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宜,张晓辉,卢文献,孙晓晴,刘杰,黄幼玲,齐庆安,马小贝[1](2022)在《多层螺旋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指导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磁共振成像扫描(MRI)对原发性肝癌(PLC)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指导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拟诊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MSCT、MRI检查。评估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PLC的效能,评估不同影像学方法对不同大小肿瘤PLC的诊断效能,比较MSCT和MRI检出门静脉癌栓及肝内动静脉瘘的检出率。结果 (1)MRI诊断PLC的准确率、灵敏性均高于MSCT(P<0.05),MRI、MSCT诊断PLC的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SCT、MRI在<3cm、≥3cm PLC病灶检出率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MSCT、MRI检出PLC患者门静脉癌栓、肝内动静脉瘘准确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PLC总体效能优于MSCT,两方法均有利于指导PLC治疗方案的制定。
陈永正[2](2016)在《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提出,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个性化、精准化的研究成为影像学界的研究热点。多层螺旋CT机因其为容积扫描、分辨率高以及无创扫描的特点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肝动脉的研究较多,对肝癌状态下,肿瘤对静脉血管的影响、转移及癌栓的三维重建的研究较少,很少有三维图像可供参考,在临床工作中也需要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提供更多的数据,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资料。目的本研究在于通过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肝静脉和肝门静脉,观测肝癌患者肝静脉各属支和肝门静脉各分支、属支直径的变化,分析其在肝脏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CT室进行上腹部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255例,分为非肝癌组(143例)和肝癌组(112例),将所得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使用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现技术,分别获得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三维重建图像,进行不同角度旋转,选取最佳层面,分别观测肝左、中、右静脉、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通过后处理软件,将肝癌肿块、肝门静脉、肝静脉及肝脏做不同透明组合,立体显示三者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肝静脉、肝门静脉的变异分型。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非肝癌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7.4±1.6)mm、(6.3±1.3)mm、(6.8±1.4)mm、(11.7±1.8)mm、(8.4±0.9)mm、(9.3±1.1)mm、(7.8±1.2)mm、(9.9±1.5)mm;肝癌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7.3±1.2)mm、(6.4±0.9)mm、(6.8±1.0)mm、(13.7±1.7)mm、(9.8±1.0)mm、(10.1±1.3)mm、(9.0±1.2)mm、(11.7±1.6)mm。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肝右、中、左静脉直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大于非肝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非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2.3±1.8)mm、(8.5±0.9)mm、(9.4±1.1)mm、(7.9±1.2)mm、(10.4±1.5)mm;女性非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1.6±1.7)mm、(8.2±0.9)mm、(9.1±1.1)mm、(6.8±1.5)mm、(9.4±1.4)mm;二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3.6±1.7)mm、(9.9±1.1)mm、(10.3±1.3)mm、(9.1±1.4)mm、(12.2±1.4)mm;女性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1.5±1.7)mm、(9.0±1.2)mm、(9.5±1.3)mm、(9.0±1.3)mm、(9.1±1.4)mm;二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55例患者肝静脉变异20例,肝门静脉变异25例,其中II型15例,III型8例,IV型1例。结论肝癌组肝静脉系统直径与非肝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大于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男性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大于女性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为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程度提供数据支持。
程保国[3](2012)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因素分析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不同范围门静脉癌栓的相关因素,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病例326例,对病例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对收集的病例中无及合并有不同范围门静脉癌栓患者中行TACE治疗者术前和术后一周的肝功能分级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年龄、性别、肿瘤的大体类型、肿瘤的中心位置、肿瘤假包膜、乙肝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门-动静脉瘘、AST、ALT、AFP、血浆白蛋白、肝功能分级等多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中发病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动门静脉瘘、AST等6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是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危险因素。对收集病例中行TACE治疗的无门静脉癌栓、合并门静脉Ⅰ型癌栓及合并门静脉Ⅱ型癌栓者TACE手术前及手术后一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对照研究,TACE术后一周三组间肝功能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合并门静脉Ⅱ型癌栓者TACE手术后肝功能分级更易进展。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病年龄较轻、肝动静脉瘘、ASL水平较高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并发门静脉癌栓的危险因素。TACE治疗后一周无门静脉癌栓与合并门静脉Ⅰ型、Ⅱ型癌栓者肝功能分级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合并Ⅱ型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分级较术前更容易进展。
席江伟[4](2012)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肝脏肿瘤最佳的治疗手段,但肝脏解剖结构复杂,血管变异较多,或肿瘤巨大靠近肝门和肝内重要血管及下腔静脉时都会给手术切除带来困难。这些情况下即使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医生也很难通过CT二维影像学资料构思出肿瘤与周边血管准确清晰的空间结构。然而CT三维成像术前可清楚地显示肝脏肿瘤与周边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毗邻关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64排螺旋CT术前三维成像技术在评估肝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可实施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肝肿瘤切除患者术前应用64排螺旋CT行肝脏肿瘤和肝内血管的三维成像,初步了解肝脏肿瘤的部位及其与周边组织的空间关系,据此选择合理安全的外科手术方式,最终以术中探查的实际情况与术前三维成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后整体评估其在肝肿瘤切除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术前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可清楚地显示所有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的3级分支和相应区域肝静脉属支的回流;再者可精确地显示肿瘤的空间位置及其与肝内血管和周边组织的空间关系,尤其可精确显示肿瘤的动脉供血血管,其中1例巨块型肿瘤患者有来自右膈下动脉的供血亦可清楚地显示;而且对于门静脉癌栓患者可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内癌栓的确切部位、侵犯长度及堵塞血管截面的情况;全部患者术中探查的真实结果证实了术前三维成像技术所获信息的准确性;最终全部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肝功能代偿不良表现及其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可以精确地显示肝脏肿瘤的部位及其与毗邻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为术前制定安全、合理的手术路径和肿瘤切除方法提供依据,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黄金华,李长江,鹿连伟,李文全,高飞,顾仰葵,张亮[5](2011)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化疗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后处理功能强大和相对无创等优势,可清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为临床提供充分信息,现已被广泛认可并迅速推广应用,但研究报道多限于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或限于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的研究,对肝癌患者肝血管系统改变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关系虽有论述但缺乏系统研究和和实践。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CT血管成像与DSA图象,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前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及MIP、VRT血管重建,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造影,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分型、肿瘤供血来源与DSA图象之间的符合程度,同时观察两种影像学方法对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分型、肿瘤供血来源与DSA对比符合率达100%,显示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效果比DSA有更大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鹏,贺永斌,李佳睿,王鑫淼,张柏秋,王大伟[6](2010)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 SpeedQX/i4 CT机对137例行CT增强扫描者的CT图像进行门静脉成像,并分析其结果。137例中,肝癌46例,肝硬变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1例,肝脓肿9例,胆囊癌6例,胆管癌14例,胰腺癌16例,正常5例。结果门静脉期成功显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者109例,其中容积再现图像显示清晰者84例,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清晰者109例。显示门静脉高压45例,侧支循环开放18例,门静脉癌栓15例,单独脾静脉癌栓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6例。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较清楚地显示门静脉解剖及其病变,为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苏蕾[7](2010)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外科手术及肝移植等方法。由于肝脏血管的解剖复杂并且血管变异较多,尤其是肝动脉的血管变异,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之前,充分了解肝脏血管解剖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iy,DSA)一直被公认为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操作复杂且费用昂贵,对于肝脏疾病而言,只能显示肝脏血管的走形,对于肝实质的情况显示欠佳。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显示肝实质的情况,更能够获得肝脏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显示肝癌的供血动脉,肝动脉的解剖情况,为指导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显示的价值,将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研究,评估原发性肝癌病人在介入治疗前后的肿瘤供血动脉的变化情况,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A表现等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性66例,其中女性10例,年龄33-82岁,中位年龄50岁;76例病人均有介入栓塞治疗前64排螺旋CT增强检查,33例病人有两次或者两次以上64排CT增强检查。扫描设备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管电压120kV,自动毫安秒,转速:每转0.8s/r;螺距:0.984:1;层厚5mm,准直64×0.625m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50mgI.ml-1)90m1,经肘静脉以4ml/s流率高压注入,采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触发扫描技术。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标准重建,重建层厚0.625mm,将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Advantage Windows 4.3, GE MedicalSystems),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多平面重建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对早动脉期图像进行重建。DSA设备采用SHIMADZU-DIGITEX(日本津岛)、Artis zeego(德国西门子)或者Allura Xper FD20(PHILIP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操作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导丝与导管配合插入至肝动脉。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4-6ml/s的注射流率,行超选择肝动脉造影。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支数,血供的类型、供血动脉形态、门静脉栓子、门脉高压、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s,AVF)、病灶强化情况、病灶的大小、范围及周围侵犯、转移;治疗后原病灶是否有其他新生血管供血,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是否有新发病灶。通过CTA与DSA的对照,评价CTA对于肝血管显示的准确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图像质量评价:将76例病人CTA图像与DSA进行对照研究,64排CTA在显示肝脏末梢血管方面与DSA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显示肝动脉的1、2、3级血管分支无明显的差异。2.肝动脉的评估:(1)肝动脉解剖及变异:76例病例中,22例发生肝动脉变异,其中Ⅱ型3例,Ⅲ型5例,Ⅴ型3例,Ⅹ5例,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发自腹腔干1例,副肝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肝左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肝固有动脉缺如,肝总动脉直接三分叉发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肝总动脉起自腹腔干1例。与DSA比较CTA的诊断符合率达100%。(2)VR及MIP两种后处理技术对肝动脉的显示: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明显差异,但是对于4级及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有明显的差异。在肿瘤的供血动脉的显示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在肿瘤血管的显示方面,MIP的显示能力明显的高于VR,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MIP与DSA的显示结果较一致,两者之间无差异。3.原发性肝癌肿瘤血供的评估:(1)肿瘤血供类型:72例病人中(除外4例弥漫性肝癌病例),单支供血动脉54例,2支供血动脉14例,3支供血动脉3例,4支供血动脉1例。肝左动脉供血8例,肝右动脉供血52例,肝左右动脉供血13例,其他4例。规则性供血62例,变异性供血11例,寄生性供血3例,与DSA对照后一例起源于右侧膈肌动脉的供血动脉在CTA中未见显示。(2)供血动脉形态:4例弥漫性肝癌肝动脉呈“枯树枝”状改变,56例肝动脉明显的增粗,57例血管明显迂曲呈螺旋状,9例明显的移位,27例肿瘤血管呈“抱球状”。4.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病灶及其他表现:76例病人,检出97个病灶,47个病灶存在假包膜,11例合并动静脉瘘,72例表现为肝硬化、脾大,61例表现为门脉高压、17例表现为门脉海绵样变性,24例出现门静脉内癌栓。5.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评估:33例病人中碘油沉积呈完全型的5例,缺损型的6例,斑块型的20例,稀疏型的2例;5例原病灶栓塞好;4例进行TACE治疗后又行外科手术切除,未见异常;3例原病灶栓塞好,又出现新发病灶;21例原病灶中仍有供血;3例病人原供血的肝右动脉远端已经闭塞,通过肝右动脉的侧枝循环供血;6例病人原供血动脉仍然供血,另外右侧膈肌动脉也参与供血。1例病人原病灶及复发病灶在第三次复查CT时发现均栓塞好,未发现明显的新发病灶。11例病人在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5例病人治疗效果好。1例病人多次治疗后原供血动脉及双侧膈肌动脉均已经栓塞,但是通过周围的小的侧枝循环供血,仍存在血供。DSA发现复发病灶25例,新发病灶16个,都略高于CTA。结论:1.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及变异情况、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染色、定位病灶、测量病灶大小、门静脉内癌栓及动静脉瘘。2.CTA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前后肿瘤供血动脉的变化、复发及新发病灶的检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3.64排螺旋CT所形成的三维立体肝脏血管图像,能够有效地指导介入治疗及肝移植。
王浩,崔冰,梁雪珍,黄治荣[8](2009)在《MSCT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MSCT成像的原理、表现,评价MSCT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MSCT表现。结果46例患者在MSCT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直接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门脉血管软组织肿块影和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间接征象表现为侧支循环形成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结论MSCT能够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准确部位和门静脉血流状况,且能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中门静脉与肿瘤的关系,为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移植等提供更多重要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胡国辉[9](2009)在《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研究目的1.探讨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扫描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的技术要点及最佳触发扫描CT阈值的选择。2.比较各组不同触发扫描CT阈值对门静脉、肝实质的强化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差值(PV-L)及延迟时间的影响,分析各组门静脉强化的特点,对MIP法及VR法重建门静脉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种重建方法显示门静脉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1.在我院放射科CT室随机选择100例健康志愿者行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检查,其中男性60例,女40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体重61.5kg。健康人群选择标准是无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病史,B超、CT、MR其中一项影像学检查及乙肝两对半、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同时没有造成肝脏血液系统动力学改变的其他系统的疾病。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设定的5个触发扫描CT阈值将10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健康志愿者。5组设定的触发扫描CT阈值分别为:(1)第1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5Hu;(2)第2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10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10Hu;(3)第3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1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15Hu;(4)第4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20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20Hu;(5)第5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2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25Hu。强化CT增加值为增强后的CT值减去平扫的CT值,即增加的CT值。2.使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先行腹部平扫,范围包括整个肝脏,扫描层厚7.0 mm。根据平扫结果,在肝右叶无肝血管及胆管区选取bolus tracking触发点,ROI设置为1.0cm2,选取同一层面做为动态监测平面,并按照上述的分组方案设定触发点触发扫描CT阈值:第1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5Hu;第2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10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10Hu;第3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1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15Hu;第4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20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20Hu;第5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2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25Hu。注射造影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同时bolus tracking触发软件自动开始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到达或超过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5s后软件自动触发正式MSCTP扫描。同层动态监测扫描期间,嘱受检者屏气,门脉期扫描期间行浅慢呼吸。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mg/ml),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团注,注射速率为3.6ml/s;造影剂用量按体重计算,为1.5ml/kg。3.数据测量包括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肝实质CT的测量,每个检查者共获得两组数据,包括平扫、门静脉期。每个肝脏测量4个感兴趣区(ROI)分别位于右叶、左叶、方叶及尾叶,尽量避免血管、胆管及可能的病变影响,每个面积各为1 .0cm2 ,ROI选取同一位置并取其平均值代表肝实质CT值。为确保血管测量的准确性,测量的ROI应居中并占所测量血管横径的70%以上,测量时尽量避开钙化及容积效应的影响。门静脉测量选取门静脉主干的中点,主动脉在腹腔干层面测量。根据上述两组数据计算出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门静脉与肝实质的CT差值(PV-L)。强化CT值为增强后的CT值减去平扫的CT值,即增加的CT值。4.扫描结束后在西门子主站上对每组受检者的门脉期容积数据采用2.0 mm层厚,1.0 mm间隔重组轴位图像,随后在Wizad 5.1工作站上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aximun intensive projection , MIP )及容积重组法( volumereconstruction,VR)进行门静脉三维重建。门静脉重建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参考Tarahashi等的门静脉标准加以改良:A(优秀):能够清晰显示门静脉的5级以上分支(门静脉主干为1级分支);B(良好):能够清晰显示门静脉的第4级分支;C(一般):可见门静脉第3级分支;D(差),未显示门静脉的第3级分支。由本科两位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共同盲法评分。结果腹主动脉强化CT值第1至第5组分别为:211.45±47.70Hu、147.19±32.93 Hu、110.16±29.57Hu、91.25±21.50Hu、82.05±17.94Hu;门静脉强化CT值第1至第5组分别为: 59.26±17.54Hu、110.75±20.92Hu、156.35±25.02Hu、128.31±30.03Hu、104.06±13.48Hu;肝实质强化CT值第1至第5组分别为:13.93±2.35Hu、21.15±8.90Hu、33.49±4.79Hu、36.63±5.53Hu、44.56±9.56Hu;门静脉与肝实质CT差值(PV-L)第1至第5组分别为:37.39±10.46Hu、65.98±18.75 Hu、96.21±15.38 Hu、75.14±14.57 Hu、52.39±15.46 Hu;延迟时间第1至第5组分别为:31.39±3.46s、35.79±4.17s、40.50±4.99s、45.25±5.09s、49.92±6.34s;门静脉成像优秀率第1至第5组分别为:30%、65%、95%、80%、40%。各组中以第3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15Hu,即触发点强化CT值增加达到15Hu)门静脉强化CT值最大, PV-L最大,成像质量最佳,显示第3组触发扫描CT阈值为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的最佳触发扫描CT阈值。MIP与VR两种重建方法对门静脉显示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造影剂用量为1.5ml/kg,注射速度3.6ml/ s,触发点设置在肝右叶无肝血管及胆管区,触发扫描CT阈值(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设定为15Hu,是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的较好条件参数。2. 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应用于肝脏门静脉成像能监测个体差异,有效减少个体差异性特别是造影剂循环时间对门静脉成像造成的影响,准确确定门脉期PV- L峰值,显着提高了对门静脉5级以上分支的显示率,且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快捷,在常规造影剂注射速度及浓度条件下,即可获得良好的血管成像图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MIP与VR对门静脉分支的显示能力相当,两种重建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门静脉三维图像。第二部分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临床应用研究目的采用第一部分第3组的MSCTP技术方法对53例肝脏及胰腺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检查,以探讨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门静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对53例肝脏及胰腺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门静脉成像检查,肝癌25例,肝硬化8例,肝血管瘤9例,肝囊肿6例,胰腺癌5例。其中,男性33例,女20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5±13岁。2.使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先行全肝平扫,层厚7.0mm。根据平扫结果,在肝右叶无肝血管及胆管区选取bolus tracking触发点,ROI设置为1.0cm2,选取同一层面做为动态监测平面,触发扫描CT阈值均设定为15Hu(即触发点强化CT增加值达到15Hu),注射造影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到达或超过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5s后软件自动触发正式MSCTP扫描。同层动态监测扫描期间,嘱受检者屏气,门脉期扫描期间行浅慢呼吸。造影剂选用优维显(300 mg/ml),用量按体重计算,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MCT Plus,Medred Pittsburgh)单相团注,注射速率均为3.6ml/s。3.扫描结束后在西门子主站上对每个受检者的门脉期容积数据采用2.0 mm层厚,1 .0 mm间隔重组轴位图像,随后在Wizad 5.1工作站上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n intensive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法(volume reconding,VR)进行门静脉三维重建,选择不同阈值、色彩以改善对门静脉的显示,使用切割技术去除部分周围组织的遮挡,并适当旋转角度,以更好显示和观察门静脉。门静脉重建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参考Tarahashi等的门静脉标准:A(优秀):能够清晰显示门静脉的5级以上分支(门静脉主干为1级分支);B(良好):能够清晰显示门静脉的第4级分支;C(一般):可见门静脉第3级分支;D(差),未显示门静脉的第3级分支。由本科两位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共同盲法评分。结果肝癌患者25例,MSCTP显示癌灶周围门静脉分支呈受压、移位、变细或中断改变, 17例未发现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中,15例MSCTP显示门静脉5级以上分支,2例患者合并肝硬化,MSCTP显示门静脉3~4级分支,分支僵硬;8例患者门静脉癌栓形成,MSCTP表现为受累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门静脉癌栓近端造影剂充盈良好,远端分支造影剂充盈欠佳,无癌栓形成的门静脉分支显示4~5级,门静脉主干大部分侵犯或栓塞者,门静脉分支仅显示3~4级;1例下腔静脉癌栓形成,下腔静脉内见低密度充盈缺损;肝癌合并动静脉瘘1例。肝血管瘤9例,肝囊肿6例,MSCTP显示门静脉5~6级分支,走形自然,形态与正常表现相似,病灶较大时对血管有推移改变。肝硬化8例患者门静脉分支一般显示3~4级,分支僵硬,其中2例患者可见广泛侧枝循环形成,1例患者可见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并海绵样变;胰腺癌5例患者中1例胰头癌患者MSCTP显示门静脉受侵犯变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瘤样扩张,1例患者合并肠系膜上静脉侵犯。结论采用第一部分第3组的MSCTP技术方法对肝脏及胰腺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检查,所得三维图像立体直观,能准确显示门静脉立体解剖结构,清晰显示肝脏及胰腺占位性病变中门静脉与占位的关系、有无侵犯及其程度,有利于临床手术、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可评估肝硬化患者血管损害情况,清晰显示门静脉血栓、门静脉海绵样变及侧枝循环的全貌,有助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治疗;检查无侵入性、快捷、简便,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金华,范卫君,李长江,顾仰葵,张亮,高飞,鹿连伟,李文全[10](2009)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化疗栓塞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肝脏血管图像清晰,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显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肝脏血管系统解剖,对于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angiography,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探讨MSCTA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本组5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成像,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DSA造影及TACE治疗,对比分析肝癌MSCTA与DSA图像。结果:肝动脉解剖分型和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DSA与MSCT的MIP、VRT血管成像显示符合率达到100%,χ2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对肝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MSCTA比DSA更有优势。结论:MSCTA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其图像的三维重建立体感强,可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二、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指导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评估方法及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检查结果 |
2.2 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PLC的效能 |
2.3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不同肿瘤大小PLC诊断对比MSCT、 |
2.4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门静脉癌栓、肝内动静脉瘘MSCT、 |
2.5 图像分析 |
3 讨论 |
(2)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CT三维重建在肝癌对肝静脉、肝门静脉侵犯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因素分析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疗现状 |
1.1 PVTT 发生部位的特点 |
1.2 原发性肝癌合并 PVTT 形成的病理基础 |
1.3 原发性肝癌合并 PVTT 形成的分子机制 |
1.3.1 肿瘤增殖分化及其相关基因与原发性肝癌合并 PVTT 的关系 |
1.3.2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与黏附分子的关系 |
1.3.3 细胞基质降解与原发性肝癌合并 PVTT 的关系 |
1.3.4 血管生成因子与原发性肝癌合并 PVTT 的关系 |
1.3.5 趋化因子与原发性肝癌合并 PVTT 的关系 |
1.4 PVTT 的诊断 |
1.4.1 超声 |
1.4.2 CT |
1.4.3 MRA |
1.4.4 肝动脉血管造影 |
1.5 PVTT 的治疗 |
1.5.1 手术治疗 |
1.5.2 肝动脉、门静脉内置泵灌注化疗 |
1.5.3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
1.5.4 消融术 |
1.5.5 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 |
1.5.6 放射疗法 |
1.6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转归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病例一般资料 |
3.1.2 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
3.2 设备及仪器 |
3.3 门静脉癌栓的分类及判定方法 |
3.4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操作方法 |
3.5 肝功能分级标准 |
3.6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 |
4.2 不同类型门静脉癌栓的分布情况 |
4.3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4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4.5 TACE 对合并不同类型门静脉癌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5.1 门静脉癌栓的诊断 |
5.2 门静脉癌栓和肝癌大体类型的关系 |
5.3 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关系 |
5.4 门静脉癌栓和患者年龄的关系 |
5.5 TACE 对合并不同类型门静脉癌栓患者肝功能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附录 图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原发性肝癌的46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 与DSA对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实验设备及器械 |
3.检查方法 |
4.图像分析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图像质量 |
2.肝动脉评估 |
3.原发性肝癌肿瘤血供评估 |
4.原发性肝癌肿瘤病灶及其它表现的评估 |
5.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评估 |
讨论 |
1.CTA扫描技术的应用 |
2.CTA对肝动脉血管的评估 |
3.MS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4.MSCT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 |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MSCT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MSCT检查方法 |
1.3 三维重建 |
1.4 影像学评价 |
2 结果 |
2.1 癌栓的分布 |
2.2 门静脉癌栓的MSCT表现 |
3 讨论 |
3.1 MSCT的操作要点及技术优势 |
3.2 MSCT诊断优势 |
3.3 MSCT诊断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意义 |
(9)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16 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 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6 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 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10)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化疗栓塞中的临床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技术方法 |
1.2.1 CT扫描及重建 |
1.2.2 血管造影 |
1.2.3 图像的评估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肝动脉解剖分型 |
2.2 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 |
2.3 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显示 |
2.4 门静脉癌栓的显示 |
3 讨论 |
3.1 MSCTA对指导肝动脉插管的意义 |
3.2 显示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意义 |
3.3 显示门静脉癌栓的意义 |
3.4 帮助肝癌TACE后进一步治疗时方案的确定 |
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指导的价值研究[J]. 刘宜,张晓辉,卢文献,孙晓晴,刘杰,黄幼玲,齐庆安,马小贝.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2]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D]. 陈永正.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3]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因素分析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意义[D]. 程保国.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4)
- [4]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D]. 席江伟. 桂林医学院, 2012(04)
- [5]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化疗栓塞中的临床应用[A]. 黄金华,李长江,鹿连伟,李文全,高飞,顾仰葵,张亮. 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 2011
- [6]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J]. 孙鹏,贺永斌,李佳睿,王鑫淼,张柏秋,王大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2)
- [7]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D]. 苏蕾. 郑州大学, 2010(06)
- [8]MSCT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价值[J]. 王浩,崔冰,梁雪珍,黄治荣. 现代医院, 2009(05)
- [9]16层螺旋CT Bolus Tracking技术肝脏门静脉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D]. 胡国辉. 广州医学院, 2009(07)
- [10]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化疗栓塞中的临床指导作用[J]. 黄金华,范卫君,李长江,顾仰葵,张亮,高飞,鹿连伟,李文全. 癌症,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