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系数测算地块合理面积的探讨

耕地系数测算地块合理面积的探讨

一、耕地系数测量样方合理面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栋,魏春蕾,王桂钢,高小龙[1](2019)在《基于高分影像的国土三调田坎系数测算方法探讨》文中提出由于田坎数量众多,农作物遮挡等原因,通过外业GPS实测耕地和田坎面积工作繁重。本文提出了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提取田坎范围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GIS软件技术进行耕地田坎系数测算的方法可行,结果可为批量田坎范围提取提供帮助。

金鑫[2](2018)在《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鄂西山区耕地田坎系数的可行性研究 ——以郧西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指出,经济要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现代经济体系也趋向于质量当先、效益保障的发展形式,在这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国土资源如何升级?国土资源是处于供给端重要位置,我国耕地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1]。进行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前提条件是对我国耕地现状了如指掌,而耕地面积作为耕地现状一个统计指标,其准确性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耕地田坎系数测算结果直接影响到耕地面积准确性,进而影响粮食产量统计的准确性。现行的耕地田坎系数的计算,要么是按照“规程”的传统做法,亦或利用DEM数据与DOM数据相结合,来确定田坎样方及测算的新型作业流程,并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系数与历次详查的田坎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山区与丘陵区耕地田坎系数基本一致,满足规程要求的耕地田坎系数有效样方明显偏少,各组样方的耕地田坎系数的集中度明显偏低。目前实行的分区测算耕地田坎系数并不完美,单纯按照耕地分布与地形地貌相似性等特征分区是不科学的,因此现行的分区方法需要改进,甚至取消分区。本文借助ARCGIS与SPASS等软件,以十堰市郧西县全域耕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变更调查、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等,在保证“规程”要求的耕地田坎系数测算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将几个关键流程进行改进,并最终得到相应的预测值。首先从变更调查数据以及耕地质量等别数据中提取有效图层,将图层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合并,得到我们整个研究对象;然后从影响田坎系数的几大条件出发,确定研究因子为灌溉保证率、土壤侵蚀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等7个因子;最后分析各因子与田坎系数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得到现有分区方式太过片面,并没有兼顾到除了地形坡度以外的其他因子,因此本人使用特定的聚类方法,对原有耕地分区进行优化,获得新的分区;然后在新分区的基础上,使用神经网络分析法,对某个样本进行多次训练,得到较为理想的模型,再借助模型推测其他样本的数值,以此得到郧西县全域耕地田坎系数预测值;最后使用置信区间,对预测值进行验证,得出本文较为准确的预测值,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的耕地田坎系数较为笼统,郧西县县域地形复杂,不同片区耕地质量差别较大,但耕地分区却相对单一,通过本文的探索,再借助国土资源大数据平台,采用优化的工作流程,使用特定的数学模型,我们完全可以使耕地田坎系数的测算更为实际和准确。

彭剑云[3](2017)在《浅析涪陵区耕地大量减少之原因》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至今已20多年。国家级大规模土地调查就有两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涪陵区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实际情况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就是要摸清、统计出较准确的各类土地现状、数量、质量、使用状况,为即将开展的第三次土地调查和涪陵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彭剑云[4](2016)在《浅析涪陵区耕地大量减少之原因》文中认为我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至今已20多年。国家级大规模土地调查就有两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涪陵区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实际情况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就是较准确地摸清、统计出各类土地现状、数量、质量、使用状况,同时为即将开展的第三次土地调查和涪陵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马尚杰,易湘生,游炯,郭琳,娄径[5](2016)在《基于GF-1影像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核算及直补政策实施评价》文中指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补贴资金发放的精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资金的支农效率。该文拟研究基于卫星数据进行粮食直补政策落实效果评价的可行性。以安徽省濉溪县为研究区,采用GF-1卫星16 m多光谱影像,在扣除线状地物、小地物的基础上,精准核算冬小麦种植面积。以乡镇为单位,比较统计发放面积与遥感核算面积,完成基于GF-1卫星数据的粮食补贴政策落实效果评价。结果表明:1)全县范围内,冬小麦直补发放统计面积与遥感核算面积较为吻合。直补发放统计面积为1 239.17 km2,遥感核算面积为1 227.37 km2,相对误差仅为0.96%;2)在乡镇尺度上,11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中共5个乡镇直补发放统计面积与遥感核算面积的相对误差<10%,8个乡镇<13%。相对误差最大的开发区、濉溪镇2个乡镇,以工商业用地为主,冬小麦种植面积少,地块零碎,遥感解译难度大。整体上,直补发放统计面积与遥感核算面积的Nash-Sutcliffe系数(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ENS)为0.90,决定系数为0.93,两者相关程度较高。研究可为改进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提供参考提供依据。

李建军[6](2015)在《近50年人工灌排技术进步对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灌排技术和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干旱区绿洲稳定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玛纳斯河流域1960年地形图,1976、1989、1997、2006、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和历史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图等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5期人工灌排渠系矢量图和6期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图,并计算人工灌排渠系长度指数和表征景观格局的景观类型面积百分比,优势度最高的耕地景观的耕地净耕地系数和周长面积比,耕地、盐碱地和荒漠灌木林的面积百分比。灌溉技术经历了大水漫灌,沟灌、畦灌,膜下滴灌的发展,使得研究区内耕地面积、盐碱地面积、荒漠灌木林面积发生巨大变化。耕地面积从1960年的1882.25km2发展到2013年的6532.84km2,且质量和产量也有提高,盐碱地面积从1976年的3024.84km2减少到2013年的938.78km2,荒漠灌木林的面积从1960年的6552.1km2减少到2013年的2907.66km2。对应的灌渠发展经历了土渠土坝、土渠加塑料薄膜防渗、水泥U型防渗和先进的滴灌系统塑料管道的过程,使得研究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提升;排碱技术则从耕地周边挖坑排碱的干排法到明渠排碱法,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灌排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驱动了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许多学者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流域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和相应的景观格局变化、生态安全和生态效应,并进行了驱动机制的研究,尽管在景观格局变化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但在驱动机制和生态效应分析方面还是以定性或半定量的宏观分析为主,缺乏针对具体变化(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如技术进步对绿洲景观格局影响并具体到灌溉技术进步在绿洲景观中耕地分布格局演变的作用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最后主要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绿洲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具可操作性的绿洲农田管理措施,为干旱区绿洲稳定、绿洲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滴灌技术应用前,以干、支、斗、农渠的长度为自变量,因变量为耕地、盐碱地和荒漠灌木林的面积,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以此探索干旱区绿洲人工灌排技术对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灌渠和耕地面积、盐碱地之间的关系,其中农渠长度与耕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0.43x+7.38(r2=0.90,n=33,p=0),农渠与盐碱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3.99x+6.00,(r2=0.95,n=5,p=0),说明玛纳斯河流域景观分布格局由灌排渠的空间分布决定,尤其是农渠的分布格局和长度;滴灌技术应用后,因滴灌管网的空间信息无法落实,故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来间接确定,滴灌系统是最重要的自变量因素,流域灌溉水利用系数从1960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65,表明滴灌技术应用后,绿洲景观分布格局的变化取决于滴灌系统管网长度及其应用范围。2.将净耕地系数作为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耕地的内部结构变化。净耕地系数是指地类图斑量算出的耕地毛面积中净耕地所占的比例,净耕地系数的测算是为了将耕地中的田埂、田坎及其他不能调绘上图的零星非耕地扣除,从而求出准确的净耕地面积。在绿洲景观的空间分布上,将绿洲划分为上部、中部、下部,通过高分影像来提取27个样方的净耕地系数,来分析、研究净耕地系数在绿洲空间上的变化,得到净耕地系数空间的分布规律为绿洲下部>绿洲上部>绿洲中部,经分析得出其驱动力为人工灌排系统,包括灌溉系统的水库和灌渠,排碱系统的排碱渠和碱滩。

胡宁科[7](2014)在《黑河下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遥感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地理景观,是干旱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场所。过去2000余年来,在自然因素与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下,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古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绿洲沙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历史是现在的一面镜子,当前绿洲与历史时期的古绿洲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开展历史时期绿洲人类活动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对于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流域内有限的水资源、以及实现流域和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黑河是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最重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其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人类文明历史悠久,曾有过繁荣的绿洲农业活动,在古丝绸之路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古居延绿洲在汉代之前是北方匈奴民族的游牧之地,水草丰美,适于牲畜繁殖,生态环境基本处于自然状态。西汉时将黑河下游的古居延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并通过修筑边塞、徙民戍边、兴修水利、开垦屯田、设立地方政府等措施对尚处于自然状态的古居延绿洲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绿洲内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后经过魏、晋、隋、唐等历史阶段不同程度的人类农业活动后,在西夏-元时期经历了历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人类农业屯垦活动。元代灭亡之后,古居延地区于明朝洪武年间被弃为酒泉和张掖的边外地,人类农业活动几乎消失。直到清朝乾隆年问旧土尔扈特部族人回归定牧于黑河下游,古居延地区才又一次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但这时旧土尔扈特部族人的游牧生活却已转移到黑河下游的现代额济纳绿洲,而原来生态环境良好的古居延绿洲则逐渐沙漠化。时至今日,古居延绿洲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在加剧,沙漠的侵蚀范围不断在扩大,历史时期大量人类活动的各种遗存残留于无数的沙包和沙丘中。以历史时期的汉代和西夏-元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历史文档资料、野外考古报告、多源遥感影像和野外实地详细调查等多源数据综合用于本研究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依据近一百多年来多次正式出版/发表的野外考古调查报告中所记录资料,分别建立了黑河下游流域汉代和西夏-元时期人类活动古遗址电子数据库古遗址数据库的建立避免了传统考古遗址管理方式的低效率、难更新和编辑、易丢失和损坏等众多缺点,实现了遗址点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实时一体化,非常有利于研究区考古遗址的管理、查看、更新、编辑和分析等工作。2.传统的田野考古方法难以兼顾所有的调查区域,特别是调查人员更是难以进入一些严重沙漠化的地方;而对于那些隐藏于沙包和沙丘中的小型人类活动古遗址,传统的野外考古调查等手段更是无能为力。经过野外多个样点实地验证发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沙漠环境中历史时期小型人类活动古遗址的辨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遥感影像新发现的遗址信息极大地丰富了研究区的古遗址数据库,为开展古绿洲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3.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和提取了古居延绿洲历史时期的人工农业灌溉渠系,给出了研究区历史时期农业灌溉渠系的空间精细化分布,是研究区在古代曾有过大面积灌溉农业的可视化定量证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古代利用层级灌溉系统分级引水进行农业灌溉的方式与我国现代干旱区施行的农业灌溉引水方式基本类似,但古今人工灌溉渠系的原材料和修筑方法不同。4.绿城遗址周围是古居延绿洲上历史时期最大的一块农业屯垦区,垦区内现存的历史时期人工农业灌溉渠系是古绿洲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可看作是研究区历史时期农业灌溉方式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依据绿城垦区内现存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古遗存与农业灌溉渠系的空间叠加关系、以及绿城垦区内农业灌溉渠系的保存现状和已有的14C测年结果,可以推测分布于绿城垦区内的绝大多数人工农业灌溉渠系遗迹主要修建和使用于西夏-元时期。5.依据历史时期不同类别人类活动遗存在古居延绿洲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和确定了研究区汉代和西夏-元时期人类农业屯垦活动的空间范围。同时,借鉴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使用的净耕地系数概念和数值,粗略推测和估计研究区在古代的非耕地系数至少约为30%-50%,由此计算可得研究区在汉代耕地面积约为(3.39~4.75)×104ha,在西夏-元时期耕地面积约为(2.18~3.05)×104ha。

彭建清[8](2013)在《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实施,各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入重要阶段。农用地整理是新增耕地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潜力预测是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测算方法,对湖北仙桃市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其农用地整理潜力较大,新增耕地系数达到了30%,这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说明以典型田块入手可以有效预测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

张岳红,何刚,卿明福[9](2013)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新增耕地面积的常用测算方法和特点,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现阶段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的改进建议:基础数据采用"二调"数据或上年土地利用变更台帐;加强国土资厅发〔2009〕70号文件的应用;采用典型抽样法测算;开发复垦项目采用全数测定法。

诸丽娟[10](2013)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以四川省隆昌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整治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保持国家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手段,而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则是进行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隆昌县是四川省6个国家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之一,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挖掘其土地整治潜力空间,对其区域内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隆昌县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建设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进行精确解译和实地验证,建立基于ArcGIS平台的土地整治潜力基础信息数据库,并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农用地数量、分布情况、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已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成果等的基础上,采用新增耕地系数法和零星地类比例法对研究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测算,然后综合汇总得到隆昌县农用地整治潜力,最后以乡镇为评价单元,根据新增耕地面积大小和新增耕地率大小,采用四象限法对隆昌县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隆昌县农用地整治潜力为3722.60公顷,其中双凤镇、黄家镇、龙市镇和迎祥镇新增耕地潜力较大,分别为369.27、354.19、352.09和350.98公顷。在充分分析隆昌县农村居民点面积和农业人口数据的基础上,计算隆昌县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36.73平方米/人。根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规范,确定隆昌县标准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0平方米/人。通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对研究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测算,然后综合汇总得到隆昌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最后以乡镇为评价单位,根据可腾退空间面积大小对研究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隆昌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为2192.07公顷,其中石燕桥镇、迎祥镇、界市镇和龙市镇可腾退空间面积较大,分别为281.48、279.43、244.81和208.71公顷。

二、耕地系数测量样方合理面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耕地系数测量样方合理面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分影像的国土三调田坎系数测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坎系数测算方法与要求
2 甘肃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田坎系数的测算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2.1 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
        2.2.2 全省已有优于0.3 m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
        2.2.3 甘肃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田坎系数测算成果
        2.2.4 1:10 000、1:50 000DEM数据
        2.2.5 三调正射影像底图数据
    2.3 总体技术流程
    2.4 布设样点
    2.5 田坎测量
    2.6 外业核实与GSCORS实测
    2.7 田坎系数计算
3 精度评价
    3.1 目视评价
    3.2 符合度评价
    3.3 相关系数评价
4 结论

(2)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鄂西山区耕地田坎系数的可行性研究 ——以郧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前期准备及技术路线
        1.3.1 前期准备
        1.3.2 技术流程
        1.3.3 技术路线图
    1.4 预期结果及意义
第2章 耕地田坎系数测算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土地详查中田坎系数的测算
        2.1.2 平均田坎系数
    2.2 几种数据模型概述
        2.2.1 神经网络分析
        2.2.1.1 神经网络概述
        2.2.1.2 数学模型与算法步骤
        2.2.2 皮尔森相关系数
        2.2.3 Z-score标准化法
        2.2.3.1 归一化
        2.2.3.2 Z-score 标准化
        2.2.4 K-means聚类
        2.2.4.1 聚类分析
        2.2.4.2 K-means算法
        2.2.5 区间估计
        2.2.5.1 Bootstrap概述
        2.2.5.2 Bootstrap基本用法
第3章 耕地田坎系数测算--以郧西县为例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郧西县土地利用现状
        3.1.2 郧西县耕地现状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1 资料收集
        3.2.2 数据预处理
    3.3 分区方法探索
        3.3.1 影响田坎系数的主要因子
        3.3.2 耕地分区
        3.3.2.1 数据及预处理
        3.3.2.2 数据分析
        3.3.2.3 新的分区
    3.4 全域耕地田坎系数的计算—神经网络算法
    3.5 结果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1 耕地田坎系数测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本文使用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
    4.3 对策及建议
        4.3.1 田坎系数测算的建议
        4.3.2 耕地保护的对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浅析涪陵区耕地大量减少之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涪陵区两次大规模土地调查主要成果比较
    2.1 耕地总量比较
    2.2 净耕地系数比较
    2.3 计算系数的基本公式
3 两次土地调查结果比较,耕地大量减少原因分析
    3.1 容易统计出结果的因素,这些数据可在有关部门查取获得
    3.2 不容易统计出结果的因素
        3.2.1 土地调查中产生的差错和误差
        3.2.2 净耕地系数测算产生的差异,引起净耕地面积差
4 测定净耕地系数的一些问题探讨
    4.1 科学、合理的布设样方是测定系数的关键
        4.1.1 涪陵区地形分类
        4.1.2 布设样方点的主要原则
        4.1.3 样方大小及数量
        4.1.4 系数测量方法
    4.2 准确、合理的净耕地系数能够得出准确的净耕地面积

(5)基于GF-1影像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核算及直补政策实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方法
        1.4.1 遥感图像解译
        1.4.2 线状地物和小地物扣除
        1.4.3 政策落实效果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核算
        2.1.1 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解译结果
        2.1.2 一般线状地物扣除结果
        2.1.3 小地物扣除结果
    2.2 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评价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6)近50年人工灌排技术进步对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基本概念
        2.3.2 技术路线
        2.3.3 多源数据整合、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2.3.4 景观分类及灌排渠系的精度评价
        2.3.5 样方布局
        2.3.6 景观指数的确定
第三章 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与结果
    3.1 灌排渠系演变分析
    3.2 耕地格局变化分析
    3.3 盐渍地面积变化分析
    3.4 荒漠灌木林面积变化分析
第四章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1 灌排渠系的发展
    4.2 引起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3 盐碱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河下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遥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
        1.2.2 历史时期水资源变化研究方法
        1.2.3 黑河下游历史时期绿洲演变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简介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古居延地区历史变迁过程简介
        2.2.1 汉代之前古居延绿洲
        2.2.2 两汉时期古居延绿洲
        2.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居延绿洲
        2.2.4 隋唐时期古居延绿洲
        2.2.5 西夏-元时期古居延绿洲
        2.2.6 夏元之后古居延绿洲
    2.3 数据源介绍
        2.3.1 历史文档资料
        2.3.2 考古调查资料
        2.3.3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2.3.4 野外实地调查
第3章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古遗址数据库建立
    3.1 古遗址数据库建立方法
    3.2 汉代人类活动古遗址数据库
    3.3 西夏-元时期人类活动古遗址数据库
    3.4 遥感辨识人类活动古遗址
    3.5 重要古城址历史背景和考古发现
第4章 历史时期农业灌溉渠系重建研究
    4.1 黑河下游古河道变迁初探
    4.2 人工农业灌溉渠系特征
    4.3 历史时期农业灌溉渠系识别与重建
        4.3.1 农业灌溉渠系重建方法
        4.3.2 农业灌溉渠系空间分布
        4.3.3 农业灌溉系统与溉渠年代讨论
        4.3.4 农业灌溉规模
    4.4 绿城垦区历史时期人类农业灌溉活动
    4.5 历史时期人工农业灌溉渠系制图不确定性
第5章 历史时期农业屯垦范围探讨与研究
    5.1 农业屯垦区特征与识别方法
    5.2 历史时期不同阶段农业屯垦区对比
    5.3 历史时期农业屯垦范围可靠性对比与讨论
        5.3.1 直接对比
        5.3.2 间接对比
    5.4 历史时期农业绿洲内耕地面积估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2 平原地区新增耕地测算基本原理及步骤
    2.1 整理后耕地面积测算
    2.2 整理前耕地面积S前耕地的测算
3 实例研究
    3.1 待整理的农用地规模
    3.2 整理后耕地占整理区的比例分析
    3.3 计算净增耕地面积
    3.4 农用地整理潜力分级
4 结语

(9)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
    1.1 降低田土坎系数新增耕地
    1.2 土地开发新增耕地
    1.3 零星建设用地整理新增耕地
    1.4 国土资厅发(2009)70号文件提及的新增耕地
2 新增耕地面积常用测算方法及特点
    2.1 耕地整理系数法
    2.2 综合平衡法
    2.3 测量法
    2.4 典型抽样法
3 四川省现阶段新增耕地测算方法
4 四川省新增耕地测算方法改进建议
    4.1 基础数据采用二调数据或上年度变更台账
    4.2 加强国土资厅发(2009)70号文件应用
    4.3 采用典型抽样法测算新增耕地面积
    4.4 开发复垦项目采用全数测定法

(10)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以四川省隆昌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现状
        1.2.1 国内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现状
        1.2.2 国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现状
        1.2.3 RS&GIS 在土地整治潜力研究中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GIS 叠加分析法
        1.4.2 典型样区分析法
        1.4.3 其他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
    2.1 数据源
    2.2 SPOT 影像处理
    2.3 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
        2.3.1 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
        2.3.2 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过程
    2.4 坡度信息提取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基于 GIS 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2 农用地现状分析
        3.2.3 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3.2.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3 基于 GIS 的土地整治潜力基础数据库建设
第4章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4.1 农用地整治潜力来源
    4.2 农用地整治规模
    4.3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介绍
        4.3.1 新增耕地系数法原理
        4.3.2 零星地类比例分析法
        4.3.3 潜力等级划分方法
    4.4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4.4.1 新增耕地系数法分析
        4.4.2 零星地类比例法分析
    4.5 农用地整治潜力汇总
    4.6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级
第5章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5.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来源
    5.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
    5.3 农村建设用地潜力计算
        5.3.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计算
        5.3.2 人口预测
        5.3.3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3.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与分级
结论与讨论
    (1)主要成果与认识
    (2)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耕地系数测量样方合理面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分影像的国土三调田坎系数测算方法探讨[J]. 赵彦栋,魏春蕾,王桂钢,高小龙. 矿山测量, 2019(03)
  • [2]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鄂西山区耕地田坎系数的可行性研究 ——以郧西县为例[D]. 金鑫. 湖北大学, 2018(02)
  • [3]浅析涪陵区耕地大量减少之原因[A]. 彭剑云. 土地管理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4]浅析涪陵区耕地大量减少之原因[A]. 彭剑云. 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5]基于GF-1影像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核算及直补政策实施评价[J]. 马尚杰,易湘生,游炯,郭琳,娄径.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8)
  • [6]近50年人工灌排技术进步对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D]. 李建军. 新疆大学, 2015(03)
  • [7]黑河下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遥感调查研究[D]. 胡宁科. 兰州大学, 2014(12)
  • [8]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J]. 彭建清. 上海国土资源, 2013(04)
  • [9]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J]. 张岳红,何刚,卿明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4)
  • [10]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以四川省隆昌县为例[D]. 诸丽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耕地系数测算地块合理面积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