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溶液》计算题时为何频频出错(论文文献综述)
董旭雅[1](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王智慧[2](2021)在《程序启发式“一对一”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湖南省于2020年正式进行高考改革,此举意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培养独立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程序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能力与学习状态充分的引导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过程。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具有科学性、高效性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对“一对一”教学现状和高中生化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本研究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程序启发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开展现状。通过对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进行教学实践打基础。(2)基于程序启发式教学理论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构建。根据调研结论确立其教学策略,规范其实施过程。具体表现为提出施教前、施教中、施教后三个阶段中教师分别应注意的事项和采取的行动。在此基础上,从四本高中化学教材中各选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3)探究基于程序启发式教学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教学实践研究表明:“一对一”教学模式因为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化学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师生之间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碰撞,课堂氛围更加宽松和谐。学生受到了教师充分的关注,长期下来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业水平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养成了更好的学习习惯,对大班教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李红[3](2021)在《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生产联系紧密,不仅是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理论,而且是高中化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化合物更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考查化学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载体。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科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且杂乱,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相关计算等难以掌握,学起来还比较枯燥,应用起来更为困难。为此,本文先是查阅大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研究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数不胜数,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伊宁市某所的165名学生进行调查,在学生的视角下,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做了现状调查,为了进一步深入剖析其困难原因,依旧选择这165名学生,再次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问卷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及对教师的反馈等方面,利用spss24.0对现状问卷调查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同时利用此软件对成绩与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解决难题的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原因之一是与学生自身有很大的关联,分析得出学生在元素化合物中学习由学生自身影响造成的困难成因有:(1)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2)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3)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4)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根据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问卷调查中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变化幅度,得出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的另一原因是体现在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如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知识突然增多;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考查;元素化合物与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考查。笔者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1.针对学生自身影响因素的策略有(1)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迁移能力(3)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2.针对知识本身复杂性影响的策略有(1)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2)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3)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时泽宏[4](2020)在《“盐类的水解”解题错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知识,课后还需要通过做题巩固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题错误。解题错误可以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漏洞,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中的缺陷,同时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盐类的水解”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中,内容抽象,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反应原理的体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对解题错误的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盐类的水解”中具体知识点下深层原因的探究。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法,以一名化学熟手教师和一名化学新手教师所带班级的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盐类的水解”知识,编制问卷调查解题错误现状,分析不同知识点下的的错因,促进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改进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调查显示,学生解题错因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密不可分,因此将解题错因结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存在漏洞。具体表现为(1)学情研究不到位,授课重难点不突出;(2)教学语言不严谨,课堂总结不完整;(3)新旧知识联系少,课堂气氛压抑;(4)教学指导不到位,课后督促不及时。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1)学习动机与兴趣缺失,存在畏难心理;(2)知识基础薄弱,新旧知识不会灵活运用;(3)学习方法欠佳,总结存在“形式主义”;(4)思维逻辑不严密,存在思维定势。基于以上调查研究,分两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表现为(1)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2)构建知识网络,层层推进教学;(3)及时复习,注重知识连贯性;(4)督促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具体表现为(1)积极配合,改变学习态度;(2)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疑惑点;(3)练习强化,总结方法规律;(4)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江美丽[5](2020)在《高中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位于必修一第四章,该章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物质研究方法的同时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做出铺垫,为化学反应原理一册的学习铺垫核心知识点,因此在高中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该章知识结构存在偏杂、多、繁的特点,对于抽象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来说掌握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遇到了困难。本文通过对学生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测查与研究,寻找出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转化困难的教学对策。首先,对高中化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师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困难,根据结果创建学生版问卷。第二,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问卷”应用于高二年段2个班、高三年段2个班,并进行针对性的个案访谈;通过问卷答题情况深入探测学生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时存在的学习困难。第三,通过访谈及调查数据探析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借助文献资料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提出相应教学对策。通过测查分析学生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形成学习困难的成因有1.知识点繁、杂、多。2.忽视化学实验的实践3.学生“学力”出现分层三个方面,研究提出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对策进行学习困难的转化。对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教学可以使用重视衔接教学,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衔接旧知与新知降低教学“台阶”;对于实验教学可以使用一定的微型实验、虚拟情景教学,让学生融汇于实验的情境中,在化学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科思维;对于繁杂的知识使用简单便捷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整理知识点,例如利用思维导图法;对不同“学力”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作业进行培养。并在最后以氮元素模块为例展示了教学设计。对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学生存在学习困难主要原因是“教”与“学”配合不佳,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是学生充分掌握学科知识,掌握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科兴趣的根本。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探测出的“学习困难”牵引线、以提出的“教学对策”作为教学流程中的“方向标”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发展学习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余小燕[6](2020)在《TfU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包含的概念、原理集中,内容较抽象,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概念或原理的内涵;接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差,无法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细致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平衡理论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材设计、高考考点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已有研究中的诊断测验工具编制了“人教版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学生认知障碍诊断测试卷”,用诊断测验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该模块存在的认知障碍;通过对测验结果的分析,为后续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TfU(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理解为核心,为教师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框架;该模式包含生成性论题、理解性目标、理解性活动和持续性评价四个关键成分。依据学生的认知障碍,在TfU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下构建了模型策略、程序策略、反思策略等适用于平衡理论的教学策略,并依据TfU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了平衡理论的教学案例。为了检验TfU教学模式及构建的多元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在某高中高二年级选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实施教学。在进行教学实践前后,通过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访谈调查,以及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反思并总结了教学实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将TfU教学模式及其构建的教学策略应用到平衡理论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效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大有提升。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攻克了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学重难点,还为其他模块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梅洪林[7](2020)在《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错题本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诊断解题致错原因,建立一份本人查漏补缺的自查档案的作业本。化学错题本的建立对化学错题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重视错题本的建立与使用,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有效地使用错题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为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性学习氛围。目前,绝大多数关于错题管理的已有文献都集中在错题管理的水平研究和错题本的建立与使用方法研究,关于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的研究很少。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建立和整理的错题本到底使用有效性如何,对自己的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帮助?众多师生比较茫然。作者经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对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力争给高中使用错题本的师生带来帮助。论文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阐述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进行调查。通过师生对错题本的重视程度、学生错题本的实际应用情况、教师对学生错题本的指导情况、教师对学生错题本的监督与评价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对师生访谈以及对大量的实际错题本使用案例进行展示和分析得出调查的基本结论;第四章是在第三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探求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偏低的原因;第五章是提出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及反思。提炼结论,反思不足。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主观上师生都未将错题本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只是简单的批阅学生错题本而没有利用错题本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偏差和自己的教学疏漏等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利用好错题本去反思错题背后自己出现的知识点或者解题思维的问题和盲区,更偏爱刷新题。二是学生只是关注呈现错题本表面记录的形式。部分学生更加关注的是错题本有没有建立、错题整理的数量、错题整理的美观等,缺乏对错题致错原因的科学分析、错题背后反映出来的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等的挖掘。三是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使用错题本的实际指导。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要利用好错题本,但是没有在错题选择、错因分析、反思总结、类比归纳、错题的再整理再利用再创造等错题管理的具体环节给予实际的深层次指导,学生使用起来比较迷茫。四是教师对学生错题本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督促和评价。教师对学生错题本使用的监督和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错题本使用效果的反馈。为了提高错题本使用有效性,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师生应提高错题本使用意识,树立正确的错题本使用观,教师应强化对学生错题本使用各环节的指导;二是师生应共同加强错题本的有效管理。学生应在错题本使用过程中提高认识、主动作为、持之以恒,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错题选择、原因分析、思想方法反思总结、定期翻阅变“厚”为“薄”等最适合于自身的错题本闭环管理模式,形成习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错题本使用的观念指导、持续监督和评价反馈全过程;三是要科学分析解题致错原因。明确错因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师生应加强错题本反思水平,提升错题本的管理高度。
史红霞[8](2020)在《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教师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开展PCK测评是了解教师PCK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研究基于特定主题,开发特定主题学科教学知识(TSPCK)的测评工具,旨在全面、科学地测评教师的TSPCK,为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实证依据,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具体的研究任务,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教师PCK的研究。首先从PCK涵义、PCK要素研究、PCK现状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外教师PCK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国内教师PCK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国内对教师PCK测评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更缺少对教师TSPCK的测评研究。第三章对国际典型的教师PCK测评工具进行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了六种目前国外使用的教师PCK测评工具;然后从PCK评价框架、测查问卷、评定方法等几方面分析六种测评工具的特点,并提出对教师TSPCK测评的启示。第四章建构教师TSPCK测评框架。首先从教师PCK层级模型引出TSPCK,并阐述教师TSPCK的特征,建构教师TSPCK要素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Park提出的五要素模型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抽取、归纳教师TSPCK观测点;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对观测点进行修正,形成教师TSPCK测评框架,该框架由主题教学目标、主题内容相关知识、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知识、主题教学策略知识、主题学习评价知识五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又有1-5个不等的观测点,总共12个观测点。第五章开发教师TSPCK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包括测查问卷和评价标准两部分,首先根据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TSPCK测查问卷;然后,综合分析国外教师PCK测评中的评价方法和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确定了TSPCK的评价标准;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对测查问卷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正,形成教师TSPCK测评工具,其中测查问卷由个人信息调查和12个开放式问题构成,评价标准使用等级赋分法,每个观测点均有四个等级,且确定了等级表现描述,方便研究者制定具体主题的赋分标准并使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是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的测评。首先明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对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分析了学生在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中的迷思概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的知识点;然后分别对初中、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测查,并对测查结果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测评结果显示:(1)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整体表现呈正态分布,而在TSPCK的五个要素中,学生知识最难,内容知识、评价知识、策略知识次之,目标知识最容易;(2)不同性别、不同学校、不同职称背景下,教师TSPCK表现有差异;(3)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各要素中各个题目的作答所处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各个知识点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4)提取了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优质表现,建立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和化学平衡TSPCK知识库。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启示及展望。本研究建构了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教师TSPCK测评工具,并用此工具对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进行了测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启示我们,教师PCK测评需要基于特定主题,教师TSPCK发展与教龄增长成正比;要加强教师对主题内容知识、对学生关于主题内容理解的知识的认识,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要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利用网络资源研究不同主题的教师TSPCK,以及教师TSPCK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教师TSPCK测评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然需求,本研究构建了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师TSPCK测评工具,并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的测查,揭示了中学化学教师TSPCK发展现状及表现,确定了这两个主题的优质TSPCK,研究成果丰富了教师PCK理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韩玉玲[10](2020)在《NA在高考中的常见考查形式》文中研究说明关于NA的试题是高考化学中的常考题型,该题型涉及的知识点多、灵活性强,学生做题时频频出错.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NA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进行了全面归纳与总结,并给出解题技巧.1 已知体积求微粒数首先根据n=V/Vm求得物质的量,再根据N=nNA求微粒数.求解时应牢记"气体"和"标准状况"两个先决条件.例1 已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
二、解《溶液》计算题时为何频频出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溶液》计算题时为何频频出错(论文提纲范文)
(2)程序启发式“一对一”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局限 |
1.1.2 学生与家长的的个性化需求 |
1.1.3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程序启发式教学 |
2.1.2 “一对一”教学模式 |
2.1.3 程序启发式教学与“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关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程序启发式教学及“一对一”教学 |
2.2.2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程序启发式教学研究 |
2.2.3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研究 |
2.2.4 综述总结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
3 “一对一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
3.1 高中生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3.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1.3 问卷测试 |
3.1.4 问卷结果分析 |
3.2 访谈调查及分析 |
3.2.1 访谈记录 |
3.2.2 调研结论 |
4 “一对一”教学策略研究 |
4.1 “一对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
4.1.1 重视“积极反应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4.1.2 重视“小步子原则”,注重知识内部的逻辑性 |
4.1.3 重视“即时反馈原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4.1.4 重视“自定步调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独特性 |
4.1.5 重视“低错误率原则”,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
4.2 程序启发式“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4.2.1 施教前 |
4.2.2 施教中 |
4.2.3 施教后 |
5 程序启发式“一对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
5.1 基于程序启发式“一对一”的教学设计 |
5.1.1 案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设计 |
5.1.2 案例2:《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
5.1.3 案例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
5.1.4 案例4:《卤代烃》的教学设计 |
5.2 基于程序启发式“一对一”教学的实践研究 |
5.2.1 实施对象 |
5.2.2 “一对一”辅导案例 |
5.2.3 学生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
5.2.4 学生化学学习情况分析 |
5.2.5 访谈结果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一对一”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5.3.2 “一对一”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
5.3.3 “一对一”教学模式能培养适合学生学习风格的学习习惯 |
5.3.4 将“一对一”教学模式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氧化还原反应―初测试题 |
附录4:氧化还原反应―后测试题 |
附录5: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3)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基于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地位 |
1.1.2 基于新课标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 |
1.1.3 基于五年内高考中(全国二卷)元素化合物的考查 |
1.1.4 基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认知的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化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
1.3.2 元素化合物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5 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困难界定 |
2.1.2 化学学习困难界定 |
2.1.3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第3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调查 |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回收 |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5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5.1 元素化合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5.2 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解答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 |
4.1 学生自身影响 |
4.1.1 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 |
4.1.2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 |
4.1.3 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 |
4.1.4 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 |
4.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
4.3 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的影响 |
4.3.1 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突然增多 |
4.3.2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 |
4.3.3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氧化还原相结合 |
第5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教学策略 |
5.1 针对学生自身影响提出的策略 |
5.1.1 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 |
5.1.2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
5.1.3 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
5.1.4 关注学生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
5.2 针对知识自身复杂性提出的策略 |
5.2.1 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 |
5.2.2 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 |
5.2.3 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盐类的水解”解题错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错题的教学价值 |
1.3.2 教学内容的价值 |
1.4 概念界定 |
1.4.1 解题错误 |
1.4.2 熟手教师 |
1.4.3 新手教师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外对解题错因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外对“盐类的水解”的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3.1 研究思路 |
3.3.2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问卷编制 |
3.4.2 问卷发放 |
3.5 信效度分析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盐类的水解”教学分析 |
4.1.1 “盐类的水解”的课程标准分析 |
4.1.2 “盐类的水解”的教学内容分析 |
4.1.3 “盐类的水解”的学情分析 |
4.2 高二学生解题错误现状分析 |
4.2.1 对待化学和盐类水解的基本认知 |
4.2.2 对待错题的观念 |
4.2.3 对待错题的态度 |
4.2.4 对待错题的行为 |
4.2.5 对待错题的策略 |
4.2.6 教师对待错题的方式 |
4.2.7 学生希望老师对待错题的方式 |
4.3 高二学生错题情况及错因分析 |
4.3.1 盐类水解的实质与规律 |
4.3.2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
4.3.3 盐类水解平衡常数 |
4.3.4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
4.3.5 盐类水解的应用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教师的教学组织存在漏洞 |
5.1.2 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偏差 |
5.2 教学对策 |
5.2.1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
5.2.2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盐类的水解”解题错误现状调查 |
附录 B “盐类的水解”习题测试卷 |
附录 C 访谈内容 |
致谢 |
(5)高中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化学教学中有待突破的难点 |
1.1.3 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错误率较高 |
1.1.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化学学习困难的研究 |
1.2.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相关教学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困难 |
2.1.2 化学学习困难 |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内容分析 |
3.1 课程标准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要求 |
3.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网络知识的梳理及构建 |
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的测查 |
4.1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教师访谈 |
4.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1.2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4.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师访谈记录及分析 |
4.2.1 教师组成结构分析 |
4.2.2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4.2.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的重难点及教学建议分析 |
4.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测查问卷的制定 |
4.3.1 测查目的 |
4.3.2 测查对象 |
4.3.3 测查工具的设计 |
4.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版测试问卷的分析 |
4.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
4.5.1 教学过程中对衔接性教学忽略 |
4.5.2 对实验的操作、反应原理把握较差 |
4.5.3 知识体系构建较差 |
4.5.4 学生学习层次不同导致的成绩受影响 |
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对策研究与总结 |
5.1 重视衔接性教学 |
5.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 |
5.3 思维导图法抽丝剥茧统筹规划 |
5.4 动态层次作业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
5.5 教学对策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
5.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版问卷 |
附录2 学生版问卷 |
附录3 氮元素模块教学设计 |
致谢 |
(6)TfU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
二、学生学习“化学平衡”存在认知障碍 |
三、学生高考“化学平衡”大题均分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TfU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TfU教学模式概述 |
二、知识的理解 |
三、高中化学平衡理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五、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平衡理论教学中认知障碍诊断研究 |
第一节 课程标准分析 |
第二节 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三节 高考试题分析 |
第四节 教学目标分析 |
第五节 诊断测验调查 |
一、诊断测验调查的目的 |
二、诊断测验试卷的设计 |
三、诊断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TfU教学模式的核心构建教学策略 |
第一节 TfU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过程 |
一、生成性论题(Generative Topics) |
二、理解性目标(Understanding Goals) |
三、理解性表现(Performance of Understanding) |
四、持续性评价(Ongoing Assessment) |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构建 |
一、模型策略 |
二、程序策略 |
三、反思策略 |
四、说题策略 |
第五章 TfU教学模式在平衡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1化学平衡移动的案例 |
二、案例2化学平衡常数的案例 |
三、案例3重要类型习题讲解案例 |
第二节 教学案例实践过程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内容 |
三、实验前测 |
四、实验后测 |
第三节 实践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编制了化学平衡诊断测验卷 |
二、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
三、攻克了平衡理论教学重难点 |
四、为其他模块的教学提供借鉴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人教版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学生认知障碍诊断测试卷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错题管理的研究综述 |
1.3.2 错题本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错题管理 |
2.1.2 错题本 |
2.1.3 错题本使用有效性 |
2.2 错题本的功能 |
2.2.1 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
2.2.2 诊断学生的认知水平 |
2.2.3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
2.2.4 提供师生沟通的媒介 |
2.3 相关理论 |
2.3.1 反思性学习理论 |
2.3.2 元认知监控理论 |
2.3.3 尝试与错误学习理论 |
3 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内容的设计 |
3.2.1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
3.2.2 学生访谈提纲设计 |
3.2.3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3.2.4 预测试和信度效度分析 |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3 各维度统计对比分析 |
3.3.4 调查问卷基本结论 |
3.4 师生访谈的实施与基本结论 |
3.4.1 学生访谈的实施 |
3.4.2 学生访谈基本结论 |
3.4.3 教师访谈的实施 |
3.4.4 教师访谈基本结论 |
3.5 学生错题本使用案例展示 |
3.5.1 学优生错题本使用案例 |
3.5.2 中等生错题本使用案例 |
3.5.3 学困生错题本使用案例 |
3.5.4 不同角度评析错题本使用案例 |
4 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偏低的原因分析 |
4.1 主观上师生都未将错题本作为重要学习资源 |
4.2 学生只是关注呈现错题本表面记录的形式 |
4.3 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使用错题本的实际指导 |
4.4 教师对学生错题本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督促和评价 |
5 提升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
5.1 提高错题本使用意识 |
5.1.1 树立正确的错题本使用观 |
5.1.2 强化对错题本使用的指导 |
5.2 加强错题本有效管理 |
5.2.1 学生自身加强错题本有效管理 |
5.2.2 教师加强学生错题本有效管理 |
5.3 科学分析解题致错原因 |
5.3.1 审题性失误 |
5.3.2 知识性失误 |
5.3.3 思维性失误 |
5.3.4 心理性失误 |
5.3.5 计算性失误 |
5.3.6 书写性失误 |
5.4 加强错题本反思水平 |
5.4.1 教师加强错题本反思水平 |
5.4.2 学生加强错题本反思水平 |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调查问卷统计表 |
附录3 学生对化学错题本的认识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对化学错题本的认识访谈提纲 |
致谢 |
(8)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和任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PCK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国外教师PCK研究现状 |
一、教师PCK的涵义研究 |
二、教师PCK的要素研究 |
三、教师PCK现状研究 |
四、国外教师PCK研究小结 |
第二节 国内教师PCK研究现状 |
一、国内教师PCK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研究 |
二、国内教师PCK研究结果和热点分析 |
三、国内教师PCK研究小结 |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
第三章 国际典型教师PCK测评工具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典型教师PCK测评工具特点 |
一、Loughran团队开发的CoRe工具 |
二、Park团队开发的Park工具 |
三、TEDS-M开发的MPCK测评工具 |
四、Erickson学院开发的PCK测评工具 |
五、Mavhunga团队开发的TSPCK测评工具 |
六、Aydeniz团队开发的STSPCK测评工具 |
第二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开发的启示 |
一、依据教师PCK要素理论确立PCK测评框架 |
二、基于特定主题测评教师PCK |
三、使用多样化的调查工具测查教师PCK表现 |
四、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定教师PCK发展 |
五、结合本土实际应用已有PCK测评工具 |
第四章 教师TSPCK测评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师TSPCK概念和理论框架 |
一、教师TSPCK |
二、教师TSPCK的特征 |
二、教师TSPCK的要素 |
第二节 教师TSPCK观测点的确定 |
一、确定教师TSPCK观测点的过程 |
二、教师TSPCK观测点的内容 |
第三节 教师TSPCK观测点的修正 |
一、研究方案 |
二、修正结果 |
第四节 教师TSPCK测评框架 |
第五章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开发 |
第一节 教师TSPCK测查问卷的开发 |
一、测量方法的选择 |
二、测查形式的选择 |
三、测查项目的设置 |
第二节 教师TSPCK评价标准的开发 |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
二、观测点等级表现描述 |
三、确定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修正 |
一、访谈过程 |
二、修正结果 |
第四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特点 |
一、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构成 |
二、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特点 |
第六章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测评 |
第一节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内容分析 |
一、课标对溶解度主题知识的要求 |
二、历年中考科目说明对溶解度的要求 |
三、溶解度主题的迷思概念 |
四、溶解度主题中的知识点 |
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测评过程 |
一、测查对象 |
二、测查项目和实施 |
三、评分标准 |
四、测查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现状分析 |
一、初中教师溶解度TSPCK整体表现分析 |
二、不同背景教师溶解度TSPCK表现结果与分析 |
三、化学教师溶解度主题TSPCK各题目、各知识点具体表现分析 |
四、初中化学教师关于溶解度主题TSPCK优质表现 |
第七章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测评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知识内容分析 |
一、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 |
二、历年高考大纲对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 |
三、化学平衡主题的迷思概念 |
四、化学平衡主题中的知识点 |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测评过程 |
一、测查对象 |
二、测查项目和实施 |
三、评分标准 |
四、测查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现状分析 |
一、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整体表现分析 |
二、不同背景教师化学平衡主题TSPCK表现结果与分析 |
三、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主题各题目、各知识点TSPCK具体表现分析 |
四、高中化学教师关于化学平衡主题TSPCK优质表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师TSPCK测评框架 |
二、教师TSPCK测评工具 |
三、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表现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对教师PCK测评的启示 |
二、对教师PCK发展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利用网络资源研究教师TSPCK |
二、继续研究不同主题的教师TSPCK |
三、进一步研究教师TSPCK发展过程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NA在高考中的常见考查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已知体积求微粒数 |
2 已知物质的量求微粒数 |
3 已知质量求微粒数 |
4 已知浓度求微粒数 |
四、解《溶液》计算题时为何频频出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教学实践[D]. 董旭雅. 西南大学, 2021
- [2]程序启发式“一对一”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智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李红.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盐类的水解”解题错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时泽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中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及教学对策研究[D]. 江美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TfU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小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化学错题本使用有效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梅洪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D]. 史红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NA在高考中的常见考查形式[J]. 韩玉玲. 高中数理化,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