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管理 构筑企业的“防火墙”(论文文献综述)
端木瑞文[1](2017)在《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中的沟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院作为当代社会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密集程度之高、人员流动量之大、大型医疗设备之多已经成为此类社会功能性服务单位的主要特点。同时,大量毒麻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的储藏,大量被褥及纸质病历、病案等易燃可燃物的集中保存,都是诱发医院火灾的主要原因。一旦医院发生火灾,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的群死群伤情况。通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研究的重点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建筑结构新颖且防火设计完全符合相关规范的医院大量涌现,但是近年来医院火灾事件中,火灾发生时的疏散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依旧存在;所以从沟通,即“管理学”范畴这一“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便具有一定的实践现实意义。为拓展针对火灾危机事件中,医院建筑物内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角度;为从沟通角度研究危机事件中,医院建筑物内人员疏散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危机管理机制下的沟通问题研究进行细化延伸,本文结合危机事件的危机事件的“紧迫性”、“危害性”、“突发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选取B医院真实电器火情危机事件,对其沟通问题进行研究,并从中发现其沟通类型繁杂,导致整体沟通环节繁多;火情报警沟通过程中的内部干扰过大,无视了危机事件的“紧迫性”特点;在火情报警沟通过程中,信息严重失真,导致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首次沟通无效。并通过提出优化火情危机事件中的沟通类型、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加强日常消防应急演练、制定统一的编码、解码标准、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等有效手段,改善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发生时的沟通弊病,从而建立起准确、有效的沟通模式。
王薇[2](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建松[3](2014)在《烟草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日益复杂化、动态化的外部发展环境,烟草企业强化危机意识,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对烟草产业面临的共同潜在危机以及微观烟草企业所面临的具体危机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危机的成因。在借鉴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行业层面烟草企业应从淡化垄断色彩,抓好网建、改变广告策略,加大公益事业的参与力度、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塑造"绿色烟草"形象等三方面来应对共同潜在危机;在微观企业层面应针对突发性危机,从危机前预防机制、危机中处置机制,以及危机后恢复机制三方面进行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王婷[4](2014)在《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研究 ——以仙林大学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革,正处于危机的多发期。大学和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置身于多元的社会,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同时又是人员高度密集、人才大量聚集的场所人群,故而往往成为危机事件易发地区。面对危机事件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和大学的管理机构应树立忧患意识,建立完备的危机事件管理体系,将危机事件管理视为大学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确保大学健康、和谐地发展。然而,校园大学生危机事件的频发亦暴露出现有危机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对危机的事前预计和预测严重不足;预案形式大于效果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化的危机救援队伍建设滞后;校内校外协同管理干预的手段还需要摸索;大学生自我的危机意识和校园内抗危机能力仍显不足;校园内灾害现场的公共服务存在相当大的缺陷等等。本文旨在以南京仙林大学城典型高校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和理论研究针对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和校园危机理论的研究,廓清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的概念与管理内容,分析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特征与原则,描述南京仙林大学城典型高校的校园危机事件现状,统计和分析个案,针对仙林大学城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危机意识教育滞后问题、危机事件应急能力缺失问题、危机事件管理制度真空问题、危机事件中的公关问题展开调研,试图构建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并对相关管理策略提出些许建设性的意见,以建立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危机事件管理的预警、决策、信息处理沟通以及控制和评价机制;以创新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的四个阶段为研究重点,期望以此推进对大学危机管理的进程。
金素[5](2013)在《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文中认为自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的深层影响从美国金融业蔓延至各国实体经济,对此,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搭配抵御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令人欣喜的是时至今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搭配发挥效应,危机的深度危害逐步消除,世界经济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复苏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加之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及全球通胀等风险存在,使世界经济复苏之势显得疲软且充满变数。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以中美两国为例,比较研究两个大国在这场危机中使用的政策搭配方案并检验政策搭配效应,以进一步分析美国政策搭配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中行之有效的改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与国际金融危机相关的概念地界定出发,通过回顾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危害再到各国出台政策后的逐步复苏的全过程,并仔细梳理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本文的后续深入分析和论证奠定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全文的主要研究分为美国和中国两条主线,既有并行区域也有交错对比,首先对美国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在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推动经济复苏和维持霸主地位等强烈的政策动机驱动下,美国政府、联储和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工具,并在保持美国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搭配使用各政策以应对危机。其次,按照完全相同的研究逻辑,本文梳理了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事实,出于保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动机的驱动,中国也迅速出台了涉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大量政策工具,在人民币汇率政策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有效搭配各政策以应对危机。在完成了理论上探究中美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事实基础上,本文紧接着对政策搭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构建因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分别对中、美两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政策搭配组合中对经济复苏和就业率提高贡献最大的是货币政策,其次是汇率政策,而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相对而言,中国的实证结果几乎相反,在应对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中,第一,代表汇率政策的公因子无法提取,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对拉动经济复苏存在滞后效应,第三,在拉动经济复苏效应中财政政策贡献较大,货币政策效果较为微弱。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才是所做研究的目的所在,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紧接美国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出其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发人深省的教训;并对比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紧接着中国的实证检验结果之后仔细剖析了中国应对危机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使后文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之道。行文至最后时,在综合考虑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基础上,通过构建包括内部金融“防火墙”和外部金融“防护网”在内的中国的金融危机防御体系来应对危机。具体包含核心的基础条件的建设、政策搭配的改革和国际政策搭配的协调与合作三个部分,以寻求在世界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增长的良好国际环境下实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并能够真正发挥各类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调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作用。
易靖华[6](2013)在《证券业基层经营单元重大不可预知性危机应对策略》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目标以来,中国企业家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危机事件也不断涌现,进行危机管理是中国所有企业尤其是随着资本市场活跃而日益受到关注的证券业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从证券经营机构最基层的单位——营业部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当前环境下证券营业部的危机管理,对整个证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证券业“不可预知性”危机主要来源、类型和危机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分析了证券业危机的主要形式及对危机进行了分级,初步形成了证券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通用应对策略和通用流程,并认为当前我国证券业危机呈现多发性、专业聚焦性的特征,但是在危机管理上对媒体的应对不够、危机修复重视不够,证券经营机构更注重业务经营绩效、信息不对称致防范意识不足,缺乏危机事件的处理手段和经验,缺乏建立长期危机管理运行机制的意识,往往停留在文件上,定期的演练和持续改进做得不够。进而,本文以福莱灵克公司的“黄金法则”为指导,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阐释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应该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及策略设计,即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分析的“不可预知性”危机案例包括:以自然灾害为主的“5.12特大地震”中M营业部应对策略、人为疏忽导致的“火灾”事故中D营业部和电力中断的W营业部的应对策略、被黑客攻击可能导致客户投诉及投资安全的H营业部及应对媒体的天涯论坛事件应对策略等,通过详细分析这些案例及应对策略得出证券业危机的主要共性特征和应对证券业危机管理的必备要素(共性特征),即要抓好源头管理、持续抓好危情梳理和排查、要建立危机处置的预案、要抓好危机处置的操作演练、要加强对员工进行危机教育、要建立与新闻媒体部门的联络与沟通长效机制、要与当地派出所和维稳办沟通联系、要加强本单位内部资料的管理。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的重点是设计应急策略,即以“不可预知性”为侧重点,进一步深入分析证券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危机管理体系各分支设计重点,包括预防战略体系、管理应对体系、管理恢复体系等,形成了包括火灾事故应急处理策略、洪涝灾害应急处理策略、地震应急处理策略、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策略、人为破坏和恐怖袭击应急处理策略及重大伤亡事故应急处理策略等证券业可能主要面临的危机处理策略,基本构建了一套有较强实用价值的证券基层经营单元“不可预知性危机应急预案”,完成了本文的初衷。总体上,本文以现存的证券业危机管理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个案例分析的形式,总结成功危机管理的共性特征,最终形成了一套包括多种危机的有较强实用价值的证券基层经营单元“不可预知性危机应急预案”的基本策略。
金毅[7](2011)在《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指出本文以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理论为分析模型,简要对比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历程。认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新趋向,而当代中国公民主要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网络民主监督和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实践政治参与活动。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主要面临主体困境和治理困境。在主体困境方面,主要是主体的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主体的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主体的参与方式困境,表现为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而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困境方面,主要是参与技术的治理困境,表现为自由表达诉求与维护网络安全的冲突;参与文化的治理困境,表现为理性包容文化与政治参与盲从的冲突;参与环境的治理困境,表现为政治参与规范与虚拟开放空间的冲突。为了解决以上困境,就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出路。要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建设,更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加大网络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基础,努力消除网络“数字鸿沟”,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益;加速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全力促进政府与公民互动,完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秩序,完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构建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文化;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净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维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安全。
任小月[8](2011)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企信息化合作研究 ——以成都移动与政府合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对应急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理在近几年来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多。本论文选择研究通信企业(移动公司)与政府信息化合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在研究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人查阅国内外大量关于公共危机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文献,发现多数文献为站在政府角度,宏观的分析解决应急系统。在政企信息化合作领域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并且可借鉴的经验更少,这为本论文的完成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和难点。如果政府职能部门能借助移动企业其网络优势和信息化工具,利用信息自动触发、网络、短信等方式,在政府完成公共服务特别是危机应急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和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将企业从社会组织中的脱离出来,站在企业微观的角度,结合在移动公司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对通信行业企业的政企信息化合作模式单独进行分析论证,并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实际案例分析法,从空间地区横向比较了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政企信息化合作方面的经验,重点分析国内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无锡等城市与成都在这方面的对比;从时间事件纵向比较分析2008年512汶川地震到2010年“短信谣言”事件中政企信息化合作发展历程,并最后得出针对通信行业的政企信息化合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创新模式。归纳总结了该合作模式的特点、作用及相关合作方案,并对该模式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建立整合多部门、多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使得信息更加快速,目的更加清晰,效率更加迅速,保障危机快速处理的信息化需求。该模式在今后将不断得到深入实践和完善,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形成有序、完整的一套应急信息管理体系,希望该模式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能加强其他通信行业和政府应急体系中信息化合作,为企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马强[9](2011)在《我国现代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供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企业,其安全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的缺电、大面积停电等与供电企业相关的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均造成了严重影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和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内在的本因。认清企业危机,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危机管理是现代供电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研究我国供电企业危机的内涵和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预防和处理机制,进而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研究,本文实现了以下目标:(1)建立了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设计了危机过程管理系统和危机支撑管理系统,采用FMEA分析、FTA分析、ISM分析、CrystalBall仿真等工具,实现了危机的识别、分析、预防和管理,指导企业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2)从危机的后果严重度、发生可能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识别的危机进行了量化评价,形成了危机分级表,针对重要度较高的危机,从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人员、技术、行动、指挥协调和物资保障等方面,建立了规范、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设计了应急流程,并采用户Jena仿真技术进行有效性和效率分析,形成了最优化的解决方案;(3)针对大面积停电危机和世博保电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制定了应急预案。结合大面积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增强了电网运营企业及重要客户的危机管理意识,全面检验了应急准备体系、应急预案和演练设施,为维护城市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庞靖[10](2010)在《新时期我国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诞生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日益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在推动社会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给人们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扰,如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沉迷等问题,其中由于网络舆情而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然而,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监管在我国起步较晚的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部门的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尚不够深入的主观原因,我国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管理的思路和框架还未理清理顺,这与我国目前网络舆论突发事件高发的现状是不相适应的,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运用了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以及政府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对互联网基本特征、现状以及危机基本含义与特征等基础概念的梳理,逐步分析得出网络舆论危机的基本概念,详尽阐述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及传播途径等,并试图勾画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即包含了观念认知、法制保障、技术支持以及管理协调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照分析我国目前现有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方式的不足和弊端,并借鉴国外典型国家互联网监管的经验和优点,从思想、法律、技术、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体系的构建方法。
二、危机管理 构筑企业的“防火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机管理 构筑企业的“防火墙”(论文提纲范文)
(1)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中的沟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创新点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 国内外针对建筑物火灾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建(构)筑物火灾人员疏散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建(构)筑物火灾人员疏散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2 国内外针对危机沟通的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危机沟通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2 危机沟通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3 以往国内外医院火灾事故案例及经验总结 |
2.3.1 以往国外医院火灾事故案例 |
2.3.2 以往国内医院火灾事故案例 |
2.3.3 经验总结 |
第3章 危机沟通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3.1 危机沟通的概念界定 |
3.1.1 危机的概念界定 |
3.1.2 危机沟通的概念界定 |
3.1.3 危机事件下沟通的特殊性 |
3.2 沟通的过程模式 |
3.3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
第4章 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的沟通问题分析 |
4.1 B医院相关背景介绍 |
4.1.1 B医院的相关背景及事件环境介绍 |
4.1.2 B医院消防应急处理预案 |
4.2 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回顾 |
4.3 B医院电器火情事件中的危机沟通问题分析 |
4.3.1 危机事件中沟通类型问题分析 |
4.3.2 危机事件中沟通过程问题分析 |
第5章 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的沟通改进策略 |
5.1 优化沟通类型 |
5.1.1 筛选沟通类型优先级 |
5.1.2 建立有效的平行沟通 |
5.2 克服沟通过程内部干扰 |
5.2.1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
5.2.2 提高火场适应能力 |
5.3 避免沟通信息失真 |
5.3.1 制定编码解码标准 |
5.3.2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
5.3.3 完善消防信息储备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烟草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烟草企业危机表现 |
三、整个烟草行业的危机管理 |
四、烟草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
(4)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研究 ——以仙林大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一) 论文选题理由 |
(二) 论文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概述 |
(三) 发展趋势 |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概述 |
一、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与危机管理 |
(一) 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概念与辨析 |
(二) 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类别与结构分析 |
二、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特征 |
(一) 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的主要特点 |
(二) 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主要特征 |
三、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相关理论资源 |
(一) 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危机管理理论 |
第二章 仙林大学城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仙林大学城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基本概况 |
(一) 三类高校(985/211/高职)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调查 |
(二) 三类高校(985/211/高职)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
二、仙林大学城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危机意识教育滞后的问题 |
(二) 危机事件应急能力缺失的问题 |
(三) 危机事件管理制度真空的问题 |
(四) 危机事件公关中的问题 |
三、仙林大学城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多校区办学环境的影响 |
(二) 危机事件意识培养的不足 |
(三) 理念和制度的空缺 |
第三章 仙林大学城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体系建构 |
一、建立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组织体系 |
(一) 危机事件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 |
(二) 非正式危机事件管理组织的运作 |
二、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主要机制 |
(一) 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 |
(二) 危机管理的决策机制 |
(三) 危机管理的信息处理沟通机制 |
(四) 危机事件管理的控制机制 |
第四章 仙林大学城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策略探究 |
一、危机事件管理预防阶段 |
(一) 强化大学生危机事件意识 |
(二) 培养教育管理者的危机事件教育意识 |
(三) 组建危机事件管理小组 |
二、危机事件管理应对阶段 |
(一) 危机事件的识别与应对 |
(二) 心理干预 |
(三) 人员物资调动 |
(四) 信息沟通与发布 |
(五) 善后处理 |
三、危机事件管理恢复阶段 |
(一) 大学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提升 |
(二) 大学内部“安全阀”机制的建立 |
(三) 危机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
(四) 危机事件管理的评估与分析 |
(五) 危机事件管理评价结果应用于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主题和意义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五、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
一、危机的爆发 |
二、危机的危害 |
三、政策搭配应对之后的阶段性复苏 |
第二节 政策搭配的主要内涵 |
一、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目标 |
二、可供搭配的政策工具 |
三、中美政策搭配侧重的不同 |
第三节 政策搭配的理论体系 |
一、丁伯根原则 |
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
三、克鲁格曼“永恒的三角” |
四、IS-LM模型的政策运用 |
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 |
六、粘性价格汇率模型: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动机 |
一、增加就业水平 |
二、推动国内经济复苏 |
三、稳定物价水平 |
四、维持“金融霸主”地位 |
第二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工具 |
一、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应对过程的总体回顾 |
二、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
三、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
四、实施金融援助计划 |
第三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操作 |
一、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
二、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搭配 |
四、国内外政策之间的搭配 |
五、短期应急性政策与长期变革性政策之间的搭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动机 |
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体系的特点 |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动机 |
第二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工具 |
一、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
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
第三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操作 |
一、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
二、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搭配 |
四、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推进金融领域改革之间的搭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应对危机政策搭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
一、FAVAR模型 |
(一) 步骤一:因子分析模型 |
(二) 步骤二:向量自回归模型 |
二、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内涵 |
第二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分析 |
一、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
四、美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经验与教训[143] |
第三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分析 |
一、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
四、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一般性结论 |
二、中美两国的比较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对策 |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条件改善 |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改革 |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政策搭配的协调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举措大事记 |
附录B 美国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
附录C 中国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证券业基层经营单元重大不可预知性危机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证券业危机管理及现状分析 |
2.1 证券业危机及危机管理基本内容 |
2.1.1 证券业不可预知性危机形式及分级 |
2.1.2 证券业危机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海恩法则” |
2.1.3 证券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通用应对策略 |
2.1.4 证券业危机管理的常规组织内容 |
2.2 证券业危机来源与类型判断 |
2.2.1 证券业危机的来源 |
2.2.2 证券业中危机的类型判断 |
2.3 证券行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1 证券业危机管理基本现状 |
2.3.2 证券业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证券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
3.1 “黄金法则”在证券业基层经营单元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
3.1.1 “黄金法则“的基本含义和外延界定 |
3.1.2 G 证券公司 M 营业部在“5.12 大地震”中的危机应对表现分析 |
3.1.3 G 证券公司 D 营业部冬季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处置应对分析 |
3.1.4 G 证券公司 W 营业部严重透水致电力中断事故处置应对分析 |
3.1.5 G 证券公司 H 营业部公司网站遭黑客攻击事故处置应对分析 |
3.1.6 G 证券公司被天涯论坛杜撰媒体危机事件处置应对分析 |
3.2 从 G 证券公司上述危机案例看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共性特征 |
3.2.1 各类危机呈现的共同特征 |
3.2.2 各类危机管理呈现基层经营单元的共同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证券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危机管理的策略设计 |
4.1 证券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危机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
4.2 证券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危机管理体系各分支设计重点 |
4.2.1 危机预防战略体系 |
4.2.2 危机管理应对体系 |
4.2.3 危机管理恢复体系 |
4.3 证券行业基层经营单元“应急预案”在危机应对体系的重要作用 |
4.3.1 评估应急人员的整体协调性 |
4.3.2 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
4.3.3 是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 |
4.3.4 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进行衔接 |
4.3.5 促进各方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
4.4 证券基层经营单元构建“不可预知性危机应急预案”的基本策略 |
4.4.1 火灾事故应急处理策略 |
4.4.2 洪涝灾害应急处理策略 |
4.4.3 地震灾害应急处理策略 |
4.4.4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策略 |
4.4.5 人为破坏、恐怖袭击应急处理策略 |
4.4.6 重大伤亡事故应急处理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互联网络 |
(二) 政治参与 |
(三) 网络政治 |
四、论文的内容框架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信息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新趋向 |
一、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发展演变历程简析 |
(一) 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概述 |
(二) 西方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发展简析 |
(三)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发展简析 |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与作用 |
(一)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二) 网络信息技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效用 |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与特点 |
(一)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
(二)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
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与途径 |
(一)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分析 |
(二)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第二章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源起与具体实践 |
一、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源起和阶段性历程 |
二、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实践类型 |
(一) 网络参政议政 |
(二) 网络民主监督 |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困境 |
一、主体的参与理念困境: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 |
(一) 民主参与理念: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观念基础 |
(二) 追求利益之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终极诉求 |
(三) 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 |
二、主体的参与能力困境: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 |
(一) 实现网络权利: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 |
(二) 现实数字鸿沟: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差距 |
(三) 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之间的冲突 |
三、主体的参与方式困境: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 |
(一) 多元互动方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本质要求 |
(二) “群体极化”行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极端方式 |
(三) 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困境 |
一、参与技术的治理困境:自由表达诉求与维护网络安全 |
(一) 自由表达诉求: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必备权利 |
(二) 维护网络安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技术保障 |
(三) 公民表达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的冲突 |
二、参与文化的治理困境:理性包容文化与政治参与盲从 |
(一) 理性包容文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 |
(二) 政治参与盲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 |
(三) 理性包容文化与政治参与盲从的冲突 |
三、参与环境的治理困境:政治参与规范与虚拟开放空间 |
(一) 政治参与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保障 |
(二) 虚拟开放空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失范助推器 |
(三) 政治参与规范与虚拟开放空间的冲突 第五章 扩大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出路 |
一、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建设,加大网络教育培训力度 |
(一) 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建设,更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理念 |
(二) 加大网络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
二、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网络“数字鸿沟” |
(一)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基础 |
(二) 努力消除网络“数字鸿沟”,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益 |
三、加速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全力促进政府与公民互动 |
(一) 加速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 |
(二) 全力促进政府与公民互动,完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
四、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 |
(一)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
(二) 完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 |
五、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
(一)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净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
(二) 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维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安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
(8)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企信息化合作研究 ——以成都移动与政府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阐述 |
1.2.1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界定 |
1.2.2 政企信息化合作中企业与政府的界定 |
1.2.3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四川成都分公司特点及信息化工具 |
1.3 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政企信息化合作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章 理论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危机管理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理论基础 |
2.1.2 信息管理理论基础 |
第3章 公共危机中政企信息化合作分析 |
3.1 国内外政企信息化合作实践调查比较 |
3.1.1 国外政企合作实践调查 |
3.1.2 国内政企信息化合作实践经验比较 |
3.2 政企信息化合作应对公共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案例——以成都移动与政府合作为例 |
3.2.1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 |
3.2.2 2008年金融危机事件 |
3.2.3 2009年甲型H1N1事件 |
3.2.4 2009年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 |
3.2.5 2010年福建南平延平小学血案 |
3.2.6 2010年成都应对“短信谣言”事件 |
第4章 公共危机政企信息化合作模式探讨—以成都移动与政府合作为例 |
4.1 公共危机政企信息化合作特点 |
4.2 建立信息化合作模式的新趋势 |
4.3 信息化合作模式的建立 |
4.3.1 模式的组织机构及职权分责 |
4.3.2 模式的具体内容 |
4.3.3 模式的实施流程 |
4.3.4 信息化合作模式的潜在问题 |
4.4 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企信息化合作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我国现代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危机管理的内涵 |
1.2.1 危机 |
1.2.2 危机管理 |
1.3 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章 供电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
3.1 供电企业面临的危机 |
3.2 国内外供电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
3.2.1 国外应对大面积停电的机制分析 |
3.2.2 国内外供电危机管理技术发展 |
3.2.3 我国供电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
3.3 供电企业危机管理的启示 |
第4章 我国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
4.1 供电企业危机管理要求 |
4.1.1 供电企业的经营特点 |
4.1.2 供电企业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 |
4.2 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
4.3 供电企业危机过程管理系统 |
4.3.1 危机过程管理系统模型 |
4.3.2 危机的识别与评估 |
4.3.3 危机的分析和预防 |
4.3.4 危机的控制与处理 |
4.4 供电企业危机支撑管理系统 |
4.4.1 文化保障 |
4.4.2 组织保障 |
4.4.3 制度保障 |
4.4.4 资源保障 |
4.4.5 信息系统保障 |
第5章 供电企业重大危机管理的实证研究——大面积停电危机管理研究 |
5.1 大面积停电危机分析与控制 |
5.2 停电危机定量分析与控制措施 |
5.3 大面积停电危机应急预案 |
5.4 大面积停电危机应急准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时期我国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一、基础数据 |
二、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 |
第三节 互联网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
一、网络“虚拟社会”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二客体 |
二、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发源地 |
三、网络舆论危机影响政府公共管理 |
第三章 网络舆论危机概述 |
第一节 危机及危机管理理论 |
一、危机 |
二、危机管理理论 |
第二节 网络舆论危机的概念 |
一、舆论 |
二、网络舆论 |
三、网络舆论危机 |
第三节 网络舆论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分析 |
一、网络舆论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分析 |
二、网络舆论危机产生的过程分析 |
第四节 网络舆论危机的传播途径 |
一、传统传播途径 |
二、新型传播途径 |
第五节 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 |
一、匿名性 |
二、时效性 |
三、广泛性 |
四、强破坏性 |
五、难控制性 |
第六节 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 |
一、观念认知 |
二、法制保障 |
三、技术支持 |
四、管理协调 |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现状 |
第一节 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方式 |
一、启用金盾工程,构筑“国家防火墙” |
二、主导立法监管,使实务操作有法可依 |
三、建立专门负责互联网监控的政府部门 |
四、发起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
第二节 目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
二、法制有待完善 |
三、意见领袖缺失 |
四、缺乏协调机制 |
第五章 国外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管理模式介绍 |
一、欧美模式(宽松)及其主要做法 |
二、亚洲模式(严格)及主要做法 |
第二节 特点分析 |
一、欧美型特点 |
二、亚洲型特点 |
第三节 国外管理模式对我国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启示 |
一、管理必须适合我国实际国情 |
二、提升对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认识 |
三、完善法律在网络方面的建设 |
四、把握管理重点创新管理方法 |
第六章 网络舆论危机防控措施研究 |
第一节 思想意识层面 |
一、提高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网络舆论危机意识 |
二、加强网民的道德伦理建设 |
第二节 法律法规层面 |
一、与时俱进的健全法律法规 |
二、将普通法律的修订与网络专门立法结合起来 |
第三节 技术层面 |
一、开发舆情分析软件 |
二、开发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 |
第四节 管理层面 |
一、成立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
二、培养理性的意见领袖(e 见领袖) |
三、引入专业的舆论监测和民调机构 |
四、加大依法管理、依法处置的力度 |
五、建立网上沟通协调应用大平台 |
六、预警、处理、反馈及善后总结四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危机管理 构筑企业的“防火墙”(论文参考文献)
- [1]B医院电器火情危机事件中的沟通问题研究[D]. 端木瑞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2]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3]烟草企业危机管理研究[J]. 王建松. 经济师, 2014(02)
- [4]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研究 ——以仙林大学城为例[D]. 王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5]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D]. 金素. 南京大学, 2013(05)
- [6]证券业基层经营单元重大不可预知性危机应对策略[D]. 易靖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7)
- [7]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D]. 金毅. 吉林大学, 2011(05)
- [8]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企信息化合作研究 ——以成都移动与政府合作为例[D]. 任小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9]我国现代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马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新时期我国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研究[D]. 庞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