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铅球技术考试标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况堃[1](2021)在《核心力量训练对体育高考生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地推铅球是大多数省份体育高考的主要身体素质项目之一,根据江西教育考试院在2019年颁布《关于江西省2021年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统一考试项目、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中,也将原地推铅球纳入体育高考项目当中,由之前的必考项目:100米、800米、立定跳远、篮球和足球改为100米、800米,原地推铅球、立定跳远和选考项目篮球和足球(二选一)。虽然核心力量训练现如今受到基层教练的应用和广大学者的研究,但在基层训练中还有待推广。通过查阅文献,将原地推铅球与核心力量相结合的文献较少,本文结合参加体育高考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训练水平,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原地推铅球训练当中,以提高原地推铅球的专项素质和运动成绩。笔者研究点为以核心力量训练在推铅球专项素质中的运用,研究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宜春市高安市石脑中学高二年级的体育生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加入核心训练的实验组与保持传统训练的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十二周的训练,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指标(30米跑、800米跑、仰卧起坐)和原地推铅球成绩指标都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核心力量指标和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指标(P>0.05),说明传统训练在整个训练当中也是有一定的效果。(2)经过十二周的训练,实验组的身体素质(30米跑、800米跑、仰卧起坐);核心力量指标(平板支撑、双肘单腿俯撑、仰卧上举腿抬臀)与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指标(前抛、后抛、立定跳远)的P值<0.05均出现显着性差异,从而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方面要优于传统训练。(3)经过十二周的训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原地推铅球指标(P<0.05),其中实验组(P<0.01),尽管对照组的原地推铅球的P值出现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组的P值差异更明显,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在原地推铅球训练中是可行的。
廖龙[2](2021)在《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全国各个省份的体育高考考试项目里,许多下肢运动主要或完全是以单侧肢体发力的形式呈现,比如跑、跳、投等。然而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以及学生更多的是运用双侧肢体支撑的练习为主要训练手段,这会造成体育高考生部分考试项目的动作模式的缺失,使得训练效果并不显着,而且下肢双腿蹬伸的力量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基于此,本研究在体育高考生教学训练中引入功能性训练理念下的力量训练—单侧肢体抗阻训练,探讨单侧下肢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能否在提高体育生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高考试项目成绩,进而深化人们对单侧肢体训练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中学训练队的力量训练内容体系。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完成了对30名体育高考生,为期8周、相同负荷但不同动作模式的下肢抗阻力量训练,其实验组采用单侧肢体练习,对照组采用双侧肢体练习。本研究选取了下肢力量指标(包括原地双腿垂直纵跳、原地单腿垂直纵跳、立定三级跳远、1RM负重双腿蹲、1RM负重单腿蹲、40%1RM深蹲力竭);下肢平衡能力指标(包括“左前侧蹲起”、“左后中侧蹲起”、“左后外侧蹲起”、“右前侧蹲起”、“右后中侧蹲起”、“右后外侧蹲起”的距离),以及三项考试项目成绩指标(包括100m跑、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并使用SPSS 24.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的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组内与组间的样本T检验。结果:1、8周的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干预后,在下肢力量测试方面,对照组的原地双腿垂直纵跳、立定三级跳远以及1RM负重双腿蹲这三项数据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出现了显着性变化。而实验组的六项指标数据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2、在YBT平衡测试中,组间对比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左前侧蹲起的指标数据与右前侧蹲起的指标数据出现了显着性差异。3、在体育高考考试项目成绩测试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的100m跑的指标数据组间对比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体育高考生的下肢力量,其训练方式也更加符合体育高考考试项目专项力量的要求。2、进行单侧肢体抗阻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从而对其整体动力链的工作效率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运用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和双侧肢体抗阻训练均能提高三项考试项目成绩,但与双侧肢体抗阻训练组相比较,单侧肢体抗阻训练组的效果更优。4、相对于双侧肢体抗阻训练,单侧肢体抗阻训练难度较大些,动作易变形,需及时进行提醒与纠正。
倪保锐[3](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冯书丹[4](2021)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是高考的重要部分,高考的不断改革助推了体育专业考试在选拔专业体育人才的方式方法上稳健发展,继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建国初至今,体育考试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内容和切实性均是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国家以云南为体育试点改革,更是标志着体育考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推进体育向更契合国家教育的紧密、健康、多元发展已是蓄势待发、刻不容缓。基于此,从研究回顾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发展历程,以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为切入点,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的考试概况、考试安排情况、考试项目评分标准、考试规则构成、考试方式和组织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出:贵州省体育特长生选拔考试趋于多元,涵括术科测试内容在内的考试方式适合当下部分领域体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招生模式和评分方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但只对四项素质进行测试,对全面考察考生的专业能力存局限性;考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较完善与规范,但多种间接因素仍对考生成绩有明显差异性影响;体育术科招生最低投档分数门槛不高,有效促进了升学率的提升,但对社会体育人才长足发展埋下隐患等。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长足健康发展提出相应建议:一是从考试内容改革入手,增设四项素质测试项目及抽考法;二是从长远发展角度入手,以“一般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水平”考核模式结合;三是从考试场地入手,压缩整体考试时长、引入室内考点;四是从考试规范入手,增加考试监督设备(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封闭检录区);五是从考试装备入手,划定合理考试装备使用;六是从录取方式改革入手,针对性提升术科录取分数及比重;七是从考前辅导入手,强化教练训练技能;八是从优化视角入手,多方合力并举优化引导考生;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考试,为达至更切合贵州体育专业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建言。
赵启昌[5](2020)在《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对普通体育高考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参加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考试的体育考生(以下简称普体考生)面临着训练年限短、训练方法陈旧等现实因素,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考生的身体素质成为日常训练的重点,提高对下肢力量的训练是普体考生训练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站在力量训练的视角,将传统负重力量训练和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分成两个组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将传统负重训练和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对高中普体生下肢力量的训练效果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经过12周的实验,通过组间和组内之间的对比得出实验结论:1.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较传统力量训练相比能够提高高中体育考生的下肢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具体表现为:实验后1RM半蹲、30米跑、60米跑、立定跳远成绩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2.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较传统力量训练相比,虽然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下肢快速力量,不能够显着提高100米跑和原地推铅球的成绩和得分。3.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较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在三项身体素质总得分上,虽然提高幅度要大,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只能够明显的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4.在提高高中体育考生身体素质成绩上,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能够在立定跳远成绩上有很大的帮助。在另外两个项目中的提高比例也大于传统力量训练,可以弥补传统力量训练上的不足。
郑文迪[6](2020)在《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体育高考是我国为高等院校从普通高中选拔体育后备力量而分设的高考制度,一直受到广大体育学子的高度重视。2019年广东教育考试院对广东省体育高考进行项目改革,将“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替换为“原地推铅球”,这一改革在后续数年间必定会对广东体育高考考生的考试、训练带来一定考验。本研究试图对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提出优化路径建议,以帮助广东体育高考考生提高“原地推铅球”考试的成绩水平,全面发展铅球专项素质,为广东地区学校与教练的“原地推铅球”训练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以参加2019年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的考生训练考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广东省体育高考实行“原地推铅球”项目改革后,广东地区的学校体育高考训练队能做出一定的训练计划调整,但考生的考试成绩水平整体表现不佳,考生在考试中受到负面干扰的现象十分普遍。2、大量广东体育高考考生的铅球项目基础较薄弱,在“原地推铅球”训练中偏重身体练习,铅球理论认知、实考适应等专项能力素质未得到兼顾发展。3、广东考生在“原地推铅球”训练中的伤病发生水平较高,大量考生的运动防护意识与防护习惯存在不足。4、广东地区学校体育高考训练队教练的铅球专项教学素质水平参差,铅球训练教学技能的交流与再学习意识不高。5、广东地区较多学校在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器械设施、营养补给、医疗配备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管理有欠缺。6、广东地区体育高考考生家长对考生训练与考试信息的获取普遍处于被动状态,家庭的协助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李明[7](2020)在《功能性训练的介入对体育高考生体育成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训练最初作为一种恢复手段被应用于运动康复领域,康复师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设计出针对性的动作练习,用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得到有效性验证之后,功能性训练被引入到竞技体育领域。功能性训练在优化训练过程、提高训练效果、促进机体再生与恢复、预防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生涯上均有显着效果。本研究基于功能性训练的诸多特征,将其引入到高考体育训练,旨在纠正学生不良动作模式,加强学生功能性运动能力,提高训练效果,为今后高考体育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功能性训练的介入对体育高考生体育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贵州省普定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40名男性体育高考生为实验对象,实验组采用常规体能训练与功能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能训练,实验为期16周。实验前对前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后对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实验后,对两组学生技能评定成绩进行显着性分析,发现两组学生原地推铅球技评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两组学生立定三级跳远技评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2、实验后,对两组学生高考体育四项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组学生百米、原地推铅球以及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800则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25)。3、对照组学生旋转稳定性前后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其他6项不存在(P>0.05);实验组学生稳定俯卧撑前后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8),其他六项存在(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功能性筛查前后成绩有3项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有3项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有1项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6)。4、对两组运动损伤人数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有4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实验组有1名。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相比较传统的常规训练课,增加功能性训练的常规训练课能更显着的提高学生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的技能评定成绩。2、增加功能性训练的常规训练课相比较传统的常规训练课能更显着的提高学生百米、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3、功能性训练能有效的提高体育高考生身体的稳定性、平衡性以及灵活性,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还可以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
张鹏飞[8](2020)在《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本科田径课程体系历经多轮改革,日渐成熟。但依然需要与国家教育、社会市场需求相融合,院校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新时期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为给我国东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必修课程设计为对象,对其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设计与课程评价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应包含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对应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1)通过田径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本学年应该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对所学的项目要做到会讲、会做、会教。(2)通过田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进行田径教学、训练、设计规画田径场地(非标准)以及胜任田径竞赛裁判等工作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田径运动的知识指导全民健身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逐步树立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基于对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课程目标的内容,优化学生学习目标。(2)将课程内容单元化规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课程评价多维度开展,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黄强[9](2020)在《三种力量训练模式对男子高中生体育高考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体育高考是众多学子升学的唯一机会,学生们为了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进行了刻苦与困难的考前训练。但是由于训练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进行了辛苦的训练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成绩增长。为了改善体育高考的训练现状,学者们试图通过引入各种新颖的训练手段,促进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的增长,但实践研究发现其对专项成绩促进效果较差。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力量训练手段对专项成绩的影响效果。目前体育高考生的力量训练中常用方法为抗阻训练,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训练方式。其原理是通过对抗阻力的方式进行力量训练,发展练习者的最大力量效果较佳,但爆发力效果偏差。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起源于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中,能够有效提升练习者的爆发力、灵敏素质以及专项素质,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养成正确的动作模式,减少运动损伤。复合训练是建立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训练模式,利用大负荷抗阻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爆发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发展绝对力量。因此,本文选取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复合式训练作为实验组干预方案,选取抗阻训练作为对照组训练方案,分析三种不同力量训练模式对体育高考生专项成绩影响的差异性,指出提升体育高考生专项成绩的最佳训练方案,为体育高考生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三种力量训练模式对体育高考生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45名体育高考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组、实验Ⅱ组复合式训练组与抗阻训练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过八周的干预训练后,对其体育专业考试内容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经过八周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四项成绩均产生了显着性提升,说明八周的系统训练能够明显提升体育高考生的四项成绩。2.实验后实验Ⅱ组与实验Ⅰ组以及对照组之间100米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Ⅰ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复合训练相较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与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100米成绩提升效果更好。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表现为运用复合式训练方法的实验Ⅱ组训练效果更佳,这说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与复合训练均比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提升效果更优。4.三种训练方案对于提升原地推铅球与800米成绩没有明显差异性,但是抗阻训练对原地推铅球与800米成绩的增长幅度稍优于复合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5.三种训练方案中,复合训练模式相较于其他两种训练模式更有利于提升体育高考生成绩。
张玲[10](2019)在《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招生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校体育类招生考试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点作为考试场所的载体,其考点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如何,不仅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神经,而且对考生成绩的影响等方面都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围绕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高考福建师范大学标准化考点的建设状况,发现存在不足。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加强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高考考点的软硬件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探索体育类高考标准化考点建设理论,提供实践指导,具有积极意义。调查结果与结论如下:在硬件建设方面,福建师大体育类高考考点经过多年建设,自行编制的考试综合业务系统较为严谨科学,采用指纹验证考生身份举措早;考生成绩自动生成与储存并确保多重交叉验证,保证考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视频及网络监控作弊防控系统布控的点与面全覆盖、无死角;应急指挥系统工作职能明确、应急方案科学有效;考场中的准备区、侯考区、待考区和考试区等功能区实行进行闭合式的布置,考场秩序井然,场地与设施较为完备。但考生身份验证技术手段还需升级,考试场地数量还需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福建师大考点对各个工作职能进行了细致划分,考试纪律与要求明确;对考官、技术人员,以及监察人员的工作职责、岗位内容与方法的工作流程及分工等方面培训工作扎实;各类与考试工作相关的“规则或文本”较为完备,配套管理制度较为完善;考场应急预案早预设、应急处理程序清晰简明。但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体育类高考文件与福建师大考点改进的实际工作有差异。在考生满意度方面,考生和带队教师对福建师大考点测试项目的间隔时间安排不太满意(分别占11.2%和26%),认为考试的检录时间过早、考试间隔时间太短;考生认可800米跑项目紧凑流畅性,但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三项项目紧凑流畅度的满意度不高(分别占16%、15.9%、17%);考生对8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推铅球编组的满意度不太高,对100米跑考试编组人数满意度最高;带队教师和工作人员对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和800米跑的考试编组人数的满意度反差较大;考生对校园交通状况、医疗保障和现场秩序组织的满意度不太高;考生认为安保人员与志愿者人员投放偏少。基于体育类高考福建师大考点建设现状,提出了应及时修订体育类高考配套管理文件,配套并完善福建师大体育类高考考点的改革举措;充分考虑考生这一主体,尽量优化考务编排,尽早加建一片立定三级跳远测试区,优化组合各设区市批次组合模式;加强考场安防管理;采用虹膜手段识别考生身份;增加志愿者和安保人员数量等方面的建议。
二、铅球技术考试标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球技术考试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力量训练对体育高考生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研究目标 |
1.2.4 研究基础和具备条件 |
1.3 研究创新性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国外核心力量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 |
2.2.1 核心力量相关概念 |
2.2.2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 |
2.2.3 关于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的关系的研究 |
2.2.4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在技术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2.2.5 关于原地推铅球训练的研究 |
2.2.6 关于体育高考的研究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概念的界定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对象 |
3.2.3 撰写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实验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4 实施训练计划的保障 |
4.1 实施训练计划时应注意的事项 |
4.1.1 激发体育高考生的训练积极性 |
4.1.2 核心力量训练时对体育高考生的要求 |
4.1.3 体育高考生对原地推铅球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要求 |
4.1.4 体育高考生在核心力量训练时的负荷要求 |
4.2 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训练内容与方法 |
4.3 传统训练方法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比较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数据对比分析 |
5.1.1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1.2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核心力量指标对比分析 |
5.1.3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推铅球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1.4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原地推铅球成绩指标对比分析 |
5.2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
5.2.1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核心力量指标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原地推铅球指标对比分析 |
5.3 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
5.3.1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核心力量指标对比分析 |
5.3.3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3.4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原地推铅球指标对比分析 |
5.4 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
5.4.1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4.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核心力量指标对比分析 |
5.4.3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5.4.4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原地推铅球指标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高考考试项目特征研究 |
1.3.2 关于力量训练的研究 |
1.3.3 关于平衡能力的研究 |
1.3.4 关于单侧肢体抗阻训练的研究 |
1.3.5 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应用于体育高考生的可行性研究 |
1.3.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1.1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的影响 |
3.1.2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YBT-LQ的影响 |
3.1.3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考试项目成绩的影响 |
3.2 分析 |
3.2.1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的影响分析 |
3.2.2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YBT-LQ的影响分析 |
3.2.3 两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对体育高考生考试项目成绩的影响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 1 受试者基本情况调查 |
附件 2 知情同意书 |
附件 3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 4 实验的相关照片 |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招生考试评分方法的研究 |
2.2 体育招生考试模式的研究 |
2.3 体育招生考试项目的研究 |
2.4 体育招生录取方法的研究 |
2.5 其它省份体育专业考试办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现状分析 |
4.1.1 考试概况 |
4.1.2 2016 年至2020 年考试安排情况统计分析 |
4.1.3 考试项目评分标准情况 |
4.1.4 考试规则构成分析 |
4.1.5 考试项目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
4.1.6 考试中组织管理与录取分数线分析 |
4.2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存在问题的思考 |
4.2.1 考试项目设置方面 |
4.2.2 考试组织管理方面 |
4.2.3 考试优化视角反思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优化现有考试项目 |
5.2.2 增设考试内容 |
5.2.3 制定针对性录取原则 |
5.2.4 优化场地布局及监考设施 |
5.2.5 优化考试装备 |
5.2.6 强化教练训练技能 |
5.2.7 从多方优化学生考试视角 |
6 创新与研究不足 |
6.1 创新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调查问卷 |
附录 2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考生带队教练调查问卷 |
附录 3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4 |
致谢 |
(5)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对普通体育高考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 |
2.1.1 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的理论基础 |
2.1.2 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2.2 关于提高下肢快速力量的研究 |
2.3 关于提高速度训练的研究 |
2.4 关于组合训练的研究 |
2.4.1 关于组合训练在专项训练应用的研究 |
2.4.2 关于同期力量速度组合训练的研究 |
2.5 关于高中体育生的相关研究 |
2.5.1 体育高考生生理特征及注意事项 |
2.5.2 关于对体育高考生的训练研究 |
2.6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对照组、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前测数据分析 |
4.2 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对高中体育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相关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两组相关测试成绩组内差异性检验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两组相关测试成绩组间差异性检验与分析 |
4.3 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对高中体育生身体素质得分相关结果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小结 |
4.5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4.5.1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
4.5.2 针对同期力量和速度组合训练在练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受试对象日常训练计划 |
附录C 实验部分训练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的相关研究 |
2.2 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 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管理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调查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综合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的考生考试情况 |
4.1.1 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考试的设置研究 |
4.1.2 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成绩概况 |
4.1.3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试成绩与训练水平对比 |
4.1.4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中的考生影响因素调查 |
4.2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的考生基本情况 |
4.2.1 广东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动因情况 |
4.2.2 广东考生的铅球基础素质情况 |
4.3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的考生训练情况 |
4.3.1 考生的系统训练年限 |
4.3.2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专门性力量训练进行情况 |
4.3.3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专项认知教育进行情况 |
4.3.4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实考适应能力训练进行情况 |
4.3.5 考生对“原地推铅球”训练的负荷感受情况 |
4.3.6 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的运动损伤情况 |
4.3.7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专项准备与整理活动进行情况 |
4.3.8 考生对“原地推铅球”专项训练后的营养补给情况 |
4.4 广东省体育高考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的影响因素 |
4.4.1 教练的“原地推铅球”专项教学素质情况 |
4.4.2 学校对“原地推铅球”训练的相关管理情况 |
4.4.3 家长对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的态度与认知 |
4.5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现状的优化路径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2019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情况调查表(考生卷) |
附录B 2019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情况调查表(教练卷) |
附件C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件D 专家访谈稿 |
个人简历 |
(7)功能性训练的介入对体育高考生体育成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 |
2.1.2 功能性动作筛查 |
2.1.3 核心力量的相关概念 |
2.1.4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课统一考试 |
2.1.5 体育高考生的概念 |
2.2 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2.1 功能性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功能性训练的结构与内容 |
2.2.3 功能性训练的特点 |
2.3 功能性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2.4 功能性训练对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影响 |
2.5 小论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对象与分组 |
4.4 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
4.5 实验时间和地点 |
4.6 实验所需器材 |
4.7 实验设计原则 |
4.8 实验流程安排 |
4.9 实验内容安排 |
4.10 体能训练原则 |
4.11 实验测试指标 |
4.12 实验控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比较与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基本信息比较与分析 |
5.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考体育四项成绩比较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比较与分析 |
5.1.4 实验前两组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比较与分析 |
5.1.5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低分动作分析与纠正 |
5.2 实验组实验前后和对照组实验前后高考体育四项成绩比较与分析 |
5.2.1 对照组实验前后高考体育四项成绩比较与分析 |
5.2.2 实验组实验前后高考体育四项成绩比较与分析 |
5.3 对照组实验前后和实验组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比较与分析 |
5.3.1 对照组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比较与分析 |
5.3.2 实验组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比较与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与专项技能掌握情况、高考体育四项成绩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比较与分析 |
5.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技能掌握情况比较与分析 |
5.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考体育四项成绩比较与分析 |
5.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比较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东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
3.1.1 哈尔滨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2 吉林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3 沈阳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4 东三省体育院校课程设计对比分析 |
3.2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情况分析 |
3.2.1 田径教师人数情况 |
3.2.2 田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
3.3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设计对比 |
3.3.1 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2 体教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3 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和建设 |
3.3.4 课程设计思想设计 |
3.4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的课程内容对比 |
3.4.1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2 学生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3 田径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建设 |
3.4.4 课程内容设计 |
3.5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
3.5.1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现状 |
3.5.2 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3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4 田径课程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设 |
3.5.5 课程方法设计 |
3.6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3.6.1 教师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2 学生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3 田径课程评价的思考和建设 |
3.6.4 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三种力量训练模式对男子高中生体育高考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定义 |
2.1.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概念 |
2.1.2 复合训练概念 |
2.1.3 抗阻训练概念 |
2.1.4 体育高考生概念 |
2.2 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相关研究 |
2.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
2.2.2 快速伸缩复合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
2.3 关于复合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1 复合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2.3.2 复合训练实践研究 |
2.4 关于体育高考生训练现状相关研究 |
2.4.1 关于体育高考训练时间安排的相关研究 |
2.4.2 关于体育高考生训练负荷的相关研究 |
2.4.3 关于体育高考生训练内容、组织形式的相关研究 |
2.4.4 关于体育高考体能训练手段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试法 |
3.2.5 研究思路 |
3.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3.1 研究重点 |
3.3.2 研究难点 |
3.3.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各专项成绩组间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 各组指标实验前后专项成绩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1 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成绩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2 实验Ⅰ组实验前后专项成绩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3 实验Ⅱ组实验前后专项成绩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各专项成绩组间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后100米成绩组间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组间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原地推铅球成绩组间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800米成绩组间差异性对比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实验后100米成绩影响分析 |
5.2 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影响分析 |
5.3 实验后原地推铅球成绩影响分析 |
5.4 实验前后800米成绩影响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实验前后受试者测试成绩 |
附件2 实验中训练动作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
附件3 实验组与对照组具体训练计划(每周二、周五) |
附件4 |
致谢 |
(10)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招生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依据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现实意义 |
3.3 研究目的 |
4 文献综述 |
4.1 考试和考点 |
4.2 体育类高考 |
4.3 标准及标准化 |
4.4 标准化考点 |
4.5 体育类高考标准化考点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实地调查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2.4 访谈法 |
1.2.5 统计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福建省体育类高考标准化考点硬件建设现状分析 |
2.1.1 考试综合业务系统 |
2.1.2 考生身份验证系统 |
2.1.3 作弊防控系统 |
2.1.4 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 |
2.1.5 应急指挥系统 |
2.1.6 考试场地建设与器材投入 |
2.2 福建省体育类高考标准化考点软件建设现状分析 |
2.2.1 考务人员 |
2.2.2 配套管理制度 |
2.2.2.1 管理条例 |
2.2.2.2 考试方法 |
2.2.2.3 考试机构与职责 |
2.2.3 考场应急预案的运行 |
2.3 福建省2018 年体育类考生对考点的满意度调查 |
2.3.1 考试批次与时间安排 |
2.3.2 测试项目与间隔时间 |
2.3.3 测试项目衔接流畅满意度分析 |
2.3.4 各项目考生编组人数 |
2.3.5 测试成绩计算手段 |
2.3.6 场地器材设备 |
2.3.7 后勤保障 |
第三章 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高考标准化考点存在问题分析 |
3.1 体育类高考有关政策文本存在的问题 |
3.2 考务编排与考试人数匹配问题 |
3.3 考试场地建设问题 |
3.4 仪器设备升级问题 |
3.5 提高服务意识问题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铅球技术考试标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力量训练对体育高考生原地推铅球专项素质影响的研究[D]. 况堃.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单侧肢体抗阻训练对体育高考生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D]. 廖龙.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调查研究[D]. 冯书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对普通体育高考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D]. 赵启昌. 北京体育大学, 2020(07)
- [6]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郑文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功能性训练的介入对体育高考生体育成绩影响的研究[D]. 李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D]. 张鹏飞.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三种力量训练模式对男子高中生体育高考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招生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研究[D]. 张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