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谊大厦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林[1](2021)在《富水软弱地层深基坑及大体积筏板基础施工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镇化发展快、城市土地资源匮乏和高大建筑逐渐增多特点显着。由于施工环境和工况的复杂性,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极易引发工程安全事故,本文以成都市复地金融岛商业和办公建筑深基坑施工为依托工程,对富水软弱地层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前期地质勘察、变形理论分析、支护结构体系选取、支护参数优化和施工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高大建筑物的基础多采用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存在早期水化热过高和内部热量不易扩散等问题,从而产生温度裂缝和影响长期稳定性。同时,富水工况下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抗渗能力对于施工安全和后期运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研究了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能量以及增强其防水抗渗能力。结合上述问题及研究意义,本文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基坑开挖过程的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同时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材料进行改性和防水研究。主要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总结了富水软弱地层工况下深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机理和影响因素,制定了防水和抗变形效果最佳的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支护结构体系。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运用FLAC3D数值仿真软件对地下连续墙刚度和内支撑道数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竖向沉降及维护墙侧向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刚度对沉降和变形量影响不大,支撑道数影响较为明显,结合相关设计规范,得出支撑道数不应小于4道。(2)结合实际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对施工区域内的工程概况和监测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结合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通过Origin软件对不同开挖步骤下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和维护墙侧向变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和变形量均满足规范要求,说明支护结构和监测方案合理有效。(3)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和电厂炉渣单独和联合替代水泥时对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规律,并得出了当粉煤灰和电厂炉渣均为15%的含量时能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且不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最后结合现场温度监测数据证明了上述研究成果的真实性。(4)研究新型渗透结晶型混凝土表面防护剂(OCSP)在增强大体积混凝土防水抗渗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土表面涂刷OCSP能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吸水率和增强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为富水工况下增强混凝土的防水抗渗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夏玲[2](2017)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筑领域也是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风貌,体现出大型化与复杂化的特点。在此之中,各类建筑物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鉴于此类混凝土需要有着高性能需求,客观上要保障相应的建设技术指标,水泥会产生水化升温现象,同时在建设中难以达到散热的效果,常常会出现较高的内外温差,最终产生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现象。如果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相关领域展开深入的探讨。本课题以黄石新远国际广场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项目为案例分析,从中探索建设的质量控制问题。从这么多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科学化的建设技术非常重要;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裂缝与危害程度要远高于运行时期存在的相应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裂缝控制措施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题重点探讨预控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问题。本课题在分析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内容,能够从理论层面上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概述,探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举措,以作业的全流程为分析视角,探讨防治裂缝出现的技术。参考实际案例分析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温控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温控测量分析,针对各个作业层面展开探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情况以及相应的温度应力,在起到有效裂缝控制的前提下,也是会为工程项目有效运行提供保障。本课题分析的结论会产生较重要的结构工程践行意义,针对裂缝控制提出相应的见解,可以为后续相关工程的建设带来参考依据。
吴慧琼[3](2015)在《大体积山砂混凝土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砂子是制造混凝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而河砂以其独到的优势备受亲怜。随着我国建筑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过度地开采河砂导致很多地区河砂资源逐渐枯竭,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山砂替代河砂制造大体积混凝土,寻求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关键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推广意义。大体积山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大量的水化热在硬化过程中释放,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会随之增大,较之河砂更容易产生较高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对结构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山砂混凝土的浇筑方式、测温、降温措施等关键施工技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依托贵阳花果园D区双子塔项目的施工实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试验研究与分析、现场实践、导师和现场工程人员的指导等,来分析研究大体积山砂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首先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通过中期试验及温度计算,总结相关经验来对底板大体积山砂混凝土的温度加以实时控制和监测;其次,在原材料选用的基础上,对配合比进行试验分析,最终确定山砂混凝土配合比,并通过工程实践验证效果;同时,通过无线监测技术对基础底板处的大体积山砂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并对测温成果进行分析,避免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危害结构的使用性能;最后,通过实验、计算及工程实践,分析冰水对降低山砂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水化热的效果,保证山砂混凝土的降温和养护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类似大体积山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广泛的推广意义。
李宗才[4](2014)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型、特大型工程日益增多,必然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也越来越多。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性要求高。因此对砼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水泥的水化热量大且聚集在构件内部不易散出,往往形成较大的里表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center and surface),造成砼表面产生收缩裂缝等。要解决裂缝问题就需要对砼的开裂机理、裂缝发展、评价体系和控制措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济南恒隆广场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例,研究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前必须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出现的裂缝数量及危害程度都要远远大于结构使用期间出现的裂缝,因此裂缝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关键。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和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裂缝。本论文通过国内外对大体积混凝土研究成果搜索,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总结了大体积混凝土中裂缝的种类和开裂机理,进一步从材料选择、施工阶段控制措施、设计阶段控制措施、温度监控措施等几方面探讨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工程技术措施。将研究成果结合济南恒隆广场工程实际,制定了其大体积底板砼温控方案并进行了数据分析,从砼的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施工工艺等几方面采取措施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取得了良好的裂缝控制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提出了施工现场裂缝控制的一些建议,可以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江昔平[5](2013)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一直是工程界长期关注,并致力于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从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因素;然后对温度应力和约束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内、外约束作用下温度应力计算公式,阐述了约束对徐变松弛、弹性模量的影响。最后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徐变应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单向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关系式。(2)针对现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提出在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时,将一定比例的乳化沥青混合料掺入到大体积混凝土中作为外加剂,对掺有乳化沥青、粉煤灰和化学纤维的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原材料优选和配合比优化设计。对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轴向拉伸变形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3)根据“抗—放”原理,建立了“抗—放”结合弹性滑动模型,并进行了力学分析和计算。针对弹性滑动模型在深部矿井井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空缺,分析了深部冻结井壁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性能、温度状况和温度应力情况,构造出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井壁温度场数学模型,建立了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井壁变形基本微分方程,并将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井壁裂缝控制新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属于不稳定温度场。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层方向尺寸远小于水平方向尺寸,只有在厚度方向才能表现传热,大体积混凝土比较适合采用差分法进行计算;通过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热传导原理及热传导方程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大体积混凝土一维温度场有限差分法的计算模型,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一维温度场有限差分法计算。(5)针对传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中所使用冷凝管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抗—放”原理,根据铝塑管特点,对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有铝塑管作为冷却水管的设计要求,铝塑管作为冷凝管时混凝土流变模型的建立,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大体积混凝土中铝塑管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对施工中铝塑管抗浮问题进行了分析验算。(6)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采用变形缝的不足,提出了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埋设铝塑管作为内部变形管道,起到了控制温度裂缝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整体性的双重作用。针对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铝塑管可能导致截面削弱等问题,对埋设铝塑管垂直方向、顺着铝塑管方向的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等效惯性矩和等效宽度计算,对铝塑管柔性释放缝变位进行了分析,计算出铝塑管通过变形吸收的应变能,研究了铝塑管与混凝土之间变形能量耗散问题,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和建议。
甘斌,周鹏[6](2011)在《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文中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控制已经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与一般的钢筋砼结构相比,大体积砼经常出现的问题,不是力学上的结构强度问题,而是如何控制砼温度变形裂缝。因此提高砼的抗渗、抗裂、抗侵蚀性能力,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年限就成为突出任务。
李克江[7](2010)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水泥凝结时,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绝热材料,因此产生的水化热不能及时释放,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形成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当温差过大或升降速度过快时,混凝上就会出现温度裂缝。温度裂缝的产生会降低承台基础的承载能力,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建筑物安全隐患,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研究。本文结合三个项目的承台施工,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温度裂缝的危害和它的形成机理,论证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通过论述热传导方程和承台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各种因素,为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混凝土温度急剧变化提供了途径。(3)参照其它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结合三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具体的温度控制措施。选择了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和导热性能较好的骨料,在浇筑混凝土的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制定了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施工组织方案和良好的保温养护措施,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研究表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优质的原材料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成功的基础,通过对原材料配合比的优化,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合理的施工组织,正确的施工方案与有效的温控方案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成功的保证。另外,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数值计算对边界条件非常敏感,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梯度和温差问题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
常玉东,饶斌[8](2009)在《大体积砼施工的温度裂缝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大体积砼结构在施工中容易产生裂缝,已为众多的工程实践所证实。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与危害,同时提出了选择中低热的的水泥品种、降低砼的浇筑温度、尽量减少单位体积的水泥用量、合理配筋等控制措施。
付华[9](2007)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及目前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裂缝的成因,探求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机理,温度裂缝的特点,混凝土温度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控制温度裂缝的途径,总结了一系列防止裂缝的技术措施。研究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机理,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得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有限差分方程。根据实际边界条件,科学准确地预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质点温度变化规律,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裂缝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最后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在工程实际上的应用.为施工现场裂缝控制提供依据,提出了施工现场裂缝控制的一些建议。
张振德[10](2005)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发展规律和配比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是针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而提出来的。建安公司在施工嘉恒商务广场A、B座工程时(地下3层地上30层,总建筑面积71025平方米,总高度122.9米,箱型基础,框筒结构),箱型基础底板为32.5×75.4×2.0米,控制箱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成为了控制基础质量的关键。 施工中通过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利用计算机监测、记录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并显示各传感器的温度值。根据记录各测点温度值探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规律;通过混凝土同条件和标准养护试块强度的对比,研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强度变化规律;根据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强度发展规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利用中心有限差分方程结合工程的实践开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数值系统(温度预测、控制软件),通过施工前对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的模拟显示,合理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根据温度模拟充分考虑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高温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优化混凝土配比。 施工中根据混凝土温度模拟,合理选择了混凝土配比,选择了循环水降温降温、3CM棉毡层保温措施,计算机自动测温,随时显示各时刻混凝土内部变化,通过循环水流量、水温调节、控制混凝土温度。从而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温度变化,并使混凝土温度变化可视化、直观化,有效的保证混凝土质量、工程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二、联谊大厦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谊大厦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富水软弱地层深基坑及大体积筏板基础施工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富水基坑施工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施工研究现状 |
1.2.3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4 抗渗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工程概况及富水深基坑变形机理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简介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2.2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
2.2.1 标准贯入试验 |
2.2.2 室内及现场测试试验 |
2.2.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
2.3 富水深基坑开挖变形及机理分析 |
2.3.1 支护结构及降水方案 |
2.3.2 基坑变形及其机理 |
2.4 基坑开挖变形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节 |
3 富水软弱土层深基坑开挖数值仿真分析 |
3.1 三维数值仿真软件 |
3.1.1 FLAC3D软件介绍 |
3.1.2 本构模型选取 |
3.2 基坑开挖及支护模拟 |
3.2.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
3.2.2 开挖过程模拟介绍 |
3.2.3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 |
3.2.4 地下水处理 |
3.3 基坑开挖模拟结果分析 |
3.3.1 不同开挖步骤下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
3.3.2 不同开挖步骤下土体侧向位移分析 |
3.3.3 不同开挖步骤下土体应力场分析 |
3.4 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稳定的影响分析 |
3.4.1 连续墙刚度对基坑土体侧向位移的影响 |
3.4.2 连续墙刚度对基坑周边土体沉降量的影响 |
3.4.3 内支撑道数对基坑土体侧向位移的影响 |
3.4.4 内支撑道数对基坑周边土体沉降量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现场监测及监测数据分析 |
4.1 项目难点分析 |
4.2 基坑支护结构 |
4.3 监测方案 |
4.3.1 监测意义及目的 |
4.3.2 监测内容及布点 |
4.3.3 监测方法 |
4.4 监测结果分析 |
4.4.1 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
4.4.2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设计优化及施工研究 |
5.1 试验原材料 |
5.2 外加剂对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 |
5.2.1 粉煤灰对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 |
5.2.2 电厂炉渣对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 |
5.2.3 联合改性剂对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 |
5.3 外加剂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1 初始配比混凝土基础性能 |
5.3.2 联合改性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
5.4 OCSP增强混凝土面层防水 |
5.4.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5.4.2 OCSP涂层混凝土防水抗渗效果 |
5.4.3 OCSP涂层混凝土吸水率 |
5.4.4 OCSP涂层混凝土碳化性能 |
5.5 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
5.5.1 基础施工概况 |
5.5.2 基础施工总体安排 |
5.5.3 基础施工关键技术 |
5.6 筏板基础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果分析 |
5.6.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 |
5.6.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方案 |
5.6.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理论及机理分析 |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其特征 |
2.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2.1.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2.1.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
2.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种类 |
2.3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机理 |
2.3.1 水化热的影响 |
2.3.2 内外约束的影响 |
2.3.3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
2.3.4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影响 |
2.4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限制与修补 |
第3章 防止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技术措施 |
3.1 合理选择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3.1.1 选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 |
3.1.2 集料的选择 |
3.1.3 掺用混合材料 |
3.2 选择合理的施工措施,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
3.2.1 合理分层分段浇筑 |
3.2.2 采用二次振捣,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
3.2.3 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
3.2.4 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
3.3 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 |
3.3.1 合理配置钢筋 |
3.3.2 设置滑动层 |
3.3.3 设置缓冲层 |
3.3.4 设置应力缓和沟 |
3.4 改善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 |
3.5 加强混凝土的保温和养护 |
3.5.1 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
3.5.2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措施 |
3.6 加强混凝土的施工监测工作 |
第4章 黄石市新远国际广场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施工控制措施 |
4.2.1 施工段的划分 |
4.2.2 混凝土供应及场外运输方案 |
4.2.3 混凝土的运输 |
4.2.4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
4.2.5 混凝土的养护 |
4.3 温控设计 |
4.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3.2 温度应力控制 |
4.3.3 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温降监测 |
4.3.4 混凝土温度控制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大体积山砂混凝土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山砂混凝土的简介 |
1.2 大体积山砂混凝土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
1.2.1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大体积山砂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 |
2.1 关键控制措施 |
2.1.1 准备措施 |
2.1.2 配合比控制 |
2.1.3 入模温度的控制 |
2.1.4 运输控制 |
2.1.5 浇筑的控制 |
2.1.6 养护控制 |
2.2 混凝土的中期试验 |
2.2.1 中期试验具体操作流程 |
2.2.2 中期试验试验结果 |
2.3 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计算 |
2.3.1 混凝土拌合温度计算 |
2.3.2 山砂混凝土浇筑温度计算 |
2.3.3 计算山砂混凝土的绝对温升 |
2.3.4 8m厚底板山砂混凝土温度计算 |
2.4 底板大体积砼温度应力计算 |
2.4.1 地基约束系数计算 |
2.4.2 混凝土干缩率 |
2.4.3 结构计算温差 |
2.4.4 各区段拉应力 |
2.4.5 到指定期混凝土内最大应力 |
2.4.6 安全系数 |
2.5 本章小结 |
3 大体积山砂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工程基础概况 |
3.2 山砂混凝土施工组织部署 |
3.2.1 基础浇筑总体规划 |
3.2.2 原材料和山砂混凝土的试配 |
3.2.3 人员、设备及材料的供应 |
3.3 山砂混凝土施工 |
3.3.1 设备、泵管布置及浇筑部署 |
3.3.2 泵管布管及加固措施 |
3.3.3 混凝土浇捣 |
3.3.4 电梯井、集水井模板处理 |
3.3.5 后浇带处的钢筋、模板施工 |
3.4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的控温及养护 |
4.1 混凝土的监测 |
4.1.1 混凝土的无线监测技术 |
4.1.2 底板温度监测点布置 |
4.1.3 测温时间周期及数据记录的要求 |
4.1.4 温控措施 |
4.1.5 温度曲线分析 |
4.2 山砂混凝土的养护 |
4.3 本章小结 |
5 混凝土的降温措施 |
5.1 原材料的降温 |
5.1.1 骨料预冷却 |
5.1.2 水预冷却 |
5.1.3 水泥预冷却 |
5.1.4 外加剂的储存 |
5.2 生产过程的降温 |
5.3 浇筑过程降温 |
5.4 浇筑后的降温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机理分析 |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其特征 |
2.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2.1.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2.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种类 |
2.3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 |
2.3.1 水化热的影响 |
2.3.2 内外约束的影响 |
2.3.3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
2.3.4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
3.1 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分析 |
3.2 混凝土材料选择控制 |
3.3 施工阶段控制 |
3.3.1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确定 |
3.3.2 降低骨料温度及砼入模温度 |
3.3.3 合理分层分块浇筑 |
3.3.4 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 |
3.3.5 合理组织施工 |
3.4 设计措施 |
3.4.1 合理混凝土强度等级 |
3.4.2 合理配筋 |
3.4.3 改善约束条件 |
3.5 温度监控措施 |
3.5.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预测 |
3.5.1.1 混凝土内部绝热温升 |
3.5.1.2 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 |
3.5.1.3 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 |
3.5.1.4 混凝土体内实际最高温度 |
3.5.1.5 混凝土体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
3.5.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计算 |
第4章 济南恒隆广场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
4.1 工程概况 |
4.2 施工控制措施 |
4.2.1 施工段的划分 |
4.2.2 混凝土供应及场外运输方案 |
4.2.3 混凝土的运输 |
4.2.4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
4.2.5 混凝土的养护 |
4.3 温控设计 |
4.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3.2 温度应力控制 |
4.3.3 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温降监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1.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主要特点 |
1.1.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问题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2 冷却水管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变形缝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4 乳化沥青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
参考文献 |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温度应力 |
2.2.1 温度应力分类 |
2.2.2 最大内约束温度应力计算公式 |
2.2.3 外约束温度应力计算公式 |
2.3 徐变 |
2.3.1 徐变定义和作用 |
2.3.2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因素 |
2.3.3 大体积混凝土徐变引起两种结果 |
2.3.4 徐变的两种表达方法 |
2.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徐变应力分析 |
2.4.1 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增量计算 |
2.4.2 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增量计算 |
2.5 约束对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
2.5.1 两端完全约束的梁或板约束应力和应变 |
2.5.2 处于弹性约束状态下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应力和约束应变 |
2.5.3 约束对徐变松弛的影响 |
2.5.4 约束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现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存在不足与相应对策 |
3.3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试验所选用原材料配置要求 |
3.4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3.4.1 粉煤灰控制温度裂缝的机理 |
3.4.2 乳化沥青控制温度裂缝的机理 |
3.4.3 纤维的控制温度裂缝机理 |
3.4.4 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优选的基本思路 |
3.4.5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案 |
3.4.6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3.5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
3.5.1 试验原材料 |
3.5.2 试验配合比 |
3.5.3 试件尺寸、试验内容、试验步骤 |
3.5.4 试验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弹性滑动模型在温度裂缝控制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大体积混凝土约束状态下的应力计算简介 |
4.3 “抗—放”原理 |
4.4 “抗—放”结合弹性滑动模型 |
4.4.1 设置滑动支座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模型建立 |
4.4.2 滑动支座的选择要求 |
4.4.3 本工程设置滑动支座后温度应力的计算 |
4.5 “抗—放”结合弹性滑动模型在矿井工程应用研究 |
4.5.1 深部冻结井壁特点 |
4.5.2 深部冻结井壁温度应力 |
4.5.3 高性能混凝土井壁温度场数学模型 |
4.5.4 高性能混凝土井壁温度应力计算 |
4.5.5 高性能混凝土井壁变形的基本微分方程建立 |
4.5.6 深部冻结高性能混凝土井壁裂缝控制新技术应用 |
4.5.7 工程应用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温度场计算与温控措施研究 |
5.1 大体积混凝土热传导原理及方程 |
5.2 大体积混凝土热传导方程的边界条件 |
5.3 温度场的求解 |
5.3.1 解析解法 |
5.3.2 有限单元法 |
5.3.3 有限差分法 |
5.4 大体积混凝土一维温度场有限差分法的模型建立 |
5.5 有限差分法工程应用研究 |
5.5.1 工程概况 |
5.5.2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计算模型的数据计算 |
5.5.3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温度场计算分析 |
5.5.4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温度场差分法计算结果分析 |
5.5.5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温控实施方案 |
5.6 大体积混凝土有限单元法计算温度场 |
5.6.1 大体积混凝土不稳定温度场计算原理 |
5.6.2 有限单元法不稳定温度场的显式解法 |
5.6.3 有限单元法不稳定温度场的隐式解法 |
5.7 大体积混凝土不稳定温度场求解的迭代算法 |
5.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研究 |
6.1 传统大体积混凝结构使用冷凝管存在的问题 |
6.2 铝塑管工程应用原理 |
6.2.1 “抗—放”的原理是铝塑管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用前提 |
6.2.2 铝塑管的特点 |
6.2.3 铝塑管应用原理 |
6.3 铝塑管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 |
6.3.1 铝塑管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原理 |
6.3.2 铝塑管冷却水管系统设计 |
6.3.3 铝塑管作为冷凝管混凝土流变模型建立 |
6.3.4 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大体积混凝土中铝塑管应力应变研究 |
6.4 大体积混凝土中的铝塑管抗浮验算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和内缝变位分析 |
7.1 引言 |
7.2 传统分缝方法优缺点比较 |
7.2.1 分层分块法 |
7.2.2 跳仓法 |
7.2.3 后浇带法 |
7.3 应力释放法 |
7.4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等效惯性矩、等效宽度计算 |
7.4.1 垂直于铝塑管方向截面等效惯性矩、等效宽度计算 |
7.4.2 顺着铝塑管布管方向等效惯性矩、等效宽度计算 |
7.5 铝塑管柔性释放缝变位分析 |
7.6 铝塑管与周围混凝土能量释放及断裂分析 |
7.6.1 约束混凝土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变位问题 |
7.6.2 铝塑管与周围混凝土之间的能量释放问题 |
7.6.3 铝塑管周围混凝土能量释放率及断裂判据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本人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 |
(一)论文及教材 |
(二)主持纵向科研项目 |
(6)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大体积砼的特征 |
2 工程应用 |
3 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
3.1 选择合适水泥 |
3.2 减少水泥用量 |
3.3 掺外加剂, 控制水灰比 |
3.4 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沙量 |
3.5 设计合理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
3.6 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
3.7 加强技术管理 |
3.8 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 |
3.9 采用切实可用的施工工艺 |
3.1 0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测温工作 |
4 结束语 |
(7)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
1.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分析方法 |
2.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理论分析 |
2.1.1 裂缝的类型分析 |
2.1.2 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 |
2.1.3 温度裂缝的破坏机理 |
2.2 温度裂缝的形成过程 |
2.3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水泥水化热 |
2.3.2 大体积混凝土的导热性能 |
2.3.3 外界气温变化 |
第三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计算 |
3.1 砼温度应力分析 |
3.1.1 砼最终绝热温升 |
3.1.2 砼内部不同龄期温度 |
3.1.3 砼温度应力 |
3.1.4 结论 |
3.2 循环水降温计算 |
3.3 覆盖法保温计算 |
3.3.1 保温材料的厚度 |
3.3.2 保温层铺设 |
3.4 蓄水法保温计算 |
3.4.1 计算公式 |
3.4.2 计算参数 |
3.4.3 计算结果 |
第四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
4.1 设计控制措施 |
4.1.1 选择适宜龄期配合比 |
4.1.2 有效降低水泥用量 |
4.1.3 增设抗裂钢筋或暗梁 |
4.2 施工控制措施 |
4.2.1 合理选用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
4.2.2 延缓混凝土降温速度 |
4.2.3 改进混凝土施工工艺 |
4.2.4 适当增加预埋件 |
4.2.5 冷却循环水管降温 |
4.2.6 加强浇筑后的养护 |
4.2.7 加强技术管理 |
4.3 监测措施 |
4.3.1 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测试 |
4.3.2 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监测 |
4.3.3 养护过程温度监测 |
4.3.4 对于混凝土的测温要求 |
第五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实践 |
5.1 实践1 |
5.1.1 工程慨况 |
5.1.2 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
5.1.3 施工部署 |
5.1.4 主要机械设备投入 |
5.1.5 混凝土供应 |
5.1.6 混凝土配置 |
5.1.7 混凝土浇筑泵管布置 |
5.1.8 混凝土浇筑要求 |
5.1.9 泌水处理 |
5.1.10 混凝土温度控制 |
5.1.11 测温 |
5.1.12 混凝土养护 |
5.1.13 紧急状态下的施工缝处理措施 |
5.1.14 交通疏导 |
5.1.15 效果总结 |
5.2 实践2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2.3 混凝土浇筑前准备 |
5.2.4 混凝土浇筑施工 |
5.2.5 混凝土养护 |
5.2.6 大体积混凝土的循环水内部降温 |
5.2.7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控制 |
5.2.8 效果总结 |
5.3 实践3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3 施工过程控制 |
5.3.4 混凝土养护 |
5.3.5 混凝土测温 |
5.3.6 效果总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2 混凝土裂缝的基本概念 |
1.3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1.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
1.5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和裂缝控制措施 |
2.1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机理 |
2.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
2.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
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 大体积混凝土一维动态温度场差分解法 |
4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研究 |
4.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计算 |
4.2 “三掺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
4.3 泵送混凝土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
5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工程应用 |
5.1 本溪市金鹰大厦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程 |
5.2 某大型设备基础裂缝的分析和处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发展规律和配比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目标 |
2 温度分布预测软件开发 |
2.1 温度计算参数的确定 |
2.2 混凝土传热学计算理论 |
2.3 测温软件总体设计 |
3 工程实践 |
3.1 工程概况 |
3.2 方案选优 |
3.3 工程施工 |
3.4 混凝土养护 |
3.5 特殊情况处理及注意事项 |
3.6 温度、强度规律和经济效益分析 |
4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推广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联谊大厦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水软弱地层深基坑及大体积筏板基础施工关键技术[D]. 陈晓林. 西华大学, 2021(02)
-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控制研究[D]. 夏玲.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3]大体积山砂混凝土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D]. 吴慧琼.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8)
- [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工程应用[D]. 李宗才.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5]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D]. 江昔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4)
- [6]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J]. 甘斌,周鹏. 鄂州大学学报, 2011(05)
- [7]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与工程应用[D]. 李克江. 天津大学, 2010(01)
- [8]大体积砼施工的温度裂缝控制[J]. 常玉东,饶斌.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20)
- [9]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D]. 付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4)
- [10]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发展规律和配比优化研究[D]. 张振德. 山东科技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