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HIV-1 药物恩曲他滨

抗 HIV-1 药物恩曲他滨

一、抗HIV-1药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艳,于浩,周洋,蔡晧东,江宇泳[1](2021)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对血脂的影响。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31日), 收集采用TAF(试验组)和TDF(对照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血脂异常的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效应值为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1项RCT, 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4项(HBV亚组), 治疗艾滋病的研究7项(HIV亚组), 质量评价结果均为低偏倚风险。11项RCT共涉及患者11 888例, 试验组6 273例, 对照组5 6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3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LDL-C和T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2.9%(157/5 347)比0.8%(37/4 727), RR=3.39, 95%CI:2.35~4.89, P<0.001;TC:0.7%(36/4 880)比0.1%(6/4 397), RR=4.25, 95%CI:1.91~9.45, P<0.001;TG:0.5%(16/3 157)比0.3%(8/3 102), RR=1.83, 95%CI:0.81~4.15, P=0.140]。对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LDL-C升高值(14.00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4.00 mg/d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TAF可明显升高LDL-C和TC水平。

陈本川[2](2021)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新药——卡波拉韦及其复方长效注射液》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侵袭人体免疫系统的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HIV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发布的公告指出:自1981年确认艾滋病的病原体HIV,迄今,已经夺走了近3300万人的生命。国际社会为应对艾滋病作出了协调一致的努力,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世界医药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潜心研究,已获得6大类抗HIV新药,近50多种有效的治疗感染HIV新药的单方或复方制剂,有利于开展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随着获得有效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HIV感染及其伴随的机会感染的措施越来越多,艾滋病毒感染已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可治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使HIV携带者能够过上长寿健康的生活。据WHO报告,截至2019年底,估计全球还有3800万人感染HIV。在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该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包括降低服药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耐药突变等。目前,离实现全球终结HIV感染的愿景尚有一段较长的距离,顺应UNAIDS的号召,仍需要全世界各国领导者、医药科技工作者和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为实现此项远大的愿景,各尽所能地付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从事疫苗研发的医药研究学者,虽然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但至今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事新药研发的学者在既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在已开发高效低毒的新类型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中,应着眼于长效、低耐药性和价廉的抗HIV新品种,使广大患者减少用药量,减轻经济负担。在已开发的6大类新药中,HIV整合酶链转移抑制药是最有潜力的品种之一,人体细胞中无相应的整合酶,其抑制药在HIV复制过程中,能阻断催化病毒DNA与宿主染色体DNA的整合,减轻新药研发的干扰,成为抑制HIV的新靶点。截至2020年底已批准上市4个品种,单药使用疗效不佳,易产生耐药性,若与核苷或非核苷类逆转酶抑制药及蛋白酶抑制药组成多种复方制剂,可发挥强有力抗HIV活性新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控股,美国辉瑞大药厂和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持股的ViiV医疗保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抗HIV/AIDS新药研发的公司,近期推出HIV整合酶抑制药卡波拉韦(cabotegravir, CAV)及其与美国强生制药公司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利匹韦林(rilpivirine, RPV)组合成为长效复方制剂。每月或隔月肌内注射一次CAV与RPV混悬缓释注射液,能达到长效抑制HIV复制的疗效。2019年7月3日和2019年7月30日ViiV医疗保健公司分别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出每月注射一次的复方新药上市申请(NDA)。2020年1月10日该公司收到FDA长效复方制剂的完整回复函,2020年11月18日ViiV公司获得FDA突破性治疗的指定,给以优先评审的待遇。2020年10月21日欧洲、中东、非洲三地区(EMEA)的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对于复方长效制剂给予积极评价,建议批准上市。2021年1月13日和2021年1月21日,首个长效注射治疗HIV新药分别被美国和欧盟批准上市。商品名均为Vocabria?。该复方新制剂预防HIV感染的活性比恩曲他滨(FTC)与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的复方抑制剂(商品名Truvada?)的有效性高89%,95%CI(68,96)%。此前,加拿大卫生厅于2020年9月9日首先批准长效复方注射液上市。2021年2月24日,ViiV医疗保健公司向美国FDA提交补充新药申请(sNDA),要求扩大卡波拉韦长效复方制剂的使用范围,允许隔月一次,肌内注射CAB复方制剂,以稳定的方案治疗成年人HIV感染。何时批准上市尚待定。该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整合酶链转移新抑制药——卡波拉韦(cabotegravir)及其长效复方缓释肌内注射液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刘安,王茜,叶江竹,孙丽君[3](2021)在《暴露前预防:探索适合中国的HIV预防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暴露前预防(PrEP)是国际指南推荐预防HIV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9年,恩曲他滨联合丙酚替诺福韦(F/TAF)在美国获批成为继恩曲他滨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F/TDF)后,第二个可用于PrEP的药物。本文结合最新国际指南、PrEP临床研究数据和我国实际情况,讨论PrEP在我国临床运用中的考量和挑战,并对提高PrEP认知、可及性、可负担性及用药依从性提出具体建议。

高萍[4](2020)在《新型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AIDS)主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将针对病毒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三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不能将艾滋病毒彻底从患者体内清除,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这就带来了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不断研发新型的抗艾滋病药物来拓展其临床治疗方案。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将病毒RNA逆转录为双链DNA,在HIV-1的复制周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抗艾滋病药物研发的优选靶点之一。根据其结构功能的不同,RT可以分为聚合酶结构域和RNase H结构域两个部分。目前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均作用于聚合酶活性位点,可分为核苷/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t)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t)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两类,其中 NNRTIs 凭借其高活低毒、选择性强等优点成为HAART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NNRTIs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严重毒副作用、日益猖獗的耐药毒株以及药代动力学性质不佳等问题使其疗效大打折扣。因此,亟需研发作用于新结合位点或具有新结构类型的具有更高基因屏障和更佳药代动力学性质的高效低毒HIV-1 NNRTIs。作为RT的另一重要结构域,RNaseH选择性降解RNA/DNA杂合链中的RNA链,在HIV-1逆转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非常有前景的药物设计新靶标。尽管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了结构多样的RNaseH抑制剂,但大多数存在靶点活性较低、细胞水平抗病毒活性差且毒性较大等缺点,致使目前该类抑制剂均止步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高特异性、高细胞活性及高安全性的新型HIV-1 RNase H抑制剂。RNase H作为金属蛋白,使得对于RNase H抑制剂的分子模拟研究存在局限性,这为基于靶点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与RNase H同属于核苷酸转移酶超家族、活性中心结构极为相似的HIV-1整合酶目前已有4个催化活性位点抑制剂经美国FDA批准用于HIV-1的治疗。整合酶(IN)和RNase H的家族同源性、结构相似性、功能连续性以及双二价金属离子介导的酶催化机制为研发IN/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提供了启示。新型含羟基的氮杂环类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以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为特征的高效抗逆转录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着降低艾滋病患者体内的HIV-1病毒载量,减缓病程发展,但多重药物疗法用药量极大,毒副作用严重且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病人的依从性差。因此,多靶点HIV-1抑制剂已成为目前抗艾滋病药物研发的新热点。优势结构是指多种受体的配体分子中的共有结构或者可以衍生出对多种受体均具有高亲和活性的配体的分子骨架,一般具有类药性好、设计灵活性高、合成简便易得等特点,备受药物化学家的青睐。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于新型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应综合考虑配体的优势结构和药物靶点的需求,一方面,靶标与配体的结合模式以及现有抑制剂的药效团特征为新型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基于优势结构与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相辅相成。本章在靶标结构与现有药效团模型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结构的中导向作用,在分子杂合、骨架跃迁等药化策略的指导下,设计并合成了羟基喹哇啉类和吡啶骈嘧啶酮类两大系列新型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并对其进行了酶活及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活性结果表明,羟基喹唑啉类化合物ⅡA-6A~6B系列均为有效的HIV-1 RNase H抑制剂,IC50值在0.41~20.1 μM之间。其中化合物HA-6B-4活性最高,IC50值为 0.41 μM,是阳性对照β-thujaplicinol(IC50=1.98μμM)的 5 倍,同时该化合物也表现出优异的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活性,其IC50为0.85 μM,低于阳性对照Raltegravir(IC50=71 nM)。尽管该类目标化合物对HIV-1 RNase H和HIV-1 IN链转移活性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但遗憾的是,它们却未能按预期表现出良好的细胞水平抗HIV活性。尽管如此,该类化合物细胞毒性极低,优于对阳性照药Raltegravir。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结果解释了该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酶抑制活性却未在细胞水平表现预期活性的原因,提示我们在后续的修饰中在考虑化合物与靶标亲和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透膜性的改善,以提高发现高效抗HIV-1活性的抑制剂的几率。在吡啶骈嘧啶酮系列化合物中,除ⅡB-9-2和ⅡB-9-9外,其余Ⅱ系列化合物均为有效的HIV-1 RNase H抑制剂,IC50值在0.50~4.92 μM之间。其中化合物 ⅡB-9-3、ⅡB-9-4、ⅡB-9-5和ⅡB-9-对 HIV-1 RNase H 抑制活性均超过阳性对照β-thujaplμcμn(IC50=1.98μ]M),11B-9-4在该系列中活性最高,IC50值为0.50μM,是阳性对照β-thuj aplicinol的4倍。在8个目标化合物中,有4个化合物表现出了细胞水平的抗HIV-1活性,其中活性最佳的化合物为ⅡB-9-4,其对HIV-1的EC50值为14.69 μM,值得注意的是,该化合物同时也是HIV-1 RNase H抑制活性最高的化合物。此外,该化合物对HIV-2毒株的抑制活性(EC50值为21.00μM)与抗HIV-1活性几乎相当。由于该系列化合物极性较大且溶解性较差使得分离较为困难,因此所得目标化合物数目较少,无法全面探讨构效关系,但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新型吲哚芳砚类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目前上市的用于治疗-HIV-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已不容忽视,本章在吲哚芳基砜的结构基础上,将精准靶向突变后氨基酸和增强与保守氨酸作用力两种策略应用于解决突变导致的耐药性问题当中。首先,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评价了通过引入共价基团特异性靶向Y181C突变残基ⅢA系列的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ⅢA-7在酶水平测试中对Y181C IC50为18.2μM,较未引入共价基团的阳性对照(IC50=75.2μM)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逆转录酶复合物MALDI-TOF质谱分析,证实其作用模式确实为共价型Y181C抑制剂。随后在吲哚芳基砜的结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靶向保守氨基酸W229的非共价型化合物,虽然该类化合物活性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引入含π体系的苄基的部分化合物在细胞活性测试中对HIV-1 Y181C的抑制活性相比野生型未见明显下降,而适当的取代基引入使对化合物的抗Y181C型HIV-1活性大幅度提高,甚至部分衍生物对Y181C型HIV-1的活性反超野生型活性,这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们通过引入基团增加化合物与保守氨基酸的相互作用来抵抗Y181C耐药的设计理念的合理性。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ⅢB-7R-10,其对野生型HIV-1活性EC50为1.25 μM,是阳性对照拉米夫定的2.6倍,值得注意的是该化合物对Y181位突变的耐药株Y181C的抑制活性EC50为0.67 μM,约为其野生株抑制活性的两倍,是拉米夫定的3.7倍,奈韦拉平的11倍。以上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共价结合精准靶向突变后的半胱氨酸和增强与保守氨酸W229作用力两种策略均可提高化合物对Y181C耐药株的抑制活性与选择性。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保持化合物原有作用力才能发现对野生株和耐药株均具有良好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新型二芳基嘧啶类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本章主要针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最新一代NNRTIs药物已出现的严重耐药性问题,在DAPYs经典的“四点药效团”模型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索:1)运用构象限制策略,在上市药物依曲韦林的结构基础上,保留其右侧活性必须的NH Linker而选择在左侧并环,并在并环后体系中引入富含氢键供受体的侧链取代基,试图通过并环锁定DAPY的优势构象并使所引入侧链指向可容纳区域Ⅱ,以期通过与附近氨基酸和溶剂界面形成广泛作用力而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和抗耐药性;2)受稠合中心环类抑制剂的启发运用骨架跃迁及电子等排策略,将稠合环拆分为由可旋转单键相连的双环类化合物,在可容纳区域Ⅱ引入各种杂环、不同体积大小和电荷特征的末端取代基,对化学环境和周围氨基酸残基特点进行探索。IVA系列大部分化合物均表现出优秀的抗病毒潜力,部分化合物对突变株也展示出了突出的抑制活性,对E138K单突变株的EC50均在亚微摩尔到纳摩尔级别之间,远超阳性对照拉米夫定和奈韦拉平,与齐多夫定和依曲韦林相当。如化合物 IVA-7D(EC50-ⅢB=0.07 μM,EC50-E138K=0.01 μM),其对 E138K 抑制活性达到了野生株的 7 倍,此外化合物 IVA-8V(EC50-ⅢB=0.03 μM,EC50-E138K=0.03μM)和IVA-8Q(EC50-ⅢB=0.03μM,EC50-E138K=0.09 μM)均表现不俗,是新颖的E138K选择性抑制剂;同时该部分化合物对L100I、K103N、Y181C和Y188L也具有微摩尔级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系列IVB化合物均为高效的野生型HIV-1抑制剂,其抑制活性在纳摩尔与亚微摩尔之间,其中IVB-5-4与IVB-5-8活性最佳,EC50值均为2.5 nM,远超阳性对照NVP,并与ETV和EFV处于同一数量级,同时对多种HIV-1临床常见单突变株如L100I、K103N、Y181C、Y188L、E138K等保持了纳摩尔级抑制活性,显着优于上市药物NVP并与EFV、ETR基本相当,均有作为先导物进一步优化的价值。基于CuAAC点击化学和原位筛选技术的抗HIV-1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质化合物库的构建与高效筛选一直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关键环节。CuAAC点击化学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对水和氧不敏感、收率高、选择性好、后处理简单等优点,开创了快速、有效、选择性地合成化合物的新领域。针对逆转录酶可容纳区域Ⅱ柔性较大、可容纳性较高的特点,本章首次将基于CuAAC点击化学的优势片段组合库构建及快速筛选技术运用于以吲哚芳基砜骨架靶向可容纳区域Ⅱ的HIV-1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中。通过微量建库方法合成得到78个含三氮唑基团的吲哚芳基砜类NNRTIs,经抑酶活性快速筛选得到苗头化合物,并经毫克级制备及细胞水平(MT-4)的抗病毒活性测试。所测试化合物均强烈抑制HIV-1 MB野生株复制,EC50值为0.024-0.23μM,远优于阳性药物拉米夫定(EC50=5.02 μM),除C1N5和C1N15外,其余11个化合物活性均超过了第一代上市药物NVP(EC50=0.16 μM)。其中化合物C1N4(EC50=0.024 HM)的抗HIV-1 ⅢB活性最好且细胞毒性极低(CC50>215.88μM)。部分化合物也显着抑制Y188L、E138K等HIV-1单突变株的复制,具有进一步研发的价值。综上,本论文针对目前上市药物耐药性问题严重的科学问题,基于HIV-1复制周期关键作用酶(逆转录酶及整合酶)的晶体结构分析,从优化现有靶标抑制剂和开发新靶标抑制剂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电子等排、骨架跃迁、构象限制、多靶点多位点结合等药物设计策略和基于配体、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羟基喹唑啉类、吡啶骈嘧啶酮类HIV-1 RNase H与整合酶双靶点抑制剂及吲哚芳基砜类和二芳基嘧啶类HIV-1 RT抑制剂共7系列化合物,最终通过定向合成得到一百三十余个化合物。经细胞水平和酶水平活性测试测试,发现了多个化合物具有较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化合物IVA-6D、IVA-7D、IVA-8V、IVB-5-4、IVB-5-8等对野生株及部分临床常见突变株抑制活性均达到纳摩尔级,显着超过第一代上市药物NVP,与第二代药物ETV处于同一数量级。令人惊喜的是,其中化合物IVA-6D、IVA-7D、IVA-8V对目前临床上第二代NNRTIs耐药最为严重的E138K毒株表现出乎意料的选择性,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孙艾丝[5](2020)在《含整合酶抑制剂方案治疗云南省HIV/AIDS患者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接受含整合酶抑制剂(INSTIs)DTG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的方法,以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从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使用含INSTIs方案治疗的148名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使用DTG方案组和RAL方案组,针对所有入组病例分析其在48周ART过程中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和48周的血常规、血脂血糖和肝肾功指标变化的差异;病毒学指标的主要观察终点为48周HIV-1RNA<50拷贝/m L患者的比例,针对所有入组患者作为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ment,ITT),对符合试验方案完成随访的病例进行符合方案分析(Per-Protocol,PP);免疫学指标的主要观察终点为48周CD4+T/CD8+T、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T%的变化趋势和达到CD4+T/CD8+T≥1、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u L以及CD4+T%≥29%水平在两方案间所需时间的差异;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在48周内有记录的不良反应以及与INSTIs相关的停药发生率及停药原因。最后,对ART过程中治疗失败发生非INSTIs相关耐药的人群进行耐药位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148例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其中基线使用RAL方案有91例,使用DTG方案有57例。1、48周ART过程中检测到在血脂、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方面两种方案具有相似的疗效;2、48周HIV-1<50拷贝/m L的患者比例两种方案在PP组和ITT组中为(ITT:DTG方案组占82%,RAL方案组占71%;PP:DTG方案组占84%,RAL方案组占82%),DTG组和RAL组在48周HIV-1<50拷贝/m L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3.406,P=0.065);3、48周免疫学指标均达到CD4+T细胞计数>500个/u L、CD4+T%>29%、CD4+T/CD8+T>1的比例DTG组为20.12%,RAL组为18.25%,校正后差异为-0.021(95%CI:-0.564~0.502,P=0.8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DTG组占14%,RAL组占13%;其次是胃肠道不良反应,DTG组占11%,RAL组占12%。由中枢神经毒性导致更换方案的危险因素分析中与DTG组相比,RAL组导致的停药风险更低(HR:0.44,95%CI:0.21-0.95,P=0.036);5、在ART经治患者中16例发生非INSTIs耐药,其中6例为C亚型,5例为CRF01_AE,3例为CRF07_BC,1例CRF08_BC,1例为B亚型。在任意NRTIs突变中,以K70R占70.6%和M184V占62.5%最常见,在任意NNRTIs突变中,最常见的是179D占35.3%和227L占35.3%,其次是K103N占29.4%。结论:1、DTG方案与RAL方案治疗的患者在48周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病毒抑制率,同时尽早得开始ART更有利于抑制HIV-1的复制。2、DTG和RAL方案对HIV患者抗病毒治疗48周内各系统的变化相似,DTG对血脂和肾功能的影响较明显,而RAL对肝功能的影响较明显。在选择任意含DTG或RAL方案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血脂及肝肾功能。3、虽然与RAL相比,DTG组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确实更为常见。但总的来说,这些不良反应仍然相对少见。患者在接受ART的过程中规律地监测对于早期发现神经毒性很重要。如果DTG出现神经精神副作用,转换方案为另一种INSTIs或PIs仍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郭永征,朱彪[6](2020)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管理》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对HIV/HBV合并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HIV/HBV合并感染治疗的考量和挑战,特别是药物安全性、耐药屏障、特殊临床情况和用药规范等进行讨论。

李凌华,蔡卫平[7](2020)在《含丙酚替诺福韦方案治疗HIV-1感染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国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患者总数仍在逐年增加,因抗病毒需持久治疗,更需要有效安全抗病毒新药问世。2018年中国批准的捷扶康?为国内首个基于丙酚替诺福韦(TAF)的HIV感染完整治疗方案复方单片剂,其骨干成分之一TAF是一种新型替诺福韦前体药物。相较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TAF药理学特性更为优越。国际临床研究证实,基于TAF的治疗方案在初治HIV感染者中显示出与既往基于TDF方案相当的疗效和较优越的肾脏、骨骼安全性,在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患者中,换用基于TAF的维持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骨密度和肾功能指标;现有真实世界数据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可以预期,基于TAF的治疗方案将为HIV感染者,特别是合并肾损伤或骨病及肾脏或骨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人群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满足我国HIV感染者的治疗需求。

谭清,周仲辉,何盛华[8](2020)在《艾考恩,丙替在成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成为了一种慢性可控性疾病。目前AIDS仍不可治愈,患者仍需终生服药,但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不断更新,在保证抗病毒疗效的同时,选择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药物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艾考恩,丙替(Genvoya?),即艾维雷韦(EVG)、科比司他(COBI)、恩曲他滨(FTC)、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四药合一的复方单片制剂,简写为E/C/F/TAF,先后获得美国、欧盟以及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AIDS治疗。本文重点对Genvoya?的代谢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耐药性相关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和患者对该药物的综合认识。

王辉[9](2019)在《复方新药Biktarvy?在中国HIV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2018年,欧美地区主要的循证治疗指南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治疗的首选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方案进行了更新,加入了最新的基于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INSTI)的三合一复方单片制剂(single tablet regimen,STR)Biktarvy?(bictegravir/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Biktarvy?也被美国指南推荐为快速启动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此方案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疗效不劣于既往首选ART方案,且安全性与耐药屏障较高。Biktarvy?已在欧美及亚洲部分地区获批上市并投入临床使用。本文旨在综述Biktarvy?在关键性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结合我国HIV患者的情况分析其在我国HIV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

芮若梅[10](2019)在《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HIV活性研究(Ⅱ)》文中指出艾滋病(AIDS)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引起全身性免疫功能丧失的疾病。自1981年6月美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就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的十大致死性的疾病之一。从抗HIV-1药物研发之初到现在,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一直是开发抗HIV-1病毒的一个研究热点。二氢烷氧基苄基嘧啶酮(Dihydroalkoxybenzyloxopyrimidines,DABOs)类衍生物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类化合物,因其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和较高的抗HIV-1活性而倍受关注。本论文基于S-DABO类NNRTIs的构效关系,将吡唑环引入该类衍生物的C-2侧链,并结合C-5及C-6位的结构修饰构建了系列结构新颖的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目标分子,并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了其设计的合理性。目标化合物的合成首先以烷基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通过Clay反应合成β-酮酯,然后在碱催化下与硫脲发生关环反应得到6种5-烷基-6-芳基-2-硫嘧啶关键中间体。另外,以甲基酮类化合物为原料,在醇钠溶液中与乙二酸二乙酯反应生成酮酯,继续与水合肼加热缩合得到乙氧羰基吡唑类化合物,再经NCS氯代,LiAlH4还原,PBr3溴代等反应得到8种5-芳基-3-(溴甲基)吡唑衍生物。最后,在K2CO3催化条件下,5-芳基-3-(溴甲基)吡唑衍生物与5-烷基-6-芳基-2-硫嘧啶经烷基化反应得到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衍生物。本文共合成32个目标化合物,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HRMS和IR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以临床上使用的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与奈韦拉平(NVP)为对照药物,对所有目标分子进行体外细胞水平抗HIV活性和毒性实验。结果发现在32个目标化合物中,15个样品对C8166细胞毒性较低,CC50均大于200μM,所有目标化合物均显示出一定的体外抗HIV-1活性,EC50值在0.0462μM至32.8677μM之间。其中化合物129和131的体外抗HIV-1活性较强,EC50分别为0.0547μM、0.0508μM,治疗指数(SI)均大于 3000;化合物112、113、117、123、126、128、130、132的治疗指数(SI)均在1000至3000之间。同时,选择活性最好的两个化合物129与131,以NVP作为对照,评价了其对HIV-1的逆转录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9与131对于HIV-1RT有较明显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31的IC50值与对照药物NVP相当,确定该类化合物作用靶点为HIV-1 RT。论文最后对课题合成的32个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NNRTIs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了预测能力较好的CoMFA及CoMSIA模型,为该类化合物的一步结构修饰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抗HIV-1药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HIV-1药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论文提纲范文)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新药——卡波拉韦及其复方长效注射液(论文提纲范文)

1 非临床药理毒理学[3-7]
    1.1 致畸、致突变
    1.2 对生殖能力的影响
2 临床药理毒理学[3-7]
    2.1 作用机制[3-7]
    2.2 药效学[3-7]
        2.2.1 细胞培养内抗HIV的活性
        2.2.2 细胞培养内抗HIV药之间的拮抗作用
        2.2.3 在细胞培养内培育抗HIV药病毒的耐药株
        2.2.4 临床试验分离耐药株
        2.2.5 交叉耐药性
        2.2.6 心脏电生理学
        ①CAV
        ②RPV
    2.3 药动学[3-7]
        2.3.1 治疗开始前为期1个月的药物导入期
        ①吸收
        ②分布
        ③消除
        ④代谢
        ⑤排泄
        2.3.2 药物导入期结束后首次用药及每月治疗的药动学参数
        ①CAB
        ②RPV
3 临床试验
    3.1 临床试验概况
        3.1.1 临床试验入选标准
        3.1.2 临床试验排除标准
        3.1.3 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
        3.1.4 临床疗效次要观察指标
    3.2 临床试验一
        3.2.1 患者人口学与疾病基线特征
        3.2.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2.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3.3 临床试验二
        3.3.1 患者人口学与疾病基线特征
        3.3.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3.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3.4 临床试验三
        3.4.1 患者人口学与疾病基线特征
        3.4.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4.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4 不良反应概况
    4.1 临床试验一
    4.2 临床试验二
    4.3 临床试验三
5 适应证
6 剂量与服法
    6.1 剂型与规格[3-7]
        6.1.1 CAV片
        6.1.2 长效复方制剂(Cabenuva?)
    6.2 推荐剂量与用法[3-7]
        6.2.1 CAV单药用法
        6.2.2 长效复方制剂用法
7 禁忌证[3-7]
    7.1 CAV单一用药
    7.2 长效复方注射用药
8 用药注意事项与警示[3-7]
    8.1 变态反应
    8.2 肝毒性
    8.3 注射后反应
    8.4 抑郁症
    8.5 妊娠妇女用药
    8.6 哺乳期妇女用药
    8.7 老年患者用药
    8.8 肾损伤患者用药
    8.9 肝损伤患者用药
9 知识产权状态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4)新型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艾滋病及其治疗现状
        1. 艾滋病流行现状
        2. HIV-1的生物结构与复制周期
        3. 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HIV-1逆转录酶及其抑制剂
        1. HIV-1逆转录酶结构及其功能
        2.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4. RNase H抑制剂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HIV-1整合酶及其抑制剂
        1. HIV-1整合酶结构及其功能
        2. 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分类
        3. HIV-1 INIs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抗耐药性HIV-1药物设计策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型含羟基的氮杂环类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基础
    第二节 新型羟基喹唑啉类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1. 新型羟基喹唑啉类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46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讨论
        2.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讨论
        3.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及结果讨论
        4. 分子模拟研究
    第三节 新型吡啶骈嘧啶酮类HIV-1整合酶抑制剂与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
        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讨论
        3.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及结果讨论
        4. 分子模拟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吲哚芳砜类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吲哚芳砜类HIV-1 NNRTIs概述
        1. 吲哚芳基砜类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发展
        2. 吲哚芳砜类HIV-1 NNRTIs的结合模式研究
    第二节 新型共价结合型吲哚芳砜类HIV-1 NNRTIs的活性评价
    第三节 靶向于保守氨基酸残基W229的吲哚芳砜类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1. 靶向于保守氨基酸残基W229的吲哚芳砜类HIV-1NNRTIs的设计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讨论
        3.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及结果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二芳基嘧啶类HIV-1 RT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二芳基嘧啶类HIV-1 NNRTIs概述
        1.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发展
        2. DAPY类HIV-1 NNRTIs的晶体学与分子模拟研究
    第二节 新型构象限制并环型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
        1. 新型DAPY类HIV-1 NNRTIs的设计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讨论
        3.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及结果讨论
    第三节 靶向第二开口区的DAPY类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
        1. 靶向第二开口区的DAPY类HIV-1 NNRTIs的设计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讨论
        3.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及结果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uAAC点击化学和快速筛选技术的抗HIV-1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第一节 点击化学、快速筛选技术概述及其在抗HIV-1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第二节 化合物设计与化合物库的构建
        1. 化合物的设计
        2. 末端炔及叠氮修饰的优势结构片段的化学合成
        3. CuAAC点击化学的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第三节 化合物库的原位筛选(抑酶活性评价)
    第四节 活性分子的合成
    第五节 抗HIV-1细胞活性评价
    第六节 分子对接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奖励情况
附件

(5)含整合酶抑制剂方案治疗云南省HIV/AIDS患者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艾滋病流行状况简介
    1.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简介
    1.3 整合酶抑制剂抗病毒机制简介
    1.4 国内外整合酶抑制剂方案研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各系统的变化
        3.1.1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血液系统的变化
        3.1.2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血脂血糖的变化
        3.1.3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3.1.4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3.2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病毒学及免疫学分析
        3.2.1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病毒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2.2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免疫学相关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3.3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安全性及非INSTIs相关耐药分析
        3.3.1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安全性分析
        3.3.2 经治患者更换INSTIs方案治疗前耐药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各系统的变化分析
    4.2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病毒学及免疫学分析
    4.3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不良反应分析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与整合酶抑制剂相关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含丙酚替诺福韦方案治疗HIV-1感染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AF简介
    1.1 基于TAF的药物与方案
    1.2 TAF的药理学特性优于TDF
    1.3 含TAF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
2 TAF在HIV人群中的应用
    2.1 临床研究
        2.1.1 初治患者
        2.1.2经治患者方案转换治疗
        2.1.3 特殊HIV人群
    2.2 真实世界研究
3 TAF在中国HIV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8)艾考恩,丙替在成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含TAF的单片复方制剂的市场概况
2 Genvoya?的代谢作用机制
    2.1 TAF
    2.2 EVG
    2.3 COB
    2.4 FTC
    2.5 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3 Genvoya?的临床研究
    3.1 初治HIV/AIDS患者
    3.2 经治HIV/AIDS患者
    3.3 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HIV/AIDS患者
    3.4 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患者
4 Genvoya?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5 耐药性相关临床研究
6 小结
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9)复方新药Biktarvy?在中国HIV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简介
3 B/F/TAF在HIV人群中的应用
    3.1 B/F/TAF在成人初治患者中的疗效
    3.2 B/F/TAF在成人经治患者中的疗效
    3.3 B/F/TAF在特殊人群中的临床研究
    3.4 B/F/TAF在四项关键性实验中的安全性
    3.5 B/F/TAF的耐药屏障
4 B/F/TAF在中国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0)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HIV活性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HIV-1病毒
        1.1 HIV病毒分类
        1.2 HIV-1病毒的结构
        1.3 HIV-1病毒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抗HIV-1药物的研究进展
        2.1 侵入抑制剂(FIs)
        2.2 整合酶抑制剂(INIs)
        2.3 蛋白酶抑制剂(PIs)
        2.4 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
        2.4.1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2.4.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2.5 S-DABOs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2.6 本课题组合成的S-DABOs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分子设计
    第一节 设计背景
        1.1 S-DABOs的构效关系研究
    第二节 目标分子设计
        2.1 目标分子设计
        2.2 分子对接分析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第一节 目标分子的合成路线
        1.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第二节 合成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中间体3-(溴甲基)吡唑类化合物(7)的合成
        2.2.1 4-苯基-2,4-二氧丁酸乙酯衍生物(2)的合成
        2.2.2 乙氧羰基吡唑类化合物(3)的合成
        2.2.3 4-氯-乙氧羰基吡唑类化合物(4)的合成
        2.2.4 (4-氯-1H-吡唑-3-基)甲醇类化合物(5)与(1H-吡唑-3-基)甲醇类化合物(6) 的合成
        2.2.5 中间体3-(溴甲基)吡唑类化合物(7)的合成
        2.3 6-环己基甲基-5-烷基-2-硫嘧啶酮类中间体与6-苯基甲基-5-烷基-2-硫嘧啶酮类化合物(中间体13)的合成
        2.3.1 烷基丙二酸二乙酯单钾盐(9)的合成
        2.3.2 乙酰吡唑类化合物(11)的合成
        2.3.3 2-烷基-3-氧代丁酸乙酯(12)的合成
        2.3.4 5-烷基-6-环己甲基/取代苄基-2-硫嘧啶酮类中间体(13)的合成
        2.3.5 目标化合物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衍生物(Ⅰ)的合成
    第三节 目标分子物理性质及谱图数据
第四章 结构表征与谱图解析
    第一节 I29化合物谱图解析
        1.1 ~1HNMR解析
        1.2 ~(13)CNMR解析
        1.3 EI-MS解析
        1.4 FT-IR解析
    第二节 I31化合物谱图解析
        2.1 ~1HNMR解析
        2.2 ~(13)CNMR解析
        2.3 FT-IR解析
        2.4 EI-MS解析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抗HIV-1病毒活性测试及RT活性抑制研究
    第一节 抗HIV-1活性测试方法
        1.1 活性测试方法
        1.1.1 细胞毒性实验测试方法
        1.1.2 致细胞病变抑制实验测试方法
    第二节 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2.1 活性测试结果
        2.2 活性测试结果总结
        2.3 构效关系讨论
    第三节 RT活性抑制研究
第六章 3D-QSAR研究
    第一节 计算方法
        1.1 化合物及活性数据
        1.2 分子对接
        1.3 CoMFA与CoMSIA建模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CoMFA与CoMSIA模型的统计结果
        2.2 3D-QSAR模型分析结果
        2.3 CoMFA与CoMSIA模型系数图
        2.4 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1 论文小结
    1.2 展望
参考文献
部分目标化合物谱图附录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四、抗HIV-1药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论文参考文献)

  • [1]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J]. 吴小艳,于浩,周洋,蔡晧东,江宇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11)
  •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新药——卡波拉韦及其复方长效注射液[J]. 陈本川. 医药导报, 2021(08)
  • [3]暴露前预防:探索适合中国的HIV预防策略[J]. 刘安,王茜,叶江竹,孙丽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4]新型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点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 高萍. 山东大学, 2020(09)
  • [5]含整合酶抑制剂方案治疗云南省HIV/AIDS患者疗效研究[D]. 孙艾丝. 大理大学, 2020(05)
  • [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管理[J]. 郭永征,朱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05)
  • [7]含丙酚替诺福韦方案治疗HIV-1感染临床研究进展[J]. 李凌华,蔡卫平.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0(01)
  • [8]艾考恩,丙替在成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J]. 谭清,周仲辉,何盛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0(23)
  • [9]复方新药Biktarvy?在中国HIV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 王辉.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9(02)
  • [10]2-硫甲基吡唑嘧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HIV活性研究(Ⅱ)[D]. 芮若梅.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抗 HIV-1 药物恩曲他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