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一、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宁[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日伪对河北沦陷区棉花资源的统制与掠夺(1937-1945)》文中提出棉花作为纤维作物,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军需资源。棉纺织业是日本国内重要的产业支柱,对棉花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而日本国内的棉花产量却相对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其发展的需求量。因此日本只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棉花资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印度等国切断了日本的棉花资源供应,于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开启了更加疯狂式的掠夺,以弥补棉花资源的短缺。河北因其适宜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等原因,其植棉业一直具有举足若轻的地位,是中国产棉的重要区域。日本帝国主义对河北棉花资源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就展开了一系列详尽的调查和活动。日本驻天津领事曾在南开八里台买地建立农场进行植棉,可以说日本为掠夺棉花资源作了一定程度的准备。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以武力迅速占领河北后,亦把河北的棉花资源列为重点的统制与掠夺对象。日军主要通过扶植建立的伪政权、伪组织,以及设立专门的植棉指导奖励机构、棉花交易管理机构等,来对棉花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实施统制与掠夺。在棉花生产方面,华北棉产改进会具体负责实施,采取了诸如培养植棉技术人员、建设水利设施、提供资金支持等多项增产措施,以力求河北棉花产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在棉花购买方面,日伪通过成立华北棉花协会,实施公定价格来控制棉花交易价格,垄断棉花市场,这样便严重违反了价值规律。在棉花输出方面,日伪颁布了具有法律性质的条例,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惩罚规则。总之,日伪的目的就是利用绝对统制的方式,使无论棉花的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都在其严格的管控之下。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发展,日伪在河北沦陷区的掠夺政策、方针也在不断的调整、改进,本质意图在于配合日军在政治、军事上的行动。日伪在对河北沦陷区棉花资源进行统制与掠夺过程中,统制是手段,掠夺才是本质,其最终目的终究是为了实现“以战养战”,来为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此种行径不仅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本质和意图,同样给河北沦陷地区带了深重的灾难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刘洋帅琦[2](2020)在《文学类博物馆教育功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学类博物馆是以文学为中心,以文学作品、文学名人以及文学景观等为素材创建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其宗旨在于收藏、研究文学遗物,梳理文学史,开展文学及社会教育,传承并弘扬文学思想,促进文学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现有的文学类博物馆可以分为综合性、文学名人纪念性、作品主题性三类,并逐渐形成以名人纪念性为主,综合性和作品主题性为辅的分类格局和以中国中、东部地区为主要发展阵地的分布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学类博物馆依托陈列展览、馆内讲解、公益讲座、社区交互性活动等形式在社会教育领域亦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尽管文学类博物馆拥有着自身在社会教育方面特别是社会文学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如多功能合一、专业性较强等,但仍然面临着受众范围狭小,教育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对内充分利用馆藏、馆体及设施资源,加强自身特色建设,对外引进跨机构、跨领域的先进教育理念,促进馆际交流与学习是文学类博物馆丰富教育形式,强化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付梦钰[3](2018)在《革命博物馆定义、分类与地域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博物馆作为传播革命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本文主要以《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为基础材料,对其中的革命博物馆进行了全面地梳理与细致地分析。现阶段革命博物馆存在名称混乱、分类模糊等问题。本文重点探讨革命博物馆在新时代下定义、分类等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新看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革命博物馆的定义确定为革命博物馆是以1840年至今中国各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富强而进行的革命历程为展览内容,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以传播革命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机构。并将革命博物馆分成人物类革命博物馆、军事类革命博物馆、人民苦难类革命博物馆、少数民族类革命博物馆、廉政类革命博物馆、其他类革命博物馆。在定义与分类的基础上,本文还对革命博物馆地域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革命博物馆在不同的地域会呈现不同的分布形式。本文希望能给我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可行建议,避免因为了解不全面导致地域分布不平衡、重复建设、自身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管先海,李兴利[4](2016)在《展览中的档案原件》文中认为李兴利(焦作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推出重磅展览——"石渠宝笈特展",展品分两期展出,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名作展期都只有1个月,天天观众如潮。据了解,故宫博物院有一条规矩,院内国宝级的文物"使用一次,睡满三年"。近年来,我们档案馆也普遍建立了固定陈列展览,而且越来越多的档案馆积极服务中心工作,提供档案照片和原件参与重大节庆纪念展览活动。档案原

高秀川[5](2016)在《现代中国文艺的一种阐释:文学与图影的流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尝试在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视阈下,秉持更为开放的文学观念,以更为超脱的视角,在文学与图影互为参证的逻辑框架下展开梳理和分析,努力绘制出两者之间流转的基本脉络,从而获致一种对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新阐释,并藉此推演到新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取得自我突破的议题。作为文化建构和文艺发展的参照物与参与者,图影与现代文学进程之间一直存在着互文与互动的潜在关联。因此本文首先要把文学自身发展与所置身的视觉化语境结合起来分析,以其间的图影作为坐标点或参照物,藉此映射、镜鉴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建构与转型的种种问题。第二个层面则重点分析图影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创生的嬗变关系,努力呈现出视觉化语境中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别样图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首先论述现代中国文艺发展中文学与图影之间的基本脉络。分别从图影的嬗变及视觉文化语境建构两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从《点石斋画报》入手,重点阐明其在视觉启蒙上的意义,从文学叙事角度审视图文转换的视觉化历程及其内在的文化关系变迁,明确视觉化语境对于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与渗透,从一种超越文学文本的角度,建立一种多维的文学史观念。其次,以主体性、互文性、建构性作为前置条件,通过对作为一种文学史参照物的“图影”进行分析,逐步厘清文学视阈中的图影谱系,并从这种谱系中绘制出传统和现代、西方和本土纠结的文化表征和图文共建的文化景观。第二部分主要以比亚兹莱、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三位西方版画家作为参照系来折射现代中国文艺场域内的现代性景观。比亚兹莱是英国的天才画家,他所作的莎乐美配图和其后为《黄面志》、《萨伏伊》杂志所做的插画,有着颓废、讽刺、唯美的多元情致,而考察其在中国文坛传播、接受和重塑的历程,恰好可以折射出其时文坛的形形色色,从西方绘画的途径建构二三十年代文艺现代性景观。除了比亚兹莱,麦绥莱勒的连环版画在中国的流布同样激起各个文化阵营中作家文人迥然不同的反应,其在中国文艺界激起的波澜真实而直观地折射出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讨论中政治、文学、艺术等理念的激荡;相对而言,珂勒惠支是更具左翼色彩的版画家,但其作品即有基层民众的革命意识,又能抵至人性深处,所以深为鲁迅所推崇。本节首先勾勒珂勒惠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以此绘制出现代中国文艺场域内意识形态反馈的版图,呈现出其时左翼文坛的特殊风景。最后则择取深受珂勒惠支版画风格影响的文学文本进行视觉化分析,审视作为“图影”的珂勒惠支版画与文学在艺术层面的交流与互动。第三部分则从现代中国文艺视觉化语境下观看与书写的角度分析文学和图影的流转。首先从上海都市现代化的光影与新感觉派小说入手,以穆时英、刘呐鸥两位小说家作为范本,剖析其以可视化的特殊方式表达欲望,以现代化的修辞手段来形塑都市现代性的特质,从而探讨都市叙事与城市修辞的问题。另外,施蛰存的小说与穆时英、刘呐鸥等的作品虽有部分一致性,但其在文体方面的实验显然更为深入。其早先意识流的心理小说,着力绘制个人心理版图,而其后期的作品则较为重视一种内心世界的视觉化。施蛰存现代主义形式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味,是一种典范意义上的文体现代性体现,因此也是本部分重点分析的内容。再次,结合张爱玲的小说与“画论”,来分析西方艺术与其小说的叙事伦理的关系。本文将其作品与西方绘画并置阅读,由其“观看”见其“书写”。从而图绘出大时代背景下张爱玲虚无的个体生命意识。第四部分重点分析现代中国文艺在不同文化空间的现代性建构,以遥相映衬的两个文化空间——上海和延安——作为范本进行分析,梳理出大众视域内文学与图影流转的核心问题。上海作为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交汇的现代空间,除去建构了华洋杂处环境下的公共趣味,形成了现代文艺的视觉语境之外,还衍生出作为“大众”主体的新市民。而这一文化空间中的雅俗流变更是涉及了大众文化的养成和发展,因此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920年代以后,除了画报等现代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图影”的电影同样也成为雅俗交汇的公共文化空间,鲁迅、周瘦鹃、张恨水、张爱玲、刘呐鸥、穆时英等作家在电影院中的“看”与在书斋中的“写”,多多少少都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本节进行了部分分析。总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视觉力量带来的冲击,在有着不同文化记忆、生命体验的作家那里,形成了不同的心灵景观和文化想象,值得关注。另外,1930年代中期以后的延安作为另一种文化中心,其间文学艺术的流变是现代中国文艺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延安在革命文艺的元叙事下,如何完成“五四”文学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其实也涉及到“大众”主体性的问题。以往对这种转变的理论描述多有暧昧不清的地方,而如果通过延安文化空间中图影变迁的角度去分析,则会更为真切、直观地从视觉层面看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逐渐成型的革命文艺建制对文学、艺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以看到在政治力量介入后文学艺术“民间化”“革命化”的得与失——对于现代中国文艺研究而言,无疑可以拓展一个新的研究空间。第五部分择取与现代中国文艺发展休戚相关的鲁迅与张爱玲作为考察个案,首先从鲁迅三帧个人影像作为视觉化文本来分析其自我情怀和国族想象,即择取在其日本留学期间、1927年厦门时期及生命最后阶段的三幅照片加以分析,从视觉性身体的象征层面,解读影像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与艺术观念,从而探究其思想变迁和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其次,从四位画家给鲁迅作的画像中看社会各阶层对鲁迅的形象塑造,冀由此折射出不同立场之群体的文化态度和文学理念,努力建构一种文学解读的新途径,更意图通过这种作为时代镜像的图影的解读烛照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盲区。最后则通过分析张爱玲晚年《对照记》的撰述,从个人影像志的角度深入探究其思想深处的关于个人、家族与社会公共空间的诸种思考。总之,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将现代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文学和图影并置在视觉语境下进行解读,重新阐释文学与图影之间的流转,并藉此探究视觉力量对文学文本产生的影响,管窥各种文化力量的制衡和博弈,必将获得对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一种新的解读途径,从而建构更具开放性和历史品格的文学发展史。

姚建敏[6](2014)在《河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而红色教育基地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材料和有效的载体,是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革命情操、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巨大社会工程,更是增强国家软硬实力的重要举措和富国利民的好事。从内容上来看,全文共分三部分。首先,论文在理论篇中,从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概念的分析入手,阐明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概念及其作用;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简单归类,进一步讨论了教育基地的价值,对基地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政策也进行了详细讨论。其次,论文在调研篇中,对河北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分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调研了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并总结出当前河北红色教育基地面临的困境。基于实证调研得出的对于基地建设、管理、使用及功能发挥等方面的基本困境,以期对河北红色教育资源能够进行更好的挖掘和利用。最后,论文在对策篇中,基于以上分析调研,对如何加强基地建设进行了对策探究。要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帅,通过整合凝聚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基地建设的新举措、新模式。通过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加强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在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丰润[7](2004)在《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文中指出本报讯为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国家、省、市档案局的要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档案局把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2003年的重点工作来抓,认真谋划,组织人员外出参观?

李玉珊[8](2021)在《河北博物院公共教育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二、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日伪对河北沦陷区棉花资源的统制与掠夺(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近代河北植棉业问题的研究
        1.2.2 战时沦陷区经济掠夺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界定
        1.4.1 区域界定
        1.4.2 概念界定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全面抗战前河北省植棉发展概况
    2.1 河北省植棉条件
        2.1.1 自然条件
        2.1.2 历史条件
    2.2 植棉区域的形成与主要植棉品种
        2.2.1 三大产棉区域的形成
        2.2.2 主要植棉品种
    2.3 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的河北植棉业
        2.3.1 植棉面积与产量
        2.3.2 呈商品化发展趋势的植棉业
    2.4 战前棉业改良机关——河北省棉产改进会
        2.4.1 成立的背景及其宗旨
        2.4.2 组织运行方式
        2.4.3 开展实施活动
第三章 日伪在河北沦陷区对棉花资源的“开发”
    3.1 “开发”机构——华北棉产改进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3.1.1 成立背景和目的
        3.1.2 组织结构
        3.1.3 棉花改良与推广活动
    3.2 日伪增产下的棉花资源“开发”计划
    3.3 日伪棉花增产计划下的“开发”措施
        3.3.1 训练植棉技术人员
        3.3.2 兴办棉田水利设施
        3.3.3 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3.3.4 组织棉花运销合作社
        3.3.5 大力进行宣传工作
第四章 日伪对河北沦陷区棉花资源的统制与掠夺活动
    4.1 日伪统制和掠夺棉花资源的原因
    4.2 对棉花生产的统制
    4.3 对棉花购买的统制
        4.3.1 价格统制
        4.3.2 市场统制
        4.3.3 强制性分摊任务
    4.4 对棉花输出的统制
        4.4.1 法律性条例的颁布
        4.4.2 制定严格的惩罚规则
    4.5 关于相关棉制品的统制
        4.5.1 对日常生活棉制品的统制
        4.5.2 对旧棉、废棉、棉籽的统制
第五章 日伪对河北沦陷区棉花资源统制与掠夺的方式和特点
    5.1 统制与掠夺的方式
    5.2 统制与掠夺的特点
        5.2.1 统制与掠夺机构完备
        5.2.2 殖民性—大力扶植傀儡政权与组织
        5.2.3 计划性、灵活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5.3 与日伪对东北棉花资源统制掠夺方式之比较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文学类博物馆教育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术语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文学类博物馆概念探讨及分类
    第一节 文学类博物馆的概念探讨
    第二节 中国现有文学类博物馆归类分析
第三章 文学类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节 文学类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受众
    第二节 文学类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
    第三节 文学类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
        一 陈列展览
        二 馆内讲解
        三 公益讲座
        四 文学类博物馆进社区等交互性活动
    第四节 文学类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优势及局限性
    第五节 文学类博物馆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革命博物馆定义、分类与地域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革命博物馆定义问题讨论
    第一节 革命博物馆已有定义及评述
    第二节 本文有关革命博物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革命概念的界定
        二、近现代概念的界定
        三、革命博物馆定义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 运用定义看当前我国革命博物馆名称
        一、现有革命博物馆馆称
        二、革命纪念馆与革命博物馆的概念区别
第二章 革命博物馆分类问题讨论
    第一节 革命博物馆已有分类及评述
    第二节 本文关于革命博物馆分类
        一、人物类革命博物馆
        二、军事类革命博物馆
        三、少数民族类革命博物馆
        四、人民苦难类革命博物馆
        五、廉政类革命博物馆
        六、其他类革命博物馆
第三章 革命博物馆地域分布研究
    第一节 革命博物馆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情况研究
    第二节 各类革命博物馆的地域分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现代中国文艺的一种阐释:文学与图影的流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现代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文学与图影
    第一节 图影与中国现代文学变迁
        一、作为参照物的图影及其嬗变
        二、视觉化语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书写
        三、作为现代性标识的图影与多维的文学史观
    第二节 文学视阂中的图影谱系
        一、文学视阈:主体性、互文性与建构性
        二、文本周边:装帧、绘画与照片
        三、文化语境:视觉公共空间与现代传播媒介
第二章 作为图影的西方版画与二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性景观
    第一节 比亚兹莱与中国二三十年代小说
        一、比亚兹莱的中国时日
        二、文学场域内比亚兹莱的N种表情
        三、比亚兹莱折射下的小说现代性景观建构
    第二节 麦绥莱勒的中国行旅与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
        一、麦绥莱勒的中国之旅
        二、大众化与麦绥莱勒的接受语境
        三、麦绥莱勒与1930年代的文学场域的N种视角
    第三节 珂勒惠支的中国行旅与左翼文坛
        一、鲁迅与珂勒惠支的中国行旅
        二、现代中国文艺场域的左联与珂勒惠支
        三、主题·风格·意象:珂勒惠支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第三章:都市文化背景下的图影与文学:海上作家的观看与书写
    第一节 上海光影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城市修辞
        一、新感觉:城市主题中的上海光影
        二、“看见”欲望:新感觉派小说的城市修辞
        三、1930年代初的上海语境与城市修辞困境
    第二节 图绘心灵:施蛰存小说的视觉化书写
        一、现代主义的中国形迹与施蛰存的“Inside reality”
        二、心灵图绘:施蛰存小说的欲望书写
        三、形象、意象与幻象:都市文化语境与文学之“像”
    第三节 绘画、叙事伦理、现代性空间:张爱玲的观看与书写
        一、从“观画”看张爱玲的“虚无”
        二、“近人情”的叙事伦理
        三、现代性空间的书写
第四章 大众文化语境下图影与文学的流转:从上海到延安
    第一节 上海: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图影与文学
        一、作为媒介的图影:文化场域中的“大众阅读”
        二、图影与文学雅俗流变
        三、雅俗之间:图影、传播与文学想象
    第二节 延安:革命文艺元叙事中的图影与文学
        一、作为元叙事的革命文艺与“民间化”
        二、革命文艺元叙事下的个人影像:作为个案的丁玲与文学转向
        三、革命文艺建制下的文艺主体性变迁:以文学与图影作为范本
第五章 图影与现代作家形塑:以鲁迅、张爱玲为个案的考察
    第一节 影像中的鲁迅:自我、身体与国族想像
        一、断发小像:身体、个人与民族主义
        二、厦门留影:“坟”的影像、意象与“坟”的中国
        三、最后的形影:死、国民性与黑暗的闸门
    第二节 画像与形象:二三十年代文坛与鲁迅的N种形塑
        一、陶元庆的鲁迅画像:真切的悲悯
        二、叶灵凤作漫画鲁迅像:被围困的时代落伍者
        三、曹白作鲁迅像:文网中的困兽
        四、堀尾纯一漫画鲁迅像:那个老头!
    第三节 张爱玲《对照记》的撰述:家族寻根、个人形塑及其他
        一、成长、社会契约与自我定位
        二、血缘、色彩与家族谱系建构
        三、形象、文本与自我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插图索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河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及文献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本概念
        (一) 相关概念及关系界定
        (二) 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型
        (三) 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理论及相关政策
        (一) 中央几代领导人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
        (二) 红色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概述
第二章 当前河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一)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二)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三) 管理和服务不断改进
        (四) 展出手段和教育方式不断多样化
    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 开发建设不科学,使用效益低
        (二) 过度市场化、功利化倾向
        (三) 工作机制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第三章 河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基地开发建设的原则
        (一) 革命理论教育与革命实践教育相结合
        (二) 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三) 先进性教育与广泛性教育相结合
        (四)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加强基地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 挖掘时代价值,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
        (二) 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红色旅游产品”
        (三) 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网上红色教育基地
        (四) 完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河北省主要红色资源名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致谢

四、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日伪对河北沦陷区棉花资源的统制与掠夺(1937-1945)[D]. 董晓宁. 河北大学, 2021(02)
  • [2]文学类博物馆教育功能探讨[D]. 刘洋帅琦. 郑州大学, 2020(02)
  • [3]革命博物馆定义、分类与地域分布研究[D]. 付梦钰.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4]展览中的档案原件[J]. 管先海,李兴利. 档案管理, 2016(02)
  • [5]现代中国文艺的一种阐释:文学与图影的流转[D]. 高秀川. 扬州大学, 2016(12)
  • [6]河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究[D]. 姚建敏.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7]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N]. 丰润. 中国档案报, 2004
  • [8]河北博物院公共教育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D]. 李玉珊.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丰润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