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案有新解读

陈独秀案有新解读

一、陈独秀一案有了新说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沛,黄洪凯[1](2021)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内在逻辑、政治场域与革命精神》文中认为传统中国专制王权下超稳定的政治结构因外族势力的冲击而走向解体,为应对帝国主义入侵以挽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而生,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性成就。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探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形态的政治特征、内在逻辑及革命主义精神,对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张霜[2](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杨宏雨,陆婷[3](2020)在《从赞颂到批判:毛泽东评述陈独秀的历史变迁与辩证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陈独秀是中共党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领袖人物。从1919年到1967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毛泽东先后在文章、书信、谈话和讲演中论及陈独秀近120次。从这些言说看,1927年是毛泽东对陈独秀从赞颂到批判的转折点。1927年以后,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说大多是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评说或简单,或深刻,有时甚至前后矛盾。公正地评价陈独秀的是非功过,需要全面地占有资料,考察相关的历史,辩证地对待毛泽东的相关论述。

陈岗[4](2016)在《论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有效性与说服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教学实践的角度,为增强新形势下思政课有效性与说服力,教师应该采取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同时,应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指导他们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将教育理念借助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学生从信赖教师到信赖教学的升华,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乔丽军[5](2010)在《陈独秀晚年脱离“托派”的原因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陈独秀晚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也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反对派,即自由知识分子。促使他晚年与托派分道扬镳,成为自由知识分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托的结合建立在脆弱的感情基础上,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二是陈独秀个人的错误认知,认为托派本质上也是"革命的,进步的";三是陈独秀个人的性格禀赋以及他深切的爱国情感决定了他与托派分道扬镳是必然结果。

周立民[6](2008)在《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引在众多的巴金传记中是否有必要再多出这样一本呢?这是动笔之前就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它令我踌躇,但也决定了这本传记的写作起点:它不会是一本凡事必录面面俱到的传记,也不会是粗枝大叶蜻蜓点水的人物介绍,它有所侧重也有所放弃。在这里,我只是对巴金百年人生中的一个侧面表达一点粗浅的理解。

汪平[7](2008)在《中共历史上的交枪错误是否应该由陈独秀负主要责任》文中研究指明大革命中共产党交枪错误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造成的,其中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成熟是其根本原因,陈独秀个人也难逃其咎。本着唯物主义科学求实的态度,通过深入考察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中央在国共军事合作中所起的作用和当时国共军事关系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大革命中共产党交枪错误产生的背景及根本原因,旨在纠正学术界所认为的共产党交枪错误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所造成的传统偏见。

谢应光[8](2005)在《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文中认为目前,国内的文论或诗学研究有这样几个现象:(1)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多,研究现代西方诗学的多,但研究现代中国文论或诗学者少。这个现象背后暗含的观念是:中国现代没有多少自己的文论或诗学,不值得研究。(2)在今天所有的文论或诗学研究中,泛文论或泛诗学的研究多,分门类的专门研究少,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研究则更少。这是因为分门类研究更难深入,对诗这个门类来说,还有一些论者心怀疑虑。(3)文论研究,包括诗论研究,史的描述多,散点似的透视多,而对现代文论尤其是诗论生成研究少,专门的现代诗论的发生研究甚至没有。这与人们的成见和现代诗论缺乏有效梳理有关,情况比较复杂。(4)在目前现有的现代诗学研究中,有几种模式:一是龙泉明的描述似的“流变论”模式,二是陆耀东主编的“中国诗学丛书”中现代诗学部分的“理论构架”模式,三是潘颂德的“诗学人物罗列”模式,四是吕进的“专题论”研究模式。五是王一川的“长时段型”的“现代性诗学”研究模式。六是王光明的“现代汉诗”研究模式。七是以孙玉石、蓝棣之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模式。以上模式除王一川外均未以现代诗学的生成为研究对象,有所涉及也比较粗略或模糊。而王一川尚所进行的研究,一方面,它指的是现代的文学理论,不仅仅指诗歌;另一方面,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企图以现代性包容所有诗学问题(无视50—70年代的反现代性倾向,以主观愿望的判断代替事实和价值的判断),而且时间延至20世纪80年代。更为根本的是,他否定了20—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个性特征。(5)已有的诗学研究中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如文论、诗学、现代等概念往往要经过澄清才能使用)且少有体系(历时性的逻辑描述居多),对诗学的发生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演变缺乏梳理,诗学理论缺乏整体定位和范式意识。(6)研究方法一般比较单一,

李晓勇[9](2004)在《求真务实是理论和实际、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统一》文中研究说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未必能避免教条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也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求真务实则把二者统一起来,高度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

张小红[10](2004)在《中共创建史研究的新进步》文中研究指明在编辑《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1990—2002)》(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过程中,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深感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史研究界也在变化,固有的结论受到质疑,传统的观念受到挑战,新材料陆续面世,新观点不断涌现,商榷彼伏此起,争论此起彼伏,有的达成共识,有的各执一词,有的还待深入,有的别开天地……有人把这种异议竞起,众说纷呈的状况,称之为一场深刻

二、陈独秀一案有了新说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独秀一案有了新说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内在逻辑、政治场域与革命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内在逻辑
    (一) 阶级觉醒与现代群体意识崛起的政治环境
    (二) 早期组织筹备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动员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政治指导思想
    (四) 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支持
    (五) 中国共产党早期独立自主的政治意识
二、 上海作为中共早期组织诞生的政治场域具有特殊条件性
    (一) 共产国际对上海的政治关注
    (二) 产业工人力量的政治集聚
    (三) 城市区域的开放与政治便利
        1.自然地理环境优越
        2.政治信息交流便捷
        3.政治思想革命氛围浓厚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蕴含的革命精神
    (一) 秉持爱国担当的革命奉献精神
    (二) 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神信念
    (三) 广泛依靠群众的人民至上精神
    (四) 坚持反抗斗争的革命拼搏精神
四、 结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从赞颂到批判:毛泽东评述陈独秀的历史变迁与辩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独秀其人及其与毛泽东的交往
二、毛泽东对陈独秀的主要评述
    (一)正面评价
    (二)中性述说
    (三)负面评价
三、辩证地看待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述

(4)论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有效性与说服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因势利导,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三、循循善诱,增强大学生对党艰苦建国过程的体会
四、精心设计,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
    1. 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2.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五、结论

(7)中共历史上的交枪错误是否应该由陈独秀负主要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枪事件背景及对陈独秀的处理
二、陈独秀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三、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四、陈独秀交枪决策的直接成因
    (一) 共产国际指示不要与蒋介石进行公开的斗争
    (二) 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寄希望于依靠汪精卫限制蒋介石
    (三) 陈独秀企图以《汪陈宣言》作为“缓兵之计”
五、大革命失败主要责任到底应由谁来承担?
六、交枪事件对我党的启示与影响
    第一, 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第二, 从国情出发,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第三, 不断健全党的自我生存发展机制。

(8)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的出发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
    第二节 非道与非逻各斯: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梁启超与王国维:两种诗学理性的生成
    第四节 原诗学是否可能
第二章 中国现代诗歌本质生成论
    第一节 从“者也”到“是”:中国现代诗学本质探索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多元本质观的发生
    第三节 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诗学本质观的建构方式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新诗本体架构的建立
    第一节 由《诗》到诗:中国古代诗歌本体架构的裂变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中国现代新诗本体架构的发生
第四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语言生成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境的生成
    第二节 现代诗学的语言结构与性质
    第三节 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与新诗创作实践
第五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态生成
    第一节 诗学形态与创作方法
    第二节 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发生及其命运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发生机制”与诗学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机制
结语: 发生将注定一切
参考书目
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9)求真务实是理论和实际、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未必能避免教条主义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三、求真务实就是理论和实际、实践相结合

四、陈独秀一案有了新说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内在逻辑、政治场域与革命精神[J]. 刘文沛,黄洪凯.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04)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
  • [3]从赞颂到批判:毛泽东评述陈独秀的历史变迁与辩证思考[J]. 杨宏雨,陆婷. 安徽史学, 2020(01)
  • [4]论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有效性与说服力[J]. 陈岗.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06)
  • [5]陈独秀晚年脱离“托派”的原因探究[J]. 乔丽军.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04)
  • [6]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J]. 周立民. 西部, 2008(21)
  • [7]中共历史上的交枪错误是否应该由陈独秀负主要责任[J]. 汪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8]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 谢应光. 四川大学, 2005(03)
  • [9]求真务实是理论和实际、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统一[J]. 李晓勇. 天中学刊, 2004(06)
  • [10]中共创建史研究的新进步[J]. 张小红.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2004(00)

标签:;  ;  ;  ;  ;  

陈独秀案有新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