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正通窍化瘀汤治疗慢性鼻窦炎84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笃智[1](2021)在《基于文献分析的鼻渊病机演变及古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梳理中国古代医学对于鼻渊病因病机认识的理论沿革,对古代鼻渊用药与现代临床治疗鼻渊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古今治疗鼻渊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比较古今鼻渊用药异同,为现代临床及科研提供研究思路和灵感启发。方法 1.用“鼻渊”、“脑漏”等关键词在《中华医典》进行全文检索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有关资料,收集提取其中关于鼻渊病因病机及论治方药的内容,总结历代鼻渊病因病机认识沿革及理论演变特点,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古代治疗鼻渊的方药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2.以“鼻渊”或“鼻窦炎”以及“中医药”或“辨证论治”等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自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鼻渊的临床文献,筛选出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现代临床治疗鼻渊的方药,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建立现代用药数据库。3.将数据库上传至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运用平台中的频数统计功能分别对古今用药数据库的高频药物、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频数统计,对现代用药数据库进行证型的频数统计,并生成各参数下的古今用药数据分析图表;运用平台中的方剂分析功能,根据各数据库的样本特点,通过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与置信度,对古今用药数据库分别进行用药模式以及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并通过运用平台内的网络拓扑功能,将经过数据挖掘出的古今用药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进行网络图生成与展示。结果 1,中国古代医学对于鼻渊的研究肇始于《黄帝内经》,宋金元时期出现大量治疗鼻渊的名方验药,并开始将外感病因引入鼻渊的发病机制中。明清时期鼻渊的探讨达到兴盛,开始注重鼻渊发病的内外因以及鼻渊虚证病机,至清代关于鼻渊病因病机研究逐渐完备,走向相对成熟的辨证论治阶段。2,经过数据收集与筛选后,纳入古代文献数据库的有110首处方,涉及药物193种;纳入现代文献数据库的有272首处方,涉及药物212种。古今用药频次前十中有七味药相同,分别是白芷、辛夷、苍耳子、甘草、川芎、黄芩、薄荷。而古今文献用药中各有三味药不同,现代文献中另有桔梗、细辛、金银花;古代文献中另有茯苓、人参、当归。3,古今用药功效使用分布呈现出古今用药的一致性,仅有部分功效在比重分布上有所差异。现代用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以及频数占比方面与古代用药基本类似,古今均以温性药与寒性药占比最多;五味方面均以辛、苦、甘味为主;而归经方面古今用药归经最多的均为肺经,其次为胃、肝、脾、心经。4,古今用药模式中,古代药物数据以甘草与川芎组合为最高,现代则以白芷与辛夷的组合最高;而在药物关联度方面,古今均呈现以白芷、薄荷、辛夷等药物为核心的用药关联模式。结论 古今中医学治疗鼻渊的理论与方法存在一致性,现代中医临床在继承古代鼻渊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进步,基于现代临床实际情况,对于鼻渊的论治既有不足,在某些方面亦有所创新。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古代医学关于鼻渊的理论掘和经验总结,实现临床与研究的突破。
滕占理[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韩凯丞[3](2020)在《周凌教授经验方益气通窍饮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肺脾气虚型鼻渊患者经益气通窍饮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与中成药通窍鼻炎胶囊做对照,探究益气通窍饮治疗肺脾气虚型鼻渊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自2019年03月至2020年03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周凌教授诊治的符合鼻渊(肺脾气虚型)60例患者。根据信封法分为对照和治疗两组,并分别施以益气通窍饮和通窍鼻炎胶囊治疗。共观察2 8天,并对治疗当日、治疗后第1 4天、结束日两组患者鼻部症状评分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一疗程后,在所观察的指标中鼻流浊涕、鼻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结束后,临床研究所涉及的观察指标除头痛头昏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 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通窍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益气通窍饮临床疗效优于通窍鼻炎胶囊。3.益气通窍饮在缓解鼻塞、鼻流浊涕方面起效敏捷。
韩明月[4](2020)在《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自拟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和各项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其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通阳化浊汤,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阿奇霉素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2周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各项证候积分变化,运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客观评价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通阳化浊汤与西药常规治疗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均有显着疗效。2.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药常规治疗组的短期疗效优于中药组。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对照组主症、次症优于治疗组(P<0.05),兼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两组在主症鼻塞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流涕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次症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兼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停药1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对照组复发率为60.0%,而治疗组复发率为13.3%,二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对于主症流涕及兼症方面的缓解作用显着,且复发率低于西药常规治疗,表明自拟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具有明显优势,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提供参考依据。
徐丽娜[5](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文献;并对文献中的药物进行整理,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作为依据,总结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为现代的医家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文献,并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对文献中的药物进行规范,运用Microsoft Excle软件建立相关药物的数据库。以单味药物作为变量,在所整理的中药复方中,出现的中药则赋值1,未出现的中药则赋值0。运用SPSS Clementine12.0、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整理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药性、药类、聚类方及常见药对等信息,进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CRS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196篇,所包括的中药共有168味,使用药物的总频次2290次。常用中药(频次>60次)10味,累计的频数为1061次,累计的频率为46.33%。为治疗CRS的常用药物。药物性味分类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数最高,药味中辛味药物所占比例最高;药物分类中,使用频数最高的类别为解表药;药物归经中,入肺经的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将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四个聚类。将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67个治疗CRS的药对。结论:1治疗CRS的核心药物是:辛夷、白芷、苍耳子、甘草、黄芩、川芎、桔梗、薄荷、金银花、黄芪,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辛夷。2治疗CRS的药物中,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药味以辛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肺经药物为主,药物分类中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3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出4个治疗CRS的常见药物组,并对其组方进行分析,均符合CRS的发病机理。4通过SPSS 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治疗CRS的167个关联规则。可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药方法和思路。
袁野[6](2020)在《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病例的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5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3例予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照组52例予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两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6周、12周进行评定头颅MRI及填写头痛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探寻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有效率为85.44%,对照组有效率为86.54%,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减少头痛症状积分疗效一致。3.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头昏、气短乏力的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的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间有效率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头昏、气短乏力症状的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症状的疗效,对照组优于实验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及第3周各量表进行比较,实验组头痛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12周后再次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治疗鼻渊-头痛(缘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时,桂枝二陈加黄芪汤与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总体头痛缓解率一致,但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比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对头痛症状更早起到缓解作用。2.治疗鼻渊-头痛(缘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患者时,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比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对头昏及气短乏力的伴随症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比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的伴随症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
赵晶晶[7](2020)在《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辨治鼻部疾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医案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研究等形式,使模糊化、复杂化的临床数据能够清晰明确,发掘其学术观点在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影响下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医鼻部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1)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目前鼻部疾病诊治研究现状,并汇总耳鼻喉科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及陈小宁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现状。(2)采用Medcase V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陈小宁教授2016年-2019年临床诊疗鼻部疾病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对符合标准的1066例(变应性鼻炎200例,鼻出血200例、慢性鼻炎200例、慢性鼻窦炎200例、腺样体肥大200例、鼻息肉66例)初诊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症状、证素、舌脉、方药等内容,结合陈小宁教授的临证经验对其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3)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陈小宁教授从病名、证型(证素)、治法、用药、学术传承等方面的观点并进行讨论。结果:(1)鼻部疾病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即多有脏腑虚损兼夹邪实、表邪为多;(2)鼻鼽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核心方:黄芪、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细辛、辛夷、炒苍耳子、柴胡、徐长卿、甘草。鼻渊核心证素:湿热、脾虚、肺虚,核心方:(一):广藿香、佩兰、夏枯草、白芷、薄荷、陈皮、鱼腥草;(二):炙黄芪、麸炒白术、桂枝、白芷;方一、方二可作为两个证型的两组核心用方,面对兼夹证,亦可作为君方、臣方,两者相伍,治疗虚实夹杂证。鼻窒核心证素:肺虚、脾虚,核心方:炙黄芪、太子参、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辛夷、柴胡、薄荷、甘草。鼻衄核心证素:肺热,核心方:蜜桑白皮、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夏枯草、焦栀子、牛膝、白茅根、藕节。小儿鼾眠核心证素:痰湿,核心方:陈皮、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净山楂、白芷、炒苍耳子、夏枯草、柴胡、桔梗、甘草。鼻痔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湿热,核心方:(一)黄芪、防风、麸炒白术、白芷、辛夷、细辛、炒苍耳子、甘草;(二)广藿香、佩兰、黄芩、鱼腥草、夏枯草、白芷、辛夷。结论:(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医药治疗鼻部疾病具有优势及特色,临床受众广,并发现本研究属于首次采用临床大样本医案数据挖掘及名中医访谈范式对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尝试,能更全面的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2)鼻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可以对其作为一个大门类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性用药;主症、证素、药物间存在单项、多列单项及双向关系,角药、药对、组合用药的明确对于临床鼻科用药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频数法、关联规则法、方剂K-均值法均可得到核心方,以方剂K-均值法所得出的结果更为丰富,核心方组成药物不仅受高频次使用影响、亦受集内、集外关联的影响,故方剂K-均值法的研究结果是对前两种算法的验证,并发现吾师关于鼻部疾病的辨证治疗存在专病专方;(4)名中医访谈研究中,关于鼻部疾病的诊治及学术传承,所获得的陈小宁教授的自我总结对客观研究结果进行了有力的说明、补充及更正。
刘文雅[8](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鼻窦炎口服液结合针刺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在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上的改善程度,并与指南用药进行对照,客观评价针药结合治疗该型鼻渊的疗效。方法:经山西中医药大学门诊及住院部收集胆腑郁热型鼻渊患者60例,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符合诊断标准,根据简单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鼻窦炎口服液和针刺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口服罗红霉素的治疗方法,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主客观指标的评分,以明确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各症状、体征的有效性及有无优势。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主观症状(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降低)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接受治疗后主观症状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在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降低方面,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客观体征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接受治疗后客观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接受治疗后,两组的客观体征评分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P=0.02<0.05)结论:从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缓解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上都有一定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鼻窦炎口服液和针刺结合与指南用药罗红霉素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观察,得出结论两种方法对于缓解鼻-鼻窦炎患者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减退等主观症状及减轻鼻、鼻窦粘膜水肿、鼻腔、鼻窦积脓等客观体征都有疗效。在改善主观症状上:(1)鼻塞:治疗1周、4周后,两组鼻塞症状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2周后这个时间节点上,观察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2)流浊涕:治疗1周后,两组流浊涕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头痛:治疗1周、2周、4周后,两组头痛症状的改善,观察组持续优于对照组。(4)嗅觉减退:治疗1周、2周后,两组嗅觉减退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客观体征方面:在减轻鼻腔和鼻窦黏膜水肿、分泌物蓄积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本次研究周期有限,对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对治疗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但为治疗鼻渊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更简便效廉的方法。
章静怡[9](2019)在《辛前甘桔汤加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鼻内镜下鼻腔黏膜以及鼻窦CT检查结果的改善程度,评价辛前甘桔汤加减用于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药物作用机制,为该复方在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166例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口服辛前甘桔汤辨证加味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鼻内镜下鼻腔黏膜以及鼻窦CT检查结果的改善程度,客观评价辛前甘桔汤加减干预对慢性鼻-鼻窦炎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结果:在治疗前,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临床症状VAS总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在各时间节点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天、术后4周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8周、术后12周、术后1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2)鼻内镜下鼻腔黏膜评分(Lund-Kennedy评分法)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鼻腔黏膜情况在术后12周、术后1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鼻窦CT结果评分(Lund-Mackay评分法)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鼻窦C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前甘桔汤加减能有效改善慢性鼻-鼻窦炎术后鼻塞、流涕、头胀痛、嗅觉减退等症状。说明中药复方辛前甘桔汤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其抗炎、抗菌、抗过敏等多重作用来达到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目的。
张琪[10](2018)在《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并与阳性药物组进行对照,客观评价托里通窦汤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辨证为肺脾气虚型的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30例采用托里通窦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罗红霉素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客观指标(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主观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评估: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积分均有下降;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药组鼻塞,流涕积分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嗅觉减退积分以及客观评估总评分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Lund-Kennedy评分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Lund-Mackay评分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总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中药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P=0.04<0.05)。6.不良事件观察: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托里通窦汤在缓解鼻塞、减少流涕、减轻头胀痛、改善嗅觉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为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但仍需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观察其长期疗效及作用机制。
二、扶正通窍化瘀汤治疗慢性鼻窦炎8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扶正通窍化瘀汤治疗慢性鼻窦炎8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分析的鼻渊病机演变及古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鼻渊病因病机理论渊源及沿革研究 |
(一) 汉唐时期: 确定病名及核心病机 |
(二) 宋金元时期: 强调风邪致病,创制名方 |
(三) 明代: 病因病机理论全面发展创新 |
(四) 清代: 走向相对成熟的辨证论治 |
二、古今文献治疗鼻渊用药规律研究 |
(一) 古今文献治疗鼻渊方药数据库的规范与建立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
4. 数据库建立与分析方法 |
(二) 古代文献方药数据挖掘结果 |
1. 古代文献高频药物统计 |
2. 古代文献用药功效统计及代表药物 |
3. 古代文献用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 |
4. 古代文献组方用药分析结果 |
(三) 现代文献方药数据挖掘结果 |
1. 现代文献高频药物统计 |
2. 现代文献用药功效统计及代表药物 |
3. 现代文献用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 |
4. 现代文献组方用药分析结果 |
5. 现代文献证型统计及组方用药特征 |
(四) 古今文献方药分析与讨论 |
1. 古今方药高频药物讨论 |
2. 高频药物属性及功效分类讨论 |
3. 古今方药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4. 古今方药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5. 现代证型用药规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鼻渊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
1.1 药材源流 |
1.2 品种考证 |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
2.1 两汉时期 |
2.2 魏晋时期 |
2.3 隋唐时期 |
2.4 宋元时期 |
2.5 明清时期 |
2.6 现代应用 |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
3.1 古代源流 |
3.2 现代认识 |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
4.1 古代源流 |
4.2 现代认识 |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
2.2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药物味数 |
3.2 主治病症 |
4 研究结果 |
4.1 细辛用量结果 |
4.2 细辛用量规律 |
4.3 细辛配伍结果 |
4.4 细辛配伍规律 |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
1 功效古今异同 |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
1.4 其他争议之处 |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
2.1 细辛效量关系 |
2.2 细辛毒效关系 |
2.3 细辛毒量关系 |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周凌教授经验方益气通窍饮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鼻渊的研究论述 |
1.1 概述 |
1.2 疾病起源 |
1.3 病因病机 |
1.4 治疗 |
1.4.1 内治法 |
1.4.2 外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鼻窦炎的研究与进展 |
2.1 疾病的定义与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2.1 宿主局部因素 |
2.2.2 宿主系统性因素 |
2.3 治疗 |
2.3.1 药物治疗 |
2.3.2 鼻内镜手术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和剔除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6.1 患者主观病情轻重度(VAS)评估 |
1.6.2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
1.6.3 鼻窦CT Lund-Mackey评分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式 |
2.2 治疗方案 |
2.3 药物来源及用量 |
2.4 指标观察及数据记录方法 |
2.5 两组均衡性分析 |
2.5.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5.2 两组观察指标疗前比较 |
2.6 临床观察结果 |
2.6.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
2.6.2 两组间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
2.6.3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论益气通窍法 |
3. 组方分析 |
4. 现代药理研究 |
5. 疗效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介 |
(4)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病例选择 |
(一)病例来源 |
(二)中医诊断标准 |
(三)西医诊断标准 |
(四)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五)病情量化评估 |
(六)纳入标准 |
(七)排除标准 |
(八)脱落及中止标准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安全性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统计学资料 |
(一)性别分布 |
(二)年龄分布 |
(三)病程分布 |
二、基线比较 |
(一)性别比较 |
(二)年龄比较 |
(三)病程比较 |
(四)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
(五)治疗前病情分级比较 |
三、疗效分析 |
(一)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二)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三)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四、随访 |
五、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
(一)古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
(二)现代医家对小儿鼻渊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及病理机制 |
(三)治疗 |
三、立法依据 |
(一)脾虚阳郁为本 |
(二)湿热为标 |
(三)湿浊、瘀血为病理产物 |
四、方药解析 |
五、结果分析 |
六、自拟通阳化浊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
(一)抗菌、抗病毒 |
(二)改善血液循环 |
(三)免疫调节 |
(四)促进分泌物稀释排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慢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及近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鼻部疾病临床经验研究背景 |
1. 传统医学关于鼻部疾病的研究 |
1.1 鼻部疾病病名源流考 |
1.2 鼻部疾病中医证素溯源及应用现状 |
1.3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治法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
1.4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方药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
2. 鼻部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背景 |
2.1 鼻部疾病相关治疗指南解析 |
2.2 近五年来有关鼻部疾病的研究方向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鼻喉科疾病相关的文献现状 |
4. 陈小宁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现状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数据采集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2. 数据清洗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采集方法 |
2.3 数据规范化 |
2.4 数据分析 |
3. 基于频数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3.1 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2 鼻渊(慢性鼻窦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3 鼻窒(慢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4 鼻衄(鼻出血)研究结果及判读 |
3.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结果及判读 |
3.6 鼻痔(鼻息肉)研究结果及判读 |
4. 基于关联规则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4.1 鼻鼽(变应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2 鼻渊(慢性鼻窦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3 鼻窒(慢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4 鼻衄(鼻出血)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6 鼻痔(鼻息肉)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5.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5.1 鼻鼽(变应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2 鼻渊(慢性鼻窦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3 鼻窒(慢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4 鼻衄(鼻出血)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6 鼻痔(鼻息肉)聚类分析结果 |
6. 讨论 |
6.1 鼻鼽 |
6.2 鼻渊 |
6.3 鼻窒 |
6.4 鼻衄 |
6.5 小儿鼾眠 |
6.6 鼻痔 |
第三部分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名中医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访谈研究实施 |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5. 访谈总结报告 |
5.1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中“腺样体肥大”中医病名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
5.2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辨证之证素的认识及治法选择 |
5.3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用药的特点 |
5.4 陈小宁教授对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在鼻部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及分析 |
4.讨论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辛前甘桔汤加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概述 |
1.西医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1.1 定义及分型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1.4 治疗 |
2.中医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2.1 概念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2.4 经验方临床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依从性评价 |
2.6 不良反应观测和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症状VAS总评分比较 |
3.3 鼻内镜下鼻腔黏膜评分(Lund-Kennedy)比较 |
3.4 鼻窦 CT 检查评分(Lund-Mackay)比较 |
3.5 总体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选题目的及依据 |
1.1 慢性鼻-鼻窦炎术后处理的必要性 |
1.2 中医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特色 |
2.辛前甘桔汤加减的立法依据 |
3.辛前甘桔汤加减的方药解析 |
3.1 辛前甘桔汤的方药组成及临证加减 |
3.2 方药解析 |
4.辛前甘桔汤加减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辛前甘桔汤加减的临床疗效分析 |
5.1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衡性比较结果的分析 |
5.2 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VAS总评分比较结果的分析 |
5.3 治疗组和对照组鼻内镜下鼻腔黏膜(Lund-Kennedy)评分比较结果的分析 |
5.4 治疗组和对照组鼻窦 CT 检查(Lund-Mackay)评分比较结果的分析 |
5.5 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的分析 |
5.6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主观评估 |
附录3 客观评估 |
附录4 临床疗效评价 |
附录5 依从性评价 |
附录6 不良事件表 |
(10)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病情评估标准 |
2.5 疗效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 |
2.5.1 疗效观察 |
2.5.2 疗效评定标准 |
2.6 不良事件程度判定标准 |
2.7 数据处理 |
3.结果及分析 |
3.1 治疗前资料分析 |
3.1.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
3.1.2 两组治疗前各主观症状VAS评分比较 |
3.1.3 两组治疗前VAS症状总积分比较 |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Lund-Kennedy评分比较 |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Lund-Mackay评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估比较 |
3.2.1 鼻塞 |
3.2.2 流涕、涕倒流 |
3.2.3 头昏、头痛 |
3.2.4 嗅觉减退 |
3.2.5 两组治疗前后VAS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Lund-Kennedy评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Lund-Mackay评分比较 |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
4.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目前国内外现状及分析 |
4.2.1 西医CRS发病机制 |
4.2.2 中医对CRS的认识及治疗 |
4.3 托里通窦汤组方特点 |
4.4 现代药理研究 |
5.结论 |
6.问题和展望 |
7.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托里通窦汤访视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扶正通窍化瘀汤治疗慢性鼻窦炎8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分析的鼻渊病机演变及古今用药规律研究[D]. 王笃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周凌教授经验方益气通窍饮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D]. 韩凯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通阳化浊汤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研究[D]. 韩明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分析[D]. 徐丽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D]. 袁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D]. 赵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针药结合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D]. 刘文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辛前甘桔汤加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章静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D]. 张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