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筋膜间室综合征7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穆世民,苏攀,赵鹏,娄磊,王志远,穆岭,王治国,刘铁虎,曹向阳[2](2019)在《改良单切口筋膜切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的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改良单切口筋膜切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的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采用改良单切口筋膜切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的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8~60岁,中位数45岁。胫腓骨骨折均为闭合性,其中左侧7例、右侧9例。骨折AO分型,41-A2型2例、41-B3型4例、42-A2型2例、42-B2型2例、42-C1型4例、43-B2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8 h,中位数11 h。记录筋膜切开时间及切口长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肢疼痛程度,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筋膜切开时间40~60 min,中位数55 min。切口长度18~25 cm,中位数21. 5 cm。患肢疼痛VAS评分,术前9分3例、8分9例、7分4例;术后2 d,4分2例、3分12例、2分2例。术后7 d,4例肢体肿胀减轻,切口直接缝合; 12例肢体肿胀,切口无法直接缝合,继续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7 d后10例切口直接缝合、2例切口无法直接缝合而行植皮术。切口均愈合,愈合时间2~4周,中位数3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马蹄足畸形或足趾畸形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单切口筋膜切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的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创伤相对小、手术时间相对短,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纯青[3](2014)在《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分级诊治及晚期手术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分级诊治方案目的:对地震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进行分类调查,了解其发病、症状体征及恢复预后情况。设计并实施周围神经伤员的分类分级诊断和治疗方案,确保专病专治,减少伤残率。方法:对地震后的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三种类型的分类,为使周围神经损伤做到专病专治,分三级医疗方案。三种类型的损伤在三个级别的诊疗方案进行相应的处置。对三级诊疗的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随访观察其恢复及预后。结果:四川省绵竹市因地震受伤的8626人中,发生周围神经损伤503例,构成比为5.83%。按照分类分级诊治方案进行专病专治。其中Ⅰ类损伤31人41条神经,Ⅱ类损伤417人823条神经,Ⅲ类损伤73人150条神经。对60例晚期神经损伤进行手术治疗。男性2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4.8岁(6岁到78岁)。针对各个部位的神经损伤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结论:地震后的伤员中周围神经损伤构成比较高(5.83%)。三分类三分级的诊疗方案有利于专病专治、优化资源配置,简单明了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局部战争等事件,该方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第二部分:胫神经近端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研究目的:筋膜室综合征是地震常见损伤,部分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发生了近端胫神经卡压综合征。对其中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进行了手术治疗研究。方法: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近端胫神经卡压切开松解手术,比较术前术后功能,判定疗效。肌力与感觉根据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LSUHSC)的评价标准分级。疼痛以视觉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级。Tinel’s征按照体征的明显程度分为4级。患者主观评价分5级。结果:针对比目鱼肌腱弓切开减压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术后8例患者(87%)足屈拇指长肌肌力得到恢复,7例患者(78%)足底部皮肤感觉症状得到了恢复。视觉量表平均评分从2.7分下降到0.7分。其中7例患者Tinel氏征消失,2例仍阳性但明显减轻。4例患者对手术非常满意(5级),4例满意(4级),1例一般(3级)。结论: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压不彻底,容易在伤后并发近端胫神经卡压综合征。卡压点位置的阳性Tinel氏征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意义。进行局部切开松解减压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地震导致的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目的:为检验体位是Ⅲ类坐骨神经损伤的发生机制这一假设,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震后伤员进行坐骨神经损伤的问卷调查,分析致伤因素。方法:依据诊断标准,从伤员数据库调取病例信息。按照1:2的比例,随机选取阴性对照。将废墟下受困的时间与建筑物因素通过配比的方法消除影响。定义并分析如下变量: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吸烟与否、肢体是否受限、受困时髋关节、膝关节位置。使用向前逐步法,进行回归方程的变量筛选。结果:在503例周围神经伤中有Ⅲ类周围神经损伤患者73例,占14.5%。共计47人纳入病例组,男性19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9.3岁(±20.5岁),废墟下受困时间10.4小时(±9.9小时)。随机选取94名伤员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计算得到受困时间与神经损伤程度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拟合方程预测髋关节屈曲和膝关节伸直时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概率最高。结论:长时间受困于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的体位,是引起本组地震后坐骨神经麻痹的原因。
杜香平,张自明,赵黎,陈秋,丁晶[4](2013)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18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2.817.1岁,平均14.3岁,左侧11例,右侧7例,均为单侧。其中,1例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再次出现同侧骨折。按照改良的Ogden分型将上述骨折(19例骨折)进行分型:I A:1例,II A:2例,II B:2例,III A:4例,III B:6例,IV B:3例,V B:1例。采用闭合复位长腿石膏外固定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例。按IIII型和IV、V型骨折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组比较,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18例患者获得平均13个月(63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2周),按Mosier评估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所有患者结果均为优。IV、V型骨折行石膏外固定术后出现2例并发症,多于IIII型术后并发症(P<0.05)。结论对于有移位、粉碎性和(或)累及关节面的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杨辉,马同敏,曹成明,常德勇,张国峰,葛海岩[5](2012)在《中前足高能量损伤软组织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中前足高能量损伤软组织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建立其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对46例中前足高能量损伤软组织预后6个危险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是否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否有筋膜间室综合征及是否有多发跖骨骨折。结论中前足高能量损伤治疗中需避免急诊切开复位行内固定,及时治疗筋膜间室综合征,且可以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测。
李杨,张建梅,刘滋润[6](2012)在《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踝、足严重软组织挫伤或骨折的早期临床观察,探讨早期发现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以避免足趾坏死致残。方法及早发现患足不能耐受的持续性疼痛、感觉异常、肿胀。采用Whiesides法测量筋膜间室内压力,若>330mmHg即可确诊,应立即行筋膜切开减压术。结果发现12例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均存在组织牵拉剧痛,经筋膜切开减压后,无1例组织坏死致残。结论踝、足部外伤严重者,足趾牵拉痛是早期发现足筋膜间室综合征比较可靠的方法之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组织坏死致残的有效措施。
何纯青[7](2011)在《5.12汶川地震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调查与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5.12地震周围神经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地震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设计了一种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方法,对灾后绵竹地区全部伤员进行筛查,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所筛出病例进行2年期的随访,了解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及其预后情况。结果:共计筛选出503例地震周围神经损伤病例。其中22例为开放性损伤,13例发生感染。在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当中,软组织损伤与周围神经损伤的程度及恢复有明显的关系。73例周围神经损伤病例没有明显的软组织损伤却出现周围神经损伤的运动感觉瘫痪现象,其神经损伤程度评分与受困的体位和受困的时间有明显的相关。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较不合并者严重。在合并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周围神经损伤病例当中,影像学及手术均发现胫神经受到比目鱼肌腱弓的卡压。对比目鱼肌腱弓的松解有助于胫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时间增加,周围神经损伤得到部分恢复。伤后第一年,LSUHSC评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周围神经评分)在3-5级的患者从28.16%增加到81.81%,如果患者第一年结束后评分仍较差的(LSUHSC0级或1级),其最终的恢复也较差。结论:汶川地震的伤员中有较多周围神经损伤,其损伤程度与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相关,地震后长时间以一定的体位受困于废墟之下可造成周围神经损伤,此损伤预后恢复良好。第二部分:5.12地震截肢伤员幻肢痛发生情况调查目的观察汶川地震伤员截肢后幻肢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创伤性截肢术后幻肢痛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8月-2010年5月期间,对四川省绵竹市5.12地震截肢伤员进行针对幻肢痛发生情况的现况调查,此后每3月一次电话随访直至术后2年。结果调查了绵竹市147例截肢伤员,幻肢痛的2年患病率是79.6%(86人),22人(20.4%)在截肢后2年内从未发生过幻肢痛。截肢术后8个时间点(3个月一次,共2年)幻肢痛发病率依次为:61.1%、62.9%、68.5%、70.4%、69.4%、66.7%、62.0%、62.0%。女性的幻肢痛发病率(88.7%)明显高于男性(67.4%)(P<0.05)。结论幻肢痛在四川地震截肢伤员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幻肢痛。第三部分:地震所致晚期周围神经伤手术情况简介目的根据周围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针对不同损伤类型,对部分晚期周围神经伤患者实施手术干预,并随访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503例地震周围神经伤伤员当中,对治疗效果不佳的部分晚期周围神经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症状体征及患肢功能改变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患者72例(14.3%),其中12例患者符合排除标准出组,总计对6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共进行自体神经移植术4例,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术3例,功能重建手术21例,神经松解术42例。最长一例随访20个月,最短一例随访3月,初步随访显示疗效良好,长期疗效仍尚待观察。结论对于晚期周围神经损伤,积极手术干预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第四部分:痛性神经瘤切除断端肌肉内埋入研究目的探讨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法治疗地震伤截肢残端痛性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法治疗汶川地震伤截肢伤员痛性神经瘤12例27处,观察术后症状体征及患肢功能改变情况。结果1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时患者主诉肢体残端疼痛和触电感消失;局部无压痛、叩击痛和Tinel征,残端软组织内未触及硬性结节或包块。结论采用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法治疗地震伤截肢残端痛性神经瘤,减轻了地震伤患者痛苦,疗效确切。
胡磊,胡召云[8](2010)在《胫骨平台骨折及合并损伤的治疗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及合并膝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各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不同类型软组织损伤的相互关系,探索其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对47例胫骨平台骨折及合并组织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患者均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骨缺损者予以植骨,伴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者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手术,对不同类型软组织损伤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于12周内愈合,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患肢的正常力线,患肢稳定。结论强调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复位固定与合并软组织损伤治疗并重,对合并损伤的诊断必须早期、全面、详细、明确,在稳定内固定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软组织损伤必须正确处理,术后早期、合理功能锻炼,最大程度挽救膝关节功能,减少晚期并发症。
向云,杨友刚,杨利,李爱国[9](2010)在《地震转运伤员中挤压伤患者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中转运至医院的挤压伤患者的早期救治和院内治疗,为以后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经验。方法挤压综合征患者14例,男2例,女12例,年龄11~35岁,中位年龄21岁。分析其病情特点、早期救援情况和转入院后的诊治情况。结果10例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良好,4例患者因并发气性坏疽而多次清创,患肢功能受损严重。所有患者肾功能指标都恢复至正常水平,伤口均二期闭合。仅有1例患者因肢体毁损严重在转入前已行右下肢截肢。结论对于挤压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并及时行筋膜切术开减压清创是预防挤压综合征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关键;同时应积极防治感染,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闫晗[10](2009)在《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软组织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后早期软组织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对1993年3月~2008年3月随机抽取200例桡骨远端骨折后治疗病例中52例并发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种并发症占腕部骨折26%。桡骨远端骨折的早期软组织并发症可由原始损伤所致,又可由治疗引起。52例软组织并发症中,原发性损伤引起的12例占6%(12/200),继发性损伤40例占20%(40/200),全部病例经及时诊断处理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掌握这些潜在并发症的知识,意识到这种并发症的存在,及早预防非常重要,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即刻治疗,减少功能丧失并改善伤肢的治疗效果。
二、足筋膜间室综合征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筋膜间室综合征7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外文论文 |
Acknowledgements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改良单切口筋膜切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的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手术方法 |
2.1.2 术后处理 |
2.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3)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分级诊治及晚期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来源 |
2. 研究背景 |
3. 课题目的 |
第一部分: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分级诊治方案 |
1. 前期工作 |
2.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调查 |
3.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分级诊疗方案 |
4. 讨论 |
第二部分:胫神经近端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地震导致的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综述一 胫神经近端比目鱼肌腱弓卡压综合征 |
综述二 围手术期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与预防 |
附录 英文缩略语词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诊断和分型 |
三、治疗方法 |
1.保守治疗: |
2.切开复位内固定: |
3.术后处理: |
四、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随访结果 |
二、术后并发症 |
讨论 |
一、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特点 |
二、治疗措施 |
三、并发症分析 |
四、预后 |
(5)中前足高能量损伤软组织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析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多发跖骨骨折导致严重软组织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3.2 急诊手术行内固定导致严重软组织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3.3 中前足筋膜间室综合征导致严重软组织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3.4 中前足高能量损伤的治疗原则 |
(7)5.12汶川地震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调查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课题目标 |
3. 课题执行路线 |
附图 |
第一部分:5.12地震周围神经损伤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流调各种表格 |
附图 |
第二部分 5.12地震截肢伤员幻肢痛发生情况调查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附图 |
第三部分:地震所致晚期周围神经伤手术情况简介 |
前言 |
1. 病例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地震周围神经伤手术的特点 |
附图 |
第四部分:痛性神经瘤切除断端肌肉内埋入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地震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 |
1. 地震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文献回顾 |
2. 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胫骨平台骨折及合并损伤的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地震转运伤员中挤压伤患者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伤口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足筋膜间室综合征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2]改良单切口筋膜切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的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J]. 穆世民,苏攀,赵鹏,娄磊,王志远,穆岭,王治国,刘铁虎,曹向阳. 中医正骨, 2019(03)
- [3]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分级诊治及晚期手术治疗研究[D]. 何纯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4]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J]. 杜香平,张自明,赵黎,陈秋,丁晶.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07)
- [5]中前足高能量损伤软组织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杨辉,马同敏,曹成明,常德勇,张国峰,葛海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08)
- [6]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 李杨,张建梅,刘滋润.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7)
- [7]5.12汶川地震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调查与治疗研究[D]. 何纯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1)
- [8]胫骨平台骨折及合并损伤的治疗探讨[J]. 胡磊,胡召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0(15)
- [9]地震转运伤员中挤压伤患者的治疗体会[J]. 向云,杨友刚,杨利,李爱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01)
- [10]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软组织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 闫晗.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