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青年脑干梗死2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查庆平[2](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干预效应》文中指出目的:1.筛选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差异性内源性代谢物质,通过对获得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探讨急性脑干梗死发病的可能机制。2.观察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趋势,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可能的干预效应。方法:1.以27例临床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5m L,经过高速离心机离心,取血清为检测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急性脑干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血清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利用Mass Lynx(Version4.1)软件导出得到的MS数据,经80%修约后,使用SIMCA-P12.0统计软件(瑞典Umetrics公司)对修约后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首先构建非监督模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模型,考察整体样本总的代谢趋势和轮廓,然后构建有监督模式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模型,用于组间的区分,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挑出VIP>1的物质,随后,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确定这些物质在计学的角度是否具有显着改变,选择p<0.05的物质作为显着性差异的代谢物。利用显着性差异的代谢物的m/z值在HMDB数据库、Chemspider数据库中查找可能的物质,并通过标准品、MS/MS分析以及文献等信息来确认候选的生物标志物。2.以27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针刺组17例,给予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对照组10例,给予基础治疗,共治疗2周。分别采集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为检测样本,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利用Mass Lynx(Version4.1)软件导出得到的MS数据,经80%修约后,使用SIMCA-P12.0统计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鉴别出对于区分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代谢轮廓差异贡献较大的代谢物。基于“实验一”确定的急性脑干梗死生物标志物,根据m/z值以及保留时间,找出急性脑干梗死生物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生物标志物在针刺组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代谢物从统计学的角度是否具有显着改变。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干梗死组筛选出了6个差异性代谢物,主要表现为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2-哌啶甲酸、磷脂酰乙醇胺烯基、Lyso PC(18:1(11Z)/0:0)显着上调。2.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经基础治疗后上述6个生物标志物中有3个含量显着回调,分别为苯丙氨酸、甲硫氨酸和Lyso PC(18:1(11Z)/0:0),而针刺介入后除2-哌啶甲酸无显着回调外,其余5个生物标志物均显着回调。结论:1.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属于甘油磷脂、氨基酸类,表明急性脑干梗死可能与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紊乱有关。2.提示针刺介入后调节的代谢物数目更多,涉及的代谢途径更广;调节氨基酸及甘油磷脂代谢障碍,使机体紊乱的代谢趋于正常,可能是针刺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重要作用途径。
路月英[3](2018)在《卒中后抑郁临床异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不同抑郁严重程度、卒中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其他临床资料的抑郁异质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38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其抑郁状况,将其中的195例PSD患者(HAMD>20分)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比较不同抑郁程度、卒中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其他临床资料的PSD患者HAMD各因子均分及总分。结果1 538例患者中,PSD患者195例(36.25%),轻中度154例(78.97%),重度41例(21.03%)。2轻中度PSD患者症状严重系数较高的3项因子为睡眠障碍(0.69)、绝望感(0.43)、焦虑/躯体化躯体(0.38),症状严重系数较低的2项因子为日夜变化(0.10)和体重(0.22);重度PSD患者症状严重系数较高的3项因子为睡眠障碍(0.80)、体重(0.59)和焦虑/躯体化(0.58),症状严重系数较低的2项因子为日夜变化(0.13)和认知障碍(0.38)。3女性PSD患者HAMD总分和焦虑/躯体化因子均分显着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PSD患者绝望感因子均分则显着低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PSD患者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因子均分显着高于中青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SD患者迟缓和绝望感因子均分则显着低于中青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合并冠心病PSD患者HAMD总分和焦虑/躯体化因子均分显着高于未合并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PSD患者HAMD总分、体重、迟缓和睡眠障碍因子均分显着高于家族史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次卒中PSD患者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因子均分显着高于首次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病灶PSD患者HAMD总分显着低于额叶和基底节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额叶部位病灶PSD患者焦虑/躯体化因子均分显着高于单颞叶、基底节和其他部位病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基底节病灶部位PSD患者迟缓因子均分显着高于额叶和其他部位病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 ADL低分组PSD患者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体重和迟缓因子均分显着高于高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高分组PSD患者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体重、迟缓和睡眠障碍因子均分显着高于低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 Hcy高水平组PSD患者HAMD总分、认识障碍、迟缓和睡眠障碍因子均分显着高于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高水平组PSD患者HAMD总分显着高于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PSD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卒中情况、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等其他临床资料不同时,其抑郁症状可能存在临床异质性;2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选择药物,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
王雪梅,蔡丽朋,王艳玲,耿晓坤,魏建朝,孟繁花,张伟东,杜会山[4](2017)在《脑干腹侧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干腹侧部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脑干腹侧部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7例孤立性脑干病灶与4例合并后循环其他部位病灶患者,6例老年与5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四肢瘫痪为主要特点;病灶累及延髓1例,延髓脑桥交界区1例,单纯累及脑桥3例,同时累及中脑和脑桥4例,单纯累及中脑2例;3例死亡,3例持续性意识障碍,5例好转。孤立性脑干病灶与后循环多发病灶患者高脂血症、吸烟史和出院改良的Rankin量表≥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合并肺感染、死亡或未愈比例较中青年患者高(P<0.05,P<0.01)。结论脑干腹侧部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是椎基底动脉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穿支闭塞,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老年患者预后更差。
杨淑玲[5](2011)在《中青年脑干梗死1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中青年脑干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致病因素,对中青年脑梗死的防治,尤其是脑干梗死有更深的认识。方法对18例中青年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均好转。绝大多数患者有中风危险因素,脑干梗死的症状体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结论中青年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治效果较好,应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降低脑干梗死的发病。
范淑侠,张国峰[6](2001)在《中青年脑干梗死2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干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2 7例中青年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血压病、心脏病各 5例 ,高粘血症 3例 ,偏头痛、吸烟、病前酗酒各 2例 ,妊高征产后、颈椎病、头外伤各 1例 ,原因未明者 5例 ,具有脑干症状体征17例 ,病变涉及中脑、桥脑、延髓分别为 1例、16例、7例 ,中脑 +桥脑 3例。结论 :中青年脑干梗死病因较多 ,原因不明者 18 5 % ,多具有脑干病变的临床特点 ( 6 2 9% ) ,可能与中青年并幕上病灶、腔隙性梗死者较少 ,而与老年脑干梗死临床易误诊不尽相同
刘凌云[7](2020)在《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威海地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明确延续护理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今后医院制定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中的不对等对照组前后对照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 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威海地区某三甲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共208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2月~2019年2月出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3月~5月出院患者设置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仅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患者实施12周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指导。对干预效果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Q)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分析洼田饮水试验评分、mRS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数据评分、用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08名患者,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经过一般资料同质性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收集患者平均年龄为(57±9.5)岁,男性患者占63.5%,多于女性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类,脑干梗死99例,占比为47.6%;从年龄分布来看,45~60岁年龄段的患者构成比较高,有112例,占比53.8%;从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吸烟患者占87.0%、高血压占66.3%、饮酒占63.9%;糖尿病占55.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RS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mRS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BI指数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BI指数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用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吞咽功能康复;(2)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恢复。
李晶龙[8](2020)在《不同血压控制水平高血压相关脑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控制水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及腔隙的影像学资料差异;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成像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改变,探讨不同血压控制水平对AIS发病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一、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多次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651例。所有患者首次和末次入院均行脑MRI检查。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测量指标及疾病史)。将患者分为血压控制不佳组(因高血压入院且血压控制水平未达标)和血压控制理想组(因高血压外其他疾病入院且血压控制水平达标)。以MRI图像评估AIS及腔隙的分布、数量、大小。比较两组间基线临床资料、AIS及腔隙的差异。二、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首次入院的高血压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ASL检查。收集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分组依据同第一部分。测量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丘脑、脑桥及小脑CBF(TI分别为1.5、2.0、2.5s)。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不同区域CBF差异;分别比较血压控制不佳及血压控制理想组同一区域不同TI的CBF差异。结果:一、最终纳入患者626例,其中血压控制不佳组513例,血压控制理想组113例。(1)血压控制不佳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共患糖尿病比例、AIS患病率高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5);口服降压药(≥2类)比例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01);血压控制不佳组较血压控制理想组高血压3级比例(62.38%vs 50.44%)更高,而高血压1级(10.53%vs 18.58%)及2级比例(27.10%vs 30.97%)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首次行MRI检查时,共169例患者发生AIS。血压控制不佳组161例,单发梗死77例,多发梗死84例,小梗死126例,大梗死35例,AIS以额叶(41.61%)、基底节(32.92%)、顶叶(29.81%)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8例,单发梗死6例,多发梗死2例,小梗死7例,大梗死1例,AIS以基底节(37.50%)多见。共503例患者出现腔隙。血压控制不佳组424例,单发腔隙30例,多发腔隙394例,腔隙以基底节(89.62%)、额叶(62.03%)、脑干(53.30%)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79例,单发腔隙10例,多发腔隙69例,腔隙以基底节(79.75%)多见。血压控制不佳组AIS、腔隙均较血压控制理想组多见(P<0.05)。(3)随访期间,共138例患者发生AIS。血压控制不佳组130例,单发梗死53例,多发梗死77例,小梗死95例,大梗死35例,AIS以额叶(33.08%)、基底节(31.54%)、顶叶(29.23%)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8例,单发梗死5例,多发梗死3例,小梗死7例,大梗死1例,AIS以额叶(37.50%)多见。共246例患者出现新增腔隙。血压控制不佳组226例,单发腔隙71例,多发腔隙155例,新增腔隙以基底节(46.46%)、额叶(40.27%)、脑干(19.91%)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20例,单发腔隙9例,多发腔隙11例,新增腔隙以基底节(45.00%)多见。血压控制不佳组AIS、新增腔隙均较血压控制理想组多见(P<0.001)。二、最终纳入患者65例,其中血压控制不佳组39例,血压控制理想组26例。(1)血压控制不佳组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5);口服降压药(≥2类)比例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05);血压控制不佳组较血压控制理想组高血压3级比例(69.23%vs 38.46%)更高,而高血压1级(5.13%vs19.23%)及2级比例(25.64%vs 42.3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血压控制不佳组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小脑CBF1.5、CBF2.0及CBF2.5均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5)。血压控制不佳组丘脑、脑桥CBF2.5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分别为0.017、0.006);而CBF1.5及CBF2.0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控制不佳组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小脑CBF2.5及CBF2.0均高于CBF1.5(P<0.001);而CBF2.5与CBF2.0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控制理想组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小脑CBF2.5及CBF2.0均高于CBF1.5(P<0.001),CBF2.5高于CBF2.0(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AIS以小梗死多见,提示高血压以脑小血管损伤为主。(2)血压控制不佳组较血压控制理想组AIS及腔隙的发生风险增加。血压控制不佳组AIS好发于额叶、顶叶、基底节,腔隙好发于基底节、额叶、脑干。血压控制理想组AIS好发于基底节、额叶,腔隙好发于基底节。(3)与血压控制理想组相比,血压控制不佳组全脑CBF减低是其AIS发生风险增大的重要的血流动力学机制。(4)血压控制不佳组脑血流延迟灌注效应消失,是其AIS发病的另一重要原因。
韩静霆[9](2020)在《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将其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共同和不同的危险因素。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卒中中心随机选择自2016年9月到2019年9月住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非大面积脑出血患者各100例,共400例。大面积脑梗死组(脑梗死观察组)的分组标准是根据Adama分型法中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梗死灶直径≥3 cm,累计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符合以上标准的纳入大面积脑梗死组,而不符合以上其中一个标准的归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中(脑梗死对照组)。脑出血量的计算则通过脑出血患者血肿层面中,面积最大的层面,收集该层的长直径、宽直径,以及血肿层数、每一层的厚度,最后利用多田公式,算出血肿体积V=1/2×长直径×宽直径×层数×每层厚度,其中大面积脑出血组(脑出血观察组)的分组标准是血肿体积≥30ml,血肿体积<30ml的列为非大面积脑出血组(脑出血对照组)。资料收集:主要收集一般资料信息、实验室检验数据、影像学资料数据。一般信息主要是收集患者相关的病史的一些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病史,以及吸烟史、饮酒史、个人史、家族史、其他既往史及查体情况等信息。实验室检验数据收集有:中性粒细胞值,淋巴细胞值,血糖,血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mer,DD),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筛查结果,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pecific protein of nervus centralis,S100-β蛋白)等指标。其中将中性粒细胞数为分子,淋巴细胞数为分母,两者进行相除便可以得出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这也是本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指标。影像学指标:主要收集患者的入院后24h内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结果,根据影像学结果,评估是否达到入组标准,以及应该纳入的组。收集以上资料后,将脑梗死观察组和脑梗死对照组统称为脑梗死组,而将脑出血观察组和脑出血对照组统称为脑出血组,然后将脑梗死组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比较,而脑出血组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也是同样的步骤。主要利用SPSS软件将以上一般信息数据和实验室检验数据进行比较。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因素(P<0.05)收集起来,然后再对以上数据进行二分类logistic分析,最后得出两者的独立相关因素,最后将其对比,发现两者独立或者非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果:1、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在NLR(Z=-6.978,P=0.000)、DD(Z=-6.116,P=0.000)、血糖(Z=-2.029,P=0.042)、Hcy(Z=-5.328,P=0.000)、Lp(a)(Z=-5.135,P=0.000)、TG(Z=-2.929,P=0.003)和房颤史(X2=6.105,P=0.013)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其中仅TG在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水平低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水平,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意义的指标有NLR(OR=1.270,95%CI=1.126-1.434)、Hcy(OR=1.069,95%CI=1.016-1.124)、Lp(a)(OR=1.003,95%CI=1.001-1.005),并且NLR、Hcy、Lp(a)越高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大面积脑梗死。2、非大面积脑出血组和大面积脑出血组在年龄(t=-3.052,P=0.003)、NLR(Z=-5.955,P=0.000)、DD(Z=-4.562,P=0.000)、血糖(Z=-6.166,P=0.000)、SBP(Z=-3.128,P=0.002)、高血压病史(X2=6.047,p=0.014)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再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意义的指标有年龄(OR=1.034,95%CI=1.006-1.064)、NLR(OR=1.179,95%CI=1.091-1.275)和血糖(OR=1.581,95%CI=1.262-1.980)。并且年龄、比值和血糖越高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大面积脑出血。结论:1、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NLR、DD、血糖、Hcy、Lp(a)、房颤史;其中NLR、Hcy、Lp(a)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面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NLR、DD、血糖、SBP、高血压病史;其中年龄、NLR、血糖是大面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将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的共同危险因素有:NLR、DD、血糖,但其中仅NLR是两者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
吴燕华[10](2019)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探索出一种简、便、廉、验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3月10月期间入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偏瘫患者108例,采用SPSS20.0软件生成的随机序列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每天1次,30min/次,每周5天,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四肢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测评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评定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评价患者临床结局。结果1两组患者入组及完成研究情况本研究纳入108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97例。干预组完成48例,剔除3例,脱落3例;对照组完成49例,剔除2例,中止1例,脱落2例。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医保类型)、临床特征资料[发病次数、病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出血性/混合性)、病变部位(基底节/额颞顶/脑叶/丘脑/脑干/小脑)、偏瘫侧(左/右侧)、利手(左/右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生活习惯(饮酒/吸烟)、Brunnstrom分期、用药情况等]、观察指标(MAS、FMA、MBI、PRO)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3.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比较3.1.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之间的处理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临床有效率比较干预2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和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8.2%和20.4%,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3.2.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干预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干预后两组患者PRO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各观察指标比较干预4周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29%和26.67%,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38.89%和1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患者的MBI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患者的PRO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二次中风,经医生判断与本次研究无关,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生命体征的波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组的患者热熨过程中未发生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热熨后皮肤完好无损,未发生烫伤、破损或起泡等情况。结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经统计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临床有效率,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2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提高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3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提高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疗效并没有优于对照组。4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结局,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5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能对缺血性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更佳,但仍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探讨。
二、中青年脑干梗死2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青年脑干梗死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代谢组学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血清代谢物筛选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脑梗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4 实验终止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3 代谢组学分析 |
3.1 临床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
3.2 样本的制备 |
3.3 质量控制(QC)样本的制备 |
3.4 仪器条件 |
3.5 方法学考察 |
3.6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3.7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急性脑干梗死组与健康正常组一般资料比较 |
4.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4.3 急性脑干梗死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的干预效应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选择 |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与设备 |
2.2 试剂 |
3 治疗方案 |
3.1 基础治疗 |
3.2 针刺疗法 |
3.3 临床评价指标 |
4 代谢组学研究分析 |
4.1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4.2 样本的制备 |
4.3 质量控制(QC)样本的制备 |
4.4 代谢组学检测 |
4.5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受试者纳入情况 |
5.2 对照组与针刺组一般资料比较 |
5.3 治疗前后两组NIHSS量表评分结果 |
5.4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6 小结 讨论 |
1 针刺研究与代谢组学结合的必要性 |
2 标志物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
2.1 氨基酸代谢 |
2.2 甘油磷脂代谢 |
3 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的生物标志物意义 |
3.1 针刺对氨基酸代谢紊乱的调节 |
3.2 针刺对甘油磷脂代谢紊乱的调节 |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3)卒中后抑郁临床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工具 |
1.1.3 统计方法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PSD患者的基本情况 |
1.2.2 不同严重程度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2.3 PSD患者各临床指标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 |
1.2.4 不同性别、年龄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2.5 合并冠心病与否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2.6 精神疾病家族史阴性和阳性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2.7 不同卒中情况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2.8 不同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水平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2.9 不同实验室指标PSD患者抑郁异质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不同严重程度PSD患者抑郁异质性 |
1.3.2 不同性别、年龄PSD患者抑郁异质性 |
1.3.3 合并冠心病和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PSD患者抑郁异质性 |
1.3.4 不同卒中情况PSD患者抑郁异质性 |
1.3.5 不同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水平PSD患者抑郁异质性 |
1.3.6 不同实验室指标PSD患者抑郁异质性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卒中后抑郁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
2.1 卒中后抑郁 |
2.2 异质性阐述 |
2.2.1 异质性概念 |
2.2.2 抑郁异质性 |
2.3 PSD异质性 |
2.3.1 PSD发病机制异质性 |
2.3.2 PSD临床异质性 |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C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 附录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脑干腹侧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选患者的临床表现 |
2.2 入院时体格检查情况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预后 |
2.5 孤立性脑干病灶与后循环多发病灶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6 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 讨论 |
(5)中青年脑干梗死1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其他辅助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1.5 疗效评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7)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的计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干预方案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技术路线 |
2.10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同质性检验结果 |
3.3 干预效果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4.2 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危险因素情况分析 |
4.3 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实施分析 |
4.4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应用前景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图表 |
附录C 综述 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8)不同血压控制水平高血压相关脑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不同血压控制水平AIS及腔隙影像特点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
1.1.4 血压控制水平及分组的标准 |
1.1.5 随访事件的评估 |
1.1.6 图像采集及后处理 |
1.1.7 图像资料分析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基线临床资料 |
1.2.2 不同血压控制组基线AIS及腔隙的影像学表现 |
1.2.3 随访期间不同血压控制组AIS及腔隙的影像学表现 |
1.3 讨论 |
1.3.1 基线临床资料分析 |
1.3.2 血压控制水平与AIS关系分析 |
1.3.3 血压控制水平与腔隙关系分析 |
1.3.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二、ASL灌注成像评估不同血压控制水平脑血流灌注改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3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
2.1.4 血压控制水平及分组标准 |
2.1.5 图像采集及后处理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2 常规 MRI 资料 |
2.2.3 两名医师测量的CBF参数的一致性分析 |
2.2.4 不同血压控制组左右侧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丘脑及小脑的CBF1.5、CBF2.0、CBF2.5比较 |
2.2.5 不同血压控制组组间CBF比较 |
2.2.6 不同血压控制组组内CBF比较 |
2.3 讨论 |
2.3.1 ASL技术的基本原理 |
2.3.2 不同血压控制组组间CBF差异分析 |
2.3.3 不同血压控制组组内CBF差异分析 |
2.3.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估高血压相关脑血管病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脑梗死组的相关数据分析 |
3.1.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1.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3.2 脑出血组的相关数据分析 |
3.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仅与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 |
4.1.1 Hcy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
4.1.2 脂蛋白(a)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
4.2 仅与大面积脑出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 |
4.2.1 年龄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
4.2.2 血糖水平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
4.3 与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讨论 |
4.3.1 NLR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
4.3.2 NLR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
4.4 其他因素讨论 |
4.4.1 关于D-二聚体和大面积脑卒中的讨论 |
4.4.2 关于脂蛋白(a)和大面积脑出血的讨论 |
4.4.3 关于甘油三酯和大面积脑梗死的讨论 |
4.4.4 关于血糖水平和大面积脑梗死的讨论 |
4.4.5 本文的创新性 |
4.4.6 本文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3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现状 |
3.1 运动疗法 |
3.2 药物疗法 |
3.3 物理因子疗法 |
3.4 传统中医疗法 |
4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理论依据 |
4.1 热熨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
4.2 热熨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
4.3 四子散的选择依据 |
4.4 手三阴经筋的选择依据 |
5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研究假设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
1.6 病例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1.7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抽样及分组方法 |
2.3 干预措施 |
2.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质量控制 |
4.1 严格MAS、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中风痉挛性瘫痪PRO的测评 |
4.2 规范热熨疗法的操作 |
4.3 防止偏倚 |
5 伦理考虑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入组及完成研究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
3.1 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各观察指标比较 |
4.1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上肢痉挛程度比较 |
4.2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 |
5 安全性观察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
2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分析 |
2.1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上肢痉挛改善程度的影响 |
2.2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的影响 |
3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不同卒中类型上肢痉挛患者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中青年脑干梗死2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干预效应[D]. 查庆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卒中后抑郁临床异质性研究[D]. 路月英.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脑干腹侧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 王雪梅,蔡丽朋,王艳玲,耿晓坤,魏建朝,孟繁花,张伟东,杜会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9)
- [5]中青年脑干梗死18例临床分析[J]. 杨淑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1(10)
- [6]中青年脑干梗死27例临床分析[J]. 范淑侠,张国峰.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1(06)
- [7]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D]. 刘凌云. 延边大学, 2020(05)
- [8]不同血压控制水平高血压相关脑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 李晶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D]. 韩静霆. 南昌大学, 2020(08)
- [10]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D]. 吴燕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