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市区日常接种疫苗经验

寿光市市区日常接种疫苗经验

一、寿光市城区开展按日预防接种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吕旭[1](2018)在《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免疫规划工作是国家根据传染病防控的需要,使用选定的疫苗对需要保护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所制定的策略、计划和规划,按照确定疫苗的品种、免疫规划程序或者疫苗接种策略,在人群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接种,以控制和预防相关疾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疫苗接种率的因素有很多,对此的研究也有很多方面,主要集中在外来儿童接种率调查和分析。而着眼于免疫接种的供方:各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及工作人员差异性的文献较少。因此,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各预防接种门诊硬件配置、服务形式以及工作人员等情况,研究影响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接种率,预防传染病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目的通过潍坊市各县市区2016年上报的年报和经费统计报表,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城乡各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现状、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存在的差异,为提高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筑牢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具体目标: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情况,包括门诊类型、服务形式和服务半径情况等;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员情况,包括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数量、年龄分布、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职称分布等;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情况;找出并分析影响潍坊市国家免疫接种疫苗接种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改善免疫规划接种率的措施。研究方法采取普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潍坊市各县市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门诊类型、服务形式、服务半径,服务人员数量、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职称、服务人口数、上年出生人口数以及“八苗全程接种率”等数据,进行描述后分析各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研究各指标对接种率的影响。资料来源于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预防接种门诊每年的人口资料:总人口、≤14岁儿童数、出生率和接种单位基本信息。将潍坊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管理的2-3岁儿童列为研究对象。即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所有数据用Excel表整理录入,并核对数据资料的错误。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设置为0.05。研究结果1.潍坊市的16个县市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199个。城区预防接种门诊38个,占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数量的19.10%;乡镇预防接种门诊161个,占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数量的90.90%。2.2016年潍坊市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09%,其中坊子区接种率最高为91.23%,临朐县接种率最低为80.16%。城区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47%;乡镇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5.81%。城区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高于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城乡预防接种门诊之间因接种率存在差异(χ2=10.73,P<0.01)。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管理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84.39、41.23,P均小于0.01);合格和数字级别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0,P<0.01;χ2=5.73,P<0.05);按日开诊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9,P<0.01);服务半径5公里以下和5-10公里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3、43.60,P<0.01);工作人员在5-10人和10-15人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7.78,P<0.01);出生人口数在500人以下、1000-1500人和1500人以上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χ2=23.89、92.21,P<0.01)。4.从总体上看,2016年潍坊市上报的199个预防接种门诊共有工作人员1164人。工作人员数量最多的县是安丘和高密,各有工作人员132人;平均工作人员数量最多的县是高密,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11人。城区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有工作人员382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32.82%;乡镇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有工作人员782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67.18%;城区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工作人员26.5人;乡镇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7.9名工作人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年龄多分布在3040岁,共有工作人员39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33.76%,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年龄最多分布在20~30岁,共有工作人员129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11.08%;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年龄最多分布在30~40岁,共有工作人员277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23.80%;城区和农村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工作学历都以大专最多,分别有工作人员229人和354人,分别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9.67%和30.41%:工作人员中无职称其他人员最多,共有工作人员37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32.04%,有职称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又以医师为主,共有工作人员320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27.49%,其中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多为无职称,共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4.35%;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职称多为医师,共有246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 21.13%。5.上年度出生儿童数小于500名的和大于1500名的接种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农村地区随着出生儿童数的增多,接种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超过1500人城市预防接种门诊虽然接种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城区预防接种门诊平均工作人员数量远大于农村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增多,能相应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受到预防接种门诊房屋面积、接种台数量及其他硬件设备的限制,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达到一定限值后,工作量会出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接种率不会随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还维持在一定水平,而是会出现大幅度下降。6.从总体上看,潍坊市2016年城乡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预防接种门诊、示范预防接种门诊、按旬开诊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少于2万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最高。城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因预防接种门诊的级别、服务半径和和上年度出生儿童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上年度出生人口数、服务半径以及门诊类型对门诊的接种率差异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儿童的接种率因管理单位的类型、服务半径和和开诊天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管理单位类型、服务半径以及开诊天数对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率差异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7.预防接种工作既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范围内要紧密跟随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区域的划分,大力推行设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预防接种门诊。8.提升计划免疫程序内相关疫苗总体接种率的方法有:加强在日常工作中的行政管理,开展儿童底数登记,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结合电话口头预约和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综合通知的方式,并采取漏种儿童补种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相应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而不能单纯依托盲目推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9.接种门诊应提供足够时间的接种服务。但不应该在城区和乡镇接种门诊的开诊时间上搞一刀切的模式,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根据长期传统,原则上结合“赶集日”,继续依托按旬开诊的模式,在适当在寒暑假期间增加开诊天数,方便托幼儿童和学生接种。城区预防接种门诊要按日开诊。由于城市预防接种门诊管理的儿童家长大多按周上班,所以城市要推行按日开展,双休日尽量全部开诊,周一到周五安排轮休。按周开诊的城市预防接种门诊周末最少开诊一天。10.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接种通知的同时,要注意做好与传统上门通知模式的结合,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根据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采用各有侧重的通知手段。11.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半径,对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影响最大。对服务半径超过标准要求的预防接种门诊,可以通过门诊拆分,开设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者设置村级预防接种站的方式进行改善服务可及性。对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足5公里的预防接种门诊,要进一步查找接种率低的原因,必要时通过裁撤工作质量差,对预防接种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预防接种单位,将其合并到附近工作较好的门诊中。12.基层工作人员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人员学历、年龄和职称等结构上同样不合理。接种工作人员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接种服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提供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相对固定,不得少于5人,其中预防接种人员不得少于3人,卡介苗须固定专人接种。对人员数不足的预防接种门诊需要根据工作量,增加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数量,如果不能确保专业人员配备到位,属地卫生计生行政局要加强行政管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减少非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专业人员数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职称评聘需要向基层倾斜。13.应该根据根据日接种工作量适当增加接种人员数量,原则上每名接种人员日均接种量不超过20剂次/小时。但是受接种门诊条件的限制,如果应接种儿童数增加到一定程度,进一步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不会提高接种率,所以在进行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时要考虑到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和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这几个指标,而不是单纯增加工作人员。建议1.依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建设。2.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切实落实经费保障。3.多项措施并举,保持并提高接种率。4.进一步提升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服务能力。5.加快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6.完善免疫规划三级网络,充分发挥村医网底作用。7.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宣传。

张国庆[2](2013)在《1990-2012年寿光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2012年寿光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重点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全面掌握寿光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动态,为制定传染病防制策略,加强传染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xcel2003和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着重对寿光市传染病发病的基本情况,发病病种构成情况和重点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1990-2012年累计报告法定传染病29种,年平均发病率为145.66/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19/10万。从1990年到2012年,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从1990年的105.08/10万上升至2012年的169.01/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发病率为288.72/10万。传染病死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死亡率从1990年的0.60/10万下降至2012年的0.19/10万。死亡率最高的年份是1990年,死亡率为0.60/10万。1990-2000年寿光市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08.3161/10万,年均死亡率等为0.32/10万。主要特点是出血热、斑疹伤寒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液传播传染病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肠道传染病中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高。甲肝的发病下降明显。居传染病发病前五位的是: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乙肝、甲肝、流行性出血热。各类疾病的发病构成情况为肠道传染病占69.99%、血液及性传染病占13.27%、自然疫源与虫媒传染病占8.83%、呼吸道传染病8.18%。2001年-2012年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79.28/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主要特点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下降明显,乙肝,肺结核的发病率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高,呈下降趋势。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发病仍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作为新发新报告传染病自2008年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发病水平较高。居传染病发病前五位的是: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乙肝、肺结核、淋病。各类疾病发病构成情况为肠道传染病占43.04%、血液及性传染病占23.15%、呼吸道传染病18.06%、自然疫源与虫媒传染病占1.04%。23年间传染病发病的高峰季节是6-9月份。农民在发病人群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构成比为36.18%,其次为散居儿童构成比为34.44%。发病高峰年龄为0-10岁,和15-45岁两个年龄段。2.肠道传染病1990-2012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18273例,死亡4例,年均发病率为76.43/10万。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6-8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构成中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最大。发病数居首位的病种是细菌性痢疾,其次为甲肝。2.1细菌性痢疾1990-2012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1513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63.28/10万,细菌性痢疾总体发病情况呈下降趋势。细菌性痢疾在发病构成中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构成以5岁下儿童为最多占47.87%。发病职业构成中散居儿童最多占47.28%,其次为农民占27.74%。2.2甲肝1990-2012年共报告甲肝:1081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4.52/10万,甲肝总体发病情况呈明显下降趋势。甲肝发病的季节性明显,7-9月是发病的高峰期。1990-2000年的发病人群构成中以10岁以下儿童为最多。2001-2012年的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为最多。3.呼吸道传染病1990-2012年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5086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21.27/10万。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呈短期波动总体上升趋势,11月至次年5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数居首位的病种是肺结核,其次为麻疹。3.1肺结核1997-2012年共报告肿结核4060例,死亡4例,年平均发病率16.98/10万,肺结核的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肺结核发病数在整个发病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在10%-20%之间波动。1997-2012年肺结核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以4月份相对较高为2.51/10万。15岁以上各年龄段发病所占比例普遍较高,以20-25岁组为最高占15.98%。发病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最多,居第二、三位的是学生和工人。3.2麻疹1990-2012年共报告麻疹344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43/10万,23年间麻疹的发病率曲线呈波浪型。麻疹发病的季节性明显。春季高发,4月发病率最高为0.37/10万。1990-2000年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10岁以下人群为主占70.07%。2001-2012年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20-45岁年龄段为主占64.78%。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990-2012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312例,死亡28例,年均发病率为5.49/10万。2000年以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明显。但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病死率在各类传染病中为最高。发病年龄构成以20-60岁成年人群为主。发病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最多,其次为工人。发病数居首位的病种是出血热。4.1出血热1990-2012年共报告出血热1114例,死亡15例,年平均发病率4.66/10万,出血热发病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出血热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6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构成中20-40岁年龄段占61.77%。发病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最多,其次为工人。5.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1990-2012年共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6859例,死亡8例,年均发病率为28.69/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血液传播传染病的发病构成以20岁以上成年人群为主,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构成以中青年人群为主。发病数居首位的病种是乙肝,居第二、三位的是淋病和梅毒。5.1乙肝1990-2012年共报告乙肝4809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20.11/10万,乙肝总体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乙肝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以4月份相对。较高为1.97/10万。发病年龄构成以2060岁成年人群为主。发病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最多,其次为工人。5.2淋病和梅毒1990-2012年共报告淋病1057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4.42/10万。1999-2012年共报告梅毒病例44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2.99/10万。淋病和梅毒的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20-40岁年龄段占淋病发病人群构成的76.49%;占梅毒发病人群构成的55.42%。淋病和梅毒发病的职业构成中占首位的是农民,其次为工人。6.其他传染病1990-2012年共报告其他传染病3727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数居首位的是新报告病种手足口病。6.1手足口病2005-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3715例,年平均发病率44.41/10万,手足口病在2005年开始有病例报告,2009-2011年出现暴发流行。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明显,7月份发病率最高为12.02/10万。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构成以低年龄组为主,5岁及以下年龄段占发病人数的96.90%。结论1.1990-2012年寿光市的传染病疾病谱有较大改变。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水平下降明显,菌痢等肠道传染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乙肝,肺结核等部分传统传染病持续高发,呈上升趋势并呈现新的流行特点。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手足口病等新发新报告传染病所占比重上升。各类法定传染病的死亡率下降明显。2.发病人群年龄构成以10岁以下年龄段和15-45岁青壮年为主,农民和散居儿童是发病职业构成的主要人群。提示上述人群是目前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3.提高计划免疫人群的接种率,可降低乙肝、甲肝、麻疹等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病率。4.建议今后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改变居民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防病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利于传染病的及时发现、诊断、规范治疗和疫情的早期控制。根据疾病的流行状况,调整免疫策略,推广对各类重点人群的免疫接种。

刘君,吉秀兰,徐元辉,刘中芹[3](2009)在《寿光市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资料管理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文中指出预防接种门诊资料管理是预防接种门诊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寿光市根据全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一套预防接种资料管理方法,获得了广大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预防接种资料管理是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反映最多、最繁琐的工作之一。为使种类繁多的预防接种资料条理化,易于接种人员掌握,接种门诊固定专人负责资料整理工作,将接种资料分为八大类,并要求对以上八类资料分别用8个档案盒存放,根据要求及时整理,年底对资料进行分类装订和归档。

吉秀兰,刘中芹,刘召红,李晓静,张国庆,吴锐,任玉英[4](2007)在《试述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影响》文中认为 我市十几年来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制约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现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以下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一、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促进作用1.预防接种模式的变化:寿光市的预防接种模式,十几年来经过了4个阶段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分散式村卫生室接种。1993年以前为分散式村卫生室接种,每2个月开诊1次。每次开诊,防疫站用冷藏设备把疫苗逐级分发到

王松山,刘庆河[5](2004)在《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全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文中研究说明

刘中芹,吉秀兰,孙建东[6](2003)在《寿光市乡镇集中式接种门诊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月玲,李秋菊,任坤岭[7](2002)在《寿光市城区开展按日预防接种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梅[8](2015)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研究 ——以蔬菜安全保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基础,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农质发[2014]1号)指出:“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较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因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普及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必要的基础性的保障。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责任激励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难、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杜绝难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机制极具迫切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农业推广学、公共管理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四重属性为逻辑分析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的三大要素——主体责任分工机制、主体责任激励机制、主体责任约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是:法律和法规、政策、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特点、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主体责任分工机制构建的依据;经济动机、道德动机、主体认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的服务与管理、个体的相互监督与约束、市场约束、政府支持与监管等的互动推动着主体责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主体责任分工机制是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构建的起点,是主体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建的依据,而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落实又有赖于主体责任激励机制和主体责任约束机制功能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四重属性:技术属性、制度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属性;(2)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对农户责任认可和责任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责任认可、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3)提出了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假设,在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动力要素及运行机理、运行效果、形成条件和形成路径。

杜莹[9](2014)在《寿光市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一个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后,人们也开始关注住房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繁荣的发展势头不仅大大刺激了经济的进步也拉动了一批关联产业的进步。然而,地产行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它的项目周期长、初期投入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且不确定性较高,这使得房地产项目风险性较高,因此,关于房地产的项目管理往往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其复杂性可见一斑。在当今的中国,关于房地产的风险研究以及管理还未总结出卓有成效的方法,政府以及地产商对风险规避以及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怎样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以及后续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规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能丰富项目管理的理论,还能为房地产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或建议。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展开研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透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角,主观分析与实证相补充的方法,以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作为例子深入研究房地产行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文章开篇首先总结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对这些研究做评述,同时对文章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譬如:风险、风险管理等,以期更好地展开下文,接着对房地产行业中,风险识别的手段、评估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做出梳理和总结,以明确文章要研究的关键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本文是以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为基,以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为例,对其做全方位的风险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给出可行性的规避这些风险的方法。首先,对该项目做一个全面的综合概述,主要包括项目概括介绍及目标定位、周围的交通设施水平、区域位置概况、建筑规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该项目,以项目周期为主线,分别对初期策划投资、前期拆迁筹资、中期建设、后期租售管理等环节开展风险评估。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的项目管理比较到位,但是在从投资建设到完工租售的各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在应对措施上,本文建议应当强化对政策的理解与预测以规避政策风险,多手段联合去应对拆迁的风险、强化初期管理来避免成本上的风险、完善相应的规章和制度避免质量上的风险、多渠道融资以克服资金风险、协调好相关人员包括政府、承建商、供应商投资商等之间的关系避免利益风险。在本课题结尾处,本文还总结了房地产行业的现状、风投管理等内容,并对该行业未来发展与研究前景提出了新的期待。

易新涛[10](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二、寿光市城区开展按日预防接种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寿光市城区开展按日预防接种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第三部分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3.4 质量控制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4.1 潍坊市的基本情况
    4.2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疫苗接种情况
    4.3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情况
    4.4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情况
    4.5 影响城乡接种率差异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1990-2012年寿光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试述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促进作用
二、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制约作用
三、建议改进措施

(8)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研究 ——以蔬菜安全保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有发生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直接危及公众健康
        1.1.2 质量安全问题使我国食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遭遇技术壁垒
        1.1.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
        1.1.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重点从检查产品向控制过程转变
        1.1.5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正走向德法并治、社会共治的格局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本研究可资借鉴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
        1.3.2 简要的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思路方法
        1.5.1 基本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质量安全
        2.1.2 生产经营主体
        2.1.3 责任
        2.1.4 机制
        2.1.5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6 主体行为理论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属性
        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技术属性
        2.3.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制度属性
        2.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经济属性
        2.3.4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道德属性
    2.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者责任机制的内在逻辑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
    3.1 法视野下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
        3.1.1 法视野下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形成机制的影响要素
        3.1.2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者供给安全农产品的责任赋予
    3.2 学术视野下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之争论
    3.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界定
        3.3.1 农户责任的界定
        3.3.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责任的界定
        3.3.3 农产品生产企业责任的界定
    3.4 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运行
        3.4.1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构建要素
        3.4.2 责任分工机制构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运行机理
    3.5 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功能及其生发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
    4.1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动力要素及作用机理
    4.2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假设
        4.2.1 提出假设的理论依据
        4.2.2 基本理论假设
    4.3 农户责任激励机制:基于蔬菜种植户的实证分析
        4.3.1 蔬菜种植户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2 蔬菜种植户履责行为与责任认可的相关性分析
        4.3.3 合作社环境下蔬菜种植户责任认可和履责行为的激励因素分析
        4.3.4 农户责任激励机制的研究小结
    4.4 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激励机制:基于蔬菜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4.4.1 研究问题的确定
        4.4.2 理论假设
        4.4.3 分析单位的界定
        4.4.4 资料的收集
        4.4.5 资料与假设的逻辑连接
    4.5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责任激励机制:基于蔬菜企业的案例分析
        4.5.1 研究问题的确定
        4.5.2 理论假设
        4.5.3 分析单位的界定
        4.5.4 资料的收集
        4.5.5 案例资料与假设的逻辑连接
        4.5.6 案例分析的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约束机制
    5.1 农户责任约束机制:基于蔬菜种植户的实证分析
        5.1.1 政府监管体系对农户责任行为的约束影响
        5.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责任行为的约束影响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约束机制:基于蔬菜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5.3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责任约束机制:基于蔬菜企业的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四重属性
        6.1.2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的构成及其内在逻辑
        6.1.3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
        6.1.4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
        6.1.5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约束机制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寿光市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创新
1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风险管理理论
        1.1.1 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1.1.2 风险管理的含义
        1.1.3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1.2 房地产风险管理理论
        1.2.1 房地产风险管理的特征
        1.2.2 房地产风险识别方法
        1.2.3 房地产风险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
        1.2.4 房地产风险应对措施
2 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2.1 项目建设背景
        2.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
        2.3.1 外部环境分析
        2.3.2 内部环境分析
    2.4 项目规划方向
    2.5 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3 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
    3.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3.2 项目前期阶段的风险
    3.3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
    3.4 本章小结
4 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估
    4.1 投资决策阶段风险的风险评估
    4.2 项目前期阶段的风险评估
    4.3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的风险管理
    5.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
    5.2 项目前期阶段的风险管理
        5.2.1 采取多种方式组合,化解土地拆迁风险
        5.2.2 开发多元化融资,化解融资风险
    5.3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管理
        5.3.1 加强项目前期管理,控制成本风险
        5.3.2 完善制度建设,控制项目质量风险
    5.4 项目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5.4.1 提高工作小组技术专业性
        5.4.2 加强对房地产项目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理解
        5.4.3 发现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5.4.4 完善风险报告控制机制
        5.4.5 加强监督管理力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寿光市城区开展按日预防接种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D]. 吕旭. 山东大学, 2018(02)
  • [2]1990-2012年寿光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D]. 张国庆. 山东大学, 2013(11)
  • [3]寿光市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资料管理的主要做法和体会[J]. 刘君,吉秀兰,徐元辉,刘中芹. 预防医学论坛, 2009(08)
  • [4]试述预防接种模式的改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影响[J]. 吉秀兰,刘中芹,刘召红,李晓静,张国庆,吴锐,任玉英.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05)
  • [5]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全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J]. 王松山,刘庆河.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04)
  • [6]寿光市乡镇集中式接种门诊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J]. 刘中芹,吉秀兰,孙建东.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06)
  • [7]寿光市城区开展按日预防接种的体会[J]. 张月玲,李秋菊,任坤岭.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06)
  • [8]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研究 ——以蔬菜安全保障为例[D]. 朱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寿光市金色华府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杜莹.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8)
  • [10]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标签:;  ;  ;  ;  

寿光市市区日常接种疫苗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