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清县第七届学习邓小平理论征文评选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夏建平[1](2019)在《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是化解“三农”问题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化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供给问题的最大难点在于基层。因此,如何推进基层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提升供给水平成为了摆在基层政府乃至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通过深入分析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揭示S县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城乡财政投入不足且不均衡、城乡文化人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城乡文化设施与活动供给不均衡以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经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分析S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困难;二是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存在偏差;三是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不足;四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环境不佳。分别考察浙江省嘉善县、江苏省吴江区与福建省惠安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实际做法,获得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并立足于福建省S县的具体情况,分别从增加资金投入、转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念、加大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力度与改善供给环境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从而加快S县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也为党和国家新时代改革迈向崭新局面奠定了强大的文化基础,使得人民群众更加的文化自信。
刘刚[2](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高飞[3](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文中指出议题设置能力被称作软实力的“第二张面孔”。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硬实力的争夺转向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更加注重软实力尤其是话语权力及其集中体现的议题设置能力的争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能力的强弱,事关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全媒体时代掌握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事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更事关中国人民能否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设置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议程,从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集中讨论并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方向和进程的话题。“关注”是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前提和出发点,能否形成“讨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本质是一定阶级思想表达权、利益诉求权和价值引领权的“三权统一”,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能够表达一定阶级的思想,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诉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突,从而维护和实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具有阶级性、能动性、创新性、动态性以及时代性的特征。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要解决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言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议题的本质是一种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可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热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了与该文相关的其它理论,作为该文的理论依据。大众传播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尤其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议题设置理论、框架理论和政治传播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政治动员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是实现政治动员的有效方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政治动员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理论以及西方一些学者的政治动员理论也成为本文的理论依据之一。思想掌握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不仅对此有相当丰富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更是将思想掌握群众理论与中国革命、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使思想掌握群众理论成为教育、影响、凝聚和引导群众的重要理论,故思想掌握群众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另外,古今中外,通过一定的议题设置,阐述与传播自身或某一阶级、国家的思想和主张,实现与维护特定的利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今中外议题设置实践的梳理,探索和总结议题设置的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提供参考,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实践依据。本文还对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不同于一般的舆论议题设置,它不仅要吸引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使民众对相关议题的态度和意见表达出来,更需要通过对议题的设置,改变人们主观认识世界,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就形成了通过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凝练议题——主动设置议题——引领主导议题——落实解决议题——评估反馈议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与西方舆论议题的显着区别,即它以调查研究为起点,而不是凭空捏造议题,以落实解决议题为归宿,而不是只作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盖的“空中楼阁”,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需求导向、主体互动、知行统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时效性。推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能力是本文的“初心”,也是本文的归宿。本文认为,推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能力要从五个方面着眼: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二是要定期进行研判,三是要凝练重大主题,四是要主动设置议题,五是要引导实践方向。这五个方面形成了以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为起点,以引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归宿的动态设置过程,在循环、往复中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能力的提升。
姚超[4](201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湘南地区嘉禾县为例》文中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在新农村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真实地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本文以湘南地区嘉禾县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此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归纳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对策,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嘉禾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及农民收入状况和嘉禾县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简要介绍之后,进一步总结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已取得的成就。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对嘉禾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展开实地抽样调查,并通过问卷反馈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指出当前嘉禾县农村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的以下五方面问题: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人力资源不足;三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四是,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五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针对嘉禾县文化建设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从四个方面对嘉禾县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基层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三是,弘扬主流文化,正确引导当代农民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强领导,培育人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孙凌燕[5](2013)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以邵阳市邵东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理论建设,对廉政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是一种治本之举,也是营造清正廉明政治环境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大中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以反腐倡廉的成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从而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打造人民满意的阳光政府。本文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出发,以邵阳市邵东县为例,对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一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从理论基础层面概述了廉政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并从廉政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区别及其精神性建构、制度性建构、生活化建构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逻辑前提、逻辑起点、逻辑展开及逻辑效果,最后对公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第二部分,对当前我国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县级政府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失偏性、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领导干部腐败攀比以及廉政文化宣传手段过于单一,针对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通过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从文化、制度、经济三个层面对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以邵阳市邵东县为例对县级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实证分析,从邵东县廉政文化创建工作活动、廉政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以及廉政文化建设制度三个方面客观的评价了邵东县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果与经验。通过个案总结,为我国县级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及宝贵的经验。第四部分,通过在对我国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对邵东县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从廉政文化意识、文化载体、党外监督、机制建设、健全评估体系五个方面探讨推进我国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杭百音[6](2013)在《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所扮演角色的重量已经越来越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更是占据着大部分的中国人口,因此对于农村的建设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然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想要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以文化建设为入口,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以及整体实力的不断加强具有重要意义。朝阳县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方面的工作较为重视,开展了很多相关方面的工作,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开展文化活动等等,可以说朝阳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朝阳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通过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指导,结合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来初步分析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再通过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的形式,了解朝阳县各农民群体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解、满意程度以及相关的建议等等来了解在农民群众心中,朝阳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到了什么程度,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步。在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于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之后,找出目前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通过借鉴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成功案例的先进经验,整合朝阳县现有的资源,找出各农民群体的具体需求,进而来探索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应走的道路和应采取的措施。本文希望能够提出对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有意义的对策和建议,建立朝阳县农民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朝阳县政府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建设,从而高效率、可持续的对朝阳县农村文化进行建设。
惠洋[7](2012)在《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重头戏,构建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发展文化列入全民事业的重要位置,这体现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发展经济文化要先行,前景广阔更离不开文化的开辟和开发,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有希望。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民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所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淮安是江苏北部的中心城市,城乡一体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淮安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鲜明特色和持久动力。全市所辖县、乡(镇)、行政村都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农村文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从苏北淮安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淮安市各个区县新农村现阶段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依据前文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从事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观念陈旧,缺少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根据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乡镇三送工程,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树立法制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各县区差别化发展。
纪莹莹[8](2012)在《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从容应对国内外的复杂情况和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培育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对整个社会起着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不仅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培育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丰富,是包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思想、以以人为本为起点和归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则、以集体主义为重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诉求”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整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据关键地位,起着统帅作用,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五个方面。这些缺失现状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本研究根据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分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家庭、学校、公共传媒和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家庭教育走入种种误区;其次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再次是公共传媒存在误导;最后是青少年自身缺乏自觉性。针对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要有的放矢,积极探索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第一,家长应该走出种种误区,加强自我修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要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关心青少年,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其次,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再次,要因材施教,巧引善导,追求青少年的最优发展、充分发展;最后,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二,学校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再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第三,公共传媒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第一,要坚持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二,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第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影视剧作品中;第四,要积极开发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绿色网络游戏;第五,要把手机新媒体作为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新阵地;第六,要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第四,青少年自身应该具备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全面学习,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榜样,向先进人物学习,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总之,培育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巨大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希望工程,因为它既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整体作用,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以强大的合力,齐抓共管,全方位、立体式地影响当代青少年,努力做好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宋艳梅[9](2012)在《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教育承上启下,担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高中教育不但会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标杆,其规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对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相关理论和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例,对示范高中的内涵、失范现象、失范原因和规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与论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回顾了示范高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辐射带动等方面对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规范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之完善,学校管理之科学,校园文化之丰富,教师教学之生动和辐射带动之全面。第二,扫描了示范高中的失范问题。通过问卷、访谈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对示范高中存在的失范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现为:素质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念、示范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上的不规范。教师管理上,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学生管理严管重罚,课业负担沉重,身体健康被忽视。财务欠债比较严重,教育乱收费。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合作精神淡漠,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精神追求单一,道德现状忧人,心理问题丛生;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目标偏离素质;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方式单一封闭;内容偏难偏旧;评价分数挂帅。第三,透视了示范高中失范的原因。传统性影响上,官本位思想影响到示范高中发展的主动权和自觉性、教育理念和师生管理。社会本位思想使示范高中成为传承社会价值观念的工具,教学中灌输为主,训练和控制成为必需。专制思想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天经地义。教条主义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现代性的陷阱和危机上,功利主义影响到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并凸显教育负功能;控制思想使学校管理重权威、轻民主;科学主义使工具理性合理化,部分师生精神文化失范。招生考试体制导致重学历并影响教育教学;社会用人制度加剧了示范高中之间的比拼和一考定终身;重点学校制度的遗风影响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和保障不力引起学校负债和乱收费;法律制度不健全助长了不规范。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实的地域差别阻碍了示范。校园文化上,偏重物质建设滋生学生的享乐主义;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执行过程中的漏洞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素质中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师德修养、教学哲学和业务能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质上,示范高中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意志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加上青春期的困扰以及人性复杂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示范高中进一步规范的思路与对策。从政府、社会和示范高中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示范高中规范发展的应对策略。政府层面上,应改革考试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示范高中发展搭建平台。社会层面,应转变用人观念和对示范高中的评价意识,重视育人质量;警惕失范效应扩展,扩大其规范引领作用;多种形式并举,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示范高中自身层面,应端正素质教育和示范发展理念,完善教师管理的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提高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学生管理上应科学评价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精神文化上,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精神文化建构,营造和谐的师-校,师-师,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标准的物质文化,建设规范的制度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教学上,树立知能结合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握其难易度;推行多元多维学生评价。
陈子春[10](2012)在《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 ——以河源龙川实验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青少年道德失范情况严峻为研究背景,以国家要求中小学创办特色为政策导向,以德育特色的内涵和本质、基本属性特征和形成规律等为理论基础,开展对中学德育特色创建策略的研究。文章根据德育特色理论,分析了德育特色创建过程所需的内外条件及创建原则,继而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中学德育状况及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再以河源龙川实验中学德育特色创建为案例,总结提炼出了德育特色创建各个阶段的一些基本策略:1、特色发掘与确立阶段的策略:(1)优势诊断,发掘学校德育特色资源;(2)合理定位,提炼德育特色主题。2、组织实施阶段的策略:(1)统筹规划,制定整体实施方案;(2)营造富有特色的整体德育环境;(3)开展德育特色工作队伍的培训;(4)开展德育特色教学活动;(5)打造德育特色系列活动项目等。3、巩固与完善阶段的策略:(1)开展校本科研,提升特色品位;(2)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3)实施校本特色管理,完善特色制度建设;(4)加大对德育特色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5)积极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等。4、特色的评价、推介与革新阶段的策略:(1)建立特色评价标准,加强特色评价;(2)全面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3)积极开展德育特色的宣传与推介;(4)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德育特色的革新发展等。总之,德育特色是中学德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德育管理的实践智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对德育特色创建策略的研究,力图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走出德育困境,实现优质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策略借鉴。
二、武清县第七届学习邓小平理论征文评选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清县第七届学习邓小平理论征文评选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服务 |
二、公共文化服务 |
三、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林达尔均衡理论 |
二、供给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
一、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做法 |
二、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成效 |
第二节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
二、城乡公共文化人才短缺及分布不均衡 |
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与活动供给不均衡 |
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及文化保护不到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困难 |
一、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分配不合理 |
二、县级政府财力基础薄弱 |
三、乡镇政府财力尤为不足 |
第二节 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
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服务的认识误区 |
二、县政府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够重视 |
三、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
第三节 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不足 |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
二、城乡居民参与意识与能力不足 |
三、居民与政府双向互动渠道不畅通 |
第四节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环境不佳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 |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不优化 |
三、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浙江省嘉善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 |
一、县领导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
二、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 |
三、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人才基础 |
第二节 江苏省吴江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 |
一、将“吴江元素”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之中 |
二、积极鼓励倡导社会共建共享 |
三、逐步推进文化活动城乡均衡供给 |
第三节 福建省惠安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 |
一、因地制宜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
二、实现网络预约公共文化服务 |
三、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惠民工程 |
第四节 三个区县的经验对S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县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路径 |
第一节 增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资金投入 |
一、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
二、增强县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
三、健全乡镇政府的财政功能 |
第二节 转变S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理念 |
一、树立经济建设与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 |
二、县政府应更加注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试点镇建设 |
第三节 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 |
一、形成并扩大市场多元主体供给合力 |
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参与意识与能力 |
三、完善居民与政府双向互动的渠道 |
第四节 改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环境 |
一、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步伐 |
二、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律环境 |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 论文研究背景 |
(二) 论文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
(四) 历史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査问卷 |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
(3)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导论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一、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的缘起 |
二、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价值 |
第一节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热点 |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
三、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 |
第二节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 |
一、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 |
二、主导意识形态领域价值交锋 |
三、主导社会多元文化有机融合 |
第三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 |
一、引导社会思潮 |
二、批驳错误议题 |
三、凝聚社会共识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大众传播理论 |
二、政治动员理论 |
三、思想掌握群众理论 |
第二节 实践依据 |
一、中国古代议题设置实践 |
二、西方社会议题设置实践 |
三、中国共产党议题设置实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本质意蕴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内涵 |
一、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议题 |
二、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本质 |
一、思想表达权 |
二、利益诉求权 |
三、价值引领权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特征 |
一、阶级性 |
二、能动性 |
三、动态性 |
四、创新性 |
五、时代性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过程规律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过程 |
一、开展调查研究 |
二、科学凝练议题 |
三、主动设置议题 |
四、引领主导议题 |
五、落实解决议题 |
六、评估反馈议题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规律 |
一、需求导向规律 |
二、主体互动规律 |
三、知行统一规律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有效推进 |
第一节 加强调查研究 |
一、聚焦重大问题 |
二、关注热点问题 |
三、紧扣利益问题 |
第二节 定期进行研判 |
一、加强信息收集 |
二、完善研判机制 |
三、着重科学分析 |
第三节 凝练重大主题 |
一、分析社会需求 |
二、把握重大交锋 |
三、善于积极谋划 |
第四节 有效设置议题 |
一、议题设置恰当 |
二、议题话语生动 |
三、议题时机合适 |
第五节 引导实践方向 |
一、引导交往实践 |
二、引导改革实践 |
三、引导发展实践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湘南地区嘉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处 |
第二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述 |
2.1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2.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
2.2.1 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的全面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2.2.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2.3 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2.3.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2.3.2 有利于促进农村政治改革和农村社会稳定 |
2.3.3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
第三章 嘉禾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 嘉禾县简介 |
3.2 嘉禾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
3.3 嘉禾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
3.4 嘉禾县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 |
第四章 嘉禾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嘉禾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
4.1.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
4.1.2 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人力资源不足 |
4.1.3 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 |
4.1.4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
4.1.5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
4.2 嘉禾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4.2.1 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经济支持 |
4.2.2 农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
4.2.3 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
4.2.4 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
4.2.5 农民群众自身素质整体偏低 |
第五章 加强嘉禾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5.1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
5.1.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5.1.2 开拓新的筹资途径 |
5.1.3 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
5.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
5.2.1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
5.2.2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建设 |
5.2.3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
5.3 弘扬主流文化,正确引导当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
5.3.1 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的文化需求 |
5.3.2 弘扬民俗传统文化 |
5.3.3 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化大众文化 |
5.4 加强领导,培育人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
5.4.1 加强领导,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建设 |
5.4.2 培育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 |
5.4.3 改革创新,健全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以邵阳市邵东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廉政理论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廉政文化 |
2.1.1 廉政文化的内涵 |
2.1.2 廉政文化的特征 |
2.2 廉政文化的层次 |
2.3 廉政文化的功能 |
2.4 廉政文化建设的逻辑机理 |
2.5 廉政文化建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
第3章 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3.1 当前我国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廉政文化教育的失偏 |
3.1.2 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
3.1.3 领导干部存在腐败攀比的现象 |
3.1.4 廉政文化宣传手段过于单一 |
3.2 我国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3.2.1 传统文化严重阻碍廉政文化建设 |
3.2.2 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不健全 |
3.2.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3.2.4 对腐败行为“认同”的扭曲价值观 |
3.2.5 廉政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
第4章 邵东县政府廉政文化建设实践 |
4.1 邵东县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
4.1.1 开展廉政文化创建工作及活动 |
4.1.2 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
4.1.3 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
4.1.4 强化廉政文化资源共享理念 |
4.2 成果反响 |
4.2.1 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
4.2.2 大力做出廉政文化特色 |
4.2.3 整合廉政文化资源 |
4.2.4 促进惩防体系的构建 |
4.2.5 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
4.3 经验总结 |
4.3.1 强调廉政文化的重要性 |
4.3.2 注重廉政文化教育 |
4.3.3 突出廉政文化特色 |
4.3.4 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
第5章 推进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
5.1 重视廉政文化意识建设 |
5.1.1 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和宣传 |
5.1.2 加强对全民的廉政文化教育 |
5.1.3 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水平 |
5.2 丰富廉政文化载体,发挥廉政文化影响力 |
5.2.1 加大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 |
5.2.2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网络资源 |
5.2.3 开展各种廉政文化活动 |
5.3 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党外监督的作用 |
5.3.1 重视群众监督 |
5.3.2 重视民主党派监督 |
5.3.3 重视媒体监督 |
5.4 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
5.4.1 完善领导机制 |
5.4.2 健全保障机制 |
5.4.3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
5.4.4 建立领导财产公开制度 |
5.4.5 完善激励奖惩机制 |
5.5 健全公众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评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
2.2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战略意义 |
2.2.1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
2.2.2 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
3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朝阳县的基本发展状况 |
3.1.1 朝阳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1.2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
3.2 朝阳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3.2.1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3.2.2 文艺生产佳作迭出 |
3.2.3 文化设施显着改善 |
3.3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农村文化人才出现断层 |
3.3.2 农村文化站运行不畅 |
3.3.3 农村文化需求没有得到统筹兼顾 |
3.3.4 文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
3.4 朝阳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各乡镇党政领导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重视 |
3.4.2 朝阳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主体不明朗 |
3.4.3 朝阳县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
4 朝阳县农村文化的建设方案论证 |
4.1 国内国外农村文化建设先进经验 |
4.1.1 机制创新经验以宁波文化下乡到自主创造为例 |
4.1.2 体系建设以韩国农村文化建设为例 |
4.1.3 资金保障上以韩国拨款建学和杭州资金扶持为例 |
4.1.4 人才培养上以宁波吸纳社会力量为例 |
4.2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案设计 |
4.2.1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4.2.2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
4.3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4.3.1 改善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方案的必要性 |
4.3.2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持 |
4.3.3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支撑 |
4.3.4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撑 |
4.3.5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市场支撑 |
5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5.1 增强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 |
5.1.1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5.1.2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5.1.3 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
5.2 建立科学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机制 |
5.2.1 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5.2.2 加强机制创新发展特色文化 |
5.3 稳定文化队伍,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致谢 |
(7)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文献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新农村建设 |
1.3.2 文化建设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6.2 论文不足之处 |
2 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2.1 淮安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2 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2.2.1 盱眙县打造水乡产业文化 |
2.2.2 涟水县展现老区文化 |
2.2.3 金湖县打造中国荷文化 |
2.2.4 洪泽县创造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
2.2.5 楚州区重建古城文化 |
2.2.6 清河区助推商贸文化 |
2.2.7 清浦区谋划城乡一体化文化 |
2.2.8 淮阴区打造韩信故里文化 |
3 淮安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淮安市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共性问题 |
3.1.1 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
3.1.2 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 |
3.1.3 队伍不稳定且人员观念陈旧 |
3.1.4 文化建设缺少考核奖惩机制 |
3.2 楚州等三个特殊县区的个案问题 |
3.2.1 楚州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2 盱眙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3 金湖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 影响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
4.1 思想认识滞后,文化地位不高 |
4.2 法制观念淡泊,经费投入不力 |
4.3 机构建设缺陷,管理体制不顺 |
4.4 基础设施薄弱,队伍素质不强 |
5 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
5.1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
5.2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
5.3 全面实施乡镇三送工程 |
5.4 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 |
5.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领导 |
5.6 树立法制观念,加大投入力度 |
5.7 各县区差别化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一)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思想 |
(二)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和归宿 |
(三)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
(四) 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准则 |
(五)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 |
(六)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诉求 |
二、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 |
(一) 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 |
(二) 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 |
(三) 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 |
(四) 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 |
(五) 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 |
三、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
(一) 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
(二)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
(三) 公共传媒存在误导 |
(四) 青少年缺乏自觉性 |
四、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
(一)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
(二) 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
(四)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五、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
(一) 家长应走出误区,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
1. 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关心青少年,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 |
2. 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
3. 因材施教,巧引善导,追求青少年的最优发展、充分发展 |
4.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
(二) 学校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
(三) 公共传媒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 |
1. 坚持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2. 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 |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剧作品中 |
4. 积极开发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绿色网络游戏 |
5. 将手机新媒体作为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新阵地 |
6. 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
(四) 青少年应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 全面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加强自我修养 |
2.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示范高中 |
1.3.2 规范 |
1.3.3 规范问题 |
1.3.4 示范高中规范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规范引领:示范高中示范诠释 |
2.1 示范高中创建的必要性 |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2.1.2 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
2.2 示范高中的演变历程 |
2.2.1 重点高中政策 |
2.2.2 “重点”“示范”并行 |
2.2.3 示范高中政策 |
2.3 示范高中应起的规范引领作用 |
2.3.1 理念规划之完善 |
2.3.2 学校管理之科学 |
2.3.3 校园文化之丰富 |
2.3.4 教师教学之生动 |
2.3.5 辐射带动之全面 |
第3章 规范失衡:示范高中失范现象扫描 |
3.1 教育理念重功利 |
3.1.1 素质教育理念模糊 |
3.1.2 教育公平理念不公 |
3.1.3 示范发展理念竞争 |
3.1.4 规划目标重进线率 |
3.1.5 办学目标重短平快 |
3.1.6 培养目标表里不一 |
3.1.7 办学质量效益不高 |
3.2 学校管理重控制 |
3.2.1 行政管理依赖评比 |
3.2.2 教师管理机制扭曲 |
3.2.3 教师负担过于沉重 |
3.2.4 学生管理严管重罚 |
3.2.5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
3.2.6 学生健康不受重视 |
3.2.7 举债发展违规收费 |
3.3 精神文化重实用 |
3.3.1 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
3.3.2 一些教师合作精神淡漠 |
3.3.3 一些教师体罚变相体罚 |
3.3.4 一些学生精神追求单一 |
3.3.5 一些学生道德现状忧人 |
3.3.6 一些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
3.4 教师教学过重高考 |
3.4.1 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 |
3.4.2 教学目标偏离素质要求 |
3.4.3 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 |
3.4.4 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 |
3.4.5 教学方式单一封闭 |
3.4.6 教学内容偏难偏旧 |
3.4.7 教学评价分数挂帅 |
3.5 正确认识示范高中失范现象 |
3.5.1 失范现象的诸类型 |
3.5.2 失范现象的普遍性 |
3.5.3 失范现象的特殊性 |
3.5.4 失范现象的动态性 |
第4章 难言隐痛:示范高中失范原因透视 |
4.1 传统思想影响 |
4.1.1 官本位与片面追求政绩的影响 |
4.1.2 社会本位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影响 |
4.1.3 专制主义与“一言堂”的影响 |
4.1.4 传统的教条主义影响 |
4.2 现代陷阱危机 |
4.2.1 功利主义冲击教育 |
4.2.2 控制思想影响学校 |
4.2.3 科学主义垄断教学 |
4.3 制度体制机制 |
4.3.1 招生考试体制的缺陷 |
4.3.2 社会用人机制的漏洞 |
4.3.3 重点高中制度的失误 |
4.3.4 经费保障机制的不足 |
4.3.5 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 |
4.4 地域差别 |
4.4.1 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
4.4.2 教育发展状况不匀 |
4.5 校园文化 |
4.5.1 物质文化有些过分 |
4.5.2 制度文化有些迷失 |
4.5.3 精神文化有些欠缺 |
4.6 教师素质 |
4.6.1 教育观念有些陈旧 |
4.6.2 师德修养有所欠缺 |
4.6.3 教学哲学有些无奈 |
4.6.4 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
4.7 学生素质 |
4.7.1 部分示范生自身缺点 |
4.7.2 青春期困扰未排除 |
4.7.3 个别差异性未受重视 |
4.8 主要原因关系探析 |
4.8.1 主要次要原因 |
4.8.2 内部外部原因 |
4.8.3 直接间接原因 |
4.8.4 多果以及多因 |
第5章 真正示范:正视失范规范发展 |
5.1 政府职责:从效率到公平 |
5.1.1 改革考试制度 |
5.1.2 减政放权松绑 |
5.1.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5.1.4 搭建学校发展平台 |
5.1.5 从重效率到重公平 |
5.1.6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
5.2 社会责任:从功利到合理 |
5.2.1 警惕蝴蝶效应发生 |
5.2.2 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
5.2.3 科学评价育人质量 |
5.2.4 形成尊师重教风尚 |
5.3 示范高中:从失范到规范 |
5.3.1 端正办学理念 |
5.3.2 转变培养目标 |
5.3.3 完善教师管理 |
5.3.4 转方式提效能 |
5.3.5 完善学生管理 |
5.3.6 引领精神文化 |
5.3.7 推进素质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 ——以河源龙川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简介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社会转型 |
1.4.2 德育特色 |
1.4.3 学校特色 |
1.4.4 恩德教育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德育特色研究综述 |
2.1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问题 |
2.1.1 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
2.1.2 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问题及成因 |
2.2 中学德育特色研究现状 |
2.2.1 对学校特色的研究 |
2.2.2 对德育特色的研究 |
2.2.3 新时期学校德育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学校德育特色及其创建的理论探析 |
3.1 德育特色理论的探析 |
3.1.1 德育特色的内涵与本质 |
3.1.2 德育特色的基本属性 |
3.1.3 德育特色的特征 |
3.2 学校德育特色创建的基本要求 |
3.2.1 德育特色创建的外部条件 |
3.2.2 德育特色创建的内部条件 |
3.2.3 德育特色创建的原则 |
第四章 中学德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4.1.1 问卷调查 |
4.1.2 访谈调查 |
4.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1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
4.2.2 学校德育现状调查 |
4.2.3 家庭德育教育情况调查 |
4.3 结果讨论 |
4.3.1 关于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
4.3.2 关于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
4.3.3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
4.3.4 关于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学德育特色创建的具体策略 |
5.1 指导思想 |
5.2 德育特色创建的过程 |
5.3 中学德育特色创建的实践策略 |
5.3.1 特色发掘与确立阶段的策略 |
5.3.2 组织实施阶段的策略 |
5.3.3 巩固与完善阶段的策略 |
5.3.4 特色的评价、推介与革新阶段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武清县第七届学习邓小平理论征文评选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问题研究[D]. 夏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3]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研究[D]. 高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湘南地区嘉禾县为例[D]. 姚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5]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县级政府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以邵阳市邵东县为例[D]. 孙凌燕. 湘潭大学, 2013(03)
- [6]朝阳县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杭百音.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7]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惠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8]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D]. 纪莹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D]. 宋艳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10]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 ——以河源龙川实验中学为例[D]. 陈子春. 广州大学, 2012(03)
标签:民族团结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