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位一体 综合考查——200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阅读写作结合题简评(论文文献综述)
刘曰庆[1](2021)在《中国东部地带城市PM2.5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罗雄[2](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苏佳岐[3](2020)在《2011-2018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提出中考是检测初中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也是参加考试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型选拔性考试,是莘莘学子在学业道路上第一个人生重要转折点。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各个科目的学习以及未来的人际交往都影响甚远,因此长久以来在中考测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来是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板块,在语文试题总分值中占有较高比例,与师生开展阅读教学、组织复习备考联系密切,可见研究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研究对象是2011-2018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范围共包括六个地区的46套中考语文试题,其中涉及现代文阅读共128篇。本论文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课程标准、本地学情、语文教材、考试说明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进行研究。第二章主要从试题呈现方式、测试材料、测试形式、测试内容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进行详细、具体地分析,研究内容包括试题文本的体裁、题材、主题、篇幅以及试题题干、题量、题型、分值、考点等多个方面。第三章主要从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教师探究命题趋势、教师指导学生备考三方面探究黑龙江省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相关启示,进而体现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程璟[4](2020)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写作是在微博兴起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写作样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具有简洁性、便捷性等特点。现行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中考语文试卷都对微写作提出了相关要求。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势必会涉及到相关的微写作练习,而在当下语文课堂中微写作教学却不容乐观,因此,对微写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次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微写作的概念、微写作命题及解题、微写作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评价。随后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中考试卷进行整理,探讨语文课堂中微写作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具体范围,以此为支撑点,深入一线教学。在长达四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来收集相关数据与资料,并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客观分析与判断,致力于探寻其中所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探寻微写作实际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微写作教学取得了部分成果,如:微写作的价值被师生广泛关注、学生微写作自我检查意识增强、教师能采用多种微写作批改方式。与此同时,发现微写作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教师缺乏专业的微写作知识架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有序性、微写作教学过程缺乏精准引导、训练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缺少当堂讲评,缺乏二批二改、应考心理过重,教学脱离生活。对此提出相应的微写作教学策略:教师要夯实有关微写作的专业知识、要基于学生思维发展,加强微写作内容的序列化、明确学生写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提供思维脚手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提倡二批二改、回归生活写作。希望对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徐荣蓉[5](2020)在《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名着凝结着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思想文明和精神财富,阅读文学名着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塑造人格。自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纳入中考至今,其地位不断提升,其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2015-2019年的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试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正文部分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概述。首先对中考语文课外名着试题的概念进行梳理,其次对该类试题的功能进行分析,最后阐述该类试题的命题依据。第二章近五年江苏省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统计分析。从试题的形式、试题的材料、试题的内容三个方面对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名着阅读试题的统计,并以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分析试题的特点以及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试题形式方面,分值设置逐步上升,题型组织灵活,命制去模式化;试题材料方面,考查范围扩大,注重呈现原着内容,多部名着同时考查,强调对比和勾连阅读;测试内容方面,基本考点设置多样化,考查能力综合化、层级化。第四章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经验、问题及改进建议。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主要经验包括认真贯彻课标、教材的要求,考察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坚持试题命制的不断创新。同时此类试题存在缺少真实的综合性名着阅读情境、忽略不同作品的文本特质和轻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轻视学生深层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等问题。本研究结合其他省市的优秀试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创设真实的综合性试题情境,包括模拟生活情境、展现阅读情境、整合多元情境;进一步关注作品的文本特质,从作品的体式特征、作品的个性和核心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寻找合适的考查内容;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任务型驱动型命题模式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深层阅读思维能力考查,倡导主题阅读以确定研究方向,加强读写结合以形成理性思维。
徐国芬[6](2019)在《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既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乐的国度。诗歌与音乐是两种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二者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音乐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无论是诗经、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等都代表着不同时期典型的音乐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乐器,也有不少专门去写诗人看歌舞表演或听器乐演奏的审美感受的诗歌……这些方面都可以被称为古诗文音乐文化的范畴。总之,关于音乐文化的研究着作虽层出不穷,但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古诗文音乐文化研究却略有不足,尤其是系统性研究那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相关篇目的研究,也仅是以单篇研究为主,显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是,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笔者经过仔细统计后发现,在中学古诗文中所体现到的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同时,笔者通过对2013—2018年全国部分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古诗文音乐文化的试题进行仔细统计后发现,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将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参照,对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做出进一步研究,以期对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进行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对中学古诗文教学提供些许的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首先是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做出客观地认识,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音乐文化,了解社会发展;二是有助于教师丰富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教学;其次是对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阐述。第一章,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及考查分析。首先是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体现出发,对初、高中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有一个大致掌握;其次是对2013至2018年全国部分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音乐文化的试题进行认真统计,寻找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离合关系;最后根据以上调查和统计来了解及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成因。第二章,涉及乐器的古诗文教学。首先是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古诗文中涉及到的乐器篇目进行分类统计,将中学古诗文中涉及到的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别;其次是分析中学古诗文中涉及乐器教学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古诗文中的乐器进行讲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三章,不同音乐文学的教学。首先是按各个时期的不同音乐文学分类统计及阐述。主要是借鉴朱谦之先生《中国音乐文学史》的分类方法,把每一个时期典型的音乐文学,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进行分类阐述;其次是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教学思路,比如: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微课程讲座、对古诗文音乐文化进行分类研究与专题学习、开展古诗文演唱活动、营造校园古诗文吟诵氛围、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知识竞赛……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学方法仅是作为教学辅助,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教学是:教师首先要把所教授的内容从横向及纵向真正做到了解、掌握并深入研究以后,才能熟练的贯穿及运用于课堂教学。第四章,描写音乐类的古诗文教学。在众多诗作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去写诗人看歌舞表演或听器乐演奏的审美感受,这些作品被称之为“音乐诗”。尤其以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等作品为代表。这些描写音乐类的古诗文教学应与其它作品有所区别,本章将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白居易《琵琶行》以及李贺《李凭箜篌引》为例,进行教学个案分析。首先以白居易《琵琶行》作为教师教学案例分析,其次是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作为学生研读案例分析。
焦虹[7](2019)在《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研究》文中认为在初中学段的语文学业测评中,文言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考查内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后文简称《考试说明》)对初中学段的文言文阅读测评提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种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但是现阶段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是否达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文简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能否客观的反映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水平?有无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构合理测评体系,有效检测考生能力是贯穿本文的宗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第二章·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依据,本章分别对中考语文改革形势、《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分析,指出上述文件对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评的依据内容。第三章·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分析,本章选取了全国8个城市2014-2018年初中毕业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测评试题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对初中段文言文阅读测评在整张卷的占比、分值、篇目及文体的选择、题型的设置均做出统计与分析,其中重点对试题中能力层级设置做出研究,在本章的最后笔者针对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的优点与不足做出反思。第四章·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改进建议,本章紧承第三章提出的不足,并且对其展开思考,分别从测评命题、测评结果、日常教学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乔国恒[8](2018)在《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文中提出作为文本的宋词,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属品,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风俗中所产生的独立文学体式。词的创作主体多为文人士子,其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体验最终构成了具有集体共性的习尚,它包含了这一群体所独具的情感取向、文化特质、审美趋向。他们所书写的词作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篇章,对当时的文人习尚进行了透射与再现,通过这一途径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世界、生命形态,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富含研究价值。据此,本文以“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文化学和文学相参照的复合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文人生活习尚与宋词创作的关系。第一节论述科举与宋词的关系。科举新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书生的参与热情,亦直接促成了词苑中人的书生化、进士化这一新的人才格局。一方面,宋词成为士子们抒发与举业相关之活动和情感的极佳载体:负笈游学的艰辛与坚持,及第前的情绪纾解,及第后的游赏玩乐,对状元的崇拜,重读书胜于致富贵的信念,新进士子的新政治观念、婚恋态度等,都在宋词中有着生动真切地描绘和反映。另一方面,及第士子又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词坛时尚的发展方向: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经学在考试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影响了书生词人的词心、词貌与词风,更多的诗文艺术手法如议论、说理、铺排等被移用于词,更宽阔的情感世界、生活习尚、政治伦理走进词人的视野,这些都促使脱化于俗文学的词体逐渐由妩媚流丽趋于趋于雅正庄重。第二节论述礼乐对宋词的影响。赵宋王朝欲借礼乐治天下,儒学遂呈复兴之势。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儒家所尊崇的礼乐便成为赵宋王朝统治者推行集权政治的思想文化保障。严格意义上讲,见诸史册的大部分礼乐活动,皆为赵宋皇室的上层政治行为。但活动过程中,朝廷为主导、文人为主体的格局,使得文人士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的威仪和复兴礼乐的决心,使得他们特别是高层次的词人对于王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群体文化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人格的养成,对词的内涵亦有着直接影响,如对明堂形制的探讨、对南郊大礼的记录、对观礼盛况的描写、观礼过程所激发的忠于君国的感情,诸如此类,相关词作皆有详备描写。与之相关的是朝廷对雅乐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朝廷鼓励内外臣工习大晟新乐,制谱填词。受此感召,词曲形式出现新变——词调以婉转为宗、词风以精雅为美、歌唱和美协律;词作内容亦出现服务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宣传的新取向。大晟乐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宋代中后期词曲的风格样貌,加快了宋词格律规范化和内容雅正化的进程。第二章重点论述文人的游息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文人游览习尚如游赏、题壁等与宋词的关系。宋代文人雅集游赏、拄杖游赏的活动十分风行,展现出了他们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正直的政治操守。当时题壁习俗亦蔚然兴起,其中题壁词文辞精雅超脱、内容丰赡、情义深厚,淋漓墨迹中饱含着文人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文人游息生活的细节和旨趣,成为了新的人文与民俗景观。第二节论述文人交游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社会阶层,文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分外明晰,对交际对象的选择更为严谨。他们的交际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其精神风貌和处世智慧:投献干谒、谀颂祝寿、寻觅知音,以长于言情之词来传达真切的心志与情谊;谈笑戏谑、俳谐游戏,借戏谑之言以消磨岁月、长歌当哭、讥邪讽恶,多角度地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块垒和时代的积弊;歧路惜别、祖席离歌,折柳相赠,无尽情意也融化入词,令读者于千载之下,依然感同身受。第三节论述文人居家习尚与宋词。文人雅士休憩的庭园居室是他们安顿身心、颐养情志的重要场域。对园林和宅邸的精心营构透露出他们幽静清雅的审美意趣;听雨、种竹、莳花等闲居雅习亦充满闲适的诗意;插花、屏风、悬画等居室布置更尽显宋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静谧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文人们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身影犹在目前。这些场景历经千年,尚栩栩如生,与宋词忠实而细腻的记录密不可分。第三章论述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佛禅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佛禅陌生新奇的言语特色,不合逻辑的表达习惯,“不二”无差别与一切皆空幻的思维惯式,放生、饮茶、食素、焚香等行修习好,以己心体悟、于日用常行而求之的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对观音、维摩诘等佛禅人物的信仰风尚等都极大地感染了浸润在儒学中的士大夫,当他们以禅学领悟来激发词学灵感时,林林总总的佛禅习语便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以佛禅入词之风亦由此而兴,这样一种清新之风给本是佐酒娱欢的词体带来更大的生存、成长空间。第二节论述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主要着眼于:特殊人物信仰,如吕洞宾等;道教融入自然和弃名远利的价值导向;炼内丹、重长生、养生的行修习好,以及以上习尚在宋词中的生动记录和体现。词体之长短纵横的本色与道教的超脱气韵相契合,彰显出信仰习俗对词体表现力的深度扩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娱乐生活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宴饮习尚与宋词的关系。崇文国策下的宴饮风尚对宋词的成就之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对宴饮娱乐的提倡、鼓励及经济支持成为词体发展的后盾;酒肆及酒文化的兴盛是士人们宴饮纵乐、浅斟低唱的催化剂,为词体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无数吟风弄月、赠别遥寄的言情词作由此产生。而宋词的流行,也推动了宴饮习尚更趋兴盛,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探讨的意趣。在宴席酒筵间,词体成为宾主交流情感的首选媒介,歌妓奉命唱词、索词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席前歌妓们的婉丽柔歌亦铸就了宋词繁丽柔媚的特色,席间的酒、茶、乐器、曲子词亦满足了与宴饮者身体和心灵的颐养需求。第二节论述赏剧习尚对宋词的影响。宋代京都和地方戏剧艺术都呈勃兴繁盛之态,词人们也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活动中。因而当他们回归到词的书写领域时,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演员角色、生动的演出情景、经典的故事、诙谐的优语,都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如演、唱、念、做、打、口号、致语等,皆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新变;戏剧嬉笑怒骂、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精神境界。观剧风习拂过词坛,为其留下一片别具风貌的新境。第三节论述游园习尚与宋词的关系。游园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帝王之游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至宋代,由于游园与宋代皇室崇文享乐的政治导向相合、与宋代文人追求闲适安逸的生命状态相符,并契合了他们养生保健之道,因此空前兴盛。无论是及第士子的游园还是士女日常游春,都被词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形成了词苑中春意盎然的一道风景线。第四节论述观潮习俗与宋词的关系。宋时观潮之风的盛行根源于政治、经济、娱乐活动的繁盛。宋词中的观潮书写是文人观潮习尚在词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月与潮的共生、弄潮人与潮的互动等精彩场景的描述,以及物、怪、仙、神故事等民俗学要素,从多角度描绘了文人眼中的钱塘潮和他们所欣赏到的民俗异象,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气势,展现了一种新的词风。其中,又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最具规模。两宋时期,钱塘成为国家水运贸易枢纽以及赏玩娱乐之都,钱塘江弄潮活动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极富地域、民族特色与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这一活动与吴越之人健举的体魄与锐兵任死的心性、坚久深牢的信仰崇拜和勇于征服挑战的历史传统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弄潮活动被纳入词体,无疑为词体带来了更为生新健举的特质。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郑后秀[10](2017)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古代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现在更有“演讲改变命运,口才决定人生”之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有高效演讲的能力,演讲是靠学习而来的。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学习演讲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演讲辞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现实关切。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对演讲辞教学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本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和“演讲辞教学”两个关键问题,挖掘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语文教材中的演讲辞编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演讲辞在各学段的编选情况;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待演讲辞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明确学生演讲辞学习的需要;对教师进行调研,了解一线语文教师对待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的认识情况,了解演讲辞教学的现状和开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策略探索三部分内容。本文既关注了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也注重演讲辞阅读教学、演讲辞写作教学、演讲辞口语交际教学“三位一体”综合整合,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理论架构和教学参考。
二、三位一体 综合考查——200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阅读写作结合题简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位一体 综合考查——200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阅读写作结合题简评(论文提纲范文)
(2)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高等学校 |
(二) 时代新人 |
(三) 大思政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
一、 总体性原则 |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
二、 主体性原则 |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
三、 导向性原则 |
(一) 坚持政治导向 |
(二) 坚持价值导向 |
(三) 坚持问题导向 |
(四) 坚持过程导向 |
四、 实践性原则 |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
(一) 坚定理想信念 |
(二) 保持政治定力 |
(三) 坚守人民立场 |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
(一) 习得学习能力 |
(二) 养成创新能力 |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
(一) 保持身体健康 |
(二) 增进心理健康 |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
一、 组织保障 |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
二、 课堂引导 |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
三、 实践养成 |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
四、 精准服务 |
(一) 学业辅导 |
(二) 心理疏导 |
(三) 生活引导 |
(四) 就业指导 |
五、 队伍支撑 |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2011-2018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
(二)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要求 |
(三)基于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的现状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为增强中考语文命题的信度、效度提供一些借鉴 |
(二)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实施提供一些思考 |
(三)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师自身评价素养提供一些参考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图表统计法 |
第一章 2011——2018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分析 |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 |
(一)符合课程的基本理念 |
(二)体现课程目标与内容 |
(三)贯彻实施建议 |
二、以本地学情为基础 |
(一)重视知识,依据文体特点命题 |
(二)重视能力,依照能力层级命题 |
(三)重视素养,联系实际生活命题 |
三、以语文教材为参照 |
(一)注重教材范文系统 |
(二)注重教材知识系统 |
(三)注重教材练习系统 |
四、以“考试说明”为标准 |
(一)遵循“考试说明”中的“命题原则” |
(二)落实“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 |
(三)参照“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 |
第二章 2011——2018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
一、呈现方式分析 |
(一)选文呈现方式分析 |
(二)题干表述方式分析 |
二、测试材料分析 |
(一)选文体裁兼收三类 |
(二)选文题材种类多样 |
(三)选文主题追求真善美 |
(四)选文篇幅地域差别明显 |
三、测试形式分析 |
(一)试题题型分析 |
(二)试题题量分析 |
(三)试题分值分析 |
四、测试内容分析 |
(一)试题考点分析 |
(二)能力层级分析 |
第三章 2011——2018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相关启示 |
一、试题对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启示 |
(一)树立大阅读观,有效进行阅读指导 |
(二)明确能力层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
(三)基于学科特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
(四)丰富评价主体,改进阅读教学评价 |
二、试题对教师探究命题趋势的启示 |
(一)把握试卷命题特点 |
(二)讲究试卷研究方法 |
三、试题对教师指导学生备考的启示 |
(一)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会科学学习 |
(二)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微写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1.1.2 微写作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
1.1.3 微写作具有耗时少、训练专的特点 |
1.1.4 微写作切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个案分析法 |
1.4.4 访谈法 |
1.5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对微写作概念的研究 |
2.1.1 从微写作的表达形式上对微写作进行概念界定 |
2.1.2 与大作文的比较中对微写作进行概念界定 |
2.2 对微写作命题及解题的探究 |
2.2.1 关于微写作命题价值取向的研究 |
2.2.2 微写作命题分析与未来发展愿景的研究 |
2.3 关于微写作教学实践的研究 |
2.3.1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
2.3.2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取 |
2.3.3 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 |
2.3.4 关于教学评价的采用 |
3 微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 生活泉源说 |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3.4 交际语境写作观 |
3.5 传播受众论 |
3.6 微型学习 |
4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微写作教学已获成效 |
4.1.1 微写作的价值被师生广泛关注 |
4.1.2 学生微写作自我检查意识增强 |
4.1.3 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批改方式 |
4.2 微写作教学存在问题 |
4.2.1 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
4.2.2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有序性 |
4.2.3 微写作教学过程缺乏精准引导 |
4.2.4 训练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 |
4.2.5 缺少当堂讲评,缺乏二批二改 |
4.2.6 应考心理过重,教学脱离生活 |
5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 |
5.1 夯实微写作相关知识,提升自我素养 |
5.1.1 研读课程标准,关注科研成果,增强教师微写作知识储备 |
5.1.2 梳理教学内容,分析题型考点,明确微写作教学方向 |
5.2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加强微写作序列化设置 |
5.2.1 明确微写作训练范畴,基于训练点选取教学内容 |
5.2.2 进行微写作专项训练,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
5.3 紧扣学生写作过程中缺失性的需要,提供思维脚手架 |
5.3.1 明确设置微写作题目,让学生精准练习 |
5.3.2 树立文体意识,培养微写作构思能力 |
5.3.3 写前布置搜集素材的任务,写后及时积累微写作素材 |
5.3.4 深挖微写作结构与语言逻辑,增强学生写作逻辑性 |
5.4 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多样化的微写作教学活动 |
5.4.1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
5.4.2 增加实践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实现生活中写作的理念 |
5.5 进行当堂批改,落实二批二改 |
5.5.1 合理分配微写作练习时间,鼓励当堂讲评 |
5.5.2 落实二批二改,夯实学生微写作技巧 |
5.6 平衡育人与考评的关系,提倡微写作真实化与生活化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学生卷)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5)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概述 |
第一节 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概念界定 |
一、课外阅读 |
二、名着阅读 |
三、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 |
第二节 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功能 |
一、选拔功能 |
二、评价功能 |
三、激励功能 |
四、导向功能 |
第三节 中考课外语文名着阅读试题命题的依据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
第二章 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情况介绍 |
一、总体情况 |
二、试题示例 |
第二节 试题形式分析 |
一、试题分值设置分析 |
二、试题命制板块分析 |
三、试题题型分析 |
第三节 试题材料分析 |
一、书目选择分析 |
二、材料呈现方式分析 |
第四节 试题内容分析 |
一、考点设置分析 |
二、能力层级分析 |
第三章 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命题趋势 |
第一节 试题形式 |
一、分值设置逐步上升 |
二、试题题型组合灵活 |
三、命制板块去模式化 |
第二节 测试材料 |
一、考查范围扩大,注重阅读的广度 |
二、呈现原着内容,注重“阅读”考查 |
三、多部名着同时考查,强调对比勾连阅读 |
第三节 测试内容 |
一、考点设置多样化 |
二、考查能力综合化、层级化 |
第四章 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命题的经验、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主要经验 |
一、认真贯彻课标、教材的要求 |
二、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 |
三、坚持试题命制的不断创新 |
第二节 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存在的问题 |
一、缺少真实的综合性名着阅读情境 |
二、忽视不同作品的文本特质 |
三、缺少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考查 |
四、轻视考查学生的深层阅读思维能力 |
第三节 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改进建议 |
一、进一步创设真实的综合性试题情境 |
二、进一步关注所选作品的文本特质 |
三、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考查 |
四、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考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及考查分析 |
第一节 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的特点 |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体现 |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
三、学生接受方式和学习兴趣 |
第二节 中考及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音乐文化试题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目前中学古诗文音乐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对古诗文中的音乐相关内容关注不够 |
二、教学内容以考试为主,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
三、缺乏古诗文音乐文化学习氛围 |
第二章 涉及乐器的古诗文教学 |
第一节 按中学古诗文中涉及到的乐器分类统计 |
一、打击乐器 |
二、吹管乐器 |
三、弹弦乐器 |
四、拉弦乐器 |
第二节 中学古诗文中涉及乐器的教学意义 |
一、有助于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现象的理解 |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
第三章 不同音乐文学的教学 |
第一节 按各个时期的不同音乐文学分类统计 |
一、诗经、楚辞、乐府 |
二、唐诗 |
三、宋词 |
四、元曲 |
第二节 不同音乐文学的教学 |
一、“我喜欢,我学习”——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微课程讲座.. |
二、“我参与,我探究”——对古诗文音乐文化进行分类研究与专题学习 |
三、“班班有歌声”——开展古诗文演唱活动 |
四、“古诗文吟诵大会”——营造校园古诗文吟诵氛围 |
五、“日积月累,活学活用”——开展古诗文音乐文化知识竞赛 |
第四章 描写音乐类的古诗文教学 |
第一节 教师教学案例:以白居易《琵琶行》为例 |
第二节 学生研读案例: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2013 年—2018 年全国部分中考语文试卷涉及古诗文音乐文化统计表 |
附录四:2013 年—2018 年全国部分高考语文试卷涉及古诗文音乐文化统计表 |
附录五:不同音乐文学分类统计 |
致谢辞 |
(7)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整体设计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促进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命题依据清晰化 |
1.3.2 促进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数据库更加精细化 |
1.3.3 促进教育者在文言文类阅读测评中命题表述规范化 |
1.3.4 促进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能力培养具体化 |
1.4 研究综述 |
1.4.1 汉语母语测评 |
1.4.2 阅读能力测评 |
1.4.3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 |
2.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依据 |
2.1 中考语文改革形势 |
2.1.1 中考的改革进程 |
2.1.2 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 |
2.1.3 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改革趋势 |
2.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
2.2.1 构建多种能力并存的语文素养 |
2.2.2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2.3 提出合理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要求 |
2.2.4 营造“目标-教学-测评”一致的新模式 |
2.3 考试说明 |
2.3.1 明确考查能力能级 |
2.3.2 能力层级与教学目标定位的参照性 |
2.3.3 列举常用文言虚词 |
2.4 初中语文教材 |
2.4.1 教材文言文编选价值参照 |
2.4.2 研讨与练习对能力培养的落实 |
2.4.3 从人教版到部编本的守正创新 |
3.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分析 |
3.1 测评材料分析 |
3.1.1 明确测评类别 |
3.1.2 篇目文本特质 |
3.1.3 文本字数分析 |
3.2 测评形式分析 |
3.2.1 题目赋分情况 |
3.2.2 题型类别分析 |
3.2.3 题量设置分析 |
3.3 测评内容分析 |
3.3.1 命题思想与课程标准同步性分析 |
3.3.2 测评知识与教材知识迁移性分析 |
3.3.3 测评能力与考试说明一致性分析 |
3.4 测评分析反思 |
3.4.1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的优点 |
3.4.2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的不足 |
4.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改进建议 |
4.1 对测评命题的建议 |
4.1.1 横纵交错,增强测评效度 |
4.1.2 点面结合,提升能力梯度 |
4.1.3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度 |
4.2 对测评结果的建议 |
4.2.1 构建测评结果数据库,确保测评“四个特性” |
4.2.2 从结果导向制转变为结果过程制 |
4.3 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
4.3.1 注重语言情境,避免死于章句 |
4.3.2 注重语言运用,避免废于清议 |
4.3.3 注重以古解古,避免言意剥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 |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 |
一、科举新变所催发的习尚与宋词 |
二、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的词之雅正新风 |
第二节 礼乐与宋词 |
一、礼与宋词—以明堂和南郊大礼为主 |
二、乐与宋词—以大晟乐为主 |
第二章 文人游息习尚与宋词 |
第一节 游览习尚与宋词 |
一、游赏习尚与宋词 |
二、题壁习尚与宋词 |
第二节 交游习尚与宋词 |
一、投献习尚与宋词 |
二、戏谑习尚与宋词 |
三、送别习尚与宋词 |
第三节 居家习尚与宋词 |
一、园居习尚与宋词 |
二、屋居习尚与宋词 |
第三章 文人信仰习尚与宋词 |
第一节 佛禅信仰习尚与宋词 |
一、佛禅言语特色、表达习惯与宋词 |
二、佛禅思维惯式与宋词 |
三、禅宗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与宋词 |
四、佛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
五、佛禅人物崇拜风尚与宋词 |
第二节 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 |
一、道教思维惯式与宋词 |
二、道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
三、道教人物信仰风尚与宋词 |
第四章 文人娱乐习尚与宋词 |
第一节 宴饮习尚与宋词 |
一、宋人宴饮生活中词体发展的条件 |
二、宋代宴饮与词之共生互动关系 |
第二节 赏剧习尚与宋词 |
一、援戏剧之内容入词 |
二、借戏剧之体制因素构词 |
三、习戏剧之精神填词 |
第三节 游园习尚与宋词 |
一、游园习尚之历史社会生态 |
二、宋词中的文人游园百态 |
三、文人游园词之生态审美意境 |
第四节 观潮习尚与宋词 |
一、观潮之生态条件 |
二、宋词中的观潮之写 |
三、弄潮习俗的生态文化成因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演讲辞教学的现实发展存在着客观问题 |
1.1.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成为现实关切 |
1.1.3 选题贴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政策引导 |
1.1.4 个人专业与研究兴趣的不断探索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核心素养研究 |
1.3.2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
1.3.3 语文核心素养研究 |
1.3.4 演讲辞教学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理论背景新 |
1.5.2 教学策略新 |
2 语文核心素养与演讲辞教学的关系 |
2.1 语文核心素养 |
2.1.1 语言建构与运用 |
2.1.2 思维发展与提升 |
2.1.3 审美鉴赏与创造 |
2.1.4 文化传承与理解 |
2.2 演讲辞 |
2.2.1 定义 |
2.2.2 特征 |
2.2.3 类型 |
2.3 语文核心素养与演讲辞教学的关系 |
2.3.1 语文核心素养是演讲辞教学的方向指引 |
2.3.2 演讲辞教学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
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现状分析 |
3.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在教材中编选情况分析 |
3.1.1 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演讲辞编选情况 |
3.1.2 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演讲辞编选情况 |
3.1.3 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演讲辞编选情况 |
3.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学生调查情况 |
3.2.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学生调查设计实施 |
3.2.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学生调查数据分析 |
3.2.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学生调查结果总结 |
3.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教师调研情况 |
3.3.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教师调研设计实施 |
3.3.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教师调研数据分析 |
3.3.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教师调研结果总结 |
4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体系建构 |
4.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体系建构的依据 |
4.1.1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 |
4.1.2 依据二:语文教材编写 |
4.1.3 依据三: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
4.1.4 依据四:演讲辞文本价值 |
4.1.5 依据五:学生发展需要 |
4.1.6 依据六:教师知识水平 |
4.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目标确定 |
4.2.1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确定演讲辞教学目标 |
4.2.2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确定演讲辞教学目标 |
4.2.3 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确定演讲辞教学目标 |
4.2.4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确定演讲辞教学目标 |
4.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内容选择 |
4.3.1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
4.3.2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
4.3.3 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
4.3.4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
4.4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策略探索 |
4.4.1 任务驱动,建立自主学习的演讲辞学习任务群 |
4.4.2 把握语境,学习演讲辞“语言运用”的逻辑技巧 |
4.4.3 转变方式,抓住核心问题开展演讲辞探究式教学 |
4.4.4 开启“助学”模式,实现演讲辞教学课内外衔接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33 位参与调研教师的基本信息统计表 |
附录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三位一体 综合考查——200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阅读写作结合题简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部地带城市PM2.5空间演变研究[D]. 刘曰庆.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3]2011-2018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D]. 苏佳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程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研究[D]. 徐荣蓉. 扬州大学, 2020(02)
- [6]中学古诗文中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研究[D]. 徐国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7]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评研究[D]. 焦虹.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D]. 乔国恒. 山东大学, 2018(02)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演讲辞教学研究[D]. 郑后秀.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