肿瘤9例,包括基底细胞瘤、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皮脂腺瘤、皮脂腺上皮瘤和毛母细胞瘤。5例肛周肿瘤中恶性肿瘤3例为肛周腺癌;良性肿瘤2例为肛周腺瘤;6例阴道和子宫肿瘤中恶性肿瘤3例,包括纤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良性肿瘤3例为平滑肌瘤。4例睾丸肿瘤都是良性肿瘤,包括支持细胞瘤和间质细胞瘤。3 COX-2在犬肿瘤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及胞核周围,为棕黄色颗粒。46例犬肿瘤中30例COX-2呈强阳性表达,5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6.1%(35/46);30份正常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20%(6/30)。COX-2在犬肿瘤和正常组织上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肿瘤中,19例良性肿瘤中15例COX-2呈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8.95%;27例恶性肿瘤中15例COX-2呈强阳性表达,5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4.1%。COX-2在犬良、恶性肿瘤上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OX-2与犬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系。
臧晓方[7](2014)在《RASSF1A基因在骨肉瘤中抑癌机制研究及其与Wnt信号通路关系》文中指出目的:骨肉瘤是由具有成骨潜能的骨间叶组织发展而来的恶性结缔组织瘤,也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之中发病率最高肿瘤之一。骨肉瘤有高度软组织侵袭性以及远处转移倾向,在临床表现出高度恶性。RASSF1A是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在骨肉瘤等多种肿瘤细胞中由于其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导致表达缺失,但其对于骨肉瘤的抑癌作用及抑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探讨RASSF1A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RASSF1A基因对骨肉瘤增殖迁移相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希望通过上述工作促进骨肉瘤靶向治疗的开展。方法:本项目构建抑癌基因RASSF1A重组腺病毒并感染骨肉瘤细胞,在细胞水平探讨RASSF1A基因与骨肉瘤的关系。首先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几种骨肉瘤细胞系中RASSF1A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没有RASSF1A基因表达的骨肉瘤细胞系MNNG/HOSCl中,利用腺病毒载体过表达RASSF1A,检测RASSF1A基因过表达对骨肉瘤增殖(MTT实验)、细胞周期、凋亡(流式实验)、迁移和侵袭(Transwell小室实验)的影响;定量PCR的方法分析RASSF1A对于骨肉瘤相关基因MMP7、C-myc、Cyclin Dl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分析RASSF1A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几个关键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的影响;最后利用骨肉瘤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对RASSF1A的抑癌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成功构建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4-shutter-RASSF1A,并通过腺病毒重组技术获得有感染能力的过表达RASSF1A基因的腺病毒。证明RASSF1A基因在不同来源的骨肉瘤细胞系中表达有差异,Saos-2及MNNG/HOSC1细胞系中低表达。进一步实验证明ASSF1A基因能够引起骨肉瘤细胞MNNG/HOSCl的细胞G1/S期阻滞、引起细胞增殖速度降低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感染RASSF1A腺病毒的MNNG/HOSC1细胞与对照腺病毒细胞相比,其侵袭、迁移能力也都明显受到抑制,并且MMP7、C-myc、Cyclin D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的关键基因表达量下调。细胞信号通路分析发现在骨肉瘤细胞系MNNG/HOSCl中过表达RASSF1A基因导致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的降解和入核蛋白量减少,β-catenin的上游关键蛋白GSK3β磷酸化程度下降,MST1/MST2磷酸化水平上升。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推测RASSF1A可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RASSF1A在骨肉瘤细胞系MNNG/HOSCl中过表达之后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同时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及引起细胞周期阻滞。RASSF1A通过抑制GSK3β磷酸化和促进β-catenin的降解,从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将为基于RASSF1A的骨肉瘤特异靶向性基因治疗方案以及临床运用提供坚定的理论基础。图36幅,表10个,参考文献126篇。
张峰[8](2011)在《骨肉瘤综合保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中日联谊医院18例骨肉瘤患者发病特点、辅助化疗效果、保肢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7年9月-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岁一60岁资料完整的18例骨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部位:胫骨上段6例,股骨9例,肱骨2例,坐骨1例。按照Enneking标准骨肿瘤分期,ⅡA期6例、ⅡB期12例,分别给予肿瘤型假体置换,包括股骨近端假体6例、铰链式膝关节10例、肱骨近端及肩关节假体置换2例。观察其两年、三年生存率、复发及转移率,搜集每一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既往史、体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手术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治疗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术后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功能评定标准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40个月。其中2例骨肉瘤患者死于转移,其中4例局部复发后截肢,无瘤生存12例。1例术后感染和肌瓣坏死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发现假体松动的病例。综合化疗治疗患者三年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100%和11.1%。非应用化疗患者三年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77.8%和55.6%。经统计学分析可知,综合治疗组和非化疗组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结论:根据术后的评定可见骨肉瘤患者行综合保肢治疗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好,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也存在着诸如复发、感染等并发症,所以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完善的制定手术计划,尤其是运用规范的辅助化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骨肉瘤的综合保肢治疗疗效令人满意,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但目前因经济原因采用结合化疗的综合治疗的患者较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本研究会逐渐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明确。
黄允[9](2010)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通过PWI介入治疗后,其肿瘤残留以及复发的敏感程度变为0.91,特异度达到0.80。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组织类型进行区别,能及时确定病变早期,诊断出肿瘤残留及复发。
王琦,鲍润贤,叶兆祥,刘佩芳,肖渤瀚,汪沁[10](2008)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方法:采用扩散加权成像分析43例软组织肿瘤,其中恶性25例,良性1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扩散加权成像的扩散敏感因子(b值)为0,500s/mm2。选取肿瘤实体部分最大感兴趣区,尽量避开坏死、出血、瘢痕及钙化等不均质成分。分析各病灶的扩散加权图像特点,比较良、恶性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DWI检查,分析ADC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恶性肿瘤的ADC值(0.96±0.31×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92±0.63×10-3)mm2/s和肌肉组织(1.69±0.47×10-3)mm2/s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与肌肉的ADC值无明显差异。ADC值为(1.38×10-3)mm2/s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3%。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DWI检查,其中2例化疗后ADC值升高,1例无ADC值的明显变化。结论:ADC值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ADC值对于化疗效果评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与组织学对照加以证实。
二、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检查方法 |
3 图像选择与评估 |
3.1 图像选择 |
3.2 CT主观征象评估 |
3.3 提取纹理特征参数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传统影像与纹理分析对肿瘤诊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瘤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价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的价值探讨 |
1. 常用肝转移瘤影像诊断概述 |
2.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肝转移瘤中的价值 |
3. 关于b值选择的探讨 |
4.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转移瘤的局限性 |
5. 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瘤的研究方向及未来展望 |
综述二 浅谈肝转移瘤中医分型及治疗背景研究 |
1. 中医对肝转移瘤的认识 |
2. 中医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认识 |
3. 肝转移瘤的辨证分型 |
4. 肝转移瘤的治疗 |
5.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磁共振扫描方案(包括扩散加权成像) |
1.5 图像处理和数据测量 |
1.6 治疗效果的评价 |
1.7 综合治疗方法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治疗2周期后疗效情况 |
2.2 治疗前后各时点有效组、无效组患者病灶平均直径动态变化情况 |
2.3 有效组、无效组ADC值变化情况比较 |
2.4 治疗前ADC值与治疗2周期后病灶直径缩小率相关性分析 |
2.5 诊断效能评估 |
2.6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肝转移瘤概述 |
3.2 肝脏扫描DWI原理、ADC值及b值的选取 |
3.3 DWI对恶性肿瘤治疗疗效早期评价研究 |
3.4 肝转移瘤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 |
3.5 DWI对肝转移瘤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价值分析 |
3.6 治疗前肝转移瘤ADC对于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分析 |
3.7 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肝转移瘤治疗疗效 |
3.8 存在的不足 |
3.9 未来改进及继续研究方向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骼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简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4)定量DCE-MRI对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组标准 |
2. 设备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后处理与分析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DCE-MRI的半定量分析 |
1.1 半定量参数的结果与比较 |
1.2 半定量参数的ROC曲线 |
2 DCE-MRI定量分析 |
2.1 定量参数的结果与比较 |
2.2 定量参数的ROC曲线 |
讨论 |
1 DCE-MRI半定量分析在诊断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2 DCE-MRI定量分析在诊断中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3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软组织肿瘤影像诊断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肿瘤及肿瘤热物理治疗 |
1.1.2 肿瘤热疗的生物学机制 |
1.1.3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肿瘤热疗与无创测温概况 |
1.2.1 肿瘤热疗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无创测温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3 MRI引导的HIFU治疗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2 磁共振测温原理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 |
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
2.1.1 核磁共振物理学原理 |
2.1.1.1 原子核的自旋及磁矩 |
2.1.1.2 静磁场的自旋原子核 |
2.1.1.3 核磁共振现象 |
2.1.2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与检测 |
2.1.2.1 弛豫和弛豫时间 |
2.1.2.2 磁共振信号的检测 |
2.1.3 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 |
2.1.3.1 层面和层厚的选择 |
2.1.3.2 频率编码 |
2.1.3.3 相位编码 |
2.1.4 K-空间(K-space) |
2.2 几种磁共振测温原理以及其遇到的问题 |
2.2.1 基于MRI的无创测温研究概况 |
2.2.2 基于MRI的无创测温算法实现及不足 |
2.2.2.1 基于平衡磁化率M0方法 |
2.2.2.2 基于纵向弛豫时间T1方法 |
2.2.2.3 基于扩散系数D的测温方法 |
2.2.2.4 基于质子共振频率的化学位移测温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的方法框架研究 |
3.1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原理 |
3.2 MRI测温中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3.3 基于线性回归的MRI测温模型 |
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MRI测温模型 |
3.4.1 BP神经网络模型 |
3.4.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3.4.3 BP神经网络的算法步骤与流程 |
3.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MRI测温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关键技术 |
4.1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关键技术概述 |
4.2 样本的获取 |
4.2.1 MRD数据格式 |
4.2.2 MRI图像的解析 |
4.2.3 MRI图像的相位处理 |
4.2.3.1 相位图像与相位缠绕 |
4.2.3.2 动态相位差 |
4.3 MRI图像的滤波 |
4.3.1 滤波器的种类 |
4.3.2 MRI噪声分析和滤波器的选择 |
4.3.3 非局部平均算法及滤波测试 |
4.3.3.1 非局部平均算法 |
4.3.3.2 滤波测试 |
4.4 多通道相位图像的合成 |
4.4.1 多通道成像技术 |
4.4.2 多通道相位图像合成 |
4.4.3 多通道相位图像合成的测试 |
4.5 基于黑箱理论的相位补偿研究 |
4.5.1 黑箱理论简介 |
4.5.2 组织特性对相位补偿的影响研究 |
4.5.3 磁场不均匀性对测温的影响 |
4.6 感兴趣区域的选择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算法验证及系统集成 |
5.1 实验条件概述 |
5.1.1 实验仿体 |
5.1.2 实验设备 |
5.1.3 实验参数的选择 |
5.1.4 实验过程 |
5.1.5 数据处理 |
5.2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算法验证 |
5.2.1 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性能比较 |
5.2.2 统计测温模型的测试与采样频率对测温的影响 |
5.2.3 统计测温模型的推广 |
5.3 系统集成 |
5.3.1 肿瘤HIFU热疗系统的构成 |
5.3.2 基于MR统计测温的知识专家库设计 |
5.3.3 肿瘤HIFU热疗的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犬肿瘤诊断、治疗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国内外肿瘤研究背景 |
1.1 国外研究背景 |
1.2 国内研究背景 |
2 犬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理 |
3 犬肿瘤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
3.1 既往病史 |
3.2 临床症状检查 |
3.3 X线摄影诊断 |
3.4 超声诊断 |
3.5 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 |
3.6 核磁共振技术诊断 |
3.7 犬肿瘤的分类 |
3.8 针吸细胞学和活组织切片检查 |
4 环氧化酶-2表达与肿瘤关系研究现状 |
4.1 COX-2在肿瘤中的表达 |
4.2 COX-2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 |
4.3 COX-2抑制剂与肿瘤的关系 |
5 犬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5.1 手术治疗 |
5.2 化学疗法 |
5.3 放射疗法 |
5.4 中医药疗法 |
5.5 激素治疗 |
5.6 肿瘤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犬肿瘤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犬肿瘤疾病临床表现 |
2.2 犬肿瘤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 |
2.3 不同品种犬的肿瘤发病情况 |
2.4 不同年龄犬的肿瘤发病情况 |
2.5 不同性别犬的肿瘤发病情况 |
2.6 犬肿瘤疾病的发生与日常饮食间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品种、年龄和性别对犬肿瘤发生的影响 |
3.2 饮食习惯对犬肿瘤的影响 |
3.3 犬肿瘤疾病的转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56例犬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研究 |
1 材料 |
1.1 临床病例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外科手术摘除肿瘤 |
2.2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手术治疗在不同部位肿瘤上的应用 |
3.2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
3.3 犬乳腺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 |
3.4 犬的皮肤及软组织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 |
3.5 犬肛周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 |
3.6 犬子宫、阴道、睾丸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4.1 不同部位肿瘤的手术摘除注意点 |
4.2 犬乳腺肿瘤诊断依据 |
4.3 犬皮肤及软组织肿瘤诊断依据 |
4.4 犬肛周肿瘤诊断依据 |
4.5 犬子宫、阴道和睾丸肿瘤诊断依据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环氧合酶-2与犬肿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 |
1.1 材料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免疫组化 |
2.2 结果判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OX-2在犬不同部位肿瘤中的表达 |
3.2 COX-2在犬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4 讨论 |
4.1 COX-2在犬乳腺肿瘤中的表达意义 |
4.2 COX-2在犬皮肤及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意义 |
4.3 COX-2在犬肛周、睾丸、子宫及阴道肿瘤中的表达意义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之处 |
致谢 |
在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着 |
(7)RASSF1A基因在骨肉瘤中抑癌机制研究及其与Wnt信号通路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RASSF1A基因调取与腺病毒质粒构建及包装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组织与细胞 |
1.1.3 仪器 |
1.1.4 配方 |
1.1.5 RASSF1A基因克隆 |
1.1.6 pYr-ads-4-RASSF1A质粒的构建 |
1.1.7 腺病毒的同源重组 |
1.1.8 准备进行转染的线性化腺病毒DNA |
1.1.9 将PacI线性化的腺病毒DNA转染HEK 293 |
1.1.10 将裂解上清液感染HEK 293 |
1.1.11 放大培养重组腺病毒 |
1.1.12 重组腺病毒的PCR验证 |
1.1.13 滴度检测 |
1.1.14 受态细胞的制备 |
1.1.15 质粒的小量及大量制备 |
1.1.16 PCR引物设计 |
1.1.17 连接反应 |
1.1.18 DNA回收,凝胶电泳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获得RASSF1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 |
1.2.2 穿梭载体pYr-ads-4-RASSF1A腺病毒构建 |
1.2.3 腺病毒的同源重组 |
1.2.4 包装重组腺病毒 |
1.2.5 滴度检测 |
1.3 小结 |
2 RASSF1A对骨肉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抗体 |
2.1.2 主要耗材 |
2.1.3 实验仪器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2.1.5 细胞培养 |
2.1.6 免疫印迹实验步骤 |
2.1.7 MTT检测 |
2.1.8 数据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骨肉瘤细胞中RASSF1A蛋白的表达水平 |
2.2.2 MTT方法检测RASSF1A基因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小结 |
3 RASSF1A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胞 |
3.1.2 实验仪器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3.1.5 细胞培养 |
3.1.6 细胞处理 |
3.1.7 流式凋亡检测步骤 |
3.1.8 细胞周期检测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ASSF1A对MNNG/HOSC1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2 流式检测RASSF1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 小结 |
4 RASSF1A与骨肉瘤细胞系迁移与侵袭能力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4.1.3 细胞培养 |
4.1.4 细胞处理 |
4.1.5 迁移实验 |
4.1.6 侵袭实验步骤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RASSF1A对MNNG/HOSC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2 RASSF1A对MNNG/HOSC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4.3 小结 |
5 RASSF1A影响骨肉瘤迁移侵袭基因表达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细胞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5.1.4 试剂配方 |
5.1.5 细胞培养 |
5.1.6 细胞处理 |
5.1.7 引物设计 |
5.1.8 细胞的复苏 |
5.1.9 细胞的传代 |
5.1.10 细胞的冻存 |
5.1.11 细胞收集 |
5.1.12 转染实验步骤 |
5.1.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5.1.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RASSF1A对肿瘤迁移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
5.6 小结 |
6 RASSF1A与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细胞 |
6.1.2 实验仪器 |
6.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6.1.4 抗体 |
6.1.5 细胞培养 |
6.1.6 细胞处理 |
6.1.7 WB实验步骤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GSK3β、P-GSK3β、β-catenin磷酸化表达水平 |
6.2.2 WB检测各组细胞的核蛋白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 |
6.2.3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MST1/MST2磷酸化表达水平 |
6.3 小结 |
7 MNNG/HOSCL人骨肉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动物 |
7.1.2 细胞培养 |
7.1.3 细胞移植 |
7.1.4 肿瘤移植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人骨肉瘤细胞MNNG/HOSC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
7.2.2 RASSF1A抑瘤效果分析 |
7.3 小结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骨肉瘤综合保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典型病例 |
2.3 治疗方法 |
2.4 随访与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组化疗效果 |
3.2 两组间术后复发率 |
3.3 两组间术后2年患肢功能评定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MRI技术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良性和恶性病变ADC值分析 |
2.2 恶性肿瘤化疗后ADC值变化 |
3 讨论 |
四、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D]. 陈雨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转移瘤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价价值[D]. 张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D]. 孙祥水. 苏州大学, 2018(04)
- [4]定量DCE-MRI对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诊断价值的研究[D]. 吴莉莉.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5]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关键技术研究[D]. 陈相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5(06)
- [6]犬肿瘤诊断、治疗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D]. 朱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7]RASSF1A基因在骨肉瘤中抑癌机制研究及其与Wnt信号通路关系[D]. 臧晓方. 中南大学, 2014(02)
- [8]骨肉瘤综合保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张峰. 吉林大学, 2011(09)
- [9]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J]. 黄允.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1)
- [10]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J]. 王琦,鲍润贤,叶兆祥,刘佩芳,肖渤瀚,汪沁. 中国肿瘤临床,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