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隧道用微机监测潜油泵状态的改造

电缆隧道用微机监测潜油泵状态的改造

一、电缆隧道潜水泵状态采用微机监控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孙芳[1](2020)在《基于固有风险和事故风险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个组成复杂、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水平系统,以其可靠的服务能力和高效的服务效率成为了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城市综合地下管廊的建设可追溯至将近俩个世纪前,但由于众多的未知性和难以预期和评定的研究深度,导致城市综合管廊安全保障的相关研究仍不完善,且未形成明确、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方法。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是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城市公共安全威胁必须面对的、亟待解决的急迫问题。本文通过对风险评价方法分析比较,选取满足地下管廊的综合风险评价方法适用性的评估方法,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层面出发构建较为完整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分两部分,固有风险评估模型和事故风险评估模型。固有风险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对地下管廊运行系统进行风险因子识别,以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的、全面的、细致的对地下管廊安全运行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在风险识别方面的研究着重于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思想,结合现有的资料如相似构筑物风险分析、全寿命风险分析、运维风险分析等对地下管廊风险识别。以各风险指标的不重复、不交叉的隶属关系原则,构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风险的多角度、宽范围地分层结构:5个固有风险、18个风险源、58个风险因子指标体系。确定指标体系后,进行固有风险的风险分析,以权重表述各风险因子指标的危险性。风险分析由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隶属于同一固有风险的风险源,通过两两比较地层次分析构建判断比较矩阵,以计算权重;第二部分求风险因子的权重。从脆弱性、敏感性、不确定性三个角度细化评价指标的评分维度并赋值,极大程度地满足风险指标模糊化特性。求解同一固有风险下各风险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并做归一化处理;第三部分为综合评价,以风险源权重和风险因子灰色关联度求得固有风险的权重,以灰色关联度平衡结果,弱化少数专家在对标准的判断高度一致的情况下主观性的影响。风险事故评估模型则是对由若干个风险因子共同促成的风险事故的风险评价,在对四个基本风险事故分别进行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级事故链(单事故)、二级事故链(父-子事故)、三级事故链(父-子-子事故)和风险事故后果的贝叶斯网络有向无环图,采用层次分析结构的组合权重来表述风险事故的发生可能性。通过求解事故链的联合概率分布,从而判断事故升级的主要原因。以合肥市高新区鸡鸣山路综合管廊工程为实例研究,对其进行定量评估,验证了本文构建的评估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固有风险中入廊管线的种类为最重风险源;泄漏事故是水灾、火灾的基础事件,且引发事故链的可能性最大;火灾事故是最主要的风险事故类型,影响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加强火灾事件的防御和监测,廊体结构的防水措施的维护和检查,管线阀门、连接处等局部的监测和检修等等对有规律的风险评估和管理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图[11]表[28]参[70]

林旭舟[2](2019)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要点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实施,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对提升通行车辆的用户体验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与管理水平,提升公路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包括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闭路电视技术、供配电技术及交通工程技术等,具有较高的技术集成度。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照明系统及隧道机电系统,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是同步协调,共同发展的。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在前期阶段的咨询审查工作,提高设计文件质量,保证设计深度成为近几年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一大难题。机电工程各系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又紧密联系,在初步设计阶段不仅要注意设计的全面性,更要重点关注方案的合理性,经济的节约性,统筹兼顾;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应该进行更为细致的审查工作,全面审查施工图中的各个细节,重点关注各专业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予以纠正,同时兼顾设计文件对施工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通过咨询审查保证设计达到应有的深度与水平,确保在施工阶段机电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后期的运营及维护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现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针对目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机电系统各专业的需求分析及优化目标,结合近几年的项目总结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各专业的咨询审查要点,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便于在今后的咨询审查工作中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咨询优化。本文最后以实例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高速公路机电咨询审查要点总结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必要性。为今后其他高速公路项目机电工程的咨询审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综合提高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设计水平与咨询审查水平。

刘博文[3](2019)在《粒雪层热融钻进机理及其大直径钻进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水钻是目前世界上冰层钻进速度最快的一种钻进方法,对于极地冰下环境科学考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热水钻在雪层钻进过程中热水将透过雪层间隙大量漏失,造成孔壁破坏和能源浪费,因此需要利用其它钻进方法对热水钻进行雪层开孔作业。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大直径钻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详细介绍了热水钻开孔用热融钻头的两种换能方式,即热流体式与电热融式,并结合其技术特点,针对世界上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种类稀少且缺少相关针对性理论分析的研究现状,对热融钻头在雪层钻进时的钻进机理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填补雪层热融钻进的理论空白。通过查阅文献,开展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进行大直径热融钻头的结构设计,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大直径粒雪层电热融钻进系统。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建立热融钻头融雪过程的理论模型,得出传统的热融钻冰层钻进机理并不适用于雪层钻进的结论,雪层热融钻进必须要考虑融水下渗作用的影响。雪层热融钻进过程中,融水将携带热量在钻孔底部进行重复热交换,这一过程会增加钻具在雪层和粒雪层中的钻进速度。为了获取融水对热融钻进的具体影响程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的方法,得到量化后的热融钻进下渗能量利用率为4%-8%,热量损失率为2%-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雪层温度对钻进速度的影响区间为11%-13%。同时,考虑极地冰盖雪层密度与深度的关系,建立了钻进施工周期、钻孔深度和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公式,这将为我国未来南极雪层热融钻进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2)通过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确定了热融钻头的本体形状;结合电热组件的相关性能参数,利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对多种热源结构形式热融钻头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来指导热融钻头的选型、结构设计。模拟结果表明,在锥形热融钻头三种热源分布形式中,采用螺旋盘管作为热融钻头表面时,其热量分布最为均匀,但存在一定冷区。为了消除热融钻头底部冷区,开展钻头底部加热头设计:采用锥形、抛物线形、圆台、组合曲线以及非标准曲线作为底部铜体钻头的五种初始结构形式,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得出非标准曲线结构最适用于热融钻进。结合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确定大直径热融钻头优选功率分配方式为:上部盘管采用25kW供电,下部铜体加热头采用5kW供电。(3)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系统,包含了钻进、抽水、供电、检测控制以及除水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移动控制箱进行统一控制,可实现钻进、供电、排水作业的协同控制。整体系统设计安装于极地雪橇上表面,方便极地现场环境中的安装与运输。热融钻进系统设计最大功率为30kW,干烧安全功率为8kW;热融钻头设计钻进孔径为500mm,钻头锥度为-15°。系统绞车最大载荷能力为2t,钢缆具备8t的极限提升力。检测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记录整个系统的钻进参数与运行参数,并实时显示在上位机LabView软件中。除水系统采用泵体将融水实时输送至地表的抽水方案,孔内设计最大排水深度为117m;采用空压机吹水作为管路残留水除水方案,空压机流量1m3/min,保证系统在极地低温条件下长期储存与使用。(4)对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系统钻进能力进行了理论预测与实验研究,根据其不同的钻进条件和地层参数,得到了其在相应条件下的钻进规律。在构建的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试验台并开展了进行了25组钻进实验,最大钻进深度为1.8m,最大钻进速度可达3.2m/h,最大钻孔直径为510mm。同时,采用实验方法验证了系统中排水系统的可行性:排水水系统可实现117m的泵送扬程,满足为热水钻提供开孔作业的需求;所采用除水方案可将管路内91.6%的水泵出,验证了空压机除水方案的可行性;对除水系统管路开展了防冻液泵送实验,验证了系统可满足极地环境中的使用及存放需求。(5)将大直径雪层/粒雪层热融钻进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实验所得数据的分布与理论计算所得的结果相符合,验证了了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郭灿[4](2019)在《高黎贡山隧道TBM适应性设计和掘进性能的测试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隧道工程大规模的建设,大批的铁路隧道和输水隧道正在开挖,TBM施工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隧道施工话题,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来说,TBM施工都是我国未来长大隧道施工的首选。同时,随着隧道工程的逐渐增多,施工面临的地质也越来越复杂,作为非标产品的TBM设备需要进行适应性设计,针对施工地质条件选用适合类型的TBM,确定TBM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系统配置与集成,以确保TBM设备安全、快速和高效的掘进。本文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TBM工程为背景,在施工现场进行了大量的TBM掘进数据的采集与测试,并进行了岩石取样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基于以上数据,对TBM的掘进进尺速度、掘进作业利用率、设备完好率及刀具磨损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断层破碎带及突涌水地质段,对TBM适应性设计和辅助设备配置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TBM主参数设计、物料吊运系统及清渣系统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贯入度、进尺速度、刀盘推力、刀盘转速、刀盘扭矩、围岩类别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找出了影响TBM掘进性能的主要参数,提出一种包含掘进参数与地质参数等多因素掘进性能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是基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数据采集与分析后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TBM在不同围岩条件下进尺速度和掘进作业利用率有显着差异;不同类型的刀具磨损差异较大,正洞TBM刀具磨损较平导洞TBM刀具磨损大;TBM设备的主参数、地质预报系统、支护系统、排水系统、物料吊运系统等适应性设计,结合本文给出的TBM穿越断层破碎带和突涌水洞段的施工技术,保证了TBM安全高效穿越各种复杂围岩条件洞段,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的;TBM掘进性能与掘进参数和地质参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给出了包含掘进参数和地质参数的TBM掘进速度(贯入度)预测模型。本论文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类似工程TBM的适应性设计和性能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曹军[5](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节能运维系统构架与功能需求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建筑行业内部的业务开展还没有实现较高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效率不高。其中,建筑机电的运营管理的效率问题尤为突出。在进行设备运行管理时,过去采用最多的是建筑自动化系统,但是该系统在使用时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很多运行管理人员并不能有效的使用该系统。此外,对于设备运行的监测数据只留存在系统内部,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也就无法发挥数据的真实价值。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则为设备检测数据和工程数据的集成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能够在运行管理阶段进行辅助分析和决策,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文章思路以重庆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对象,对既有项目建筑机电运维效果进行理论性质地分析,通过综合BIM技术以及机电运维框架技术之间的优势以及对暖通空调子系统、能源管理子系统等构架与功能需求地实地考察研究与理论分析,从项目实际出现的问题为基础点出发,结合现场数据地实地调研,分析出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管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各部分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适合于本项目问题解决方案的策略以及对应框架策略实际地运用效果探求,实现智能化的运维管理是一项基于BIM系统新兴机电运维管理及优化改造技术相关的应用型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对目前BIM在机电运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确定搭建基于BIM架构的机电运维框架概念模型对比与传统机电运维的优势以及难点;对基于BIM技术的机电运营维护系统,从技术角度入手对其软、硬件设施进行研究;研究不同信息数据的共享及有效使用;研究可视化、参数化、协同性等特点在系统各个模块的应用,从而对各个辅助模块的框架进行搭建;结合论文重庆市参考项目,依据现场调研以及对整体机电运维系统反馈出的暖通空调系统实质性问题,基于这一理论点出发,分别从暖通空调系统框架、能源管理系统框架、楼控系统深化功能需求框架等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性质地分析与解决,对项目做进一步地技术分析与诊断,完善对于该项目机电节能运维控制管理与改造,同时以BIM系统的优势实时反馈与管理,以达到文章效果与搭建目的。具体细化分别对暖通空调系统内运维模式框架进行类别性地节能运维分析,提出模糊控制以及冷机群控等技术逻辑架构,并分析对于该项目的节能潜力以及相关性的实际效果;同时提出新新机电运维智慧技术管理构架功能需求模式,分析关于智能厕所、智能客流、智慧停车系统等对于实际项目操作性的应用潜力与实际效果。

王蕾[6](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管廊绿色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地下城市综合管廊能够集约化管理各类市政管线,节约城市空间资源,是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趋向。综合管廊在建造过程中是否绿色环保,如何对综合管廊的绿色程度进行评估,在目前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理念下,进行综合管廊的绿色评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目前对综合管廊的研究主要针对综合管廊的融资模式和施工工艺,绿色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住宅和公共建筑,本研究主要针对综合管廊进行绿色评价,通过建立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首先,对综合管廊和绿色评价的国内外建设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综合管廊和绿色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综合管廊的概念、类型、建设原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绿色评价的概念等。解释了综合管廊绿色评价的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针对影响综合管廊绿色评价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结合综合管廊特性,建立了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最终评估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最后,通过某已建成综合管廊项目对评价模型进行实例验证,通过结论分析问题,提出部分改进措施和建议。综合管廊绿色评价研究丰富了综合管廊绿色建造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深化实践中的“绿色”建造意识,对未来综合管廊的绿色建造提供借鉴意义。

邱欢[7](2018)在《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是当今人们乐于利用的能源。但由于其发电时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的大规模,并入电网会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导致大量风能、太阳能遭到弃用。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太阳能、风能等发电作为主流发电时液流电池可作为其发电过程配套的储能装置,在提高电网稳定性,进行电网调峰以及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方面效果显着,因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对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对大连地区电力系统概况的描述,提出储能电站接入系统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潮流、短路和稳定计算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对储能电站有关电气设备选择做出论述。随后对本储能电站的二次进行研究。一是对储能电站及相关线路继电保护配置进行研究,二是对系统调度自动化方案和系统通信及通信通道组织方案进行研究,三是研究工程相关的220KV变电站二次侧改造方案。最后论述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路径方案。一开始根据线路所在环境条件进行导线截面和型式的选择,并对电缆的主要技术参数、电缆附件选择和电缆过电压保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然后论述电缆构筑物的技术要求和隧道通风、照明。排水以及在线监测相关内容。通过本工程设计可以提高大连市区南部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大连电网调峰能力,改善大连电网电源结构,避免弃风现象,降低火电厂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还可以大幅提升大连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为大连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该项目的建立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刘任玉[8](2018)在《JT输变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YC市南区是城市核心区域。近三年,人口增速为全市第一位。因区域电网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负荷高峰期过载现象严重,无法保证区域内的安全供电和电能质量,为解决此问题,拟建设JT输变电工程项目。本文对拟建设的JT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列出实施方案,并对建成后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评估,必要性研究包括区域现状分析、负荷性质与发展分析等;可行性研究包括配套工程及二次系统合理配置等技术手段分析、施工期间外部环境分析等;实施方案包括选址、工程设想、送电路径等;本文最终明确JT输变电工程投产后可有效解决区域电网结构,解决重过载问题,降低电网风险并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民生发展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铁路BIM联盟[9](2015)在《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1.0版)》文中研究指明2014-12-30发布2015-01-01实施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总体方案,铁路BIM联盟组织理事会员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依照ISO 12006-2体系框架,引用国家标准和《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GB/T 25529—2010),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标准。本标准由5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信息模型分类、信息模型编码、附录。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前言

高洪鹏[10](2013)在《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一次变电所系统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运行30多年、存在诸多隐患的一次变电所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计算和论证,找出制约变电所运行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可行性治理方案,包括系统一次部分的隐患治理及改造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节能等综合分析,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对有关的电气设备参数提出要求;系统二次部分提出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相角测量装置、调度自动化子站、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终端发电侧报价、系统通信的接入方案;对送电线路、变电站改造及投资估算情况,送变电部分提出联网方案,对改造线路、所涉及的变电站出线间隔进行设计。通过对现有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部分技术分析、设计条件的选取、二次系统技术分析及Sepam系列的技术应用、综合保护变电站工程总体设想,以及设想电气主接线可行性方案的比选等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一次变电所各体系较为完善的改造方案。使一次变在功能性和稳定性以及抗干扰等方面表现更加出色,彻底消除影响一次变长周期运行的安全隐患。

二、电缆隧道潜水泵状态采用微机监控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缆隧道潜水泵状态采用微机监控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固有风险和事故风险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及意义
        1.1.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及意义
        1.1.3 风险评估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城市地下空间评估现状
        1.2.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评估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风险评估准备工作
    2.1 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2.1.1 风险
        2.1.2 风险评估
    2.2 风险评估过程中的相关方法
        2.2.1 风险识别方法
        2.2.2 风险分析方法
        2.2.3 风险评价方法
    2.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2.3.1 专家打分法(Experts Grading Method)
        2.3.2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2.3.3 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2.3.4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评估模型
    3.1 固有风险评估模型
        3.1.1 固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2 事故风险评估模型
        3.2.1 事故风险发生机理
        3.2.2 事故风险的贝叶斯网
        3.2.3 事故风险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分析与研究
    4.1 工程概述
        4.1.1 工程规模
        4.1.2 工程防灾措施
    4.2 固有风险评估过程
        4.2.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打分
        4.2.2 确定权重
        4.2.3 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
        4.2.4 综合评价
    4.3 事故风险评估过程
        4.3.1 事故可能性
        4.3.2 风险事故的后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要点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咨询
        1.2.1 国内工程设计咨询业的发展历史
        1.2.2 设计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我国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发展状况
        1.3.2 青海省公路机电系统存在问题
    1.4 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的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结构及需求分析
    2.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
        2.1.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组成及功能
        2.1.2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
        2.2.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组成及功能
        2.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需求分析
    2.3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
        2.3.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2.3.2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2.4 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
        2.4.1 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组成及功能
        2.4.2 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存在的问题
    2.5 隧道机电系统
        2.5.1 隧道监控系统
        2.5.2 隧道通风系统
        2.5.3 隧道照明系统
        2.5.4 隧道供配电系统
        2.5.5 隧道消防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审查要点
    3.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思路
    3.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优化理念
    3.3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审查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审查实例
    4.1 青海省加定(青甘界)至海晏(西海)公路工程概况
    4.2 高速公路道路机电系统审查实例
    4.3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审查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成果
    5.2 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致谢
参考文献

(3)粒雪层热融钻进机理及其大直径钻进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直径机械钻具研究现状
        1.2.2 大直径雪层/粒雪层热融钻具的研究现状
        1.2.3 热融钻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粒雪层热融钻进机理研究
    2.1 粒雪层热融钻进传热理论分析
    2.2 热融钻具雪层钻进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2.3 n、η和k_2数值的确定
    2.4 大直径热融钻头雪层钻进输入功率选择
    2.5 南极冰盖雪层热融钻进施工周期计算
        2.5.1 南极粒雪层密度随孔深变化关系
        2.5.2 钻进施工周期计算
        2.5.3 伊丽莎白公主地应用实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头设计
    3.1 热融钻头热量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软件
    3.2 钻头形状的选择
    3.3 加热元件布置型式
        3.3.1 加热元件选型
        3.3.2 加热元件布置型式数值模拟
        3.3.3 钻头底部冷端处理
    3.4 大直径电热融钻的结构设计
        3.4.1 加热元件
        3.4.2 钻头骨架
        3.4.3 铜体钻头
        3.4.4 电气隔离终端
        3.4.5 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地表系统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钻进系统
        4.2.1 钻进绞车设计
        4.2.2 钻塔设计
    4.3 抽水系统
        4.3.1 抽水流量计算
        4.3.2 抽水压力计算
        4.3.3 潜水泵选型
        4.3.4 抽水绞车设计
    4.4 供电系统
    4.5 检测与控制系统
        4.5.1 供电控制系统
        4.5.2 电机控制系统
        4.5.3 参数检测系统
        4.5.4 检测与控制系统集成
    4.6 除水系统
    4.7 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地表系统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直径粒雪层热融钻进系统试验研究
    5.1 热融钻进实验台
    5.2 雪样制备
        5.2.1 自然降雪收集与处理
        5.2.2 实验室造雪与处理
        5.2.3 雪样测量与标定
    5.3 模拟雪层热融钻进实验
        5.3.1 实验方案
        5.3.2 操作流程
        5.3.3 热融钻进实验结果分析
    5.4 冰孔实时排水系统性能测试实验
        5.4.1 钻孔实时排水方案及系统组成
        5.4.2 排水系统功能性测试
        5.4.3 地表排水管路除水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高黎贡山隧道TBM适应性设计和掘进性能的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1 TBM在国外的研究及发展
        1.2.2 TBM在国内的研究及发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1 工程简介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条件
    2.3 工程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层构造
        2.3.3 水文地质
        2.3.4 主要地质问题
    2.4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2.4.1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4.2 岩石的磨蚀性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依托工程TBM选型设计
    3.1 TBM选型
    3.2 TBM及其后配套系统构成
        3.2.1 TBM主机及附属设备
        3.2.2 TBM后配套系统
    3.3 TBM适应性设计分析
    3.4 TBM主要技术参数
        3.4.1 正洞Φ9030 敞开式TBM
        3.4.2 平导Φ6390 敞开式TBM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M掘进性能现场测试与分析
    4.1 TBM掘进进尺统计分析
        4.1.1 单月最高日进尺和平均日进尺分析
        4.1.2 周进尺和月进尺统计分析
        4.1.3 不同围岩类别下平均日进尺分析
        4.1.4 不同围岩岩性下平均日进尺分析
    4.2 TBM掘进作业利用率统计分析
        4.2.1 TBM每月作业利用率统计分析
        4.2.2 TBM整体作业利用率统计分析
    4.3 设备完好率统计分析
    4.4 TBM刀具布置及磨损测试分析
        4.4.1 刀具失效形式统计分析
        4.4.2 刀盘各刀位刀具累计磨损量分析
        4.4.3 大小TBM刀具磨损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M适应性设计测试分析
    5.1 主参数设计验证分析
    5.2 针对断层破碎带设计测试分析
        5.2.1 断层破碎带情况
        5.2.2 TBM适应性设计
        5.2.3 设备应用及施工工艺
        5.2.4 TBM适应性设计应用效果分析
    5.3 针对突涌水设计测试分析
        5.3.1 TBM排水系统设计
        5.3.2 设备应用及施工工艺
        5.3.3 排水系统现场应用验证分析
    5.4 物料吊运系统验证分析
    5.5 清渣系统验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BM掘进性能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模型
    6.1 TBM掘进性能与掘进参数和地质参数相关性分析
        6.1.1 掘进性能与掘进参数的关系
        6.1.2 掘进性能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6.1.3 掘进参数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6.2 掘进性能预测模型
        6.2.1 数据采集与统计
        6.2.2 模型的建立条件
        6.2.3 符号说明
        6.2.4 建立模型
        6.2.5 模型的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节能运维系统构架与功能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BIM国外研究现状
        1.2.2 BIM国内研究现状
        1.2.3 BIM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
        1.2.4 BIM运维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BIM的机电运维系统信息化管理概论研究
    2.1 BIM技术
        2.1.1 BIM技术功能
        2.1.2 BIM技术软件
    2.2 机电运维信息化体系
    2.3 基于BIM的机电系统运维信息化管理
        2.3.1 需求分析
        2.3.2 可行性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机电运维管理理论性构架分析
    3.1 构架搭建理论背景
        3.1.1 设计依据
        3.1.2 技术背景
        3.1.3 设计原则
    3.2 构架整体理论设计
        3.2.1 BIM运维管控构架功能需求
        3.2.2 BIM运维管控构架模块设计
        3.2.3 BIM运维管控构架设计
    3.3 平台构架技术设计
        3.3.1 理论技术架构设计
        3.3.2 综合管理架构设计
        3.3.3 综合界面设计
        3.3.4 子系统构架通信协议及接口设计
        3.3.5 平台构架硬件要求设计
        3.3.6 子系统构架分级授权设计
        3.3.7 安全机制设计
        3.3.8 系统框架环境要求设计
        3.3.9 互联网网络环境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机电维护系统框架辅助功能模块搭建研究与设计
    4.1 设备设施管理功能模块
        4.1.1 台账展示
        4.1.2 工作管理
    4.2 能源计量功能模块
        4.2.1 远传电表计量
        4.2.2 能源计量功能设计
    4.3 能源管理功能模块
        4.3.1 能效指标分析
        4.3.2 设备运行及能源数据报表
        4.3.3 能耗统计及展示
    4.4 运行管理功能模块
        4.4.1 多用户地点权限管理
        4.4.2 用能设备运行监测
        4.4.3 能耗及设备运行报表
        4.4.4 运行计划管理
        4.4.5 能源及运行异常报警管理
        4.4.6 用户操作日志管理
    4.5 移动客户端APP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的建筑机电运维框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应用分析
    5.1 项目背景
    5.2 建筑用能设备规划
        5.2.1 变配电系统
        5.2.2 暖通空调系统
        5.2.3 照明插座系统
        5.2.4 动力系统
        5.2.5 商业及其他用能系统
        5.2.6 系统装机功率比
    5.3 问题反馈
        5.3.1 高能耗
        5.3.2 高CO2 浓度
        5.3.3 低舒适性
        5.3.4 低智能化
    5.4 能耗管理框架
        5.4.1 能耗管理理论分析
        5.4.2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
    5.5 暖通空调系统管理框架
        5.5.1 现场需求
        5.5.2 空调系统运行框架优化
        5.5.3 冷机群控管理系统框架
        5.5.4 空调系统供给侧持续节能运维服务框架
        5.5.5 空调末端持续节能运维服务框架
    5.6 楼宇自控系统管理框架
        5.6.1 BA系统设计范围
        5.6.2 BA系统工程现状
        5.6.3 BA系统预改造方案
        5.6.4 暖通空调设备现场功能构架
        5.6.5 智能照明回路现场功能框架
        5.6.6 现场BA功能需求框架
        5.6.7 BA系统框架预优化
    5.7 机电运维智慧技术管理框架
        5.7.1 智慧厕所新框架
        5.7.2 智能客流分析新框架
        5.7.3 智能物联网电动窗框架
        5.7.4 智慧停车系统框架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管廊绿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综合管廊
        1.3.2 绿色评价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目的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基础
    2.1 综合管廊
        2.1.1 综合管廊的概念
        2.1.2 综合管廊的类型
        2.1.3 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原则
        2.1.4 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
    2.2 综合管廊的绿色评价
        2.2.1 绿色评价的概念
        2.2.2 综合管廊的绿色评价
    2.3 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3.1 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综合管廊绿色评价因素分析
        3.2.1 综合管廊绿色规划设计阶段评价因素
        3.2.2 综合管廊绿色施工评价因素
        3.2.3 综合管廊绿色运营管理阶段评价因素分析
    3.3 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3.1 构建思路
        3.3.2 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 指标说明及评价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综合管廊绿色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1 模糊综合评价
        4.1.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4.1.3 模糊合成算子
    4.2 综合管廊绿色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1 权重确定方法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3 熵权法确定权重
        4.2.4 组合权重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案例计算
    5.3 评价结论及启示
        5.3.1 评价结论
        5.3.2 问题分析及启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方案
    2.1 电力系统概况
    2.2 接入系统方案及相关计算
        2.2.1 接入系统方案
        2.2.2 潮流计算
        2.2.3 短路电流计算
        2.2.4 稳定计算
    2.3 储能电站电气设备参数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二次侧设计
    3.1 继电保护配置设计
        3.1.1 保护配置
        3.1.2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EMS)
        3.1.3 功率变换系统(PCS)
        3.1.4 能量计量系统
    3.2 调度自动化
        3.2.1 调度组织关系及信息传送
        3.2.2 数据网接入及安全防护
    3.3 系统通信
        3.3.1 系统通信方案
        3.3.2 通信通道组织
    3.4 相关变电站二次侧改造方案
        3.4.1 南关岭500kV变电站改造
        3.4.2 海湾220kV变电站改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线路设计
    4.1 线路路径方案
    4.2 工程设想
        4.2.1 环境条件
        4.2.2 电缆型式及截面的选择
        4.2.3 电缆主要技术参数
        4.2.4 电缆附件选择
        4.2.5 电缆过电压保护
    4.3 电缆构筑物
        4.3.1 电缆敷设及施工方法论述
        4.3.2 电缆井
        4.3.3 电缆构筑物防火
    4.4 隧道附属设施部分
        4.4.1 隧道照明、通风排水电气部分
        4.4.2 隧道通风、排水部分
        4.4.3 高压电缆在线监测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JT输变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论文的结构
        1.3.4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理论
    2.1 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2.1.2 项目管理的定义、发展及特点
        2.1.3 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2.1.4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定义、发展及特点
    2.2 可行性研究理论概述
        2.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目标和作用
        2.2.2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和原则
        2.2.3 输变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3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其他理论及方法
第3章 JT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
    3.1 工程概况
    3.2 设计水平年
    3.3 设计依据、原则和范围
        3.3.1 设计依据
        3.3.2 主要设计原则
        3.3.3 设计范围
    3.4 变电站工程一二次及系统接入部分
        3.4.1 变电站工程一次及系统接入部分
        3.4.2 变电站工程二次部分
        3.4.3 配套间隔改造工程及总投资估算
    3.5 变电站工程站址及布局
        3.5.1 站址概况
        3.5.2 站内布局
    3.6 线路及光纤通信工程部分
第4章 JT输变电工程的必要性分析
    4.1 电网概况
        4.1.1 YC市电力系统现状
        4.1.2 YC市城区电网现状
        4.1.3 YC 南区概况及用电现状
    4.2 用电需求及负荷预测
        4.2.1 YC市城区需求分析及负荷预测
        4.2.2 JT变供电区域用电需求分析及负荷预测
        4.2.3 电网规划情况
        4.2.4 电力电量平衡
    4.3 必要性及预期成效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3.3 工程项目预期成效
第5章 JT输变电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5.1 变电站工程一次部分可行性分析
        5.1.1 电气一次工程
        5.1.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5.1.3 光缆、电缆设施选择
    5.2 变电站工程系统接入部分可行性分析
        5.2.1 接入点分析
        5.2.2 110kV接入系统方案
        5.2.3 110kV接入系统方案比较
    5.3 变电站工程二次部分可行性分析
        5.3.1 继电保护部分
        5.3.2 调度自动化部分
    5.4 变电站工程站址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5.4.1 总体规划
        5.4.2 土建总平面布置
        5.4.3 选址工作过程
        5.4.4 站址情况
        5.4.5 站址区域地质及地震地质
        5.4.6 站址不良地质作用及矿产、文物古迹分布情况
        5.4.7 岩土工程条件
        5.4.8 站址方案比较及结论
    5.5 线路与光纤通信工程可行性分析
        5.5.1 设计规模
        5.5.2 路径选择原则
        5.5.3 路径制约因素
        5.5.4 110kVMW线现状
        5.5.5 剖接点选取
        5.5.6 变电站进出线布置
        5.5.7 光纤通信部分
第6章 JT输变电工程环境、财务及风险分析
    6.1 工程环境可行性分析
        6.1.1 周边条件
        6.1.2 水文条件
        6.1.3 气象条件
        6.1.4 进站道路条件
        6.1.5 大件设备运输
        6.1.6 工程地质及水源条件站用电源
        6.1.7 站址环境
        6.1.8 通信干扰
        6.1.9 施工条件
    6.2 投资估算及财务造价分析
        6.2.1 投资估算编制原则及依据
        6.2.2 工程投资估算
    6.3 风险分析
        6.3.1 JT输变电工程项目技术风险
        6.3.2 JT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1.0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本标准主编单位及人员:
本标准参编单位及人员: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信息模型分类
    4信息模型编码
    5附录
        本指南用词说明

(10)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一次变电所系统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一次变系统隐患治理项目背景
        1.1.1 化肥厂情况简介
        1.1.2 化肥一次变情况简介
        1.1.3 改造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第2章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的技术分析、设计条件的选取
    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常用模式
        2.1.1 面向功能设计的集中式RTU加常规保护模式
        2.1.2 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式
        2.1.3 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式
    2.2 分层分布式技术
        2.2.1 网络通讯层完成信息传递和系统对时等功能
        2.2.2 间隔层主要是继保、监控设备层
    2.3 220kV化肥变负荷预测
    2.4 工程建设及移地新建的必要性
        2.4.1 供电可靠性的需要
        2.4.2 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2.4.3 移地新建的必要性
        2.4.4 本工程的建设进度要求
    2.5 接入系统方案
        2.5.1 外部条件分析
        2.5.2 送出线导线截面选择
    2.6 电气计算
        2.6.1 潮流稳定计算
        2.6.2 系统稳定水平校验分析
    2.7 短路电流计算
    2.8 无功补偿
    2.9 主变容量选择
    2.10 施工过渡方案、主要措施及工作量
        2.10.1 220kV供电方式
        2.10.2 35kV倒负荷方案
        2.10.3 6kV倒负荷方案
        2.10.4 主要过渡措施
        2.10.5 主要工作量
    2.11 系统对有关电气参数的要求
        2.11.1 主变参数
        2.11.2 220kV开关遮断容量要求
        2.11.3 无功补偿容量
        2.11.4 电气主接线
第3章 二次系统技术分析及Sepam系列综合保护的技术应用
    3.1 系统继电保护
        3.1.1 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3.1.2 系统保护配置方案
        3.1.3 对电气专业的技术要求
        3.1.4 对自动化专业的要求
        3.1.5 安全自动装置
    3.2 继电保护技术综述
        3.2.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3.2.2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3.2.3 供水降压站供配电系统保护要求及配置
        3.2.4 微机保护工作原理
    3.3 Sepam系列综合保护的技术性能及应用
        3.3.1 sepam系列产品的基本功能
    3.4 模块化结构的功能设计
    3.5 Sepam系列保护装置功能模块分类及功能
    3.6 sepam保护装置的特点
    3.7 通讯管理机
        3.7.1 SSC601通信管理机功能特点
        3.7.2 SSC601通信管理机硬件工作原理
    3.8 调度自动化
        3.8.1 凋度组织关系
        3.8.2 调度自动化现状
        3.8.3 远动系统
        3.8.4 吉林省调、吉林地调
    3.9 电能计量系统
        3.9.1 电能计量现状
        3.9.2 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配置
        3.9.3 调度端系统
    3.10 调度数据网络
        3.10.1 吉林省电网SGDnet Ⅱ方案概述
        3.10.2 调度数据网络接入方案
        3.10.3 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配置
        3.10.4 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安装地点
        3.10.5 调度数据网络接入通道要求
        3.10.6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3.11 系统通信
        3.11.1 调度关系
        3.11.2 通信系统现状
        3.11.3 业务分析及通道需求
        3.11.4 光纤通信系统
        3.11.5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3.11.6 设备配置方案
        3.11.7 通信电源
        3.11.8 通信机房
        3.11.9 通信机房动力环境监测设备
        3.11.10 防雷接地
        3.11.11 通信电缆(光缆)敷设
第4章 变电站工程设想
    4.1 电气主接线
        4.1.1 主接线配置原则
    4.2 设备状态监测
        4.2.1 监测范围与参量
    4.3 短路电流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4.3.1 短路电流水平
        4.3.2 主要设备选择
    4.4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4.5 站用电及照明
        4.5.1 站用电
        4.5.2 照明
    4.6 直流系统及UPS电源
        4.6.1 直流系统
        4.6.2 交直流一体化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4.7 电缆沟布置及防火
    4.8 电气二次线
        4.8.1 二次设备布置
        4.8.2 监控系统
        4.8.3 抗干扰及屏蔽措施
        4.8.4 防误操作闭锁
        4.8.5 电度计量
    4.9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4.10 火灾报警及防火
第5章 电气主接线可行性方案的比选
    5.1 两种可行性方案
    5.2 两种可行性方案的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缆隧道潜水泵状态采用微机监控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固有风险和事故风险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孙芳.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要点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林旭舟. 长安大学, 2019(08)
  • [3]粒雪层热融钻进机理及其大直径钻进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刘博文. 吉林大学, 2019(02)
  • [4]高黎贡山隧道TBM适应性设计和掘进性能的测试分析[D]. 郭灿.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机电节能运维系统构架与功能需求研究[D]. 曹军.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管廊绿色评价研究[D]. 王蕾. 西华大学, 2019(02)
  • [7]大连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D]. 邱欢.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8]JT输变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D]. 刘任玉. 南华大学, 2018(01)
  • [9]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1.0版)[J]. 中国铁路BIM联盟. 铁路技术创新, 2015(01)
  • [10]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一次变电所系统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D]. 高洪鹏.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电缆隧道用微机监测潜油泵状态的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