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中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意义综述

湖泊沉积物中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意义综述

一、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学意义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高立家[1](2021)在《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丰富的古人类活动和详实的古环境演变记录使泥河湾盆地成为探讨古人活动与古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区域。虽然一些学者试着探究了泥河湾区域古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区域古人类活动、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三个主要地质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清晰。位于泥河湾盆地的许家窑遗址在空间上离西侧的大同火山群较近并且地层剖面中含有湖相沉积层,所以,许家窑遗址成为泥河湾遗址群中探讨古人类活动与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事件相互关系的分析样区。本文从区域的沉积记录入手,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方法构建的区域年代框架;通过磁化率和粒度的数据来分析区域的湖退-湖侵记录;基于磁化率和金属元素的数据来分析区域的火山活动记录;采用孢粉数据来分析区域的古气候环境演变。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许家窑遗址的年代及其古环境特征,并探究了许家窑遗址与古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湖退-湖侵历史、火山活动历史、和古气候变化历史,综合探讨了泥河湾盆地区域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与古人类的关系。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许家窑2剖面古地磁样品的退磁结果分析表明许家窑2剖面的最老年龄不超过78万年;通过对许家窑遗址剖面文化层上部和下部层位相接近的湖相砂黏土层样品的光释光测年显示许家窑遗址的年代为138.1±12.7Ka。(2)通过对许家窑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的磁化率、粒度、金属元素分析显示许家窑遗址典型记录了一次火山活跃期和一次湖退,该火山活跃期和湖退期对应均在0-2m的深度。(3)通过对许家窑遗址剖面孢粉数据分析揭示了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历史,可将许家窑遗址剖面分为4个孢粉带,呈现暖干-冷湿-暖干的变化,文化层对应层位孢粉组合显示为寒温带针叶林植被类型,利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定量分析了许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即许家窑遗址时期年均温为3.8℃-10.2℃,年降水量为403.4 mm-1133 mm。(4)通过许家窑遗址剖面和许家窑2剖面比对建立了两剖面的联系,即遗址文化层顶部(2.8m)对应许家窑2剖面2m处。结合光释光和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许家窑遗址剖面记录的火山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古湖消亡的时间一致,大约在11万年之后。(5)在对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磁化率、粒度、金属元素、孢粉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许家窑遗址与古环境的关系。古环境与许家窑人的生存、分布与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古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古湖及河流演化深深影响了许家窑人的生存、分布与发展。许家窑人生活在古湖消亡及河流发育这一环境演变之时,湖滨及河流可以为许家窑人提供水源和食物。许家窑人生存时期之后发生了一次火山活动,这预示着当时地壳物质的剧烈运动,这说明地壳的剧烈运动和火山活动虽不是导致许家窑人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会成为制约许家窑人在此生存的重要因素。许家窑人生存在寒冷湿润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许家窑人在此艰难的生存,而湿润的气候可能会孕育大量的动植物资源,这也为许家窑人提供食物和一些生存所需的资源。(6)通过对许家窑遗址研究和查阅泥河湾盆地各遗址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湖退-湖侵及火山活动影响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尤其在早于0.90 Ma BP和晚于0.09 Ma BP之后表现的最明显。在早于0.90 Ma BP时期(即第一期湖退之前时期),随着泥河湾古湖湖水的上涨和古湖面积的扩大导致古人类不得不往更远离古湖和更高的地方迁移。在晚于0.09 Ma BP时期随着古湖的消亡,桑干河的发育水位越来越低,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也逐渐靠近古湖的中心,分布的海拔也越来越低。

田兴[2](2021)在《白垩纪松辽盆地及邻区年际古气候 ——来自年纹层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已然成为目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与难点。相关材料如树木年轮、珊瑚、冰芯、石笋、年纹层等,为开展高分辨率研究提供了基础物质条件。相对于其它高分辨率地质记录来说,由于年纹层分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携带了大量的古气候信息,因此可以反映区域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对季节性驱动力的响应;加上年纹层本身可以提供反映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精确计年,使得年纹层在重建全球古气候演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对于湖泊年纹层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高精度并且连续的纹层年代学时间标尺,年纹层的厚度、含有物等更是蕴藏了大量季节性古气候与古环境信息。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的年纹层研究,以窥探白垩纪时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阳活动等信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统称为ENSO,它们是导致地球上极端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然而,随着全球变暖,ENSO将如何演变是现在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有人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出现“永久的厄尔尼诺”状态。由于缺乏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证据,这一假说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有幸观察到了辽西四合屯鸟化石博物馆早白垩世剖面的义县组年纹层、辽北秀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年纹层及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年纹层。研究表明,辽西义县组年纹层和松辽盆地嫩江组年纹层的碎屑年纹层可能与季节性降水关系密切,而秀水盆地义县组年纹层则可能主要为微生物席成因。统计分析发现,这些湖相年纹层存在明显的2-7年周期,这些周期与模拟的ENSO周期以及现代的ENSO周期极为相似,频率(缺乏5年以上的周期)和标准偏差均高于现今的ENSO。因此,这一现象表明,在白垩纪温室气候条件下可能存在着更强的ENSO。这一认识不支持“永久的厄尔尼诺”假说。太阳周期作为调节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地外因素之一,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类似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年纹层的统计分析,尤其在秀水盆地微生物席成因的早白垩世年纹层中发现了较强、较多的太阳活动周期,比如发现了~11年的施瓦贝太阳黑子周期、~22年的黑尔周期,以及30-45年的布鲁克来周期。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汇总整个深时太阳活动周期的年纹层记录,发现自古元古代以来,~11年的施瓦贝太阳黑子周期和~22年的黑尔周期变化不大,说明太阳活动自元古代以来一直都较为稳定地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贺柳青[3](2020)在《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文中指出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等有重要作用。湖泊对全球变化有敏感响应,忠实地记录了气候及环境变化,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可以重建过去的古气候、古环境。湖泊表层沉积物反映了现代环境特征,人类活动对湖泊产生的影响也能在沉积物中体现出来。大理西湖对当地社会发展、维系湖区生态环境等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理西湖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富营养化、湖泊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及经济功能。因此,本文以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4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烧失量、磁化率等指标的分析,并结合水质分析,探讨大理西湖的物质来源、湖泊环境以及污染状况等。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黏土含量为16.742.1%,平均值为29.5%,粉砂含量为56.679.3%,平均值为65.2%,砂含量为0.221.3%,平均值为5.1%,粉砂是优势粒径。外源物质输入对大理西湖西部湖区的粒度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水动力条件影响东部湖区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2)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为13.1145.92%,平均值为22.29%,碳酸盐含量为7.5326.58%,平均值为15.69%。有机质含量随着水深加深呈增高趋势,有机质的内源贡献较大。碳酸盐含量与有机质和水深呈负相关系,西北部的碳酸盐含量较高可能是外源碳酸盐的输入。(3)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为2.2×10-898.5×10-88 m3/kg,平均值为24.75×10-88 m3/kg。西部湖区的磁化率值高于东部湖区,因为西部湖区接收了大量外源物质,外源磁性矿物多沉积在西部湖区,而东部湖区的外源物质输入少,高的有机质含量也会稀释磁化率。百分频率磁化率值为1.0310.61%,平均值为4.82%,西部湖区的百分频率磁化率由北向南随着水深加深呈增高趋势。(4)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在-31‰-27‰,平均值为-29‰。δ15N值在1‰7‰,平均值为5‰,C/N比值在1319之间,平均值为19。根据δ13C值和C/N值可以看出,西部湖区的有机质来源于陆源有机质、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东部湖区的有机质来源于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芦苇的贡献较大。大理西湖的δ15N值说明其氮素来源于氮肥、粪肥、生活污水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固氮蓝藻影响了δ15N值。(5)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TN含量在4833.2411915.85 mg/kg,平均含量为7275.589 mg/kg,TP含量在590.431656.05 mg/kg,平均含量为1071.91mg/kg。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的TN含量和TP含量都较高,有机污染状况严重,水体理化性质和人类活动都会促进营养盐的内源释放潜力。

严怀玉[4](2020)在《苟池孢粉记录的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全新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特别关注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内气候整体较现在温暖,是进行未来气候变暖情景预测研究的一个地质相似型,同时中全新世在温暖的气候背景下存在不稳定性,经历了若干次特征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位于季风边缘区的苟池盐湖GC15B钻孔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建立了年代-深度关系,对湖泊沉积物259个样品开展孢粉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手段,重建了中全新世(8130 cal a BP)以来的植被演替过程和气候变化序列;另外通过与相关记录进行对比,探讨了我国东亚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及气候突变事件的响应,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初步讨论。结果显示,苟池研究区沉积物中全新世来孢粉组合以草本花粉含量为主,其含量多高于90%,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指示研究区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气候总体偏干,但个别时段湿生草本花粉含量相对较高,存在明显湿润期。根据孢粉组合变化,可将区域总体环境特征分为三个时段:(1)中全新世早中期(8130-5320 cal a BP):该段孢粉浓度为研究段最高,孢粉组合中以蒿属花粉为主,其含量多高于60%,湿生植物草本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均为研究段最大值,乔木花粉浓度达研究段最高,这表明研究区植被是以蒿为主的草原景观,湖泊周边多伴生蓼、莎草等湿生植物;A/C平均值为研究段最高,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轴得分值明显偏负,气候最为湿润,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处于强盛期。(2)中全新世末期-晚全新世早中期(5320-1490 cal a BP):该段孢粉浓度有所降低,孢粉组合中除蒿属花粉为主以外,湿生植物花粉含量明显减少,藜科植物花粉含量有所增加,表明研究区植被仍是以蒿为主的草原环境,湿生草本植物面积减少,耐旱的藜科植物面积有所增加;A/C平均比值降低,第一主成分轴得分值逐渐偏正,EASM逐渐减弱,气候趋向干旱化;尤其2800 cal a BP之后耐旱藜科花粉含量骤升,第一主成分轴得分值明显偏正,干旱趋势明显加剧,EASM快速减弱。(3)晚全新世末期(1490 cal a BP-至今):孢粉组合中藜科花粉含量升至研究段最高,表明研究区旱生草原面积明显扩张;该时段孢粉浓度达研究段最低,A/C比平均值继续下降,气候达研究段最为干旱期,EASM最弱。中全新世以来,区域气候和EASM的演化响应于北半球太阳辐射(Northern Hemisphere Solar Insation,NHSI)变化,苟池总体上的湿润期(8130-5320 cal a BP)对应NHSI的高值时期,当时EASM处于强盛期,其后太阳辐射有一个持续减弱过程,尤其是晚全新世2800 cal a BP以来,叠加ENSO的影响,EASM快速衰退,气候逐渐干旱化。此外,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突变冷事件在苟池地区同样具有明显记录,孢粉反映的环境信息表明:中全新世以来在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存在7200 cal a BP、5500 cal a BP、4200 cal a BP、2800 cal a BP、1400 cal a BP和500 cal a BP前后6次气候(冷干)干旱事件,且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IRD)和格陵兰冰芯记录的冷事件等国内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盛美[5](2019)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亚洲夏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其行为、动力学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至关重要。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多来自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而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则相对较少。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21°9′N,110°17′E)作为雷琼半岛晚更新世形成的典型玛珥湖,因其沉积分辨率高和古环境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古气候学者的持续高度关注。此外,目前在北半球报道的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记录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北美和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来自东亚和热带地区的可靠记录则较为缺乏。湖光岩沉积具有连续性好、岩性均一、磁性强等特征,是记录区域地磁场行为(包括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和探讨全球地磁场行为机制的理想载体。本论文运用“芯杆活塞钻”在湖光岩水深13 m处钻取2只交叉岩芯,基于标志层、AMS 14C和210Pb/137Cs测年结果,获得了时间跨度为22 kyr的高分辨率拼接岩芯,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古地磁退磁及古气候指标测试分析。磁化率和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湖光岩岩芯样品的磁化率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样品相比明显要大很多,而与围岩磁化率较为接近;湖光岩沉积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与围岩几乎一致,而与我国北方黄土呈现的Eu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平缓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湖光岩沉积物源主要为其周缘火山岩,而非北方干旱地区的风成堆积。详细的岩石磁学(包括热磁分析、磁滞回线分析、FORC图解分析和低温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湖光岩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和假单畴(含钛)磁铁矿以及顺磁性菱铁矿(主要出现在新仙女木期和中、晚全新世等磁浓度较高阶段)为主,并可能含有少量的硫铁矿物。详细的环境磁学、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岩芯顶部向下磁信号呈阶段性逐步下降趋势,并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反相关关系,可能表明沉积后还原条件对磁性矿物的保存/溶解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在早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11,500-6500 yr BP)和B?lling–Aller?d(BA)暖期,热带和亚热带树种百分含量、总机质及硫含量最高,而Ti元素含量和磁浓度最低,磁性物质在强还原环境下被大量溶解,与该时段降雨量较大、湖面水位高和气候较为适宜的特征相一致;而在新仙女木(YD)冷期和中、晚全新世时期,磁浓度和Ti元素含量较高,有机质和硫含量显着降低,湖面水位较低和气候较为干旱,在弱还原环境下部分磁性矿物得以保存。将湖光岩16 kyr BP以来的古环境记录(孢粉、环境磁学和有机质含量)与我国南方石笋、极地冰芯、北方东亚季风区的古环境记录和北纬30o太阳辐射等对比发现:在亚轨道尺度上,湖光岩的古气候变化总体上与北纬30o夏季太阳辐射呈较一致的变化;在千-百年尺度上,湖光岩记录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包括BA暖期、YD冷事件和全新世以来的8个冷事件(分别对应于9.2,8.2,6.5,5.3,4.2,2.8,1.4和0.4 kyr BP),而且以上8个干冷事件与Bond 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发现的气候冷事件完全可以对应。因此,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沉积的古气候记录总体上反映了由太阳辐射控制并受到高纬度短尺度事件显着影响的亚洲夏季风历史。此外,湖光岩孢粉百分含量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从7 kyr BP开始,随着ENSO活动频次和强度的逐渐增加,湖光岩草本植物百分含量高而热带植物树种百分含量低的阶段基本上对应于ENSO活动频繁的时期,可能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与ENSO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u-channel古地磁样品系统的交变退磁结果显示,湖光岩沉积记录了稳定可靠的原生剩磁方向,10 kyr BP来磁倾角长期变化曲线(PSV)与GEOMAGIA模型拟合结果可以较好对比,但沉积后还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对古地磁强度记录的可靠性,导致古强度记录并不理想。湖光岩PSV记录不仅可与东亚考古磁学、火山熔岩、海洋和湖泊沉积记录在磁倾角变化特征和幅度上具有较好一致性,而且总体上可与瑞士、芬兰、英国、大西洋西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等北半球湖泊记录进行对比,表明了PSV记录在北半球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一致性。

刘俊余[6](2019)在《天水盆地土壤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新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该时期的气候演变研究已经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天水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是古气候研究中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特色典型区域,同时天水盆地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区内发育连续堆积的厚层风成黄土,是记录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研究材料。这些黄土剖面蕴含的丰富古气候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例如这些沉积物的地层序列和年代序列、理化性质和沉积学特征、风化成壤特征以及揭示的气候演变规律等。本文在野外详细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天水盆地师家崖(SJY)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光释光测年(OSL)、地层沉积特征以及文化遗层的断代技术,对其地层序列、理化性质、元素组成、气候演变规律等进行了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1)建立了黄土地层序列。SJY剖面黄土-古土壤的地层序列从上往下依次为:表土层(TS)→全新世黄土层(L0)→古土壤层上部(S0上)→弱土壤层(Lx)→古土壤层下部(S0下)→过渡黄土(Lt)→马兰黄土(L1)。(2)黄土的沉积学与物理性质特征:SJY剖面中各地层单元理化性质指标差异显着。SJY剖面低频、高频、以及频率磁化率变化趋势相似,在古土壤层呈现高值,在黄土层呈现低值。SJY剖面粒度组成以粗粉砂为主,其次为细粉砂和粘粒。粒度组成较均一,分选性较好,峰态呈中等,属正偏型。粘粒含量、细粉砂含量、粘粒/粗粉砂比值和磁化率在古土壤层上部(S0上)和古土壤层下部(S0下)出现高值,在全新世黄土(L0)、马兰黄土(L1)和过渡黄土(Lt)为低值;而粗粉砂在古土壤中含量较少,在黄土层中含量较多。剖面中吸湿水和烧失量含量变化与磁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上部(S0上)和古土壤层下部(S0下)中较高,全新世黄土(L0)、马兰黄土(L1)和过渡黄土(Lt)中较低,而碳酸钙变化呈相反趋势。(3)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剖面中常量元素Ca和Na均古土壤层上部(S0上)和古土壤层下部(S0下)中含量呈现高值,在全新世黄土(L0)、马兰黄土(L1)和过渡黄土(Lt)含量呈现低值;而元素Si、Fe、K和Al变化趋势与元素Ca和Na相反;对Ca/Mg、K/Na、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和化学蚀变系数(CIA)等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古土壤层上部(S0上)和古土壤层下部(S0下)层形成时期成壤改造作用强烈,全新世黄土(L0)、马兰黄土(L1)和过渡黄土(Lt)堆积时期成壤改造作用微弱的规律;以Ti为参比,表明Si、Fe、K和A1相对富集,而Na和Ca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剖面总体处于低等的化学风化阶段。(4)黄土风化成壤特征:天水盆地SJY剖面经历风化改造作用微弱,处于脱Ca、Na富Al和Fe低等风化阶段。古土壤形成期间,风化成壤较强烈,黄土形成期风化成壤作用较弱。(5)气候变化的阶段性:重建天水盆地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 B.P.)气候温凉;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 B.P.),气候总体上暖湿的,但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其中在7000~6000 a B.P.出现气候波动,气候冷干;全新世晚期(3100 aB.P.以来),气候又进入一个相对温凉少雨的时期。(6)全新世中期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事件:在全新世中期,磁化率和粒级曲线表现出峰谷交错的情况,尤其是在110~80 cm处,粘粒含量曲线波动剧烈。Al、Fe等元素呈现低值,Ca和Na等在此阶段呈现高值,CIA、K/Na等在此阶段呈现低值,表明这一时间夏季风不稳定,冷热交替现象频繁,在7000~6000 a B.P.期间出现了气候波动事件。

王铁晖[7](2018)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文中提出早白垩世辽西地区火山沉积盆地发育,如义县盆地、金-羊盆地,盆地内以巨厚的火山岩系充填为主,并出现多个沉积夹层。义县组沉积层中发现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以恐龙、鸟类和古果等最为世人所瞩目。国内外诸多学者投入到对“热河生物群”化石、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收集以往资料及全面野外地质学工作基础上,对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展开更加深入研究。通过对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标准剖面详细的描述,划分岩相类型,并依据岩相组合识别出多种沉积相。在建立垂向沉积序列基础上,分析其沉积环境的演化,探讨沉积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重点对沉积层中出现的纹泥和火山碎屑泥灰岩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地球化学手段,分析物源特征、古气候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影响。根据岩石结构和构造,砖城子层中可识别出17种岩相类型,包括:基质支撑砾岩相(Gm)、凝灰质含砾粗砂岩相(Sm)、平行层理含砾粉砂岩相(Sp)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包括:泥石流相、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相。沉积初期湖泊环境演化受构造活动控制明显,中-晚期主要受古气候控制。大康堡层中可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包括:杂基支撑砾岩相(Gm)、平行层理凝灰质中-粗粒砂岩相(Sp1)、平行-交错层理中-细粒砂岩相(Sp2)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湖泊沉积,包括: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及浊流相。古气候变化是沉积期湖泊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学工作表明大康堡层沉积中纹泥占据很大的比例(约60~70%),沉积期周期性(季节性)气候变化明显。纹泥厚度变化,指示了沉积期降水量的波动及温度(高温季节)的变化。大康堡层沉积期降水量逐渐减少,沉积速率逐渐降低。沉积初期洪水频发,气候相对温暖。纹泥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在65~67之间,变化幅度较小。Rb/Sr值较低,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大康堡层沉积期气候较温暖、湿润,存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变化的趋势。成分变异指数ICV值在1.3~11.6之间,均大于1,代表了初始沉积的产物,沉积期活动的构造环境。据标准化稀土模式分配图、A-CN-K、Co/Th-La/Sc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大康堡层物源以偏酸性火山岩为主,主要为下伏义县组主期火山岩。沉积期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Lan/Ybn值均明显大于1,且下部值略大,向上存在变小的趋势,代表了沉积物沉降速率加快,湖水盐度升高。通过与近现代湖相纹泥对比,大康堡层湖相纹泥发育于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于火山口湖环境,沉积物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沉淀(河流携带碎屑、化学沉降、大气粉尘等)。湖泊处于封闭状态,湖水发生分层。湖泊周围植被较好,针叶林比重较大,较现代气候略冷,东部高原可能存在于辽西地区。沉积期火山活动会对沉积层影响较大,表现为对沉积物的控制和改造。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事件层富集SiO2、K2O、Li、Sc、As、Sr和Ag元素。样品CIW值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沉积层中出现多层特殊沉积,包括:老公沟层紫红色-红褐色中细粒砂岩,为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指示义县组早期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砖城子层纹层状硅化白云岩沉积,指示该时期炎热的古气候;各个沉积夹层中均可见湖相碳酸盐岩及钙质沉积,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存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分析各沉积层样品CIA值、CIW值、Rb/Sr比值及氧同位素,老公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元素比值与古温度(通过氧同位素计算)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金刚山层元素CIA值较低,而古温度值极高,认为沉积层中碳酸盐岩沉积与沉积期火山活动有关。本文通过对火山活动间歇沉积层特征的变化,把义县盆地的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持续裂陷作用阶段、裂陷作用最强阶段、裂陷作用末期、裂陷作用结束。义县盆地的演化受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强烈。

吴铎[8](2017)在《青藏高原达连海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水文与夏季风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亚洲夏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向大陆输送水汽和热量的重要途径,显着影响着其控制区域的环境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典型增温时期亚洲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下的季风变化状况,而且能更好地为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亚洲夏季风的变化提供依据。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现代亚洲夏季风边缘区,生态环境脆弱,对夏季风变化响应敏感。然而前人对该区域基于湖泊沉积等多种地质记录的多时间尺度环境变化重建结果差异显着,以至于对亚洲夏季风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变化模式及其驱动机制认知有所差异。这些差异集中体现在晚冰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环境好转以及亚洲夏季风显着增强始于全新世还是末次冰消期?该区全新世最大湿度或者降水出现在早全新世还是中全新世?该区盆地和山地全新世湿度变化模式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是夏季风衰退还是西风异常等。因此,除了梳理已有环境变化记录、提取准确气候变化信息之外,进一步在关键区域开展具有可靠年代控制、明确环境指示意义代用指标的湖泊沉积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达连海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内流水系沙珠玉河的尾闾湖泊,与青海湖仅一山之隔。达连海于1994年干涸,2012年课题组在湖床上钻取了203.09 m沉积物岩芯DLH12A(E100°23’55.0",N36°14’25.2",湖床海拔2852 m)。基于对顶部51.63 m岩芯11个植物残体和14个全有机样品的加速器质谱放射性碳素定年(AMS14C),建立了过去23.1 ka(1 ka=1000年)以来的年龄-深度框架。通过对沉积物进行粒度(2000个样品)、元素(2 cm分辨率)、总有机碳含量(TOC,400个样品)、总氮(TN,400个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d13Corg,300个样品)、以及碳酸盐含量及其碳、氧同位素(d13Ccarb、d18Ocarb,80个样品)等指标的测试,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如XRF元素PCA分析等,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共和盆地水文演化与亚洲夏季风变化历史;通过对达连海高湖岸阶地的调查,并基于砂层光释光(OSL)和植物残体AMS14C年代,确定了湖岸的形成时代,为进一步理解湖泊水文演化提供了证据。基于以上工作,本论文主要得到下列结论:1、共和盆地沙珠玉河原本作为黄河的支流,属于外流水系,共和运动之后达连海东山隆起,盆地局部基底下沉故而形成达连海;相应地,沙珠玉河变成了内流II河,达连海成为其尾闾湖。达连海DLH12A钻孔“湖相粘土-砂”互层的沉积物沉积在坚硬的红色砂岩之上,“湖相粘土-砂”互层的沉积结构说明自湖泊形成以来区域降水发生了显着的多寡变化,进而指示了亚洲夏季风的周期性波动。除了基于可靠AMS14C定年的顶部43.34 m湖相沉积物属于末次冰消期以来降水增加所形成的湖泊的产物之外,钻孔下部的5层不同厚度的湖相粘土分别代表了中更新世晚期以来降水增强的阶段,这些时期虽然没有确切的年代控制,但其可能分别对应于黄河开始下切共和盆地后形成的数级黄河阶地。2、末次盛冰期(LGM)23.121 ka BP(51.6348.21 m)期间,达连海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沉积物以砂为主,磁化率较高,指示陆源碎屑输入的元素PCA1值比较低,说明LGM时期共和盆地降水极少,区域处于极端干旱的环境状况。2116 ka BP(48.2146.27 m)期间,沉积物粒度变细,磁化率和元素PCA2显着增大,反映该阶段区域降水比前一时期增多。大约从16 ka BP开始,达连海沉积物颗粒骤然变粗,说明湖泊收缩,盆地干旱程度增加;这种环境状态一直持续到14.7 ka BP(43.34 m);这一阶段对应于全球广泛记录的H1事件。H1事件期间亚洲夏季风衰退,研究区降水显着减少。从B/A事件开始达连海发育湖泊,水位抬升,钻孔表现为湖相沉积,绝大多数指标数值与之前阶段迥然不同,标志着从B/A事件开始,亚洲夏季风突然增强,研究区降水显着增多。通过对比晚冰期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发现亚洲夏季风系统与其他气候系统具有演化阶段和事件上的一致性,说明亚洲夏季风的变化除了受到太阳辐射的驱动之外,还受到地球内部系统的反馈调节。3、达连海记录显示11.5 ka BP(25.40 m)区域进入全新世,表现为碳酸盐氧同位素由于蒸发的加强而整体偏正,碳酸盐碳同位素逐渐偏负。指示流域水文和湖泊水位变化的元素与粒度指标显示,相较于冰期环境该阶段区域保持较高的降水量,进而说明全新世亚洲夏季风强盛。就全新世内部而言,沉积物Rb/Sr值以及平均粒径表明早中全新世(106 ka BP)区域降水较多、湖泊水位较高,说明亚洲夏季风强盛,这响应于高的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6 ka BP(17.20 m)之后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少,亚洲夏季风衰退显着,表现为达连海沉积物粒度变粗反映的湖泊水位降低,指示陆源碎屑输入的元素含量减少,以及盆地山区乔木植被退化。然而全新世共和盆地湿度具有不同的演化模式。温度是控制蒸发的主要因素,即使早中全新世夏季风强盛,区域降水较多,但由于较高的温度,盆地蒸发强烈,因此在盆地内部仍然表现为干旱环境状况,这体现在盆地内整体植被的退化、蒿属植被所占比例的增加、风沙活动的广泛发育。大约6 ka之后,共和盆地湿度增加,表现在达连海沉积物TOC含量增加,指示盆地内生产量提高;盆地内风沙活动停止,发育土壤。4、达连海全新世沉积物中出现数层砂层,表现为沉积物粒径变粗,>63mm组分含量增加,这些砂层主要分布于1110.2、7.67.4、5.55.4、3.93.8、2.21 ka BP,以及0.4ka BP。>63mm组分含量增加指示湖泊水位降低,进而说明区域降水减少,亚洲夏季风衰退。达连海砂层记录的全新世亚洲夏季风衰退事件与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冷事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也有其明确的特征,即这些事件主要集中在中晚全新世。5、通过在达连海湖泊东岸海拔28662872 m之间从低到高开挖8个剖面,分析发现,所有剖面顶部地表均为现代风成砂,厚度在525 cm之间;其下为湖相粉砂质粘土(64 cm)-风成砂、湖滨砂-风成砂沉积,或通体为风成砂。湖相层底部植物残体AMS14C年代结果表明,最近一次水位回升发生于350360年之前,这也印证了钻孔过去千年以来粒径变细指示了水位回升;剖面沉积相及其年代结果表明,达连海全新世以来最高水位达到2870 m左右。

孙诚诚[9](2017)在《新疆艾比湖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文中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处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较少,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该区对环境的响应非常敏感。艾比湖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方的一个内陆湖泊,因为远离大陆,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艾比湖几乎不受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而受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和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影响较显着。本文分析测试了艾比湖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艾比湖沉积物的烧失量、汞含量及磁性变化特征,以此重建了艾比湖地区2000calaBP~1600calaBP以来的气候及环境变化信息,并分析讨论了艾比湖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艾比湖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分析,获得了各指标在研究区的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并重建了艾比湖地区2000calaBP~1600calaBP以来的气候及环境变化信息。在新疆艾比湖地区,降水量充足,湿度大的气候环境下,陆生和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因此湖泊沉积物的烧失量值越大,说明有机质生长量越大,对应的古气候越冷湿;反之,湖泊沉积物烧失量值减小,说明有机质含量减少,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艾比湖烧失量结果显示2000cal a BP~1700cal a BP艾比湖地区气候以冷湿为主,在1700calaBP降水达到最大值,1700calaBP~1600cal a BP艾比湖地区气候快速变干旱。(2)分析艾比湖湖泊沉积物的磁性变化特征及其粒度变化特征,发现沉积物磁性矿物主要集中在沉积物的粗颗粒中,艾比湖沉积物粗粒含量与沉积物的磁化率值呈正相关关系,且沉积物粗粒含量越多,对应的磁性矿物颗粒越粗。(3)当艾比湖沉积物中的烧失量值增大,沉积物的汞含量会增加;反之,当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沉积物的汞含量会减少,因此湖泊沉积物的汞含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4)将艾比湖沉积物烧失量与磁化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当烧失量呈上升趋势时,磁化率反而呈下降趋势;当烧失量呈上升趋势时,磁化率反而呈下降趋势。(5)本研究对艾比湖沉积物烧失量采用PA8T3中的REDFIT进行周期计算,发现在90%的置信度情况下,其所表现的周期有150a、45a、33a,小波分析图谱结果表明33a周期在1750cal aBP~1600calaBP期间较显着,其中45a周期在1660cal a BP~1770cal a BP 期间较显着。(6)通过艾比湖剖面烧失量、贵州董哥洞石笋δ18O与TSI的对比发现当太阳辐射减弱时,艾比湖地区气候冷湿,而受季风影响的董哥洞地区气候相对冷干;反之,当太阳辐射增强,艾比湖地区和董哥洞地区温度升高,由此可见艾比湖和董哥洞对太阳辐射的响应有相同之处。艾比湖烧失量的红色噪声谱和小波分析表明艾比湖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太阳辐射对气候变化的主导作用,但二者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董哥洞地区对太阳辐射的变化响应显然更敏感。通过艾比湖剖面烧失量、冰岛Hvitarvatn湖沉积物TOC与TSI的对比发现艾比湖与冰岛H湖地区温度变化较一致,二者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太阳辐射的变化,本文认为,太阳辐射会影响冰岛和艾比湖的温度,艾比湖的温度变化与冰岛的温度变化以正相关为主,可能由于太阳辐射减弱导致冰岛地区温度降低,同时太阳辐射还导致北大西洋水温降低,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影响大气温度,进而影响西风带的风力,因此受西风影响的艾比湖地区的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陈修康[10](2017)在《过去2000年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气候变化的沉积记录》文中提出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位于热带-亚热带的雷琼地区,其气候季节差异明显,同时受到以东亚夏季风(EASM)、东亚冬季风(EAWM)、印度夏季风(ISM)为代表的东亚季风系统和西伯利亚高压带的影响。此外,雷琼地区是受西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风暴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湖光岩玛珥湖的沉积物记录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湖泊水位升降以及人类活动等历史,是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理想的沉积档案。本研究基于采自湖光岩玛珥湖的表层沉积物(76个样品)和西湖盆2.45 m长的沉积柱HML2(以1 cm间距的309个地球化学元素样品、以0.3 cm间距的1054粒度样品),根据HMLC3沉积柱顶部的210Pb和137Cs以及沉积柱SUS的AMS14C测年,通过磁化率对比建立了HML2沉积柱的年代框架,进行了全岩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和陆源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过去2000年以来降雨量的演变、强降雨事件、人类活动历史和热带风暴活动的历史演变。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标志可迁移元素的主成分PC3与Sr/Rb、CaO/Al2O3、MgO/Al2O3、SiO2/Al2O3等传统的降雨量代用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说明可用于指示流域内降雨量和ISM的演变历史。这些指标显示,AD 85-195、336-475、670-723、1353-1663和1867-2009期间流域内降雨丰沛,化学风化作用强。2)标志碎屑元素的主成分PC1与砂含量、平均粒径呈现同相位变化,指示湖光岩玛珥湖流域内的强降雨事件。结合沉积物的砂含量、平均粒径和磁化率,AD 81-112、194-216、270-415、455-700、810-1225、1275-1340、1400-1445、1468-1508、1554-1600、1655-1872、1938-1959和2005-2013期间强降雨事件频数较高。3)在标志惰性元素组合的PC2轴上,表层、HML2沉积物截然分开,说明表层沉积物与HML2沉积柱在惰性元素含量与组成上具有显着差别。此外,PC2随时间的变化与前人发表的炭屑含量记录的人类活动一致。因此,PC2可以用来指示人类活动历史,结果显示1949年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剧增。4)对湖光岩玛珥湖表层和沉积柱HML2的陆源沉积物进行粒度端元模型分析,获得EM1、EM2和EM3等3个端元组。并与其它已知的端元组分和地球化学元素主成分进行对比,粗颗粒组分EM1解释为由于热带风暴活动引起的强水动力事件和强降雨导致的同步沉积,EM2为大气沉降形成的背景沉积,EM3指示流域内ISM强弱引起的流域内降雨量而导致的植被密度变化,用来指示ISM的强弱变化。5)根据热带风暴沉积端元EM1的纵向变化,显示出热带风暴活跃期主要有AD 81-112、194-216、270-415、455-700、810-1225、1275-1340、1400-1445、1468-1508、1554-1600、1655-1872、1938-1959和2005-2013,与元素主成分PC1指示的结果一致。EM1去趋势后的小波分析显示,过去2000年以来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热带风暴变化存在明显的84 a、130 a、260 a和753 a等旋回周期。进而通过与气候驱动因子对比分析,推测SST、湖光岩玛珥湖气温、ENSO、ITCZ和太阳活动等气候因子与热带风暴活动有关。此外,热带风暴活动与EASM正相关,而与EAWM和ISM负相关。

二、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学意义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学意义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古人类与环境的研究
        1.2.2 区域火山活动历史的研究
        1.2.3 区域湖退-湖侵历史的研究
        1.2.4 区域古人类活动历史的研究
        1.2.5 许家窑遗址古环境研究
        1.2.6 许家窑遗址年代学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河湾盆地区域概况
    2.1 泥河湾盆地概况
    2.2 区域主要地质地貌事件
        2.2.1 区域火山活动
        2.2.2 区域湖退-湖侵
    2.3 区域古人类活动
    2.4 许家窑遗址区域概况
第3章 许家窑遗址剖面年代学分析
    3.1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的描述
        3.1.1 许家窑遗址剖面的描述
        3.1.2 许家窑2剖面的描述
    3.2 许家窑遗址剖面古地磁年代学分析
        3.2.1 古地磁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3.2.2 古地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3 古地磁样品的年代学分析
    3.3 许家窑遗址剖面光释光年代学分析
        3.3.1 光释光测年基本原理与应用
        3.3.2 光释光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3.3 光释光样品的年代学分析
第4章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记录的区域环境演变历史
    4.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1 磁化率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2 地球化学元素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4.1.3 粒度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分析
    4.2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对区域火山活动历史的响应
    4.3 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对区域湖退-湖侵的响应
    4.4 许家窑遗址剖面的古气候记录分析
        4.4.1 孢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4.2 孢粉鉴定结果及孢粉带划分
        4.4.3 古气候定性分析
        4.4.4 古气候定量分析
第5章 火山活动、湖退--湖侵对区域古人类的影响
    5.1 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与许家窑遗址
    5.2 火山活动、湖退-湖侵对区域古人类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许家窑遗址典型孢粉鉴定图版
附录B 古人类遗址年代统计表及其参考文献
附录C 论文图表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白垩纪松辽盆地及邻区年际古气候 ——来自年纹层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主控因素
        1.1.2 高分辨率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
        1.1.3 年纹层开展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的优势
        1.1.4 项目依托
    1.2 年纹层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年纹层研究分布
        1.2.2 年纹层的分类、识别与形成机理
        1.2.3 年纹层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工作量小结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松辽盆地
        2.1.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地层特征
        2.1.2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
        2.1.3 松辽盆地松科2井(SK-2)
    2.2 辽西四合屯地区
        2.2.1 四合屯地区地层特征
        2.2.2 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古环境研究
    2.3 辽北秀水盆地
        2.3.1 秀水盆地构造演化
        2.3.2 秀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古环境研究
        2.3.3 秀水盆地辽法地1井(LF-D1)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样品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前期处理
    3.2 细粒沉积岩描述与划痕实验
        3.2.1 细粒沉积岩描述内容
        3.2.2 细粒沉积岩划痕实验与粒度统计
    3.3 分析测试方法及其流程
        3.3.1 显微镜观察
        3.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3.3.3 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μ-XRF)
        3.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5 阴极发光分析(CL)
    3.4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4.1 数据的获取
        3.4.2 数据的分析
4 年纹层测试与分析结果
    4.1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
        4.1.1 细粒沉积学研究
        4.1.2 嫩江组一段XRD特征
        4.1.3 细粒沉积岩沉积水动力分析
        4.1.4 纹层成因分析
        4.1.5 年纹层频谱分析
    4.2 辽西四合屯地区义县组
        4.2.1 纹层成因分析
        4.2.2 年纹层频谱分析
    4.3 辽北秀水盆地义县组三段
        4.3.1 条带状细粒沉积岩/页岩岩相划分
        4.3.2 纹层成因分析
        4.3.3 年纹层频谱分析
    4.4 小结
5 深时太阳活动的年纹层记录
    5.1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5.2 本文的太阳活动记录
    5.3 深时太阳活动记录的持续性
    5.4 小结
6 白垩纪ENSO记录
    6.1 ENSO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6.2 温室气候下的ENSO
    6.3 本文的白垩纪ENSO记录
    6.4 温室气候下存在更强的ENSO
    6.5 小结
7 主要的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国外湖泊沉积研究进展
        1.2.2 国内湖泊沉积研究进展及现状
        1.2.3 大理西湖的湖泊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路线
        1.5.1 拟解决的问题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地质地貌
        2.1.5 土壤植被
        2.1.6 植物和动物
        2.1.7 经济发展
        2.1.8 土地利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 各指标测定方法
        2.2.2.1 粒度测定
        2.2.2.2 烧失量测定
        2.2.2.3 磁化率测定
        2.2.2.4 有机碳氮同位素测定
        2.2.2.5 沉积物总氮含量测定
        2.2.2.6 沉积物总磷含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大理西湖底层水体水质参数分析
    3.1 水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溶解氧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pH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物各代用指标分析
    4.1 粒度指标分析
        4.1.1 粒度指标的指示意义
        4.1.2 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1.3 小结
    4.2 烧失量指标分析
        4.2.1 烧失量指标的指示意义
        4.2.2 烧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2.3 小结
    4.3 磁化率指标分析
        4.3.1 磁化率指标的指示意义
        4.3.2 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3.3 小结
    4.4 有机质碳、氮同位素指标分析
        4.4.1 有机碳、氮同位素指标的指示意义
        4.4.2 有机碳、氮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4.3 小结
    4.5 沉积物TN、TP指标分析
        4.5.1 沉积物TN、TP指标的指示意义
        4.5.2 沉积物TN、TP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5.3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要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4)苟池孢粉记录的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全球中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1.2.2 中国中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植被类型
    2.4 气候特征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岩性描述
    3.2 年代测定
    3.3 实验方法
        3.3.1 孢粉提取方法
        3.3.2 孢粉鉴定、数据处理及制图
    3.4 主成分分析(PCA)
第四章 结果分析
    4.1 年代结果
    4.2 孢粉分析结果
        4.2.1 主要孢粉的类型、指标及对其生态学的重要意义
        4.2.2 孢粉谱分析
    4.3 PCA分析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苟池中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特征
    5.2 苟池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突变事件响应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短尺度古气候研究现状
        1.1.1 末次冰期和全新世的气候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1.1.2 我国短尺度古气候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地磁场古强度和长期变化研究概况
    1.3 湖光岩玛珥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 实验方法和基本原理
        1.6.1 岩石磁学实验
        1.6.2 古地磁基本原理
        1.6.3 环境磁学概述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和样品采集
    2.1 雷琼半岛第四纪沉积类型及地层时代划分对比
    2.2 湖光岩地区地质背景
    2.3 湖光岩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4 水文概况
    2.5 湖泊钻探与样品采集
第三章 磁学和非磁学实验与结果
    3.1 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岩石磁学实验及结果
        3.2.1 热磁曲线(M-T)
        3.2.2 磁滞回线和Day图
        3.2.3 FORC图
        3.2.4 低温磁学实验
    3.3 地球化学成分特征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 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EDX)
    3.4 古地磁和环境磁学
        3.4.1 古地磁实验方法及结果
        3.4.2 环境磁学序列的建立
    3.5 孢粉分析
第四章 末次冰消期以来我国南方古气候变化以及亚洲夏季风演化历史
    4.1 湖光岩沉积物物源探讨
    4.2 末次盛冰期以来孢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
    4.3 湖泊氧化还原作用主导的环境磁学信号
    4.4 末次冰消期以来主要气候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4.4.1 8.2kyr和9.2kyr事件
        4.4.2 6.5-5.9kyrBP冷事件
        4.4.3 与厄尔尼诺/南极涛动(ENSO)记录对比
第五章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相对古强度变化
    5.1 评估环境因素对PSV和RPI的影响
    5.2 湖光岩PSV与东亚结果对比
    5.3 湖光岩与北半球其他PSV记录对比
    5.4 湖光岩PSV与地磁场模型对比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天水盆地土壤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
        1.2.1 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2.2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工作量
        1.4.1 技术路线
        1.4.2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概况和研究地点
    2.1 区域概况
    2.2 研究材料
第3章 研究方法与地层年代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物理性质参数测定
        3.1.2 化学性质参数测定
    3.2 地层年代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SJY剖面磁化率特征
    4.2 SJY剖面粒度特征
        4.2.1 SJY剖面粒度组成特征
        4.2.2 SJY剖面粒度参数特征
    4.3 SJY剖面吸湿水、烧失量以及碳酸钙特征
        4.3.1 SJY剖面吸湿水特征
        4.3.2 SJY剖面烧失量特征
        4.3.3 SJY剖面碳酸钙特征
    4.4 SJY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4.4.1 SJY剖面常量元素特征
        4.4.2 SJY剖面微量元素特征
        4.4.3 SJY剖面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4.4.4 SJY剖面元素迁移特征
第5章 天水盆地全新世气候演变的阶段性分析
    5.1 全新世早期
    5.2 全新世中期
    5.3 全新世晚期
第6章 天水盆地全新世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6.1 全新世气候阶段响应研究
    6.2 全新世中期气候响应研究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本文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背景
    2.4 义县盆地义县组火山旋回特征
第3章 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3.1 砖城子层岩石序列特征
    3.2 砖城子层沉积相分析
    3.3 砖城子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4 大康堡层岩石序列特征
    3.5 大康堡层沉积相分析
    3.6 大康堡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7 义县组中段湖泊环境特征
第4章 大康堡层纹泥特征及意义
    4.1 纹泥特征
    4.2 纹泥的古环境意义
    4.3 纹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4.4 义县组湖相纹泥与近现代湖相纹泥沉积环境对比
第5章 沉积层对火山活动响应
    5.1 火山活动及火山岩分布特征
    5.2 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控制
    5.3 火山活动背景下沉积物特征及形成机制
    5.4 火山事件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第6章 沉积期古气候及义县盆地演化
    6.1 沉积期古气候
    6.2 义县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简介
附表

(8)青藏高原达连海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水文与夏季风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末次冰期中国的环境变化
    第二节 全新世中国的气候变化
        1.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
        2. 全新世印度季风演化
        3. 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4. 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与亚洲季风衰退事件
        5. 过去2000年中国的环境变化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以来环境变化
        1. 晚冰期区域环境好转以及亚洲夏季风开始增强时间的争议
        2. 青藏高原东北缘全新世气候/湿度适宜期的争论
        3. 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和山区环境演化的差异
        4. 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是季风衰退还是西风异常
    第四节 论文选题及技术路线
        1.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共和盆地自然地理与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理位置与水汽来源
        1. 共和盆地区域位置
        2. 共和盆地降水水汽来源
    第二节 盆地地质背景及黄河阶地
        1. 盆地地质背景
        2. 黄河阶地
    第三节 盆地自然地理状况
        1. 植被与土壤
        2. 水文
    第四节 盆地现代气候特征
        1. 气温
        2. 降水
        3. 蒸发
        4. 风力与盆地风沙活动
第三章 代用指标测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第一节 岩芯钻取
    第二节 代用指标测试
        1. 粒度测试
        2. 基于烧失法的碳酸盐、有机质含量测试
        3. 沉积物TOC、TN以及全有机碳同位素测试
        4.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
        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6. 扫描电镜(SEM)
        7. XRD矿物成分分析
        8. 磁化率
    第三节 14C年代学方法
        1. 放射性碳测年法
        2. 14C测试步骤
        3. 放射性碳测年结果校正
    第四节 主要代用指标环境指示意义
        1. 湖泊沉积物粒度环境指示意义
        2.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及其同位素
        3. 湖泊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4.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指标
第四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达连海DLH12A钻孔年代框架的建立
        1. 测年结果
        2. 年代框架的建立
    第二节 达连海湖泊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1. 达连海钻孔DLH12A岩性
        2. 达连海钻孔粒度
        3. SEM与XRD
        4. 磁化率
    第三节 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
        1. 有机质及其碳同位素
        2. 碳酸盐及其碳氧同位素
    第四节 元素地球化学结果
        1. 元素随地层变化
        2. 基于因子分析的元素归类
        3. 主成分与元素比值
    第五节 达连海湖岸沉积与水位变化
第五章 晚更新世达连海湖泊演化与亚洲夏季风变化
    第一节 达连海的形成与早期演化
        1. 达连海的形成
        2. 达连海的早期演化
    第二节 末次盛冰期-末次冰消期共和盆地水文变化
        1. LGM至末次冰消期早期共和盆地水文变化与区域对比
        2. B/A事件之后(14.7-11.5 ka BP)盆地环境变化
    第三节 晚冰期亚洲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对比
        1. 石笋记录的亚洲季风演化
        2. 湖泊沉积记录的亚洲季风演化
        3. 其他地质载体记录的亚洲季风演化
    第四节 晚冰期亚洲季风演化与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联系
        1. 晚冰期全球环境变化
        2. 晚冰期亚洲季风与全球系统之间的联系
第六章 全新世共和盆地环境变化及亚洲季风演化
    第一节 达连海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概述
    第二节 全新世共和盆地湿度变化模式
        1. 全新世共和盆地湿度变化的时间差异
        2. 全新世共和盆地湿度变化的空间差异
        3. 同位素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全新世蒸发程度
    第三节 基于湖岸阶地的达连海水位变化
    第四节 全新世亚洲夏季风衰退事件及其与全球的联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达连海DLH12A孔岩芯照片
附录2 DLH12A钻孔钻探记录与岩性描述
附录3 中文图表目录
附录4 英文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新疆艾比湖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域背景
    2.2 样品采集
第三章 剖面的沉积特征、年代特征与实验方法
    3.1 剖面沉积特征
    3.2 沉积物柱样年代学特征
    3.3 样品处理及实验方法
第四章 新疆艾比湖湖泊沉积物气候代用指标变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4.1 艾比湖湖泊沉积物气候指标的理化特征分析
    4.2 艾比湖湖泊沉积物反映的区域环境信息
第五章 艾比湖地区晚全新世气候驱动机制分析
    5.1 艾比湖剖面烧失量与贵州董哥洞石笋δ~(18)O对比
    5.2 艾比湖剖面烧失量与冰岛Hvitarvatn湖泊沉积物TOC记录对比
    5.3 艾比湖沉积物烧失量的功率谱和小波分析
    5.4 艾比湖晚全新世气候驱动机制分析
第六章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过去2000年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气候变化的沉积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湖光岩玛珥湖的概况
    1.2 玛珥湖的研究进展
        1.2.1 玛珥湖的研究历程
        1.2.2 国内玛珥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论文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过去2000年以来湖光岩玛珥湖古气候环境记录
    2.1 绪论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湖光岩玛珥湖气候环境的研究现状
        2.1.3 研究对象与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野外采样与采样点设置
        2.2.2 实验室分析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沉积柱的磁化率与年代框架
        2.3.2 HML2沉积物的粒度参数
        2.3.3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概况
        2.3.4 全岩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多元统计分析
    2.4 讨论
        2.4.1 流域内干湿气候与降雨量的沉积物记录
        2.4.2 湖泊流域内强降雨事件的沉积物记录
        2.4.3 湖泊流域内的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
    2.5 小结
第三章 沉积物粒度端元组分的物源判别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1 绪论
        3.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1.2 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
        3.1.3 研究对象、目的与技术路线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野外采样与采样点设置
        3.2.2 实验室分析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
        3.3.2 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组分空间分布
    3.4 讨论
        3.4.1 EM1的物源判别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4.2 EM2的物源判别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4.3 EM3的物源判别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5 小结
第四章 过去2000年以来热带风暴历史活动及气候因子
    4.1 绪论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热带风暴沉积记录的研究现状
        4.1.3 研究对象、目的与技术路线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野外采样与采样点设置
        4.2.2 实验室分析
        4.2.3 热带风暴重建的原理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年代框架
        4.3.2 HML2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
        4.3.3 重建热带风暴活动历史
    4.4 讨论
        4.4.1 热带风暴活动重建的对比
        4.4.2 热带风暴旋回周期
        4.4.3 热带风暴活动与ENSO、SST、ITCZ和太阳活动的关系
        4.4.4 热带风暴与东亚季风系统之间的关系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9 附录
    9.1 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
    9.2 HML2沉积柱粒度数据
    9.3 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的主量元素数据
    9.4 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的微量元素数据
    9.5 HML2沉积物地球化学的主量元素数据
    9.6 HML2沉积物地球化学的微量元素数据
    9.7 沉积柱SUS的AMS~(14)C测年
    9.8 沉积柱HMLC的~(210)Pb和~(137)Cs测年

四、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学意义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D]. 高立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白垩纪松辽盆地及邻区年际古气候 ——来自年纹层证据[D]. 田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大理西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 贺柳青.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苟池孢粉记录的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特征[D]. 严怀玉. 兰州大学, 2020(01)
  • [5]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D]. 盛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6]天水盆地土壤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D]. 刘俊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D]. 王铁晖. 东北大学, 2018
  • [8]青藏高原达连海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水文与夏季风变化研究[D]. 吴铎. 兰州大学, 2017(07)
  • [9]新疆艾比湖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 孙诚诚.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10]过去2000年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气候变化的沉积记录[D]. 陈修康. 暨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湖泊沉积物中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意义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