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PU市场垄断:危害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戚瀚英[1](2020)在《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科技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同时,金融科技带来的“鲇鱼效应”开始改变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对银行业的发展及其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有研究认为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甚至具有过度竞争的趋势;也有研究认为金融科技会加大银行业的市场垄断势力而限制市场竞争。对此,论文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重点分析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的影响方向以及程度,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构建了金融科技的三维概念范畴,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金融科技技术层面、功能层面、机构层面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的三维度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金融科技不同层面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具体影响机制。接着,论文根据机制分析得出相应的模型假设,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论文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探讨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在金融科技影响下所产生的问题,由此提出金融科技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金融科技与银行业更好地融合、改进银行业监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研究中,论文分析得出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集中度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金融科技在技术层面改变银行成本结构影响市场集中度;二是在业务功能层面通过改变产品模式影响市场集中度;三是通过机构层面新兴金融科技企业的进入影响银行机构市场份额分布。在此基础上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一是金融科技技术在银行业的创新发展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显着的正U型关系,即在前期金融科技繁荣发展初期,技术发展有降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效果,到后期开始逐步起到技术集中的作用,这之中监管加强也有一定的作用;二是金融科技的金融功能和机构发展对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显着负向作用,同时还有显着的业务异质性,即对存款业务的影响程度显着更大。在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影响研究中,本文分析得出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进入壁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金融科技在技术层面通过改变进入的成本结构来影响潜在进入者的壁垒;二是在业务层面通过银行业价值链分解改变潜在进入者面临的产品差异化壁垒。在实证检验中采用155家商业银行个体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一是金融科技通过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显着降低了银行业进入壁垒,银行业准入监管强度过高时会削弱金融科技功能层面创新发展对进入壁垒的降低作用,而监管强度较低时,这种削弱作用会逐渐消失;二是金融科技降低进入壁垒存在异质性,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在进入壁垒降低过程中受到冲击更大,所有银行存款业务受到的潜在竞争冲击也显着更大。在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影响研究中,本文以金融科技的功能层面为主要分析维度进行机制分析。金融科技以技术和企业为载体,通过功能层面对银行业市场中产品差异化产生影响。此处同样运用155家商业银行个体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科技通过功能层面的创新发展显着提升了银行机构本身的产品差异化水平,并且在不同种类银行间具有显着异质性,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增加水平显着更高,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进一步对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在金融科技多方位冲击下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是金融科技推动下银行业存在技术集中或垄断的可能性。二是金融科技在加剧银行业存款或“类存款”业务竞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竞争乱像。三是金融科技影响下,中小银行在竞争中普遍处于劣势地位。四是在监管方面存在银行业竞争性监管较为薄弱和监管内容有空白等问题。由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了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三维度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使得当前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变得更为系统。本文运用市场结构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经济学理论,重点构建了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技术、功能和机构三个层面出发探讨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同方面的影响机制。第二,专门研究并定量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并且采用的方法多为定性分析。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同方面的理论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模型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更加客观地认识并理解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第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具有新意。本文较有新意的研究结论可提炼总结为三方面:一是金融科技影响下银行业存在技术垄断的可能性;二是相对贷款业务,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存款业务领域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三是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过程中,中小银行受到的竞争冲击更大。结合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可发现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竞争性监管较为薄弱。本文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和问题,主要从金融科技和银行业的融合发展、中小银行转型、金融科技监管、银行业竞争性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岺菲[2](2020)在《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制》文中认为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属于睡眠呼吸机范畴,兼具单水平全自动压力模式和双水平压力模式,既可用于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等睡眠呼吸疾病,也可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呼吸支持治疗,是目前使用舒适度最高的家用呼吸机类型。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先进核心技术被国外主流公司垄断,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技术研究不够深入,较国外高端产品差距明显。因此,本文深入学习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技术要求和行业规范,选用性能卓越的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设计了一款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本文简述了当前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要点和创新点所在,并对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工作模式和基本原理做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以基于Cortex-M7内核的微控制器STM32F779IIT6为控制核心,搭配各功能模块完成硬件系统的搭建,并基于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完成整体软件设计,实现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具体功能。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新型微控制器内部潜能。本文依托新型微控制器丰富的外设资源搭建安全可靠的硬件系统,依托新型微控制器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研究并实现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各工作模式,设计并完成高实时性、高准确性的呼吸控制算法,依托新型微控制器提供的HAL库和图形化配置软件STM32CubeMX规范开发过程,大大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本文实现了安全可靠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硬件系统。将家用呼吸机硬件系统划分为三部分,在电源驱动部分搭建电源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为家用呼吸机供能并完成电机驱动。在主机控制部分完成微控制器和其他重要功能模块的连接,由微控制器统筹各功能模块实现具体功能。在湿化器控制部分设计湿化器测温加热电路和水位指示灯控制电路,实现湿化器水温测试和加热功能。本文深入研究了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核心控制算法和各工作模式特点,讲解了诸多核心算法的软件设计流程,并介绍了各工作模式的实现步骤。本文首先讲解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相关特点及移植过程,接着讲解各功能模块在操作系统中的软件设计方案。本文使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运行,实现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定压控制。本文采用对呼吸动作分阶段检测处理的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呼吸触发算法,并且在各呼吸阶段完成了呼吸参数的准确计算。本文通过划分报警等级,设计了一套带有优先级区分的监测报警系统,实现了家用呼吸机工作过程中各类事件报警,可确保呼吸机稳定安全地运行。本文设计并维护一个循环队列,实现了呼吸事件的记录和读取。本文基于ASL5000型主动模拟肺搭建了研究测试平台,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开发和测试。本文通过研究测试平台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课题研究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有压力控制稳定、呼吸参数误差小、呼吸触发准确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徐嘉贞[4](2020)在《3D打印技术在校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3D打印技术越发成熟,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校园课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有着较好的培养。本文以3D打印为切入点,介绍3D打印进校园的需求,分析3D打印进校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教育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熊风[5](2020)在《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技术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方兴未艾。然而,以往的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成为当下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中的痼疾。在此情境下,归纳现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归因,以期从源头上治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以优化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成为了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在其基础上阐明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相关概念,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表现归纳为“报道内容重复、报道用词失衡、报道角度异化、报道文不对题、意识形态渗透”等五个内容失范和“网络新闻边界失守、网络新闻信息过载、网络新闻失实、网络新闻敲诈、网络新闻侵权和媒介审判”等六个行为失范,并指出“平台对利益的崇拜、法律人力监管不力、媒介环境重构失衡和新闻从业者、用户媒介素养缺失”是引起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利益”这一研究假设,并将其拆分为“广告效益”和“注意力经济”两个维度的四个具体假设,搭建假设对照标准,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大数据爬虫采集了凤凰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三个PGC网络新闻平台和今日头条、界面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三个UGC网络新闻平台在2019年9月27日——2019年12月27日3个月内的新闻样本数据,分别利用Python和Gephi复杂语义网络分析软件对样本开展高频品牌词词频统计、高频词词频统计和高频词语义网络共现处理等分析工作,进而对照假设标准发现:第一,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中均存在有大量不符合规范的广告用以实现平台盈利,且两类平台的广告分布和表现均存在差异。第二,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报道主题内容丰富,失范现象普遍。两类平台中存在有报道失范行为的高频报道主题皆可以引起用户的注意力,并将之转化为流量帮助平台获益。两类平台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高频报道主题的内容倾向、对注意力的满足和失范表现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归纳研究结论,并紧扣“利益”这一核心,对政府、平台、用户、企业各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张帆[6](2020)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屡受遏制,特别是核心网络系统中用到的软、硬件产品大多受制于他国,这些产品中存在大量安全漏洞从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实践表明,力图通过技术发展与创新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产品中因漏洞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因为它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资本投入、经济治理以及运营策略等经济学内容。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分析网络安全问题的经济机理和内在动因,研究投资管理、信息激励等经济学行为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进而给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安全局势和社会建设发展现状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博弈等方法工具,围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经济学理论基础”“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以及“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等问题,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1.网络安全经济解析。从网络产品漏洞、网络企业以及国家网络公共治理的角度,结合传统经济学方法对网络安全经济动因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因为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激励不足导致了网络产品逆向选择问题、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和当前网络市场对网络安全需求不足,以及国家层面的私人供给不足,这些是导致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学科理论,基于拓扑机构观点,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节点内——网络节点间——整体网络”的网络安全治理结构框架。2.“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内”是指单个企业或个人等微观市场主体,“节点内”治理研究的是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治理策略。通过对企业网络平时防护和受到威胁时这两种情况逐一分析,构建“成本—收益”模型,研究“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如何根据网络威胁的类型进行最优化的安全措施投入策略,分析不同安全威胁类型以及企业自身安全措施投入对政府部门进行网络安全治理的影响,从而寻找同时满足整体网络安全性以及安全投入成本之间的最优策略。3.“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是指多个企业或个人等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节点间”治理研究的是交易主体市场行为的信息激励与治理策略。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重点研究网络“节点间”的信息激励问题,通过建立漏洞信息交易市场,研究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帮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真实情况。论述漏洞市场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通过构建漏洞信息的交易模型与补丁管理策略模型,将厂商和消费者综合考虑的方式,得出厂商漏洞发布周期与消费者漏洞升级周期的最优化协调管理策略。4.“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公共物品,由于私人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发挥职能,介入该公共物品市场,积极调配资源,搭建“整体网络”安全环境,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网络安全,完成网络安全经营属性的转换,对网络安全治理架构进行部署。首先以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开发为例,阐述网络安全的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不对称寡头产业投资博弈模型,考虑市场波动和紧急事件两类不确定性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对市场进行刻画,并给出安全责任与行为的管理策略。5.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综合全文研究成果,针对网络安全治理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网络安全的治理,实现“整体网络”安全。本文从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以及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
张堂云[7](2019)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WTO《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是WTO管辖的一项诸边贸易协议,由各缔约方自愿签署,旨在促进政府采购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入GPA是为了履行中国对WTO的承诺,自2007年年底向WTO提交加入GPA申请书以来,中国已提交了6份出价清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更是向世界宣告要“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GPA进程”。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用于保护国内经济。加入GPA将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提供入场券的同时,也意味着会面临政府采购信息泄密、政府采购市场被瓜分和政府采购功能削弱等安全威胁。伴随着加入GPA进程的加快,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国内外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研究略显单一,缺乏系统性,围绕加入GPA对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亟待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在深入阐释政府采购安全内涵以及政府采购安全维度、设计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剖析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尝试基于系统视角构建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保障机制。遵循“理论阐释——实证检验——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利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运行”的自行调研数据、全国层面、省层面及产业层面的宏观统计数据、WTO官方网站数据、OECD国民账户数据、中企联和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数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以及中国政府采购网站发布的资料等,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法律文本比较法、调研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和联立方程模型等方法,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界定了政府采购安全的内涵,阐释了政府采购安全构成及内在逻辑。在缕析安全和政府采购概念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政府采购安全界定为“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政府采购主体在实施政府采购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抵抗外来冲击,以确保政府采购功能目标能够不受侵害,并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客观状态”。政府采购安全的本质是对政府采购相关主体利益的维护,相关利益的多维诉求属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安全必须是一个涵盖多维目标的体系结构,在综合归纳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政府采购安全细分为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并对这种细分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对中国政府采购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全面考察中国政府采购的客观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全链条采购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市场层面,采购总规模持续增长,货物、服务和工程三类项目的采购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采购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建立了以招投标为主,包含竞争性谈判、询价等多元化的采购方式;在实践中,构建了反腐倡廉、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三,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程度进行了刻画,还分析了冲击形成的原因。政府采购安全评价在加入GPA前和加入GPA后是不一样的,加入GPA前是对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预测性评价,而加入GPA后是对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在加入GPA前,政府采购制度安全主要通过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与GPA规制在核心条款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进行刻画;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从名义开放程度、“本土偏好”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三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政府采购功能安全主要是通过GPA规制的政策空间与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排除来刻画。据此对加入GPA前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进行预测性评价发现,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在价值目标、基本原则、适应范围、采购方式和救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高、“本土偏好”程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GPA缔约方相差甚远。造成上述安全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存在差距、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受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中国的国货意识淡薄等。针对加入GPA后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国外供应商投诉率”等在内的13个三级指标,并根据专家评定基于AHP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第四,探索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梳理、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三种安全内在的逻辑关系,创新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囿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利用自行调研的微观数据,构建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对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机制及政府采购安全各维度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明晰的政府采购主体责任、健全的供应商约束机制和规范的政府采购流程,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度。(2)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情况的详细程度,对政府采购市场安全具有正向影响。(3)政府采购功能目标、实施细则、政策功能的责任部门设置及政策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均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产生明显正向影响。(4)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与制度安全、制度安全与功能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均存在双向联动关系,除了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外,其他均为正向影响。(5)三种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制度安全与政策功能安全存在双向正影响,但中部地区的影响要大于东西部地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市场安全对政策功能安全有正向影响,均不显着;西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正向影响,而东、中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5)针对是否列入GPA出价清单而言,列入GPA出价清单对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三者调节效应大于未列入GPA出价清单的地区。最后,构建集制度、市场和功能三位一体的政府采购安全保障体系。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加入GPA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结合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在借鉴GPA缔约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建议:在制度层面,需要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流程,争取参与国际采购规制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层面,需要调整出价策略,谨慎国有企业出价范围,积极参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积累国际采购经验,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政策功能层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整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恢复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政策功能。除此之外,政府采购安全保障还离不开国际化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邢战雷[8](2019)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文中认为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覆盖最广的消费品行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稳定出口规模、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等方面。自中国改革开发以来,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了高速发展、告别短缺、数量为本的发展阶段后,正进入以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为目标的中高速发展新阶段。不论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然而,轻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目前轻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处于“消费平稳、投资放缓、出口乏力、调整加速、分化明显”的“缓中趋稳”发展态势。中国轻工业由“大国”变为“强国”之任务仍然艰巨,发展中的矛盾、“痛点”和“栓塞”依然存在且日趋明显,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要实现轻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创新。而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普遍,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故此,基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创新驱动成为助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和“新引擎”,是轻工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绕不过的坎”,更是打开轻工业转型升级之门的“金钥匙”和“核心驱动”。论文以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研究主线,综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知识产权管理等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定量与定向相结合、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针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开展专门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一套“策略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轻工业宏观发展态势、显化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提高轻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知识产权驱动支撑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所述:(1)首次把知识产权引入中国轻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不少轻工企业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新活动,但轻工类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品仍然较少、较弱。加之目前从学者到政府到社会服务机构,并没有专门开展轻工业领域的专利技术盘点、诊断与布局,这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忽略的关键之一。为此,文章率先通过利用专业的IncoPat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设计规范的检索公式,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引入“专利地图”技术处理方法,从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运营情况、申请人类别、地区、排名情况、专利法律状态、子行业专利分布等维度,从轻工产业角度具体对中国轻工业领域的专利资产进行检索、数据挖掘和比较等计量分析,以期揭示轻工业领域的专利竞争格局、结构与发展动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仍然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和“栓塞”。(2)构建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体系和“G-CPU”驱动范式。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探讨和构建了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5Fs)体系,分别对战略管理能力、创造开发能力、协同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法律保护能力五个方面,详细分了其各自内涵、运作机制和注意事项;在“三螺旋”(Three-Helix)理论的基础上,将科技平台因素(例如:产业集群、特色区域、行业协会、专利联盟等)引入到传统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设计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四螺旋”(Four-Helix)驱动范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政府、科技平台、企业、高校四个主体视角出发,围绕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五个维度,引入“专利地图”“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先进理念,提出了中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策略组合”研究认为,G-CPU驱动范式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所在。。(3)探索创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贡献度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阐释知识产权与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贡献度,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轻工业创新能力评价,文章探索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轻工类高校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轻工产业发展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测算出中国轻工业固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知识产权投入的产出系数,并进一步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专利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八所轻工类高校为样本,从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强度、潜力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选取了 2006-2018年间的专利信息数据,开展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进而掌握了轻工类高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及其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投入对轻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投入,促进我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发展、工作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更是首次引入“专利地图”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状态及其结构进行了专业的检索分析,通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促进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构建了“四螺旋”模型,为中国轻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徐志扬[9](2019)在《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建立规范、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强化医疗设备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设备管理部门对医疗设备生命周期内的运行状态和效益情况的全方位监控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致力于利用智能手机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设计研发与当下医院设备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医疗设备移动管理系统,为医疗设备管理的日常工作起到一定帮助作用。本文设计的医疗设备移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应用平台,包括前端基于Android系统的客户端、后台Tomcat的服务器和MySQL数据库3个模块。通过分析主流APP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某三甲医院现有管理工作模式完成了应用平台的需求分析、客户端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后台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的搭建;第二部分为医疗设备运行监测,该部分通过在医疗设备上部署环境传感器,结合ESP8266芯片实现无线物联网传输,完成监测医疗设备的开关机运行状态、工作电流、环境温湿度、粉尘及液位等参数的功能。论文最后对管理系统整体及局部功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系统改进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扫码框架,在Android手机端实现院内设备快速扫码识别,使用MPAndroidChart实现数据图形化展示,满足实时、便捷的管理需求。(2)使用Volley框架及SQLite等技术实现离线数据缓存功能,克服了医院网络环境不稳定的现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3)在系统中使用ESP8266物联网芯片为核心配合多种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获取动态、真实的参数。使得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更加可靠,更加面向医疗设备本身。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充分利用Android手机、物联网技术和无线互联的优势,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便携性,并在各个环节的设计及开发过程中使用版本较新的控件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用户可以同过Android手机客户端进行医疗设备信息的查询、登记、工作统计、故障预判等工作,更好保障医疗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
陈玥[10](2019)在《忠诚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文中指出忠诚折扣经常被用作价格竞争的工具,经营者通过忠诚折扣吸引交易相对人与自己进行交易,交易相对人也可以从中获取较为优惠的价格,因此,忠诚折扣行为能为交易双方带来好处。此外,经营者通过忠诚折扣降低价格、分享利润,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是,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特别是当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时,忠诚折扣行为可能会限制市场竞争。在我国反垄断实践中,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已经在相关案件中对反竞争的忠诚折扣行为进行了规制。如何将作为正常商业行为的忠诚折扣行为与反竞争的忠诚折扣行为区分开来,一直是各国竞争执法当局或法院在执法或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忠诚折扣行为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学者们未对忠诚折扣行为的概念、性质达成一致意见,对忠诚折扣行为的认定标准、抗辩事由等也缺乏深入的探讨。从我国实践来看,在立法层面,现有法律规范未对忠诚折扣行为进行明文规定,忠诚折扣行为的性质具有模糊性;在执法层面,执法机关缺乏相关实践经验,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司法层面,我国法院尚未审理过涉及忠诚折扣行为的案件,司法认定标准还不明确。相较于我国,欧盟和美国在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理论研究和执法实践较为丰富,各自形成了一定的审查原则、规则和框架,借鉴欧美规制忠诚折扣行为的有益经验,对完善我国反垄断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完善忠诚折扣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过程中,我国应当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在立法层面,明确忠诚折扣行为的规制原则,明晰忠诚折扣行为的性质,明确忠诚折扣行为的抗辩事由,建立安全港制度;在执法、司法层面,辨别忠诚折扣与一般折扣,规范认定标准。
二、CPU市场垄断:危害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PU市场垄断:危害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与范畴界定 |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范畴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市场结构理论 |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理论 |
三、信息技术的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二、技术创新对银行业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
三、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三章 金融科技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发展 |
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变化 |
二、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变化 |
三、中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变化 |
第二节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 |
一、金融科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二、金融科技业务功能的发展 |
三、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 |
第三节 金融科技下中国银行业的创新发展 |
一、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技术创新的影响 |
二、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业务功能的影响 |
三、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组织机构的影响 |
第四章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要素 |
二、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
三、银行业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 |
四、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构成因素 |
第二节 金融科技的要素特征分析 |
一、金融科技的技术特征 |
二、金融科技的金融功能特征 |
三、金融科技的机构组织特征 |
第三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 |
第五章 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
第一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机制分析 |
第二节 金融科技的量化指标构建 |
一、金融科技量化的文献综述 |
二、金融科技的量化指标选取 |
第三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异质性分析 |
一、地区异质性分析 |
二、业务异质性分析 |
第六章 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影响 |
第一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进入壁垒的机制分析 |
一、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影响机制 |
二、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管制性进入壁垒的关系 |
第二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实证模型 |
一、银行业进入壁垒的衡量 |
二、模型设定 |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实证分析 |
一、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实证结果 |
二、银行准入监管在金融科技影响进入壁垒中的调节作用 |
三、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异质性分析 |
四、银行业进入壁垒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七章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
第一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机制分析 |
第二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实证模型 |
一、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衡量 |
二、模型设定 |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相关问题分析 |
一、研究结论 |
二、金融科技影响下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问题分析 |
三、金融科技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问题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金融科技影响下银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二、金融科技影响下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相关理论 |
2.1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简介 |
2.1.1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工作模式 |
2.1.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基本原理 |
2.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专业术语介绍 |
第3章 新型微控制器的介绍和使用 |
3.1 新型微控制器基本介绍 |
3.2 新型微控制器基本使用方法 |
3.2.1 HAL库的介绍和使用 |
3.2.2 STM32CubeMX软件的介绍和使用 |
第4章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硬件设计 |
4.1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硬件结构设计 |
4.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功能模块搭建 |
4.2.1 电源驱动部分 |
4.2.2 主机控制部分 |
4.2.3 湿化器控制部分 |
第5章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软件设计 |
5.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的使用 |
5.1.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介绍 |
5.1.2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的移植 |
5.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程序设计 |
5.2.1 呼吸机主程序设计 |
5.2.2 定压控制程序设计 |
5.2.3 呼吸触发算法程序设计 |
5.2.4 呼吸参数计算程序设计 |
5.2.5 监测报警系统程序设计 |
5.2.6 呼吸事件SOE程序设计 |
5.3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工作模式实现 |
5.3.1 CPAP模式实现 |
5.3.2 AUTO CPAP模式实现 |
5.3.3 S模式实现 |
5.3.4 T模式实现 |
5.3.5 ST模式实现 |
第6章 研究测试平台的搭建及测试 |
6.1 基于ASL5000型主动模拟肺的研究测试平台的搭建 |
6.1.1 ASL5000型主动模拟肺介绍 |
6.1.2 研究测试平台的搭建 |
6.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测试 |
6.2.1 呼吸参数误差测试 |
6.2.2 治疗压力测试 |
6.2.3 AUTO CPAP模式测试 |
6.2.4 ST模式测试 |
6.2.5 呼吸事件SOE记录测试 |
6.2.6 湿化器测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3D打印技术在校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技术进校园的需求分析 |
2 3D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动态 |
3 3D技术进校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4 3D打印技术进校园的应用 |
4.1 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
4.2 与美术学科相结合 |
4.3 与数学学科相结合 |
5 结语 |
(5)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1.4.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
2.1.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
2.1.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
2.2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
2.2.1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
2.2.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
2.3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
2.3.1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
2.3.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
2.4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
2.4.1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
2.4.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
2.5 研究述评 |
第3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及其表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网络新闻 |
3.1.2 媒介伦理 |
3.1.3 媒介失范 |
3.1.4 网络新闻媒介失范 |
3.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表现形式 |
3.2.1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内容失范 |
3.2.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行为失范 |
3.3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动因分析 |
3.3.1 媒体的利益崇拜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
3.3.2 媒介监管制度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
3.3.3 媒介环境重构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
3.3.4 媒介素养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验证性研究设计 |
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
4.2 研究假设 |
4.2.1 研究假设说明 |
4.2.2 论文研究假设 |
4.3 研究结果判断标准界定 |
4.3.1 “广告效益”判定参照标准 |
4.3.2 “注意力经济”判定参照标准 |
4.3.3 “利益”判定参照标准 |
4.4 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 |
4.4.1 数据来源 |
4.4.2 数据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实证分析 |
5.1 “广告效益”品牌词词频分析 |
5.1.1 P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
5.1.2 U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
5.2 “注意力经济”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
5.2.1 P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
5.2.2 U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
5.3 研究设计假设验证 |
5.3.1 “广告效益”假设验证 |
5.3.2 “注意力经济”假设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6.2.1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立法,收紧监管力度 |
6.2.2 网络新闻平台应加强自律,科学引导用户 |
6.2.3 网络新闻用户应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发挥用户监督职能 |
6.2.4 网络媒介投放企业应自觉约束自身的广告投放行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1.4.1 基本思路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 网络安全与漏洞治理 |
2.1.1 网络安全及其经济学的概念内涵 |
2.1.2 漏洞治理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命题 |
2.1.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三种类型:“节点内”、“节点间”与“整体网络” |
2.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 |
2.2.1 漏洞检测的技术方法困境 |
2.2.2 漏洞治理的安全需求困境 |
2.2.3 漏洞治理的投资激励困境 |
2.2.4 漏洞治理的信息激励困境 |
2.2.5 漏洞治理的政策制度困境 |
2.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基本内涵 |
2.3.2 “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
2.3.3 “节点间”双边市场交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
2.4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4.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
2.4.2 政府治理最优策略的纳什均衡分析 |
2.4.3 政府治理策略的帕累托最优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 |
3.1 微观市场主体网络漏洞平时防护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
3.1.1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相关问题描述 |
3.1.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
3.1.3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
3.1.4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绩效分析 |
3.2 微观市场主体漏洞威胁应对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
3.2.1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的相关问题描述 |
3.2.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
3.2.3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
3.2.5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绩效分析 |
3.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
3.3.1 漏洞治理投资优化的探索 |
3.3.2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分析 |
3.3.3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 |
4.1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经济学假设 |
4.1.1 企业交易决策经济动力分析 |
4.1.2 信号显示与网络漏洞甄别 |
4.1.3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分析 |
4.2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模型构建 |
4.2.1 相关假设 |
4.2.2 漏洞信息双交易市场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
4.3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的市场交易机制 |
4.3.1 网络漏洞信息的公开拍卖机制 |
4.3.2 网络漏洞信息发布时间的策略优化 |
4.3.3 网络漏洞补丁管理策略优化 |
4.4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交易的安全信号显示机制探讨 |
4.4.1 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分析 |
4.4.2 安全信号显示价值分析 |
4.4.3 安全信号的市场交易基础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治理策略 |
5.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职责 |
5.1.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 |
5.1.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职责 |
5.1.3 网络安全的有效供给 |
5.2 政府对自主创新网络安全企业的产业支撑分析 |
5.2.1 我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建设存在的短板 |
5.2.2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投资博弈模型 |
5.2.3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策略优化 |
5.3 网络安全漏洞的政府治理 |
5.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 |
5.3.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损失的财政补贴 |
5.3.3 政府对网络安全服务商的政策规制 |
5.3.4 政府对网络漏洞信息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优化网络安全治理的政策建议 |
6.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 |
6.1.1 把握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形成机理 |
6.1.2 警惕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负面价值 |
6.1.3 夯实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实践基础 |
6.2 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 |
6.2.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法规 |
6.2.2 创新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技术模式 |
6.2.3 搭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产业联盟 |
6.3 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 |
6.3.1 加强网络企业安全评估 |
6.3.2 落实网络安全行为管理 |
6.3.3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管理 |
6.4 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 |
6.4.1 搞好顶层设计,确保集中统一 |
6.4.2 搞好职责分配,确保定位准确 |
6.4.3 搞好军民融合,确保协同高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安全 |
二、GPA框架 |
三、政府采购 |
四、政府采购安全 |
第二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依据 |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理论 |
二、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理论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四、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
五、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
一、政府采购安全构成的理论阐释 |
二、政府采购安全的实现路径 |
三、政府采购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假说 |
一、政府采购制度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
二、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
三、政府采购功能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
四、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内在机理及假说 |
第二章 中国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与发展 |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演变历程 |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运行流程 |
三、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
四、全链条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 |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发展现状 |
一、政府采购市场规模 |
二、政府采购市场结构 |
三、政府采购的主要模式 |
四、政府采购的常用方式 |
五、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 |
第三节 中国政府采购功能现状及实践效果 |
一、政府采购资源配置功能效应 |
二、购买社会公平的政策功能效果 |
三、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功能实践 |
第三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制度安全冲击 |
一、政府采购目标价值的冲击 |
二、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的冲击 |
三、政府采购适应范围的冲击 |
四、政府采购方式的冲击 |
五、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冲击 |
第二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市场安全冲击 |
一、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 |
二、政府采购的“本土偏好”程度 |
三、中国与GPA缔约方国际竞争力比较 |
第三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政策功能安全冲击 |
一、GPA规制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界定 |
二、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安排 |
三、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维度与程度 |
四、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的典型案例 |
第四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原因 |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 |
二、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 |
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有限 |
四、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
五、政府采购国货意识谈薄 |
第四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开展问卷调查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
一、样本特征分析 |
二、问卷的统计性描述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一、基准模型设定 |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三、是否列入GPA清单的调节效应 |
四、联立方程实证检验 |
五、实证研究结论 |
第五章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
三、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 |
第二节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举措 |
一、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出价策略 |
二、以“国家安全”为由歧视其他国家产品 |
三、设置国际贸易隐形壁垒 |
四、GPA缔约方国政府采购市场实际开放程度 |
第三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践 |
一、GPA缔约方中央采购实体的作用分析 |
二、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
三、GPA缔约方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GPA缔约方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与制度体系 |
二、增强政府采购市场国际风险防范能力 |
三、注重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GPA规制的契合 |
第六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体系构建 |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目标定位 |
一、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 |
二、政府采购安全具体目标 |
第二节 构建开放式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
一、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 |
二、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
三、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
四、主动参与国际政府采购规制的制定 |
第三节 增强政府采购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
一、合理调整GPA出价清单策略 |
二、积极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
三、提升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
四、培育政府采购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现策略 |
一、以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行顶层设计 |
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施细则 |
三、设置“国货标准”等隐形贸易壁垒 |
四、恢复实施技术创新政策功能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
致谢 |
(8)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转型升级 |
2.1.2 知识产权 |
2.1.3 知识产权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三螺旋理论 |
2.2.4 专利地图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动态 |
2.3.2 国外研究动态 |
2.3.3 研究综评 |
3 知识产权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辨析 |
3.1 机理分析 |
3.2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 |
3.3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 |
3.3.1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3.3.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
3.4 基于四螺旋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G-CPU”驱动范式 |
3.4.1 范式构建 |
3.4.2 特征描述 |
3.4.3 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
4.1 中国轻工行业发展轨迹与政策梳理 |
4.1.1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
4.1.2 轻工业联合会的政策与实践 |
4.1.3 部委间的协同与支撑 |
4.2 基于中轻景气指数的轻工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
4.2.1 总体景气指数 |
4.2.2 工业增加值增速 |
4.2.3 主营业务收入 |
4.2.4 商品出口 |
4.2.5 效益水平 |
4.3 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实践成效 |
4.3.1 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
4.3.2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 |
4.3.3 轻工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
4.3.4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支撑功能日益明显 |
4.3.5 轻工业知识产权呈现明显阶梯式进步 |
4.3.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重点子行业转型效果明显 |
4.4 轻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4.1 轻工业增长缓慢,下行压力较大 |
4.4.2 国际贸易摩擦严重,出口形势严峻 |
4.4.3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 |
4.4.4 行业运行分化较大,企业效益不佳 |
4.5 本章小结 |
5 知识产权驱动轻工业转型升级效应的度量与困境剖析 |
5.1 基于“Patent-Map”的中国轻工业专利状态分析 |
5.1.1 轻工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态势分析 |
5.1.2 轻工业专利运营情况 |
5.1.3 轻工业专利申请人结构分析 |
5.1.4 轻工业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
5.1.5 轻工业专利除本土外技术原创国家/地区分布 |
5.1.6 轻工业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5.1.7 轻工业子行业专利分布比例 |
5.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5.2.1 模型与方法 |
5.2.2 指标与数据 |
5.2.3 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 |
5.3 专利视角下的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5.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5.3.2 数据分析 |
5.3.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5.3.4 结论及特征分析 |
5.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困境 |
5.4.1 战略意识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
5.4.2 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5.4.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权利失效流失严重 |
5.4.4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转型升级 |
5.4.5 子行业与地区知识产权创造不平衡 |
5.5 本章小结 |
6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驱动力构建 |
6.1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 |
6.2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 |
6.2.1 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工作机制 |
6.2.2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提升过程机理分析 |
6.2.3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
6.3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
6.3.1 “五环”模型构建 |
6.3.2 “动力火车”模型及工作机制 |
6.3.3 支撑要素 |
6.4 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
6.4.1 基本模式 |
6.4.2 影响因素 |
6.4.3 系统模型及工作机制 |
6.5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 |
6.5.1 服务体系 |
6.5.2 工作机制 |
6.6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
6.7 本章小结 |
7 基于“G-CPU”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 |
7.1 政府驱动路径 |
7.1.1 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引领作用 |
7.1.2 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 |
7.1.3 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
7.1.4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7.1.5 建立全方位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
7.2 企业驱动路径 |
7.2.1 实施轻工业专利导航和战略布局 |
7.2.2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 |
7.2.3 创新轻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
7.2.4 提升轻工企业质押融资信用水平 |
7.3 科技平台驱动路径 |
7.3.1 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联盟 |
7.3.2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
7.3.3 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综合效应 |
7.3.4 抓好重点服务平台建设 |
7.3.5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能力 |
7.4 高校驱动路径 |
7.4.1 强化政策激励与导引功效 |
7.4.2 制订专利战略规划和布局 |
7.4.3 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 |
7.4.4 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新模式 |
7.4.5 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和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 |
附录2 中国轻工业经济指数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导师课题、主持课题与获奖 |
(9)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GL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背景及需求分类 |
2.2 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
2.3 应用平台需求分析 |
2.3.1 应用平台的设计目标 |
2.3.2 应用平台的设计特性 |
2.3.3 应用平台具体需求分析 |
2.4 医疗设备运行监测需求分析 |
2.4.1 设备监测的设计目标 |
2.4.2 设备监测的设计特性 |
2.4.3 设备监测需求分析 |
2.5 相关技术介绍 |
2.5.1 Java语言 |
2.5.2 Android操作系统 |
2.5.3 Tomcat服务器概述 |
2.5.4 MySQL数据库 |
2.5.5 物联网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Android客户端框架 |
3.1.1 MVC框架 |
3.1.2 客户端主体结构 |
3.2 Android客户端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工作管理模块 |
3.2.2 系统设置模块 |
3.2.3 用户登录身份验证模块 |
3.2.4 查询模块 |
3.2.5 扫码识别模块 |
3.2.6 网络传输模块 |
3.2.7 数据缓存模块 |
3.2.8 数据可视化模块 |
3.3 应用平台服务器Servlet的设计与实现 |
3.4 应用平台数据库设计及实现 |
3.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4.2 概念结构、逻辑结构设计 |
3.4.3 数据表单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设备运行监测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1 设备运行监测框架 |
4.1.1 运行监测框架 |
4.1.2 单个监测模块功能设计 |
4.2 基于Esp8266的NodeMCU |
4.3 设备运行监测的硬件搭建 |
4.3.1 开机状态及运行电流检测模块 |
4.3.2 环境温湿度监测模块 |
4.3.3 环境粉尘监测模块 |
4.3.4 环境液体监测模块 |
4.3.5 环境气体监测模块 |
4.4 监测数据在Android客户端的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及目的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客户端登录功能测试 |
5.2.2 网络通信功能测试 |
5.2.3 查询功能测试 |
5.2.4 扫码快速识别功能测试 |
5.2.5 数据离线缓存功能测试 |
5.2.6 维修记录功能测试 |
5.2.7 系统设置模块测试 |
5.2.8 重点设备开机率及环境功能测试 |
5.3 客户端性能测试 |
5.3.1 CPU测试 |
5.3.2 网络测试 |
5.3.3 内存测试 |
5.4 跟踪测试数据分析 |
5.4.1 人员跟踪测试数据分析 |
5.4.2 设备跟踪测试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忠诚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忠诚折扣行为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忠诚折扣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
一、忠诚折扣的概念 |
二、忠诚折扣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二节 忠诚折扣行为的特征及其性质 |
一、忠诚折扣行为的特征 |
二、忠诚折扣行为与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辨析 |
三、忠诚折扣行为的性质 |
第三节 忠诚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路径 |
一、界定忠诚折扣行为的相关市场 |
二、确定经营者具备市场支配地位 |
三、确认经营者存在忠诚折扣行为 |
四、经营者实施忠诚折扣行为无合理的抗辩事由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一节 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规制原则 |
一、欧盟从本身违法原则至合理原则 |
二、美国忠诚折扣行为的合理原则 |
第二节 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认定标准 |
一、欧盟忠诚折扣行为的认定标准 |
二、美国掠夺性定价的认定标准 |
第三节 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抗辩事由及安全港制度 |
一、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抗辩事由 |
二、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安全港制度 |
第四节 欧美忠诚折扣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启示 |
一、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规制原则对我国的启示 |
二、欧美忠诚折扣行为的认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三、欧美抗辩事由及安全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忠诚折扣行为的规制实践及其评析 |
第一节 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立法规制现状及其评析 |
一、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立法现状 |
二、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立法现状评析 |
第二节 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执法、司法实践及其评析 |
一、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执法、司法实践——以利乐案为例 |
二、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执法、司法实践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立法完善 |
一、明确忠诚折扣行为的规制原则 |
二、明晰忠诚折扣行为的性质 |
三、明确忠诚折扣行为的抗辩事由 |
四、建立忠诚折扣行为的安全港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忠诚折扣行为规制的执法与司法完善 |
一、区分忠诚折扣行为与一般折扣 |
二、完善忠诚折扣行为的认定标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CPU市场垄断:危害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D]. 戚瀚英.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2]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制[D]. 王岺菲. 山东大学, 2020(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3D打印技术在校园的应用[J]. 徐嘉贞. 数码世界, 2020(04)
- [5]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D]. 熊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 张帆.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7]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D]. 张堂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D]. 邢战雷.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D]. 徐志扬.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忠诚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D]. 陈玥. 厦门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