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为例

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为例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丽[1](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王悦[2](2020)在《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普及,使信息载体形式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化都促使公共图书馆即将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功能多元、空间开放,体验升级、公共图书馆将由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场所逐渐发展成复合的市民信息枢纽与文化中心。同时广州市为落实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街镇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城市热点话题,随着居民读者的需求升级,街镇图书馆的设计原则也在提升,街镇图书馆仅依靠传统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方式导致最终服务质量无法改善。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辅助,进而消除街镇图书馆的发展障碍。在国家政策和广州区域政策两个层面可以看到从1998年起陆续颁布了多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条例与政策,在颁布的相关条例和政策中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扶持越发根本全面,内容越发详细具体,社会力量的发展环境越发充分,使得广州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可以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基于上述三大研究背景,笔者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必要性的广州市为例,以发展独具特色的12家市、区级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捕捉当前建设问题的共同点:足够的标识性、多元性和适应性,针对性地引入数据分析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不同维度的详细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绪论篇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简练系统的论述,并对核心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先导性研究以及建筑适宜性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内容,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体系进行现状梳理,总结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特点以及街镇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对“街镇图书馆”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总结归纳了街镇图书馆的定义、空间特征、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设方式。同时调研选取并研究总结了12个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项目案例的实践经验,第三章分别研究了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方主体参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以及制约因素。第四、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设计方法搭建以及建筑设计策略生成,通过与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对比,提取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设计的优越性特点,从而总结其文化定位及多层级的设计方法。第五章,通过设计方法指导,展开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分层级的设计策略研究,首先是区位选址、场馆规模和建造类型的选择;其次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设计,包括场地场所感构建、交通整合以及建筑立面标识性设计;此外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功能配置、面积配比、空间组织、空间弹性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最后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表达。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期望填补对街镇图书馆、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研究的不足,凸显引入多方共建模式作为街镇图书馆建设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今后街镇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与参考。

张芳[3](2020)在《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及优化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智慧地球”的问世伴随而来的是纷繁复杂的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同时,由于大量信息的出现和聚集而产生的信息爆炸时有发生,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图书馆用户的各类信息也急需新技术的处理和满足,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已经逐渐被取代,各类高校纷纷进行了从传统向智慧化发展的图书馆转型。智慧图书馆服务中的推荐功能不仅能够自主通过用户的一系列行为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根据用户自身的喜好和偏好进行针对性的资源以及信息图书推荐,从而达到最大程度满足用户新需求的目的。本文是以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为例,结合智慧图书馆及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智慧服务中的智慧推荐技术对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借鉴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经验进行研究。从五部分进行论述,具体为:第一章引言部分,对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概述部分,结合文献调查法,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内涵及特征,以及智慧服务的概念、功能特点以及智慧服务建设的目标、意义等进行分析;第三章以国内42所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向高校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和部分用户进行问卷调研,分析调研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并对其内部服务从人员、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第四章基于前一章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建设智慧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根据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最后,总结与展望部分,总结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以42所高校智慧图书馆为例,将智慧服务作为研究侧重点,着重针对将智慧推荐运用在实际运行中的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为我国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提出相应的改进计划和建议,期待对其未来发展有所帮助。本文还简要阐述了运用智慧推荐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结合分析国内现有的图书馆例子,对于国内的图书馆方面的相关建设而言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参考意义。

纪苏桐[4](2020)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读物正以数字化的形态融入我们的生活,有声资源建设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愈发重要。与此同时,选择怎样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怎样的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来为广大师生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体验也成为图书馆服务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法,对前人在图书馆与微信小程序相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在详细阐述微信小程序、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网络调查法从构建渠道、服务平台资源类型、数字平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分析了以“双一流”为代表的42所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平台的建设现状,并归纳总结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基于微信小程序和高校图书馆共有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本文将微信小程序与高校图书馆的有声阅读服务相结合。另外,本文采用移植法,学习市场上有声阅读应用软件或有声阅读微信小程序的构建模式,从产品构建原则、支撑要素、页面设计方案和运营方案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利用小程序建设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马春娇[5](2020)在《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虚拟服务的延伸带来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图书馆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用户到馆率下降、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图书馆的空间结构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转型已势不可挡,图书馆空间再造作为转型的必要手段,对图书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图书馆转型背景下的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试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到馆率下降、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对图书馆空间、图书馆空间再造和用户需求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图书馆空间理论中包含了“空间”向“图书馆空间”转向、图书馆空间内涵、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划分和高校图书馆空间构建的特点;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中包含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概念与类型以及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必要性;用户需求理论中包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次,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83所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类别、服务模块名称、再造空间名称、功能、配置设备、服务预约方式和有无使用规则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除此之外,本文还对高校用户进行了图书馆空间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36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以及用户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原则和策略。其中的五点原则是统筹兼顾原则、因需制宜原则、经济实用原则、深化服务原则和适时而变原则。六点策略分别为:加强图书馆空间再造宣传及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合理划分空间;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改善环境;适当加入休闲娱乐空间;制定使用规则,完善空间管理;进行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准研学习空间再造、考研交流空间再造、准研门诊空间再造、准研培训空间再造、考研资料流转空间再造、背诵空间再造和就餐空间再造)。

单轸[6](2020)在《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慧图书馆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应运而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了困扰图书馆已久的许多问题,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读者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开放融合的服务等。但智慧的平台只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一步,新平台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例如:对空间管理的功能薄弱、业务流程变革的问题没有解决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针对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展开研究。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图书馆重组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总结与评述,引出话题。而后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进行,并阐述理论内涵以及选择BPR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在大突变的背景下,BPR理论要比任何渐进式的理论更具备适应性。除此之外,文章还梳理了LSP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作简要归纳,以更好地展示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要素。为了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用网络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了统计和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数据服务与学科服务逐渐占据主导,机器人、智慧推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以下五点:技术发展不成熟、机构之间沟通匮乏、馆员职业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欠缺深度、缺乏统一业务标准。新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要针对这些弊病进行治疗。新时代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单元,他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智能、赋能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增强以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要遵循四个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效益原则、简约原则和流程支配原则。文章在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现状分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LSP为依托重新设计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在资源采访方面,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采购流程的一体化以及在线采访和智能采访;在数据管理方面,构架出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框架;在服务方面,叙述了一种自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学术生态链的基础上获得无限扩展的服务;在人员再造方面,提出基于新平台、通过业务重心和业务能力的重塑来完成人员转型流程。并从联盟外部保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智慧空间再造、用户贡献度保障四个方面阐述流程改造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流程的合理运转。文章对设计出的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型展开实例研究,基于NLSP平台重组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采编、数据管理、服务以及馆员培训流程,并从时间、效率、成本三个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阐述新流程下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机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馆际业务流程的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研究资料等。LSP的出炉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迫在眉睫,本研究所构建的业务流程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技术的持续开发、新流程的可用性评估以及流程重组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李晓玲[7](2020)在《国网羊湖发电公司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技术、技能、设备更新较快的发电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知高新技术的职工支持企业的业务。然而,作为发电企业的职工,因为工作强度高、工作难度大,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从大量的繁复的资讯中获取到想要的知识。企业具有专门的图书馆,但是因为图书馆空间的原因,不能够存放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接待在下班后蜂拥而来的职工,反而导致图书馆运行效率低下,职工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困难。如果增加图书馆的空间,增加图书馆藏书量,图书馆的图书管理难度随之增高;如果增加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图书馆的维护难度增加,各方面保障会导致更多的投入,职工知识提高产出效能却未必能得到保障。如何增加职工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高效地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降低图书馆的维护难度和提供图书馆的藏书量,满足各类职工的业务要求,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研究并采用最新的软件设计理念,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本数字图书馆是由先进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构成。系统软件设计过程中采用软件三层架构,基于MVC框架,以B/S技术呈现,通过微软公司推出的系统设计软件Visual Studio平台和C#语言开发;系统的硬件技术是依托RFID射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系统的结构化数据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非结构化数据采用FTP服务器存储管理。企业通过数字图书馆的使用,降低了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工作量,降低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维护管理难度,降低了企业的图书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图书馆的使用效能。企业通过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解决了职工寻找对口资料难,借还书不方便,资料学习低效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李永明[8](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于晓燕[9](2010)在《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二者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上具有诸多的一致性,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与研究中常常引入网格技术。可以说,网格技术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支持。网格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建立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基础之上的采用先进的网格技术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透明、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互通互联。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动态性、自治性等特点,这些资源可能属于某个组织或个人,并且存在于多种异构平台下,数字图书馆网格必须要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组织并连接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整合成一个信息资源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界面,就可以访问到网格内所有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数字图书馆与网格技术的蓬勃发展,通过探讨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相关运用,旨在研究具体的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模式。该项研究对于把握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起到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全文共分8章,其中第3至第7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着重指出开展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是数字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数字图书馆为适应用户信息使用行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数字图书馆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的必然要求;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对网格理论和数字图书馆理论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对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国外与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的剖析,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三章首先对经典网格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的类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比较,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个性化服务的层次式数字图书馆网格体系结构。该结构共分四层:资源层、调度层、应用层和门户层。第四章从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构成及特点出发,分析了传统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的一般模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的模型——全局/本地双层资源池模型,并对资源组织的过程及工具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阐述了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的目标,对四种资源发现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和层次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了一种层次式资源发现模式的改进方法,并描述了其原理和算法以及改进后的效果评价。第六章分析了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与目标,提出了网格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是面向个性化的集成式服务模式,个性化强调的是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而集成服务则体现为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存取是无缝的、透明的、一站式的,用户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任何资源和服务。并对该模式主要包括的六项内容——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服务、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自适应学习服务、智能导师服务、科研协作服务、知识增值服务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围绕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阐述了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访问控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并对包括自主访问控制模式、强制访问控制模式、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式和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式在内的四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采用基于任务和角色相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了研究的主要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是:(1)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根据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特点,结合分层式网格资源管理体系结构,设计了一种面向个性化服务的四层体系结构。该结构既体现了网格异构环境的整合,又突出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功能。其中,最底层为资源层,它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数字资源和计算能力的支持,是整体结构的基础支撑;第二层为调度层,它主要起到屏蔽异构环境、调度程序运行、监控维护网格安全等作用;第三层为应用层,它主要解决信息资源组织、用户管理、数据挖掘等问题。顶层为门户层,它直接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功能。(2)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式资源组织为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工作准备,是用户获取信息的基础。网格环境下资源的数量庞大且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动态性、自治性等特点,通过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一般模式的分析并结合网格资源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型——全局/本地双层资源池模型。该模型通过划分资源的本地域和全局域,实现了资源的分层次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查找的效率,同时降低了通讯瓶颈。(3)提出了一种层次式资源发现模式的改进方法随着网格规模的扩大,网格中节点的结构也愈加复杂,资源发现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对整个网格资源共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网格的性能。在对资源发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层次式资源发现模式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模式增加了高宽带节点与低宽带节点的概念,在继承原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增强了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提高了资源查找效率。(4)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对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和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即面向个性化的集成式服务模式,并论述了该服务模式的六项内容: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服务、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自适应学习服务、智能导师服务、科研协作服务与知识增值服务。(5)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和基于角色相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式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因此需要一种能实现通用服务、辅助智能、全局一体及自主控制的访问控制模式。根据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具体要求和自身特性,提出了一种将基于任务和基于角色相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式,该模式具有双重特性,既可以通过对角色的职责分离和继承关系等约束条件进行多种安全策略的配置,又可以增加对任务管理模块与系统状态的参考。

王启云[10](2010)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基于一套适用于复合型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介绍了评估运作流程和操作方法,选取了6所高校数字图书馆进行模拟评估,并给出发现与建议,为后继的研究开辟道路、指示方向和提供途径。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设计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6.3 小结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
        1.1.2 引入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
        1.1.3 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与内容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必要性
        1.6.1 角度创新
        1.6.2 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先导性研究
    2.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相关研究
        2.1.1 总分馆公共图书馆体系
        2.1.2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2.1.3 基本建设情况
    2.2 街镇图书馆相关研究
        2.2.1 街镇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2.2.2 街镇图书馆发展沿革
        2.2.3 街镇图书馆建筑特性
    2.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研究
        2.3.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建设方式
    2.4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建筑实践及经验总结
        2.4.1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实践
        2.4.2 实践经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要点研究
    3.1 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时代发展影响要素
        3.1.2 使用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
        3.1.3 使用功能需求类型分析
    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
        3.2.1 社会力量参与前期建设
        3.2.2 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
        3.2.3 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制约因素
        3.3.1 多主体参与因素
        3.3.2 社会环境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构建
    4.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较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优越性
        4.1.1 传统街镇图书馆现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4.1.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优越性
    4.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文化定位
        4.2.1 基于商业逻辑的“图书馆+”模式
        4.2.2 基于文化诉求的小型文化综合体
        4.2.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主题型图书馆
    4.3 基于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方法
        4.3.1 适宜的规划选址及准确场馆规模预估
        4.3.2 标识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4.3.3 复合化建筑功能空间设计
        4.3.4 专业化服务供给,形成特色主题空间营造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
    5.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规划选址及建造类型选择
        5.1.1 规划布局原则
        5.1.2 区域位置选择
        5.1.3 场馆规模确定
        5.1.4 建造类型选择
    5.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5.2.1 外部场地设计
        5.2.2 建筑立面形态设计
    5.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5.3.1 功能配置及配比
        5.3.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组织
        5.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设计
    5.4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文化内涵表达
        5.4.1 共建企业文化的表达
        5.4.2 区域地域性的表达
        5.4.3 专业主题性的表达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模式街镇图书馆读者使用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及优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概述
    2.1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及特征
        2.1.1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2.1.2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2.2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功能定位
        2.2.1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2.2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特点
        2.2.3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2.3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2.3.1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目标
        2.3.2 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意义
第3章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情况
        3.3.1 智慧学科服务建设
        3.3.2 智慧借阅服务
        3.3.3 智慧发现系统应用
        3.3.4 智慧个性化推荐服务
        3.3.5 智慧咨询服务
        3.3.6 智慧空间服务功能
        3.3.7 移动图书馆服务
        3.3.8 智能化设施创新服务
        3.3.9 调研结果分析
第4章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4.1.1 智慧借阅服务尚未全面开展
        4.1.2 智慧学科服务层次仍需提升
        4.1.3 智慧个性化推荐服务开发程度较低
    4.2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有待丰富
        4.2.1 资源发现形式不够丰富
        4.2.2 资源的时效性和热点连接性需加强
    4.3 高校智慧图书馆信息交流服务、智慧服务设施提供不到位
        4.3.1 用户间信息交流服务提供不到位
        4.3.2 智慧服务设施普及程度不高
    4.4 高校智慧馆员队伍亟需加强
        4.4.1 智慧咨询服务形式多样,咨询馆员队伍待加强
        4.4.2 智慧图书馆服务以人为本意识淡薄
    4.5 智慧图书馆服务需要虚拟现实等技术来丰富
第5章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优化对策
    5.1 智慧服务优化对策
        5.1.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优化设计
        5.1.2 建立健全智慧推荐服务系统
    5.2 智慧图书馆资源服务优化对策
        5.2.1 重视联盟合作,构建特色资源
        5.2.2 打造基于用户需求驱动的微媒体服务平台
    5.3 针对用户问题的优化对策
        5.3.1 使用和推广微信服务平台
        5.3.2 增加经费来源,加大投入
    5.4 建立馆员智慧服务平台
        5.4.1 提升馆员智慧服务能力
        5.4.2 打造基于智慧检索的内容维度的服务平台
    5.5 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引进应用
        5.5.1 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架构
        5.5.2 内容维度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5.5.3 智能化技术的引进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智慧图书馆服务网络调研法
附录 B 智慧图书馆服务实际调研表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
        三、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微信小程序及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概述
    第一节 微信小程序概述
        一、微信小程序的提出与发展
        二、微信小程序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概述
        一、有声阅读及其服务平台
        二、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类型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平台现状调查——以“双一流高校”为例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构建渠道分析
        二、服务平台资源类型分析
        三、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分析
    第三节 高校有声阅读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自建服务平台较少
        二、资源重复建设率高
        三、浅阅读化现象突出
        四、有声资源内容单一
        五、无固定移动终端平台
第四章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有声阅读服务平台设计方案与运营方案
    第一节 构建原则与支撑要素
        一、构建原则
        二、支撑要素
    第二节 功能设计
        一、有声资源融合功能
        二、个性化定制功能
        三、账号管理功能
        四、榜单推荐功能
    第三节 页面设计
        一、首页页面设计
        二、分类页面设计
        三、榜单页面设计
        四、账号管理页面设计
    第四节 运营方案
        一、拉新
        二、促活
        三、召回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2.3 小结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特色和创新之处
1 图书馆空间、空间再造和用户需求相关理论
    1.1 图书馆空间理论
        1.1.1 “空间”向“图书馆空间”转向
        1.1.2 图书馆空间内涵
        1.1.3 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划分
        1.1.4 高校图书馆空间构建特点
    1.2 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
        1.2.1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概念与类型
        1.2.2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必要性
    1.3 用户需求理论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例分析
        2.2.1 再造空间服务模块名称
        2.2.2 再造空间类别
        2.2.3 再造空间功能
        2.2.4 再造空间配置设备
        2.2.5 再造空间预约方式
        2.2.6 再造空间有无使用规则
    2.3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
        2.3.1 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比例少
        2.3.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类别单一
        2.3.3 未结合校内馆情,盲目引进先进技术
        2.3.4 缺乏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急于跟随国外形势
    2.4 小结
3 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空间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3.1.1 调查对象的确立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样本情况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项目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2.3 项目分析
        3.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 调查问卷(样本)结果分析
        3.3.1 结果分析
        3.3.2 小结
4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议
    4.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
        4.1.1 统筹兼顾原则
        4.1.2 因需制宜原则
        4.1.3 经济实用原则
        4.1.4 深化服务原则
        4.1.5 适时而变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策略
        4.2.1 加强图书馆空间再造宣传及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2.2 合理划分空间
        4.2.3 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改善环境
        4.2.4 适当加入休闲娱乐空间
        4.2.5 制定使用规则,完善空间管理
        4.2.6 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
        4.2.6.1 准研学习空间再造
        4.2.6.2 考研交流空间再造
        4.2.6.3 准研门诊空间再造
        4.2.6.4 准研培训空间再造
        4.2.6.5 考研资料流转空间再造
        4.2.6.6 背诵空间再造
        4.2.6.7 就餐空间再造
5 总结
    5.1 结语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BPR理论
        2.1.1 业务流程概念
        2.1.2 BPR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阐释
        2.1.3 BPR理论指导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科学性分析
    2.2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2.2.1 从ILS、ERMS到LSP
        2.2.2 新一代平台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直接动因
    2.3 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技术
        2.3.1 智慧图书馆概念
        2.3.2 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2.3.3 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1 研究样本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现状
        3.2.1 资源采编与管理业务
        3.2.2 知识服务业务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困境分析
        3.3.1 技术风险
        3.3.2 业务部门间缺乏沟通
        3.3.3 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匹配图书馆需求
        3.3.4 智慧服务浮于表面
        3.3.5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设计
    4.1 用户需求分析
    4.2 业务流程重构原则分析
    4.3 业务流程重组架构
        4.3.1 资源采编流程重组
        4.3.2 数据管理流程重组
        4.3.3 服务流程重组
        4.3.4 高校图书馆人员重组
        4.3.5 配套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新一代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实例研究
    5.1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业务模式
    5.2 基于NLSP的新型业务流程
        5.2.1 采访流程
        5.2.2 数据管理
        5.2.3 服务流程
        5.2.4 馆员
    5.3 新流程视域下图书馆价值增值机制
    5.4 实践效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基于NLSP的智慧化业务流程评估 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国网羊湖发电公司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情况
        1.2.3 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关键技术概述
    2.1 B/S体系结构
    2.2 三层软件架构
    2.3 接口及通信形式
    2.4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5 C#语言
    2.6 ADO.NET
    2.7 数据库系统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的需求分析
    3.1 需求概述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资源上传需求分析
        3.2.2 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3.2.3 资源查阅需求分析
        3.2.4 个人空间需求分析
        3.2.5 学习交流需求分析
        3.2.6 资源借还需求分析
        3.2.7 智能终端需求分析
        3.2.8 报表需求分析
        3.2.9 开放接口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性能分析
        3.3.2 可靠性分析
    3.4 业务流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设计
    4.1 设计概要设计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要求
        4.1.3 系统结构
        4.1.4 功能模块设计
    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2.1 资源上传管理模块设计
        4.2.2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4.2.3 资源查阅模块设计
        4.2.4 个人空间模块设计
        4.2.5 资料借还模块设计
        4.2.6 智能终端管理模块设计
        4.2.7 资料推送管理模块设计
        4.2.8 学习交流管理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结构设计
        4.3.2 物理结构设计
    4.4 非功能模块的设计
        4.4.1 系统安全设计
        4.4.2 系统非正常情况防护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1.1 系统硬件环境
        5.1.2 系统软件环境
    5.2 系统核心模块实现
        5.2.1 登录模块实现
        5.2.2 资源上传实现
        5.2.3 资源管理实现
        5.2.4 资源借还实现
        5.2.5 资源推送实现
        5.2.6 学习交流管理实现
        5.2.7 报表模块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字图书馆的系统测试
    6.1 测试概述
    6.2 测试环境及工具
        6.2.1 测试环境
        6.2.2 测试工具
    6.3 性能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
        6.3.1 性能测试用例
        6.3.2 性能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4.3.1 方法选择
        4.3.2 分析过程
        4.3.3 解释模型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模型
        5.1.2 研究假设
    5.2 实证分析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5.2.2 探索性分析
        5.2.3 验证性分析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5.3.1 研究结论
        5.3.2 研究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9)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1.1 网格技术的兴起
        1.1.2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1.1.3 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
    第一节 网格理论
        2.1.1 网格的内涵
        2.1.2 网格的特征
        2.1.3 网格的分类
        2.1.4 主要网格项目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理论
        2.2.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2.2.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2.2.3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现状评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3.3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设计
    第一节 网格体系结构的概念
        2.1.1 网格体系结构的界定
        2.1.2 网格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
        2.1.3 网格体系结构与其他分布式技术的关系
    第二节 经典网格体系结构分析
        2.2.1 五层沙漏模型
        2.2.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2.2.3 Web服务资源框架
    第三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比较
        3.3.1 两层结构
        3.3.2 三层结构
        3.3.3 四层结构
        3.3.4 五层结构
    第四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设计
        2.4.1 设计目标
        2.4.2 功能框架
        2.4.3 设计方案
        2.4.4 设计特点
第四章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式构建
    第一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与特点
        4.1.1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4.1.2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4.1.3 网格信息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的异同
    第二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式
        4.2.1 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的一般模型
        4.2.2 Digital Library Grid项目的资源组织模型
        4.2.3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型设计
    第三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过程
        4.3.1 资源描述
        4.3.2 资源命名
        4.3.3 资源选择
    第四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工具
        4.4.1 元数据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作用
        4.4.2 网格环境下的DC元数据元素
        4.4.3 网格环境下元数据的互操作
第五章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模式评价与改进
    第一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的目标
        5.1.1 资源发现的任务
        5.1.2 资源发现系统的设计要素
        5.1.3 资源发现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模式分析
        5.2.1 集中式资源发现模式
        5.2.2 分布式资源发现模式
        5.2.3 混合式资源发现模式
        5.2.4 层次式资源发现模式
    第三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模式的评价
        5.3.1 集中式资源发现模式的评价
        5.3.2 分布式资源发现模式的评价
        5.3.3 混合式资源发现模式的评价
        5.3.4 层次式资源发现模式的评价
    第四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模式改进
        5.4.1 资源发现模式的改进
        5.4.2 资源发现改进模式的算法
        5.4.3 改进模式的效果评价
第六章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
    第一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特点
        6.1.1 服务形式个性化
        6.1.2 服务产品多样化
        6.1.3 服务范围社会化
    第二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目标
        6.2.1 一站式服务
        6.2.2 单点登录
        6.2.3 数字版权保护
    第三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分析
        6.3.1 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服务
        6.3.2 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6.3.3 自适应学习服务
        6.3.4 智能导师服务
        6.3.5 科研协作服务
        6.3.6 知识增值服务
第七章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访问控制模式选择
    第一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
        7.1.1 安全特征
        7.1.2 安全威胁
        7.1.3 安全层次
    第二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访问控制面临的问题
        7.2.1 通用性
        7.2.2 自主控制
        7.2.3 互操作
        7.2.4 跨域管理
    第三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访问控制的关键技术
        7.3.1 元数据管理
        7.3.2 数据访问
        7.3.3 数据复制
        7.3.4 数据传输
        7.3.5 资源调度
    第四节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访问控制模式
        7.4.1 自主访问控制模式
        7.4.2 强制访问控制模式
        7.4.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式
        7.4.4 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式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运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1.1 评估运作流程
    1.2 评估操作方法
    1.3 本文所采用的评估方法
2 评估对象的选择
3 模拟评估
    3.1 评分依据
    3.2 评分结果
4 发现与建议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D]. 王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及优化对策[D]. 张芳. 湘潭大学, 2020(02)
  • [4]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研究[D]. 纪苏桐.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D]. 马春娇. 辽宁大学, 2020(01)
  • [6]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 单轸. 南京大学, 2020(02)
  • [7]国网羊湖发电公司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D]. 李晓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D]. 于晓燕. 南开大学, 2010(07)
  • [10]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J]. 王启云. 图书与情报, 2010(02)

标签:;  ;  ;  ;  ;  

数字图书馆建设三部曲——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