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冉敏芳[1](2019)在《重庆市: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黔江区黑溪镇为例》文中提出一、绪论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镇域农村经济的模式较为松散。通过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建立基本的贸易框架,搭建最为基础的货物交易平台,形成小规模的经济体系。在县域经济乃至市经济的发展中,其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不仅能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刘淑英[2](2010)在《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及其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小城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全国各地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规模大、速度快、经济超常增长,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问题层出不穷,矛盾重重,迫切需要小城镇政府采取具体措施,进行综合调控。本研究以小城镇结构的演变作为切入点,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镇建设、生态平衡等进行研究,提出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实现小城镇社会和谐,追求整体效能最佳,建立发达地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的规划对策。这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城乡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保证科学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自觉从事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系统理论建设,及时总结以小榄镇等为代表的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对于应对外部危机冲击,强化自身抗风险能力,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更是十分必要。本论文内容分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第一、二、三、四、五章):在第一章中,说明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内容,综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小城镇已有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以及小城镇的实例,确定了研究的方法与框架。在第二章中,回顾了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小城镇的特点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城镇结构转型的现状、特点、矛盾与挑战。在第三章中,透过中山市小榄镇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政策的选择、政府调控产业结构的转型,分析了小城镇产业结构转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第四章中,列举了小城镇空间结构转型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构想。在第五章中,阐述了小城镇行政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为保障体系(第六章):在第六章中,通过总结小榄镇结构成功转型的经验,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提出了小城镇结构转型保障体系的构成:建立服务型政府构成了行政保障,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构成技术保障,依法行政构成法制保障,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构成实施保障。
方桐辉,陈一心[3](2009)在《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镇域科学发展——祁门县平里镇实行政府统筹农科教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文中提出地处黄山西麓祁门县西南的平里镇在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中心,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面落实科技"三员"制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促进了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多次荣获省、市、县奖励基础上,近年来,该村又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等称号。
高早亮[4](2004)在《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东西部发展差距却逐步拉大,而东西部差距的焦点突出表现在小城镇发展方面。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国情,西部小城镇则是西部农村发展的最佳切入点。西部小城镇发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及西部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部小城镇发展任务日益紧迫。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已进行的小城镇发展理论从五个方面作了比较,揭示出小城镇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总结了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共有8条,即区域整合思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灰色区域理论、新城镇理论、分享空间理论和自中心发展理论。在理论比较的基础上,按照我国三大地区的划分标准,分别剖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实例,总结东部、中部地区小城镇的成功经验及对西部地区的启示。 文章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探讨西部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运用经济学科相关知识,分析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主要有构筑区域经济网络、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培育小城镇整体竞争优势等方法。作者认为在小城镇发展的三个方面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中,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但三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地区最优也是可行的选择,有选择地发展重点小城镇则是近期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的主流。西部地区在发展小城镇时,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小城镇的有益经验;另—方面,又要将发展小城镇与西部各省区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结合起来,注重质量,发展具有西部地域特色、功能齐全、多样化的小城镇。
胡忠行,马远军,潘晓敏[5](2003)在《加快发展小城镇——温岭市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温岭市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小城镇建设是作为温岭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此,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乡镇企业的集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促进温岭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李利锋,郑度[6](2003)在《昌都地区城镇发展战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全面剖析了昌都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昌都地区非均衡、渐进式、综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 ,认为昌都地区 2 0 1 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可望达到 2 0 %—2 2 % ,2 0 1 0年以前现有 2 4个建制镇在数量上基本适应本区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现有建制镇的规模 ,完善城镇功能 ,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 ,特别要优先发展昌都镇和其他 1 0个县城 ;加快城镇及郊区农牧业、建筑与建材业、畜产品加工业、生产要素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发展 ,以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个人见解。
阮灶新,向安强,王新华[7](2002)在《粤北贫困山区“科教兴镇(村)”计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清新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设想》文中研究说明
阮灶新,向安强,冯长友[8](2002)在《粤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科教兴镇(村)”计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清新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设想》文中研究表明科教兴镇(村)计划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在农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落实科教兴省、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富民安邦工程。
谭振江,张舒,侯向丽[9](2001)在《科教兴镇战略与科技进步——以辽宁省建平县哈拉道口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辽西资源重镇—哈拉道口镇继科技兴国战略之后 ,提出科教兴镇战略。本文阐述了该镇科教兴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胆提出了在乡镇科技进步中建立科技园区、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等对策建议。
岢岚县三井镇人民政府[10](2000)在《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三井镇是全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区,近几年来,镇党委和政府领导把发展教育和普及科技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投入,收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良好效果,改变了山、老区人民落后贫穷的面貌,1998年人均收入2440元,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二、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黔江区黑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路线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 国内的研究 |
2. 国外的研究 |
二、黑溪镇概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一)黑溪镇概况 |
1. 地质地貌 |
2. 气候资源 |
3. 交通状况 |
4. 资源物产 |
5. 基础设施优势 |
6. 乡村振兴优势 |
三、黑溪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镇域经济发展质量不乐观 |
(二)镇域经济发展缺少扎实的基础 |
(三)镇域经济发展受资金制约比较严重 |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偏低 |
(五)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
(六)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七)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
四、推进黑溪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
1. 黑溪镇农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2.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
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
4. 多项措施共努力,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
5. 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
6.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
7. 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工业经济支撑力 |
8.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
9. 第三产业发展方面 |
(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
六、结束语 |
(2)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及其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小城镇已有 |
1.2.1 国内关于小城镇的研究情况 |
1.2.2 国外的研究情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范围 |
1.3.3 有关概念的定义 |
1.4 研究框架与试图解答的问题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 |
1.4.3 创新点 |
2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与小城镇结构转型 |
2.1 小城镇的发展及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2.1.1 小城镇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2.1.2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2.1.3 推进城镇化的意义 |
2.1.4 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
2.2 城镇化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
2.2.1 疲弱的有效需求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
2.2.2 推进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 |
2.2.3 发展小城镇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 |
2.3 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的现状 |
2.3.1 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3.2 小城镇结构转型的趋势 |
2.3.3 小城镇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
3 小城镇产业结构转型 |
3.1 产业结构的演变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 |
3.1.2 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结构 |
3.1.3 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
3.1.4 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因素 |
3.1.5 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 |
3.2 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 |
3.2.1 产业政策的目标 |
3.2.2 产业政策的手段 |
3.2.3 产业政策成本 |
3.2.4 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3 政府调控与产业结构转型 |
3.3.1 政府调控的必要性 |
3.3.2 产业政策的选择 |
4 小城镇空间结构转型 |
4.1 影响空间结构的因素 |
4.1.1 城镇形态 |
4.1.2 经济发展 |
4.1.3 政府管理 |
4.2 空间结构的演变 |
4.2.1 农业经济时期的空间结构 |
4.2.2 工业经济时期的空间结构 |
4.2.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 |
4.2.4 空间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 |
5 小城镇行政结构转型 |
5.1 行政理念转型 |
5.1.1 依法行政的理念 |
5.1.2 服务社会的理念 |
5.2 行政功能转型 |
5.2.1 政府职能配置的转型 |
5.2.2 政府职能转型 |
6 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保障体系的建设 |
6.1 建立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
6.1.1 平衡城乡利益冲突 |
6.1.2 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
6.1.3 实现可持续发展 |
6.2 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
6.2.1 特殊性 |
6.2.2 普遍性 |
6.3 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典型案例的经验 |
6.3.1 坚持科学发展观 |
6.3.2 追求综合竞争力 |
6.3.3 构建和谐社会 |
6.3.4 增强抗风险能力 |
6.4 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保障体系的构成 |
6.4.1 行政保障 |
6.4.2 技术保障 |
6.4.3 法制保障 |
6.4.4 实施保障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实例分析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4)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小城镇理论发展回顾 |
1.2.1 我国小城镇理论发展回顾 |
1.2.2 国外小城镇理论发展回顾 |
1.3 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2 小城镇的功能及其发展机制 |
2.1 小城镇的功能及作用 |
2.1.1 小城镇的特征 |
2.1.2 小城镇的功能 |
2.1.3 小城镇的作用 |
2.1.4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 |
2.2 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动力因素 |
2.2.1 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 |
2.2.2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
2.3 不同学科对小城镇发展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 |
3.1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 |
3.1.1 我国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 |
3.1.2 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 |
3.2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实践反思 |
3.2.1 国外小城镇发展实践反思 |
3.2.2 我国小城镇发展实践反思 |
3.3 本章小结 |
4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4.1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因 |
4.1.1 发展西部地区小城镇的重要性 |
4.1.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机遇 |
4.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4.2.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述 |
4.2.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对策 |
5.1 西部地区小城镇整体发展思路 |
5.2 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 |
5.2.1 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原则 |
5.2.2 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措施 |
5.3 小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规划的相互协调 |
5.3.1 小城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
5.3.2 小城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 |
5.3.3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的相互协调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来源 |
(9)科教兴镇战略与科技进步——以辽宁省建平县哈拉道口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科技兴农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
2.加快科技兴工步伐。 |
3.“科教兴镇”意识逐步增强。 |
二、对策 |
1.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 |
2.强化科教首位意识。 |
3.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
4.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 |
5.实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的特殊政策。 |
6.关于建立科技园区的设想。 |
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黔江区黑溪镇为例[J]. 冉敏芳. 区域治理, 2019(41)
- [2]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及其保障体系研究[D]. 刘淑英. 重庆大学, 2010(07)
- [3]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镇域科学发展——祁门县平里镇实行政府统筹农科教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方桐辉,陈一心. 安徽科技, 2009(09)
- [4]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D]. 高早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5]加快发展小城镇——温岭市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A]. 胡忠行,马远军,潘晓敏. 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2003
- [6]昌都地区城镇发展战略探索[J]. 李利锋,郑度. 中国藏学, 2003(01)
- [7]粤北贫困山区“科教兴镇(村)”计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清新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设想[J]. 阮灶新,向安强,王新华. 企业经济, 2002(11)
- [8]粤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科教兴镇(村)”计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清新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设想[A]. 阮灶新,向安强,冯长友. 历史深处的民族科技之光: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国际会议文集, 2002
- [9]科教兴镇战略与科技进步——以辽宁省建平县哈拉道口镇为例[J]. 谭振江,张舒,侯向丽.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02)
- [10]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推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A]. 岢岚县三井镇人民政府. 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 2000
标签: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村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