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与术前总屈光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法,郝静,陈志杰[1](2021)在《疏风活血法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疏风活血汤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7月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64例(86眼)PRK术后并发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46眼)和对照组32例(40眼),对照组采用氟米龙滴眼液点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拟中医疏风活血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比2组临床疗效、患眼视觉质量、眼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4/46),对照组为80.0%(32/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均<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其治疗后的屈光度、散光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眼压高于治疗前,且高于观察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RK术后并发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患者辅以自拟中医疏风活血汤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并有助于改善视觉质量,合理控制眼压,且治疗安全。
刘明娜,高华,李娜,史伟云[2](2020)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 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潘善刚[3](2020)在《四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飞秒制瓣LASIK(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IK,FS-LASIK),波前引导LASIK(wavefront-guided LASIK,WF-LASIK)以及全飞秒激光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四种手术后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s,HOA)的变化。方法共收集近视患者242例,其中46例行LASIK,38例行FS-LASIK,68例行WF-LASIK及90例行SMILE。分别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使用Pentacam测量每位患者右眼的HOA。高阶像差以Zernike多项式进行描述,并着重分析患者角膜6 mm直径中央区域的总HOA,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彗差,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结果LASIK组中,术前与术后总HOA,SA和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慧差及垂直慧差较术前显着增加(P值分别为0.049和<0.001)。FS-LASIK和WF-LASIK组中,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总HOA、SA及慧差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水平慧差及垂直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SMILE术后各HOA均较术前显着变化。四种术式术后HOA及变化值之间比较发现:水平慧差与垂直慧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FS-LASIK和WF-LASIK相比,SMILE诱导水平慧差显着负移(P值分别为0.006和<0.001),垂直慧差显着增加(P值均<0.001)。LASIK各HOA变化值与其他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值均>0.05)。结论SMILE手术患者角膜后表面水平慧差及垂直慧差变化较大,因此FS-LASIK与WF-LASIK在中心切削准确性方面可能优于SMILE。
黄鹤[4](2020)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在飞秒激光LASIK(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联合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角膜胶原交联(co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影响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1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常规飞秒激光辅助制瓣LASIK联合CXL手术的患者10人共20眼,年龄(17-29岁),选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利用EXCEL表格将患者左右眼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决定双眼的手术方式,两组均正常行FS-LASIK手术并联合CXL。对照组在准分子激光治疗结束后,冲洗基质床,用0.25%核黄素浸润90秒钟,冲洗干净核黄素,复位角膜瓣,进行紫外光照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紫外光照射前,改用一次性环形孔巾敷布覆盖好角巩膜缘,再进行紫外光的照射。两组分别用370nm紫外线30mv/cm2照射90秒,于术后一个月利用德国OCULUS眼前节综合分析系统,测量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av)、Oculus自动干眼分级、下泪河高度(lower tear meniscus hight,LTMH);采用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法观察上皮细胞着染情况,分析该方法对于交联手术患者的眼表泪膜情况的影响。结果:交联术后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非侵入性泪河高度分别为0.22±.10mm、0.24±0.1mm(Z=-1.755,P=0.079)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7.80±.72s、9.20±6.17s(Z=-0.357,P=0.721);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11.61±4.20s、12.85±5.76s(P=0.519);干眼评级分别为1.00±0.67、0.80±0.79(Z=-0.816,P=0.414);角膜上皮荧光色素钠染色分别为0.10±0.32、0.20±0.63(Z=-0.447,P=0.6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近视相比,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干眼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CXL对眼表泪膜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未发现显着的改善。
彭婕婷[5](2020)在《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6-2018.5期间在我院行SMART全激光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患者,共70例,根据有无服用屈光决明方分为对照组(28例,56眼)和中药组(42例,84眼),分析对照组和中药组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haze的发生率及视觉质量。使用SPSS 26.0分析数据。结果:1.对照组和中药组的患者大多数都在术后7d恢复了良好的视力(UCVA≥1.0)(分别占比87.5%和89.3%,P>0.05)。术后7d时中药组的平均UCVA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0.23、1.08±0.27,P<0.05)。2.对照组和中药组手术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1y时两组的EI分别为1.21±0.22和1.22±0.19(P>0.05)。3.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E均波动在±1.0D以内,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屈光度逐渐稳定;术后1y时,对照组和中药组屈光度波动在±0.25D、±0.50D、±0.75D的占比分别为80.4%、91.1%、98.2%和78.6%、92.9%、9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6,P=0.865>0.05)。4.两组患者术后3m眼压明显波动,3m后中药组眼压趋于稳定,对照组术后6m后眼压趋于稳定;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高眼压。5.术后早期(前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MTF截止频率(10/20cpd)均低于术前水平,对照组MTF10、MTF20数值在术后7d、1m下降尤为明显(均为P<0.05);术后6m以后,中药组的MTF截止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6.两组患者的SR值在术后均较术前增加,术后6m及术后1y时,两组SR值差异最为明显(P<0.05)。7.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的RMS值明显增加(均为P<0.05),在术后7d达到峰值,术后不同时间点,中药组RMS值均小于对照组,术后6m及术后1y时差异明显(P<0.05)。8.术后1m时,对照组和中药组分别有7(12.5%)、6(7.1%)眼出现了0.5级haze(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aze均消失。结论:1.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2.屈光决明方能改善SMART全激光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王淑涵,黄悦[6](2020)在《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Trans-PRK)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作为一种新型的角膜表层手术,具有切削更加准确、无负压吸引、无切口等特点,其切削模式的改变一定程度减轻了以往表层手术术后疼痛,改善了上皮愈合延迟等问题。目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恢复、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及术后相关并发症仍需继续研究并完善。(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12-116)
曾晓莉[7](2020)在《FS-LASIK与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 PRK)治疗低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疗效和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使用FEMTO LDV飞秒激光、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机行FS-LASIK和Trans PRK手术治疗的低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91例(91眼,每例均纳入患者右眼作为观察眼)。其中FS-LASIK组44例44眼,Trans PRK组47例47眼,分别对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和术后3月进行疗效及视觉质量的评估测量。评估指标包括:1、主观视觉质量: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在数据分析时转换为log MAR视力;美国国家眼科学会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2、客观视觉质量:利用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及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6mm瞳孔直径下角膜前表面球差、慧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SR及Q值;并利用该系统角膜前表面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术后实际光区大小。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客观视觉质量参数采用方差分析,NEI-RQL-42量表得分、术后有效光学区采用t检验,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变化与可能影响参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视力和屈光度:术后1月UCVA,FS-LASIK组为-0.0136±0.04,Trans PRK组为0.085±0.05,FS-LASIK组UCVA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术后3月UCVA,FS-LASIK组为-0.0318±0.05,Trans PRK组为-0.0149±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1月及术后3月等效球镜(SE)FS-LASIK组分别为0.238±0.43D、0.1505±0.34D,Trans PRK组分别为0.1436±0.44D、0.104±0.297D,SE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378、P=0.383)。2.像差:术后1月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0.427±0.12μm、0.41±0.19μm、0.706±0.17μm;Trans PRK组0.315±0.16μm、0.300±0.14μm、0.594±0.17μm。术后3月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0.442±0.11μm、0.436±0.19μm、0.707±0.18μm;Trans PRK组0.362±0.18μm、0.319±0.17μm、0.609±0.26μm。两组术后像差在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月FS-LASIK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高于Trans 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月FS-LASIK组球差和彗差高于Trans 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高阶像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R、Q值:术后1月、3月SR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0.144±0.04、0.143±0.04,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P=0.002);Trans PRK组0.139±0.04、0.137±0.04,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452、P=0.546);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月、3月Q值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为0.86±0.42、0.844±0.41。Trans PRK组为0.71±0.454、0.68±0.42,两组Q值术后明显增大,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有效光学区:术后1月、3月有效光学区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5.32±0.26mm、5.28±0.25mm,较设计光区减小1.18±0.26mm(缩小18.1±4.05%)、1.22±0.25mm(缩小18.73±3.85%),Trans PRK组5.71±0.19mm、5.67±0.18mm,较设计光区减小0.79±0.19mm(缩小12.2±2.93%)、0.83±0.18mm(缩小12.82±2.79%)。两组间1月、3月两时间点对比,Trans PRK组有效光区均更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P=0.000)。5、美国国家眼科学会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FS-LASIK组术前、术后量表总分分别为:54.50±14.81分,73.45±11.28分,Trans PRK组术前、术后量表总分分别为:63.44±10.04分,74.24±11.29分。两组术后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对比,术前FS-LASIK组总分低于Trans 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间术后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显着提高患者视力,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Trans PRK术后视力恢复相对缓慢。2、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有效光区均小于设计光区;在相同手术光学区设计的情况下,Trans PRK手术方式比FS-LASIK手术方式术后可获得更大的有效光区。3、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像差均增加,Trans PRK手术方式术后球差和慧差小于FS-LASIK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像差的增加均未对患者术后主观视觉质量产生不良影响。4、两种手术方式术后Q值均增加,但随时间推移均有向原有非球面形态恢复的趋势。
崔林[8](2020)在《TransPRK术后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 PRK)后短期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变化及神经纤维动态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行Trans PRK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进行连续性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05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屈光中心行Trans PRK并完成至少半年随访的近视患者103例204眼。术前进行常规眼部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术眼裸眼视力(UCVA)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前及术后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切削区角膜各层结构进行追踪动态观察。运用ACCMetrics软件及仪器自带软件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各项观察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利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UCVA均达到术前BCVA。术后1周角膜上皮细胞形态修复,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上皮较术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中央区角膜可见基底下神经连续、呈线性结构,见H或Z型分叉,密度适中。术后1周角膜上皮下切削界面处可见角膜神经切断断端。166眼(81.4%)角膜中央区可见稀疏的丝状神经纤维柔弱生长,部分中断不连续,无明显分叉。此时神经密度等各参数最低。术后1个月185眼(90.7%)可见神经纤维延长,逐渐增粗,终端见少量细丝状分叉。术后3个月192眼(94.1%)可见增粗长神经纤维及丝状神经纤维,密度增加,分叉增多;术后6个月199眼(97.5%)丝状及长神经纤维形成神经网。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神经缓慢逐渐恢复,各参数指标上升,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均p<0.05)。术后6个月上皮下神经纤维各指标仍低于术前,形态未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各时间段角膜神经缓慢恢复,与术前相比密度明显降低,弯曲度增加。术后切削处角膜前基质细胞部分激活,细胞形态改变。随时间延长激活的基质细胞逐渐减少。其中Haze(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下混浊)发生眼基质细胞激活明显;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1周时前基质细胞密度下降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p=0.004),术后1个月、3个月至6个月前基质细胞密度缓慢上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三组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后基质细胞形态数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内皮细胞各参数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Trans PRK后视力恢复迅速,术后不良反应少,为优化的表层手术。但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其仍可损伤角膜基质细胞及神经纤维等。利用激光活体共焦显微镜可随时动态追踪角膜细胞水平微观变化,对于术后视觉质量评估以及术后Haze、术后干眼等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提供线索。
王芸[9](2019)在《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6M内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角膜上皮厚度变化与角膜像差的关系。方法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者术前、术后1W、1M、3M、6M的角膜上皮厚度。将瞳孔中心直径5mm区域分为中央区(C)、上方区(S)、鼻上区(SN)、鼻侧区(N)、鼻下区(IN)、下方区(Ⅰ)、颞下区(IT)、颞侧区(T)、颞上区(ST),分别测量9个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分析平均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值与中央角膜厚度减少量、切削比的关系。分析平均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值与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的关系。结果中低度组(等效球镜度0.00D~-6.00D)SMILE38眼,FS-LASIK26眼;高度组(等效球镜度-6.00D~-10.00D)SMILE 30眼,FS-LASIK 24眼。不同屈光度组两种术式术前9个区域角膜上皮厚度统计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M时,中低度组FS-LASIK9个区域角膜上皮增厚量与SMILE无差异(P>0.05),高度组FS-LASIK在上方(S)、鼻上(SN)和鼻侧(N)区角膜上皮增厚量较SMILE大(P<0.05)。术后3M时,中低度组FS-LASIK在上方(S)区角膜上皮增厚量较SMILE大(P<0.05),高度组FS-LASIK在中央(C)、上方(S)、鼻侧(N)、鼻下(IN)、颞下(IT)及颞上(ST)区角膜上皮增厚量较SMILE大(P<0.05)。术后6M时,中低度组FS-LASIK在上方(S)及鼻侧(N)区角膜上皮增厚量较SMILE大(P<0.05),高度组FS-LASIK在上方(S)及鼻下(IN)区角膜上皮增厚量较SMILE大(P<0.05)。SMILE中低度组和高度组预设透镜中央厚度均明显大于FS-LASIK激光拟切削深度(P<0.05)。SMILE组与FS-LASIK组术后1M、3M、6M时平均角膜上皮厚度增加量均与中央角膜厚度减少量及切削比成正相关(P<0.01)。术后1M、3M、6M时SMILE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均比FS-LASIK组小(P<0.05),SMILE组与FS-LASIK组角膜像差增加量与平均角膜上皮厚度增加量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SMILE后角膜上皮厚度增加小于FS-LASIK,角膜中央直径5mm范围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增加的均一性好于FS-LASIK,SMILE术后角膜像差小于FS-LASIK可能与之相关。
李浏洋[10](2019)在《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手术OBL和Haze的控制及远视性手术临床效果观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角膜屈光手术目前作为屈光不正的重要矫正方法之一,涉及人群非常广泛,对于手术并发症的控制和开展相对较少的远视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具有非常大的临床参考价值。本课题研究总体分为近视性手术和远视性手术两大部分。近视性手术部分的研究均由并发症角度切入,首先围绕术中并发症不透明气泡层OBL展开,探究能量设置是否对其产生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能量设置对于术后视力的影响,旨在寻找临床最佳能量参数设置范围;然后课题围绕术后并发症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展开,描述现阶段丝裂霉素C在低中度近视患者术中的使用情况,探究MMC使用与否对术后Haze的影响,并进一步寻找临床最佳应用时长。远视性手术部分的课题主要围绕角膜屈光手术术后屈光度、视觉质量和干眼情况展开,探究两种主流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主观感受是否存在差异,并尝试寻找相关交互因素,旨在为不同人群提供最佳手术方式选择。方法1.近视性SMILE手术并发症不透明气泡层OBL的相关研究回顾性队列为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经过SMILE手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患者,共纳入1130只眼。除了能量对SMILE手术术后视力影响的研究采用整体队列,所有针对OBL的分析均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能量与术后视力的关系、术前预期矫正屈光度与术中OBL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等主要的独立作用,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能量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影响以广义相加混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2.近视性PRK手术并发症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相关研究回顾性队列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屈光手术中心Optical Express,Glasgow,UK符合本研究分析样本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共纳入7252只眼低中度近视患者。探究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对术后视力和屈光度的影响,以及MMC对于术后Haze发生的风险在不同屈光度患者中的关联关系,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3.远视性LASIK和PRK术后临床效果,干眼及视觉质量对比的相关研究回顾性队列为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于屈光手术中心Optical Express,Glasgow,UK所有接受远视激光视力矫正的患者,共纳入58562只眼。主要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为了探索术前人群特征对于手术方式和术后屈光度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临床相关标准对术前特征进行分层,并在调整混杂因素的同时进行多元回归统计,以寻找交互作用项。另外,对于术后干眼和视觉症状的变化情况,运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得出。结果第一部分中,在此队列的1130只眼中,共有22只眼(1.95%)患OBL。能量设置对SMILE术中并发症OBL发生风险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为OR=0.90(95%CI=0.60,1.37),p=0.64。能量设置对术后Log MAR UDVA的影响为β=0.01(95%CI=0.00,0.01),p=0.003。不同能量组的UDVA的变化情况来看,两组术后1天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0.03;SE,0.02;p=0.09)。然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变化量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1周:差异,-0.05;SE,0.02;p=0.01.1个月:差异,-0.06;SE,0.02;p<0.01.3个月:差异,-0.08;SE,0.02;p<0.01)。第二部分中,在本研究队列有3.6%的患者(263只眼)有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记录。在-5D≤球镜度<-4D的患者中,OR=0.17,95%CI=0.06,0.46,p<0.001。在-4D≤球镜度<-1D的患者中,结果分别为OR=0.58,95%CI=0.28,1.22,p=0.15;OR=0.90,95%CI=0.48,1.69,p=0.75;OR=0.75,95%CI=0.34,1.66,p=0.47。对于-1D≤球镜度<0D的患者,OR=1.84,95%CI=0.89,3.83,p=0.10。在应用时长上,当MMC的应用时长为1-20秒的范围内,OR=0.52,95%CI=0.35,0.77,p<0.001。当MMC的应用时长为20-35秒的范围内,OR=0.59,95%CI=0.19,1.83,p=0.36,但超过35秒后,OR=1.69,95%CI=1.05,2.74,p=0.032。第三部分中,对于LASIK手术,屈光度在最终随访时在±0.5D内有37,647只眼(69.1%),PRK手术有2,773只眼(67.7%)(p=0.052)。远视PRK手术与远视的LASIK手术相比,术后等效球镜度SE在正负0.5D内的比值比(OR值)为0.85(95%CI=0.78-0.92,p<0.001)。中央角膜厚度CCT在手术方式和屈光结果之间或许起到交互作用(p交互作用=0.036)。干眼程度在术后随访所有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干眼频率在术后1周和术后12月有细微的统计学差异。视觉质量症状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1周时,炫光、星芒和夜间驾驶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时,五项都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结果,两种手术方式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能量参数125n J至160 n J范围内的低能量设置与更好的术后视力及视力恢复相关,而4.5μm的点间距和125n J的能量参数设置是该能量设定范围内的最佳组合。近视或散光度数较低与SMILE手术术中发生OBL的大风险相关,其中同等度数的散光度数对术中发生OBL风险的影响可能大于近视度数。提示外科医生可以通过适当加深术中激光扫描平面深度来降低发生OBL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预矫屈光度较低的患者。2.总体来说低中度近视患者应用了MMC的术后Haze的发生风险并没有降低。对于-5D≤球镜度<-4D的患者中,术中预防性应用MMC可以显着降低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风险,而对于-4D≤球镜度<-1D的患者,MMC可能对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相反的,对于-1D≤球镜度<0D的患者,MMC对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发生甚至可能还有促进的作用。另外在使用时长方面,对于本研究中的特征人群来说,最佳应用时长可能是20秒至35秒,使用时长过低或是过高术后Haze发生风险都会增加。3.远视LASIK和PRK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较好的达到患者的预期矫正屈光度,远视LASIK手术达到预期矫正屈光度的可能性要略高于远视PRK手术,特别是对于术前角膜较厚的患者来说。远视PRK手术术后可能会过矫,尤其对于术前角膜较厚的患者。另外,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的干眼程度和干眼频率都会较术前增加,但增加程度较小,且手术方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视觉质量也会较术前降低,但降低幅度也较小且患者主观感受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
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与术前总屈光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与术前总屈光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疏风活血法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各项眼部检查情况比较 |
2.3 2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 论 |
(3)四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仪器与检查方法 |
2.4 术前检查 |
2.5 术前准备 |
2.6 手术方法和过程 |
2.7 术后治疗及复查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参考文献 |
(4)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2.1.研究对象、入选与排除标准 |
2.2.材料及仪器 |
2.3.实验方法 |
2.4.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1.患者基础眼部信息 |
2.术后结果评估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胶原交联术主要临床应用及改进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干预措施 |
2.3 检查规范 |
2.4 观察及采集指标 |
2.5 数据整理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视力 |
3.3 屈光度 |
3.4 眼压 |
3.5 MTF截止频率 |
3.6 斯特列尔比(SR) |
3.7 像差的均方根值(RMS) |
3.8 角膜下雾状混浊(haze) |
4 讨论 |
4.1 TPRK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 |
4.2 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临床疗效 |
4.3 屈光决明方干预SMART全激光术后的视觉质量分析 |
4.4 屈光决明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理 |
4.5 角膜表层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及中西医治疗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患者自觉症状与视觉质量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FS-LASIK与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附表 |
准分子激光表层角膜切削术发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TransPRK术后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手术方法 |
3.术后检查 |
4.海德堡HRT3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各层结构形态 |
5.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术后视力 |
2.术后HAZE情况 |
3.术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共焦显微镜在屈光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9)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手术OBL和Haze的控制及远视性手术临床效果观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近视性SMILE术中并发症OBL的相关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
1.1.2 OBL的确认与分级 |
1.1.3 手术过程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队列基本情况 |
1.2.2 能量对SMILE手术术中并发症OBL的影响 |
1.2.3 能量对SMILE术后视力及视力恢复的影响 |
1.2.4 预矫屈光度对术中OBL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能量对SMILE术中OBL影响的分析 |
1.3.2 能量对SMILE术后视力及视力恢复影响的相关讨论 |
1.3.3 预矫屈光度对SMILE术中并发症OBL的影响 |
1.3.4 如何降低SMILE术中并发症OBL发生风险的相关讨论 |
1.3.5 研究不足 |
1.4 小结 |
二、近视性PRK手术并发症Haze的相关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
2.1.2 Haze的确认与分级 |
2.1.3 手术过程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队列基本情况 |
2.2.2 队列术后视力及Haze不同情况描述 |
2.2.3 术后Haze对屈光度和视力的影响 |
2.2.4 术中MMC的应用对术后并发症Haze的影响 |
2.2.5 术中MMC的应用时长的相关研究 |
2.2.6 MMC应用对术后屈光度和视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研究人群选择及其意义 |
2.3.2 术后Haze发生情况 |
2.3.3 术后Haze与视力和屈光度关系 |
2.3.4 预防性应用MMC与术后Haze的关系 |
2.3.5 预防性应用MMC的安全性 |
2.3.6 研究不足 |
2.4 小结 |
三、远视LASIK和PRK术后临床效果,干眼及视觉质量对比的相关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
3.1.2 术后问卷编码 |
3.1.3 手术过程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队列基本情况 |
3.2.2 术后屈光度的相关研究 |
3.2.3 交互作用研究 |
3.2.4 敏感性分析 |
3.2.5 术后干眼的相关研究 |
3.2.6 术后视觉症状及夜间驾驶的相关研究 |
3.3 讨论 |
3.3.1 远视矫正效果与术后残留屈光度 |
3.3.2 远视矫正效果与可能的影响因素 |
3.3.3 远视矫正与术后干眼和视觉质量 |
3.3.4 远视矫正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
3.3.5 研究不足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及其主要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与术前总屈光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疏风活血法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J]. 刘法,郝静,陈志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2]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刘明娜,高华,李娜,史伟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10)
- [3]四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D]. 潘善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D]. 黄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D]. 彭婕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Trans-PRK)的研究现状[J]. 王淑涵,黄悦. 国际眼科纵览, 2020(02)
- [7]FS-LASIK与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研究[D]. 曾晓莉.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TransPRK术后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D]. 崔林.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对比研究[D]. 王芸. 苏州大学, 2019(02)
- [10]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手术OBL和Haze的控制及远视性手术临床效果观察的研究[D]. 李浏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