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敌杀死和杀灭菊酯对红脉穗螟毒杀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秀利,宋薇薇,唐庆华,牛晓庆,李朝绪,钟宝珠,吕朝军,黄山春,覃伟权[1](2021)在《槟榔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槟榔是一种重要的热带药用植物,也是海南省第二大经济作物。病虫害是制约槟榔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近年来,槟榔病虫害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槟榔8种主要病害和5种主要虫害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提出研究问题与展望,以期为科研人员和种植户提供参考。
钟宝珠,孙晓东,吕朝军,李朝绪,覃伟权[2](2021)在《分离自红棕象甲虫尸上的绿僵菌菌株鉴定及其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文中研究说明红脉穗螟是海南省椰子、槟榔等作物的重要害虫,已引起了严重为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自死亡的红棕象甲虫分离得到一株绿僵菌菌株Red-3,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并测试了其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通过DNA提取、ITS序列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为555 bp,经比对后发现该菌株与绿僵菌相似度达99%。实验室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14 d,在孢子含量为1×104个/mL条件下对红脉穗螟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为62%;在1×108个/mL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98.89%,LT50为2.27 d。本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菌株Red-3对红脉穗螟具有一定的致病力,具有应用于红脉穗螟生物防治的潜力。
吕朝军,钟宝珠,覃伟权,李朝绪,阎伟,韩民光[3](2020)在《不同繁育器材对褐带卷蛾茧蜂繁育效果比较》文中提出为提高以大蜡螟为替代寄主繁育棕榈害虫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的增殖效果,比较了100目管、60目管、透明网盒、顶透瓶和透气离心管5种繁育器材对褐带卷蛾茧蜂的室内繁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器材均可进行褐带卷蛾茧蜂的繁育,但繁育效果存在差异,其中60目管寄生效果较佳,表现在寄主被成功寄生率相对较高,平均达到80%,单头雌蜂产蜂数最高,平均为24.13头,被成功寄生的寄主单头出蜂率亦最高,为30.11头,其次为100目管、透明网盒、顶透瓶,而透气离心管饲养效果较差。
吕朝军,钟宝珠,钱军,苟志辉,孙晓东,覃伟权[4](2014)在《绿僵菌野生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致病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测定不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野生菌株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幼虫的致病能力,旨在获得对该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生防菌株,以期为红脉穗螟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物资源。结果表明,G2和G3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表现出较高致病力,在1.0×108孢子/m L浓度下,两个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32%和80.34%,LT50分别为4.77 d、6.18 d;田间试验表明,G2和G3菌株在1.0×1010孢子/m L浓度下,药后7 d可使红脉穗螟的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73.72%和68.71%,表明这两株菌株在红脉穗螟生物防治中是极具有应用潜力的生防真菌。
吕朝军,钟宝珠,田密,钱军,苟志辉,覃伟权[5](2013)在《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致死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各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 mg·L-1和3.7524.78 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 mg·L-1和11.4125.25 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剂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的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吕朝军,钟宝珠,钱军,苟志辉,覃伟权[6](2013)在《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红脉穗螟是槟榔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日愈严重。【方法】采用饲喂法、浸卵法研究了烟碱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生物活性及对卵、幼虫、蛹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烟碱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出生物活性,且随着龄期的增大,红脉穗螟幼虫对烟碱的敏感性呈现降低的趋势;烟碱对红脉穗螟5龄幼虫的LC25、LC50、LC90分别为5.13、20.69、292.10 mg·L-1,同时烟碱可延长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经不同浓度烟碱处理后,卵的孵化率大大降低,且初孵幼虫存活率也受到影响,部分幼虫无法成功转至2龄;同一卵龄中,LC25和LC50处理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差异,且显着高于LC90处理组。不同浓度烟碱处理后的红脉穗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显着降低,其中以LC90处理组影响最大,化蛹率和羽化率仅为18.89%和15.56%,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与意义】烟碱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对红脉穗螟的发育和存活均表现出生物活性,可作为该虫防治的备选药剂。
孙山贵,张伟[7](2012)在《槟榔红脉穗螟的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简要综述了红脉穗螟寄主及分布、生物学特性、成灾原因、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研究,以期为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参考。
甘炳春,周亚奎,杨新全,黄良明[8](2011)在《人工饲养的红脉穗螟繁殖扁股小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为寄主,室内繁殖扁股小蜂,观察扁股小蜂寄生和繁殖能力,评价人工大量繁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幼虫发育速度、幼虫平均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平均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达到或优于天然饲料,可替代天然饲料大量饲养寄主。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寄主被寄生率达97.19%。在26.0±0.5℃时,扁股小蜂完成一个世代仅需约13 d,成蜂产卵率达95.05%,单雌平均产卵量为35.25粒。2日龄蜂蛹在8.0±0.5℃条件下贮藏2周,其羽化率为91.57%,产卵量为30.74粒,成虫寿命为11.05 d。可实现扁股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
甘炳春,黄良明,陈旭玉,杨新全,刘丽风[9](2010)在《红脉穗螟天敌—扁股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天敌—扁股小蜂[Elasmus sp.]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成蜂大部分在夜间羽化,雌雄蜂羽化高峰期分别为1:0003:00和23:001:00;雌雄性比为1:1.2;雌蜂羽化当天就可交尾产卵,该蜂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未交尾雌蜂繁殖的子代均为雄性;在(26±0.5)℃和75%±5%相对湿度条件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0.9、4.2和7.2天;成虫以蜂蜜为补充营养可延长其寿命。
甘炳春,林一鸣,邢贞杰,黄良明[10](2009)在《红脉穗螟成虫行为习性的观察研究》文中指出在实验室内观察研究了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成虫的行为习性,结果表明:成虫大部分羽化于晚上20:00—次日5:00,高峰时段为20:00~22:00;雌雄成虫在1~5日龄均可交配,羽化后次晚为高峰期;成虫一天中的交配发生于20:00—6:00,高峰期为1:00—3:00;成虫交配持续时间15~130min,平均83.53min;成虫在夜间产卵,平均单雌产卵429粒;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2.13天和11.45天。
二、敌杀死和杀灭菊酯对红脉穗螟毒杀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敌杀死和杀灭菊酯对红脉穗螟毒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槟榔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槟榔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 |
1.1 槟榔黄化病 |
1.1.1 发生与危害 |
1.1.2 症状 |
1.1.3 病原 |
1.1.4 综合防治 |
1.2 槟榔黄叶病毒病 |
1.2.1 发生与危害 |
1.2.2 症状 |
1.2.3病原 |
1.2.4 综合防治 |
1.3 槟榔坏死梭斑病毒病 |
1.3.1 发生与危害 |
1.3.2症状 |
1.3.3病原 |
1.3.4 综合防治 |
1.4 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 |
1.4.1 发生与危害 |
1.4.2 症状 |
1.4.3 病原 |
1.4.4 综合防控 |
1.5 槟榔炭疽病 |
1.5.1 发生与危害 |
1.5.2 症状 |
1.5.3 病原 |
1.5.4 综合防治 |
1.6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 |
1.6.1 发生与危害 |
1.6.2症状 |
1.6.3 病原 |
1.6.4 综合防治 |
1.7 槟榔细菌性叶斑病 |
1.7.1 发生与危害 |
1.7.2 症状 |
1.7.3 病原 |
1.7.4 综合防治 |
1.8 槟榔根腐病 |
1.8.1 发生与危害 |
1.8.2 症状 |
1.8.3 病原 |
1.8.4综合防治 |
2 槟榔主要虫害研究进展 |
2.1 椰心叶甲 |
2.1.1 发生与危害 |
2.1.2 危害特征 |
2.1.3 形态特征 |
2.1.4 综合防治 |
2.2 红脉穗螟 |
2.2.1 发生与危害 |
2.2.2 危害特征 |
2.2.3形态特征 |
2.2.4 综合防治 |
2.3 红棕象甲 |
2.3.1 发生与危害 |
2.3.2 危害特征 |
2.3.3 形态特征 |
2.3.4 综合防治 |
2.4 黑刺粉虱 |
2.4.1 发生与危害 |
2.4.2 危害特征 |
2.4.3 形态特征 |
2.4.4 综合防治 |
2.5 椰圆蚧 |
2.5.1 发生与危害 |
2.5.2 危害特征 |
2.5.3 形态特征 |
2.5.4综合防治 |
3 问题与展望 |
3.1 槟榔病虫害研究主要问题 |
3.2 展望 |
(2)分离自红棕象甲虫尸上的绿僵菌菌株鉴定及其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菌株分离 |
1.2 DNA提取和测序 |
1.3 菌株Red-3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2.2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 |
2.3 菌株Red-3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致病力 |
3 讨论与结论 |
(3)不同繁育器材对褐带卷蛾茧蜂繁育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养器材中寄主被寄生率比较 |
2.2 饲养器材对寄生蜂单雌出蜂数影响 |
2.3 饲养器材对寄主产蜂效果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绿僵菌野生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致病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绿僵菌的分离鉴定 |
1.2 绿僵菌对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研究 |
1.2.1 红脉穗螟幼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1.2.2 绿僵菌不同浓度孢子液对红脉穗螟幼虫的毒力测定 |
1.3 绿僵菌对红脉穗螟田间防治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脉穗螟幼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2.2 绿僵菌G2、G3菌株不同浓度孢子液对红脉穗螟幼虫的毒力测定 |
2.3 红脉穗螟幼虫染病的组织生理变化观察 |
2.4 绿僵菌田间使用对红脉穗螟的控制作用 |
3 讨论 |
(5)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药膜法处理 |
1.2.2 浸叶饲喂法处理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膜法处理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触杀作用 |
2.2 浸叶饲喂法处理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胃毒作用 |
3 小结与讨论 |
(6)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烟碱对红脉穗螟幼虫的生物活性 |
1.2.2 烟碱对红脉穗螟卵孵化和初孵幼虫存活的影响 |
1.2.3 烟碱对红脉穗螟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1.2.4 烟碱对红脉穗螟幼虫化蛹及成虫羽化的影响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碱对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 |
2.2 烟碱对红脉穗螟卵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2.3 烟碱对红脉穗螟幼虫和蛹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 烟碱对红脉穗螟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槟榔红脉穗螟的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寄主及分布 |
2 生物学特性 |
2.1 生活史 |
2.2 生活习性 |
2.3 危害特征 |
3 成灾原因 |
3.1 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 单一化种植 |
3.2 槟榔品种抗虫性普遍较差 |
3.3 警惕性不够, 错过防治适期 |
4 防治措施 |
4.1 营林措施 |
4.2 化学防治 |
4.3 生物防治 |
(9)红脉穗螟天敌—扁股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虫源 |
1.3 观察方法 |
1.3.1 成蜂羽化节律和活动习性观察 |
1.3.2 成蜂求偶交尾习性观察 |
1.3.3 成蜂产卵习性观察 |
1.3.4 发育历期观察 |
1.3.5 成蜂寿命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成蜂的羽化节律和活动习性 |
2.2 成蜂的求偶和交尾习性 |
2.3 成蜂的产卵习性和生殖类型 |
2.4 单个寄主寄生蜂蛹数与重量 |
2.5 各虫态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 |
3 小结与讨论 |
(10)红脉穗螟成虫行为习性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供试虫源及饲养方法 |
1.3 观察方法 |
1.3.1 羽化规律观察 |
1.3.2 求偶与交配习性的观察 |
1.3.3 成虫产卵规律的观察 |
1.3.4成虫寿命的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雄成虫羽化节律与性比 |
2.2 成虫交配行为及其节律 |
2.3 成虫产卵习性 |
2.4 成虫寿命 |
3 小结与讨论 |
四、敌杀死和杀灭菊酯对红脉穗螟毒杀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槟榔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J]. 孟秀利,宋薇薇,唐庆华,牛晓庆,李朝绪,钟宝珠,吕朝军,黄山春,覃伟权.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 [2]分离自红棕象甲虫尸上的绿僵菌菌株鉴定及其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J]. 钟宝珠,孙晓东,吕朝军,李朝绪,覃伟权. 中国植保导刊, 2021(07)
- [3]不同繁育器材对褐带卷蛾茧蜂繁育效果比较[J]. 吕朝军,钟宝珠,覃伟权,李朝绪,阎伟,韩民光.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3)
- [4]绿僵菌野生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致病效果研究[J]. 吕朝军,钟宝珠,钱军,苟志辉,孙晓东,覃伟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6)
- [5]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致死效应[J]. 吕朝军,钟宝珠,田密,钱军,苟志辉,覃伟权. 生物安全学报, 2013(04)
- [6]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J]. 吕朝军,钟宝珠,钱军,苟志辉,覃伟权. 生物安全学报, 2013(03)
- [7]槟榔红脉穗螟的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J]. 孙山贵,张伟. 热带林业, 2012(04)
- [8]人工饲养的红脉穗螟繁殖扁股小蜂的研究[J]. 甘炳春,周亚奎,杨新全,黄良明. 江西农业学报, 2011(02)
- [9]红脉穗螟天敌—扁股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甘炳春,黄良明,陈旭玉,杨新全,刘丽风.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5)
- [10]红脉穗螟成虫行为习性的观察研究[J]. 甘炳春,林一鸣,邢贞杰,黄良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