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17)在《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表型检测及糖代谢特征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预后不良和致死率升高的首要原因,也是临床肿瘤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在特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上皮细胞失去原有的极性并转化为可在细胞外基质之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的现象,肿瘤细胞可通过EMT变得更具侵袭性从而促进肿瘤的转移。细胞代谢重编程(Metabolism Reprogramming)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线粒体氧化呼吸障碍、高度依赖有氧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谷氨酰胺代谢增强。肿瘤细胞通过代谢重组摄入和消耗大量葡萄糖,以保障细胞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能量消耗和大分子合成的需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来源于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因自发或诊疗因素释放到外周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CTCs可随血液系统播散至远处器官或组织并定植形成新的转移灶。外周血CTCs的水平与肿瘤患者的疾病进展和转移复发密切相关,CTCs计数和分子特征分析对于患者的临床分期辅助诊断、治疗反应性和预后判断、复发转移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旨在从EMT表型分型和细胞代谢功能状态方面对肿瘤患者外周血CTCs进行特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EMT分型检测技术应用分析(第二章)、肿瘤转移相关的糖代谢差异基因筛选及验证(第三章)、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代谢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第四章)三部分(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一种新型的Canpatrol(?)CTCs分型检测平台对肿瘤患者外周血CTCs进行分析。第二章研究中对南方医院2014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利用该方法进行CTCs分型检测的551例肿瘤患者血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及肿瘤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等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分析CTCs分型检测结果与这些参数的关联性。第三章中主要利用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技术比较高转移和低转移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 1E8和PC-3M 2B4中糖代谢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同时检测芯片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其他几种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LNCAP、PC-3及DU145细胞)中的表达,以筛选肿瘤转移相关的糖代谢特征基因。第四章中利用Canpatrol(?)CTCs检测平台分别检测前期筛选验证的肿瘤转移相关糖代谢基因在肝细胞癌、肺癌、宫颈癌等肿瘤患者外周血CTCs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从中选择高代谢型CTCs的联合检测标志物,用于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血液高代谢型CTCs表达特征的分析。结果:第二章研究中共分析了 551例肿瘤患者血样检测结果,主要包括肝细胞癌(195例)、鼻咽癌(38例)、肺癌(114例)、结直肠癌(74例)、骨肉瘤(35例)、肾癌(18例)和其他肿瘤(77例)。以CTCs≥3个/5mL外周血为CTCs阳性判断标准,各肿瘤CTCs阳性率为61%~80%(肝细胞癌75%、肺癌61%、鼻咽癌63%、结直肠癌68%、骨肉瘤80%、肾癌72%、其他肿瘤64%),CTCs阳性患者的CTCs计数中位数范围为5~10个/5mL,分布范围为3~86个/5mL。此外,在380例CTCs阳性的样本中,检测到3种类型CTCs的例数分别为E型202例、H型338例和M型235例,其总体阳性率分别为E型53%、H型89%、M型62%。同时对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患者CTCs的EMT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外周血CTCs的数量及表达M型标志物CTCs的比例与患者的转移状态、临床分期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相关。第三章研究中利用功能分类基因芯片筛选了 39个高转移细胞PC-3M 1E8和低转移细胞PC-3M 2B4的差异表达基因,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和在LNCAP、PC-3、DU145三种细胞之间二次筛选,最终确定了 HK2(己糖激酶2)、PDP2(丙酮酸酶磷酸酶催化亚基2)、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PGK1(磷酸甘油酸激酶1)、PHKA1(磷酸酶激酶α1)、PYGL(糖原磷酸化酶)、PDK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KM2(M2型丙酮酸激酶)、ALDOA(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和ENO1(烯醇化酶1)十个肿瘤转移相关的代谢特征基因,且它们与几种细胞中EMT相关标志物(Vimentin、β-catenin、N-cadherin)和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物(CD44、CD133、OCT4、ALDH1)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第四章研究中首先检测了上述肿瘤转移相关的代谢特征基因在64例肿瘤患者(包括10例肝细胞癌、21例宫颈癌、8例肺癌、8例鼻咽癌、9例食管癌、8例肾癌)外周血CT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多种实体肿瘤患者血液中均检测到高表达上述代谢标志物的CTCs,总阳性率为16%至84%,且在不同EMT分型的CTCs中表达特点不一。它们在E型、H型和M型三种类型CTCs中的阳性率分布范围分别为0~100%(G6PD最高,为100%)、21%~96%(G6PD最高,为96%)和0~86%(PYGL最高,为86%)。其中,PGK1、PYGL和PDK1在M型CTCs中的阳性率高于在E型CTCs中的阳性率,且HK2、G6PD、PGK1和PYGL的阳性表达与CTCs的EMT分型关系密切(P<0.05)。进一步利用G6PD+PGK1联合检测CTCs的高代谢状态并初步分析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TCs的代谢特征,发现在伴发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中,外周血CTCs计数水平高于无转移的患者,且M型CTCs的比例也相对升高。同时,转移性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高代谢型(G6PD+PGK1 阳性)CTCs的阳性率在H和M型CTCs中较E型CTCs中高,且与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tPSA、fPSA水平及肿瘤Gleason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也与乳腺癌患者的血清CA153、CEA水平及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结论:1.M型标志物在肝细胞癌、肺癌、鼻咽癌等肿瘤患者外周血的CTCs中的表达非常常见,同时检测这部分细胞可以提高CTCs的捕获率和检测准确性。表达M型标志物的CTCs比例升高与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和转移相关,分析外周血CTCs的EMT表型特点有助于临床肿瘤患者病情和转移的辅助诊断。2.肿瘤转移相关的糖代谢特征标志物在肝细胞癌、肺癌、鼻咽癌等肿瘤的某些CTCs中呈高表达状态,且与CTCs的EMT表型分型特点相关,而高代谢型CTCs的比例与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的转移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分析CTCs的代谢功能状态可以为肿瘤患者疾病进展和转移监测提供有益信息。
党中峰,何科基,那光玮[2](2008)在《Hcc肿瘤标记物mRNA的检测与微转移关系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如何早期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00余万新发病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有10余万,现已成为我国居于第2位的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目前Hcc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辅以化疗、介入治疗及放射性治疗。而Hcc总5年生存率在
左国华[3](2008)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度恶性行为着称,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部分肝癌病人在肝癌切除或肝移植前,已有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循环系统中,入血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是导致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首要条件。因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AFP mRNA,作为判断循环肿瘤细胞的指标,但部分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检测结果提示该方法假阳性率较高,其特异性令人难以满意,且单标志物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研究显示端粒酶大多数(85-100%)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多数正常体细胞不表达,而端粒酶蛋白催化活性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是合成端粒酶的限速亚基,对端粒酶活性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TERT表达在AFP阴性的肝癌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hTERT表达阳性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100%,显示hTERT的基因表达是比端粒酶更敏感的诊断指标。因此我们推测hTERT mRNA做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标志物,可避免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中假阳性的干扰,应具有良好的癌特异性。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IMB)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免疫学技术,免疫磁珠细胞分离是应用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具有简便易行、分离纯度高、特异性高、同时保留细胞活性的优点。与常规检测技术(如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仪等)相结合,能在106-7个单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出一个肿瘤细胞,可弥补这些技术的不足,并改善这些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本研究以肝细胞癌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细胞荧光技术进行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学分析,以及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并尝试对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为检测及防治肝癌的血液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1)利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在磁珠上包被单抗HAb18,制备肝癌免疫磁珠后,将微量肝癌HepG2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混匀,再通过免疫磁性细胞分离,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检测免疫磁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计算癌细胞的回收率。(2)采集肝癌患者56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19例、继发性肝癌患者11例血样,及18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样作为阴性对照。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技术首先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癌细胞的富集,然后运用FITC-CK标记富集癌细胞,免疫细胞荧光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行形态学分析,并用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3)对8例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锚着独立性试验了解克隆集落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以及裸鼠移植及成瘤观察等方法研究其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1)包被HAb18的免疫磁珠能与HepG2细胞敏感而特异地结合,当单个核细胞与HepG2细胞比为1×106:1时可检测到癌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检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57.2%的微量癌细胞,无假阳性。(2)在用肝癌HepG2细胞所做的2组预实验中,免疫磁珠联用增强了巢式RT-PCR的灵敏度、特异性,其灵敏度为5ml血中含有一个癌细胞。(3)在临床样品的实验中,免疫磁珠富集后,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观察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为42.9%(24/56),检出细胞的形态可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4)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及hTERT 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4%、48.2%。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远处转移临床参数密切相关。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均明显提高(P<0.05)。血清AFP水平、肝癌分化程度等与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无显着相关(P>0.05)。67.9%的肝癌患者至少表达一种标志物,35.7%的患者两种标志物均阳性。AFP mRNA和hTERT mRNA的检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56。hTERT mRNA在AFP mRNA阳性和阴性的肝癌患者检出率分别为64.5%、28%(P<0.05)。AFP mRNA在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为21.1%( HCC vs肝炎和肝硬化,P<0.05),继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成人均未检出;hTERT mRNA在继发性肝癌患者中检出率为63.6%,而肝炎和肝硬化及健康成人中均未检出。(5) 8例标本中,其中7例培养未成功,仅有1例出现肿瘤细胞增生,异型性明显,命名为HCC-27,共传代培养5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肝癌细胞,HCC-27细胞的增殖及独立锚着生长能力显着低于HepG2细胞(P<0.05)。两只裸鼠经脾内接种培养肿瘤的细胞,其中一只裸鼠出现肝内移植瘤生长。结论:(1)成功利用碳二亚胺耦联法制备了一种抗人肝细胞癌免疫磁性微珠,制备的肝癌免疫磁珠能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微量肝癌细胞,有较好特异性和敏感性。(2)通过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富集,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3)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联合检测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和癌特异性hTERT mRNA,有助于提高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肝癌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经免疫磁珠细胞富集分离后培养,1例培养成活,这是肝癌血行播散的直接证据。培养成活的细胞具有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其生长增殖及锚着独立生长能力低,但具有转移潜能。
宁建玲[4](2006)在《HBsAg阳性甲胎蛋白mRNA在肝癌组织中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甲胎蛋白mRNA在HB sA g阳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HB-sA g阳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甲胎蛋白mRNA。结果:32例(84.2%)患者癌组织甲胎蛋白mRNA呈阳性表达,其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亦为阳性;而阴性表达的6例(15.8%)其外周血甲胎蛋白mRHA和血清甲胎蛋白亦为阴性。HB sA g阳性癌组织甲胎蛋白mRNA阳性率在合并肝硬化组为100%,合并血清甲胎蛋白>25 ug/L组为100%、无合并肝硬化组为57.1%,<25 ug/L组为57.1%,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阳性率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均于癌组织甲胎蛋白mR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癌组织甲胎蛋白RNA阳性表达与合并肝硬化呈正相关,而与有无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及癌灶大小无相关性。结论:大多数HB sA g阳性肝细胞癌的甲胎蛋白基因处于活化状态,其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阳性表达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均与癌组织甲胎蛋白mRNA阳性表达有关。
柏凯[5](2006)在《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手术切除、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术后仍有约70%的患者存在复发转移,原因是手术前即存在未检出的微转移灶,而微转移灶的肿瘤细胞长期处于免疫抑制未被发现。因此,早期发现外周血的肝癌细胞不仅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指导临床治疗亦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高敏感性RT-PC已经被用于实体瘤微转移的检测。甲胎蛋白是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常见的标志物,但是其敏感性只有39%-64%,特异性为76%-91%,而且正常肝细胞、肝炎和肝硬化等非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也可能检出甲胎蛋白,故对于其在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存在争议。另外,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基因异质性,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表达可能不一致,因此单标志物检测肝细胞癌微转移容易出现假阴性。GPC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肝癌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显着升高,在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不表达,在非肝癌组织基本无表达,是目前发现的在AFP阴性肝癌中表达率最高的基因。该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想的肝癌分子标记物。鉴于以上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推测:采用AFP和GPC3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在围手术期联合检测了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和GPC3mRNA,以评价多标志物联合检测肝细胞癌微转移的可行性和早期发现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四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A组:39例,组织学证实为肝细胞癌;B组:19例,组织学证实为肝炎和肝硬化;C组:10例,组织学证实为肝血管瘤;D组:10例,组织学证实为转移性肝癌;E组;19例,为健康志愿者。运用巢式RT-PCR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7天检测各组外周血中AFPmRNA和GPC3mRNA的表达,并随访19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3-10个月。结果:1.术前外周血微转移检测39例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中,AFPmRNA、GPC3mR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8%(21/39)、61.3%(24/39)。AFPmRNA及GPC3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远处转移临床参数密切相关。另外,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AFPmRNA
郭涛[6](2006)在《巢式SCCA RT-PCR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食管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及其毗邻的辉县等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由于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诊断和生物防治的指标和方法,临床上首次确诊的EC患者80%以上均为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预后极差,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食管癌复发并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组织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是临床医师判断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但是,临床上经常发现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或TNM分期与预后不一致的病例,比如:组织分化程度较高的患者预后并不比分化差的患者好,同一分期的患者预后可能明显不同,提示单纯从形态的改变判断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转移和复发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和腹腔中的微转移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基础。肿瘤微转移的检测不仅对判断恶性肿瘤患者复发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亦有重要价值,因此,如果能在分子水平上探索食管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在外周血中的变化,寻找敏感、特异的预后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检测食管癌复发和转移的指标。近年研究提示,鳞状细胞
杨世忠[7](2003)在《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AFPmRNA和MAGE-1mRNA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具有高敏感性的RT-PCR已经被用于实体瘤微转移的检测。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是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常见的标志物。然而,由于正常肝细胞也可表达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故对于其在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存在争议。另外,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基因异质性,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表达可能不一致,因此单标志物检测微转移容易出现假阴性。鉴于以上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推测:采用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在围手术期联合检测了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的AFPmRNA和癌特异性的黑色素瘤抗原-1(MAGE-1)mRNA,以评价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微转移的可行性及AFPmRNA和MAGE-1mR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与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四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A组,组织学证实的肝细胞癌59例;B组,肝炎和肝硬化22例;C组,肝转移癌8例;D组,肝血管瘤8例;E组,健康志愿者20例。围手术期外周血(5ml)采集分别在术前、术后7天、术后28天进行。通过巢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AFPmRNA和MAGE-1mRNA的表达。结果:1. 系列稀释实验在有限稀释实验中发现,以AFPmRNA或者MAGE-1mRNA为标志物,每5ml全血中最少可检出10个肝癌细胞(HepG2)。2.术前外周血微转移检测2.1 AFPmRNA检测A组肝细胞癌病人术前外周血标本中,AFPmRNA的检出率为55.9%(33/59)。AFP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相关。另外,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CD44v6表达阳性时,AFPmRNA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而血浆甲胎蛋白水平、肝癌分化程度、肝外转移等与AFPmRNA的检出率无明显相关。对照组中,B组AFPmRNA的检出率为13.7%(3/22);其余C、D、E组均未检出AFPmRNA。<WP=9>2.2 MAGE-1mRNA检测在A组肝细胞癌外周血样本中,MAGE-1mRNA的检出率为44.1%(26/59),并和肝癌结节数目、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TNM分期、CD44v6等临床参数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浆甲胎蛋白水平、肝癌分化程度、肝外转移等无明显相关(P>0.05)。对照组中,C组肝转移癌病人中MAGE-1mRNA的检出率为37.5%(3/8),其余B、D、E组均无MAGE-1mRNA检出。2.3 AFPmRNA和MAGE-1mRNA表达的关系AFPmRNA和MAGE-1mRNA在A组59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5.9%和44.1%,但67.8%的病人至少表达一种标志物。AFPmRNA和MAGE-1mRNA的检出显着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307。3.术后微转移的检测3.1 AFPmRNA的检测41例肝癌病人中,18例术前检出AFPmRNA,检出率为43.9%。其中6例术后仍持续阳性(A1组);7例病人术后一周未检出AFPmRNA,而术后28天检测阳性(B1组);5例病人术后一周检测呈阳性或阴性,但术后28天检测均呈阴性(C1组);其余23例病人术前和术后检测均呈阴性(D1组)。术前外周血AFPmRNA的检出和术后转移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术后最长16个月的随访期间,转移复发的病例是A1组2例(2/6)、B1组6例(6/7)、C1组1例(1/5)、D1组5例(5/23)。其中B1组复发率与A1和C1组无显着差异但和D1组有显着差异(P<0.01)。3.2 MAGE-1mRNA检测在行根治性外科治疗的41例肝癌病人中,MAGE-1mRNA的术前检出率36.6%(15/41)。其中3例术后仍持续阳性(A2组);3例术后一周转为阴性,但术后28天重新转为阳性(B2组);9例术前虽然阳性,但术后28天转为阴性(C2组);其余26例围手术期检测均为阴性(D2组)。术前MAGE-1mRNA的检出和术后的转移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术后转移复发情况是:A2组3例(3/3)、B2组2例(2/3)、C2组1例(1/9)、D2组8例(8/26)。根据医学合理性原则,将A2和B2组合并为AB2组进行统计分析。AB2组较C2和D2组更容易在近期内转移复发(P<0.05)。3.3 双标志物RT-PCR在41例随访的肝细胞癌病人中,以术后28天检测结果为标准,MAGE-1mRNA的检出率为14.6%(6/41)、AFPmRNA的检出率为31.7%(13/41);3例病人AFPmRNA和MAGE-1mRNA双阳性(I组)、13例病人检出一种标志物(II组)、25例病人两种标志物均未检出(III组)。在I组中,3例病人在术后6月内全部复发;在II组中,7例病人在术后7个月内复发(53.8%)、III组中,4例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16%)。I组和II组的复发率与III组有显着差异(P<0.05)。<WP=10>结 论1.以AFPmRNA或MAGE-1mRNA为标志物,通过巢式逆转录PCR来检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是可行的。联合检测肝细胞特异性的AFPmRNA和癌细胞特异性的MAGE-1mRNA有助于提高肝细胞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术前微转移的检出和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但术后28天AFPmRNA 或MAGE-1mRNA的检出对于术后6月内的转移复发有预警意义,而且联合检测AFPmRNA 和MAGE-1mRNA可以提高预测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张春[8](2018)在《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HEIH在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肝的真实世界数据情况,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3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例丙肝相关性肝硬化以及10例丙肝相关性肝癌的外周血标本,检测其血清中LncRNA-HEIH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同时,我们提取每组10例患者血清中外泌体,通过电镜观察外泌体的超微结构,探索性地定量检测外泌体中的LncRNA-HEIH含量,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12周,完成治疗12周后再次随访,治疗过程中Fibroscan仪检测患者肝脂肪含量(CAP)和肝硬度(LSM),治疗过程中患者监测HCVRNA,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患者需再次检查HCVRNA定量,肝肾功能,血脂全套,肝纤维化四项,CAP和LSM。观察患者2周,4周,8周、治疗结束和完成治疗随访12周后病毒学应答情况,同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肝纤维化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真实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LncRNAHEIH含量均高于慢性丙肝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外泌体中LncRNA HEIH含量高于肝硬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含量也高于慢性丙肝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HEIH在肝癌的外泌体和血清中的表达是升高的,但肝癌组外泌体和血清的比值较肝硬化和丙肝组是降低的。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抗病毒治疗慢性丙肝的SVR12达98.11%,Y93H和L31M位点变异和治疗前HCVRNA载量不影响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的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谷胺酰肽转氨酶、肌酐、尿酸等产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随访12周,患者的肝纤维化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年龄大是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和慢性丙肝和肝硬化组比较,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和外泌体中的LncRNAHEIH是升高的,但外泌体和血清中的比值是降低的。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肝SVR12高达98.11%,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年龄可能是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俞曦[9](2018)在《乙肝患者外周血CD8+CD28-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CD8+CD28-T细胞是一群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目前发现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病毒的慢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中均呈现增加现象,并对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调节作用。然而,该细胞群体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感染引起的疾病进展过程中的特性,及其与临床病症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此外,在乙肝的进展过程中,该抑制性细胞亚群与表达叉状头转录因子 3(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p3,Foxp3)为特征的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也以CD4+CD25high为特征)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之间的差异,也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分析了这两群免疫调节性T细胞亚群在HBV感染进展过程,从慢性阶段到以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为特征的晚期阶段中的分布特性,并比较了它们与临床病症间相关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多色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健康志愿者、乙肝慢性和晚期阶段患者外周血CD8+CD28-and 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检测结果以>5×102 copies/ml判断为阳性;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数据统计及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结果]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慢性和晚期阶段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均发生增加,但两病例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在乙肝感染的慢性阶段,CD8+CD28-调节性T细胞亚群与ALT、AST水平呈负相关,但与HBV DNA载量无显着相关性;而在此阶段,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HBV DNA载量、ALT和AST均呈现正相关性。在乙肝感染进展的晚期阶段,CD8+CD28T细胞与HBV DNA载量、ALT和AST的水平无相关性,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HBVDNA载量和AL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首次证实CD8+CD28T细胞在HBV感染过程中明显增加,并在HBV感染的慢性阶段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D8+CD28-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参与调节抗病毒免疫应答和缓解肝脏免疫损伤。这些发现为HBV感染者提供了潜在的临床诊断指标和临床治疗的干预靶点。
夏晓寒,黄丁[10](2014)在《外周血血浆中甲胎蛋白、丙酮酸激酶M2和白蛋白mRNA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外周血血浆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和白蛋白(albumin,ALB)mRNA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1-01/2013-12瑞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0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102例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AFP、P K M2和A L B基因的检出率、表达差异和mRNA与临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计算AFP mRNA、PKM2 mRNA和ALB mRNA的2-??Ct,同时对AFP、PKM2及ALB的表达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得到ALB mRNA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血清白蛋白存在相关性.对所有患者经过联合检测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联合检测阳性率的最高,较为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AFP mRNA、PKM2 mRNA和ALB mRNA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参考.
二、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表型检测及糖代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恶性转移 |
1.2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 |
1.3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循环肿瘤细胞EMT分型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肿瘤转移相关的糖代谢差异基因筛选及验证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代谢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
4.1 研究对象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3)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鉴定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图片 |
第二部分 肝癌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图片 |
第三部分 循环肝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探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图片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英文论着 |
(4)HBsAg阳性甲胎蛋白mRNA在肝癌组织中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癌组织标本采集 |
1.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1.4 主要试剂 |
1.5 癌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的抽提 |
1.6 PCR产物鉴定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AFPmRNA在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AFP含量的关系 |
2.2 癌组织AFPmRNA阳性率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 (见表1) 。 |
3 讨 论 |
(5)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围手术期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 AFP mRN和GPC3 mRNA 的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6)巢式SCCA RT-PCR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Ⅰ 论文正文:巢式SCCART-PCR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 |
Ⅰ.1 前言 |
Ⅰ.2 材料和方法 |
Ⅰ.2.1 标本 |
Ⅰ.2.2 外周血和手术切除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
Ⅰ.2.3 随访 |
Ⅰ.2.4 巢式RT-PCR |
Ⅰ.2.5 免疫组化 |
Ⅰ.2.6 统计学处理 |
Ⅰ.3 结果 |
Ⅰ.3.1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期 |
Ⅰ.3.2 随访结果 |
Ⅰ.3.3 食管癌及癌旁配对正常组织中SCCA1蛋白的表达 |
Ⅰ.3.4 食管癌及癌旁配对正常组织中SCCA mRNA的表达: |
Ⅰ.3.5 食管癌组织SCCA mRNA表达与SCCA1蛋白表达关系: |
Ⅰ.3.6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SCCA mRNA表达: |
Ⅰ.3.7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SCCA mRNA表达与相应癌组织SCCA mRNA、SCCA1表达关系: |
Ⅰ.3.8 手术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测定及其预后情况: |
Ⅰ.3.9 手术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测定及其动态变化: |
Ⅰ.3.10 手术前后外周血微转移与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 |
Ⅰ.3.11 手术前后外周血微转移及其动态变化与预后: |
Ⅰ.3.12 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 |
Ⅰ.4 讨论 |
Ⅰ.4.1 选择SCCA作为检测食管癌细胞微转移的靶基因 |
Ⅰ.4.2 巢式RT-PCR技术的应用 |
Ⅰ.4.3 SCCA mRNA为靶mRNA的巢式RT-PCR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价值 |
Ⅰ.4.4 SCCA外周血微转移与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 |
Ⅰ.4.5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
Ⅰ.5 参考文献 |
Ⅱ 附图 |
Ⅲ 综述 |
Ⅲ.1 引言 |
Ⅲ.2 肿瘤微转移概念的提出 |
Ⅲ.3 肿瘤徽转移的检测方法 |
Ⅲ.4 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标志物 |
Ⅲ.5 肿瘤微转移检测的临床应用 |
Ⅲ.6 肿瘤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
Ⅲ.7 问题与展望 |
Ⅲ.8 参考文献: |
Ⅳ 中英文缩写词 |
Ⅴ 附录 |
Ⅵ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Ⅶ 致谢 |
(7)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AFPmRNA和MAGE-1mRNA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AFPmRNA和MAGE-1mRNA的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8)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HEIH表达研究 |
前言 |
1. 实验资料 |
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3. 结果与统计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安全性真实世界的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微词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乙肝患者外周血CD8+CD28-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一、前言 |
二、HBV感染及其转归 |
三、乙肝免疫缺陷和免疫逃逸 |
四、调节性T细胞的种类、特征及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
五、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1 材料与试剂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乙型肝炎标志、病毒载量和相关生化指标的血清学检测 |
2.2 CD8~+CD28~-与CD4~+CD25~(high) T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研究病例的临床基本数据 |
3.2 慢性乙肝和乙肝晚期阶段CD8~+CD28~-调节性T细胞分布特性的分析 |
3.3 慢性乙肝和乙肝晚期阶段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分布特性的分析 |
3.4 慢性乙肝阶段CD8~+CD28~-、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HBV DNA载量、ALT和AST相关性的比较分析 |
3.5 乙肝晚期阶段CD8~+CD28~-、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HBV DNA载量、ALT和AST相关性的比较分析 |
4 讨论 |
三、结论 |
四、参考文献 |
五、附录:缩写词表 |
六、致谢 |
(10)外周血血浆中甲胎蛋白、丙酮酸激酶M2和白蛋白mRNA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材料 |
1.2 方法 |
1.2.1标本准备 |
1.2.2 RNA提取 |
1.2.3逆转录 |
1.2.4 PCR扩增 |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ALB、AFP、PKM2基因检出率比较 |
2.2 ALB、AFP、PKM2 m RNA表达 |
2.3 A F P、P K M2和A L B m R N A在患者血浆存在量与临床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 |
2.4患者ALB、AFP和PKM2 m RNA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背景资料 |
同行评议者 |
研发前沿 |
相关报道 |
同行评价 |
四、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表型检测及糖代谢特征分析[D]. 陈静.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2]Hcc肿瘤标记物mRNA的检测与微转移关系的研究现状[J]. 党中峰,何科基,那光玮. 甘肃医药, 2008(04)
- [3]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D]. 左国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4]HBsAg阳性甲胎蛋白mRNA在肝癌组织中临床意义[J]. 宁建玲.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10)
- [5]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临床意义[D]. 柏凯.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6]巢式SCCA RT-PCR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D]. 郭涛. 郑州大学, 2006(11)
- [7]围手术期检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AFPmRNA和MAGE-1mRNA的临床意义[D]. 杨世忠. 第三军医大学, 2003(02)
- [8]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D]. 张春. 苏州大学, 2018(04)
- [9]乙肝患者外周血CD8+CD28-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D]. 俞曦.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外周血血浆中甲胎蛋白、丙酮酸激酶M2和白蛋白mRNA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夏晓寒,黄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