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办公系统中的密码一致性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武勇成[1](2021)在《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多数场景,大量数据和信息由纸质形式转化为电子形式,并产生、流转和存储于信息系统中。为人们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风险事件时有发生,运用风险评估手段提前识别风险、解决风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借助量化分析技术,展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其主要成果如下:(1)完成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研究。首先,结合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出改进后的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其次,我们结合前期对风险评估工作的调研和理解,根据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中各个要素间的影响关系,选用层次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及Min-Max标准化处理手段,作为后续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主要手段;最后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资产和脆弱性进行模型构建,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威胁进行模型构建,利用Min-Max标准化处理手段对资产、脆弱性和威胁的数值计算进行处理,完成对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研究,为后续在实际系统中展开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完成实际应用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结合系统实际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系统中历年发生的安全事件,对资产、脆弱性和威胁进行识别工作。随后根据前期风险评估量化工作的理论依据,分别建立资产、脆弱性和威胁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赋值,根据赋值结果准确进行风险值的计算。针对高风险项,结合系统已有安全措施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结果符合办公专网真实情况,为后续的安全保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王文雅[2](2020)在《基于领域驱动与微服务的OA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各样的网络非法攻击,造成重要数据丢失,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此外,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而可扩展性却越来越低,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微服务架构与领域驱动设计优化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此提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扩展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提出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新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高效安全的身份认证。微服务架构的认证与鉴权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生成登录用户唯一Token令牌的方式标明用户身份,在用户使用系统的过程中持续认证用户身份;微服务架构的认证与鉴权为Token令牌设置有效时间来保证令牌的时效性,令牌失效将禁止访问系统页面;微服务架构的认证与鉴权加入了API网关校验Token令牌的有效性与时效性;微服务架构的认证与鉴权在API网关中进行Token令牌的注销,防止Token令牌的滥用。其次,针对系统复杂度高导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扩展性较低的问题,本文结合领域驱动设计理念设计并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领域驱动设计提出了领域模型的概念,统一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使系统能够随着需求的变更进行灵活的更新;领域驱动设计理念的主要思想是划分大业务领域为小业务领域(子域),在子域设计中使用产品愿景分析、场景分析、子域建模、微服务划分等手段进行战略设计,实现子域之间的松耦合性与子域内的高内聚性;领域驱动设计采用充血模型,在实体中实现业务功能绑定数据与行为,聚合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在发生需求变更时,只需要改动某个子域即可满足要求。最后,本文将微服务架构与领域驱动设计应用于开发新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安全性上及可扩展性上相比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而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日常办公的大部分需求。该论文有图45幅,表7个,参考文献88篇。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袁敏莉[4](2019)在《基于安卓移动平台的企业知识型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宽带技术的突破,已经进入4G时代,手机、平板电脑已经逐渐成为普及使用工具,知识水平也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和更新,办公自动化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传统的办公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因为传统办公无论是发布公告还是下发文件,都要基于纸质来进行传达,而且传达速度也比较缓慢,若是某个环节的关键性人物出差或是临时请假不在岗位,可能某份文件就无法及时签署,无法继续流转,产生停滞状态,可能耽误公司众多工作的进程。还有公司一些项目好的经验或是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无法及时分享给每个员工,所以如何推动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建立一套有效快捷的处理公司业务的自动化系统,尤为重要,不仅是能够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还要能及时处理一些复杂的业务数据和管理流程以及时能够获取有效知识,这都成为很多公司重点解决问题。所以针对传统办公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本文根据某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基于用户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采用安卓技术为基础,因为安卓系统现在是手机主流系统,而且能够兼容很多应用程序,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容易入手。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划分为七个模块,分别是个人办公管理、公文管理、工作流管理、通讯录管理、业务资料库、经验库、问题库。公司可以通过基于安卓移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这些模块实现企业无纸化办公,员工直接登录手机上的这个自动办公平台的客户端,在平台上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发文件,报送上级部门批复的文件,文件的审批,报表的传送,会议通知等,这些流程再也不用纸质的起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使用自动办公平台以电子化方式进行处理,而且还能分享业务资料、经验和提出问题,员工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不仅能帮助公司节省开支,也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还能促进企业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融合。
韩路[5](2019)在《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流程为基础,参考关于系统集成项目与涉密系统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与书籍,通过对自己参与的一个系统集成项目案例进行风险管理分析研究,并对风险进行识别,提出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法,总结出具体项目中项目风险管理的运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第一,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指出当前所要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文献综述,概述相关概念及工具方法;第二,论述案例项目的背景与概况;第三,对案例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使用专家判断进行定性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对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风险因素进行了详实的评估;第四,展开论述案例项目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出解决方法,分别对项目各风险做出应对。该项目经过本论文所述的研究实践后,GY集团制定了相应的保密规章制度,对涉密人员及普通员工进行各类保密的培训和日常的宣传、监管,对集团日后类似的保密类型的项目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作者也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实践为此类涉密信息集成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经验参考。
周士程[6](2019)在《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产业逐步渗入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数据库、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信息管理系统广泛用,并且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金融、保险业的应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的是全面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不断强大的资本市场,大量资本的流动促使国内银行系统加快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本文开发一个功能完备的银行网上办公系统。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基础,论述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意义,以及研究工作的内容,其次,通过对银行从业人员需求的了解,对旧的办公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流程进行分析,并对这个系统的不足提供了解决办法,得出了一整套的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逻辑功能,并使用了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根据系统运行的现状进行了需求分析。随后,结合系统所需求的功能,根据系统流程进行设计并使用结构化设计图展现出来,针对功能模块的结构实施系统的设计工作。在完成设计工作的同时,对系统数据库的定义实施全面的总结。而后,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系统的实现环境进行详细介绍,将成熟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及Lotus技术充分的应用到系统部分功能模块设计中,作为技术开发的依据。在本文的最后,将完成的系统设计进行实地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测试,主要包括功能及性能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的分析,该系统能够将陈旧办公系统的功能需求全部涵盖在内,并产生良好的测试结果。开发工作完成后,该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的运行测试,完全能够弥补以往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该系统在满足从业人员的基础上,众多优势也体现出来,一方面展示银行的业务能力,促进银行办公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促进银行向技术性企业迈进,转变工作模式,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庄远潜[7](2019)在《某航空分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航空分公司也都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日常的管理事务,以往的办公管理系统仅仅能够发送事务处理,不能对于其他事务进行处理和管理,这样很难满足航空分公司的自动化建设的需求。本文针对某地航空分公司设计和实现一款专门的办公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对航空分公司日常事务进行管理。本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是按照面向对象的设计流程来完成的,具体完成了下列工作:(1)针对航空企业开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目前国内外的现状和情况,最后规划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和组织结构。(2)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借用了UML建模的方法,通过建模工具对系统各个角色用例、功能设计、性能需求、数据类的设计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设计工作。本文基于ASP.NET技术设计和实现了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流程针对系统设置、通知管理、员工管理等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工作。(3)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设计。由于安全性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本文使用了专门的加密算法对Web Service通信进行操作和处理,系统在运行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数据,采用了SQL Server 2012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存储等操作。(4)利用黑白盒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在测试之前设计了专门的测试用例,对系统功能和性能部分进行测试。本文设计和实现了航空分公司自动化办公系统,这个系统部署以后大大提高了企业操作的实用性,同时也促使航空分公司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也为类似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梁红双[8](2019)在《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现代企业都提倡纸质化办公向无纸化办公的转变,PC办公时代也逐渐走向了移动办公时代。微信使得利用该平台的办公应用程序得到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智能船舶管理系统作为航运业领域的重要应用软件,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很多软件公司开发出PC端的船舶管理系统,但实际运行起来必须要依托电脑安装操作。无法做到即时性、便利性、便携性,导致现阶段一些船舶管理公司出现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实时性强、便利性好、成本低方便操作的船舶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来源于在大连海大赢海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在本公司原有的船舶管理产品上根据H公司特有实际需求,针对船舶管理这一领域研究开发的基于微信平台的船舶管理系统项目。该船舶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个人中心、维修保养、船舶供应、采购管理、船舶修理、证书管理、后台管理,各个功能模块执行该模块特定的功能。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实行了前端界面与后端服务器的开发分离,前端使用React框架实现响应式网页设计,后端使用Spring+Struts+IBatis框架开发,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开发过程代码的耦合度,便于系统维护。服务器使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管理,将缓存技术与数据库相结合来进行数据的存取,在保证超大数据量情况下系统可靠性的同时提高响应速度。本文根据H公司船舶管理业务,对经济、技术、操作3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明确了业务、功能以及其他功能需求。接着介绍基于微信平台的船舶管理系统架构、数据库与各功能模块进行构建,同时展示了每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操作流程,满足了 H公司各级员工的日常业务需求。本文重要研究内容在于:(1)把传统PC端船舶管理系统引入微信平台,提高了 H公司的办公的实时性、便利性和质量,提升船舶整体管理水平。(2)优化船舶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系统备件损耗决策分析功能。运用粗糙集算法分析船舶航行过程中影响备件损耗的因素,建立备件库存决策模型,优化船舶航行携带备件库存。(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该系统在H公司正式上线1年多时间,在管理、经济、社会效益三方面得到的应用效果。
马玉洁[9](2019)在《基于云办公的技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力工程项目投资规模逐年增大,电力市场需要处理的相关技术经济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大部分电力设计院一般使用博微电力工程造价软件来编制技经表单。由于该软件为单机版,导致所有技经信息都存储在编制人员个人电脑中,这不利于技经信息的利用、查询、检索和比较分析,也无法进行网络信息交互;同时,技经管理所需信息的管理较为分散,不利于资源共享。综上所述,传统单机版管理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市场需求,急需设计一套系统来替代原有系统。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云办公的技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阐明了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课题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技术概述。(2)本文对系统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了介绍。在功能性需求中,通过用例图的方式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说明。本系统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模块、工程模块等模块,每个模块还包含各自的子模块;在非功能性需求中,本文分别阐述了系统安全性、维护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3)在概要设计中,本文提出了系统的设计目标,简要描述了系统架构、硬件结构、网络结构、数据访问接口设计、云平台方案设计、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的设计。(4)在详细设计中,本文针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详细功能进行描述、阐明了系统流程图的设计。本文设计的技经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公司特色,针对不同角色设置了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实现了公司和部门内部信息共享和技经等文件的集中管理,同时,考虑到发展需要,预留了将来扩展、调整信息系统模块的空间。(5)在系统实现中,本系统在Windows 7×64操作系统中,通过VS2010开发工具,C#语言等,基于云平台构建Web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各功能模块功能和云办公功能。(6)软件设计完成后,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已通过测试,满足系统设计指标和实际工作需要,能够上线运行。
谭克龙[10](2007)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实际运行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还很少,技术手段还很不完善,遥感和GIS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生态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的办法,图像处理和GIS商业软件难于满足大区域、复杂系统的需求,许多软件不能有效集成,系统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在现阶段还是难于全面、准确、迅速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直接影响了保护措施和调控对策的实施效果。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104km2,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棉花、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植被衰败,并有向上游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本论文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保护治理与管理需求,在国家重大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支持下,利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塔里木河流域设计、研发、建立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理论、总体设计与开发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结论。1.在“数字流域”框架体系下,以生态环境遥感业务流程为主线,充分应用并集成“3S”技术手段,开发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及信息共享的大型综合性、业务化运行系统。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构合理,逻辑关系清楚,实用性强。采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以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各子系统间数据流动关系为纽带,把整个系统集成为基于子系统数据间关系紧密、物理结构松散的组件式系统,为数字塔里木河流域建设奠定了基础。2.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数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数据仓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建库思想,设计了可以实现拓扑和非拓扑、空间和属性、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流域空间数据库,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在“计算机”中对流域的“复杂实体”和“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一体化管理问题,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多源、多尺度、多类型、跨带的无缝、海量空间数据库。3.采用不同尺度、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运行体系。根据塔里木河地物类型、地形等区域特征,采用分级分类的思想,研发了大区域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荒漠化、植被、盐渍化等专题信息提取,信息提取精度达到87%,校正后达到95%,建立了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为方便信息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设计建立了全新、完善的知识库系统,提高了信息提取、交互解译和动态监测的精度,实现了解译标志和参考信息系统化管理。4.研究开发实现了遥感与GIS功能的有机融合。分别基于IDL语言和AO控件开发,在统一界面下实现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标志建立、信息提取、编辑校正、动态监测和分析统计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其次,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下,遥感监测信息还可以利用生态分析子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进行数据的深层分析和运算,实现生态预警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克服了以往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各自的弱点,将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与GIS编辑分析功能有效地集成为实用性更强的系统。5.将CA模型与GIS的专业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建立了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趋势分析(GeoCA-Landuse)模型,开发了塔河流域“三源一干”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为流域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论文研究在遥感信息自动提取,RS与GIS一体化,大型综合性、运行化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数字流域”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二、综合办公系统中的密码一致性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办公系统中的密码一致性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概述 |
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
2.1.1 国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
2.1.2 国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
2.2 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
3 风险评估量化技术的选取和研究 |
3.1 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的改进 |
3.2 定量方法的选取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故障树分析法 |
3.2.3 Min-Max标准化处理 |
3.3 赋值计算模型构建 |
3.3.1 资产模型 |
3.3.2 脆弱性模型 |
3.3.3 威胁模型 |
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实践 |
4.1 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
4.2 模型的实际应用 |
4.2.1 资产识别与赋值计算 |
4.2.2 脆弱性识别与赋值计算 |
4.2.3 威胁识别与赋值计算 |
4.2.4 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 |
4.2.5 风险值计算 |
4.3 解决方案 |
5 结论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领域驱动与微服务的OA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DDD-OA理论基础 |
2.1 领域驱动设计理论基础 |
2.2 微服务架构理论基础 |
2.3 架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DDD-OA系统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功能模块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DDD-OA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微服务认证鉴权实现 |
4.2 功能模块实现 |
4.3 数据库实现 |
4.4 系统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基于安卓移动平台的企业知识型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
2.1 安卓技术 |
2.2 应用组件 |
2.3 数据解析技术 |
2.4 BPM工作流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企业背景 |
3.2 业务关系分析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个人办公需求分析 |
3.3.2 公文管理需求分析 |
3.3.3 工作流需求分析 |
3.3.4 通讯录管理需求分析 |
3.3.5 业务资料库需求分析 |
3.3.6 经验库需求分析 |
3.3.7 问题库需求分析 |
3.4 非功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工作流架构设计 |
4.2 网络拓扑设计 |
4.3 功能模块设计 |
4.3.1 个人办公管理模块 |
4.3.2 公文管理模块 |
4.3.3 工作流管理模块 |
4.3.4 通讯录管理模块 |
4.3.5 业务资料库模块设计 |
4.3.6 经验库模块设计 |
4.3.7 问题库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运行环境 |
5.3 功能模块实现 |
5.3.1 系统登录管理实现 |
5.3.2 个人办公模块实现 |
5.3.3 公文管理模块实现 |
5.3.4 工作流模块实现 |
5.3.5 通讯录管理模块实现 |
5.3.6 业务资料库管理的实现 |
5.3.7 经验库管理的实现 |
5.3.8 问题库管理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法 |
6.2 测试环境 |
6.2.1 单元测试工具 |
6.2.2 性能测试过程 |
6.2.3 单元测试用例分析 |
6.3 测试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项目管理概述 |
1.3.2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1.3.3 风险识别的概念及工具方法 |
1.3.4 风险分析的概念及工具方法 |
1.3.5 风险应对的概念及工具方法 |
1.3.6 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1.3.7 保密相关领域知识概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的情况介绍 |
2.1 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背景 |
2.2 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概况 |
2.2.1 方案设计原则 |
2.2.2 网络方案设计 |
2.2.3 服务器方案设计 |
2.2.4 终端设备方案设计 |
2.2.5 OA办文系统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 |
3.1 项目风险识别 |
3.1.1 风险识别的过程与结果 |
3.2 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
3.2.1 项目需求风险评估分析 |
3.2.2 项目设备风险评估分析 |
3.2.3 项目技术风险评估分析 |
3.2.4 项目组织管理风险评估分析 |
3.2.5 项目保密相关风险评估分析 |
3.2.6 风险定性分析结果 |
3.3 项目风险定量分析 |
3.3.1 风险定量分析过程 |
3.3.2 风险定量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应对 |
4.1 风险应对的过程与成效 |
4.1.1 项目需求风险应对 |
4.1.2 项目设备风险应对 |
4.1.3 项目技术风险应对 |
4.1.4 项目组织管理风险应对 |
4.1.5 项目保密相关风险应对 |
4.1.6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及成效 |
4.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构架 |
第2章 系统可行性和需求分析 |
2.1 系统应用背景介绍 |
2.1.1 系统当前存在的弊端 |
2.1.2 意义分析 |
2.1.3 解决方案 |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3 系统功能需求 |
2.3.1 首页功能需求分析 |
2.3.2 我的工作功能需求 |
2.3.3 办公管理需求分析 |
2.3.4 文件查询模块分析 |
2.3.5 信息发布需求分析 |
2.3.6 档案系统需求分析 |
2.3.7 个人设置需求分析 |
2.4 系统业务流程图分析 |
2.5 系统性能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构架设计 |
3.2.1 系统的网络拓扑设计 |
3.2.2 系统体系整体架构 |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3.1 首页功能模块设计 |
3.3.2 我的工作模块设计 |
3.3.3 办公管理模块设计 |
3.3.4 文件查询模块设计 |
3.3.5 信息发布模块设计 |
3.3.6 档案系统模块设计 |
3.3.7 个人设置模块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系统数据流图 |
3.4.2 系统主要数据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实现环境 |
4.2 系统实现公共程序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3.1 系统登录模块 |
4.3.2 我的工作模块 |
4.3.3 办公管理模块 |
4.3.4 文件查询模块 |
4.3.5 信息发布模块 |
4.3.6 个人设置模块 |
4.4 Notes数据库一致性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描述 |
5.2 系统工作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某航空分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B/S三层架构 |
2.2 开发技术介绍 |
2.2.1 UML建模技术介绍 |
2.2.2 工作流理论知识介绍 |
2.2.3 数据库技术介绍 |
2.2.4 面向对象设计流程 |
2.3 C#开发语言介绍 |
2.4 MVC架构体系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3 办公自动化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分析 |
3.3.1 系统设置功能分析 |
3.3.2 通知管理功能分析 |
3.3.3 员工管理功能分析 |
3.3.4 行政管理功能分析 |
3.3.5 后勤管理功能分析 |
3.3.6 日程安排功能分析 |
3.3.7 公文流转功能分析 |
3.3.8 其他功能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2 系统安全性需求分析 |
3.4.3 系统可靠性需求分析 |
3.4.4 易用性需求分析 |
3.4.5 运行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思想与原则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软件架构设计 |
4.2.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4 系统关键功能设计 |
4.3 系统静态结构模型设计 |
4.3.1 系统实体类设计 |
4.3.2 系统边界类设计 |
4.4 系统动态结构模型设计 |
4.4.1 系统设置功能设计 |
4.4.2 通知管理功能设计 |
4.4.3 行政管理功能设计 |
4.4.4 日程安排功能设计 |
4.4.5 公文流转功能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系统连接设计 |
4.5.2 数据库E-R图设计 |
4.5.3 数据库物理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系统设置功能实现 |
5.2.2 通知管理功能实现 |
5.2.3 行政管理功能实现 |
5.2.4 日程安排功能实现 |
5.2.5 公文流转功能实现 |
5.3 系统功能优化实现 |
5.3.1 其他功能优化设计 |
5.3.2 数据库访问的优化设计 |
5.3.3 网络并发访问的优化设计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分析 |
5.4.2 系统测试方法分析 |
5.4.3 系统功能测试 |
5.4.4 系统性能测试 |
5.4.5 系统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微信平台与移动办公理论 |
2.1.1 微信平台介绍 |
2.1.2 移动办公含义和优势 |
2.2 船舶管理 |
2.3 粗糙集理论 |
2.4 评价方法 |
2.4.1 层次分析法 |
2.4.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5 相关技术 |
2.5.1 Access Token介绍 |
2.5.2 前端React框架介绍 |
2.5.3 ECMAScript 6 |
2.5.4 B/S架构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分析 |
3.1 H公司简介 |
3.2 H公司船舶管理现状及办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3.3 基于微信平台的船舶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1 经济可行性 |
3.3.2 技术可行性 |
3.3.3 操作可行性 |
3.4 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4.1 性能需求 |
3.4.2 H公司移动办公的功能需求 |
3.4.3 系统其他功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要求及原则 |
4.2 系统架构体系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整体描述 |
4.2.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3 基于粗糙集的船舶备件损耗决策模型设计 |
4.3.1 备件损耗因素分析 |
4.3.2 决策模型设计 |
4.3.3 基于粗糙集的备件损耗决策算法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船舶管理系统实现与应用效果分析 |
5.1 个人中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 维修保养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 船舶供应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 采购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5 船舶修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6 船舶证书模块设计与实现 |
5.7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8 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及意义 |
5.9 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应用效果综合分析 |
5.9.1 层次分析法建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9.2 模糊综合评判过程 |
5.9.3 评价结果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基于云办公的技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际及国内研究概述 |
1.2.1 国际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相关技术概述 |
1.3.1 Microsoft.NET概述 |
1.3.2 C#概述 |
1.3.3 JavaScript概述 |
1.3.4 PL/SQL概述 |
1.3.5 MVC模型概述 |
1.3.6 云平台技术概述 |
1.4 课题目标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可行性分析 |
2.2 性能需求 |
2.3 功能需求 |
2.3.1 总用例图 |
2.3.2 登录验证模块用例图 |
2.3.3 系统管理模块用例图 |
2.3.4 综合管理模块用例图 |
2.3.5 工程模块用例图 |
2.3.6 技术管理模块用例图 |
2.3.7 质量管理模块用例图 |
2.3.8 教育培训模块用例图 |
2.4 运行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B/S结构设计 |
3.2.2 技经管理信息系统的云平台设计 |
3.2.3 技经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器虚拟化部署结构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3.1 登录验证模块设计 |
3.3.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3.3.3 综合管理模块设计 |
3.3.4 工程模块设计 |
3.3.5 技术管理模块设计 |
3.3.6 质量管理模块设计 |
3.3.7 教育培训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表设计 |
3.4.2 实体关系图 |
3.5 外部接口设计 |
3.5.1 与内容管理接口 |
3.5.2 与博微软件接口 |
3.5.3 与EDMS接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登录验证模块设计 |
4.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3 综合管理模块设计 |
4.4 工程模块设计 |
4.5 技术管理模块设计 |
4.6 质量管理模块设计 |
4.7 教育培训模块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5.2 子模块实现 |
5.2.1 登录验证模块 |
5.2.2 系统管理模块 |
5.2.3 综合管理模块 |
5.2.4 工程模块 |
5.2.5 技术管理模块 |
5.2.6 质量管理模块 |
5.2.7 教育培训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准则 |
6.3 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6.4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
1.1.2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动态 |
1.1.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
1.1.4 “数字流域”发展现状 |
1.2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4.1 目标 |
1.4.2 内容 |
1.5 研究的思路与原则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
2.1.1 概况 |
2.1.2 流域生态环境要素 |
2.1.3 生态系统划分 |
2.1.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2.2 流域信息化现状 |
第三章 系统总述 |
3.1 系统总体结构 |
3.2 系统逻辑结构 |
3.3 系统功能概述 |
3.4 各子系统间关系和接口 |
3.4.1 子系统数据流动关系 |
3.4.2 数据接口 |
3.4.3 软件接口 |
3.5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5.1 软件平台 |
3 5 1.1 遥感处理基础平台 |
3.5.1.2 GIS基础平台 |
3.5.1.3 空间数据引擎 |
3.5.1.4 数据库基础平台 |
3.5.2 硬件设备 |
3.5.3 软件在硬件设备中的配置 |
3.6 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
3.6.1 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技术 |
3.6.2 空间数据无缝镶嵌技术 |
3.6.3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
3.6.4 基于数据流的系统集成技术 |
3.6.5 遥感与GIS集成技术 |
3.6.6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地理元胞自动机 |
3.6.7 基于WebGIS的信息共享技术 |
第四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子系统 |
4.1 数据分类与数据源 |
4.1.1 属性数据 |
4.1.1.1 水文数据 |
4.1.1.2 社会经济数据 |
4.1.1.3 水利工程数据 |
4.1.1.4 生态环境数据 |
4.1.2 空间数据 |
4.1.2.1 遥感影像数据 |
4.1.2.2 空间基础地理图形数据 |
4.1.2.3 生态环境专题图形数据 |
4.1.2.4 GPS控制点数据 |
4.1.3 多媒体数据 |
4.2 数据标准及元数据 |
4.2.1 代码设计 |
4.2.1.1 代码设计原则 |
4.2.1.2 代码标准 |
4.2.2 数据字典 |
4.2.3 元数据库 |
4.2.3.1 元数据分级与特征 |
4.2.3.2 元数据库主要内容 |
4.2.3.3 元数据入库 |
4.3 数据建库 |
4.3.1 主要技术指标 |
4.3.1.1 数据库范围 |
4.3.1.2 数学基础 |
4.3.1.3 数据组织 |
4.3.1.4 数据量分析 |
4.3.2 无缝空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
4.3.2.1 问题的提出 |
4.3.2.2 无缝数据库 |
4.3.2.3 缝隙产生原因 |
4.3.2.4 数据缝隙类别和表现 |
4.3.2.5 无缝镶嵌技术 |
4.3.3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 |
4.3.3.1 空间数据存储技术 |
4.3.3.2 影像金字塔结构 |
4.3.3.3 影像数据压缩 |
4.3.4 基础数据库 |
4.3.4.1 数据内容 |
4.3.4.2 数据存储结构 |
4.3.4.3 空间索引设计 |
4.3.4.4 入库数据校验 |
4.3.4.5 数据入库 |
4.3.5 主题数据库 |
4.3.6 成果数据库 |
4.3.6.1 成果数据库内容 |
4.3.6.2 命名规范 |
4.3.6.3 数据入库 |
4.3.6.4 结构设计 |
4.4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子系统结构 |
4.4.2 子系统接口 |
4.4.3 子系统功能 |
第五章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 |
5.1 监测体系构建 |
5.1.1 全流域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监测 |
5.1.2 “四源一干”中等空间分辨率监测 |
5.1.3 干流典型区高分辨率监测 |
5.2 子系统结构 |
5.3 系统内部数据关系 |
5.4 子系统模块功能 |
5.4.1 图像处理模块 |
5.4.2 知识库模块 |
5.4.3 信息提取模块 |
5.4.3.1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
5.4.3.2 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
5.4.3.3 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提取 |
5.4.3.4 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
5.4.3.5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5.4.4 动态监测模块 |
5.4.5 数据管理模块 |
5.5 应用实践研究 |
5.5.1 阿克苏河流域1: 10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5.5 1.1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5.5 1.2 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 |
5.5.2 喀尔达依1:1万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
5.5.3 专题成果数据精度评价 |
第六章 生态分析子系统 |
6.1 子系统结构与数据流程 |
6.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
6.1.2 子系统数据流程 |
6.2 子系统功能 |
6.3 生态环境预警分析分系统 |
6.3.1 分系统结构 |
6.3.2 技术方案与数据流程 |
6.3.3 模型构建与模块功能 |
6.3.3.1 沙质荒漠化预警分析 |
6.3.3.2 盐渍化预警分析 |
6.3.3.3 植被盖度预誓分析 |
6.3.3.4 地下水预警分析 |
6.3.3.5 河道水流预警分析 |
6.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分系统 |
6.4.1 分系统功能结构 |
6.4.1.1 土地利用叠加分析模块 |
6.4.1.2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模块 |
6.4.1.3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 |
6.4.2 土地利用CA模型研究与应用 |
6.4.2.1 CA模型的理论基础 |
6.4.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6.4.2.3 阿克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6.4.2.4 GeoCA-Landuse模型的建立 |
6.4.2.5 模型运行 |
6.5 综合制图分系统 |
6.5.1 分系统功能 |
6.5.2 符号库开发 |
第七章 业务处理与信息服务子系统 |
7.1 子系统结构 |
7.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
7.1.2 子系统逻辑结构 |
7.2 主要技术路线 |
7.2.1 技术架构 |
7.2.2 动态报表的实现 |
7.2.3 功能扩展 |
7.3 功能模块划分 |
7.4 专业业务处理分系统 |
7.4.1 分系统功能 |
7.4.2 分系统流程及开发实现 |
7.4.2.1 数据管理 |
7.4.2.2 数据图形化查询 |
7.4.2.3 图形图像服务 |
7.4.2.4 文档管理 |
7.5 日常办公业务处理分系统 |
7.5.1 分系统基本功能 |
7.5.2 核心功能流程及开发实现 |
7.5.2.1 收发文管理 |
7.5.2.2 车辆管理 |
7.5.2.3 个人办公 |
7.5.2.4 图片库 |
7.5.2.5 信息管理 |
7.5.2.6 协同办公 |
7.6 塔河网信息服务分系统 |
7.6.1 塔河网信息服务栏目内容与功能 |
7.6.1.1 栏目结构与内容 |
7.6.1.2 塔河网信息服务功能 |
7.6.1.3 网站信息更新 |
7.6.2 邮件系统 |
7.6.3 塔河论坛 |
7.6.4 网络上报 |
7.7 系统维护 |
7.7.1.1 用户管理 |
7.7.1.2 日志管理 |
第八章 系统安全 |
8.1 数据库安全性设置 |
8.1.1 物理安全 |
8.1.2 逻辑安全 |
8.2 应用系统安全性设置 |
8.2.1 数据权限 |
8.2.2 用户权限设计 |
8.3 系统外部安全保证 |
8.3.1 网络安全 |
8.3.1.1 配备防火墙 |
8.3.1.2 扫描系统 |
8.3.1.3 病毒防护 |
8.3.2 安全制度 |
第九章 结语 |
9.1 成果与创新 |
9.2 完善与扩展展望 |
参考资料 |
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综合办公系统中的密码一致性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石油行业办公专网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武勇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领域驱动与微服务的OA系统研究与实现[D]. 王文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安卓移动平台的企业知识型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袁敏莉.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GY集团商密办文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韩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士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3)
- [7]某航空分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庄远潜.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基于微信平台的H公司船舶管理系统研究[D]. 梁红双.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基于云办公的技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玉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谭克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