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词冗余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论动词冗余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一、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方英[1](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语义限制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词重叠是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语动词重叠有其独特的句法、语义特征,比如:语义上,汉语动词重叠式一般表达“减量”义,其形式的增加并未带来语义的增加,该语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推知等等,句法上,动词重叠式有一系列共现限制,比如,一般不能和结果补语共现、不能和终始动词共现、不能和表量宾语共现等等。正由于汉语动词重叠式这些独特的句法、语义表现,这一研究话题历久不衰,成果迭出。然而,汉语动词重叠式的研究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第一,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性质什么?第二,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限制条件是什么?第三,单句构式中,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限制条件有怎样的变化规律?第四,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动因是什么?上述四个研究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根源是: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性质认识不足。导致既往研究或者从动词语义特征出发研究动词重叠的语义限制条件,忽视动词重叠式整体语义对动词的语义限制,或者从动词重叠式的情状、事件语义出发研究动词重叠式对动词的语义限制,忽视动词对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贡献。由于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性质认识不足,在研究动词重叠式和共现句子结构的关系时,一种研究路径是:认为动词重叠式出现的句子的事件语义特征决定动词的可重叠性,这样的研究思路可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结构,如致使结构可以改变动词重叠式的语义选择限制,但是这类研究忽视了动词重叠式本身的语义选择限制,也没有深入探讨动词重叠式在其他句子结构中语义限制条件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由于没有将汉语动词重叠式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研究便缺乏纵向、全面的研究视野。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构式有独立于动词及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框架构式本身可以提供论元。在动词和构式的关系中,构式处于支配地位。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的不可推导性和该结构对句子主语论元类型的特定要求(一般要求是施事)表明,动词重叠式是构式。构式语法理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范式研究构式和动词的互动,一方面,从构式义出发,研究构式对动词及其组成部分的语义限制,另一方面,从动词语义特征入手,研究构式中的动词对构式多义性的贡献。此外,从构式的一般语义限制条件出发,还可以考察构式在具体的共现构式中,语义限制条件的消解、变化规律及其认知机制。因此,如果承认动词重叠式是构式,那么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局限均能得以克服,且有望在构式语法和相关认知理论框架内得到统一的解释。如果我们从构式的形式出发,就有可能考察形式相类的构式之间可能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探究构式语义演变动因。基于此,本文以“减量义”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内解决以下四个研究问题:第一,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性质什么?第二,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语义限制条件是什么?第三,单句构式中,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语义限制条件消解与变化的规律与机制是什么?第四,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形式-语义之间象似性关联弱化的动因是什么?根据“减量义”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意义的不可推导性以及其对句子主语论元施事性语义要求,本文认为“减量义”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是构式,形式是:VV,一般和两个论元槽位产生关联,表征为:X+VV+Y。其中X句法槽位的论元般是施事。构式义是:施事实施的短时动作过程事件。确定了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性质以后,本文力图解决第二、第三、四个研究问题。对于第二个研究问题,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穷尽“语料库在线”中所有的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5944条,结合前人研究、句法测试和语料观察,提出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假设,从VV构式的情状语义和动词的情状语义框架入手,提出动词在VV构式中语义相容度梯级假设,在前人研究和VV构式其他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VV构式其他语义限制条件假设,通过构式搭配分析法和语义参数统计分析验证假设后,本文得出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构式以下语义限制条件:(1)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对X句法位置论元有以下限制条件:第一,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角色要求是施事论元。第二,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角色语义选择遵循生命度基本等级序列,依次是:[+人]施事>[+动物]施事>[+植物]/[-生命体]施事,越往左,施事论元进入X句法位置越受限。(2)进入VV构式的动词必须具备[+动态][-结果]的情状语义特征。(3)进入VV构式的动词与构式的语义相容度呈现这样的梯级:活动动词>瞬间动词>完结动词>暂状动词>达成动词>永状动词。(4)VV构式对动词的其他语义限制条件是:第一,进入VV构式的动词通常是基本域动作动词;第二,[+强动力]语义动词进入VV构式受限;第三,[+消极]语义动词进入VV构式受限;第四,蕴含[+结果]和强蕴含[+结果]语义动词进入VV构式受限。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语料数据,探究动词与VV构式的整合及其认知机制。解释“何以具备特定情状语义框架的动词可以进入VV构式”。探讨了VV构式X句法位置不同类型论元和各类动词语义对VV构式多义性的贡献。对第三个研究问题,本文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提取国家语委“语料库在线”中与VV构式共现的9类单句构式共计2017条,通过分析语料参数数据和构式搭配分析,对9类单句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论元限制条件和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及动词和VV构式语义相容度做了详细的考察,结果发现:1.感事、当事/工具论元进入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规律:单句必须具备情态功能,具有使令语义。2.VV构式X句法位置没有论元填充的规律是:单句构式必须是会话语境,或者单句构式本身的语义特征使得VV构式[+动作]语义被弱化,从而VV构式表达事件的动作发出者可以“背景化”,驱动X句法位置论元隐没。3.单句构式中,VV构式和动词语义相容度变化的规律是:在情态语义不突显的单句构式中,瞬间动词与VV构式的语义相容度增加,在表达致使情态语义的单句构式中,暂状动词与VV构式的语义相容度增加,瞬间动词与VV构式的语义相容度降低。4.单句构式中,VV构式对动词的其他语义限制条件依然成立。之后,本文分析了情态对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语义限制条件的消解与扭变作用,运用构式“压制”理论和相关的认知机制解释了单句构式中,VV构式语义限制条件呈现规律性变化的原因。对第四个研究问题,本文以共时主观性理论为基石,以历时主观性理论为辅,依据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历时研究成果,证明主观性是VV构式形式-语义象似性关联弱化的动因。

郑慧妍[2](2019)在《泰国中学生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 ——以乌隆府皇太后女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动词重叠式,是经常出现在我们汉语日常交际中的语言现象。我们使用动词重叠式得心应手,但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动词重叠式灵活的使用方式、多变的类型、不同语境下不同的语义都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交际沟通,因此,如果外国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动词重叠式的表达,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本文首先对动词重叠式的本体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特别提到了汉泰对比的相关研究;然后分别统计了口语及作文语料、动词重叠式测试,分析偏误率高的动词重叠式语句,试图找出泰国学生对哪种动词重叠类型掌握情况欠缺;接着将动词重叠式的偏误按遗漏、滥用、误用三类分别进行分析,其中动词重叠式的遗漏又包括句法遗漏、语义遗漏和语境遗漏,滥用从语体、时态方面进行分析,误用分为将不可重叠的动词代入重叠式、形式使用偏误、汉语动词重叠式与其他动词混淆、汉语动词重叠式与数量词搭配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式与补语等搭配的偏误、汉语重叠式作定语的偏误;最后文章从母语因素、目的语因素、学生自身、教师因素以及教材因素分析偏误的原因,并根据偏误原因对教师、教材、习得者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希望本文可以对泰国的汉语教学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马雄成[3](2018)在《汉泰动词重叠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对汉语的不断进行推广,汉语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动词是汉语和泰语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汉语还是泰语动词重叠式在生活中、口语中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形式,重叠之后的动词词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汉语和泰语的动词重叠在重叠的形式、语音、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对汉语和泰语的动词重叠式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介绍本文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语料来源以及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汉泰语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分类。介绍和综述汉语和泰语动词的定义,动词的分类以及动词的语法特点。第二章,汉泰动词重叠式的形式对比。汉语动词重叠形式包括AA形式、AA变形,其中AA变形式又有:A-A形式和A 了 A形式、AABB形式和ABAB形式。泰语动词重叠形式包括AA形式、AA变声形式、AABB形式、ABAB形式和ABAB变声形式。以及两种语言语音的轻重读音对比分析。第三章,汉泰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对比。汉语和泰语的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AA形式是汉泰动词重叠形式中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基本形式。汉语和泰语动词重叠式同样的形式会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ABAB形式,在汉语中可以表示时间短、尝试和程度加强的意思,而泰语只表示反复意义。汉语和泰语动词重叠式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时会有不同的重叠形式形式,表示反复意思时,汉语只有AABB形式,而泰语可以使用AA形式、AABB形式和ABAB形式。第四章,汉泰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对比。汉语和泰语动词重叠式共同点是都可以充当谓语和状语。汉语动词重叠以充当谓语为主,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补语的重叠形式较少。泰语动词重叠只能充当谓语和状语成分。从不能使用的动词重叠式的情况来看,汉语和泰语两种语言存在着不同之处。汉语动词重叠式是表示正在进行的状态,表示同时进行状态,动态助词“了、着、过”等都不能用动词重叠。但泰语动词重叠可以使用动词重叠。第五章,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重叠式常见偏误分析。本章的主要着眼点是关于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动词重叠情况问卷调查收集、分析以及在使用动词重叠偏误分类,非别是使用汉语动词重叠形式、重叠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的偏误三种。第六章,结语。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汉泰动词重叠对比研究。

肖筠筠[4](2018)在《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语法手段,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重叠式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偏误。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常用单音节动词的重叠“AA、A一A和A了A”三种形式进行研究,分别从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对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偏误进行了类型分析,并对偏误原因提出了改建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教学的对策。我们首先基于本文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了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偏误语料,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语料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基于偏误语料对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偏误类型分析了偏误成因。并据此从语法应用规则、教材编写和教师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A一A和A了A的教学建议。

许莹[5](2018)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动词的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离合动词的重叠式为研究对象,以新《HSK词汇大纲》中的离合词为研究基础,探究离合动词重叠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对比其与普通动词重叠之间的异同,定量分析离合动词重叠主式、变式的本体语言特征。重叠主式研究,即以AAB式为主体的重叠形式研究,包括重叠主式的内、外部组合方式、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用环境。依据本体研究理论,搜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常见的包含AAB式的偏误例句,分类整理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继而从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重叠变式研究,即是对离合动词的肯定和否定变式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了离合动词的6种重叠变式在句法功能、语法意义、语用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并将其与偏误研究相结合。针对6种变式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学习者为研究主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对重叠主式、变式的研究,基本掌握了离合动词的主要重叠形式及其在句法功能、语法意义、语用环境等方面的异同。将离合动词重叠式与偏误分析相结合,基本掌握了离合动词重叠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张丽敏[6](2016)在《蒙古国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中蒙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蒙古人选择学习汉语。而动词重叠式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语法教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蒙古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进而产生大量的语法偏误,但对此研究的比较少。因此,为了提高蒙古国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的效率,我们对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整理分析,进而提出了本文的一些教学策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汉语动词重叠式和蒙古语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立足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蒙古学习者习得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偏误情况,并予以统计分析。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范围,对本文使用的语料进行说明,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汉语和蒙古语动词重叠式研究现状,本章从本体研究和二语习得两个方面概括总结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简单论述了蒙古语动词重叠式研究的现状。第三章介绍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分类、三个平面研究及蒙古语动词重叠式的分类及语法意义,同时对汉语与蒙古语动词重叠式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研究。第四章为蒙古国学生使用汉语动词重叠式时的偏误类型。这里主要探讨了学生在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方面存在的偏误。第五章为分析蒙古国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和不足。

赵燕燕[7](2016)在《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偏误分析及汉语教学》文中指出动词重叠式作为汉语里存在的少量形态变化,一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难点所在,而双音节的动词重叠由于形式多样,意义复杂,语用限制颇多,既是教师教学时经常忽略的盲点,也是留学生习得时容易产生偏误之处。本文在梳理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本体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可重叠动词范围、重叠后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特点。结合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有关双音节动词重叠的偏误用例,从双音节动词重叠式的三种主要形式(ABAB式、AABB式和AAB式)出发,通过分析偏误用例,统计双音节动词重叠式在使用中的偏误类型,并从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对偏误的形成给出相应的解释。最后,本文考察了现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关动词重叠式的语法解释、练习设置等内容,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等提出了建议,最后结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式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朱翎熙[8](2016)在《动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文中提出动词的重叠形式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的语言中,呈现出来的形态与意义也不尽相同,是值得研究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类型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动词重叠做了比较广泛、细致、多角度的考察,希望借此增进对动词重叠的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简要概述了动词重叠的性质,梳理了动词重叠的研究现状,并对文章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谱系分类以及文章中的标注作了相关说明。第二章: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动词重叠的形式进行的整理,将动词重叠式分为五种类型:完全重叠、不完全重叠、加叠、对叠和间接重叠。进一步明确了动词重叠在不同语系中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一些重叠规律、分布规律。第三章:从语义层面对动词重叠式进行了考察,重叠形式含有[±短时]、[±少量]义,呈现出“持续”这一核心语法意义,与此同时引申、兼容[±轻微]等义,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一些感情色彩的表达,如“尝试”、“随意”、“悠闲”、“委婉”等主观感情,且.暗含着“己然”或“未然”的时间特征。第四章:关于动词重叠式句法层面的分析,一是动词重叠式充当谓语、主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的能力,二是动词重叠式与疑问的表达。第五章结语: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一些不足之处留待思考,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方向。

匡腊英,杨怀源[9](2016)在《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试论动词重叠的功能类别》文中认为文章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将动词重叠分为两大类型:摹状重叠和非摹状重叠。这两种构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重叠这一形式上,表面的相似不能掩盖内核的差异。从认知语义上来说,动词摹状重叠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相符,表"大量"(时量长、动量大),而非摹状重叠则与象似性原则相悖,这是因为后者其实并非真正的、典型的重叠,只是一种准重叠,或曰非典型重叠。文章认为,动词的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并非同一层次的语言现象,文章旨在讨论两种重叠现象在历史来源、语音特征、语法意义、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李君雅[10](2016)在《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的重叠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来说,双音节动词AB的基本重叠形式是ABAB,如“鼓励”、“打听”、“研究”等。本文将要探讨的对象是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的重叠形式,其重叠形式较为复杂,通过研究发现述宾复合词重叠式内部存在两种形式:AAB式和ABAB式。大多数述宾复合词以AAB式重叠(如“散步、点头、跑步”),少数述宾复合词会以ABAB形式重叠(如“关心、服务、建议”),极少数述宾复合词可以同时按照AAB和ABAB二种形式重叠(如“注意、提醒”)。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及规律,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为什以两种形式重叠、这二种重叠形式有什不同之处、以及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与其他双音节动词重叠式有哪些不同之处都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在第二章本文对述宾式复合词的重叠式进行了分类,进而对可重叠动词的范围、重叠式的语义特征以及主要的重叠式AAB的语法意义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重点考察了重叠式AAB的语法意义和语用环境。第三章主要探讨述宾复合词重叠式句子中的充当的成分和局限性,试图发现其有别于其他重叠形式的特殊性。最后一章根据留学生以及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试着提出有益于教学的意见。动词重叠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一方面与其语法意义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与教学中的问题。动词重叠式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及其重要的语法手段,这种特殊的语法形式承担着相应的语法意义。它的研究对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动词重叠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多角度的趋势。

二、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语义限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择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和语义限制研究
        2.2.1 动词角度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与句法、语义限制条件研究
        2.2.2 事件层面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与限制条件的研究
        2.2.3 动词重叠式行为主体/说话人角度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与限制条件研究
    2.3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与其他句子共现的研究
    2.4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语义动因研究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
    3.3 Langacker的共时主观性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语义限制条件
    4.1 引言
    4.2. 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形式-语义界定
    4.3 动词分类体系与数据采集
        4.3.1 基于情状特征的动词分类体系
        4.3.2 动词情状框架语义参数判定标准
        4.3.3 动词的分类与研究数据的提取
    4.4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X句法位置论元语义限制条件
        4.4.1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X句法位置论元语义限制条件假设
        4.4.2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X句法位置论元角色语义限制条件假设的验证
    4.5 动词重叠VV构式对动词的情状语义限制
        4.5.1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过程]语义
        4.5.2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情状语义限制条件与动词的语义相容度梯级假设
        4.5.3 构式搭配分析法与数据提取
        4.5.4 构式搭配分析数据结果与讨论
        4.5.5 动词与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整合与认知机制
    4.6 动词重叠VV构式的其他语义限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句构式中VV构式语义限制条件的消解与扭变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和数据提取
        5.2.1 研究对象
        5.2.2 单句构式的判定标准
        5.2.3 共现单句构式的分类与数据提取
    5.3 单句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1 单句非情态陈述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2 单句兼语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3 单句施事与认识情态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4 单句处置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5 单句对举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6 单句言者情态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7 单句祈使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8 单句疑问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3.9 单句否定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论元限制条件
    5.4.单句构式中施事以外论元进入VV构式X句法位置与该句法位置没有论元填充的规律与认知机制
        5.4.1 单句构式中感事、当事/工具论元进入VV构式X句法位置的规律及其认知机制
        5.4.2 单句构式中VV构式X句法位置没有论元填充的规律及其认知机制
    5.5 单句构式中VV构式对动词的情状语义限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1 单句非情态陈述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2 单句兼语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3 单句施事与认识情态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4 单句处置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5 单句对举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6 单句言者情态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7 单句祈使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8 单句疑问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5.9 单句否定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
    5.6 单句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和动词的语义相容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解释
        5.6.1 单句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情状语义限制条件的变化及其解释
        5.6.2 单句构式中VV构式的动词语义相容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解释
    5.7 单句构式中VV构式对动词的其他语义限制条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语义动因
    6.1 引言
    6.2 类型学视野下动词重叠式的认知动因
    6.3 汉语动词重叠VV构式的认知动因
        6.3.1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的历时研究与象似性
        6.3.2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与双音化
        6.3.3 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与主观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引论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贡献
    7.4 研究存在的不足
    7.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1 “语料库在线”词频表中没有收录的单音节动词及词频
附表 2 多音异义异词的频次

(2)泰国中学生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 ——以乌隆府皇太后女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动词重叠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本体研究
        1.2.2 偏误研究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偏误分析理论
        1.3.2 交际策略理论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泰国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习得情况
    2.1 口语及作文语料统计
    2.2 动词重叠式测试统计
        2.2.1 测试说明
        2.2.2 测试结果统计
第三章 动词重叠式偏误类型分析
    3.1 遗漏
        3.1.1 句法遗漏
        3.1.2 语义遗漏
        3.1.3 语用遗漏
    3.2 滥用
        3.2.1 不合乎语义的滥用
        3.2.2 不合乎语境的滥用
    3.3 误用
        3.3.1 不可重叠的动词使用重叠式
        3.3.2 形式使用偏误
        3.3.3 动词重叠式作定语偏误
        3.3.4 动词重叠式加补语偏误
        3.3.5 动词重叠式加宾语偏误
        3.3.6 与时间状语搭配偏误
第四章 动词重叠式偏误原因分析
    4.1 母语因素
    4.2 目的语因素
    4.3 教师因素
    4.4 学习者因素
    4.5 教材因素
第五章 对外汉语中动词重叠式习得与教学的建议
    5.1 对教师的建议
        5.1.1 讲解要全面
        5.1.2 明确界定范围
        5.1.3 注意分阶段教学
    5.2 对教材的建议
        5.2.1 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5.2.2 词汇、话题要实用
        5.2.3 内容、形式要有趣
    5.3 对学习者的建议
        5.3.1 明确学习动机
        5.3.2 树立学习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汉泰动词重叠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汉语中相关现象的研究现状
        0.2.2 泰语动词重叠研究现状
        0.2.3 汉泰动词重叠式对比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语料来源
        0.3.1 研究内容
        0.3.2 语料来源
    0.4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的
        0.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泰语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分类
    1.1 汉语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分类
        1.1.1 定义
        1.1.2 分类
        1.1.3 语法特点
    1.2 泰语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分类
        1.2.1 定义
        1.2.2 分类
        1.2.3 语法特点
第二章 汉泰动词重叠式的形式对比
    2.1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
    2.2 泰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
    2.3 汉泰动词重叠式的形式对比
第三章 汉泰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对比
    3.1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3.1.1 表示“反复多次”的意思
        3.1.2 表示“时间短”的意思
        3.1.3 表示“尝试”的意思
        3.1.4 表示“程度加强”的意思
        3.1.5 表示“程度减弱”的意思
        3.1.6 表示“随意、轻松”的意思
        3.1.7 表示“委婉”的意思
        3.1.8 表示“新”的意思
    3.2 泰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思
        3.2.1 表示“反复”的意思
        3.2.2 表示“尝试”的意思
        3.2.3 表示“随意、轻松”的意思
        3.2.4 表示“程度加强”的意思
        3.2.5 表示“不满意”的意思
        3.2.6 表示“强迫”的意思
        3.2.7 表示“新”的意思
    3.3 汉泰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比较
第四章 汉泰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对比
    4.1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与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形式的情况
    4.2 泰语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与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形式的情况
    4.3 汉泰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比较
第五章 泰国和中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重叠的偏误分析
    5.1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重叠的情况
        5.1.1 调查对象
        5.1.2 调查内容
    5.2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偏误
        5.2.1 汉语动词重叠形式上的偏误
        5.2.2 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上的偏误
        5.2.3 动词句法功能上的偏误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文献综述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1.2.1 研究对象
        1.2.2 基本思路
    1.3 语料来源
第2章 留学生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设计
    2.3 调查分析
第3章 单音节动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
    3.1 偏误的类型
        3.1.1 句法角度
        3.1.2 语义角度
        3.1.3 语用角度
    3.2 偏误原因分析
        3.2.1 习得者角度
        3.2.2 教学角度
第4章 单音节动词重叠习得与教学的建议
    4.1 应用语法规则
        4.1.1 动词重叠式在句子中作的成分
        4.1.2 动词是否具备重叠功能
        4.1.3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4.2 教材编写原则
        4.2.1 教材分析
        4.2.2 教材分析总结
        4.2.3 教材编写原则
    4.3 教学策略
        4.3.1 教学原则
        4.3.2 教学方法
        4.3.3 教学建议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所做的工作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动词的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选题目标
    1.3 研究重、难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4.2 统计分析法
        1.4.3 语料搜索法
        1.4.4 静态分析和动态对比相结合
    1.5 研究创新性
        1.5.1 选题新颖性
        1.5.2 研究内容系统化
        1.5.3 研究方法多样化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范围界定
    2.1 离合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2.2 离合动词重叠式的研究综述
    2.3 离合动词重叠式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2.3.1 教学现状研究
        2.3.2 教材、教学策略研究
        2.3.3 偏误研究
    2.4 研究范围
    2.5 普通动词和离合动词重叠式的对比研究
        2.5.1 重叠形式的异同
        2.5.2 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对比
    2.6 小结
第三章 离合动词重叠主式研究与偏误分析
    3.1 重叠主式的内、外部组合
        3.1.1 内部组合分析
        3.1.2 外部组合分析
    3.2 句法功能
        3.2.1 充当主语
        3.2.2 充当谓语
        3.2.3 充当宾语
        3.2.4 充当定语
    3.3 语法意义
    3.4 语用环境
        3.4.1 语体特征
        3.4.2 表已然、未然
        3.4.3 重叠主式与特殊句式
        3.4.4 并举使用
        3.4.5 独立成句
    3.5 重叠主式的偏误研究
        3.5.1 偏误类型
        3.5.2 偏误产生的原因
        3.5.3 教学策略
    3.6 小结
第四章 离合动词重叠变式研究与偏误分析
    4.1 肯定变式的研究
        4.1.1 句法功能
        4.1.2 语用环境
    4.2 否定变式的研究
        4.2.1 句法功能
        4.2.2 语法意义
        4.2.3 语用功能
    4.3 重叠变式的偏误分析
        4.3.1 偏误类型
        4.3.2 偏误产生的原因
        4.3.3 教学策略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基本结论
    5.2 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蒙古国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的范围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和蒙古语动词重叠式研究现状
    2.1 汉语动词重叠式本体研究
        2.1.1 动词重叠的范围
        2.1.2 单音节动词重叠的源起问题及比较研究
        2.1.3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条件
        2.1.4 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2.1.5 动词重叠的语用及主观情态范畴研究
    2.2 汉语动词重叠式二语习得研究
    2.3 蒙古语动词重叠式研究
    2.4 现有成果中存在的不足
第3章 对汉语动词重叠形式与蒙古语动词重叠形式的分析
    3.1 汉语动词重叠式分析
        3.1.1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分类
        3.1.2 动词重叠式的三个平面分析
        3.1.3 汉语动词重叠的条件
    3.2 蒙古语动词重叠分析
第4章 蒙古国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的偏误类型
    4.1 句法功能上的偏误
        4.1.1 动词重叠式充当句法成分偏误
        4.1.2 动词重叠式与句法成分组合偏误
        4.1.3 动词重叠式可出现的句式环境偏误
        4.1.4 动词重叠式时态偏误
    4.2 语义语用上的偏误
        4.2.1 语义上的偏误
        4.2.2 语用上的偏误
第5章 蒙古国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5.1 蒙古国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的偏误成因
        5.1.1 汉语动词重叠内在的复杂性
        5.1.2 母语负迁移
        5.1.3 目的语过度干扰
    5.2 蒙古国学生习得汉语动词重叠式的教学建议
        5.2.1 教材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学生方面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偏误分析及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双音节动词重叠本体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双音节动词重叠研究
第一章 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式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双音节动词ABAB重叠式研究
        一、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的形成条件
        二、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的语法意义
        三、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双音节动词AABB重叠式研究
        一、双音节动词重叠AABB式的形成条件
        二、双音节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意义
        三、双音节动词重叠AABB式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双音节动词AAB重叠式研究
        一、双音节动词重叠AAB式的形成条件
        二、双音节动词重叠AAB式的语法意义
        三、双音节动词重叠AAB式的句法功能
第二章 留学生双音节动词重叠式偏误研究
    第一节 留学生使用动词重叠式的实际情况概述
    第二节 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偏误研究
        一、ABAB式偏误概述
        二、ABAB式偏误概述小结
    第三节 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式的偏误研究
        一、AABB式偏误概述
        二、AABB式偏误小结
    第四节 留学生双音节动词重叠AAB式重叠偏误研究
    第五节 偏误形成原因
        一、教的方面
        二、学的方面
第三章 动词重叠式与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第一节 动词重叠式与教材编写
        一、语言点解释
        二、课后练习
        三、存在的问题
        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与课堂教学
        一、加强教学的层次性,注重复现
        二、重视课型特点,重视各种课型的配合
        三、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四、突出汉语教学的交际性,语法教学以“用”为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动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动词重叠的实质与纵向相关问题
        (一) 动词重叠的界定
        (二) 动词重叠形式
        (三) 动词重叠形式的语义分析
        (四) 动词重叠的来源、产生动因
        (五) 动词重叠的功能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二、动词重叠的横向对比研究
        (一) 动词的不同形式的对比
        (二) 动词的跨语言对比
    三、动词重叠的应用分析
        (一) 专书动词重叠
        (二)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
        (三) 民族语言动词重叠
    四、语言类型学的应用
    五、相关研究说明
        (一) 研究范围及方法
        (二) 相关说明
第二章 动词重叠式的类型
    一、完全重叠
        (一) 单音节AA式及其分布
        (二) 关于单音节的三次或三次以上重叠形式
        (三) 双音节ABAB式、AABB式及其分布
        (四) 完全重叠形式的特点
    二、不完全重叠
        (一) 变形重叠
        (二) 部分重叠
        (三) 反复重叠
        (四) 复杂重叠
    三、加叠
        (一) 加叠及其分布
        (二) 加叠形式的特点
    四、对叠
        (一) 对叠及其分布
        (二) 对叠形式的特点
    五、间接重叠
        (一) 前嵌式
        (二) 中嵌式
        (三) 后嵌式
        (四) 间接重叠中“X”、“Y”的性质
    六、小结
        (一)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音节数量及类型
        (二)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语系分布
        (三) 关于各大语系的动词重叠式
第三章 动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
    一、关于重叠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一) 关于动作量“指多”和动作量“指少”
        (二) 动作和时间
        (三) 重叠式语法意义的兼容、突显、引申和感情色彩
    三、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一) 动作量“指多”
        (二) 动作量“指少”
    四、动词重叠式的时间特征
        (一) 已然
        (二) 未然
        (三) 小结
    五、动作量与疑问
    六、动作量与互动范畴
        (一) 单音节
        (二) 双音节
        (三) 小结
    七、总结
        (一) 动词重叠式核心意义与引申义
        (二) 动词重叠式的形式与语法意义
        (三) 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句式关系
第四章 动词重叠式的句法特点
    一、动词重叠式与句法成分
        (一) 动词重叠式作谓语
        (二) 动词重叠式作主语
        (三) 动词重叠式作定语和状语
        (四) 动词重叠式作补语
        (五) 小结
    二、动词重叠式与疑问
        (一) 单音节
        (二) 双音节
        (三) 三音节
        (四)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动词重叠式的类型
        (一) 重叠式的分布
        (二) 总结
    二、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三、动词重叠式的句法特点
    四、关于动词重叠的一些思考
        (一) 关于“动词”概念的有无与界定
        (二) 关于语言的谱系划分
        (三) 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句式关系
        (四) 关于语言的迁移与融合
        (五) 关于语料的搜集整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动词重叠形式与语言分布对应表
附录二 动词重叠形式表疑问的语言分布与动词性质对应表
后记

(9)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试论动词重叠的功能类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
二、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的区别
    (一)语音方面的区别
    (二)表义方面的区别
    (三)句法功能方面的区别
    (四)来源方面的区别
三、小结

(10)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的重叠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动词重叠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 动词重叠形式
        1.2.2 动词重叠的范围
        1.2.3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问题拟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语料
    1.4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界定
第二章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2.1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的条件
        2.1.1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的语义条件
        2.1.2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语用条件
        2.1.3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语义特征
    2.2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分类
    2.3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典型语用环境
        2.3.1 用于列举句
        2.3.2 用于祈使句
        2.3.3 用于致使句
        2.3.4 用于评议句
    2.4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AAB的基本语法意义
        2.4.1 表示“时短、量少和量小”
        2.4.2 表示“轻微、缓和的语义”
    2.5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典型语法意义
        2.5.1 表示非正式义
        2.5.2 表示惯常、轻松、悠闲义
    2.6 附加意义
        2.6.1 表示尝试义
        2.6.2 表示动作时间短
        2.6.3 表示变化义
第三章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句法考察
    3.1 重叠式充当的句法成分及其条件限制
        3.1.1 作谓语及其条件限制
        3.1.2 作主语及其限制
        3.1.3 作宾语及其限制
        3.1.4 作定语及其限制
        3.1.5 作状语及其限制
        3.1.6 单独成句及其限制
    3.2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与句中其他成分共现情况
        3.2.1 不与表示数量的成分共现
        3.2.2 重叠式常与情态助词、意愿动词共现
        3.2.3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经常和频率副词共现
    3.3 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3.3.1 缓和语气的作用
        3.3.2 强化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第四章 双音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教学
    4.1 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重叠式的教学失误
    4.2 留学生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的重叠式使用偏误
    4.3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VV构式语义限制的实证研究[D]. 方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2]泰国中学生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 ——以乌隆府皇太后女子中学为例[D]. 郑慧妍. 安阳师范学院, 2019(06)
  • [3]汉泰动词重叠式对比研究[D]. 马雄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对策[D]. 肖筠筠. 南昌大学, 2018(01)
  • [5]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动词的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D]. 许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蒙古国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习得研究[D]. 张丽敏. 吉林大学, 2016(10)
  • [7]汉语双音节动词重叠偏误分析及汉语教学[D]. 赵燕燕. 苏州大学, 2016(01)
  • [8]动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D]. 朱翎熙.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9]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试论动词重叠的功能类别[J]. 匡腊英,杨怀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02)
  • [10]双音节述宾式复合词的重叠式研究[D]. 李君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论动词冗余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