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吴传龙[1](2021)在《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以长信科技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提出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的经济政策,通过将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相互结合,为推动我国企业完善现代企业体系以及实现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做出重大贡献,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混改,国有企业得到了更加长效高速的发展,而民营企业进行混改却很少被提及。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张和战略发展上遇到层层阻碍,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本文试图从民营企业的角度研究混改问题,即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股东参与混改,是混改的另一个方向。本文以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为案例,研究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及经济后果,丰富民营企业混改的案例研究。长信科技是芜湖市第一家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曾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潜力上市公司”,但随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企业的管理能力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低下、资金实力难以维持企业快速发展等问题开始显现。长信科技引入国有资本有效地改善了企业之前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混改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分析长信科技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和经济后果,为其他上市民企进行混改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长信科技引入国有资本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结构框架,梳理了国内外混改动因及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二章为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上市民企与国有资本的概念、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及经济后果以及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为案例介绍部分,简单介绍了案例中参与混改双方的企业概况,然后对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为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动因分析,这一章主要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动因。第五章为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经济后果,本章首先分析了长信科技引入国有资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接着,从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长信科技引入国有资本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启示。这一章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1)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形成了制约型的股权结构,改善了企业的治理效率;(2)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后,成功公开发行首次公司可转债并获得高额的银行授信贷款额度,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3)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获得相关领域资源引入并快速增强自身科研创新能力,行业竞争力得到显着提高;(4)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使其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财务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外界对企业的市场预期。并在分析中得到了几点启示:(1)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发展;(2)战略投资者的选择要以双方需求为基础;(3)民企引入国有资本有利于混改的深化与完善。

边云涛[2](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汪惠青[3](2020)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步入科学化和精细化阶段,各项政策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现实情况,导致出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能够协调大气污染治理各参与方的利益,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发挥金融手段对市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长足发展。由于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且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流动性,相对于生态补偿的传统领域(流域、土壤、森林等)而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对区域间的协同合作要求更高,是生态补偿的难点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较少。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强调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要解决“谁补偿谁”“补偿标准”和“资金来源”这三个关键问题。“谁补偿谁”回答的是生态补偿主体的问题,即在大气污染难以界定责任方和受益方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了不同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业化发展路径中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我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为5类,为确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提供依据。以期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生态补偿金额的计算和分配。对大气污染进行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要明确受偿主体为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共同目标,替补偿主体承担的额外治理任务,及其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构建PSTR模型,分析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从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和程度出发,以京津冀及周边“26+2”城市为例,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协同治理圈”的合理性;构建污染物衰退模型,对大气污染的扩散程度进行核算,为计算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资金来源”是生态补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资金供需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为社会资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渠道,在解决大气污染治理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资金对相关绿色项目的投资需求。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和资金来源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基于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从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拓展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途径,健全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熊康[4](2020)在《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10月我国根据经济发展新局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积极探索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是我国追求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战略使命。2018年GDP已突破3万亿元,全国排名13,市场容量较大。2019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安徽省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13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2018年度研发经费为564.9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了18.9%,研发经费支出/生产总值达到了2.09%,全国排名第9,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710家,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2019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安徽省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转化水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创新的质量和创新所带来的效益水平还未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了解安徽省科技金融的投入和产出情况,测度其实际的科技金融效率并找出影响其科技金融效率的因素指标就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科技金融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形成了三个角度的研究现状描述,并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和阐述科技金融理论基础。接着本文从四个投入指标和三个产出指标为切入点对安徽省2010-2018年科技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在对安徽省科技金融现状有了清晰地了解基础上,通过构建三阶段DEA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9年间的科技金融效率进行测度,得出了安徽省调整前后的科技金融效率值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值缺乏研究,也对现实情况缺乏实际参考意义。因此,在对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测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和对安徽省的现实考虑,从企业、政府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选择了五个影响因素及选择依据,通过Tobit模型回归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科技金融总技术效率的具体影响作用。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发展规模三个指标显着正向影响安徽省科技金融总技术效率,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显着负向影响安徽省科技金融总技术效率。R&D经费投入强度与科技金融总技术效率关系不显着。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企业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协调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总体水平,并促成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状态,发挥规模效应,以及发挥金融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助力作用,帮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后,本文希望能够为安徽省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助力。

时大红[5](2020)在《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世界竞争格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地区如何高质量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得以“风生水起”的重要力量。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将成为决定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诸多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发展观为指导,对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和分析。其研究过程为,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先导,在充分收集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2009年至2018年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然后基于该结果,再利用ARIMA模型展开进一步分析,并对未来几年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预测,最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正态标准化处理法——用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用于权重确定、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ARIMA模型方法——用于对未来的预测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包括通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培育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来保障创新能力培育,培育与引进专业人才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包括通过破除行政壁垒,消除管理障碍等方面;三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包括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优化民企管理等方面;四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水平,包括提高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化人才等方面。

沈瑞英[6](2019)在《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基于宏、微观视角与非参数估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生产的每个环节几乎都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并在经济活动中应用广泛。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能优化经济结构,更有助于提升国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科学技术创新道路极其坎坷,实现产业化过程中要克服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中金融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尤为重要。金融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基础保障的作用,当借助科技力量时更有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回报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获得资本高速成长。但是就现实层面而言,科技运行体系包罗万象、运行过程非常复杂。尽管我国近年来逐年增加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但亦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投入并不一定能获得较高的科技产出率,因此,怎样通过有限的科技投入实现产出最大化是目前科技金融实践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以2009-2014年全国31省市及2012-2016年安徽省60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DEA静态BBC模型与动态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科技金融结合实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安徽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异,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虽然效率在稳步上升,差距缩小,但是在2009-2014年期间一直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同时,安徽省在高技术产品出口和技术市场成交上存在着产出不足的问题。微观层面上,企业个体间差异较大,基于国企与民企、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两个对照组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融合效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民企、非依赖型企业表现的相对较好。相对于企业的投入冗余程度,企业的产出不足问题更为严重,主要集中在营业收入与企业价值方面。

孔祥帅[7](2018)在《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国家政策与经济宏观环境影响,国内上市公司积极推动战略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了解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情况和近年变化趋势,本文选取注册地址为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山西省六个省份的上市公司共188家,对其进行创新效率的投入和产出分析,科学有效的评估创新绩效,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创新理论和效率理论为基础,运用DEA模型,对188家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进行静态分析,通过整体和个体、不同注册省份、不同上市板块、不同企业性质、不同所属行业六个角度对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通过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部六省上市公司2013-2017年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相邻期间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创新效率的整体发展走向;最后将DEA综合效率作为因变量进行Tobit回归,分析影响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与有效生产前沿的距离比较大,达到创新效率有效的企业并不多,从另一角度考虑,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不大,不同省份、板块、性质、行业的上市公司会出现领头羊但其他追随者差异不大;Malmquist指数表明中部六省上市公司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下发展水平;通过Tobit分析可知,营业净利率、资产负债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总资产报酬率和创新综合效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在理论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条改善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对策与建议:第一,积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第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制造业优势;第三,分散市场集中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第四,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第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投入效率;第六,努力扩大企业规模,早日实现规模经济;第七,关注财务指标、紧密结合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

张晓明[8](2017)在《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中国自2006年开展国家与地方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以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2008年,时任中国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李学勇同志在创新型企业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政策因素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激励因素,政策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起着引导、支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激励着创新型企业在创新与持续创新中发展。不同激励模式的政策对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激励成效呈现差异化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则在企业自主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了让创新型企业这一特殊的创新群体得到更好发展,本文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激励因素(即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激励模式进行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及其激励机制模型的构建。界定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内涵及研究范畴,研究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作用及特点,从动力作用机制出发,把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划分为三种不同激励模式,构建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激励机制模型。第二,创新型企业三种激励模式政策内涵与激励机制及实施效应的研究。较系统、详细地研究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三种激励模式政策的基本内涵、激励机制及三种激励模式政策分别包含的政策工具,研究三种激励模式政策在典型国家与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第三,三种激励模式政策激励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激励基本理论对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这三种激励模式政策的激励绩效从定性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突出绩效驱动型政策的优越性。第四,绩效驱动型政策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实施“绩效驱动型政策”为主的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为例,评价绩效驱动型政策作用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绩效,证实绩效驱动型相对于愿景驱动型与环境驱动型其政策绩效更具优越性。第五,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策略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与国内示范地区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主要激励模式和实施效应,说明创新型企业对政策优化与完善的需求,对中国及福建省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关于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划分类型。从政策动力作用机制角度,把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划分为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三种激励模式。其次,典型国家与国内示范地区创新型企业实施不同激励模式政策现状及实施效应的结论。愿景驱动型政策、环境驱动型政策在美国、日本、韩国创新型企业中实施较为广泛,且实施效果良好。绩效驱动型政策在美国、韩国得以实施,且实施效果良好,同时绩效驱动型政策在中国安徽省、福建省的实施也较有成效。再次,三种激励模式政策激励绩效比较的结论。在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三种激励模式政策中,不管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实证分析角度,均说明或验证了绩效驱动型政策相对于愿景驱动型政策与环境驱动型政策其作用成效优势明显。最后,提出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策略。综合政府作用及政府选择的视角和创新型企业对政策需求的视角,本研究认为绩效驱动型是中国及各省份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的最佳选择,文章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具有理论与实践优越性的绩效驱动型政策提出对策,并提出如何以愿景驱动型政策与环境驱动型政策为辅助或补充的策略。

孙保龙[9](2013)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域的主旋律。面对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格局,我国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在提升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更有效地带动了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徽省也加快了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建立了“泛长三角经济示范区”及“皖江城市带”以承接产业转移,极大的促进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然而,其发展水平与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更快、更有效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安徽省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依据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及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特点,并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借鉴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提高其竞争力的新发展思路,从而为安徽省及全国其主要城市及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2年期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总体规模、科研经费投入、企业的数量与规模、科技创新成果均呈上升的趋势。然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与江苏、广东、北京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结果显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投入能力竞争力、产业产出能力竞争力、产业创新能力竞争力、产业支持环境竞争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产业投入能力竞争力方面表现最为薄弱,在中部六省中排名仅为第四,这体现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融资渠道过窄的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再次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并指出论文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高新产业的界定及高新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概念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等,同时还研究了产业竞争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文献,为下面的构建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运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继而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中主导产业各领域发展现状、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发展现状4个方面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第四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通过收集全国31个城市及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为实证分析的主要方法。同时,从包括产业投入能力竞争力分析、产业产出能力竞争力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力分析、产业支持环境竞争力分析和产业竞争力五个方面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分析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由实证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提供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果并指出今后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徐厚永[10](2013)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随之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呈现同步增长态势。2011年,全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8.9%,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更是达到6012亿美元,增长9.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3%。就安徽省而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实现了高速发展,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占出口总额的17.2%,2012年出口达到32.1亿美元,涌现出一批诸如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如何客观地看待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如何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如何优化出口竞争力路径,如何得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这一主线,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现状入手,构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影响因素,探索了提升策略。本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基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系统分析,探索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提升最优路径。宏观层面,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出口信保支持、促进特殊监管区发展、提升科技兴贸平台建设、增加资金及制订规划引导等建议,促进出口竞争力提升,抢占国际市场;微观层面,通过指导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出口技能、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管理层支持等,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2、构建了相对全面严密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体系。建立了系统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MI(Michaely指数)和TCI(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三大指标评价体系,运用2003年以来的历年资料,全面分析、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得出高新技术中部分产品(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等)具有一定出口竞争力等结论。3、运用博弈论探讨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和出口代理公司博弈及均衡,研究努力水平可观测、不可观察、外部可监控等情况下激励合同机制设计,促使出口代理商加大国际市场开拓投入,以更高价格销售产品,与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分享利润,并鼓励企业出口流程再造。4、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等,定量分析了研发投入(R&D)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间的关系,得出加大R&D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线性关系)的结论,由此建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5、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策略。通过分析创新能力、经费投入、出口机制和相关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出口定位、金融发展、机制改进、管理提升等策略。从高新企业出口动机、出口技能、出口融资、出口收汇、出口利润、出口风险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出口竞争力。

二、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以长信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经济后果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相关理论
    2.1 上市民企与国有资本的概念
        2.1.1 上市民企的概念
        2.1.2 国有资本的概念
    2.2 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
        2.2.1 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2.2.2 疏解行业竞争压力
        2.2.3 贯彻国家混改政策
    2.3 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经济后果
        2.3.1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2.3.2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4 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公司治理理论
        2.4.3 资源基础理论
3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案例介绍
    3.1 长信科技和铁元投资的企业概况
        3.1.1 长信科技的企业概况
        3.1.2 铁元投资的企业概况
    3.2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过程
        3.2.1 选择铁元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
        3.2.2 转让股权及部分表决权引入铁元投资
        3.2.3 引入铁元投资后的股权变动情况
4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动因分析
    4.1 内部动因
        4.1.1 政治关联有利于企业募集资金
        4.1.2 混改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1.3 政治关联有助于提升企业股价抗崩盘能力
    4.2 外部动因
        4.2.1 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4.2.2 产业技术更新风险加剧
        4.2.3 混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大
5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经济后果
    5.1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1.1 股东构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制约型的股权结构
        5.1.2 国有董事有利于增强公司经营管理能力
    5.2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1 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5.2.2 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6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的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改善了企业的治理效率
        6.1.2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
        6.1.3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提高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6.1.4 长信科技引入铁元投资提升了外界对企业的市场预期
    6.2 研究启示
        6.2.1 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发展
        6.2.2 战略投资者的选择要以双方需求为基础
        6.2.3 民企引入国有资本有利于混改的深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3)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概述
    2.1 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
        2.1.1 国外实践
        2.1.2 国内实践
    2.2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
        2.2.1 生态补偿理论的阶段发展特征
        2.2.2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探索
        2.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
        2.3.1 关键问题之一:谁补偿谁
        2.3.2 关键问题之二:补偿标准
        2.3.3 关键问题之三:资金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谁补偿谁:协调大气污染治理与工业化进程
    3.1 工业化进程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
    3.2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聚类分析——以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3.2.1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与分类
        3.2.2 K-means聚类算法
        3.2.3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3.2.4 聚类结果与Z检验
    3.3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补偿标准之一:厘清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
    4.1 大气污染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4.2 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基于PSTR模型
        4.2.1 模型介绍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检验
        4.3.2 模型设定检验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补偿标准之二:核算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与程度
    5.1 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性
        5.1.1 大气污染的空间聚集与跨区域传输
        5.1.2 大气污染与城市类型的空间分布分析
    5.2 生态补偿“协同治理圈”的构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5.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结果分析
    5.3 大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性
    5.4 大气污染空间溢出的核算——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5.4.1 污染衰退模型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金来源:拓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渠道
    6.1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
    6.2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6.2.1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6.2.2 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
        6.2.3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7.1 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7.2 拓展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途径
    7.3 健全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
    7.4 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工业化进程分类
附录 B 国民经济行业合并分类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
        二、科技金融效率评价研究
        三、科技金融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科技金融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科技金融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技金融
        二、科技金融效率
    第二节 科技金融理论基础
        一、金融效率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金融深化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现状
    第一节 科技金融投入现状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三、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四、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年末余额
    第二节 科技金融产出现状
        一、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
        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三、发表科技论文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介绍、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一、三阶段DEA模型介绍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相关性检验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徽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模型介绍、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一、模型介绍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总体无效
        二、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区域差异较大
        三、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协调地区均衡发展
        二、促成创新产业集聚,发挥产业规模效应
        三、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助力高技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五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一、五大新发展理论
        二、创新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
第二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理论
    第一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基本要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含义的具体解释
    第三节 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流程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三、确定指标权重
        四、综合发展指数测算
第三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测算结果
        一、数据来源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测算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创新能力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第三节 协调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协调能力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协调能力比较分析
    第四节 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一、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第五节 开放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开放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开放水平比较分析
    第六节 共享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共享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共享水平比较分析
    第七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一、三省一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第四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ARIMA模型分析
    第一节 数据资料来源
    第二节 ARIMA模型理论及实现
        一、ARIMA模型理论
        二、模型的实现
    第三节 自适应性分析理论基础
    第四节 综合发展指数ARIMA预测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自适应分析
    第五节 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上海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六节 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七节 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浙江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八节 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安徽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分类+精准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一、对大型民营企业,施“扶困济危”之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中型民营企业,施“锦上添花”之策,以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
        三、对小微民营企业,施“雪中送炭”之策,以提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第二节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民企绿色发展水平
        一、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减少民企污染
        二、优化民企管理,源头控制污染
    第三节 立足“一体化”背景推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一、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企业融合
        二、消除属地管理障碍,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三、完善市场信用体制,优化民企融资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进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
        一、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开放型产业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开放水平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民企国际化水平
        三、培育国际化人才,助力民企开放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基于宏、微观视角与非参数估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科技金融融合理论研究
        2.1.2 科技金融的融合机制与路径
        2.1.3 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2.1.4 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研究
    2.2 关键概念的界定
        2.2.1 科技
        2.2.2 金融
        2.2.3 科技金融
        2.2.4 科技金融融合
        2.2.5 科技金融融合效率
    2.3 科技金融融合的理论基础
        2.3.1 “科技”与“金融”间存在固有需要
        2.3.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3.3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3.4 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第三章 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现状
    3.1 安徽省“科技”现状
    3.2 安徽省“金融”现状
    3.3 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路径现状
        3.3.1 财政融合路径
        3.3.2 债权融合路径
        3.3.3 股权融合路径
        3.3.4 科技资本市场
        3.3.5 融资保障路径
    3.4 安徽省R&D经费投入情况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1.1 静态DEA模型
        4.1.2 动态Malmquist指数模型
    4.2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评价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五章 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分析
    5.1 宏观层面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分析
    5.2 微观层面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分析
        5.2.1 静态分析
        5.2.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动态分析研究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局限与不足
    6.4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3.2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1.3.3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机理分析
    2.1 创新效率的基础理论介绍
        2.1.1 创新理论
        2.1.2 效率理论
    2.2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分析
        2.1.1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2.1.2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3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3.1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方法选取
        3.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3.1.2 Malmquist指数
    3.2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4 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4.2.1 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整体分析
        4.2.2 各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比较
        4.2.3 不同省份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对比
        4.2.4 不同板块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对比
        4.2.5 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对比
        4.2.6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对比
    4.3 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5 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分析
    5.1 计量指标选取及理论假设
    5.2 回归分析
        5.2.1 回归模型选择与运用
        5.2.2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6 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优化的对策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术论文数据集

(8)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激励因素分析
        2.1.1 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2.1.2 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激励要素
    2.2 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及划分
        2.2.1 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内涵
        2.2.2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工具及划分
    2.3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主要激励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愿景驱动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模式
    3.1 愿景驱动型政策的激励机制分析
    3.2 基于愿景驱动的政策工具类型
    3.3 愿景驱动型政策在国内外实施效应分析
        3.3.1 愿景驱动型政策在典型国家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3.3.2 愿景驱动型政策在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驱动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模式
    4.1 环境驱动型政策的激励机制分析
    4.2 基于环境驱动的政策工具类型
    4.3 环境驱动型政策在国内外实施效应分析
        4.3.1 环境驱动型政策在典型国家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4.3.2 环境驱动型政策在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绩效驱动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模式
    5.1 绩效驱动型政策的激励机制分析
    5.2 基于绩效驱动的政策工具类型
    5.3 绩效驱动型政策在国内外实施效应分析
        5.3.1 绩效驱动型政策在典型国家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5.3.2 绩效驱动型政策在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激励理论的三种政策模式比较及较优模式的选择
    6.1 基于各类型激励理论内容的比较分析
        6.1.1 基于不同激励侧面与行为关系的激励理论的比较分析
        6.1.2 基于不同形成时间与研究侧面的激励理论的比较分析
    6.2 基于激励方法等角度的比较分析
    6.3 基于激励机制行为导向制度等角度的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绩效驱动型政策模式的绩效的实证研究
    7.1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绩效评价内涵
    7.2 创新型企业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7.2.1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指导思想
        7.2.2 确立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3 评价方法的选择
        7.3.1 评价方法选择的指导思想
        7.3.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7.3.3 德尔菲法及加法评分法
        7.3.4 主客观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
    7.4 研究样本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7.4.1 研究样本的选择
        7.4.2 数据的采集处理
    7.5 政策绩效测度及结果分析
        7.5.1 基于DEA方法的政策绩效测度
        7.5.2 基于德尔菲法等的政策绩效测度
        7.5.3 两种政策绩效测度方法的综合与比较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策略
    8.1 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及启示
        8.1.1 典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
        8.1.2 国内示范地区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
        8.1.3 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的启示
    8.2 创新型企业政策完善的需求分析
    8.3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优化与完善的策略
        8.3.1 选择绩效驱动型为主的政策激励模式
        8.3.2 优化绩效驱动为主其它为辅的政策激励模式的措施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等

(9)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示意图
1.6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1.6.1 本文创新点
    1.6.2 本文不足 2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2.1.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2.2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2.2.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2.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3 施蒂格勒等的生存检验理论
    2.2.4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2.2.5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1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1.1 科技投入不断加强
    3.1.2 科技产出规模化
    3.1.3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3.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
    3.2.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中主导产业各领域发展现状
    3.2.3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3.2.4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发展现状 4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高新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安徽省高新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因子分析法介绍
    4.2.2 聚类分析法介绍
4.3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3.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能力竞争力评价
    4.3.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出能力竞争力评价
    4.3.3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力评价
    4.3.4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支持环境竞争力评价
    4.3.5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5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6 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产业投入方面
6.2 产业产出方面
6.3 产业创新能力
6.4 产业支持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参与原因及规模
        2.1.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解释出口原因
        2.1.2 出口与生产率、利润率关系
        2.1.3 企业出口参与的条件
        2.1.4 企业出口的影响因素
    2.2 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理论研究
        2.2.1 竞争力的经典理论
        2.2.2 TCI、MI、GL三大竞争力指数
        2.2.3 博弈论角度的高新产品出口分析
        2.2.4 引力模型与出口竞争力提升
    2.3 出口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
        2.3.1 微观角度:企业的选择
        2.3.2 宏观角度:政府的需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历史演变
        3.1.1 出口管理的历史演变
        3.1.2 出口发展的最新动向
        3.1.3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走高
        3.1.4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3.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区域比较
        3.2.1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3.2.2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区域情况比较
        3.2.3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较
    3.3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行业比较
    3.4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宏观政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创新能力
    4.2 经费投入
        4.2.1 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4.2.2 R&D投入的计量模型分析
    4.3 出口机制
        4.3.1 出口加工区的促进作用分析
        4.3.2 职能部门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4.4 相关政策的影响
        4.4.1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与竞争力
        4.4.2 退税率、汇率、利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5.1 出口定位
        5.1.1 出口技能与出口竞争力
        5.1.2 发展层次与出口竞争力
        5.1.3 人力资本与出口竞争力
        5.1.4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5.2 金融业发展
        5.2.1 人民币跨境结算效应
        5.2.2 出口信保的保驾护航
    5.3 出口机制改进
    5.4 相关政策建议
    5.5 出口管理水平提升
        5.5.1 依靠政策规划强力引导发展
        5.5.2 借助平台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5.5.3 优化环境促进高新产品出口
        5.5.4 有关高新产品出口政策建议
        5.5.5 高新产品出口的机遇和挑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研究: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
    6.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6.1.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6.1.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点
        6.1.3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点
    6.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6.2.1 基于TCI、MI和GL的影响因素分析
        6.2.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影响因素
    6.3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6.4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6.5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政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四、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以长信科技为例[D]. 吴传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D]. 汪惠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安徽省科技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熊康.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5]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时大红.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6]安徽省科技金融融合效率研究 ——基于宏、微观视角与非参数估计方法[D]. 沈瑞英.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部六省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D]. 孔祥帅.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8)
  • [8]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实证研究[D]. 张晓明. 福州大学, 2017(03)
  • [9]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 孙保龙. 安徽大学, 2013(11)
  • [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徐厚永.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安徽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