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

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

一、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赵春欣,畅柱国[1](2021)在《以天然硫化物矿石为原料制备硫磺及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人们常利用碳作为还原剂,在高温下还原SO2冶炼烟气制备硫磺。本文采用天然硫化物矿石作为原料,在焙烧、冷却、干燥等工艺条件下制备硫磺,并通过对空气通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三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反应温度446~450℃、升温时间30 min、保温时间30 min、空气通量4.58~18.45 mL/min的条件下进行制备,能够更加高效低成的制得硫磺。

张慧慧[2](2021)在《臭氧氧化技术降解糖精钠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工甜味剂在各国环境中被检测出,已成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而受到广泛关注。糖精钠(Saccharin Sodium,SAC)作为“第一代”人工合成甜味剂,其合成工艺较为复杂,生产废水污染严重,生化处理难以使其达标排放,需进行深度处理。此外,人们对SAC的安全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基于其在环境中的累积和对人体及生物的潜在危害应考虑找寻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去除。本文以SAC为目标污染物,研究臭氧(O3)、臭氧/过氧化氢(O3/H2O2)和臭氧/过硫酸盐(O3/PMS)三种高级氧化技术对SAC的降解效果,重点考察SAC初始浓度、氧化剂投加量、pH及温度等反应条件对SAC降解效果的影响,对反应进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并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研究其反应机理。现得出以下结论:(1)单独O3降解SAC的最优条件为SAC初始浓度10 mg/L、pH=9、O3浓度2.5mg/L和35℃;当SAC初始浓度50 mg/L时O3/H2O2降解SAC的最优条件为H2O2用量为15μmol/L、pH=9、O3浓度2.5 mg/L和35℃;O3/PMS降解SAC的最优条件为PMS投加量10 mg/L、pH=8、O3浓度2.5 mg/L和35℃。(2)实验分析研究了O3、O3/H2O2和O3/PMS三种体系降解SAC的反应动力学,表明不同反应条件下各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从一级反应速率可以得出,O3体系中影响SAC降解效果的因素为SAC反应初始浓度>臭氧浓度>pH>温度;O3/H2O2体系中影响SAC降解效果的因素为pH>H2O2投加量>温度;O3/PMS体系中影响SAC降解效果的因素为温度>pH>PMS投加量。(3)基于臭氧的三个高级氧化技术降解SAC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SAC的降解大多以羟基自由基的间接氧化作用为主导,羟基自由基贡献度占总降解反应的90%以上,因此推测SAC的降解机理为苯环羟基化。酸性条件下,O3/PMS氧化体系中除了发生O3氧化外,PMS经酸活化产生了SO4-·,协同作用于SAC的降解和矿化,随着pH升高,羟基自由基间接氧化作用逐渐增强。从SAC的去除率和矿化度方面来看,O3/PMS氧化体系优于O3/H2O2氧化体系优于单独臭氧氧化体系,单独臭氧技术在最优条件下20 min内10 mg/L的SAC被完全降解,因此更适用于生活污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SAC的深度处理,O3/H2O2和O3/PMS技术在最优条件下处理50 mg/L的SAC在60 min内被完全降解,矿化度分别为44.11%和58.52%,因此适用于较高浓度的SAC生产废水的预处理。

王金[3](2021)在《硫修饰的三维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氮气催化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氨在人类社会经济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氨不仅是含氮化工试剂的主要上游产品,还是制作氮肥的重要原料。目前,氨的生产主要依赖于能量密集型的Haber-Bosch工业合成氨技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资源匮乏,化石燃料储量有限,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家们不得不寻找环境友好且能源可持续的新型合成氨方法,来缓解传统合成氨工艺因生产条件苛刻带来的能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电化学合成氨方法由于具有机理成熟、环境友好、能量来源于可再生的电能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可实现在温和条件下氮气催化转化的新型合成氨技术之一。由于氮气分子具有较强的键能(940.95 k J·mol-1)难以活化,因此,设计制备高效率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来降低N≡N反应的活化能,依然是电催化氮气还原过程的关键。其中,贵金属催化剂是研究最早的一类电催化合成氨催化剂,尽管大部分贵金属催化剂展现了优异的合成氨性能,但成本昂贵,资源稀缺,活性金属利用率低等问题,制约了贵金属催化剂的大规模制备和工业应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展一定程度弥补了贵金属在成本上的缺陷,但离子污染,催化中心易团聚成为限制过渡金属催化剂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非金属催化剂由于成本低廉,储量丰富以及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等优势,在储能和电催化领域崭露头角。本论文旨在设计制备高效碳基非金属催化剂用于温和条件下氮气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性能研究。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选择结构稳定的三维多孔碳为载体,通过低温载硫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硫修饰的三维多孔碳催化剂用于电催化合成氨反应,在0.05 M的H2SO4电解液中进行电催化测试,催化剂均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催化稳定性和高的氮气催化转化选择性。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1.以自组装的具有三维结构的石墨烯(3DG)为载体,将硫修饰在三维石墨烯载体中得到了复合催化剂(S/3DG),用于温和条件下电催化氮气还原性能研究。首先确定了最优的催化反应测试条件为氮气通入时间为30min,通气速率设定在20 m L/min,隔膜重复使用需要进行超声清洗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由于三维石墨烯独特的交联的三维立体结构为电子传输提供了导电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反应电子传输效率,且由于部分硫的掺杂使三维石墨烯缺陷密度增加促使催化活性位点增多,有助于催化性能的提高。在-0.6 V最佳测试电压下,得到的S/3DG的氨产率为38.81μg NH3mg-1cat.h-1,法拉第效率为7.72%,通过六次循环测试证明了催化剂稳定的催化性能,反应物中没有检测到副产物N2H4证明了催化剂对氮气还原的优异选择性。2.以有序介孔碳材料CMK-3作为硫的载体,制备了催化剂S/CMK-3,并进行了合成氨性能的测试。一方面,由于CMK-3孔道的限域效应,使得大量的硫纳米颗粒生长在CMK-3的孔道中,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性以抑制HER反应;另一方面,部分硫原子在碳材料中的掺杂引起了邻近碳原子电子结构的改变,Raman数据表明ID/IG的值从0.90增高到0.99,说明催化剂的无序度增加。此外,CMK-3的有序直通孔还为电子传输提供了通道,提高了合成氨的法拉第效率。结果显示在-0.3 V电压下,催化剂S/CMK-3的产氨率为31.19μgNH3mg-1cat.h-1,法拉第效率为13.36%。3.以榴莲壳热解得到的生物质多孔碳(DSPC)为载体,碳碱比为1:4,在900°C的焙烧温度下氮气保护气中活化3 h获得了适宜电催化反应的生物质多级孔碳载体。并且分别通过氮的掺杂、硫的修饰和硫氮共掺杂构筑了N-DSPC、S/DSPC和S/N-DSPC三种催化剂,并对其电化学合成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双杂原子掺杂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可以显着地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相比于催化剂N-DSPC和S/DSPC,催化剂S/N-DSPC获得了最高的氨产率32.05μgNH3mg-1cat.h-1。4.以含氮配体构筑的类沸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AF)衍生的氮掺杂的多级孔碳(N-MPC)作为载体进行低温载硫,成功得到了催化剂(S/N-MPC),并对其进行电催化氮气转化的研究。首先,N-MPC独特的多级孔结构为硫的修饰、氮气的吸附以及电解液的浸润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其次,在构筑的S/N-MPC催化剂中,硫和氮的双原子掺杂产生的协同效应增强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并在-0.3 V和-0.2 V电压下分别取得了最佳的合成氨产率和法拉第效率为45.51μgNH3mg-1cat.h-1和25.16%。最后,通过DFT计算结果证实了催化剂S/N-MPC的合成氨反应路径为缔合机制中的交替加氢路径,硫的修饰将氨合成过程中的决速步骤所需活化能从2.32 eV降低到了2.23 eV。

曹宝升[4](2020)在《Fe2O3/MgO对含S2-废碱液吸收脱硫的研究》文中提出工业上,在高温裂解轻柴油等原料生产乙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H2S等酸性气体,而这些酸性气体主要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达到脱除的目的。但吸收了H2S等酸性气体后的碱液由于含有大量的硫化物,需要先经过脱硫处理才能达到后续进一步净化处理的要求。因此,对石油化工或天然气工业中产生的含S2-废碱液进行高效、经济、环保的脱硫处理并实现碱液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环保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制备具有较大比表面的氧化镁载体,负载上适量的氧化铁作为脱硫剂,并对含S2-废碱液进行吸收脱硫处理。脱硫后的碱液可循环再利用,吸收硫后的脱硫剂经再生后可再循环使用。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微波法和沉淀法制备得到具有抗碱能力的氧化镁载体,通过XRD、BET等表征确定了沉淀法制备的氧化镁具有典型的Mg O立方晶相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其晶粒大小为:12.2 nm,比表面积可达到289.85 m2/g。通过实验考察得到了沉淀法制备该氧化镁的适宜条件,以乙酸镁和草酸为原料,水溶液沉淀法制得草酸镁沉淀,将草酸镁沉淀在流动空气气氛下,按10℃/min程序升温至450℃,恒温焙烧120 min,可制得具有较大比表面的氧化镁载体。其次,以自制的具有较大比表面的氧化镁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得到Fe2O3/Mg O脱硫吸收剂,并以Na2S溶液为模拟废碱液,考察了Fe2O3/Mg O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制备的Fe2O3/Mg O脱硫剂,Fe2O3的适宜负载量为12.5%左右,脱硫剂的用量可按脱硫剂中Fe与废碱液中的S的摩尔比为1.144:1添加,吸收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时间60 min左右。模拟溶液在脱硫反应后,尽管其碱度略有降低,但依然具有较强的碱性,补充适量Na OH后仍可用于含H2S尾气的吸收液。第三,对吸收硫后的Fe2O3/Mg O进行了再生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适宜的再生工艺。结果表明,经一次再生后的脱硫剂仍然具有较好的脱硫性能,其吸收饱和时的铁/硫摩尔比可达到1.49:1,经第十次再生后,再生脱硫剂的饱和吸收铁/硫摩尔比可达到1.82:1,是新鲜剂的79.02%左右,说明该脱硫剂具有较好的可再生性能。最后,考察Fe2O3/Mg O对模拟含硫废碱液吸收脱硫、再生的过程中S元素的转化与分布,结果表明,溶液中的S2-大部分与吸收剂上的Fe3+反应生成了硫化铁,有少部分生成了S单质,还有少量S元素以SO42-存在溶液中;在对回收的脱硫沉淀物进行液相空气氧化后,脱硫剂上的大部分硫化铁可转化成S单质,仍有少量的硫化物会深度氧化生成SO42-;经液相空气氧化后脱硫沉淀物,用CS2溶剂可萃取得到单质S产品,剩余固体经焙烧再生就可得到再生剂,再生剂中会有少量硫酸盐沉积,当累计到一定量时,可用氨水进行置换除去。

邱娜娜[5](2020)在《降低脱硫液氧化再生过程中副盐生成的研究》文中指出脱硫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由最初的干法、半干法脱硫发展到湿法脱硫,再到近些年新兴的微生物脱硫,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脱硫工艺得到一步步改善,脱硫效率显着提高,操作条件更简化,也更加环保。但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再生过程中副盐的产生。以PDS湿法脱硫为例,生成的副产盐有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经脱硫液一次次的循环使用,这些副盐累积在系统中,造成脱硫效率下降,操作条件恶化。目前对这些含盐脱硫液的处理方法主要集中在提盐回收和回炉拌煤燃烧,但这些方法存在各自的弊端,如增加设备费用、工人操作环境差、回收率低等,所以从源头上降低副产盐的生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Na2S2O3是湿法脱硫过程外排废液中最主要的副盐,降低Na2S2O3的生成量对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Na2S2O3生成量的关键因素,即pH值、单质硫浓度、温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曲面法,以Na2S2O3生成量为目标函数,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H对Na2S2O3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和单质硫浓度,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很小。得到最优的操作条件为pH 8.25,单质硫浓度0.47 g/L,温度31.80℃,PDS浓度90 mg/L,氧硫比1.2 mmol/mmol,此时Na2S2O3生成量为1.838 mmol/L。氧化还原电位可以监控再生槽中氧化状态,将氧化还原电位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过氧化和欠氧化现象。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S2-选择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电位值及响应时间的影响,得到硫电极在响应时间、精度、不同因素对电极的影响程度等方面性能要优于氧化还原电极,所以在脱硫体系中选择硫电极将更加稳定,更有利于测量。硫离子计属于精密设备,价格昂贵,而工业生产的操作环境差,脱硫液中成分复杂,极易使得硫电极一次报废。氧化还原电极成本低,抗腐蚀耐用,在很多领域已经工业化,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更好的权衡好这两个方面。以某企业现有的湿法氧化脱硫生产工艺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pH值、单质硫浓度和温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将温度控制在37.5℃至41.5℃之间,pH值在8.55–8.8之间,采用戈尔过滤器替代原有的熔硫釜,提高单质硫分离效率,同时不会引起脱硫液温度的升高,单质硫浓度可降至0.07 g/L至0.19 g/L之间。最终Na2S2O3浓度的增量由原来的每天增加1.88 g/L降低到每天1.2 g/L,大大降低了副盐的排放量和排放周期。

张资[6](2020)在《改性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难降解毒性高的各行业废水,包括:印染废水、农药、造纸废水等。这些废水都是含有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其结构稳定、分子量大、具有毒性强等特质。如果未得到有效地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水体,对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动植物产生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害到人类的社会活动。铁基材料不仅可以活化H2O2、过硫酸盐作为高级氧化的催化剂还可以作为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在自然界中存在广泛,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包括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等。并且具有性质稳定、低廉等优良的物化性质,特别的是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的兴起,综合以上铁基的各类优点,以铁基材料作为催化剂的高级氧化技术得到很多学者的亲睐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水热共沉淀法对铁基氧化物进行三种改性,分别为硫改性铁基催化剂、多孔硫改性铁基催化剂以及金属铈掺杂铁基催化剂三种催化剂。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产生高氧化还原电位的硫酸根自由基(SO4-·),分别降解模拟染料废水以及毒性极高的苯酚废水。探究其催化降解机理。主要得出结论如下:(1)硫改性铁基催化剂的制备及S-Fe/Na2S2O8体系降解酸性橙AO7废水按M(S):M(Fe)=1:2(摩尔比)通过共沉淀后高温煅烧制备硫改性铁基催化剂S-Fe,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表征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共沉淀后高温煅烧法成功制备硫改性铁基催化剂S-Fe,其形状呈柱状聚集在一起,主要由Fe12S11O51、FeO(OH)、FeS2、Fe3O4以及FeS等物质组成,并且具有一定的磁性。将该催化剂用于S-Fe/Na2S2O8体系降解酸性橙AO7废水,反应效果受氧化剂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pH值、底物初始浓度等反应条件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催化剂以及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酸性橙AO7的降解效率也明显变大。当在AO7初始浓度为50mg/L,Na2S2O8投加量为2.0g/L,S-Fe投加量1.0g/L,pH=3的实验条件下,酸性橙AO7的去除率达到82.9%,反应速率为0.0342 min-1。根据自由基分别与叔丁醇(TBA)和乙醇(EtOH)反应速率的数量级差,通过自由基的淬灭实验,分别添加叔丁醇(TBA)和乙醇(EtOH)后可以发现在降解过程中硫酸根自由基起到主导作用。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性实验后,S-Fe仍然表现出很好的催化剂活性。(2)多孔硫改性铁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多孔S-Fe/Na2S2O8体系降解苯酚废水在硫改性铁基催化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草酸作为扩孔剂合成多孔硫改性铁基催化剂多孔S-Fe。研究其作为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对苯酚废水的降解,考察了氧化剂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以及pH值对苯酚降解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剂投加量为2.0g/L,催化剂投加量为2.0g/L,pH值为5的条件下,1小时后苯酚的去除率达到60%。同时通过对照实验,加入草酸后合成的多孔S-Fe催化性能要优于S-Fe。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表征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多孔S-Fe空隙发达,具有很强的磁性。同时,根据自由基分别与叔丁醇(TBA)和乙醇(EtOH)反应速率的数量级差,通过自由基的淬灭实验,证实了多孔S-Fe/Na2S2O8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自由基为硫酸根自由基,含有少量的·OH和HO2·。然而经过多轮重复利用实验,合成的多孔S-Fe催化剂稳定性要比S-Fe的稳定性差。(3)铈掺杂铁基催化剂的制备及Ce-Fe/Na2S2O8体系降解罗丹明RHB废水将Ce4+:(Fe2++Fe3+)按一定的摩尔比例通过共沉淀后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Ce-Fe的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进行表征,表明成功合成了Ce-Fe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用于Ce-Fe/Na2S2O8体系降解罗丹明RHB废水,考察了氧化剂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铈掺杂量以及pH值对罗丹明RHB降解效能以及速率的影响。当在氧化剂投加量为1.0g/L、催化剂投加量为1.0g/L、铈掺杂比例为1/25、溶液pH值为7的实验条件下反应50min后,罗丹明RHB的降解率达到89%。一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为0.0442 min-1。同样通过自由基鉴定实验得出,占主导作用的是硫酸根自由基SO4·-,当然同时也会产生少量的羟基自由基·OH。(4)每章节通过对照实验得出,单独的铁基催化剂很难有效地活化过硫酸盐产生氧化还原电位高的自由基。通过加入非金属元素的硫改性后,得到的S-Fe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要明显提高;同时在用草酸作为扩孔剂后使得合成的铁基催化剂的空隙明显发达,从而加大了催化剂与过硫酸根离子接触的机会。最后采用稀土金属掺杂构成Ce-Fe催化剂,稀土金属铈本身就有催化效果,两种金属合成后加速了电子之间的转换以至于提高了活性位点。从对照实验可以看出,反应活性最优的是稀土金属铈掺杂Ce-Fe催化剂。

华天钰[7](2020)在《还原性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胞外聚合物(EPS)是污泥中重要组成成分之一,通过吸附污泥环境中的有机物及微生物生长代谢分泌物,形成具有高度亲水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污泥EPS中存在着大量的结合水,是影响污泥脱水的关键因素。生物沥滤可以通过嗜酸性硫杆菌酸化/氧化等生化反应改善污泥脱水性能,还原性硫源作为嗜酸性硫杆菌主要能源物质之一,直接影响微生物生化反应。为此,本文采用生物沥滤法处理污泥深度脱水,研究不同类型硫源供给下,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EPS结构、组分的迁移/转化规律,探究硫源对污泥EPS的影响机制。分别以单一硫源(2g/L)及复合硫源(2g/L硫源+6g/L亚铁源)为能源物质,在水温28℃,转速180 r/min、接种物投加量为10%(V/V)的条件下进行生物沥滤试验。结果表明:(1)投加S0、Na2S2O3后,污泥p H值分别由初始的5.8、6.49在60h、36h下降到最低值的2.99、2.88,Na2S2O3组污泥p H值下降率及酸化速度优于同样条件下投加S0。同样条件下,投加Na2S2O3+Fe SO4、Na2S2O3+Fe Cl2的污泥p H值可降至2.01、1.97,较Na2S2O3处理,复合硫源组污泥酸化效率提升,特别是Na2S2O3+Fe SO4组。(2)投加S0、Na2S2O3后,污泥SO42-浓度分别在60h、36h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1278.23 mg/L、2337.95 mg/L。Na2S2O3组污泥硫氧化程度优于同样条件下投加S0。投加复合能源物质后,污泥SO42-浓度同时在24h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2452.35 mg/L、831.46mg/L,较Na2S2O3处理,Na2S2O3+Fe SO4组污泥还原性硫氧化率提高,而Na2S2O3+Fe Cl2组降低。(3)不同硫源供给下,TB-EPS比例最高(69.96%~94.83%),其次是S-EPS(3.22%~28.98%)。与单一硫源相比,复合硫源会促使TB-EPS向S-EPS转移。特别是Na2S2O3+Fe SO4组,TB-EPS占比降低了18%,迁移更为明显。(4)在TB-EPS、S-EPS、LB-EPS中PN比例(56.85%~98.32%)均为最高,其次是PS(13.32%~63.23%)。三维荧光光谱显示,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EPS主要出现了类蛋白、色氨酸类、多糖、多环芳烃聚类腐殖酸、羧酸类腐殖酸类物质五个荧光峰,其中表征PN的类蛋白、色氨酸类两个峰荧光强度最高。(5)经过生物沥滤处理后,S0、Na2S2O3组污泥SRF分别由3.00×1012 m/kg、4.20×1012m/kg下降到最低值的1.56×1012 m/kg、1.55×1012 m/kg,Na2S2O3组污泥已经由难脱水转变为中等难度脱水,而S0组污泥虽然仍为中等难度脱水,但已非常接近易脱水性质;投加Na2S2O3+Fe SO4处理后,污泥SRF降至9.42×1011 m/kg,转变为易脱水性质,而Na2S2O3+Fe Cl2组处理后,污泥SRF降至1.05×1012 m/kg,脱水难度与S0组相当。相对而言,Na2S2O3+Fe SO4作为能源物质对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更为显着。(6)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B-EPS中PN、PS与SRF高度正相关;S-EPS中PN与SRF高度正相关,PS与SRF高度负相关;LB-EPS中PS与SRF高度负相关;DNA与SRF相关性均不显着。泥脱水性能有利,投加Na2S2O3+Fe SO4对污泥S-EPS和TB-EPS降解更有利。

热孜万古丽·玉努斯,马续娟[8](2020)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从配制、标定和储存3方面讨论了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因素。

田丹[9](2019)在《钴活化过氧乙酸降解偶氮染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氧乙酸(Peracetic acid,PAA)作为常规的消毒剂,因其优异的杀菌、无毒性能而被广泛使用;近三十年来,随着PAA在水处理中的逐渐应用,人们发现PAA可同时作为氧化剂用于污染物的去除。目前,关于PAA活化和其机理研究并不多。过渡金属钴对无机过氧化物如过一硫酸盐(PMS)有优异的活化性能,微量的钴即可迅速活化PMS的过氧键产生高活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为了探索过渡金属钴是否对有机过氧化物PAA的过氧键也有同样的效果,探究自由基类型和分析影响因素等,本文采用过渡金属钴活化PAA来降解偶氮染料,研究均相和非均相两种体系高效活化PAA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均相体系中二价钴离子(Co2+)活化PAA降解酸性橙(AO7)。主要评估均相体系中PAA的氧化性能及考察不同因素对AO7脱色的影响。研究表明,该体系能将有机染料有效脱色。其氧化能力与Co2+/PMS体系相当,并优于Fenton体系。AO7的脱色效果随PAA和C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Co2+]0为0.01mM、[PAA]0/[AO7]0为4/1时,反应60 min可使92%的AO7脱色。弱酸或中性的环境有利于AO7的脱色,存在氯离子和腐植酸时不利于AO7的脱色。采用抑制剂抗坏血酸、叔丁醇、甲醇等实验方法,推测Co2+/PAA体系中产生的CH3COO·和CH3COOO·是脱色AO7的主要自由基。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该自由基主要攻击AO7分子中的偶氮键及萘环结构,从而达到AO7脱色效果。(2)在均相体系的基础上,研究非均相体系中四氧化三钴(Co3O4)活化PAA降解金橙G(OG)。主要评估非均相体系中PAA的氧化性能、考察不同因素对OG脱色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能研究。研究表明,OG的脱色效果随PAA浓度和Co3O4投加量的增加而加强;近中性的pH值有利于OG的脱色,这意味着该项技术有可能应用于实际环境中;但阴离子(如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存在可以抑制OG脱色。自由基抑制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的结果表明,CH3C(=O)O·和CH3C(=O)OO·同样在该体系中起关键作用。此过程还涉及≡Co2+与≡Co3+的相互转化以及晶格氧与吸附氧的含量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Co3O4具备良好的催化性能,优异的重复使用性和长期稳定性。无论是形态还是结构性质,都没有观察到Co3O4在反应前后的变化。通过ICP-MS测定钴离子最大浸出量为0.105 mg/L,低于标准规定的1.0 mg/L。三价钴是滤液中钴的主要形式,并且在OG降解过程中几乎对PAA不起作用。此外,Co3O4/PAA体系对其他有机物质(例如本文中选择的其他12种污染物)有选择性的高效氧化效果。本文提出过渡金属钴及其氧化物可以高效活化PAA产生有机自由基,在温和条件中可以有效脱色有机染料和选择性降解其他有机污染物。研究结果丰富了PAA高级氧化过程及其相关机理研究,在环境污染治理和水处理研究方面提供了新技术和必要的科学依据。

鲁蓝锶[10](2019)在《PCB清槽废水催化臭氧氧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中大量难降解、高毒性有机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广泛关注。其中,印制电路板(PCB)制造产生的清槽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现有的废水处理方法成本高、降解不彻底,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催化臭氧氧化法是一种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特点,在处理PCB清槽废水方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PCB清槽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氧化钙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影响有机废水COD去除率的因素,并对实验因素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高效、低成本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其次,探讨了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有机物降解机理和可能降解途径。最后,考察了催化剂循环使用的可行性。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PCB清槽废水属于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COD浓度高达20246.4mg/L,废水中含有至少20种有机物,主要包括正己烷、乙二醇单丁醚、异丙醇、乙二醇、异山梨醇以及二乙二醇单乙醚等。(2)氧化钙具有促进臭氧氧化降解PCB清槽废水的特性。在pH值为13.0、氧化钙投加量为4.0 g、气体流程为13 cm、处理时间为180 min、臭氧用量为200mg/min条件下,PCB清槽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6.72%。(3)以时间和成本为优化目标,采用单纯形方式对臭氧氧化降解PCB清槽废水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pH为12.97、氧化钙投加量为1.0 g、气体流程为11cm、处理时间为150 min、臭氧用量为120 mg/min条件下,PCB清槽废水的降解时间短、成本低、COD去除率可达到90.04%。(4)叔丁醇猝灭实验和水杨酸示踪实验结果间接证明:氧化钙存在条件下,臭氧氧化有机物过程涉及羟基自由基降解途径,即氧化钙具有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的特征。(5)催化臭氧氧化降解PCB清槽废水的中间产物剖析表明,部分有机物直接被臭氧氧化形成小分子,部分有机物先与羟基自由基结合形成羟基化产物后,再被氧化为小分子,并进一步被羟基自由基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和水,降解过程中无有毒有害物质产生。(6)氧化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氧化钙经过五次循环后,有机物的COD去除率仍然高达84.04%(略低于氧化钙首次使用时的去除率92.78%,但远高于单独臭氧氧化体系的去除率71.2%)。即经过循环使用后催化剂部分失活,失活的可能原因包括:团聚现象、有效成分转变形成碳酸钙以及孔径变大且分布不均匀等。

二、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天然硫化物矿石为原料制备硫磺及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工艺流程
        1.2.2 硫磺制备
    1.3 分析方法及溶液配制
        1.3.1 SO2吸收液的分析
        (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 碘量法计算SO2产量
        1.3.2 产品硫磺主含量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空气通量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2.2 反应温度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2.3 反应时间对制备结果的影响
3 结 论

(2)臭氧氧化技术降解糖精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工甜味剂
        1.1.1 人工甜味剂发展与使用现状
        1.1.2 常用人工甜味剂及其安全性
        1.1.3 人工甜味剂在水环境的归趋
        1.1.4 糖精钠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1.1.5 糖精钠生产工艺
    1.2 国内外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基于臭氧的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过氧化氢的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糖精钠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案
        2.3.1 单独O_3降解SAC实验方案
        2.3.2 O_3/H_2O_2降解SAC实验方案
        2.3.3 O_3/PMS降解SAC实验方案
    2.4 分析方法
        2.4.1 臭氧浓度测定
        2.4.2 SAC测试方法的建立
        2.4.3 SAC去除率的计算
        2.4.4 TOC测定
        2.4.5 动力学分析
        2.4.6 自由基贡献度分析
第三章 单独臭氧氧化降解SAC研究
    3.1 引言
    3.2 单因素影响实验
        3.2.1 初始SAC浓度对单独O_3体系中SAC降解效果的影响
        3.2.2 臭氧浓度对降解SAC的影响
        3.2.3 温度对单独O_3体系中SAC降解效果的影响
        3.2.4 pH对单独O_3体系中SAC降解效果的影响
    3.3 臭氧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3.3.1 不同SAC初始浓度条件下单独臭氧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3.3.2 不同臭氧浓度条件下单独臭氧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3.3.3 不同温度条件下单独臭氧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3.3.4 不同pH条件下单独臭氧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3.4 臭氧降解SAC机理分析
        3.4.1 降解过程中TOC变化
        3.4.2 不同酸碱度条件下臭氧降解SAC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过氧化氢氧化降解SAC研究
    4.1 引言
    4.2 单因素影响实验
        4.2.1 过氧化氢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初始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O_3/H_2O_2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4.3.1 不同H_2O_2投加量条件下O_3/H_2O_2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O_3/H_2O_2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4.3.3 不同pH条件下O_3/H_2O_2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4.4 O_3/H_2O_2降解SAC机理分析
        4.4.1 降解过程中TOC变化
        4.4.2 不同酸碱度条件下O_3/H_2O_2降解SAC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臭氧/过一硫酸盐氧化降解SAC研究
    5.1 引言
    5.2 单因素影响实验
        5.2.1 过一硫酸盐投加量对SAC处理效果的影响
        5.2.2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初始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O_3/PMS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5.3.1 不同PMS投加量条件下O_3/PMS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5.3.2 不同温度条件下O_3/PMS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5.3.3 不同pH条件下O_3/PMS降解SAC动力学分析
    5.4 O_3/PMS降解SAC机理分析
        5.4.1 降解过程中TOC变化
        5.4.2 不同pH条件下O_3/PMS降解SAC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硫修饰的三维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氮气催化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合成氨研究现状
        1.1.1 传统合成氨Haber-Bosch法发展概况
        1.1.2 合成氨铁基催化剂
        1.1.3 合成氨钌基催化剂
    1.2 新型合成氨方法
        1.2.1 生物固氮
        1.2.2 光催化固氮
        1.2.3 等离子体固氮
        1.2.4 电催化固氮
    1.3 电催化合成氨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过渡金属催化剂
        1.3.3 非金属催化剂
    1.4 三维多孔碳材料的掺杂改性在NRR中的应用研究
        1.4.1 氮掺杂三维多孔碳材料在NRR中的应用研究
        1.4.2 硫掺杂三维碳材料在NRR中的应用研究
        1.4.3 其他非金属杂原子掺杂三维碳材料在NRR中的应用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粉末衍射
        2.2.4 氮气吸脱附表征
        2.2.5 拉曼光谱分析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7 紫外分光光度计
        2.2.8 其他表征测试仪器
    2.3 催化剂性能研究
        2.3.1 反应装置及处理
        2.3.2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方法
        2.3.4 氨产率和法拉第效率计算方法
第三章 硫修饰的三维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氮气催化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三维石墨烯的制备
        3.2.2 硫修饰三维石墨烯催化剂的制备
        3.2.3 硫修饰三维石墨烯催化剂电极的制备
        3.2.4 产物检测和计算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
        3.3.2 催化剂测试条件研究
        3.3.3 催化剂合成氨性能测试
        3.3.4 催化剂稳定性性能测试
        3.3.5 催化剂合成氨机制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修饰的CMK-3的制备及其氮气催化转化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硫修饰CMK-3催化剂的制备
        4.2.2 硫修饰CMK-3催化剂电极的制备
        4.2.3 产物检测和计算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
        4.3.2 催化剂合成氨性能研究
        4.3.3 催化剂合成氨稳定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修饰榴莲壳衍生多孔碳的制备及其氮气电催化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榴莲壳多级孔碳(DSPC)的制备
        5.2.2 氮掺杂榴莲壳衍生多孔碳(N-DSPC)的制备
        5.2.3 硫修饰DSPC和N-DSPC的制备
        5.2.4 催化剂电极的制备
        5.2.5 产物检测和计算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
        5.3.2 催化剂的合成氨性能
        5.3.3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5.3.4 催化剂的合成氨机制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硫修饰MAF衍生多级孔碳的制备及其氮气催化转化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MAF衍生分层多级孔碳的制备
        6.2.2 硫修饰MAF衍生分层多级孔碳的制备
        6.2.3 催化剂电极的制备
        6.2.4 产物检测和计算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6.3.1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
        6.3.2 催化剂合成氨性能研究
        6.3.3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6.3.4 催化剂合成氨机制和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Fe2O3/MgO对含S2-废碱液吸收脱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S~(2-)废碱液的来源及组成
    1.3 含S~(2-)废碱液的主要处理方法
        1.3.1 中和法
        1.3.2 氧化法
        1.3.3 生物法
        1.3.4 综合利用技术
    1.4 氧化镁载体的制备
        1.4.1 超声法
        1.4.2 水热合成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微波合成法
        1.4.5 沉淀法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主要表征方法
        2.3.1 XRD表征
        2.3.2 BET表征
        2.3.3 SEM表征
        2.3.4 EDS表征
        2.3.5 热重分析
    2.4 Fe_2O_3/MgO脱硫剂性能评价
        2.4.1 Fe_2O_3/MgO脱硫剂脱硫性能评价装置与方法
        2.4.2 Fe_2O_3/MgO脱硫剂再生性能评价装置与方法
        2.4.3 反应分析方法
第三章 高比表面氧化镁的制备研究
    3.1 微波法合成氧化镁
        3.1.1 微波法合成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3.1.2 微波法合成氧化镁的BET表征
    3.2 沉淀法合成氧化镁
        3.2.1 沉淀法合成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3.2.2 沉淀法合成氧化镁的BET表征
        3.2.3 沉淀法制备氧化镁的XRD表征
        3.2.4 沉淀法制备氧化镁的SEM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2O_3/MgO脱硫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4.1 Fe_2O_3/MgO脱硫剂的制备
    4.2 Fe_2O_3/MgO脱硫剂的表征
        4.2.1 Fe_2O_3/MgO脱硫剂的BET表征
        4.2.2 Fe_2O_3/MgO脱硫剂的XRD表征
        4.2.3 Fe_2O_3/MgO脱硫剂的SEM表征
        4.2.4 Fe_2O_3/MgO脱硫剂的EDS表征
    4.3 Fe_2O_3/MgO脱硫剂的评价
        4.3.1 Fe_2O_3负载量对脱硫的影响
        4.3.2 脱硫剂用量对脱硫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4.4 脱硫前后含硫模拟液pH值的变化
    4.5 Fe_2O_3/MgO脱硫剂对工厂含S2-废碱液的处理
    4.6 Fe_2O_3/MgO吸收脱硫反应原理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_2O_3/MgO脱硫剂再生的研究
    5.1 Fe_2O_3/MgO吸硫待生剂的表征和分析
        5.1.1 Fe_2O_3/MgO吸硫待生剂的TG分析
        5.1.2 Fe_2O_3/MgO吸硫待生剂的XRD表征
        5.1.3 Fe_2O_3/MgO吸硫待生剂的SEM表征
        5.1.4 Fe_2O_3/MgO吸硫待生剂的EDS表征
    5.2 待生剂的再生方法
    5.3 脱硫再生剂的反应评价
        5.3.1 超声辅助对脱硫再生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5.3.2 湿式氧化通气量对脱硫再生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5.3.3 通气时间对脱硫再生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5.3.4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脱硫再生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5.4 Fe_2O_3/MgO脱硫剂的再生与循环利用
        5.4.1 Fe_2O_3/MgO脱硫-再生不同次数后的XRD表征
        5.4.2 Fe_2O_3/MgO脱硫-再生不同次数后的BET表征
        5.4.3 Fe_2O_3/MgO脱硫剂再生后的SEM表征
        5.4.4 Fe_2O_3/MgO脱硫剂再生后的EDS表征
        5.4.5 脱硫剂再生次数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
    5.5 废碱液中S元素的转化与分布
    5.6 再生过程各步固体产物上S元素的转化与分布
    5.7 再生剂深度脱硫的考察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降低脱硫液氧化再生过程中副盐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脱硫技术发展
        1.1.1 干法脱硫
        1.1.2 湿法脱硫
        1.1.3 微生物脱硫
    1.2 副盐种类及危害
    1.3 含盐脱硫液的处理方法
        1.3.1 提盐回收技术
        1.3.2 回兑拌煤燃烧
    1.4 氧化还原电位(ORP)
        1.4.1 脱硫体系中ORP的研究
        1.4.2 ORP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4.3 ORP的发展前景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2 最佳工艺条件实验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实验装置
    2.3 分析方法
    2.4 实验步骤
        2.4.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2.4.2 响应面实验设计
        2.4.3 操作步骤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搅拌速率
        2.5.2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采用电极电位法测量脱硫液的氧化状态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电极工作原理
    3.4 实验装置
    3.5 不同硫化物浓度和电极电位关系
        3.5.1 绘制标准曲线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温度对电极的影响
        3.6.1 实验步骤
        3.6.2 结果与讨论
    3.7 pH对电极的影响
        3.7.1 实验步骤
        3.7.2 结果与讨论
    3.8 PDS浓度对电极的影响
        3.8.1 实验步骤
        3.8.2 结果与讨论
    3.9 最优条件对应的电位值
        3.9.1 实验步骤
        3.9.2 结果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实际生产过程分析与改造
    4.1 某厂实际生产过程分析
    4.2 建议措施
    4.3 改进后效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改性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染料、苯酚废水的危害及其特征
    1.3 高级氧化技术
        1.3.1 Fenton氧化技术
        1.3.2 类Fenton氧化技术
        1.3.3 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
        1.3.4 水热氧化技术
        1.3.5 湿式氧化技术
        1.3.6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1.3.7 光催化氧化技术
    1.4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1.4.1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高级氧化技术的优点
        1.4.2 热活化过硫酸盐法
        1.4.3 紫外光活化过硫酸盐法
        1.4.4 过渡金属化合物活化过硫酸盐法
    1.5 基于铁基材料的非均相活化技术
        1.5.1 常见的铁基催化剂
        1.5.2 铁基催化剂在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中的研究
        1.5.3 铁基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1.6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所用的仪器
        2.1.1 目标物的选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模拟废水的配制
        2.2.1 AO7、苯酚和罗丹明RHB模拟废水的配制
    2.3 实验步骤与方法
        2.3.1 实验步骤
        2.3.2 实验分析检测方法
    2.4 材料的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
第三章 无机改性铁基S-Fe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活化过硫酸盐降解AO7的实验研究
    引言
    3.1 无机改性铁基S-Fe催化剂的制备
    3.2 无机改性铁基S-Fe催化剂的表征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2 X-射线衍射(XRD)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2.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照实验
        3.3.2 氧化剂投加量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投加量对体系的影响
        3.3.4 初始pH值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3.3.5 底物初始浓度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3.3.6 体系中自由基的鉴别
        3.3.7 催化剂的循环性和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改性铁基材料S-Fe@O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酚的实验研究
    引言
    4.1 结构改性掺杂硫铁基材料S-Fe@O的制备
    4.2 结构改性掺杂硫铁基材料S-Fe@O的表征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2 X-射线衍射(XRD)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2.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对照实验
        4.3.2 氧化剂投加量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4.3.3 催化剂投加量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4.3.4 初始pH值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4.3.5 底物初始浓度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4.3.6 体系自由基的鉴别
        4.3.7 重复利用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掺杂铁基材料Ce-Fe的制备及其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罗丹明的实验研究
    引言
    5.1 Ce掺杂铁基材料Ce-Fe的制备
    5.2 Ce掺杂铁基材料Ce-Fe的表征
        5.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2.2 X-射线衍射(XRD)
        5.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2.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对照实验
        5.3.2 Ce掺杂量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5.3.3 氧化剂投加量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5.3.4 催化剂投加量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5.3.5 初始pH值对体系反应的影响
        5.3.6 体系自由基的鉴别
        5.3.7 材料的循环性和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还原性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
        1.2.2 胞外聚合物
    1.3 试验原理
        1.3.1 生物沥滤技术原理
        1.3.2 生物沥滤微生物
        1.3.3 EPS概述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污泥来源和性质
    2.2 试验分析方法
        2.2.1 常规指标测定
        2.2.2 EPS提取方法
        2.2.3 EPS中PN含量的测定
        2.2.4 EPS中PS含量的测定
        2.2.5 EPS中 DNA含量的测定
    2.3 试验方法
        2.3.1 接种物富集培养
        2.3.2 生物沥滤试验
第三章 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EPS的影响机制
    3.1 硫源对生物沥滤酸化和氧化反应的影响
    3.2 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EPS的影响
        3.2.1 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S-EPS的影响
        3.2.2 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LB-EPS的影响
        3.2.3 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TB-EPS的影响
        3.2.4 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总EPS的影响
    3.3 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3.1 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ζ电位变化的影响
        3.3.2 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比阻变化的影响
        3.3.3 EPS与 SRF相关性分析
        3.3.4 污泥粒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EPS的影响机制
    4.1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酸化和氧化反应的影响
    4.2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EPS的影响
        4.2.1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S-EPS的影响
        4.2.2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LB-EPS的影响
        4.2.3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TB-EPS的影响
        4.2.4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总EPS的影响
        4.2.5 生物沥滤酸化和氧化反应对EPS的影响
    4.3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4.1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ζ电位变化的影响
        4.4.2 复合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比阻变化的影响
        4.4.3 EPS与 SRF相关性分析
        4.4.4 污泥粒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配制对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
    1.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1]
    1.2 配制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及分析[2]
    1.3 配制过程注意事项
    1.4 配制过程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 标定对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
    2.1 标定过程
    2.2 标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及分析
    2.3 标定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 储存及使用不当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9)钴活化过氧乙酸降解偶氮染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过氧乙酸概述
        1.2.2 偶氮染料概述
        1.2.3 钴催化性能概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设计
        2.2.1 均相体系
        2.2.2 非均相体系
    2.3 实验方法
        2.3.1 PAA浓度的测定方法
        2.3.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3 零点电荷的测定方法
        2.3.4 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2.3.5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2.3.6 有机碳的测定方法
        2.3.7 Co浸出量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均相体系Co~(2+)活化PAA降解酸性橙的研究
    3.1 Co~(2+)/PAA体系基本性能分析
        3.1.1 不同染料的对比分析
        3.1.2 不同过氧化物的对比分析
        3.1.3 PAA的分解分析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浓度的影响
        3.2.2 初始pH的影响
        3.2.3 氯离子的影响
        3.2.4 腐殖酸的影响
    3.3 自由基鉴定分析
    3.4 AO7 脱色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均相体系Co_3O_4 活化PAA降解金橙G的研究
    4.1 Co_3O_4/PAA体系基本性能分析
        4.1.1 表征分析
        4.1.2 不同反应条件的评估分析
        4.1.3 渗滤液分析
        4.1.4 OG脱色过程分析
        4.1.5 不同过氧化物的对比分析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浓度的影响
        4.2.2 初始pH的影响
        4.2.3 阴离子的影响
    4.3 自由基鉴定分析
    4.4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
    4.5 不同底物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及展望
        5.2.1 创新点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10)PCB清槽废水催化臭氧氧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印制电路板行业有机废水概况
    1.2 有机废水传统处理技术
        1.2.1 活性污泥法
        1.2.2 吸附法
        1.2.3 萃取法
        1.2.4 电化学法
    1.3 高级氧化技术
        1.3.1 湿式催化氧化法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3 光催化氧化法
        1.3.4 Fenton氧化法
        1.3.5 臭氧氧化法
    1.4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1.4.1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法
        1.4.2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法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内容
2 PCB清槽废水的性质及成分剖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CB清槽废水的基本性质
        2.3.2 重金属离子检测
        2.3.3 有机物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PCB清槽废水催化臭氧化降解可行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废水p H的影响
        3.3.2 氧化钙投加量的影响
        3.3.3 气体流程的影响
        3.3.4 处理时间的影响
        3.3.5 臭氧用量的影响
        3.3.6 单纯形优化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PCB清槽废水催化臭氧氧化机理探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自由基猝灭实验
        4.3.2 水杨酸示踪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PCB清槽废水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途径探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CB清槽废水降解途径
        5.3.2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专利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天然硫化物矿石为原料制备硫磺及条件优化研究[J]. 郭娟,赵春欣,畅柱国. 广州化工, 2021(14)
  • [2]臭氧氧化技术降解糖精钠的研究[D]. 张慧慧.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硫修饰的三维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氮气催化转化性能研究[D]. 王金.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Fe2O3/MgO对含S2-废碱液吸收脱硫的研究[D]. 曹宝升.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5]降低脱硫液氧化再生过程中副盐生成的研究[D]. 邱娜娜.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改性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D]. 张资.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7]还原性硫源对生物沥滤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机制[D]. 华天钰. 广州大学, 2020(02)
  • [8]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因素[J]. 热孜万古丽·玉努斯,马续娟. 氯碱工业, 2020(02)
  • [9]钴活化过氧乙酸降解偶氮染料研究[D]. 田丹.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10]PCB清槽废水催化臭氧氧化及其机理研究[D]. 鲁蓝锶.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Na_2S_2O_3标准溶液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