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锌可见光区的发光机理

氧化锌可见光区的发光机理

一、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1)在《基于ZnO纳米线界面光致电荷转移的全息存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息存储技术因同时具备高密度、低能耗、高冗余度和抗干扰等特性,已成为信息存储的重要方式。发展性能优异的光敏感介质是构筑先进光学信息存储系统的前提。光致变色材料在激光辐照下,展现出许多优异的光学性质,其中无机半导体复合体系因其无毒性、制备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纤锌矿ZnO是典型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电子迁移率高、激子束缚能大,纳米微结构丰富多样,可以被制备成纳米线、纳米管、纳米片等多种低维结构。ZnO一维纳米线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已被应用于光催化、光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其抗弯折性有望拓宽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但在全息存储领域,基于ZnO纳米线的研究鲜有报道。为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明确ZnO纳米线基复合体系全息存储的微观机制,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采用两步水热法进行ZnO纳米线的制备,通过控制水热时间得到了三种不同长度的ZnO纳米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对三种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纳米线长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不同长度下纳米线的表面密度和线直径分布。为探究样品的缺陷及光学性质,我们分别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ZnO纳米线内部存在氧缺陷,在可见光波段具备一定的光吸收能力。(2)针对Ag/ZnO纳米线复合体系中存在的金属向半导体电子转移效率低、不易全息存储的困难,提出使用浸泡法来制备高透明度的Ag+/ZnO纳米复合薄膜。基于“电子逆向转移”过程,在蓝紫激光的辐照下,ZnO被激发所产生的导带电子通过纳米线界面转移至Ag+离子,进行还原反应,实现了银从一价到零价的转变。而一维纳米线的空间限域效应进一步促进了Ag纳米棒的形成。通过Ag+离子/Ag纳米棒的空间交替排布,实现了全息光学存储。此外还发现,纳米线阵列表面均匀性和光散射特性强烈依赖于水热生长时间,1小时水热生长的Ag/ZnO纳米线阵列展现出最高的全息衍射效率,并能实现红光探测下的全息图重构。该部分工作为ZnO在短波长光存储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3)针对WO3自身可逆光致变色所导致的全息存储稳定性差的难题,采用滴涂法制备了WO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证实在复合体系中形成了点/线异质界面。在蓝紫光刺激下,WO3价带形成的光生空穴通过点/线界面转移至ZnO价带,有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再复合,光吸收幅度显着提升,光致变色性能增强。该空间分散的电荷转移通道使WO3着色后的弛豫时间延长至26000 s,有利于全息存储稳定读出。在2 m W低功率全息写入下,复合体系的衍射效率仍可达到1.1%。同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在ZnO纳米线阵列中观测到WO3/HxWO3空间交替排布的持久性全息条纹。由于ZnO纳米线的引入,复合体系在全可见区的光致变色能力得到提升,利用红(671 nm)、绿(532 nm)和蓝(473 nm)激光作为探测光,实现了三基色全息图重构。该部分工作为开发高密度光存储与全彩色激光显示一体化的纳米器件提供了重要思路。

李亚男[2](2020)在《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ZnO材料结构与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锌具有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单,结构多样等特点,在涂层颜料,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紫外探测器等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氧化锌自身结构存在的缺陷,不同的制备方法的产物的结构也大不同,使其在光电器件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主要利用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法从氧化锌的生长环境变化和后处理条件入手,研究氧化锌形貌的改变以及发光特性的变化。具体内容如下:(1)生长温度对ZnO性质的影响。由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ZnO为六方纤锌矿结构。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ZnO有杂质峰出现,晶体的晶粒尺寸减小,晶体的结晶度在变差。95℃时,ZnO的形貌为均匀的棒状,XRD结果中无杂质峰出现。PL光谱显示,温度会影响ZnO晶体的缺陷浓度,缺陷浓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导致可见光发光峰呈增高趋势。对95℃生长条件下得到的的ZnO进行了变功率ZnO PL发光特性研究。随着激发光功率的增加,ZnO带边发光峰峰位向长波长方向发生了移动,并且缺陷发光峰的发光强度在减弱。(2)退火温度对ZnO性质的影响。对155℃生长的ZnO样品在空气中进行退火处理。利用XRD和SEM手段测量的结果显示,退火的XRD图谱衍射峰更加尖锐,杂质峰消失;退火温度由100℃升高到200℃,样品形貌由小颗粒堆积在一起的片状结构变为团聚成的球形结构,之后形貌随温度的变化基本没有发生改变。PL结果显示,对微波水热合成法合成的ZnO晶体,200℃的退火温度使ZnO晶体发光性能达到最佳。(3)ZnO变温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在10 K-100 K温度下测量的荧光光谱显示:ZnO带边发光峰随温度升高向长波长移动,发光强度逐渐减弱。可见光发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300 K温度下不同激发光功率PL谱结果表明:激光激发光功率增加,带边发光峰红移且发光强度增强,可见光发光强度减小。(4)改变生长过程中乙醇在溶液中的体积分数,通过扫描电镜和光致发光的手段观察其相貌结构和光学特性方面的变化。从SEM结果观察到,在溶液中加入乙醇的ZnO样品,晶体尺寸减小,但乙醇体积分数达到30%以后将不再减小。由PL谱得,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带边发光强度减小,可见光发光强度先降低后增强。

孙浩然[3](2019)在《ZnO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表征》文中研究说明ZnO量子点是一种室温下禁带宽度Eg=3.37eV的新型半导体纳米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光电性质,被广泛研究应用于生物细胞成像、半导体二极管以及太阳能电池等诸多领域。目前对含Cd量子点材料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其对生物体有剧毒的缺点,严重限制了该类量子点在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因此采用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的ZnO等发光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为了提高量子点的均一性,提升量子点的结构稳定和光电性质,本论文采用超声化学法改进ZnO量子点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对其光学性质展开研究分析,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本文使用超声化学法在常温下的无水乙醇体系中,以二水乙酸锌为锌源合成ZnO量子点。该方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制备出尺寸均一,单分散性好的ZnO量子点。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金属离子比等重要参数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的讨论了这些参数对ZnO量子点颗粒的形貌和光学性质的影响,从而不断改进制备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0min时,所制备的ZnO量子点颗粒尺寸均匀,在4.2nm左右,单分散程度好,荧光强度高,同时量子产率提升到了82.2%。在乙醇体系中采用聚乙二醇(PEG400)作为表面修饰剂,用油酸(OA)作配体,增强了ZnO量子点结构的稳定性,并提高了光学性质以及分散性。本研究以荧光强度的衰减为判断条件对ZnO量子点在常温下保存的寿命进行分析,发现ZnO量子点在保存初期荧光衰弱程度较强,由于ZnO量子点表面缺陷较多,有较多的自由基悬挂键,出现明显团聚现象。通过365nm紫外灯照射和CIE色度图对比发现,所制备的ZnO量子点发出柔和的近白光,这一优势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照明和细胞成像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2)在成功制备尺寸均匀、纯度较高的ZnO量子点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化学法将ZnS作为壳层包覆在ZnO量子点表面,从而得到ZnO/ZnS核/壳结构量子点。通过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得到ZnO核层和ZnS壳层均为六方结构,ZnO/ZnS量子点的平均尺寸为10nm。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发现ZnS壳层有效的抑制了ZnO量子点的可见区域发光,增强了其紫外波段的荧光。

刘凯凯[4](2018)在《氧化锌量子点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锌量子点(ZnO QDs)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禁带宽度可调、环境友好、高量子效率以及易于合成等诸多优点,在荧光墨水,生物成像以及健康照明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氧化锌量子点的制备仍然相对繁琐并且产量较低(小于1克),其在酸性条件和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存在严重的荧光猝灭问题。本论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次一次性大规模制备了高量子效率的氧化锌量子点,利用其在酸性和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荧光猝灭的问题,实现了在酸雨检测,高级信息加密,可重复书写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我们以氧化锌量子点为空间载体分离碳点,制备了碳-氧化锌交替量子点链,并且探究其在健康照明方面的应用。具体创新性如下:1、以醋酸锌为前驱体,氢氧化钾作为碱源,一次性制备了34克氧化锌量子点荧光粉末。详细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合成的ZnO QDs的结构及其发光特性。瞬态光谱研究发现其发光主要来自于表面缺陷和深能级电子空穴的复合发光。我们以所制备的氧化锌量子点粉末作为荧光粉,成功制备黄光发光二极管(LED),为制备廉价、环保型氧化锌量子点LED打下了基础。2、详细探究了所合成的ZnO QDs在酸性和金属铜离子环境下的荧光猝灭现象,利用其不同的荧光猝灭机理分别实现了如下应用:第一,利用其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荧光猝灭这一“缺点”,以食用醋为擦除剂,小苏打为中和剂,氧化锌量子点为荧光墨水,实现了纸张的数次可重复擦写;第二,研究了氧化锌量子点和碳点复合溶液的的光学特性。研究发现,当周围环境的pH值小于5.5时,荧光颜色由黄色变为蓝色,对应于标准酸雨的pH值。以氧化锌量子点和碳点作为复合纳米材料,实现了对酸雨的双比色检测;这种基于裸眼可视化的酸雨检测,为将来酸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第三,利用ZnO QDs在酸性条件下和铜离子条件下的不同的荧光猝灭机理,以铜离子的水溶液作为墨水,以氧化锌量子点作为荧光材料,醋蒸汽作为擦除剂,实现了信息的高级加密。3、以氧化锌量子点作为空间载体,以硅烷偶联剂作为链接剂,制备了具有白光发射的碳-氧化锌交替量子点链。该结构一方面解决了碳点由聚集引起的荧光猝灭的问题,另一方面氧化锌量子点不仅能作为空间载体,同时还能发射黄色的荧光,与碳点发出的蓝光混合成白色发光。所制备的碳-氧化锌交替量子点链量子效率为49%,在100oC以内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我们以CZA-QDCs的粉末作为荧光粉,制备了紫外光激发的白光LED。所制备白光LED的发光效率为20.1lm/W,色坐标为(0.30,0.35),色温为5205K,显色指数为84,为ZnO材料将来用于无毒且环境友好的荧光粉提供了可能。

范冉冉[5](2018)在《稀土铒离子与锗掺杂氧化锌薄膜的1.54μm荧光增强特性及掺铒氧化锌薄膜器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材料具有光、电、磁三大基本特性,其中发光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稀土发光材料在稀土功能材料的应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稀土元素具有极为特殊的电子层结构特点,因此有着优异的光谱特性,如发射光谱呈线状,色纯度高,荧光寿命长,光谱形状很少随温度改变,温度猝灭小等特点。并且稀土元素包含极其丰富的能级跃迁通道,因此具有一般元素无法相比的发光特性,它们能够发射从紫外到红外光区各个波段的光。基于上述优势,稀土元素在工业、显示、医疗、辐射探测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将稀土离子掺入半导体材料中使其成为发光中心是制作发光器件和放大器件的重要方法,增强稀土离子可见和近红外发光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对于稀土元素铒(Er)来说,当Er3+受到外界光激发吸收泵浦光的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高能级的激发态,由于粒子在激发态的寿命很短,因此很快以非辐射的方式驰豫到亚稳态,粒子在该能级有较长的寿命,当亚稳态的Er3+离子跃迁到基态时发射出1.54μm波长的光(4I13/2-4I15/2),该波长处于光纤通信的最低损耗窗口,被广泛地应用在掺铒光纤放大器中。稀土掺杂固体材料中的荧光光谱具有明显的淬火效应,即随着温度和稀土离子密度的提高荧光强度会显着减小。实验上发现这种淬火效应会随着基质材料禁带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成为掺杂稀土元素的理想基质材料。研究发现富氧环境和使用宽禁带的基质材料可以极大地增强铒离子的发光,氧化锌(ZnO)因其富含氧离子,并且具有高达3.37 eV的禁带宽度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除此之外,ZnO还具有极强的抗辐照损伤能力,因此在涉及离子注入的半导体器件加工工艺如掺杂、绝缘等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在制作耐高温、高频和高功率的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在ZnO材料中掺入稀土离子使其成为高性能的光源材料一直是氧化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稀土掺杂ZnO晶体的荧光研究始终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三价Er离子与基质材料中二价Zn离子的电荷性质的差异,这使得Er离子在ZnO中的光学活性低,此外也由于三价Er离子不能直接替位ZnO基质材料中的阳离子,使其在ZnO中的溶解度比较低。为提高稀土离子的荧光效率,在富氧基质材料中掺入纳米颗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掺入硅(Si)纳米颗粒。部分研究认为Si纳米晶粒的加入可以增加稀土 Er3+离子的有效吸收截面,其中一个可能的机制为Si纳米晶吸收光子并激发出Si中的激子,激子的辐射复合过程发射光子,如果Si纳米晶附近存在Er3+,则激子也有可能通过非辐射复合过程将能量传递给Er3+,激发Er3+的荧光。实验发现含有Si纳米晶的SiO2基质中Er3+的室温荧光比单纯Er3+掺杂的荧光强度高了两个数量级。锗(Ge)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Ⅳ主族,和Si一样都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目前对于Ge纳米颗粒制备的研究不像硅纳米颗粒那么多。锗的激子波尔半径为24.3 nm,远大于晶体硅的4.9 nm,当纳米颗粒的尺寸小于波尔半径时有可能产生量子效应,引起能级分裂,因此在相同尺寸条件下,Ge纳米晶的量子约束效应会更为明显。基于对纳米颗粒的量子效应和掺杂导致的周围势场变化的考虑,当Ge纳米与铒共掺到氧化锌基质中时有可能会通过激子的非辐射复合过程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Er3+,借助Ge纳米较大的吸收截面以及Ge掺杂对铒离子周围局域势场对称性的降低作用,会让铒离子的能级跃迁更为有效,从而达到使Er3+的荧光效率大幅度提高的目的。除对光源材料的研究外,本文对提高稀土掺杂氧化锌发光效率的另一种考虑是在器件设计上,如通过对掺杂材料的小型化设计,增加激发光密度,减少光损耗,从而使得稀土的激发效率提高。围绕着提高氧化锌材料中Er离子的红外荧光效率这一方向,本论文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对稀土 Er掺杂ZnO薄膜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之一是通过将锗Ge与Er离子共同掺入ZnO薄膜的方式来增强稀土荧光的发光效率。创新之处在于将Ge掺入Er掺杂的ZnO薄膜中形成纳米颗粒,利用杂质能级或纳米结构的量子化性质所产生的附加能级,以及纳米结构具有大的光俘获截面的性质,使其成为将激发源的光有效地传递给稀土离子的媒介,以此增强Er离子的光吸收,达到提高红外荧光效率的目的。同时纳米颗粒的加入还可以破坏Er离子周围环境的对称性,有利于Er3+内4f能态电子的跃迁,使得掺杂的稀土离子更具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存在使Er离子的荧光效率大幅度提高,与实验预期相符。另一项研究内容是在Er掺杂的ZnO薄膜上制作光子晶体及波导结构,其限光作用可以减小发光区的散射损耗,提高稀土离子的激发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使用磁控溅射方法生长掺铒氧化锌薄膜的条件和薄膜性质。系统地研究了磁控溅射长膜时的生长温度、环境压强、氧氩比、及衬底类型对薄膜结构,性质以及铒离子荧光的影响。实验发现当衬底温度较小时,薄膜的结晶质量较差,晶体晶界较多,随着温度的增加ZnO衍射峰的强度大幅度加强,薄膜的结晶质量逐渐变好。同时氩气含量的增加也会使薄膜质量提高,薄膜C轴方向的择优取向逐渐增强。调整溅射压强也对薄膜的结晶性质产生影响,较强的压强会使薄膜晶化质量提高。并且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的薄膜质量要高于硅衬底。通过测量样品的红外荧光光谱发现,随着氧化锌的结晶性变好,Er3+的局部环境得到改善,Er离子的发光反而逐渐减弱。因此要保证薄膜具有较好的结构性质同时又能有效地激发Er的荧光,必须协调温度、压强、氧氩比以及薄膜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适当降低衬底温度,减小工作压强,提高溅射氧氩比,有利于Er离子发射1.54μm荧光。通过反复系统地尝试,最终确定出磁控溅射Er掺杂ZnO薄膜的生长参数。(2)研究了 Ge纳米颗粒对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效率的增强作用,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分别采用直接溅射生长和离子注入两种掺杂方法在掺Er氧化锌薄膜中掺入设定浓度的Ge,并通过后续高温退火形成锗纳米颗粒,详细地研究了退火参数对Ge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实验发现Ge纳米颗粒的可见荧光的性质与其量子限域效应有关,相应的荧光光谱随着纳米尺寸的减小发生蓝移,而且尺寸越小,蓝移程度越大。与此同时含锗纳米颗粒的薄膜荧光强度产生了大幅度提高,其中尺寸为5 nm左右的锗纳米颗粒对荧光增强的效果最为显着。为解释实验结果我们采用半经典理论对Ge纳米晶的量子效应以及对Er红外荧光增强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根据该理论,5 nm左右锗纳米颗粒发射的光子能量约为2.2eV,而这个能量可以与Er3+的2H11/2-4I15/2能级跃迁产生共振。在外部激励条件下,nc-Ge既可以发射可见荧光,也能以共振的方式将能量传递给邻近的Er离子,使其从基态4I15/2跃迁至激发态,然后通过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到达第一激发态4113/2,进而跃迁至基态4I15/2并辐射波长为1.54μm的荧光,由于nc-Ge有较大的有效吸收截面,这使得共振能量传递更为有效。同时锗纳米颗粒的存在会有效地破坏Er离子局域势场的对称性,提高能级跃迁几率,也能起到增强1.54μm的荧光强度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Er3+的荧光增强主要与nc-Ge的尺寸,浓度与分布有关。(3)掺铒氧化锌薄膜光子晶体结构。薄膜具有良好的1.54 μm发光特性和单模波导特性。在掺铒氧化锌薄膜中通过聚焦离子束刻蚀的方法制成光子晶体结构,通过设定光子晶体的半径及线缺陷结构,使Er的发光波段1.54 μm落入光子晶体的带隙中,当用短波长的光激发光子晶体时,铒离子跃迁发射的1.54 μm光波在光子晶体的缺陷区传播,由于光子晶体的三维限光作用,该器件可以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减小发光区的散射损耗,提高发光效率,可以应用在光通信设计中,提高1.54 μm波段的增益。(4)掺铒氧化锌薄膜单模波导结构。薄膜具有良好的1.54μm 发光特性和单模波导特性。脊型波导结构在两个侧面都有消逝波的剧烈衰减,这赋予了它强烈的限光能力,适用于高灵敏度器件,尤其是小型化、集成化光学器件。在掺铒氧化锌薄膜中通过聚焦离子束刻蚀的方法制成单模波导结构,当用短波长的光激发波导时,铒离子跃迁发射1.54μm光波,波导的限光作用可以产生定向发射,减小发光区的散射损耗,同样有利于荧光效率的提高。

杨冲[6](2018)在《氧化锌基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改性及光催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环境修复和能源转化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科研工作者广泛的研究兴趣。氧化锌(ZnO)由于其内在的催化效率、高的电子迁移率、化学稳定性、无毒、储量丰富等优点,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非均相光催化剂,用于去除水体和气相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然而,ZnO半导体材料相对较宽的带隙(3.37 eV)使其仅能吸收占太阳光大约5%的紫外光,而且ZnO中光生空穴和电子的快速复合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光催化实际应用。为了克服这些技术瓶颈,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光学性质的球状ZnO材料;随后,对ZnO材料进行物理和化学双重改性,构建具有均匀大孔骨架结构和可见光吸收的ZnO反蛋白石复合光催化剂,详细探讨了所制备材料的结构与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两步法合成ZnO胶体纳米颗粒,通过调节种子溶液的添加量控制所合成ZnO纳米颗粒的尺寸。DLS和TEM测试表明合成的ZnO样品粒径范围为60~14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05。从HRTEM图可以清晰地注意到ZnO胶体纳米颗粒实际上是由许多初级纳米晶粒组成,XRD和SAED说明所得到的颗粒为多晶结构。UV-vis吸收谱图证实,初级纳米晶的尺寸随着种子溶液添加量的减少而增加。在PL谱图中,可以观察到374nm处的紫外发射峰和651 nm处的红光发射峰。而且,ZnO纳米颗粒的形成符合核壳生长机理。然后,利用改进的两步法制备平均尺寸为180nm的单分散ZnO亚微米球,并在不同温度下煅烧,通过FT-IR、XRD、FESEM、N2吸附/脱附、UV-vis DRS和PL等表征技术研究焙烧温度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的影响。UV-vis DRS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升高,样品的带隙能减小;PL光谱显示了与温度相关的发射特征,特别是紫外发射强度。400℃焙烧所得到ZnO样品在紫外光辐照下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经过70 min照射,亚甲基蓝(MB)染料的去除率达到99.1%,这是由于该样品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高的电荷载流子分离和传导效率以及大的氧化还原电位。此外,还发现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ZnO样品降解MB染料的行为相一致。利用异丙醇作为捕获剂,发现羟基自由基是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接着,以400℃焙烧得到的多孔球状ZnO材料作为光催化剂,通过测试模拟太阳光辐照下对罗丹明B(RhB)染料溶液的脱色,考察ZnO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系统探究了催化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液pH值、无机氧化剂、过渡金属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对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此外,基于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确定超氧自由基是主要的活性物种;循环实验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降解RhB染料的过程中,所制备的多孔球形ZnO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随后,以聚苯乙烯胶体晶体为模板,通过自驱动浸渍法制备高度有序多孔的ZnO反蛋白石(ZnO-IO)。利用光化学还原法,在室温下,以硝酸银的乙醇水混合溶液作为单质Ag的前驱物构建Ag/ZnO-IO复合光催化剂,并用多种分析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分解RhB染料溶液的实验中,所制备的Ag/ZnO-IO复合光催化剂比单一的ZnO-IO表现出更高光催化降解性能。增强的光催化活性是由于Ag纳米颗粒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样品的可见光吸收以及促进光生电荷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此外,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稳定性;并且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提出了 Ag/ZnO-IO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RhB染料的降解机理。最后,将Ag3PO4纳米颗粒沉积在ZnO-IO上,制备新型Ag3PO4/ZnO-IO复合光催化剂,该复合样品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降解RhB染料的实验中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Ag3PO4/ZnO-IO复合光催化剂对RhB染料的去除率是纯ZnO-IO的1.4倍,并且经过五次循环,复合材料仍保持较高活性。明显提升的光催化活性可以归因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和转移以及增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而且,捕获实验表明,超氧自由基是RhB染料脱色的主要活性物种,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传导遵循Z型机理。

王茂清[7](2012)在《ZnO纳米粒子可见区发光机制研究》文中认为ZnO由于其优异的光电特性,使得它在紫外激光器、紫外探测器以及发光二极管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可见区的发光严重影响了紫外发光效率,所以,对ZnO可见区发光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小组已经对ZnO可见区发光机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中,我们主要对氧化锌可见区的绿光和蓝光的发光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分别制备出了以绿光发射和以蓝光发射为主的ZnO纳米粒子,利用不同浓度的PVP对已制备的ZnO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再通过高温退火对ZnO粒子表面的PVP进行去修饰,对退火前后各种样品的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对比吸收光谱、光致发光谱和XRD谱的变化,研究了ZnO可见区绿光和蓝光的发光机制。用不同浓度的PVP对以绿光发射为主的ZnO进行修饰后,绿光的发射几乎没有变化,当在400℃的条件下除掉PVP后,绿光的发射强度则明显减弱,考虑到ZnO纳米粒子的绿光发射有明显的量子限域效应,上述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的绿光发射可能源于其内部的深能级缺陷;而蓝光发射带的强度随着PVP浓度的逐渐增加明显减小,PVP被除掉后,蓝光发射的强度又有所恢复,且PVP的浓度越小,恢复后的蓝光发光强度越接近修饰前样品的发光强度,这说明ZnO纳米粒子的蓝光发射与ZnO的表面缺陷有密切的联系,可能起源于ZnO纳米粒子表面的缺陷态。样品退火前后XRD衍射峰位没变,但衍射峰半高宽变窄,说明ZnO纳米颗粒经退火后其结晶质量变好,而粒径有所增加。

陶荟春,宋晓东,张晶莹[8](2011)在《ZnO/PVP纳米复合膜的光学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高分子网络原位合成法制备了ZnO/PVP纳米复合膜.并且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ZnO/PVP纳米复合膜的光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XRD,TEM的测试结果可知,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原位合成ZnO纳米粒子,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等特点;从光致发光谱中可以看出由于PVP的引入,使得ZnO纳米粒子可见区发光减弱,紫外发射增强,表明经由PVP钝化ZnO纳米粒子表面,能够有效地改善ZnO纳米粒子光学性质;从变温光致发光谱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复合膜紫外发射来自束缚激子的复合发光.

王纪宏[9](2011)在《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nO是一种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的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室温下的禁带宽度为3.37 eV,激子束缚能达60 meV,保证了在室温下较强的激子发光。而且ZnO由于它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发光(激光)二极管、紫外探测器、气敏元件、平板显示器等领域它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常ZnO薄膜的发光可分为近带边(NBE)紫外发光和深能级(DL)发射,虽然ZnO可见区发光机理是氧化锌研究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由于ZnO材料本身的特点,虽然许多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观点。本文主要围绕应用量子限制效应、带边调制及表面修饰等不同方法对ZnO可见区发光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顾建秀[10](2010)在《PVP表面修饰对ZnO纳米粒子绿光和蓝光发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nO可见区发光机制是氧化锌研究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许多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观点。在本文中,为了研究氧化锌的蓝光和绿光发射的起源,我们用溶胶-凝胶方法,通过调整制备条件,在乙醇相中分别获得了以蓝光发射和以绿光发射为主的ZnO纳米粒子。利用PVP对已制备的ZnO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进而研究了PVP表面修饰对绿光和蓝光发射的影响。考虑到刚制备出来的一段时间内ZnO纳米粒子的粒径会随溶液的放置时间发生变化并对发光产生影响。我们将溶液在室温下先放置4天,当ZnO纳米粒子的粒径不再发生变化时再分别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VP进行表面钝化。对经过PVP表面修饰的ZnO纳米粒子测量了其光致发光谱。结果表明,PVP的加入对绿光发射带的强度并未产生明显的钝化效应,随着PVP浓度的增加,绿光带的强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表明绿光发射受ZnO纳米粒子表面态的影响非常小。但PVP对ZnO蓝光发射带的钝化效果非常显着,随着PVP浓度的逐渐增加,蓝光发射带的强度明显减小,说明蓝光发射带的起源与ZnO纳米粒子的表面态有密切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ZnO纳米粒子中的蓝光发射和绿光发射起源于不同的发光中心,且绿光发射表现出明显的量子限制效应,其峰位随粒子尺寸增加明显红移,而蓝光发射峰位则几乎不随粒径变化。另有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内部的发光受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较大,而纳米粒子表面的发光则不受量子限制效应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结果和本文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ZnO纳米粒子的绿光发射主要来源于其内部的深能级缺陷,而蓝光发射则主要来源于与表面缺陷相关的深能级缺陷。

二、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nO纳米线界面光致电荷转移的全息存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存储技术
        1.1.1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代需求
        1.1.2 光存储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1.3 光全息存储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2 光致变色材料
        1.2.1 光致变色原理
        1.2.2 光致变色材料的发展进程
        1.2.3 光致电荷转移
        1.2.4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1.3 ZnO纳米材料概述
        1.3.1 ZnO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
        1.3.2 ZnO纳米材料的应用
    1.4 ZnO基纳米复合体系的研究
        1.4.1 贵金属/ZnO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1.4.2 WO_3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1.4.3 WO_3/ZnO纳米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ZnO纳米线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1 ZnO纳米线的制备流程
    2.2 ZnO纳米线的性能表征
        2.2.1 ZnO纳米线的X射线衍射测试
        2.2.2 ZnO纳米线的电镜图谱测试
        2.2.3 ZnO纳米线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
        2.2.4 ZnO纳米线的光致发光光谱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g/ZnO纳米线复合体系全息存储
    3.1 Ag/ZnO纳米复合体系制备
    3.2 Ag/ZnO纳米复合体系光致变色特性
        3.2.1 Ag/ZnO纳米复合体系吸收光谱特性
        3.2.2 Ag/ZnO纳米复合体系光照前后扫描电镜图谱测试
    3.3 Ag/ZnO纳米复合体系全息特性分析
        3.3.1 全息光路搭建
        3.3.2 衍射效率动力学特性
        3.3.3 Ag/ZnO纳米复合体系全息图重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体系的全息存储
    4.1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制备
    4.2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电镜测试表征
        4.2.1 WO_3纳米粒子的电镜测试表征
        4.2.2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的电镜测试表征
    4.3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
    4.4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全息特性分析
        4.4.1 全息光路的搭建
        4.4.2 衍射效率动力学和稳定性测试
        4.4.3 全息光栅表征
        4.4.4 WO_3纳米粒子/ZnO纳米线复合薄膜彩色全息图重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ZnO材料结构与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ZnO的结构与性质
        1.2.1 ZnO的结构
        1.2.2 ZnO的能带理论
        1.2.3 ZnO的缺陷和杂质
        1.2.4 ZnO的性质
    1.3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
        1.3.1 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法
        1.3.2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微乳液法
        1.3.5 磁控溅射法(MS)
        1.3.6 脉冲激光沉积法(PLD)
        1.3.7 分子束外延法(MBE)
    1.4 ZnO表征技术
        1.4.1 X射线衍射(XRD)
        1.4.2 扫描电镜(SEM)
        1.4.3 光致发光(PL)
    1.5 ZnO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生长温度对ZnO的发光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长温度对ZnO性能的影响
        2.3.1.1 ZnO的 SEM分析
        2.3.1.2 ZnO的 XRD分析
        2.3.1.3 ZnO样品的光致发光分析
        2.3.2 激光光功率对ZnO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退火对ZnO形貌及发光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分析
        3.3.1 样品XRD分析
        3.3.2 样品的SEM图
        3.3.3 155℃样品退火PL谱
    3.4 本章小结
4 变功率激发ZnO荧光光谱及其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
    4.3 结果分析
        4.3.1 测试温度对ZnO发光的影响
        4.3.2 低温下变功率对ZnO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浓度的乙醇对ZnO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中试剂的作用
    5.3 SEM分析
    5.4 PL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ZnO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2 量子点结构和工作原理
    1.3 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4 量子点的应用前景
2 ZnO量子点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1 ZnO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2.2 ZnO量子点的制备
    2.3 ZnO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2.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4.1 研究意义
        2.4.2 研究内容
3 常温制备ZnO量子点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过程
        3.2.4 实验条件优化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ZnO量子点的结构表征
        3.3.2 ZnO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3.3.3 ZnO量子点的寿命
    3.4 本章小结
4 对ZnO量子点包覆核/壳结构的探索与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核/壳结构成分表征
        4.3.2 核/壳结构形貌表征
        4.3.3 量子点荧光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学术成果

(4)氧化锌量子点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量子点的概述
    1.3 量子点的发展历程
    1.4 氧化锌量子点的基本特点
    1.5 本文设计思路
第2章 大规模氧化锌量子点的合成及LED器件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锌量子点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
    2.4 大规模制备ZnOQDs粉末及其性能研究
    2.5 ZnOQDsLED的制备与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化锌量子点荧光猝灭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室温快速制备ZnOQDs及其结构与发光性能的研究
    3.4 ZnOQDs在不同条件下的荧光猝灭研究
    3.5 ZnOQDs作为可擦除荧光墨水实现纸张的可重复擦写
    3.6 ZnOQDs和碳点混合物的用于酸雨的检测
    3.7 利用ZnOQDs的不同荧光猝灭现象实现信息超级加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氧化锌交替量子点链的设计与白光LED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CZA-QDCs结构的设计
    4.4 CZA-QDCs的形貌结构表征
    4.5 CZA-QDCs的光学性质
    4.6 白色发光器件的性能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稀土铒离子与锗掺杂氧化锌薄膜的1.54μm荧光增强特性及掺铒氧化锌薄膜器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1.2 稀土离子掺杂氧化锌材料的理论和应用
        1.2.1 氧化锌材料的基本特性
        1.2.2 稀土掺杂氧化锌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氧化锌薄膜的制备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分析及测试方法
    2.1 磁控溅射技术
    2.2 离子注入技术
    2.3 荧光光谱测试系统
    2.4 聚焦离子束刻蚀技术
    2.5 棱镜耦合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特性研究
    3.1 衬底温度对铒荧光的影响
        3.1.1 实验过程
        3.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 溅射氧氩比对铒荧光的影响
        3.2.1 实验过程
        3.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 工作压强对铒荧光的影响
        3.3.1 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锗纳米颗粒对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
    4.1 锗纳米颗粒的基本性质及理论研究
    4.2 溅射锗共掺对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
        4.2.1 实验过程
        4.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 离子注入锗对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
        4.3.1 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掺铒氧化锌薄膜光子晶体结构和单模波导结构研究
    5.1 掺铒氧化锌薄膜光子晶体结构研究
        5.1.1 实验过程
        5.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2 掺铒氧化锌薄膜单模波导结构研究
        5.2.1 实验过程
        5.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内容与成果
        6.1.1 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特性研究
        6.1.2 锗纳米颗粒对掺铒氧化锌薄膜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
        6.1.3 掺铒氧化锌薄膜光子晶体结构研究
        6.1.4 掺铒氧化锌薄膜单模波导结构研究
    6.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英文论文两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氧化锌基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改性及光催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简介
        1.2.1 光催化背景
        1.2.2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机理
        1.2.3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氧化锌光催化剂
        1.3.1 ZnO的性质
        1.3.2 ZnO的晶体结构
        1.3.3 ZnO光催化剂的特点
    1.4 提高ZnO光催化活性的策略
        1.4.1 贵金属沉积
        1.4.2 复合半导体
        1.4.3 复合碳材料
        1.4.4 表面光敏化
        1.4.5 掺杂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ZnO胶体纳米颗粒的合成与光学性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ZnO胶体纳米颗粒的合成
        2.2.3 样品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nO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
        2.3.2 ZnO纳米颗粒的微观形貌和组成
        2.3.3 ZnO纳米颗粒的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质
        2.3.4 ZnO纳米颗粒的光致发光性质
        2.3.5 ZnO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单分散ZnO亚微米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单分散ZnO亚微米球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3.2.5 羟基自由基检测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nO亚微米球的微观形貌和组成
        3.3.2 焙烧后ZnO亚微米球的物性分析
        3.3.3 光催化活性评价
        3.3.4 光催化稳定性考察
        3.3.5 光催化机理探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多孔球形ZnO材料降解模拟废水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多孔球形ZnO材料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4.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4.2.5 羟基自由基检测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孔球形ZnO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4.3.2 多孔球形ZnO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活性
        4.3.3 ZnO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3.4 光催化机理探究
        4.3.5 光催化稳定性考察
    4.4 小结
第五章 Ag改性ZnO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聚苯乙烯微球及胶体晶体模板的制备
        5.2.3 ZnO反蛋白石的制备
        5.2.4 Ag/ZnO-IO复合光催化剂的构筑
        5.2.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5.2.6 光催化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g/ZnO-I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流程
        5.3.2 PS模板的组成和形貌
        5.3.3 ZnO-IO的微观形貌分析
        5.3.4 ZnO材料参照物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5.3.5 Ag/ZnO-IO的微观结构和光(电)化学性质分析
        5.3.6 光催化活性评价
        5.3.7 光催化稳定性考察
        5.3.8 光催化机理探究
    5.4 小结
第六章 Ag_3PO_4 改性ZnO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2 Ag_3P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6.2.3 Ag_3PO_4/ZnO-IO复合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6.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6.2.5 光催化性能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微观形貌分析
        6.3.2 FT-IR分析
        6.3.3 XRD分析
        6.3.4 UV-vis DRS分析
        6.3.5 PL分析
        6.3.6 光催化活性评价
        6.3.7 光催化稳定性考察
        6.3.8 光催化机理探究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ZnO纳米粒子可见区发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ZnO 的光学性质
        1.1.1 晶体结构
        1.1.2 ZnO 的光学特性
    1.2 ZnO 纳米粒子可见光发射机理的研究近况
        1.2.1 ZnO 的本征缺陷
        1.2.2 ZnO 可见区的几种发光模型简介
    1.3 纳米材料的量子点特性简述
        1.3.1 纳米材料的量子限域效应原理
        1.3.2 表面效应
        1.3.3 纳米材料介电限域效应原理
        1.3.4 纳米材料量子点的荧光特性
    1.4 表面修饰法对 ZnO 纳米粒子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ZnO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
    2.1 ZnO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简述
    2.2 ZnO 纳米粒子的表征手段
        2.2.1 吸收光谱
        2.2.2 荧光光谱
        2.2.3 XRD 谱
第三章 制备 PVP 修饰的 ZnO 纳米粒子
    3.1 引言
    3.2 实验制备 PVP 修饰的纳米 ZnO 粉末
        3.2.1 发射蓝光的 ZnO 纳米粒子的制备
        3.2.2 发射绿光的 ZnO 纳米粒子的制备
        3.2.3 对发射蓝光的 ZnO 纳米粒子进行 PVP 修饰
        3.2.4 对发射绿光的 ZnO 纳米粒子进行 PVP 修饰
        3.2.5 ZnO 纳米粉末的制备
    3.3 样品的表征
        3.3.1 样品的 XRD 谱
        3.3.2 样品的吸收光谱
        3.3.3 样品的荧光光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退火处理对 PVP 修饰的 ZnO 纳米粒子发光的影响研究
    4.1 退火处理样品
    4.2 样品的表征
        4.2.1 样品的 XRD 谱
        4.2.2 样品的荧光光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ZnO/PVP纳米复合膜的光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ZnO/PVP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2 ZnO/PVP纳米复合膜的结构性质
    2.1 ZnO/PVP纳米复合膜的TEM图
    2.2 X射线衍射谱
3 ZnO/PVP纳米复合膜的光学性质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 ZnO/PVP复合膜光致发光谱
        3.2.1 ZnO/PVP复合膜室温光致发光谱
        3.2.2 ZnO/PVP复合膜变温光致发光谱
4 结语

(9)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ZnO 的基本性质
    1.2 ZnO 的制备方法
    1.3 ZnO 材料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氧化锌的发光性质
    2.1 氧化锌发光的基本性质
    2.2 紫外近带边发射
    2.3 可见区发射
第三章 氧化锌可见区发射机理研究
    3.1 氧化锌可见区发光研究简介
    3.2 量子限制方法研究 ZnO 可见区发光机理
    3.3 带边调制方法研究 ZnO 可见区发光机理
    3.4 表面修饰方法研究 ZnO 可见区发光机理
    3.5 其它方法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PVP表面修饰对ZnO纳米粒子绿光和蓝光发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ZnO的基本性质
    1.2 氧化锌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2.1 量子尺寸效应
        1.2.2 介电限域效应
        1.2.3 表面效应
        1.2.4 量子点的荧光特性
    1.3 ZnO可见区发光机理研究
        1.3.1 氧空位发光模型
        1.3.2 导带底与反位氧缺陷能级间跃迁发光模型
        1.3.3 陷阱复合发光
    1.4 ZnO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ZnO纳米晶体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简介
    2.1 ZnO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特点
    2.2 ZnO纳米晶材料的表征方法简介
        2.2.1 X射线衍射谱
        2.2.2 紫外—可见吸收谱
        2.2.3 荧光发射光谱
第三章 PVP表面修饰对ZnO纳米粒子绿光发射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制备过程
        3.2.1 以绿光发射为主的ZnO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3.2.2 PVP修饰的绿光ZnO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3.3 样品的表征手段
    3.4 结果与讨论
        3.4.1 X射线衍射谱
        3.4.2 纳米ZnO的绿光发射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P表面修饰对ZnO纳米粒子蓝光发射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制备过程
        4.2.1 Zn(Ac)2/LiOH比值不同的样品制备过程
        4.2.2 PVP修饰的蓝光ZnO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4.3 样品的表征手段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4.2 室温下荧光光谱
        4.4.3 纳米ZnO的蓝光发射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nO纳米线界面光致电荷转移的全息存储研究[D]. 李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ZnO材料结构与性质的研究[D]. 李亚男. 烟台大学, 2020(01)
  • [3]ZnO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表征[D]. 孙浩然. 温州大学, 2019(01)
  • [4]氧化锌量子点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刘凯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10)
  • [5]稀土铒离子与锗掺杂氧化锌薄膜的1.54μm荧光增强特性及掺铒氧化锌薄膜器件设计研究[D]. 范冉冉. 山东大学, 2018(12)
  • [6]氧化锌基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改性及光催化活性研究[D]. 杨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ZnO纳米粒子可见区发光机制研究[D]. 王茂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ZnO/PVP纳米复合膜的光学特性[J]. 陶荟春,宋晓东,张晶莹.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02)
  • [9]氧化锌可见区发光机理研究进展[D]. 王纪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PVP表面修饰对ZnO纳米粒子绿光和蓝光发射的影响研究[D]. 顾建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氧化锌可见光区的发光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