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

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

一、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卢丛,李青[1](2021)在《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以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原则,并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伦理实践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需要生态伦理的指导,只有坚持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目标和生态伦理原则,重视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实践,并把开发问题纳入到整个社会视野中考虑,才能确保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石映昕,杨尚勤[2](2021)在《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已经凸显,多种文旅融合业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生态旅游本身是一种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推广某种优质价值观念或文化理念的类型化旅游活动,对于传统旅游业来说天然具有符合我国当前"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性"底子。生态旅游观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并脱胎于我国古代山水旅游之中,与当代生态旅游具有天然耦合性,并能够对其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同时,探究现代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观的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也是实现党和国家倡导的"文化、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重要举措。

陈威旭[3](2019)在《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公众生态文化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生态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森林公园拥有大量集中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的极佳场所。重庆市88座市级以上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各功能区均有分布,且大多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便于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因此,构建适合重庆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基于针对公众和森林公园管理者的问卷调查,运用SWOT-AHP方法对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具体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第比利斯宣言,卢卡斯模式、环境素养模型和森林公园的资源特点,提出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目标、原则、对象和内容,总结了生态文化教育的途径,管理内容以及运行机制,建立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对案例和实践的研究,建立以包括基地运营、教育途径,解说系统以及教育团队为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实施体系。(2)通过对重庆市公众进行调查,分析的公众的生态文化教育的参与状况、生态文化素养和需求。通过对重庆市50座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基于重庆市森林公园特点,对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确定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影响因素。(3)构建AHP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由专家调查法得出各层次的相对重要性和各指标的实际强度,其次计算出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和层次总排名权重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然后将实际强度和层次总排名权重相乘得到综合强度,得出对影响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的实际排序。计算SWOT各组间矩阵的总体强度,总优势强度值是1.2283、总劣势强度值是-1.0675、总机遇强度值是1.0082、总威胁强度值是-0.4439,构造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四边形,战略重心为P=(0.1608,0.5643),战略强度为0.5967,确定发展战略为以SO开拓型为,WO争取型为辅。最后提出几项具体的发展对策:明确发展目标,分区分级开展教育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建设硬件设施,加强人才招募培养和管理,优化活动和课程设计、重视社会创新、加强国际合作。

刘静佳[4](2019)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能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了改善环境污染和防止破坏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保护地类型,也承担着环境教育的核心功能,这一功能将对国家公园功能体系的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国际上国家公园一直都是环境教育天然的大教室。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中国国家公园有了漂亮的环境教育大教室,却出现了少有学生、少有教师、少有教材、少有教育机构的“一有四少”的状况,环境教育教室缺乏活力;而在国家公园之外,以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为主要表现的环境教育类商业活动却供不应求。面对这两组冷热矛盾,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将人们吸引至国家公园场域内主动接受环境教育,成为国家公园探索和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囿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公园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局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研究此前并没有在国家公园的系列研究中占到重要位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过程中,应该以系统思想和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引入系统理论、动力机制和多中心理论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是一种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从要素至系统至功能再到路径的体系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双模型引入系统理论、动力机制和多中心理论等相关理论,基于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在对模型要素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结构模型(ESFP-S),这一模型包括系统要素(E-Elements)、动力子系统(S-Subsystems)、功能(F-Functions)和路径(P-Paths)四要素,体现了动力机制的整体存在,缺一不可。进一步厘清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机理模型(ESFP-M),为黄石与普达措的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2、运用动力机制双模型对比发现普达措的短板通过运用ESFP-S和ESFP-M动力机制双模型,根据在美国和中国的田野调查资料,将黄石和普达措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动力机制无论是要素构成还是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真正构建起来。黄石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磨合,环境教育已经进入“汽车”时代,动力系统要素齐备,建立了以推动力、协同力、引导力、拉动力和驱动力为作用力的动力子系统,这五种力的合力决定了黄石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动力,合力的大小决定了动力的大小,使得黄石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沿着公益性、市场性和混合性三条路径前进,成为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国际范例,在不同的道路上都能发挥动力机制,飞速前进。同黄石相比,普达措环境教育的动力机制存在如下短板:①结构模型(ESFP-S)中系统要素、动力子系统、功能和路径都存在缺失问题;②机理模型(ESFP-M)中人员流和资金流呈现单一、媒介流呈现静态化的特征;③其动力子系统中摩擦力系统的存在对公园环境教育的动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尚未形成闭合的动力功能。动力系统要素的单一和阻力的存在对公园环境教育的开展起着制约作用,容易形成“木桶”的短板原理;加之年轻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现阶段走在唯一道路上却受限于种种摩擦阻力,动力系统也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转受限于协同力子动力系统的不完善和不完备,因此需要结合公园的实际状况以及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现实需求,弥补短板。3、修正普达措模型并构建其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体系通过前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对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模型进行修正,主要从要素健全、动力系统提升、功能完善和路径开拓四个方面进行修正。根据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中存在的要素、动力子系统、功能和路径的缺失问题,提出了从理念、主体、利益和制度维度的多维构建策略,来实现普达措国家公园动力机制的良好协调运作,从而实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创新点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理论双模型;二是构建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体系;三是发现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子系统内含的摩擦力系统。研究对于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动力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解决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中出现的两组冷热矛盾,促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张美钟[5](2018)在《泰北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小型的社区生态文化旅游要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控制游客数量的进入社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要解决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关系的问题。泰国清迈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是一个泰国国家旅游局重点推荐学习的典型案例,但在发展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对该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要解决好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需要有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社区旅游的收入再次分配给全社区居民。还需要根据差异性实现分配,将社区居民弱势群体考虑在内,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定好利益分配的机制是需要靠全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各个环节,使每个居民能够从自身的利益诉求,制定出满足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保护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传承独特的当地性知识与传统文化,创造出能满足本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与外来游客对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需要。要实现该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居民应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社区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共同探讨和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整个社区生态文化旅游良性发展,使小型的社区生态文化旅游能够健康地持续发展下去。

胡科翔[6](2018)在《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得益于国家层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顶层推进,其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预期,但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生态旅游的发展缺少法律规制的紧贴跟进和密切配合,以致各种问题不断暴露丛生,违法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肆意滥用与过度开发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污染方面,可谓是殊为突显。跟传统产业相比较,作为被长期誉为“朝阳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旅游业,按理说应属于环境保护责任负担较轻的产业之一,作为其升级发展的孕育产物,生态旅游的破茧而出更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己任,从而实现旅游效益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双赢。不过由于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理念模式与我国目前法律规制的现实状况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同步的地方,因此其很多时候只是被当做一种口号式的宣传而被广为知晓,所以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运营的实际工作中,依然导致了各种损害环境资源的现象频发。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生态旅游资源的损害问题,紧紧抓住法律规制这一“牛鼻子”才是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从特定行业领域和专门实践范畴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要领之一。本文着眼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所暴露出的各种乱象,引申并总结出当前面临的生态旅游资源规制难点,然后将全文划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围绕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内涵阐述了基于法理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架构;第二部分从生态旅游资源适用于法律规制的特征、法律关系主体的识别以及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的静态与动态属性分析等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研究内容体系;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法制化框架,然后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剖析了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所在;第四部分从生态环境损害预防的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旅游规划的法治本质原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确立和加强旅游规划环境处置职能、确认和厘定旅游规划环境责任、设计和完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制度来达成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的环境问题防治机制建构;第五部分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资源管理角度出发,设想了利用旅游环境税和国家公园分别作为管治工具与管治平台,并在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利基础上,为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环境公共治理的路径达成铺平了道路;第六部分从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环境损害产生以后的法律救济角度出发,基于对旅游环境权的甄别和梳理,探讨了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设想,并讨论了怎样利用司法救济渠道来助推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塑。本文的立论基础先是从理论上扎实阐明何谓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和特征表现,然后借助法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撑为本文架构起有理有据、条理得当的论据要素,同时通过分析围绕生态旅游资源使用问题而生成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识别出它们背后的利益主体来为后续研究定下依据基调,紧接着就是立足于问题导向性的研究方式从各种典型案例中找到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需要破解的诸多难点,最后围绕这条规制难点的逻辑主线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公共治理和损害救济等三大程序环节中,提出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陈海波[7](2018)在《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再思》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指符合生态学运思范式的旅游活动方式。因此,生态旅游的价值不在于如何指导某一具体的旅游活动类型,而应该将侧重点放在所有旅游活动的伦理属性上,并以此为突破口和逻辑起点,生发出旅游伦理学的研究线索,即重点考察旅游者的活动会不会对吸引物的"生态"产生不利或导致其消失的影响。

是丽娜[8](2018)在《基于生态伦理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旅游业健康发展受到严峻生态问题的直接威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严重背离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表面上看,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是由管理、经济和技术等因素造成,本质上却是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所致。目前国内外都不同程度忽视对湿地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深层次根源的探究,本研究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伦理和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探索当代中国湿地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发现生态伦理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和价值定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是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湿地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湿地生态系统是脆弱及不稳定的,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该具备自我维持发展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种能力。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具有双重效应,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蕴涵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三大目标。湿地旅游系统内部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介(旅游产业组织)组成,对内部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当前相关研究构架分散、不够系统的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专家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调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游憩和审美、环境、科学、历史文化和保健价值。然而开发中存在水体富营养化、动植物种群结构改变、环保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环境解说及监测系统不完善、旅游环保专业人才缺乏等生态环境问题。应强化政府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伦理责任,坚持湿地旅游资源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湿地旅游规划、湿地环保法规政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往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单纯从资源或环境保护角度研究,没有系统从旅游产业的运行过程分析,提出对各类旅游企业可操作性的措施。通过总结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现状及原因,提出效率、公平、和谐、节约等生态化发展目标。旅游企业是湿地旅游业的微观基础,履行生态道德责任必然成为其经济行为的合理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湿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新型实践手段。旅游者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以往侧重对其生态环境知识及生态行为倾向的研究,然而近年研究发现旅游者生态意识和道德发展水平是促发生态行为的关键。本研究结合国际上测量环境态度最常用的NEP尺度,尝试构建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尺度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溱湖旅游者(4.048)比一般的游客(4.002)表现出更好的生态意识和倾向,但是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4.121)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于“生态伦理观”的得分较低(3.922),对景区的住宿及服务条件要求较高(3.785),说明生态意识中存在知行脱节,生态行为滞后于生态情感、意志的现象。溱湖旅游者生态意识和态度多来源于理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历实践洗礼生态意识更为稳固,对旅游生态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相应的实践经历有助于奠定良好的环境情感基础。溱湖旅游者对间接管理措施的认同程度(4.18)远远高于直接管理措施(3.35)。生态伦理对培育湿地旅游者具有道德教化、规范约束、评判激励等作用,对生态美的体验是湿地旅游者自发生态行为的情感基础,能从根本上改变旅游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内在自觉地规范其生态行为和实践活动。探讨生态伦理视域下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应尊重湿地旅游资源内在价值、坚持保护性开发,美化湿地生态景观、强化湿地生态功能,坚持生态正义、湿地旅游资源利用与补偿并举;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生产生态化,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加强生态价值观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引导,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湿地产业集群生态化,采用生态技术实现湿地生态还原与修复,节约配置资源完善湿地旅游服务功能;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负责任的湿地旅游者,制定湿地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增强对湿地生态景观的感知与体验,协同教育提高生态道德实践能力,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季轩民,崔家友[9](2016)在《生态旅游中的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中出现了很多的伦理问题。生态旅游有其伦理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

王屏[10](2015)在《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中西方游憩者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在森林旅游为现代林业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背景下,中国森林生态服务经济功能价值得以实现,然而,森林景区的建设至今仍大多停留于初级阶段,强调开发却忽视游憩者本身对资源的破坏,可持续森林管理实践如何由单纯保护向保育并举转变,进一步将游憩者对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小值,其间解说则为关键。因此,本文从生态文化全新角度审视中国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揭示其解说体系的内在规律。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目标维度和构件要素研究在阐明森林旅游解说属性前提下,依据生态文化内涵有所创新地提出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目标;并于解说传播实质入手,解析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件要素。结果表明:(1)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目标为生态审美愉悦和生态道德教育。(2)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件要素为解说信源、解说受众、解说对象、解说载体,其中将解说载体细分成人——机系统、人——物系统、人——人系统三种类型。2、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内核和效用因子研究立足解说目标,厘清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相关概念及结构变量间逻辑关系,以体验为核心范畴选取心理学、美学、传播学作为研究理论谱系,探察游憩者最优生态体验塑造机制;并借鉴SMRM解说系统规划模式,提取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内核与效用因子。结果表明:(1)森林游憩者最优生态体验感知机制应由心理集合与环境协同共同塑造。(2)完整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内核应涉及解说目标、解说受众、解说过程、解说效果四个层面。(3)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效用因子分别为解说文本、解说媒介、解说序列。3、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量表开发和实证研究根据森林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概念操作化过程设计测量项目,通过两阶段预调查数据分析、焦点小组访谈,开发出正式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量表;并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和中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问卷调查地,在对概念模型中研究假设的有效性验证基础上,提供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量表由解说重要性、解说文本、解说媒介、解说序列、解说效果五个维度构成,具有良好的结构信度和效度。(2)中西方森林游憩者关于解说文本、媒介、序列对森林公园旅游解说重要性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3)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的观景思维、解说句式、解说风格偏好均不受结构特征影响,但三者偏好中西方森林游憩者存在差异。(4)中西方森林游憩者对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媒介选择的分类均可归为人人、人物、人机三种,三个分类彼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但其间的分类排序中西方则存有一定区别。(5)中西方森林游憩者对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内容排序评价结果保持一致。(6)中西方森林游憩者关于生态知识、体验、态度、行为两两间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分别对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生态知识、体验、态度、行为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生态知识、体验、态度、行为整体作用对森林公园旅游解说效果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4、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采用系统论思想明晰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运行机理,将理论应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围绕解说效用因子进行中西方游憩者比较研究,遵循生态行为产生的过程定式,深入剖析生态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分层定位模式为双重体验逻辑、耦合功能应用、连锁梯度效应、场所精神承载。(2)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实现路径为生态场域形构的信息干预、生态认知交互的道德演化、生态体验唤醒的行为感应。

二、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态伦理观视角下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
    1.1 生态伦理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分析
    1.2 生态伦理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必要性分析
        1.2.1 生态伦理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
        1.2.2 生态伦理体现生态公正的原则
        1.2.3 生态伦理体现生态责任的深度
2 生态伦理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关系
    2.1 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与特征
        2.2.1 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2.2.2 生态旅游产品的特征
    2.2生态旅游产品与传统旅游产品的区别
    2.3 生态旅游产品的生态伦理内涵
        2.3.1 生态伦理观体现了生态旅游产品内外价值的统一
        2.3.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理念核心要素
    2.4 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2.4.1 指导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石
        2.4.2明确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
        2.4.3 指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
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原则及策略
    3.1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原则
        3.1.1 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原则
        3.1.2 爱惜自然价值的生态伦理原则
        3.1.3 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生态伦理原则
        3.1.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
    3.2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3.2.1 重视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3.2.2 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
        3.2.3 加强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2)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文化旅游观视角下生态旅游的再认识
    (一)传统文化激活现代生态旅游发展
    (二)传统旅游观对生态旅游的现代性意义
        1.“远游观”为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新模式的推广提供契机。
        2.“比德观”为“旅游+文化”形式的文化底蕴赋能。
        3.“生态观”助力生态旅游现代性社会效能的实现。
二、现代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观的融合情况与相应问题
    (一)现代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观的初步融合
    (二)当前融合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三、现代生态旅游对传统旅游观的创新应用路径
    (一)激活当代生态旅游中传统旅游观的文化属性
        1.合理布置区域性传统旅游观的渗透
        2.整合能够传递传统旅游观的旅游资源
    (二)借助传统文化的天然品牌能量打造当代生态旅游名片
        1.利用传统节会活动
        2.突出“非遗”资源的文化精髓
    (三)生态旅游相关方协同助力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发展
        1.更新和完善相关政策与规定,保障生态伦理体系的指导性
        2.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生态觉悟,确保融合目标的统一性
        3.将生态意识纳入从业者的专业培养中,保证融合发展的可执行性

(3)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
        1.2.1 森林公园
        1.2.2 生态文化
        1.2.3 环境素养
        1.2.4 环境行为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3.1 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1.3.2 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
        1.3.3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实践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体系
    2.1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基本要素
        2.1.1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原则
        2.1.2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目标
        2.1.3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受众
        2.1.4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
    2.2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载体
        2.2.1 解说系统
        2.2.2 活动与课程类
        2.2.3 教育基地型
    2.3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管理
        2.3.1 基地运营
        2.3.2 人力资源
        2.3.3 政府支持
        2.3.4 行为监督和教育效果评价
    2.4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机制
    2.5 小结
3 重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3.1 公众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3.1.2 受调查者特征与参与情况分析
        3.1.3 生态文化素养分析
        3.1.4 需求分析
        3.1.5 公众调查的启示
    3.2 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3.2.1 重庆市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3.2.2 调查的设计与回收
        3.2.3 生态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3.2.4 分区分级分析
    3.3 SWOT要素分析
    3.4 SWOT对策分析
4 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发展的SWOT—AHP分析
    4.1 AHP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以及一致性检验
        4.2.1 构造判断矩阵
        4.2.2 计算特征向量
        4.2.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4.2.4 各层次指标总排名权重计算
        4.2.5 各层次指标综合强度计算
    4.3 发展战略四边形的构建及发展战略综合分析
        4.3.1 SWOT组间矩阵总体强度计算
        4.3.2 SWOT战略方向选择
    4.4 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发展发展的策略分析
        4.4.1 设立目标
        4.4.2 加强设施建设与投入
        4.4.3 丰富活动和课程
        4.4.4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4.4.5 其他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重庆市内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B.森林旅游、体验及生态文化教育公众调查问卷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问题提出的现象
        1.1.3 问题的科学逻辑
    1.2 研究综述
        1.2.1 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1.2.2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1.2.3 普达措国家公园研究综述
        1.2.4 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1.2.5 综述结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可行性
        1.4.1 课题和项目支撑
        1.4.2 实地调研工作基础
        1.4.3 案例地选点的典型性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概念、理论及案例
    2.1 核心概念
        2.1.1 国家公园
        2.1.2 环境教育
        2.1.3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应用分析
        2.2.1 系统理论应用分析
        2.2.2 动力机制理论应用分析
        2.2.3 多中心理论应用分析
    2.3 案例点基本情况
        2.3.1 黄石国家公园
        2.3.2 普达措国家公园
3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ESFP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依据
        3.1.1 构建思路
        3.1.2 理论依据
        3.1.3 现实依据
    3.2 模型要素筛选
        3.2.1 动力系统要素(E-Elements)
        3.2.2 动力机制子系统(S-Subsystems)
        3.2.3 动力功能(F-Functions)
        3.2.4 动力实现路径(P-Paths)
    3.3 结构模型(ESFP-S)
    3.4 机理模型(ESFP-M)
4 黄石和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机制ESFP模型对比分析
    4.1 基本情况的对比
        4.1.1 发展时间对比
        4.1.2 发展情况对比
    4.2 结构模型(ESFP-S)对比
    4.3 机理模型(ESFP-M)对比
        4.3.1 系统要素(E-Elements)对比
        4.3.2 动力机制子系统(S-Subsystems)对比
        4.3.3 动力功能(F-Functions)对比
        4.3.4 动力实现路径(P-Paths)对比
        4.3.5 机理模型(ESFP-M)对比结论
    4.4 对比分析结论
5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构建
    5.1 动力机制模型的修正
        5.1.1 E-要素健全机制
        5.1.2 S-系统提升机制
        5.1.3 F-功能完善机制
        5.1.4 P-路径开拓机制
    5.2 理念维度的构建
        5.2.1 生态正义的理念发展国家公园
        5.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环境教育
        5.2.3 地方性理念丰富环境教育
    5.3 主体维度的构建
        5.3.1 施教者的主体性构建
        5.3.2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
    5.4 利益维度的构建
        5.4.1 利益导向机制
        5.4.2 利益激励机制
        5.4.3 利益约束机制
        5.4.4 利益协调机制
    5.5 制度维度的构建
        5.5.1 国家层面的制度构建
        5.5.2 公园层面的制度构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理论研究结论
        6.1.2 实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构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
        6.2.2 构建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体系
        6.2.3 发现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子系统内含的摩擦力系统
    6.3 研究展望
        6.3.1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量化研究
        6.3.2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发展的周期演进研究
        6.3.3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科学+人文二维内容体系的研究
附录
    附录1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2 普达措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 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居民访谈提纲
    附录4 美国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游客访谈提纲
    附录6 普达措国家公园田野调查照片
    附录7 美国国家公园田野调查照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泰北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基本情况
    (一)Mae Kampong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二)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二、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获利情况与分配机制
    (一)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利益主体的资源配置与获利现状分析
    (二)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收入状况与分配机制
三、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利益分配与可持续发展
    (一)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利益主体与利益分配分析
    (二)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利益主体的冲突
    (三)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结语
附录一:清迈城到Mae Kampong社区的旅游路线图
附录二: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实际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阐述
    2.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2.1.2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2.1.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与特征
    2.2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
        2.2.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
        2.2.2 生态旅游驱动并引发环境问题的辨析
    2.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理论架构
        2.3.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法理学理论分析
        2.3.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3.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伦理学理论分析
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内容体系分析
    3.1 生态旅游资源适于法律规制的特征分析
        3.1.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浅析
        3.1.2 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属性再检视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法律关系主体分析
        3.2.1 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益关系主体识别
        3.2.2 生态旅游资源利益主体的冲突起源
    3.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静态分析
        3.3.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微观分析
        3.3.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宏观分析
    3.4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动态分析
        3.4.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3.4.2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运营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4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法律规制难点剖析
    4.1 我国旅游业发展及其法制建设现状概述
        4.1.1 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态势
        4.1.2 我国旅游业法制建设总体状况
    4.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法制化进程总揽
        4.2.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总述
        4.2.2 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制体系框架
    4.3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剖析
        4.3.1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案例总结分析
        4.3.2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透析
5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制度的健全
    5.1 从法治视角溯源探究旅游规划实质
        5.1.1 旅游规划的缘起与本质
        5.1.2 旅游规划法治体系的诉求与甄别
        5.1.3 旅游规划立法的导向性演进历程
    5.2 境外旅游规划立法概况与经验借鉴
        5.2.1 美国的旅游规划立法
        5.2.2 日本的旅游规划立法
        5.2.3 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规划立法
        5.2.4 国际组织有关旅游规划的公约协定
        5.2.5 域外旅游规划立法给予我国的启示
    5.3 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处置机制的实现
        5.3.1 我国旅游规划法制建设与发展背景概况
        5.3.2 我国旅游规划法制建设的现实问题剖析
        5.3.3 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处置机制的防控因应
6 生态旅游资源公共治理的法律建构
    6.1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工具——旅游环境税的建构设想
        6.1.1 旅游环境税建构的原则与目的
        6.1.2 旅游环境税构建的域外经验与借鉴
        6.1.3 旅游环境税建构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6.1.4 建构旅游环境税制度的具体设想建议
    6.2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平台——国家公园体系的建构设想
        6.2.1 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6.2.2 国外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体系对我国的启迪
        6.2.3 基于制度可持续性视角的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立法建议
    6.3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对象——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设想
        6.3.1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6.3.2 利益相关者关系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6.3.3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研究
        6.3.4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
7 生态旅游资源损害救济制度的完善
    7.1 以保障视角创新旅游环境权益法律制度的理念转变
        7.1.1 旅游环境权概念立意
        7.1.2 旅游环境损害的侵权行为法律关系分析
        7.1.3 旅游环境损害的侵权行为识别和认定
        7.1.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
    7.2 从法律适应性角度看旅游公益诉讼制度设计可行性
        7.2.1 创建我国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7.2.2 创建我国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化探讨
    7.3 基于司法救济渠道重构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再审视
        7.3.1 旅游生态补偿的驱动机理
        7.3.2 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
        7.3.3 旅游生态补偿的内容实质
        7.3.4 旅游生态补偿的实现路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再思(论文提纲范文)

0问题的提出
1 新的认识视角
2 生态旅游的伦理
3 余论及展望

(8)基于生态伦理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2.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2.1.1 湿地的价值
        2.1.2 湿地承载力
        2.1.3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2.2 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双重效应
        2.2.1 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正面效应
        2.2.2 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负面效应
    2.3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2.3.1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2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第三章 湿地旅游的生态伦理属性及其价值选择
    3.1 生态伦理对自然保护的共性要求
        3.1.1 保护环境
        3.1.2 尊重生命
        3.1.3 善待自然
    3.2 湿地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3.2.1 承认自然的价值
        3.2.2 追求生态正义
        3.2.3 实现人地关系和谐
    3.3 生态伦理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
        3.3.1 为可持续旅游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3.3.2 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
第四章 湿地旅游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4.1 湿地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中的生态破坏
        4.1.1 湿地水体富营养化
        4.1.2 动植物种群结构改变
        4.1.3 环保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4.1.4 环境解说及监测系统不完善
        4.1.5 旅游环保专业人才缺乏
    4.2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
        4.2.1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性
        4.2.2 旅游资源公共产品属性导致市场调节失灵
        4.2.3 经济发展至上导致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
        4.2.4 湿地旅游企业生态责任缺失
    4.3 湿地旅游者行为的道德失范
        4.3.1 旅游者生活及相关旅游活动造成的污染
        4.3.2 践踏及采摘行为对湿地植被和土质的破坏
        4.3.3 对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4.3.4 对湿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第五章 基于生态伦理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强化政府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伦理责任
        5.1.1 湿地旅游资源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5.1.2 强化政府生态伦理责任的重要性
        5.1.3 政府促进湿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方式
    5.2 发展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旅游业
        5.2.1 湿地旅游产业生态化
        5.2.2 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5.2.3 旅游企业是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者
    5.3 培育调控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及行为
        5.3.1 发挥生态伦理在培育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中的作用
        5.3.2 对生态美的体验是湿地旅游者自发生态行为的情感基础
        5.3.3 湿地旅游者生态意识与行为调控的方向及要求
第六章 基于生态伦理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分析
    6.1 尊重湿地旅游资源内在价值,坚持保护性开发
        6.1.1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现状
        6.1.2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
        6.1.3 强化湿地生态景观及功能
        6.1.4 保护性开发湿地旅游资源
        6.1.5 湿地旅游资源利用与补偿并举
    6.2 明确企业生态价值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6.2.1 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生产生态化
        6.2.2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6.2.3 加强生态价值观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引导
        6.2.4 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湿地产业集群生态化
        6.2.5 采用生态技术实现湿地生态修复
        6.2.6 节约配置资源完善湿地旅游服务功能
    6.3 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强化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宣传
        6.3.1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
        6.3.2 加强湿地旅游者生态道德教育
        6.3.3 制定湿地旅游者生态行为规范
        6.3.4 增强对湿地生态景观的感知与体验
        6.3.5 协同教育提高生态道德实践能力
    6.4 保障举措
        6.4.1 完善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6.4.2 评估湿地生态容量指导科学规划
        6.4.3 加强湿地资源环境监测
        6.4.4 健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制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9)生态旅游中的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旅游的涵义及问题
    1.1 生态旅游的涵义
    1.2 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2.1 生态环境的破坏
        1.2.2 生态消费与生态旅游的冲突
        1.2.3 忽视生态旅游的保护
2 生态旅游中的伦理思想分析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2.2 尊重自然
    2.3 天人合一
3 生态旅游的伦理思想建设
    3.1 提高国民生态旅游的伦理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
    3.3 生态旅游的伦理文化建设

(10)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中西方游憩者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森林旅游发展前景
        1.1.2 中国森林公园发展态势
        1.1.3 基于生态文化视域探讨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1.2 基本概念
        1.2.1 森林公园与国家公园
        1.2.2 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
        1.2.3 旅游解说与环境解说
        1.2.4 生态文化
    1.3 研究思路和目的
        1.3.1 研究对象与调研区域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森林公园生态教育相关研究
        2.1.1 环境教育内容、机制与功能
        2.1.2 环境教育活动框架与规划设计
    2.2 旅游解说经典理论相关研究
        2.2.1 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
        2.2.2 环境公民行为模式
    2.3 述评
第三章 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目标维度和构件要素
    3.1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基本属性
        3.1.1 森林旅游基本特征
        3.1.2 森林旅游解说基本属性
    3.2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目标维度
        3.2.1 生态审美愉悦
        3.2.2 生态道德教育
    3.3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构件要素
        3.3.1 解说信源
        3.3.2 解说受众
        3.3.3 解说对象
        3.3.4 解说载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理论谱系和效用因子
    4.1 分析思路
        4.1.1 解说目标维度与游憩者生态体验既向的逻辑关系
        4.1.2 游憩者生态体验与游憩者生态知识、生态态度、生态行为的逻辑关系
        4.1.3 解说效果与游憩者生态知识、生态体验、生态态度、生态行为的逻辑关系
    4.2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理论谱系
        4.2.1 体验理论谱系
        4.2.2 心理学与美学理论谱系
    4.3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内核
    4.4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效用因子
        4.4.1 解说文本
        4.4.2 解说媒介
        4.4.3 解说序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量表开发
    5.1 量表开发程序
        5.1.1 量表开发步骤
        5.1.2 本研究量表开发程序
    5.2 量表维度初步确定
    5.3 量表项目初步确定
        5.3.1 测量项目产生的理论基础
        5.3.2 量表的调查对象基本结构和初始测量项目
    5.4 量表评分级度
    5.5 第一阶段预调查
        5.5.1 数据收集
        5.5.2 数据分析
    5.6 初始量表项目的修正
        5.6.1 焦点小组访谈
        5.6.2 初始量表项目的修正
    5.7 第二阶段预调查
        5.7.1 数据收集
        5.7.2 数据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实证分析
    6.1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6.1.1 概念模型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数据来源及分析
        6.2.1 样本来源与结构特征
        6.2.2 分析思路与方法
    6.3 实证分析
        6.3.1 解说文本分析
        6.3.2 解说媒介分析
        6.3.3 解说序列分析
        6.3.4 旅游动机分析
        6.3.5 解说重要性分析
        6.3.6 解说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态文化视域下中国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研究
    7.1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运行机理明晰
    7.2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分层定位模式
        7.2.1 解说双重体验逻辑节点
        7.2.2 解说耦合功能应用节点
        7.2.3 解说连锁梯度效应节点
        7.2.4 解说场所精神承载节点
    7.3 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实现路径
        7.3.1 生态场域形构的信息干预
        7.3.2 生态认知交互的道德演化
        7.3.3 生态体验唤醒的行为感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8.3.1 本研究的局限
        8.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 卢丛,李青. 江西科学, 2021(05)
  • [2]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J]. 石映昕,杨尚勤. 社会科学家, 2021(05)
  • [3]重庆市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陈威旭. 重庆大学, 2019(01)
  • [4]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D]. 刘静佳. 云南大学, 2019(01)
  • [5]泰北Mae Kampong社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分析[D]. 张美钟. 云南大学, 2018(01)
  • [6]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D]. 胡科翔. 重庆大学, 2018(04)
  • [7]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再思[J]. 陈海波. 旅游论坛, 2018(03)
  • [8]基于生态伦理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 是丽娜.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9]生态旅游中的伦理思想研究[J]. 季轩民,崔家友.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10]生态文化视域下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中西方游憩者比较分析[D]. 王屏.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论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