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表粉饰对当前中美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警红[1](2021)在《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的蔓延,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承受着较高的融资压力。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与方法旨在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企业融资时普遍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不仅不会分散企业控制权,而且还具有手续简单、可以抵税等优点,因此债务融资成本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债务融资成本的最终确定是借贷双方经过博弈之后的结果,而在双方博弈过程中,委托代理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起着关键作用。审计意见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代理成本,并且审计意见作为客观独立且专业的信息,是债权人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债权人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会影响债务融资成本。此外,企业所处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高低不同时,也会对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为解释变量,以债务融资成本为被解释变量,以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联合发布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为调节变量,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以2008年至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两者的关系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此外,本文还考虑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的差异,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水平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关系的影响。经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标准无保留意见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企业相比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更低。(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中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强化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对债务融资成本的缓解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关建议:(1)政府应完善金融环境,加强信息监督,加强金融支持,重视信息披露,合理运用经济政策,强化政策引导;(2)政府也应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加大力度有效服务,同时优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新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3)银行应加强信贷风险评估,落实风险责任制度,促进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4)企业应加强反思总结,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正确获取标准审计意见,缓解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内控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力度,降低代理成本,加强对债务融资的管控,以及全面看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谋求长远发展。
杜换民[2](2020)在《商誉后续计量方式与公司盈余管理 ——基于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行商誉的后续计量方式为减值测试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从公允价值的角度计量商誉。减值测试法的操作空间与盈余管理问题对上市公司监管以及公司的并购影响深远,使得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课题。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问题。基于上市公司的商誉价值的统计数据及其变化规律,以全通教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案例,考查该案例公司2014-2018年间的商誉价值变化与兼并收购案情,并将该公司最重要也是金额最大的一次并购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其余引起商誉价值变化的并购也进行了相应阐述,重点比较分析商誉减值测试和系统摊销法两种计量方式对案例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并以济民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二六三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减值测试方法为参照,给出商誉后续计量方式与公司盈余管理的逻辑关联特征。研究表明,当前商誉减值测试的后续计量方式存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自由裁量权大、市场监管难、存在明显的选择性信息披露及盈余管理空间、财务指标波动性大的特征。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商誉后续计量的会计准则实施细则优化、商誉减值测试细化、提高准则可操作性、强化商誉减值信息披露、摊销法纳入商誉后续计量。
沈竺逸[3](2020)在《高新技术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产业在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阶段。由于国家明确的战略目标,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源配置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另一发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投资者结构存在缺陷,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这是否会引起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需要付出更多的风险溢价,是否会影响到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真实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以2008-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与Kim和Sohn(2013)的结论相反,表明在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所表现出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能有效地被外部投资者识别。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利润操纵的盈余管理行为更难被外部投资者察觉,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通常不受外部监测或审查,也更难以被内部监控体系(如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发现。因此,真实盈余管理可能不会受到良好治理机制的限制,从而使外部投资者对企业业绩评价更为困难。因此,企业的真实业绩被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所掩盖,管理者可能会挪用更多的现金,操纵了公司不易被发现的生产经营及投融资行为,从而真实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这种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外部投资者不容易获取公司真实的经营能力,导致投资判断过度依赖过去的盈余能力,错误地估计了真实盈余管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水平,并将这类企业放入稳健组合,降低了投资者的回报预期。高新技术企业也因为粉饰后的优秀业绩,较容易地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降低了公司的权益融资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1、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长期持股的稳定型机构投资者能有效降低权益资本成本;2、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在稳定型机构投资者的约束下,真实的盈余管理更加可能被识别,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可以削弱“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从而肯定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刘涉[4](2019)在《会计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成因剖析及应对措施》文中提出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上市公司规模和数量的大幅提升,也带动了证券市场的资金容量与日俱增,越来愈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必然会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无疑是投资者选择的最佳参考。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作为非标审计报告的一种,其反馈的信息往往不像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审计报告那般明了,部分财报信息使用者对这一类型的审计报告较为陌生,故容易对决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2006-2018年13年间出具的167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对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成因进行汇总并针对成因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首先用数据说明近些年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解释,其次对这些审计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包括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型,会计事务所规模等;再次是分析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基础;再次从上市公司、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以及监管环境四个角度探究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成因;最后针对多方提出相关应对措施。该研究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上市公司对重大信息避重就轻的披露行为,提高报告真实性,为监管机构审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内部信息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有助于投资者客观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和内部控制状态,为投资者投资行为提供保障。
马瑞颖[5](2019)在《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研究 ——以博元投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票据市场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应收票据金额变大、数量变多、承兑期限变长等方面。此外,更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应收票据造假达到虚增收入、粉饰利润的目的,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2018年6月,财政部宣布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两个科目,这一新规对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提出新要求,同时也对应收票据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审计实务中,上述应收票据的变化并未引起注册会计师对应收票据审计足够的重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对应收票据的关注,加之应收票据审计制度存在缺陷,应收票据审计程序存在设计不合理、执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应收票据审计证据,最终得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应收票据逐渐成为审计的“重灾区”。因此,过去单一的应收票据审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给应收票据带来的变化,应收票据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亟待更新,研究现阶段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问题及审计对策十分具有必要性。本文基于应收票据的概念界定,结合票据功能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以2009-2018年十年间因应收票据违规行为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企业和事务所为样本,归纳总结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现状,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博元投资票据造假案作为具体案例,详细研究其应收票据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据此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的对策与建议。文章最后对本文研究结论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同时展望应收票据审计研究的空间与前景。希望文中的失败案例能对上市公司和事务所起到警示作用,得出的研究结论能够提高上市公司及注册会计师对应收票据的重视程度,创新审计方法、优化审计流程,推动应收票据审计操作的改革与完善。
张婷婷[6](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雅百特公司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作为国家管理部门、企业、投资人以及债权人等各方利益主体提供财务经济状况的信息系统,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为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其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的结果。尤其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宏观层面可以影响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在微观方面可以影响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和经营管理与决策,因此,消除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资本市场又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信息能够直接反映上市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是经济调整的风向标、利益分配的基础,具有参考权衡利益分配的功能。同时,会计信息也是履行约定的各类人员薪酬等的参考依据。倘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会对整体社会经济、上市公司本身以及投资人和债权人等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和影响。对整体经济社会来讲,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市场秩序得不到良好的维护,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对上市公司来讲,虽然短期之内利用虚假的盈利信息规避了监管,达到上市、再融资或避免退市的目的,但是会计造假不可能长期维系下去,最终将降低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并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对投资人和债权人来讲,会计信息失真会引导其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并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讲更为重要,影响面更广,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难以估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始终是金融行业管理的重大难题。如何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不良现象的发生,已然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作出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主要表现形式等,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对策或建议,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雅百特公司为例,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和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分为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与框架,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及文献综述。首先阐述会计信息的概念、质量特征与主要作用,并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分类以及影响因素。接下来,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第三章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与危害性。在介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微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层面两个方面出发阐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危害性。第四章是雅百特公司案例分析。在介绍雅百特公司发展背景和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因素、人员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内部因素五个方面出发分析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并对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经济后果展开叙述。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从政府层面、人员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公司内部审计层面五个方面出发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归纳了本研究形成的结论和成果,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自我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李明睿[7](2019)在《公司债务违约风险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企业债务违约事件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本文采用案例与实证结合的方法,在国内外大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选取2009-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Lennox(2000)的研究模型,立足于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事前视角深入探讨债务违约风险对其产生的影响。对公司实现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两个实现手段:支付超额审计收费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分析债务违约风险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以及债务违约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在此研究结果下,以“五洋建设”违规发行债券为案例,将实证研究结果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进行验证,以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公司进行审计意见购买时的财务状况,审计意见购买的过程与动机。研究发现:为了避免债务违约风险的实际发生,公司债务违约风险越高的情况下越有可能进行审计意见购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或支付超额审计费用等手段实现往往是此类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主要方式,并且以上情况在改变债务违约风险度量指标、样本配对、排除违约风险改善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则发现债务违约风险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同样存在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中,同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显着降低了审计质量。针对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从企业内部出发,将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从管理层手中转移出去,如对于发行债券的公司应由债权人选择事务所进行审计。对于发行股票的公司而言,应由公司股东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其次应当加强外部监管和行业监管,如要求企业披露事务所更换的理由及审计费用,以及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最后应当加大对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震慑双方通过合谋获取标准审计意见的动机,从而降低审计意见购买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相关参考和建议。
黄凤娇[8](2019)在《欣泰电气强制退市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中完善而操作性强的退市制度,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可以使证券市场的运行平稳有序,也可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但我国的退市制度自2001年正式建立以来,A股市场退市公司数不足百家,平均退市率不足1%,退市制度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除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原因以外,这与我国退市制度的标准、流程以及退市实施的配套制度等的不完善不无关系。我国证券市场的能否健康发展,投资者对市场能否充满信心,都与退市制度完善与否紧密相关。2014年10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增加了强制退市的范围,包含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息披露违规两种情形。表明了监管机构加大对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决心。正在证监会积极推行退市制度改革之时,欣泰电气欺诈发行的重大违法行为浮出水面。欣泰电气作为我国第一家因欺诈发行而强制退市的公司,对其进行案例研究对探索我国退市制度的完善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梳理我国退市制度的发展脉络,介绍退市相关理论知识,对比国内外退市制度的差异,为文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再对欣泰电气退市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在退市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在制度层面上尽可能完善,同时给予上市企业、中介机构、监管者和投资者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分部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等,对全文起一个引领作用;第二部分是退市相关理论知识的梳理,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案例背景的介绍,包括欣泰电气公司简介、所处行业地位、上市经过和强制退市过程及违法概况。第四部分从公司自身经营管理、中介机构的监管、强制退市制度以及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本次欺诈发行所用的财务造假手段;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两类中介机构在履行外部监管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从退市标准、退市流程及退市配套制度来探讨对退市制度值得改进之处;最后从投资者权益保护角度,分别分析了股份减持的限制、退市整理期的设立、先行赔付制度和上市公司的赔偿。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归纳出此事件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分别对公司、中介机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给出对应的建议。
李曼芳[9](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外部投资者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财务报告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所以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一个公司的运营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相关专家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重述非常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上,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财务重述事件发生的比较多,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本文将深一步的探究财务重述的动因以及其造成的经济后果。由于我国财务重述现象泛滥,本文先对2014至2017年的财务重述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4-2017年每年将有1/4的公司进行了财务重述,遍布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其次,财务重述报告的披露形式严重缺乏规范,很多企业完全是根据自主的选择进随意披露,这其中就包括标题财务重述报告的内容和起因不统一。另外,统计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相关财务报表,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股东和实际控股人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相关联账户等等。在对我国财务重述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之后,本文对财务重述的类型进行了一次划分,企图从不同类型的财务重述的角度出发,分别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及带来的经济后果。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本文选取了我国财务重述频发的制造业中的上市公司——佳电股份进行研究。本文对佳电股份的每一次财务重述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佳电股份的财务重述中有针对企业以前披露错误的会计信息或未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的正常财务重述,也有因为以前年度会计信息造假而被迫进行的恶意财务重述。在对佳电股份财务重述的动因分析中,本文分析佳电股份财务重述的主要动因是企业内部盈余管理、企业存在“保壳”压力、企业存在融资需求,还有就是公司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披露质量。在对佳电股份财务重述经济后果的分析中,本文发现佳电股份财务重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重述日前后的股价,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佳电股份管理层的变更,同时对佳电股份的客户与供应商的集中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薛艳菲[10](2019)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激励企业创新的手段抑或盈余管理的工具 ——基于复星医药和海正药业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研发活动被视作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用以衡量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注重各领域的创新提升,并愈发注重科技发展,采用创新促进发展的策略。在企业整个经营活动支出中,研发费用占比不断加重,逐渐发展成经常性、固定性的支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国颁布了关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新会计准则,该准则规定,将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由费用化转变为有条件资本化。这一目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善企业盈利指标,促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并与国际准则趋同。同研发支出原来全部费用化的模式相比,有条件资本化更符合经济实质。但是由于准则中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判别标准是五个原则性的条件,其各阶段无法明确区分,同时对研发的披露无强制性要求,因此在研发不断投入的过程中,企业很有可能会利用这一准则进行盈余管理,达到美化财务指标的目的。为了研究研发支出准则变化究竟给企业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是否真正对企业创新起到激励作用抑或是否带来盈余管理的可能。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和对全行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又采取双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了高研发支出的医药行业中的代表上市公司——复星医药和海正药业进行分析。在复星医药案例中本文主要研究了准则变化前后该公司研发投入情况包括人员投入、费用投入和相关研发平台的创建。从其主要产品和相关利润情况等角度研究在投入之后所产生的研发产出。在海正医药案例中本文主要首先从资本化口径和会计政策一致性角度论证了其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同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医药行业现状和海正药业今年财务状况探究其盈余管理的动因。最后得出结论:新准则中研发支出费用化到有条件资本化的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激励公司加大研发活动支出,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但是这一准则变化也确实给企业带来了盈余管理的便利性,尤其在研发支出资金投入大而上市公司绩效大幅下滑之时。因此,本文还总结归纳了相应针对性举措和启示。
二、报表粉饰对当前中美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表粉饰对当前中美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债务融资成本的界定 |
2.1.2 审计意见的界定 |
2.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界定 |
2.2 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 |
2.2.1 审计意见对股权投资的影响 |
2.2.2 审计意见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
2.3 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外部因素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
2.3.2 内部因素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
2.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 |
2.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2.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
2.5 审计意见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
2.6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
2.7 文献述评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信号传递理论 |
3.1.3 委托代理理论 |
3.1.4 不完全契约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 |
3.2.2 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审计意见的度量 |
4.2.2 债务融资成本的度量 |
4.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 |
4.2.4 控制变量的度量 |
4.3 模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 |
5.3.2 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 |
5.4 进一步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替换被解释变量 |
5.5.2 控制公司治理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宏观层面 |
6.2.2 中观层面 |
6.2.3 企业层面 |
6.3 研究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商誉后续计量方式与公司盈余管理 ——基于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誉计量的相关研究 |
1.2.2 商誉减值的相关研究 |
1.2.3 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3 论文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商誉与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 商誉的概念与计量 |
2.1.1 商誉概念的起源及发展 |
2.1.2 商誉的特性和分类 |
2.1.3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及其演进 |
2.2 盈余管理的概念与方式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
2.2.3 盈余管理的方式 |
2.3 商誉后续计量与盈余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价值与减值描述性统计 |
3.1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价值的描述性统计 |
3.2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描述性统计 |
3.3 统计结果述评与案例选择 |
3.3.1 统计结果述评 |
3.3.2 案例公司的选取依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公司的兼并收购与商誉减值 |
4.1 全通教育的情况介绍 |
4.1.1 全通教育的选取背景 |
4.1.2 全通教育的基本情况 |
4.2 全通教育的并购过程描述 |
4.2.1 全通教育的首次兼并收购 |
4.2.2 全通教育的后续兼并收购 |
4.3 并购商誉价值减值 |
4.3.1 全通教育业绩承诺和商誉减值 |
4.3.2 参照公司的业绩承诺和商誉减值 |
4.4 业绩承诺与商誉减值述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并购商誉后续计量的经济效果与启示 |
5.1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经济效果的比较 |
5.1.1 减值测试法下的商誉价值后续计量的经济效果 |
5.1.2 系统摊销法下的商誉价值后续计量的经济效果 |
5.1.3 两种方法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比较 |
5.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2.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财务报表波动性影响 |
5.3 案例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高新技术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高企”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
三、论文创新 |
四、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利润操纵和真实盈余管理) |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动机 |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
(四)盈余管理的后果 |
二、机构投资者文献综述 |
三、权益资本成本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一、真实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假设 |
二、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的筛选和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择和定义 |
(一)机构投资者测度模型 |
(二)真实盈余管理(REM)测度模型 |
(三)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 |
(四)控制变量 |
三、模型构建 |
(一)真实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模型构建 |
(二)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真实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一)局部检验回归 |
(二)变量替代检验回归 |
(三)内生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和相关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会计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成因剖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审计报告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博弈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相关概念 |
2.2.1 审计报告 |
2.2.2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
2.2.3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与其他非标审计报告区别 |
2.2.4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出具的依据 |
2.3 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后果 |
2.3.1 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
2.3.2 对会计事务所造成的影响 |
2.3.3 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影响 |
2.3.4 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
第三章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出具现状 |
3.1 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分类统计 |
3.1.1 按上市公司被ST情况分类 |
3.1.2 按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分类 |
3.1.3 按出具报告的会计事务所规模分类 |
3.2 形成无法表示意见基础归纳分析 |
3.2.1 结合形成无法表示意见基础的原因分析 |
3.2.2 结合上市公司被ST情况归纳 |
3.2.3 结合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归纳 |
3.2.4 结合出具报告的会计事务所归纳 |
第四章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成因分析 |
4.1 内部因素 |
4.1.1 高层失信 |
4.1.2 内控失范 |
4.1.3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 |
4.1.4 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
4.1.5 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 |
4.2 外部因素 |
4.2.1 行业背景和严监管环境带来的威慑 |
4.2.2 会计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
4.2.3 注册会计师执业素养的影响 |
第五章 避免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出具的应对措施 |
5.1 上市公司 |
5.1.1 加强对高管行为的约束力 |
5.1.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5.1.3 完善公司治理机构避免权力集中 |
5.1.4 改进和完善关联交易会计核算 |
5.1.5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5.2 外部机构 |
5.2.1 监管部门 |
5.2.2 会计事务所 |
5.2.3 注册会计师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提升专业知识以“理解”审计报告 |
6.2.2 关注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事务所 |
6.2.3 关注ST企业近年是否持续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
6.2.4 分行业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进行重点关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研究 ——以博元投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二、应收票据审计理论基础 |
(一)应收票据概念界定 |
(二)应收票据审计理论 |
三、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现状及审计的特殊性 |
(一)证监会应收票据审计处罚情况汇总 |
(二)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现状分析 |
(三)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的特殊性 |
四、博元投资应收票据审计案例分析 |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
(二)博元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
(三)应收票据审计问题的成因 |
五、完善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
(一)审计人员提高重视程度与审计能力 |
(二)规范具体的应收票据审计程序 |
(三)财政部完善应收票据信息披露制度 |
(四)中注协制定应收票据审计操作指引 |
六、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雅百特公司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层面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定量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定性分析法 |
1.4.5 计量分析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概述 |
2.1.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概念 |
2.1.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2.1.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 |
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
2.2.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
2.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
2.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理论 |
2.3.1 经济人假设与利益驱动 |
2.3.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效益理论 |
2.3.3 基于现代契约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 |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4.1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定义的研究 |
2.4.2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分类的研究 |
2.4.3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研究 |
2.4.4 关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策的研究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与危害性 |
3.1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
3.1.1 虚构交易事实 |
3.1.2 不恰当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3.1.3 掩饰交易事实 |
3.1.4 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
3.1.5 采用线下项目调节利润 |
3.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危害性 |
3.2.1 微观经济层面的危害性 |
3.2.2 宏观经济层面的危害性 |
第四章 雅百特公司案例分析 |
4.1 雅百特公司简介 |
4.2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始末 |
4.3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
4.3.1 虚构交易事实 |
4.3.2 掩饰交易事实 |
4.3.3 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
4.3.4 采用线下项目调节利润 |
4.4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动因分析 |
4.4.1 政府因素 |
4.4.2 人员因素 |
4.4.3 社会因素 |
4.4.4 技术因素 |
4.4.5 内部因素 |
4.5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后果 |
4.5.1 影响公司经营和利润 |
4.5.2 资金财产风险加剧化 |
4.5.3 严重误导投资行为 |
4.5.4 影响金融市场秩序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
5.1 政府层面 |
5.1.1 实现对配股政策的优化改进 |
5.1.2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力度 |
5.1.3 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法 |
5.2 人员层面 |
5.2.1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招聘与甄选 |
5.2.2 强化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 |
5.2.3 加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
5.2.4 加强对领导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
5.3 社会层面 |
5.3.1 完善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 |
5.3.2 统一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 |
5.3.3 实现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同步 |
5.4 技术层面 |
5.4.1 应用区块链技术识别会计信息失真 |
5.4.2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
5.5 公司内部审计层面 |
5.5.1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
5.5.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
5.5.3 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机制 |
5.5.4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公司债务违约风险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4 研究价值与政策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
3.1 文献回顾 |
3.1.1 审计意见购买实现手段 |
3.1.2 审计意见购买产生原因 |
3.1.3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3.2 假设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实证检验方案与实施步骤 |
4.4 研究模型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多元回归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拓展性检验 |
6 研究结果的实际验证 |
6.1 “五洋建设”公司简介 |
6.2 “五洋建设”经营情况 |
6.2.1 现金流情况 |
6.2.2 偿债指标分析 |
6.2.3 公司面临债务风险分析 |
6.3 “五洋建设”审计意见购买过程 |
6.3.1 债务违约风险上升为审计意见购买提供动机 |
6.3.2 债券发行情况 |
6.3.3 购买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 |
6.3.4 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
6.4 “五洋建设”审计意见购买结果 |
6.4.1 债务违约实质发生 |
6.4.2 “五洋建设”破产重组 |
6.4.3 证监会做出行政处罚 |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欣泰电气强制退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中美退市制度比较 |
2.1 我国退市制度概况 |
2.1.1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2 我国退市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3 我国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
2.2 中美退市制度的主要差异 |
2.2.1 美国退市制度标准及流程 |
2.2.2 中国退市制度标准及流程 |
2.2.3 国外退市制度的特点及借鉴 |
2.3 中美退市制度实施效果比较 |
2.3.1 美国退市制度实施效果 |
2.3.2 中国退市制度实施效果 |
2.3.3 我国退市难的主要原因 |
3 欣泰电气欺诈发行案例介绍 |
3.1 欣泰电气公司概况 |
3.1.1 欣泰电气公司简介 |
3.1.2 所处行业分析 |
3.1.3 欣泰上市过程 |
3.2 欣泰电气强制退市过程 |
3.2.1 重大违法行为概况 |
3.2.2 强制退市处罚 |
4 欣泰电气欺诈发行案例分析 |
4.1 欣泰电气公司经营分析 |
4.1.1 财务比率分析 |
4.1.2 经营趋势分析 |
4.1.3 杜邦替代分析 |
4.1.4 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
4.2 中介机构的监管分析 |
4.2.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分析 |
4.2.2 保荐机构监管分析 |
4.3 强制退市制度分析 |
4.3.1 退市标准分析 |
4.3.2 退市流程分析 |
4.4 投资者权益保护分析 |
4.4.1 限定利益相关方股份减持 |
4.4.2 设立“退市整理期” |
4.4.3 保荐机构的先行赔付 |
4.4.4 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赔偿责任 |
5 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
5.1.1 上市公司内部缺乏有效治理 |
5.1.2 中介机构难以保持独立性 |
5.1.3 退市制度的实施未达到预期效果 |
5.1.4 投资者非理性投资现象严重 |
5.2 相关建议 |
5.2.1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
5.2.2 对中介机构的建议 |
5.2.3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5.2.4 对投资者的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财务重述的界定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内部控制理论 |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总体情况分析 |
3.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行业分布情况 |
3.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报告公告形式分析 |
3.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类型分析 |
3.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内容分析 |
3.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状总结 |
4 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主要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
4.1 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主要动因分析 |
4.2 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主要经济后果分析 |
5 佳电股份财务重述的案例分析 |
5.1 佳电股份公司简介 |
5.1.1 公司基本情况 |
5.1.2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
5.1.3 公司经营状况 |
5.2 佳电股份财务重述简介 |
5.3 佳电股份财务重述动因分析 |
5.3.1 保障盈利预测的完成率 |
5.3.2 企业内部盈余管理 |
5.3.3 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
5.3.4 其他原因分析 |
5.4 佳电股份财务重述经济后果分析 |
5.4.1 公司股价波动 |
5.4.2 审计费用增加 |
5.4.3 行政处罚与法律诉讼 |
5.4.4 其他经济后果 |
6 本文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启示 |
6.2.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6.2.2 强化财务人员素质教育 |
6.2.3 健全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 |
6.2.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6.2.5 增强外部审计独立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激励企业创新的手段抑或盈余管理的工具 ——基于复星医药和海正药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发支出及其会计处理 |
1.3.2 研发费用与开发支出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相关理论 |
2.1.2 企业创新相关理论 |
2.1.3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研发支出准则变更与企业创新 |
2.2.2 研发支出准则变更与盈余管理 |
2.2.3 文献述评 |
3. 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
3.1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制度 |
3.1.1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制度变迁 |
3.1.2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模式及国际间比较 |
3.2 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基本情况 |
3.2.1 A股上市公司全样本总体分析 |
3.2.2 按行业分类分析 |
4. 理论分析 |
4.1 研发支出准则变更与企业创新分析 |
4.2 研发支出准则变更与盈余管理条件和动机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因素 |
4.2.2 中观行业因素 |
4.2.3 微观企业因素 |
5. 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复星医药案例分析 |
5.1 公司简介 |
5.2 研发支出准则变更与复星医药研发投入 |
5.2.1 研发人员投入 |
5.2.2 研发资金投入 |
5.2.3 研发平台创建 |
5.3 研发支出准则变更与复星医药研发产出 |
5.3.1 资本化率 |
5.3.2 营收利润 |
5.3.3 专利产品 |
6. 研发支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海正药业案例分析 |
6.1 公司及研发流程简介 |
6.1.1 公司简介 |
6.1.2 医药生物研发流程简介 |
6.2 海正药业盈余管理判定 |
6.2.1 盈余管理判定标准 |
6.2.2 会计政策一致性 |
6.2.3 资本化口径合理性 |
6.3 海正药业盈余管理条件和动机分析 |
6.3.1 宏观:外部环境不利 |
6.3.2 中观:行业研发特性 |
6.3.3 微观:海正药业财务情况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局限性和未来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报表粉饰对当前中美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D]. 王警红.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商誉后续计量方式与公司盈余管理 ——基于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分析[D]. 杜换民.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高新技术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D]. 沈竺逸.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会计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成因剖析及应对措施[D]. 刘涉.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5]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研究 ——以博元投资为例[D]. 马瑞颖.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6]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雅百特公司的案例研究[D]. 张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公司债务违约风险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研究[D]. 李明睿.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欣泰电气强制退市案例研究[D]. 黄凤娇. 重庆大学, 2019(10)
- [9]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D]. 李曼芳.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10]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激励企业创新的手段抑或盈余管理的工具 ——基于复星医药和海正药业的案例分析[D]. 薛艳菲. 苏州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