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创建民营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洪波[1](2021)在《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工程机械企业。加之中国市场爆发式增长,国际工程巨头纷纷进入中国,抢占市场份额。XG集团是我国工程机械领域的排头兵,目前战略定位是国际化,世界级,战略目标为国际化占比50%。目前XG集团已经出口到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业收入超百亿人民币。2012年XG集团对德国施维英实施收购,弥补混凝土业务板块的弱势,因此施维英在印度工厂成为XG的一部分。在XG印度组织架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印度施维英体系的功能,深耕印度渠道并完成产品适应性改进。但是,欧美和日韩的企业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抢先进入印度,获得市场认可。中国的其他工程企业也在近十年加快步伐,纷纷进入印度市场,加剧市场竞争。加上印度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XG集团印度市场的进程都是挑战,所以竞争战略的分析和实施将显得尤其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XG集团为研究对象,探讨XG集团印度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从印度市场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工程机械行业分析,多维度探讨和总结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通过EFE矩阵进行评价;然后,分析公司内部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利用价值链分析法逐步找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利用IEF矩阵进行评价;最后,对三种竞争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借助SWOT分析,结合QSPM矩阵评价的数字结果,确定公司印度市场竞争战略。研究发现,XG集团印度市场对外部环境是相对利的。但是,内部资源方面是不具备优势,需要针对市场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完善。根据QSPM矩阵评价,得出应该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制订详实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分析结果表明: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应该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必须从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四个方面做出差异化调整,符合印度市场差异化战略的要求。并从优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规划、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确保差异化战略的落地和实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学方法,确定了 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应该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尤其是当前没有子公司的前提下,重构组织架构,形成新的业务团队,是一种新的业务尝试。考虑印度市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充分考虑XG在印度的特殊合作模式和自身能力和资源,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和保障措施。另外,XG集团属于行业领军企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拓展了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其他工程机械行业公司在国际化市场制订竞争战略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闫磊[2](2020)在《徐州市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做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工作目标,这对于优化城市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加快产业转型等方式,将具备条件的乡镇或者街道培育成为新型小城市,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极为重要。本文以徐州市大庙街道为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实例分析等方法,以行政区划层级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小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的现状、政府作用的发挥,发现其在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发展定位不清晰、规划引领力度弱、投资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等,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全面、对规划编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对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的方向不明等。最后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提升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效果的建议,包括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优化投资规模结构等,以此为大庙街道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以“领跑全区、领先全市”的目标,成功创建成为新型小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谢文凯[3](2020)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国际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工程机械企业加快全球产业布局,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等为代表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与卡特彼勒、小松制作所等全球行业龙头品牌仍有较大差距。本文选取三一重工、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这三家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评价对象,在苏勇等人的品牌国际化蛛网模型体系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品牌认可度、国际化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海外销售额占比、品牌国际化实施时间、品牌国际化区域分布、国际人才战略、品牌输出方式等八个指标,建立蛛网模型评价了三家企业的品牌国际化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开始了企业国际化与品牌国际化的进程,并且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绩,如在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上,大多企业实现了独资建设海外子公司水平,在品牌输出方式上,评价的三家公司均实现了品牌随资本输出。同时,此次评价也发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国内市场依赖严重、品牌认可度较低和不够重视国际人才战略等。为了进一步推进工程机械企业的品牌国际化进程,相关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加快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进金融服务全球化、健全海外代理商布局等方法来提升企业海外业务收入,降低国内市场依赖程度;通过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以及积极组织和参加营销、公益活动等方法来提升品牌的认可度;重视国际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以提升公司国际人才占比与国际人才的质量等。
王美霞[4](2020)在《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区域政策关注的热点。着名经济地理学家Bathelt提出的产业集群多维分析框架从水平、垂直、制度、外部和权力关系等五个维度综合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但该框架忽视了集群“韧性”这一重要维度。已有产业集群研究成果也很少对集群韧性进行定量测评;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也多是基于单一机制的阐释,很少揭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机制效应;对工程机械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研究很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梳理了该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化过程,构建了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厘清了该产业集群的多维度特征,最后总结了该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重机制,并提出了该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时-空二元视角厘清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脉络:时间上,产业集群规模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发展的变化过程;空间上,产业由空间分散状态逐渐演化到多核集聚,以长沙县的星沙-榔梨、岳麓区的银盆岭为主核心,以长沙市开福区沙坪、湘潭市雨湖区主城区、宁乡市东北部地区、浏阳市永安镇为次核心。空间分布格局与长株潭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产业的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相耦合。该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2011年为快速成长阶段;2012年以后为转型调整阶段。根据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该产业集群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转型期三个生命周期阶段。(2)本研究构建了由水平、垂直、制度、外部、权力关系和韧性等维度构成的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该框架能较好地透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育特征。一是在水平维度上,规模以上主机生产企业数量呈现长期增长后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地域分异格局较稳定。本地新创企业、衍生企业等是该集群企业生成的主要模式。水平维度企业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互动与合作关系,而是以竞争为主导,同时竞争带来了集群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着集群的演化。二是在垂直维度上,核心企业的本地供应商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集聚分布模式,绝大部分供应商集聚分布在长沙市范围内。总体看,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垂直维度不发达。三是在制度维度上,地方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的制度安排贯穿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过程。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重点。四是在外部维度上,外部市场导向和跨地域联系驱动着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该产业集群形成了基于供应链的跨地域生产联系。五是在权力关系维度上,长株潭工程机械企业间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称关系,核心企业处于集群网络中心位置并已嵌入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较高环节,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并占据交易主动权,是集群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源。最后,在韧性维度上,该产业集群韧性大致呈现波动变化到总体增长的变化过程。综合上述各维度特征来看,该集群还不是一个发育成熟的产业集群。(3)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是多种机制综合效应的结果,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机制的影响力不同。具体来说,该集群是在区域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前提下,通过偶然因素触发、衍生机制、集聚效应、政策干预、核心企业引领等多种机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发展基础提供了该集群成长的潜力以及抵抗危机的能力。1960年代,浦沅和一机部建机所受政治因素驱动内迁至常德,后又搬迁至长沙,成为长株潭地区进入工程机械产业领域的偶然事件,“区位机会窗口”被打开。母公司衍生和创业衍生等企业衍生方式是促进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的关键机制。市场需求是工程机械产业成长的持续动力,市场竞争促使核心企业走向国际化。随着本地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空间集聚效应显现,本地供应专业化程度提高,熟练劳动力增长,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撑了产业集群发展。核心企业主导着集群网络,发挥了集群“知识守门人”的作用,推动了集群权力关系、外部等维度的发展,其战略决策又影响集群整体韧性。最后,制度安排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4)针对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维度不发达、集群企业没有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本研究最后初步提出要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建立广泛的集群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策略,以期尽快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张振[5](2018)在《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经济组织方式。世界各国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经济实力。小型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作为为莱州市支柱产业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高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下行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调结构的背景下,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突出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各类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并行发展,引发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且同质化严重;企业间协作水平低,使行业处在产业链的劣势地位,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同时还要搞低价竞争;品牌竞争力不强,只在国内外中低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等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以解决产业内存在的问题,提高综合竞争力,对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式入手,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机械技术与经济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借鉴国内成熟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集群化发展的积极性作用,归纳了目前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选择集群化发展已具备的条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找到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依据,探讨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选择集群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得到必须选择集群化发展才能推动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最后,制定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选择集群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并给出方案实施中会遇到的问题防范措施。本文期望能有助于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的健康成长,并有利于丰富对促进形成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
王秋玉[6](2018)在《跨国并购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2014年开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但创新能力相对较差、产品附加值较低。为此,在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再工业化”以及日本《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等国家产业创新升级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国务院于2015年5月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从企业层面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认为,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前途;企业开展独立自主研发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漫长过程;而照搬日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传统赶超模式,则在发达国家防范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难以为继,以技术引进为目的的合资企业并没有给我国企业带来国外核心技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企业冲击带来的对外投资机会,根据全球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的时代趋势,尝试借助跨国并购这种“走出去”方式,快速获取国外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高端市场等资源。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对国外企业的跨国并购,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自身研发资源不足、对高速变化的国际市场反应太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者对知识生产、转化应用、创新网络研究的关注程度空前增强。创新活动与区域创新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创新网络直接影响创新绩效的高低。因此,分析全球——地方多维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发展演化过程、内部作用机理、优化途径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学界、经济地理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本文综合依据创新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借助1985-2017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以及2015201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16年上海宝马展、2017年中国国际机器人展的访谈资料,综合运用社会网络软件UCINET、Gephi和空间分析软件ArcGIS,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跨国并购前后的创新网络特征、发展变化、内部作用机理、优化途径,特别是我国企业创新网络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网络的异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跨国并购重塑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全球—地方创新网络。(1)从创新主体构成看,跨国并购之后,通过学习和共享被并企业的知识和人才,收购外国企业的中国企业创新资源大幅度增加,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上升;(2)从网络结构看,创新网络呈现出极不均匀的层级特征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处于核心的主体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多样化的研发伙伴,而集团内合作数量的增加导致创新网络呈现出模块化特征;与此同时,由于工程机械产业所涉及的技术门类较多,具有多元集成和产品定制的特点,基于产业链的DUI合作成为最主要的创新实现方式;(3)从空间结构看,科技资源不均匀空间分布驱使企业主体在更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企业垂直合作网络不断向全球延伸,获取国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德国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创新平台。但水平创新合作却仍以国家尺度为主,省域尺度的重要性最低。珠三角、长三角和青岛城市群是我国创新实力最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收购国外企业最多的区域;(4)从劳动地域分工来看,中国企业集团总部和被并购国外企业所在地成为企业集团重要的研究基地,而企业的生产活动受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多位于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第二,并购目标属性、并购整合程度、资源配置成效是影响企业创新网络的重要因子。企业跨国并购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企业自身所缺创新资源,精选并购对象。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合作关系企业;第二阶段,包括人才交流、联合研发活动缓慢启动在内的弱整合,大体保持企业创新网络的规模和结构稳定;第三阶段,新的以中国跨国集团公司为主体、以研发联合中心、生产基地、销售基地等为辅助的全球创新网络初具雏形,并购双方之间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互动渐趋紧密,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第四阶段,全球---地方企业创新网络发育成熟。研发中心一般位于企业总部或被并购企业所在的发达地区,而生产基地多位于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销售基地多位于发达的重要市场。企业集团内的产研一体化、产业链合作达到较高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第三,并购策略和整合措施直接影响创新网络的空间规模和发展水平。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国外主要收购悠久历史、营销网络完整(遍布全球)、技术优势显着的西方老牌企业。借助跨国并购,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被并购企业的知识、吸收其人才、利用当地的创新资源,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级,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大幅度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原有国内企业创新网络扩展至全球,并逐步建成以中国企业为中心、模块化特征显着的等级式创新网络。从跨国并购视角出发,透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本文从创新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基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对总部在中国的创新网络从地方向全球拓展的过程、空间特征、影响因子、利弊得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重视跨文化高技术人才培养、品牌营销等优化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然而,由于受多方面条件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展望未来,需要搜集更多数据和实证资料,开展跨国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特点和作用机理的比较分析,判别经济外交政策和关系等因素对基于发展中国家现实的企业全球——地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7](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本刊编辑部[8](2012)在《bauma China 2012展前预览》文中研究表明第六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展(即bauma China 2012展)将于2012年11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展出。目前,近2700家展商名单已经在bauma官网公布,国内外新老企业也将在室内外展馆逾30万m2的展览面积上精彩亮相。同时,截至目前已约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踊跃报名参观,其中,来自俄罗斯、东南亚等工程机械行业新兴市场的采购商表现出积极的参观热情。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提早了解参展商和展出产品情况,本刊编辑部与展会主办方合作,特
杨曦[9](2011)在《三一重工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的强烈冲击下,各国的资本、资源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企业积极跻身于国际市场竞争:引进外资、拓展出口贸易、发展跨国经营,这一系列活动使我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不断提高。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是走稳国际化道路的关键,因此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必须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动态地审视自身的战略是否与内外部环境相适应,以便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优势,达到快速占领国际市场的目的。在现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勇敢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三一的必然选择,进入国际市场、选择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论文以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分析、模型分析、对比分析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描述三一国际化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PEST模型、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三一重工的内外环境进行了深度分析,分析认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条件下,三一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各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强化给三一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进行环境分析后,论文提出了三一重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即以全球化战略为依托,分别在技术生产和营销层面着重采用国际化生产战略和国际联盟战略,最终实现以上三大国际化基本战略并驾齐驱的效果。为了该战略目标的实现,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性措施:加强国际化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国际化人才;建设高效组织结构;完善研发管理体系。
张敏[10](2011)在《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文中认为区域经济失衡已严重制约了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苏北。苏北与苏南经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增强苏北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产业集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基础上,总结苏北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成败得失,结合苏北工业化的基础及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论证基于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探讨具有苏北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相应对策,以期为苏北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借鉴了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区位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新竞争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分析过程。通过分析第三意大利、拉丁美洲、印度、浙江、广东等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培育促进产业集群的区域文化环境;推动行业协会、代理机构的建设。从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开放战略条件下,实施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战略是苏北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关键。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面临诸多的障碍。具体表现在: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现象比较严重;科技、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对工业化推动作用有限;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持;本土创业投资不足。多年来,苏北发展战略更迭频繁,战略布局存在诸多局限性,故而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发展产业集群则与苏北发展战略相辅相成,有利于推动苏北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苏北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增强苏北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苏北区域经济竞争力。江苏的产业集群尽管大多数集中于苏南地区,但近年来苏北也有一些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竞争力。一批以资源、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正成为苏北产业发展中的亮点。不过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集群的规模过小、数量过少;集群所依托的支柱、主导产业竞争力弱,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各地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落后,不少地区仅仅形成了企业的集聚而非产业的集聚;专业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集群发展所需的外部支持机制难以形成或发挥作用。根据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人的观点,地理因素是产业集群萌芽的推动力,特殊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资本优势、劳动成本等区位因素在集群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苏北产业集群的大发展,已经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内因来看,优越的区位、资源条件,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渐壮大的主导/支柱产业使产业集群发展具备了必须的基础条件。首先,苏北地区各种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越,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农副产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水平是产业集群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要素。苏北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产业集群获得高校及其研发力量的支持创造了条件。再次,苏北五市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并且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和企业核心。从外因来看,政府支持、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FDI给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夭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集群的形成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积极营造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促进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创新;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挖掘集群内潜在的创新资源。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苏北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扶持是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政治优势。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下,苏北地区近年来吸引了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苏北地区可以移植发达地区产业链,借鉴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型企业集团的进入,能够吸引配套企业或产业跟进,“复制”外资原栖居地的产业集群模式。同时,FDI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加速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转移和外溢,其学习效应可以扩散到本地企业。来自苏南、广东等地区的经验表明,FDI的支持是推动外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苏北地区在吸引FDI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外源型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结合FDI的引入,积极推动本地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协作,使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增强。本文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整体上优化苏北产业结构,推动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波特认为,政府是创造生产要素的发动机制。短期内来看,政府引导还是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外部驱动因素之一,但从长期来看,苏北地方政府必须致力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政府的传统重要角色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所以,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及未来产业布局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各地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依托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此外,要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氛围,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要准确定位,避免“缺位”和“越位”。
二、徐州创建民营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创建民营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竞争战略理论 |
2.1.2 价值链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竞争战略相关研究 |
2.2.2 企业海外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
2.2.3 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战略相关研究 |
2.2.4 制造业印度市场竞争战略相关研究 |
2.3 相关研究评述 |
第3章 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印度市场行业发展情况 |
3.2.2 印度市场竞争结构 |
3.2.3 印度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
3.3 机会和威胁 |
3.3.1 机会 |
3.3.2 威胁 |
3.4 基于EFE矩阵的外部因素评价 |
第4章 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内部条件分析 |
4.1 集团及印度市场业务介绍 |
4.1.1 集团基本情况 |
4.1.2 印度市场业务介绍 |
4.2 内部资源和能力 |
4.2.1 内部资源 |
4.2.2 内部能力 |
4.3 集团印度市场价值链 |
4.3.1 物流管理 |
4.3.2 生产制造 |
4.3.3 市场营销 |
4.3.4 售后服务 |
4.3.5 人力资源 |
4.3.6 技术研发 |
4.4 竞争优势与劣势 |
4.3.1 竞争优势 |
4.3.2 竞争劣势 |
4.5 内部条件因素IFE矩阵评价 |
第5章 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
5.1 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 |
5.1.1 使命与愿景 |
5.1.2 战略目标 |
5.2 XG集团印度市场SWOT分析 |
5.3 业务层竞争战略可行性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5.3.3 聚焦战略 |
5.4 基于QSPM矩阵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6章 印度市场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 |
6.1 竞争战略实施策略 |
6.1.1 产品研发差异化策略 |
6.1.2 产品生产差异化策略 |
6.1.3 产品营销差异化策略 |
6.1.4 售后服务差异化策略 |
6.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2.1 文化保障 |
6.2.2 组织保障 |
6.2.3 人力资源管理保障 |
6.2.4 制度保障 |
6.2.5 信息化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XG集团内部调查问卷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徐州市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小城市建设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3 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现状及政府作用发挥 |
3.1 大庙街道基本情况 |
3.2 小城市建设中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 |
3.3 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取得的成效 |
3.4 大庙街道小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 |
4 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4.1 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不足之处 |
4.2 政府作用不足之处的原因分析 |
5 提升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效果的建议 |
5.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
5.2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
5.3 优化投资规模结构 |
5.4 打造产城融合样板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国际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品牌的内涵 |
2.2 关于品牌国际化 |
2.3 关于品牌国际化评价体系 |
2.4 文献总评 |
3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概况 |
3.1 三一重工 |
3.2 徐工机械 |
3.3 中联重科 |
4 品牌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 评价指标选取 |
4.3 指标体系评分汇总表 |
4.4 蛛网模型品牌国际化程度计算方法 |
4.5 品牌国际化评价标准 |
4.6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 评价结果 |
5.1 三一重工品牌国际化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5.2 徐工机械品牌国际化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5.3 中联重科品牌国际化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6 品牌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6.1 国内市场依赖过高 |
6.2 品牌认可度较低 |
6.3 对国际人才战略不够重视 |
6.4 品牌国际化发展不均衡,短板效应明显 |
7 改进建议 |
7.1 加强海外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品牌认可度 |
7.2 加速全球产业布局,有效增加企业海外收入 |
7.3 培养和吸纳国际化人才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1.5 章节安排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
2.1 产业集群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进展 |
2.4 研究评述 |
3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 |
3.1 产业集群时空演化分析 |
3.2 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
3.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判断 |
3.4 小结 |
4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多维度分析 |
4.1 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 |
4.2 水平维度:主机生产企业 |
4.3 垂直维度:配套产业 |
4.4 制度维度:政策支持 |
4.5 外部维度:外部市场、技术和跨地域联系 |
4.6 权力关系维度: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
4.7 韧性维度:抵抗力与恢复力 |
4.8 小结 |
5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
5.1 路径依赖 |
5.2 市场需求与竞争 |
5.3 企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经济效应 |
5.4 核心企业在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
5.5 制度安排 |
5.6 小结 |
6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 |
6.1 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 |
6.2 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 |
6.3 建立广泛的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
6.4 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
6.5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图表目录 |
湖南省各级政府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衍生企业对应序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参与的相关课题 |
致谢 |
(5)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
1.2.2 对小型工程机械产业的研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 |
2.1.2 小型工程机械产业与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
2.1.3 产业集群与企业成长 |
2.2 基本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3章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1 产业内的企业构造 |
3.1.2 产业内的从业人员 |
3.1.3 产业内的销售产值及利润 |
3.2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产业内部组成结构不合理 |
3.2.2 创新能力不足 |
3.2.3 企业间协作水平低 |
3.2.4 品牌竞争力不强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群化发展的成果借鉴和可行性分析 |
4.1 国内成熟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借鉴 |
4.1.1 济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
4.1.2 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
4.1.3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
4.1.4 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
4.1.5 国内成熟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及社会的积极作用 |
4.2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选择集群化发展的条件分析 |
4.2.1 生产要素条件 |
4.2.2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条件 |
4.2.3 市场需求条件 |
4.2.4 企业战略、机构和竞争条件 |
4.2.5 政府和机遇 |
4.3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选择集群化发展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
4.3.1 经济理论的可行性 |
4.3.2 创新理论的可行性 |
4.3.3 竞争与合作关系理论的可行性 |
4.3.4 区域品牌理论的可行性 |
4.4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选择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
4.4.1 生产产品自身的可行性 |
4.4.2 产品生产所需能力的可行性 |
4.4.3 产品市场需求的可行性 |
4.4.4 产品生产人力成本的可行性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群化发展的策略以及问题防范 |
5.1 集群化发展的基础 |
5.1.1 集群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
5.1.2 集群化发展的工作目标 |
5.1.3 集群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
5.2 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
5.2.1 针对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策略 |
5.2.2 针对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不足的策略 |
5.2.3 针对企业间协作水平低的策略 |
5.2.4 针对品牌竞争力不强的策略 |
5.3 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问题防范 |
5.3.1 防范企业间专业分工灵活度不高的问题 |
5.3.2 防范企业创新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
5.3.3 防范对外贸易额度偏小的问题 |
5.3.4 防范现代服务业协助水平偏低的问题 |
5.3.5 防范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能力不足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跨国并购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理论研究现状 |
1.1.2 现有研究不足 |
1.1.3 现实研究意义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基础和方法 |
1.3.1 研究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进展 |
2.1 创新网络的格局 |
2.1.1 网络主体 |
2.1.2 网络结构 |
2.1.3 空间结构 |
2.2 创新网络的演进 |
2.2.1 演进路径 |
2.2.3 演进驱动力 |
2.3 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2.3.1 跨国并购的内涵 |
2.3.2 基于citespace的图谱分析 |
2.3.3 主题词共现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 |
3.1 创新系统理论 |
3.1.1 创新系统的分类 |
3.1.2 全球创新系统 |
3.1.3 创新系统的耦合 |
3.2 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理论 |
3.2.1 主要内涵与流派 |
3.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3.2.3 动态能力理论 |
3.3 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 |
3.3.1 概念与流派 |
3.3.2 分析维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跨国并购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理论框架 |
4.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实施的背景条件 |
4.1.1 经济全球化 |
4.1.2 国家战略实施 |
4.1.3 创新需求驱使 |
4.2 基于跨国并购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发展过程 |
4.2.1 阶段1:并购目标寻找阶段 |
4.2.2 阶段2:资源弱整合阶段 |
4.2.3 阶段3:合资实体建设阶段 |
4.2.4 阶段4:网络联结拓展阶段 |
4.3 跨国并购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 |
4.3.1 创新资源整合 |
4.3.2 创新环境改善 |
4.3.3 技术权力升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主要特征与格局 |
5.1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概况 |
5.2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跨国并购 |
5.2.1 并购动因 |
5.2.2 产业并购现状 |
5.2.3 并购主体特征 |
5.3 中国工程机械并购企业的创新网络 |
5.3.1 创新网络的数据介绍 |
5.3.2 创新网络的主体 |
5.3.3 创新网络的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影响的整体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数据 |
6.1.2 研究方法 |
6.2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主体的影响 |
6.2.1 主体结构 |
6.2.2 主体创新能力 |
6.2.3 主体合作倾向 |
6.3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构成的影响 |
6.3.1 网络规模 |
6.3.2 网络中心性 |
6.3.3 网络结构 |
6.4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 |
6.4.1 空间尺度演化 |
6.4.2 跨国并购对中国创新网络空间格局的影响 |
6.4.3 跨国并购对全球创新网络空间格局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框架 |
7.1.2 案例选取 |
7.1.3 数据获取 |
7.2 案例分析与编码 |
7.2.1 案例分析原则 |
7.2.2 案例分析步骤 |
7.2.3 案例归纳与编码 |
7.3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的影响机理 |
7.3.1 作用阶段 |
7.3.2 作用机制 |
7.3.3 全球-地方分工与互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跨国并购驱动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 |
8.1.2 跨国并购影响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形成的路径 |
8.1.3 跨国并购影响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的格局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论证了企业组织结构变动对创新网络演进的作用 |
8.2.2 拓展了创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 |
8.2.3 分析了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创新网络的影响 |
8.3 政策建议 |
8.4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2.3 事件经过 |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
2.4 事件结果 |
2.5 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
3.1 事件概述 |
3.2 事件动因 |
3.3 事件经过 |
(1) 四大争议 |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
(2) 法理博弈 |
a.反对 |
b.支持 |
(3) 熊场开放日 |
3.4 事件后续 |
3.5 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5.1 品牌自身建设 |
(1) 靠文化勾“魂” |
(2) 以技术创“心” |
(3) 凭国际开“眼” |
5.2 社会参与 |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
5.3 法律保护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
1. 引言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
2.3 事件经过 |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
2.4 事件结果 |
2.5 后续发展 |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
2.6 事件点评 |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
1京东商城 |
2苏宁易购 |
3国美电器 |
4消费者 |
5供应商 |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节前造势 |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注册商标 |
(2) iPad商标转让 |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
(4) 初次交锋 |
(5) 案件升级 |
(6) 最终结果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发现问题 |
(2) 了解情况 |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
(2) 电影《人在囧途》 |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
1.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
2.4事件后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4.1事件概述 |
4.2事件起因 |
4.3事件经过 |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
(2) 林书豪中国行 |
4.4事件结果 |
4.5事件点评 |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
2.6事件点评 |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
(2) 过分依赖广告 |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由来 |
2.3事件经过 |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由来 |
3.3事件经过 |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
3.4事件结果 |
3.5后续发展 |
3.6事件点评 |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9)三一重工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企业国际化 |
1.2.2 国际化战略 |
1.3 研究架构及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理论 |
2.2 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理论 |
2.2.1 外部因素 |
2.2.2 内部因素 |
2.3 相关模型分析 |
2.3.1 PEST模型 |
2.3.2 钻石模型 |
2.3.3 五力模型 |
2.3.4 SWOT分析模型 |
第3章 三一重工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三一重工国际化动因及必要性 |
3.2.1 国际化动因 |
3.2.2 国际化必要性 |
3.3 三一重工的国际化发展概况 |
3.3.1 国际收入组成分析 |
3.3.2 产品结构分析 |
3.3.3 国际营销体系分析 |
3.4 三一重工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问题 |
3.4.1 国际化经营战略单一 |
3.4.2 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强 |
3.4.3 缺乏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地位不高 |
第4章 三一重工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技术环境 |
4.1.3 经济环境 |
4.1.4 社会文化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3 客户议价能力 |
4.2.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5 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 |
4.3 三一重工的内部环境分析 |
4.3.1 组织结构分析 |
4.3.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4.3.3 技术能力分析 |
第5章 三一重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2 国际化发展战略定位与指导原则 |
5.2.1 战略定位 |
5.2.2 指导原则 |
5.3 三一重工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 |
5.3.1 国际联盟战略 |
5.3.2 国际生产战略 |
5.3.3 全球化战略 |
5.4 三一重工国际化发展战略评价 |
第6章 三一国际化战略实施及保障性措施 |
6.1 战略实施 |
6.1.1 国际联盟战略实施 |
6.1.2 国际生产战略实施 |
6.1.3 全球化战略实施 |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
6.2.1 加强国际化品牌建设 |
6.2.2 优化资源配置 |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
6.2.4 建设高效组织结构 |
6.2.5 完善研发管理体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4 论文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框架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及相关的研究综述 |
2.1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 |
2.1.1 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2.1.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
2.2 国外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演进 |
2.2.1 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2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2.2.3 古典区位理论 |
2.2.4 新经济地理学 |
2.2.5 新产业区理论 |
2.2.6 新竞争经济理论 |
2.3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
2.3.1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概况 |
2.3.2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 |
2.3.3 关于苏北产业发展的研究 |
2.3.4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单述评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借鉴 |
3.1 "第三意大利"模式 |
3.1.1 "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
3.1.2 "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3.2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发展 |
3.2.1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类型 |
3.2.2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典型案例 |
3.2.3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存在的不足 |
3.2.4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启示 |
3.3 印度纺织产业集群 |
3.3.1 提若普尔(Tiruppur)纺织业集群 |
3.3.2 卢迪亚纳(Ludhiana)纺织集群 |
3.4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 |
3.4.1. 浙江典型产业集群 |
3.4.2 浙江产业集群的特征 |
3.4.3 浙江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3.5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 |
3.5.1 广东典型产业集群 |
3.5.2 广东产业集群的特点 |
3.5.3 广东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苏北发展战略演变及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
4.1 苏北工业化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4.1.1 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测度 |
4.1.2 苏北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障碍 |
4.2 苏北区域发展经济战略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
4.2.1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 |
4.2.2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3 基于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发展的必要性 |
第5章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因 |
5.1 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5.1.1 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5.1.2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2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因 |
5.2.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资源条件 |
5.2.2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 |
5.2.3 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基础 |
第6章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因素 |
6.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 |
6.1.1 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
6.1.2 江苏省政府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 |
6.2 苏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6.2.1 发达地区(以苏南为例)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必要性 |
6.2.2 苏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 |
6.2.3 发达地区向苏北的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6.2.4 苏北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
6.3 FDI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6.3.1 苏北吸引FDI的现状 |
6.3.2 FDI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第7章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及对策建议 |
7.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7.1.1 苏北产业整体布局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
7.1.2 苏北地区重点产业集群的建设 |
7.2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
7.2.1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产业集群发展 |
7.2.2 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7.2.3 积极发展主导产业 |
7.2.4 实施制度创新 |
7.2.5 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
7.2.6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 |
7.2.7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徐州创建民营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XG集团工程机械产品印度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洪波. 山东大学, 2021(02)
- [2]徐州市大庙街道小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闫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国际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谢文凯. 暨南大学, 2020(04)
- [4]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D]. 王美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莱州市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的研究[D]. 张振.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跨国并购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为例[D]. 王秋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8]bauma China 2012展前预览[J]. 本刊编辑部.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2(10)
- [9]三一重工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 杨曦. 中南大学, 2011(03)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D]. 张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