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滴虫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常琦[1](2020)在《小儿止痒外洗方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湿热蕴积湿虫滋生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儿止痒外洗方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湿热蕴积湿虫滋生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患儿带下量、色、带下气味及外阴阴道瘙痒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定符合纳入标准的女童外阴阴道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熏洗小儿止痒外洗方,对照组给予川百止痒洗剂。观察周期为1周。1周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检测比较治疗前后患儿带下量、色、带下气味及外阴阴道瘙痒程度。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痊愈患儿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1.临床总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0%,二者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带下量、色、味、外阴瘙痒和小便短少涩痛、烦躁易怒、眠差方面积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带下量和外阴瘙痒治疗后,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上述症候,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口渴咽干、呃逆、口苦症状的积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无显着性差异。3.远期疗效比较:对两组治愈的患儿随访3个月,可见试验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1例。试验组的复发率为6.2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9.09%,两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P=1.00>0.05),两组远期疗效相当。结论:1.小儿止痒外洗方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临床有效,且优于川百止痒洗剂,两者远期疗效相当。2.小儿止痒外洗方可改善女童外阴阴道炎主症和烦躁易怒、小便短少、眠差的次症水平;但对口渴咽干、呃逆、口苦次症方面,无显着改善。3.小儿止痒外洗方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安全、有效。
唐砚彩[2](2020)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后患者Nugent评分、阴道微生态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指数、中医单项症状消失率、安全性等指标,以评价红核妇洁洗液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8.092019.06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BV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设计、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按临床试验1:1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外阴+阴道冲洗治疗,对照组给予温水清洗外阴+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用法:试验组(红核妇洁洗液),用药前,用水清洗阴部后擦干,取10ml(10ml/袋)药液于稀释瓶中,加温开水至100ml,摇匀,用稀释后的药液冲洗外阴和阴道,每日2次,连用7天;对照组(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每日1次,于睡前清洗外阴后,放置1枚(0.5g)于阴道后穹隆处,连用7天。停药3天、28天后门诊复诊,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阴道微生态等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治疗BV后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比较两组停药后3天Nugent评分<7患者百分比。试验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6.67%,对照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2.50%。非劣效值下限小于界值(-0.2939<-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疗效指标:2.1 Nugent评分变化值: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20±2.71,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38±2.4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05)。停药后28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4.53±2.90,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56±2.9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2.2形态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89)、优势菌(P=0.51)、真菌感染(P=1.00)、滴虫感染(P=1.00)、乳杆菌分级(P=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67)、优势菌(P=0.36)、菌丝(P=0.16)、滴虫感染(P=0.86)、乳杆菌分级(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芽孢(P=0.04)、孢子(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功能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68)、H2O2浓度(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25)、H2O2浓度(P=0.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证候评分: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4.47±2.50,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3.94±2.5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结论:1.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总有效率高,明显改善Nugent评分;2.红核妇洁洗液通过影响阴道菌群形态学及功能学,有效改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主要局部症状,恢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3.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出现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3](2019)在《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提高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诊断及致病机制认识水平。方法通过肺泡灌洗液镜检及1个肺蠊缨滴虫感染病例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对病例进行总结。结果肺蠊缨滴虫感染多发生在南方地区,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和气促;影像学表现各异,多依靠肺泡灌洗液光学显微镜及电镜检查确诊;甲硝唑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和发热病人,在治疗效果不佳、且以常见病难以解释时,要注意有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可能。
张爱芹[4](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SLE并发感染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研2015-01至2017-10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129份SLE并发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2.采用EXCEL 2007管理数据,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并用卡方(χ2)进行计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情况:129例SLE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1.39±15.45岁。患者入院时间以夏、秋季为主。平均病程8.17±7.46年。SLE首发症状以红斑/皮疹为主。受累系统以皮肤粘膜系统居多,占21.33%。疾病活动度以轻度居多,占36.43%。SLEDAI评分平均值为11.8±8.59分。2.感染情况: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感染场所以院外感染主,占86.82%。感染次数总计162次,感染1次者占81.40%。感染部位总计175个,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占38.36%。总治愈率为37.21%,感染控制率55.81%,死亡率为6.20%。混合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SLE感染死亡的突出原因。不同感染结局SLE患者的红细胞、ESR值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AST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24h尿蛋白、ALT、ALB、GLB、TG、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以热毒炽盛证居多(39.53%),脾肾阳虚证20.16%,脾虚肝旺证18.60%,阴虚内热证、气滞血瘀证各10.85%。脾肾阳虚证患者SLEDAI评分最高,病情以重度活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类型、红细胞、Anti-P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SLEDAI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SLEDAI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SLEDAI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与其它各证型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的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G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内热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与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TG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热毒炽盛证、脾虚肝旺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A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C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气滞血瘀证IgG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及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的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以女性患者为主,多为院外感染、首次感染,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2.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居多,与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无明显相关。3.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Anti-P对指导SLE并发感染的辨证分型意义比较大,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以及抗体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对指导辨证分型意义不大。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血红蛋白、红细胞、ESR、AST在提示SLE并发感染的预后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依据感染情况不能更好的指导SLE证型的判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验等客观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SLE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陆建红,彭燕,沈华,吴莹,徐琦,姜海琼,刘丽燕,周新[5](2017)在《疑似肺蠊缨滴虫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蠊缨滴虫(Lophornonas blattarum)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动鞭亚纲、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缨滴虫亚目(Lophomonadina)、缨滴虫科(Lophomonadidae)、缨滴虫属(Lophomonas),是寄生在白蚁和蟑螂(蜚蠊)消化道的单细胞原虫。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外尚无肺蠊缨滴虫感染的相关报道。随着支气管镜检查的开展,支气管肺泡
王志坚(Wong Chi Kin)[6](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淑芬,刘树业,赵杰,于斌,魏同庆,许宏敏,周洁,杨瑞钧,贾艳会[7](2013)在《宫内蠊缨滴虫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蠊缨滴虫也被称为超鞭毛虫(Hypermastigote),是一种昆虫(白蚁、蟑螂)体内的寄生虫。蠊缨滴虫感染人体呼吸道在国内有个案报道,但宫内感染蠊缨滴虫国内未见报道。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于2011年11月22日收治1例患者,经腹腔积液镜检(直接滴片镜检和生物染色镜检)诊断为蠊缨滴虫
高菊萍[8](2012)在《新生儿滴虫性阴道炎3例报告》文中提出经临床分析,新生儿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多由患有外阴阴道炎的母亲直接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衣裤、浴盆、毛巾等用具传播。主要预防措施是将家长的洗涮用具(浴盆、毛巾、浴巾等)与孩子分开,给新生儿换洗尿布前家长要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主要治疗原则为解除症状,控制感染,主要从杀灭虫体、提高阴道酸度和治疗混合感染等方面着手。
薛青,李树奇,焦维克,邓新宇,吴建辉,成英[9](2012)在《蠊缨滴虫性肺脓肿1例诊治体会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蠊缨滴虫性肺脓肿国内外文献较少报道,我院通过支气管镜及病原学检查确诊1例蠊缨滴虫性支气管肺脓肿,现将患者治疗及随访经过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于2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咳嗽程度不剧,痰呈白色粘稠样,无畏冷、发热、
卢致民,林彦涛,张秀昌,王燕,唐红炜,张进顺[10](2010)在《上颌窦蠊缨滴虫感染1例》文中指出蠊缨滴虫(Lophomonas blattarum Stein,1860)隶属于超鞭毛纲(Hypermastigida)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缨滴虫科(Lophomonadae),通常寄生于白蚁和蜚蠊的消化道内,人体感染少见。1993年国内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蠊缨滴虫的病例,后又陆续报道了60余例。报道的病例多为肺部感染,鼻窦感染极少见,现报道1例上颌窦感染病例。患者,女,54岁,汉族,河北省涿鹿县食品加工厂工人。主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肿胀,伴有左侧鼻面部麻
二、皮肤滴虫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滴虫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止痒外洗方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湿热蕴积湿虫滋生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西医对于女童外阴阴道炎的认识 |
1.1 女童外阴阴道炎认知进展 |
1.2 西医对女童外阴阴道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1.3 西医对女童外阴阴道炎的治疗 |
2.中医学对外阴阴道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女童外阴阴道炎的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外阴阴道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女童外阴阴道炎的中医治疗 |
临床研究 |
1.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安全性分级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指标 |
2.5 安全性评估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完成情况 |
2.观察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2.3 复发率随访 |
2.4 临床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对病因病机的讨论 |
3.组方与用药分析 |
4.现代药理研究 |
5.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疗效对比 |
5.2 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 |
5.3 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
5.4 远期疗效对比 |
6.女童外阴阴道炎的预防与调护 |
7.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阴道微生态研究概述 |
1.1 正常阴道微生态 |
1.2 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
1.2.1 雌激素水平的生理性变化 |
1.2.2 免疫调节机制 |
1.2.3 性行为及避孕方式 |
1.2.4 药物及物理治疗 |
1.2.5 种族及其他差异 |
2 阴道炎症研究概述 |
2.1 阴道微生态与需氧菌性阴道炎 |
2.2 阴道微生态与细菌性阴道病 |
2.3 阴道微生态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2.4 阴道微生态与滴虫性阴道炎 |
2.5 阴道微生态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 |
2.6 阴道微生态与萎缩性阴道炎 |
3 微生态疗法治疗阴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
4 中医对阴道微生态失衡的认识 |
4.1 中医病名 |
4.2 病因病机 |
4.3 临床治疗 |
4.3.1 中药外治法 |
4.3.2 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 |
4.3.3 针灸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或退出试验的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受试者替换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用法用量 |
2.2 疗效评价指标 |
2.2.1 主要疗效指标 |
2.2.2 次要疗效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3.1 不良事件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2.4.1 统计分析集的定义 |
2.4.2 统计方法的选择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和完成情况 |
3.2 患者一般情况 |
3.2.1 年龄情况 |
3.2.2 妊娠、生产及流产情况 |
3.2.3 病程情况 |
3.2.4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3.3.1 主要疗效指标 |
3.3.2 次要疗效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4.1 一般生命体征 |
3.4.2 实验室检查 |
3.4.3 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外洗法的中医认识 |
4.1.1 中药外洗的理论依据 |
4.1.2 中药外洗的作用机制 |
4.1.3 中药阴道外洗的临床应用 |
4.2 红核妇洁洗液的作用机理 |
4.2.1 组方与制备 |
4.2.2 抗炎作用 |
4.2.3 抑菌作用 |
4.3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
4.3.1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形态学的影响 |
4.3.2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功能学的影响 |
5 结论 |
6 主要工作与创新 |
6.1 主要工作 |
6.2 创新点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三: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3)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基本情况 |
1.2 转诊及治疗结果 |
1.2.1 入院情况、既往史和个人史 |
1.2.2 辅助检查 |
1.2.3 治疗结果 |
2 文献复习 |
2.1 一般资料 |
2.1.1 基础病史 |
2.1.2 症状体征 |
2.1.3 实验室检查 |
2.1.4 标本来源及治疗 |
3 讨 论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人口学特征及一般情况 |
1.1 人口学特征 |
1.2 入院时间 |
1.3 病程 |
1.4 SLE首发症状 |
1.5 SLE系统受累情况 |
1.6 SLEDAI评分与病情活动度 |
2.感染情况 |
2.1 感染次数 |
2.2 感染场所 |
2.3 感染部位 |
2.4 感染类型 |
2.5 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 |
2.6 感染病原体类型 |
2.7 感染结局 |
3.中医证型情况 |
3.1 中医证型分布 |
3.2 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情况 |
3.3 中医证型与感染情况 |
3.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
讨论 |
1.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2.一般资料的分析 |
3.感染情况的分析 |
4.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疑似肺蠊缨滴虫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文献复习 |
3 讨论 |
(6)《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地道沿革 |
1.2.2 分布 |
1.2.3 性状 |
1.2.4 炮制 |
1.2.5 性味归经 |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
1.2.7 现代应用 |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步骤 |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
2.2.3 筛选医案 |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
2.2.5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附录 |
第七部分 致谢 |
四、皮肤滴虫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止痒外洗方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湿热蕴积湿虫滋生证的临床观察[D]. 常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 唐砚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9(02)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张爱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疑似肺蠊缨滴虫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J]. 陆建红,彭燕,沈华,吴莹,徐琦,姜海琼,刘丽燕,周新. 上海医学, 2017(02)
- [6]《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7]宫内蠊缨滴虫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J]. 周淑芬,刘树业,赵杰,于斌,魏同庆,许宏敏,周洁,杨瑞钧,贾艳会.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03)
- [8]新生儿滴虫性阴道炎3例报告[J]. 高菊萍. 甘肃医药, 2012(07)
- [9]蠊缨滴虫性肺脓肿1例诊治体会及文献复习[J]. 薛青,李树奇,焦维克,邓新宇,吴建辉,成英.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2(02)
- [10]上颌窦蠊缨滴虫感染1例[J]. 卢致民,林彦涛,张秀昌,王燕,唐红炜,张进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06)
标签:黄柏的作用与功效论文; 滴虫论文; 皮肤感染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