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阿霉素肾病中表达的变化及霉酚酸酯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丽[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FSGS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最易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FSGS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攀高,而免疫抑制治疗只能使40-60%的病例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受剂量、毒性限制,目前治疗方法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或阻止FSGS进展是医疗保健的首要任务。间充质干细胞(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抗炎、旁分泌和再生等特性有助于肾损伤的修复,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肾移植、糖尿病肾病及狼疮性肾炎等领域已经突显其治疗潜力,目前是肾脏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MSCs有望成为治疗难治性FSGS的一种新策略。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容易获得,较强的抗炎能力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有治疗潜力的间充质干细胞。代谢组学是反映生物体发生的实时事件,同时能捕捉饮食和肠道菌群等外部影响因素,反映生物整体表型,在肾脏疾病的标志物和机制研究中具独特优势,目前代谢组学已渗透到多种肾脏疾病领域,但是FSGS的血清代谢谱未被全面、系统的研究,迄今为止也并未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阿霉素诱导的 FSGS小鼠模型干预作用后血清代谢谱变化的研究。研究目的该研究我们利用阿霉素在Balb/c雄性小鼠品系中建立FSGS模型,观察HUMSCs对FSGS小鼠的疗效,利用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HUMSCs对ADR诱导的FSGS小鼠干预治疗后血清代谢谱的变化,探讨参与FSGS发病的可能代谢机制,及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分析HUMSCs对FSGS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利用阿霉素在Balb/c雄性小鼠品系中建立FSGS模型,30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和FSGS模型组(N=18)。FSGS模型组的每只小鼠按照10.5 mg/kg的ADR(浓度为2 mg/mL)剂量给药,经尾静脉一次性缓慢注射入小鼠体内;正常对照组每只小鼠在相同时间点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构建FSGS小鼠模型成功后处死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各6只,采用ELISA检测两组小鼠第28天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以及第0、8、15、21、28天小鼠的尿蛋白。肾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PAS、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随后,将FSGS模型组12只小鼠随机分成FSGS+DiR-HUMSCs 组(N=6)和 FSGS+Siane 组(N=6)两组用于观察 HUMSCs在FSGS小鼠体内的示踪分布。正常对照组(N=6)和FSGS+DiR-HUMSCs组分别在第29、30、31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射2×106cell/mL剂量的细胞膜荧光探针DiR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DiR-HUMSCs)到小鼠体内;FSGS+Siane组小鼠分别在第29、30、31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入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6小时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出心脏、肺脏、肾脏、脾脏、肝脏,DiR-HUMSCs在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体内的示踪利用动物成像系统观察。肾组织冰冻切片行DAPI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此外,Normal+DiR-HUMSCs、FSGS+DiR-HUMSCs及FSGS+Saline三组小鼠肾组织进行人源性和鼠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CD44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UMSCs在FSGS小鼠肾组织中的定位。本研究第二部分,将18只Balb/c雄性小鼠,分成三组,即 Normal+Saline组(N=6),FSGS+Saline 组(N=6),FSGS+HUMSCs 组(N=6)。FSGS+HUMSCs组:FSGS小鼠造模成功后,分别在29、32、35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HUMSCs(2× 106cells/mL)入小鼠体内。FSGS+Saline组:FSGS小鼠造模成功后,分别在29、32、35天,经尾静脉缓慢注射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Normal+Saline组:在相同时间点,经尾静脉缓慢注射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入小鼠体内。第43天处死所有小鼠,血清离心后-80℃冰箱保存,用于代谢组学研究。肾组织行HE、PAS、Masson染色。利用ELISA方法检测三组小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以及TNF-α的水平;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BMP-7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GF-β1和FN在肾组织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光镜下观察结果。本研究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研究中的三组小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小鼠血清经甲醇沉淀蛋白法处理后,制备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的血清样本,我们采用基于UPLC-MS/MS检测平台和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三组小鼠血清代谢谱的差异研究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体内示踪的研究发现:(1)第28天,FSGS模型组小鼠较正常组小鼠尿蛋白增加,体重下降,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光镜下观察FSGS小鼠肾组织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可见局灶节段性硬化,部分球囊黏连。肾小管上皮细胞刷毛缘脱落,官腔扩张并伴有多数蛋白管型形成。证实在第28天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模型造模成功。(2)动物成像系统下观察FSGS+DiR-HUMSCs组小鼠肾脏,共聚焦显微镜下DAPI染色的肾组织,可见较强的红色荧光分布,提示DiR-HUMSCs能够迁移至FSGS小鼠受损肾组织。(3)光镜下观察,FSGS+DiR-HUMSCs组小鼠肾组织可见人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CD44+细胞的表达。然而,在FSGS+Siane组和Normal+DiR-HUMSCs小鼠肾组织未见到人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CD44+表达的细胞;与 FSGS+Siane 组小鼠比较,FSGS+DiR-HUMSCs组小鼠肾组织中鼠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体CD90+细胞轻度增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的效果及机制的研究发现:(1)与FSGS模型组比较,第43天时,FSGS+HUMSCs组小鼠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着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2)肾组织行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FSGS+Saline组比较,HUMSCs能明显改善FSGS+HUMSCs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3)FSGS+Saline组小鼠肾组织BMP-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1和FN的表达显着增强,且血清TNF-α水平显着升高,与Normal+Saline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4)HUMSCs干预治疗后,FSGS小鼠肾组织BMP-7水平明显增加、TGF-β1、FN的表达下降,且血清TNF-α水平显着降低,与FSGS+Saline组小鼠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后血清代谢谱变化的研究发现:(1)Normal+Saline,FSGS+Saline和FSGS+HUMSCs三组小鼠的血清样本明显分离。(2)与Normal+Saline组比较,ADR诱导的FSGS小鼠血清代谢物氧化三甲胺、3’-唾液乳糖、N-乙酰缬氨酸、3-氯-L-酪氨酸水平显着被上调,而胆汁酸代谢产物、棕榈油酸、L-甲状腺素的水平显着被下调。(3)与FSGS+Saline组比较,HUMSCs移植FSGS小鼠后,小鼠血清代谢物L-甲状腺素和棕榈油酸水平显着被上调,而3’-唾液乳糖水平显着被下调,使异常的血清代谢物向正常水平恢复。(4)支链氨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代谢及胆汁代谢途径参与ADR诱导的FSGS发生发展;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代谢可能介导HUMSCs对FSGS小鼠肾组织修复过程。(5)FSGS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a水平与代谢物氧化三甲胺和3’-唾液乳糖与呈显着性正相关(p均<005)。(6)血清代谢物3’-唾液乳糖对水平与尿蛋白和尿素氮水平呈显着性正相关(p均<005)。结论和意义(1)HUMSCs可以归巢到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损伤的肾组织中。(2)HUMSCs可以通过调节促炎症因子TNF-α、促纤维化因子TGF-β1及抗纤维化因子BMP-7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肾组织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达到改善FSGS小鼠肾脏功能和结构,发挥HUMSCs对FSGS的保护作用(3)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研究,一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氧化三甲胺,N-乙酰缬氨酸,3-氯-L-酪氨酸,胆汁酸代谢产物,棕榈油酸,L-甲状腺素,3’-唾液乳糖参与阿霉素诱导的FSGS的发生发展。支链氨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代谢及胆汁代谢和合成是参与FSGS发生发展重要的代谢途径。HUMSCs可能通过抑制FSGS小鼠的炎性反应,逆转或改善循环中L-甲状腺素、棕榈油酸、3’-唾液乳糖和氧化三甲胺的水平,进而改善小鼠尿蛋白和尿素氮的水平,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我们的发现可能为HUMSCs治疗FSGS提供了新的代谢机制和临床前数据。
王新斌[2](2020)在《基于miRNA探讨右归丸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致病因素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疗效不尽如人意,随着病情的变化,常易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足细胞损伤与慢性肾病发生、发展密切关联,足细胞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是SRNS发生的关键环节。有研究表明,miRNA表达失调与肾病有关,成熟的Dicer酶可以通过一些非编码的微小RNA来介导调节SD分子的应答。故调控Dicer-miRNA通路,使SD分子的表达得以改善,减少蛋白尿。右归丸可通过减毒增敏来减缓SRNS肾病足细胞的损伤,发挥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方法:1.64只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12只)和造模组(52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泼尼松组(PAT);泼尼松+右归丸高、中、低组(PAT+YGh、PAT+YGm、PAT+YGl)。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10mg/支,用0.9%氯化钠溶液2ml稀释成浓度为5mg/ml),同时给予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d(50mg/支,用0.9%氯化钠2ml溶液稀释成浓度为25mg/ml),2周,复制阿霉素肾病肾阳虚证模型。空白组大鼠左右后肢交替肌注等剂量生理盐水。2.各组大鼠成功造模2周后,固定时间灌胃,持续6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4天、药物干预后14、28、42天代谢笼收集各实验大鼠24小时尿液标本,记录尿量。实验第55天晚上8点测定大鼠自主活动,开启自主活动仪测定5min的活动次数与抬头次数。第56天各组实验大鼠心脏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3.实验第56天,局麻摘取双肾,将大鼠左侧肾脏切除取上下级分别加入4%戊二醛、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组织,用于电镜、光镜、免疫荧光镜;右肾储存于-70oC冰箱,肾小球cRNA提取,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及RT-PCR相互验证。4.HE、PAS、PASM-Masson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肾组织中dicer、nephrin、podocin、CD2AP、synaptopodin、Bax?Bcl-2?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状态造模后第7d大鼠腹腔中出现少量腹水,同时每日排出尿量减少,精神状态欠佳,食量减少,体重停止增长且下降。2周大鼠腹水明显增多,出现大量尿蛋白,且24h尿蛋白定量>100mg/kg,同时大鼠出现嗜睡、反应迟钝,有弓背耸肩现象,蜷卧少动,体毛发灰发暗,大便稀溏等中医阳虚体征。提示SRNS模型大鼠复制成功。2.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24h尿蛋白、血脂检测结果各干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右归丸中剂量组减少尿蛋白量、降低血脂疗效优于各干预组,各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小球病理形态改变光镜下空白组肾小球结构形态稳定;模型组肾小球略显肿胀,基底膜不规则增厚,系膜细胞轻度增生,肾小管内出现透明的管型;各治疗组肾小球病理形态的改变介于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电镜下发现足细胞有足突融合、消失的改变,空白组足细胞未发现异常改变;且在电镜下,右归丸中剂量组对减轻足细胞融合,足细胞恢复效果明显。4.miRNA芯片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表达的miRNA 23个,且高表达miRNA 15个、低表达miRNA 8个;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干预组中高表达的miRNA9个,低表达miRNA 6个,其中SRNS肾病大鼠模型组织中rno-mir-29b-3P、rno-mir-26b-5P表达上调,rno-mir-205表达下调,经右归丸治疗后,上调的rno-mir-29b-3P、rno-mir-26b-5P得到抑制,而下调的rno-mir-205得到增强。通过real-time PCR对特异基因相互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组rno-mir-29b-3P、rno-mir-26b-5P与空白组rno-mir-29b-3P、rno-mir-26b-5P表达量比分别为1.94、2.53倍;rno-mir-205表达量其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比值为0.28,所得结果与基因芯片接近,证实以上所筛选miRNA是SRNS最有代表性的miRNA。5.Dicer酶、SD蛋白分子的检测结果SRNS大鼠肾组织中Dicer酶免疫荧光强度、蛋白与mRNA表达均上调,而nephrin、podocin、CD2AP与synaptopodin结果相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dicer酶通过Dicer-miRNA负向调控足细胞裂隙孔膜相关蛋白分子,同时骨架蛋白表达减少及足细胞的凋亡与miRNA有一定的相关性。6.右归丸干预后dicer、nephrin、podocin、CD2AP免疫荧光、蛋白与核酸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组肾组织Dicer酶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呈线状分布,核酸与蛋白表达下降,而SD相关分子免疫荧光表达增强,呈颗粒状分布,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升高。7.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免疫荧光、蛋白与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x、caspase-3免疫荧光强度均增强,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而Bcl-2表达降低(p<0.05),各干预组对Bax/Bcl-2、caspase-3表达水平均有改善,但右归丸干预各组Bax、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Bcl-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1)。说明右归丸通过骨架蛋白及细胞凋亡因子发挥保护足细胞作用,这一作用与右归丸对类固醇激素的增敏作用有关。结论:1.本实验在复制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时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即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建立FSGS肾病模型,同时肌注氢化可的松25mg/kg,造成肾阳虚证,成功地模拟典型的SRNS临床病证,效果确切。2.基因芯片对SRNS大鼠肾组织中miRAN筛选显示,SRNS肾病大鼠皮质中23个miRNAs特异性表达,其中15个高表达,8个低表达,Fold Change从0.3到3.4。筛选出SRNS特征性miRNA:rno-mir-29b-3P、rno-mir-26b-5P的表达显着上调,提示这些miRNA可能参与足细胞损伤。rno-mir-205在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中低表达,提示miRNA可能通过抑制足细胞凋亡和增强激素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发挥作用。3.SRNS肾病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及骨架蛋白的表达是通过Dicer酶介导miRNA负向来调控。足细胞的损伤及足细胞的凋亡还可能通过Dicer-miRNA来参与。提示Dicer-miRNA是防治SD蛋白分子与尿蛋白异常的靶向点。4.右归丸可下调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Dicer表达,同时右归丸对SRNS肾病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CD2AP、podocin及骨架蛋白synaptopodin表达的影响可能是通过Dicer-miRNA途径来调控。提示Dicer、rno-mir-29b-3P、rno-mir-26b-5P可能是右归丸治疗SRNS肾病,维护保护肾小球滤过屏障,保护足细胞,减少蛋白尿的靶点。5.右归丸可抑制SRNS大鼠肾组织中Bax升高,Bcl-2的下降,修复足细胞Bax/Bcl-2平衡态,降低凋亡标志性蛋白caspase-3活性,改善足突融合,从而维持足细胞数目的稳定,保护足细胞免于凋亡。6.右归丸各剂量组均可改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改变低蛋白血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减轻足细胞足突融合、降低或减少细胞膜外基质积聚、肾小球系膜增生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发挥减毒增敏作用。然右归丸中剂量组疗效显着。
惠敏[3](2019)在《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队列与相关肺间质病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全国多中心系统性硬化症临床队列,探讨疾病的基线特征、脏器受累危险因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通过建立经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SSc-PAH)队列,探讨这一亚型患者的基线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同时寻找SSc及SSc-ILD诊断或病情评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为SSc患者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及全国153家结缔组织病诊治中心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SSc患者的基线及随访资料。首先通过横断面基线特征描述,探究中国SS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纳入同时期录入EUSTAR数据库的SSc不合并相关脏器受累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SSc患者出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和肾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从入选的SSc患者中筛选出经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SSc-PAH患者,首先进行横断面基线资料分析,进一步与同期纳入EUSTAR数据库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除外PAH的SSc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基线治疗方案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筛选出未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用MTX和单用CTX组,进行短期疗效评估。基础研究方面,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GAD1抗体、抗RPLP0抗体和抗MLYCD抗体在健康对照、SSc非ILD及SSc-ILD患者血清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验证上述抗体与SSc及SSc-ILD诊断和疾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多中心队列共纳入2809例SSc患者。SSc队列研究部分:1、基线特征描述:多中心SSc患者中女性占比84.6%,基线年龄为46.6±13.2岁。肺间质病变为最常见的脏器受累表现,占比54.7%。Rodnan皮肤评分为6(0,48)分,基线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82.2%。2、危险因素研究结果:SSc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皮肤评分(OR 1.053,95%CI 1.015-1.092),独立保护因素为起病年龄(OR0.952,95%CI 0.929-0.975,p<0.001。dcSSc(OR3.872,95%CI 1.169-12.822,p=0.027)、关节炎(OR 3.522,95%CI 1.088-11.403,p=0.036)、合并肺动脉高压(OR 7.005,95%CI 2.323-21.121,p=0.001)、PLT 减少(OR 1.452,95%CI 1.269-7.849,p=0.002为SSc患者发生SRC的独立危险因素。3、治疗观察分析结果: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SSc患者随访12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无显着恶化;应用MTX作为单一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一氧化碳弥散量及一氧化碳弥散量/预计值显着恶化;单用CTX作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组SSc-ILD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TLC及TLC/Pred有显着改善。SSc-PAH队列研究部分:1、基线特征研究:多中心SSc-PAH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90.4%,基线年龄为50.2±14.5,RHC早期诊断率为40.9%,平均肺动脉压为39.4±12.9mmHg,基线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83.1%,基线免疫抑制剂使用率为73.5%,基线靶向药物使用率为50.6%。2、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抗RNP抗体阳性(OR 5.925,95%CI 1.120-31.355)和 IgG 水平高(OR 1.811,95%CI 1.686-1.958)为 SSc 患者合并PAH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氧化碳弥散量/预计值高(OR 0.947,95%CI 0.911-0.985)为SSc-PAH独立保护因素。基础研究部分:①抗GAD1抗体水平在SSc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②SSc组患者血清中抗RPLP0抗体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以浓度>4.381 μ g/ml为界值诊断SSc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RPLP0抗体浓度较高组患者指/趾端溃疡比例显着较高。③抗MLYCD抗体在SSc-ILD、SSc-nonILD和健康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大的SSc队列,获得了疾病的基线特征及部分脏器受累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师应对具有左室舒张障碍(皮肤评分高)和肾危象(PLT减少、关节炎、dcSSc、肺动脉高压)高危因素的SSc患者通过进行早期筛查和监测,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CTX治疗SSc-ILD12个月可显着改善肺功能指标,而应用MTX治疗SSc皮肤病变时应警惕弥散功能下降。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经RHC确诊的SSc-PAH队列,并探讨了这一亚型患者的基线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对抗RNP抗体阳性、IgG水平高和弥散功能下降的SSc患者,应及时进行PAH亚临床期筛查,并定期监测,帮助患者尽早接受规范治疗,改善远期预后。SS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为抗RPLP0抗体,该抗体诊断界值为浓度>4.381 μg/ml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本研究为SSc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及生物标志物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涛[4](2019)在《益母草碱对阿霉素小鼠肾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益母草碱具有降脂、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生物学功能。文中探讨益母草碱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10)。模型组和治疗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Omg/kg,正常组注射等量等渗盐水。造模后第1天开始,治疗组予益母草碱50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共治疗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血尿素、血肌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二醛(MDA)水平,ELISA法定量分析各组小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CF-β)、1L-18、IFN-γ水平,并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2/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三酰甘油及TGF-β、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3的磷酸化水平及其靶蛋白α-SMA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母草碱治疗组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三酰甘油水平以及MDA、TGF-β、IL-18、IFN-γ蛋白表达显着降低,S0D与GSH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母草碱具有改善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阿霉素造成的肾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有关。
王英娟[5](2014)在《复方肾炎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小儿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长期采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可出现代谢紊乱、库欣貌等并发症,而且约有23%PNS患儿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且呈逐年上升。复方肾炎片含有丹参、黄芪等中药成分,临床用于PNS患儿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观察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对阿霉素肾病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对ET-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4周龄SD大鼠简单随机化法选出8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剩余32只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5mg/kg后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B组)、复方肾炎片组(C组)、强的松组(D组)、联合用药组(E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实验时间12周。造模后第1周第12周每日晨灌胃,A组、B组给予蒸馏水灌胃,C组予以复方肾炎片水提取液6.75g/kg灌胃,D组给以强的松混悬液6mg/kg灌胃,E组给予强的松6mg/kg+复方肾炎片6.75g/kg灌胃,灌胃容积为1ml/kg。造模前1天、造模后2周末、4周末、8周末、12周末检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白蛋白、血脂及肾功并行肾脏病理检查,并于12周末采用elisa法及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8、et-1、tgf-β1水平及肾组织et-1、tgf-β1mrna表达并行肾脏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a组大鼠5个时间点尿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f=5.03;p>0.05),b组大鼠各时间点尿蛋白显着高于a组(f=23.59;p<0.05)。c、d、e组8周末及12周末尿蛋白水平较b组有显着下降(f=15.66;p<0.05),e组12周末较a组无显着性差异(f=7.04;p>0.05)且较c、d组有显着性下降(f=19.61;p<0.05)。2.各组大鼠12周末血清白蛋白、肾功、血脂比较:12周末b组、c组和d组白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a组白蛋白下降,血脂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白蛋白=27.13;f总胆固醇=19.80;f甘油三酯=19.05;p<0.05)。e组白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f白蛋白=8.41;f总胆固醇=6.69;f甘油三酯=7.25;p>0.05),b、c、d、e组尿素氮及肌酐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f尿素氮=10.75;f肌酐=9.43;p>0.05)。3.12周末e组相较b、c、d组有较轻病理损害,肾间质无增生,肾小管未见蛋白管型。4.b组、c组、d组tnf-α、il-18、et-1、tgf-β1水平12周末时较a组12周末时均有显着增高(ftnf-α=14.93;fil-18=19.43;fet-1=16.23;ftgf-β1=17.97;p<0.05),12周末时c组、d组、e组较b组均有显着性改善(ftnf-α=18.32;fil-18=17.68;fet-1=17.29;ftgf-β1=20.14;p<0.05)。c、d组较e组tnf-α、il-18、et-1、tgf-β1水平升高,(ftnf-α=20.75;fil-18=15.34;fet-1=22.57;ftgf-β1=20.54;p<0.05)。5.q-pcr示b组、c组、d组et-1mrna表达量较a组均有显着增高(f=14.96;p<0.05),c组、d组、e组较b组均有显着性改善(f=19.41;p<0.05),但e组与a组未见显着性差异(f=7.23;p>0.05)。分析各组tgf-β1mrna表达量,b组较a组有显着增高(f=24.61;p<0.05),但c、d、e组与a组未见显着性差异(f=9.07;p>0.05)。c、d、e组较b组均有显着性改善(f=23.59;p<0.05)。6.透射电镜示B组系膜区细胞增生,上皮细胞有空泡形成,C组及D组系膜细胞损伤及肾小管蛋白颗粒均有减轻。E组上皮细胞、系膜区细胞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肾小管可见少量蛋白颗粒。结论:1.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能够明显降低蛋白尿,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功能并降低血脂水平,延缓肾脏病理损害的进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ET-1、TGF-β1mRNA的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的过程来实现。2.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较单用复方肾炎片或强的松具有更好的治疗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可以明显减轻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
黄雯静[6](2014)在《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足细胞Podocin、α3β1integrin、α-actinin-4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α3β1integrin、α-actinin-4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肾炎消白颗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造肾炎蛋白尿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肾炎消白颗粒低剂量组、洛汀新组5组,观察7周,检测大鼠的尿肌酐、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尿白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α3β1integrin及α-actinin-4的平均面密度比,Real Time PCR检测大鼠肾组织Podocin mRNA,RT-PCR检测大鼠肾组织α3/β1integrin mRNA及α-actinin-4 mRNA的表达。结果:1.肾炎消白颗粒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一般状态;2.肾炎消白颗粒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状态;3.7周末各治疗组(洛汀新组及肾炎消白颗粒高、低剂量组)阿霉素肾病大鼠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较洛汀新组更明显(P<0.05); 4.7周末各治疗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较洛汀新组更明显(P<0.05); 5.免疫组化显示:各治疗组Podocin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其中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较洛汀新组更明显(P<0.05); α3β1integrin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5),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与洛汀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α-actinin-4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5),其中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较洛汀新组更明显(P<0.05); 6. Real Time PCR显示: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Podocin m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 RT-PCR显示:治疗组α3/β1-integrin m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其中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较洛汀新组更明显(P<0.05); α-actinin-4 m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5),其中肾炎消白颗粒高剂量组较洛汀新组更明显(P<0.05)。7.对肾功能无影响(P>0.05)。结论:1.肾炎消白颗粒可以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2.肾炎消白颗粒能够提高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清白蛋白含量;3.肾炎消白颗粒可能通过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Podocin蛋白及Podocin mRN A表达,下调肾组织中α3β1integrin蛋白表达及上调α3/β1-integrin mRNA表达,下调肾组织中α-actinin-4蛋白及α-actinin-4 mRNA表达,从多部位修复损伤的足细胞,保持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尿蛋白排泄量。
吕杰[7](2014)在《基于肾络症瘕理论探讨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衰(End-stage renal damage 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全球DN发病率逐年增加,DN使糖尿病患者预后恶化、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目前针对DN的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其病情进展,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DN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N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糖脂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多种细胞因子及遗传背景均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这些机制都与炎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炎症发病机制为DN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发现部分免疫抑制剂能通过其抗炎作用保护肾脏,其作用独立于通过改善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的传统治疗方法。但这些研究仅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针对慢性炎症治疗改善DN预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不够清晰明朗。DN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水平的炎症性疾病,炎症在DN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促炎症因子与抗炎症因子的失衡决定肾脏病的转归。临床研究证实,促炎症因子IL-6、TNF-α与DN发病关系密切,并可对DN进展早期预测;IL-10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与DN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其作用仍有争议。DN临床表现多样,病机复杂多变。有关炎症因子与DN证候的相关性鲜有报道,探讨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并赋予中医证候现代生物学涵义具有实践意义。导师王耀献教授将中医整体辨证与肾脏微观辨证相结合,丰富和完善DN“微型症瘕”学说,将其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肾络症瘕理论体系,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肾络聚散消长失衡。以肾络症瘕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取得很好疗效。本课题实验部分以肾炎防衰液为代表方剂,探索肾炎防衰液对DN炎症发病机制的干预作用。目的:1.以聚散失衡病机为切入点,探讨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2.利用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观察肾炎防衰液对TNF-α/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和细胞外基质集聚的影响;研究肾炎防衰液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的干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采集糖尿病、糖尿病肾病Ⅲ期(DNⅢ),糖尿病肾病Ⅳ期早期(DNⅣ血肌酐正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并留取血清,分析促炎症因子IL-6、TNF-α与标实证、抗炎症因子IL-10与本虚证之间的相关性,及IL-6/IL-10比值变化与聚散消长失衡病机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采用单侧肾切除+高脂饲料喂养+STZ腹腔注射“三联”造模方法,诱导2型DN动物模型。实验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肾炎防衰液组及厄贝沙坦组。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给药8周,检测大鼠体重、血糖、24h蛋白尿、肾重/体重比值、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肾脏病理切片行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NF-α、NF-κBp65、TGF-β1和ColⅣ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肾组织 NADPHp22phox、TNF-α、NF-KBp65、TGF-β1mRNA表达。结果:一、临床研究:1.早期D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升高(与正常组相比P<0.05),IL-6、TNF-α可能作为DN早期肾损伤的标志物。2.早期DN患者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4.07%),湿热、痰浊、血瘀证伴IL-6、TNF-α高表达(与气滞证相比P<0.05);本虚证以气阴两虚型为主(45.88%),IL-10血清浓度随DN病机进展而逐渐减低(P<0.05)。3.IL-6/IL-10比值升高反应促炎/抗炎的失衡,IL-6/IL-10比值随DN病情进展逐渐升高(P<0.05)。二、实验研究:1.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模型组血脂(P<0.05),减少蛋白尿排泄(P<0.01),减轻肾脏病理损伤(P<0.01)。2.肾炎防衰液可以减少模型组MDA产生(P<0.01),升高SOD含量(P<0.01),降低肾脏p22phoxmRNA的表达(P<0.05),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能力。3.肾炎防衰液可以抑制模型组TNF-α、NF-κBP65表达(P<0.05),减轻肾脏炎症反应。4.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模型组TGF-β1表达(P<0.05),抑制ColⅣ产生(P<0.05),从而减轻ECM积聚。结论:(1)早期D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高表达;湿热、痰浊、血瘀证呈现出IL-6、TNF-α高表达;IL-6/IL-10比值升高反应促炎/抗炎的失衡,是聚散失衡病机理论的微观体现,IL-6/IL-10比值升高可能预测DN病情进展。(2)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尿蛋白排泄,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变氧化应激状态、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由此验证了炎症是DN的重要发病机制,肾络症瘕理论对DN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雪荣[8](2012)在《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难治性肾病大鼠肾损害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观察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对难治性肾病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对炎症因子NF-κB及TGF-β、nephr in蛋白及脂代谢的影响,为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为4组,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雷公藤多甙灌胃)、治疗组(肾敷灵外敷加雷公藤多甙灌胃)。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6.0mg/kg(阿霉素按2mg/ml溶于生理盐水中,即3.Oml/kg)。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第7天开始灌胃,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剂量1ml/100克;对照组每天灌胃雷公藤多甙混悬液(浓度为2mg/ml),剂量1ml/100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外敷肾敷灵于大鼠神阙、肾腧、脾腧穴位。实验前和实验开始后2周、4周收集大鼠24小时尿液检测24尿蛋白定量;实验结束后收集血清检测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总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脂(TG);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跨膜糖蛋白(nephrin)、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nephri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载脂蛋白A-Ⅰ(apoA-I)及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的水平。结果:1.实验第14天、第28天,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大鼠体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第14天、28天,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大鼠24h尿蛋白显着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24h尿蛋白量均显着受到抑制(P均<0.01);治疗组24h尿蛋白量28天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第28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第28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尿素氮和肌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光镜下发现正常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无增生、沉积物,基底膜未见病变,毛细血管开放佳;模型组大鼠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系膜区增宽,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对照组和治疗组组病变均不同程度减轻。电镜下,正常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完整,系膜未见增生,足突清晰完整;模型组肾小球足细胞足突的广泛融合,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及基膜内未见明显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开放,内皮细胞轻度肿胀等。对照组和治疗组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足突的部分融合,系膜基质轻度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减轻。3.实验第28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TGF-β的表达明显上调(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1);其中NF-κB的水平治疗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中neph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实验第28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中apoA-Ⅰ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均<0.01);实验第28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中decorin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1.肾敷灵外敷合并雷公藤多甙在改善难治性肾病大鼠营养状况,降低蛋白尿和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血清白蛋白方面有良好作用。并且可以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为肾敷灵治疗难治性肾病大鼠,减轻肾脏损害提供了组织病理学上的依据。2.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可通过抑制NF-κB、TGF-β表达,减轻难治性肾病大鼠肾小球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肾小球的损伤。3.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可通过调控足细胞分子nephrin蛋白,从而保护肾小球裂孔隔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降低难治性肾病大鼠蛋白尿。4.本研究证明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能可改善apoA-Ⅰ/decorin表达,体现了在改善脂质代谢方面的良好作用,以保护难治性肾病大鼠肾脏免受损伤。
郭小舟[9](2011)在《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在目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可完全防止或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导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糖微康胶囊,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是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糖微康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THFRC677T突变及其去甲基化作用”的一部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现象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疗效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糖微康胶囊对血浆Hcy、血清脂联素等的影响,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目的观察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1)研究方法将新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均根据血糖、血压、血脂情况予以相应降糖、降压、调脂药治疗。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蛋白质摄入限量在0.8-1.0g/(kg·d)。降糖治疗一般选用胰岛素,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使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合并使用不影响糖脂代谢的降压药物。调脂治疗一般选择阿昔莫司。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可以给与抗感染治疗,但疗程不大于7天。治疗组加用糖微康胶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观察指标采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型、个人史、既往史等情况。按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每一个观察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常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肝、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特殊指标:MTHFR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血清脂联素,血浆叶酸等检测。(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①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24,P=0.901,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7.862,P=0.000,糖微康治疗后UAER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6.5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45,P=0.043,糖微康治疗组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35,P=0.89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330,P=0.022,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49,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t=1.320,P=0.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4.03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2.796,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25,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t=-0.118,P=0.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805,P=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20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36,P=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t=0.157,P=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2.13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1.527,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t=-1.280,P=0.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3.95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2.489,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4.28%,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539,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C基因型30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39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6%、40.52%、33.62%;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3.88%,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46.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基因型都未发生变化,②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3种基因型的血浆Hey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Hcy比较,经方差分析,F=4.961,P=0.009,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③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878,P=0.382,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7.5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微康胶囊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8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26,P=0.001,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459,P=0.038,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29、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824,P=0.17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2.599,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522,P=0.037,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4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040,P=0.36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0.63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4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493,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41,P=0.161,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Hcy水平均值更低;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15,P=0.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449,P=0.019,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608,P=0.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50,P=0.047,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68,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511,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093,P=0.279,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463,P=0.149,对照组血浆叶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治疗前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3.589,P=0.0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UAER水平与C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UAER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⑦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UAER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1.150,P=0.324,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37,P=0.089,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0.464,P=0.6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81,P=0.085,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但CC基因型UAER水平、CT基因型UAER水平、TT基因型UAER水平依次增高。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4.969,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5.467,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2.972,P=0.00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471,P=0.00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55,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84,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UAE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777,P=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37,P=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30,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0,P=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386,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6.881,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5.046,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48,P=0.214,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80,P=0.003,脂联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导师提出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中医治则。(2)导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②糖微康胶囊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③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紊乱。(3)糖微康胶囊的机理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②糖微康胶囊对MTHFR多态性的影响表明:糖微康胶囊可能改变了MTHFR的基因表型,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生物活性。③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高Hcy血症。(5) MTHFR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王晨丹[10](2011)在《根据细胞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对肾小球疾病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目的为建立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与人类肾小球疾病相似的大鼠模型。2.将免疫抑制剂根据细胞周期序贯组合成不同的方案,应用于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对足细胞相关因子、肾组织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上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小球疾病提供新思路。3.比较环孢素A与霉酚酸酯序贯及联合用药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影响。4.建立根据细胞周期序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临床方案,进行病例收集,观察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首次大剂量(6mg/kg)冲击诱导,一周后小剂量(4mg/kg)给药的方法建立FSGS肾病大鼠模型;以丽春红S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2.设正常对照组(8只)、肾病组(8只)、MP+CsA+MMF治疗组(8只)、MP+CsA+CTX治疗组(8只)和MP+FK506+Rapa治疗组(8只);以丽春红S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TP、ALB、Chol、TG、BUN、Scr;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MMP-2、MMP-9、TGF-β1;Westernblot方法检测CTGF的表达;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足细胞nephrin、podocin和CD2相关蛋白的表达。3.设正常对照组(8只)、肾病组(8只)、MP+CsA+MMF序贯治疗组(8只)、MP+CsA+MMF联合治疗组(8只);以丽春红S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TP、ALB、Chol、TG、BUN、Scr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光镜观察肝、肾组织病理变化。4.在临床上收集行肾穿刺活检术后明确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对激素依赖或抵抗的患者入组,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序贯治疗方案,监测尿液分析和红细胞位相、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TP、ALB、Chol、TG、ALT、AST、BUN、Scr,血药浓度等并跟踪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造模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进行性增加8周末达高峰。造模组大鼠在2周末、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与对照组相比,TP、ALB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TP在8周末最低;TG、Chol随时间逐渐升高,TG在8周末最高;BUN、Scr无明显变化。造模组在12周末可见部分肾小球出现局灶节段性硬化。造模组随着时间延长,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升高,4周末达高峰;MMP-2、MMP-9逐渐降低;肾组织FN、LN和CTGF的表达和分布范围均显着增加。2.肾病组24h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比较,2周末、4周末、8周末、12周末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三治疗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在8周末、12周末均明显低于肾病组(P<0.05),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对照组。肾病组TP、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肾病组TG、Cho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P、ALB明显高于肾病组(P<0.05),治疗组TG、Chol明显低于肾病组(P<0.05),治疗组之间各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治疗组肾脏病理较肾病组有所改善。三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增加MMP-2和MMP-9的含量,同时抑制CTGF蛋白的表达,其中尤其以MP+ FK506+Rapa组合方案抑制纤维化效果显着。肾病组大鼠nephrin和podoci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D2APmRNA也明显减少;三治疗组nephrin、podoein和CD2AP的表达和分布均有所恢复。3.比较CsA和MMF联合和序贯用药方案,两者均可有效减低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均可升高TP和ALB,减少TG和Chol;改善肾病大鼠的肾脏病理;但联合用药组对肾病大鼠产生肝毒性。结论:1.造模组在12周末可见部分肾小球出现局灶节段性硬化。2.根据细胞周期序贯用药方案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病理变化均有显着改善,可以有效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升高TP和ALB,减少TG和Chol;可以恢复nephrin、podocin和CD2AP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并能降低大鼠血清中TGF-β1,增加MMP-2和MMP-9的含量,同时抑制CTGF蛋白的表达,明显改善肾脏纤维化。3.CsA和MMF根据细胞周期序贯用药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优于联合用药组。4.临床上根据细胞周期序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小球疾病,疗效良好,尚需进一步收集病例来验证。
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阿霉素肾病中表达的变化及霉酚酸酯干预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阿霉素肾病中表达的变化及霉酚酸酯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FSGS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阿霉素诱导的FSGS小鼠体内示踪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的疗效及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FSGS小鼠后血清代谢组变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课题的创新性 |
课题的不足之处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2)基于miRNA探讨右归丸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SRNS现代医学研究 |
2 足细胞损伤是导致SRNS的关键环节 |
3 miRNA诱导SRNS的作用机制 |
3.1 miRNA与足细胞 |
3.2 miRNA与足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 |
4 传统医学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
4.1 SRNS病因病机 |
4.2 右归丸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新机制 |
5 戴恩来教授“病证结合”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立论 |
6 建立假说 |
第二章 右归丸治疗SRNS肾病减毒增敏机制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试剂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复制SRNS肾病大鼠模型 |
2.3 给药的剂量及方法 |
2.4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
3 结果 |
3.1 右归丸对SRN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右归丸对模型大鼠体重质数的影响 |
3.3 各组大鼠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 |
3.4 右归丸对SRNS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3.5 各组大鼠总蛋白、白蛋白、血脂指标变化 |
3.6 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
3.7 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 |
3.8 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肾皮质miRNA的差异性表达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的主要药物、试剂与器材 |
1.3 实验分组和动物模型的复制 |
1.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5 基因芯片检测肾皮质miRNA的表达 |
1.6 Real-time PCR验证候选miRNAs |
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SRNS模型大鼠一般情况 |
3.2 用药前后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 |
3.3 各组大鼠肾组织HE染色(光镜) |
3.4 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微结构变化 |
3.5 各组大鼠肾皮质miRNA芯片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Dicer-microRNA对 SRNS大鼠足细胞SD分子调控及右归丸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实验的主要药物、试剂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SRNS大鼠模型制备 |
2.2 给药的方法和剂量 |
2.3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4 肾皮质dicer、nephrin、podocin、CD2AP、synaptopodin免疫荧光染色 |
2.5 肾组织Dicer与 SD分子蛋白检测(Western Blotting) |
2.6 肾皮质Dicer与 SD分子mRNA检测(RT-PCR)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SRNS大鼠一般情况 |
3.2 用药前后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 |
3.3 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PASM染色) |
3.4 肾皮质Dicer与 SD分子免疫荧光染色变化 |
3.5 肾皮质Dicer与 SD蛋白表达 |
3.6 各组大鼠肾皮质Dicer与 SD分子mRNA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右归丸对SRNS大鼠足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caspase-3 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主要试剂与药物 |
1.2 动物与分组 |
2 实验方法 |
2.1 SRNS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24h-upr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2.3 肾小球微结构检查(透射电镜) |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 |
2.5 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蛋白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 |
2.6 大鼠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检测(RT-PCR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24h尿蛋白量变化 |
3.2 足细胞电镜观察结果 |
3.3 各组大鼠肾组织Bax?Bcl-2?baspase-3 免疫荧光染色 |
3.4 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蛋白表达 |
3.5 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创新点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3)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队列与相关肺间质病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系统性硬化症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 |
前言 |
1.1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基线特征 |
1.2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重要脏器受累的危险因素研究 |
1.3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间质病患者的治疗观察分析 |
小结 |
2.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 |
前言 |
2.1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基线特征研究 |
2.2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 |
小结 |
3. 系统性硬化症的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 |
前言 |
3.1 系统性硬化症及相关肺间质病的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1 参与全国多中心系统性硬化症队列研究中心列表 |
附录2 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系统性硬化症分类标准 |
附录3 2013年ACR/EULAR系统性硬化症分类标准 |
(4)益母草碱对阿霉素小鼠肾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则治法 |
1.5 其他疗法 |
1.6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研究进展 |
3. 益母草提取物的主要药理作用 |
3.1 益母草提取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3.2 益母草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3 益母草提取物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3.4 益母草提取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动物实验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复方肾炎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概述 |
2.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 |
3.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建立 |
4.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1 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试剂配制 |
2.2 动物模型建立及处置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0-12周末 24h尿蛋白定量 |
3.3 12周末大鼠白蛋白及肾功、血脂比较 |
3.4 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学检查 |
3.5 各组大鼠12周末血清IL-18、TNF-α 测定分析 |
3.6 各组血ET-1、TGF-β1 比较 |
3.7 各组肾脏组织ET-1、TGF-β1 m RNA表达 |
3.8 各组大鼠肾脏肾脏电镜检查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足细胞Podocin、α3β1integrin、α-actinin-4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蛋白尿的研究概述 |
1.1 中医对蛋白尿的认识 |
1.2 蛋白尿产生的病因病机 |
1.3 蛋白尿的辨证论治 |
1.4 蛋白尿的治疗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
2.1 蛋白尿的产生机制 |
2.2 蛋白尿加重肾脏损伤机制 |
2.3 蛋白尿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实验取材 |
2.4 观察项目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状态 |
3.2 尿白蛋白/尿肌酐 |
3.3 血清白蛋白 |
3.4 血清肌酐与尿素氮 |
3.5 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6 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Podocin、α3β1integrin与α-actinin-4蛋白的表达水平影响 |
3.7 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Podocin、α3/β1integrin与α-actinin-4 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关于实验指标的选取 |
2. 关于蛋白尿模型的选择 |
3. 关于对照药物的选择 |
4. 导师张琪教授善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经验探讨 |
4.1 脾肾两虚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病机关键 |
4.2 湿热内蕴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病理基础 |
4.3 重视瘀血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影响 |
4.4 虚实夹杂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病机特征 |
4.5 善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
5. 肾炎消白颗粒的制定和方药分析 |
5.1 肾炎消白颗粒的组方原则 |
5.2 肾炎消白颗粒的方药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6. 肾炎消白颗粒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机理分析 |
6.1 改善大鼠一般状态 |
6.2 降低尿白蛋白/尿肌酐值,减少尿蛋白排泄量 |
6.3 减少尿蛋白排泄,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 |
6.4 稳定血清肌酐、尿素氮 |
6.5 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状态,减少尿蛋白排泄 |
6.6 调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足细胞裂隙膜分子Podocin表达,保持裂隙膜结构的完整与功能的正常 |
6.7 调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足细胞-基底膜连接分子α3βintegrin表达,维持足突与基膜连接的稳定性与足突的正确定位 |
6.8 调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足细胞骨架分子α-actinin-4表达,保持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7)基于肾络症瘕理论探讨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消渴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 消渴病肾病的宏观病因病机 |
2 消渴病肾病的微观病因病机 |
3 肾络症瘕理论是DN微观辨证的核心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炎症与糖尿病肾病 |
1 DN的炎症发病机制 |
2 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的细胞 |
3 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的分子 |
4 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的信号通路 |
5 抗炎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相关性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肾炎防衰液对2型DN大鼠模型抗炎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1 DN大鼠肾脏病理HE染色(×100) |
附图2 DN大鼠肾脏病理PAS染色(×100) |
附图3 DN大鼠TNF-α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4 DN大鼠NF-κBp65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5 DN大鼠TGF-β1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6 DN大鼠COL-Ⅳ免疫组化结果(×400) |
附图7 DN大鼠肾皮质NF-κBp65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附图8 DN大鼠肾皮质TGF-β1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附图9 DN大鼠肾皮质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附图10 DN大鼠肾皮质NADPHp22phox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溶解曲线 |
(8)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难治性肾病大鼠肾损害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小儿难治性肾病的概述 |
二、中医对小儿难治性肾病的认识 |
三、穴位敷贴疗法与小儿难治性肾病的关系 |
四、肾敷灵的立法依据与组方意义 |
五、动物模型及阳性对照药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对难治性肾病大鼠蛋白尿、血生化及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语 |
实验二 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对难治性肾病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NF-κB及TGF-β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对难治性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对难治性肾病大鼠肾组织apoA-I、decorin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 |
附图二 |
附图三 |
附图四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在校期间参与及主持的课题研究 |
致谢 |
(9)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
综述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糖尿病肾病的病名 |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
分期论治 |
专病专方 |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
单味中药 |
中成药 |
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
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 |
糖代谢异常 |
脂代谢紊乱 |
高血压 |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
肾脏RAA系统 |
氧化应激 |
炎症反应 |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
环境因素 |
肾脏肥大 |
其他因素 |
治疗进展 |
饮食治疗 |
控制血糖 |
控制血压 |
调脂治疗 |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
蛋白激酶C抑制剂 |
抗氧化损伤 |
抗炎治疗 |
降低血尿酸 |
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
调节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
其他研究 |
联合治疗 |
肾移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诊断标准 |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观察指标 |
疗效判定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诊断标准 |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症状积分附表 |
致谢 |
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10)根据细胞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对肾小球疾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阿霉素诱发FSGS 肾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根据细胞周期序贯应用免疫抑制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比较环孢素与霉酚酸酯序贯及联合用药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免疫抑制剂根据细胞周期序贯联合临床用药方案的建立 |
一、理论基础 |
二、选择临床用药对象 |
三、检测指标 |
四、选用以下三种联合为治疗方案 |
五、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 |
六、临床病例搜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阿霉素肾病中表达的变化及霉酚酸酯干预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FSGS小鼠干预作用的研究[D]. 吕丽. 山东大学, 2021(10)
- [2]基于miRNA探讨右归丸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新斌.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队列与相关肺间质病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D]. 惠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益母草碱对阿霉素小鼠肾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孙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复方肾炎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英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8)
- [6]肾炎消白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足细胞Podocin、α3β1integrin、α-actinin-4影响的研究[D]. 黄雯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基于肾络症瘕理论探讨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D]. 吕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肾敷灵外敷配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难治性肾病大鼠肾损害机理的研究[D]. 张雪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D]. 郭小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10]根据细胞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对肾小球疾病影响的研究[D]. 王晨丹.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