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罗非鱼养殖业世纪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英[1](2021)在《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文中提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保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处理用水生植物种类较少的问题,本文开展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试验,其中淡水处理分为室内静水实验和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两部分,海水处理为室内静水实验。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水生植物在养殖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为建立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1.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本室内静水试验选取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作为供试植物,养殖尾水参考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淡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及重度富营养河流的氮磷值,富营养水平设置低、中、高三组,定期测定植株的鲜重、氮磷含量以及水质指标:CODMn、TOC、NH4+-N、TN、SRP和TP,比较分析三种植物的生长状态、氮磷累积量和对水体碳氮磷的去除能力,得出结果如下:(1)绿狐尾藻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喜高氮磷;空心菜持续生长28d,生长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喜高氮但不耐高氮;大薸在低、中营养水平组生长21d,高水平组仅14d,生长期随氮磷浓度增加而缩短,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之下降,喜磷但对高氮敏感。(2)绿狐尾藻对养殖尾水CODMn、TOC、NH4+-N、TN、SRP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60.02-62.89%、34.59-53.35%、95.17-97.10%、69.53-87.40%、69.99-90.00%和68.87-84.42%,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耐氨性强;空心菜去除率分别为39.32-46.79%、18.74-27.49%、78.93-89.88%、58.80-66.15%、39.97-46.99%和30.89-47.69%,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去除能力次于绿狐尾藻;大薸对碳氮磷去除规律与空心菜相似,其去除率分别为30.24-53.00%、4.11-24.97%、39.37-72.67%、55.54-59.16%、39.13-52.17%和34.88-58.97%。总结得出:三种植物对养殖尾水碳氮磷去除能力依次为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绿狐尾藻可用于各类氮磷超标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尤其适用于高氮磷的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空心菜适用于高氮池塘养殖尾水的改善净化,大薸可考虑高磷养殖尾水的短期处理。2.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在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鳙的池塘中分别设置占塘面积10%的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三个浮床处理组和无植物对照组,定期监测池塘水体的水质指标:p H值、DO、叶绿素a、叶绿素b、NH4+-N、NO2--N、TN、SRP、TP、CODMn和BOD5,试验初末分别测定鱼类重量、植物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对比分析三种植物在罗非鱼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植物浮床组水体p H值、DO稳定在鱼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叶绿素浓度大幅度削减;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0.58-2.21和0.109-0.279 mg·L-1,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80%、64.61%、63.97%和53.76%、47.95%、36.51%,绿狐尾藻和水葫芦对氮、磷的净化效果优于大薸,植物浮床组TN、TP和BOD5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一级排放标准,CODMn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对CODMn的净化效果依次为大薸>绿狐尾藻>水葫芦。(2)水葫芦和大薸生长迅速但后期植株发黄腐烂,后期绿狐尾藻生长状态最佳;试验结束,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071.4、2232.8和3545.1kg,氮磷移出量分别为0.31、0.25、0.17和0.17、0.04、0.07kg·m-2,绿狐尾藻每平米植株氮磷移出量最高,植物生长状态最佳;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3)三种植物浮床处理组池塘鱼单位净产量分别为14497.5、12857.5和11274.7 kg·ha-1,绿狐尾藻组池塘单位面积鱼产量最高,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综上可知: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均可适用于浮床植物构建池塘水质净化系统构建,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渔产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养殖周期内绿狐尾藻与池塘水质变化的适配性最佳、渔产量以及氮磷移出量最高,在生产中优先选取绿狐尾藻用于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3.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本研究据上海海洋水族馆提供的室内养殖尾水的氮磷浓度和盐度配制模拟海洋水族馆养殖尾水,采用广西北海近海岸常见的四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为材料,培养采用500m L锥形瓶加入400m L试验用水,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实验,试验期间定时测定藻体的鲜重、氮磷含量、抗氧化系统酶POD和SOD的活性,以及水体的NO2--N、NO3--N、NH4+-N和SRP含量,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海藻的生长、氮磷去除能力和生理状态,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细基江蓠可以正常生长,真江蓠实验开始2d后开始腐烂,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就发生腐解,无法生长。(2)细基江蓠在试验全过程8d对养殖尾水中氮盐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NH4+-N>NO3--N>NO2--N,分别为99%、94%和76.1%,前期对水体中DIN的吸收较快,2d内对NO3--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7.6%和70%;对SRP的去除率较差,试验结束对养殖尾水SRP的去除率仅59.06%。真江蓠仅在实验前2d内对N、P营养盐有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SRP,分别为70.00%、50.03%、25.51%和19.55%;后发生腐解,至实验8d结束,失重率为2.28%,TN、TP分别释放了22.74%、10.47%。(3)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即发生腐解,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失重率分别为39.75%和36.58%,处于早期腐解过程的两种藻体,TN释放率大于TP,且N、P释放不同步;至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所释放的TN和TP分别达65.92%、62.69%和35.27%、28.53%。(4)POD和SOD酶活性:试验期间在细基江蓠和真江蓠早体内呈上升趋势,且细基江蓠两种酶活性均大于真江蓠,细基江蓠对高盐高氮的适应性强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两种酶活性趋于下降,抗逆性差,不适于高盐高氮的环境生长。综上可知:高盐高氮养殖尾水中,细基江蓠的生长和N、P去除能力均优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无法生长均发生了腐解,且刺状鱼栖苔腐解的程度和释放的N、P比浒苔的高。
王培琛[2](2021)在《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使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对水产动物造成了产生严重危害。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 system,RAS)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水产养殖生产系统,具有可控、高效、节水等优点,已经被用于多种鱼类的室内生产当中。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等优点[1],但目前其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较少。本试验根据淡水石斑鱼生长水环境指标,设计并建立了淡水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90 d的饲养。分析了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淡水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及水质情况,探究了三级生物滤池对水体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三级滤池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结果如下:(1)基于物质平衡原理,根据淡水石斑鱼生长特性设计并构建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由养殖池、微滤机、三级生物滤池、紫外线杀菌池、恒温机和增氧机组成。(2)饲养90d后,循环水养殖系统单位产量达到35.33±1.90kg/m3,淡水石斑鱼增重量和存活率分别为24.50±1.97kg/m3,96.9±0.1%;养殖系统中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均值分别为0.953±0.541 mg/L,0.175±0.089mg/L;循环水养殖模式淡水石斑鱼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必须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 19.62±0.20%、7.46±0.16%、1.05±0.02%、70.88±0.20%,6.59±0.03 g/100g和58.25±0.13%,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3)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8%、18.5%、29.1%、62.4%和14.4%;一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9%、16.9%、12.1%、17.9%和14.4%;二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8%、11.9%、11.5%、20.9%和1.73%;三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5%、1.91%、8.77%、45.8%和-0.04%;第二、三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和COD的去除率明显低于一级生物滤池(P<0.05)。(4)一级、二级和三级生物滤池填料表面微生物Shannon平均指数分别为5.086、5.050 和 5.147,Chao 平均指数分别为 1343.6、1254.3 和 1310.0,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平均丰度分别为0.28%、1.65%、0.32%,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平均丰度分别为7.36%、5.40%和10.0%;生物滤池填料表面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4.2%~11.0%)为主要优势菌,其他优势菌属分别为 SC-I-84norank(0.4%~16.5%)、Comamonadaceaeuncultured(1.6%~9.4%)、Luteim onas(1.6%~6.2%)、Micropepsaceaeuncultured(1.4%~4.1%)、Microscillaceaeuncultured(2.0%~3.4%)、Cetobacterium(0.3%~5.1%)、RhizobialesIncertae Sedisuncultured(1.3%~4.1%)、Flavihumibacter(1.1%~4.0%)、env.OPS 17norank(1.1%~2.7%)、Schlesneria(0.1%~3.0%)、Dongia(0.1%~4.8%)、Kapabacteriales norank(02%~2.9%)、Kineosporia(0.3%~4.1%)、Thermomonas(0.4%~2.7%)、Reyranella(0.3%~2.5%)、Nitrosomonas(0.2%~1.9%)。
肖蕊,程波,罗永巨,肖俊,唐瞻阳,郭忠宝[3](2021)在《罗非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针对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尚不完善,建立罗非鱼质量安全评价标准、评估影响罗非鱼食品安全的因素,对于建立罗非鱼安全防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罗非鱼的质量安全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对苗种培育、养殖环境及水产品流通等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事件的识别,建立罗非鱼质量风险评估体系。文章介绍了罗非鱼质量安全的总体概况,并分析了种苗、渔药、养殖生态及产品流通等影响罗非鱼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相关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本研究旨在促进罗非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为中国水产品的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13-17]
胡虎子[4](2020)在《罗非鱼湖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灭活疫苗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9年开始,由一种新型RNA病毒——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感染导致的罗非鱼湖病毒病(Tilapia lake virus disease,TiLVD)引起了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广泛关注,该疫病可导致感染罗非鱼的大量死亡,给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和严峻挑战。目前还没有针对TiLVD疫情有效的控制方法,早期诊断和疫苗免疫是防控病毒病最为有效的措施。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TiLV基因节段8(S8)编码的蛋白(VP20)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测定TiLV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TiLV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也为TiLVD疫苗研究效果评价提供一种方法;二是研制出一种能够为罗非鱼湖病毒病提供有效保护效果的TiLV灭活疫苗,为TiLVD的防控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产品储备。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TiLV间接ELISA方法方法的建立前期研究表明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基因节段8(S8)编码蛋白是一种具有高免疫原性的结构蛋白,大小约为20kD,暂命名为VP20。目前,由于缺乏TiLV免疫原性抗原和易获取的抗罗非鱼IgM单克隆抗体(mAb),至今还没有TiLV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的VP20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以新研制的罗非鱼IgM单克隆抗体(mAbs)作为二抗,采用棋盘滴定法优化抗原包被浓度、血清和二抗稀释浓度,建立了检测罗非鱼血清中抗TiLV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的间接ELISA(iELISA)方法,并利用建立的iELISA法,对经IFA检测为TiLV阴性的50份罗非鱼血清进行检测,确定了iELISA的判定标准。通过检测倍比稀释的TiLV阳性血清和罗非鱼其它病原阳性血清来评价iELISA的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及巢式PCR(nested PCR)检测比较人工感染罗非鱼的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和肾脏组织中病毒感染情况,评价iELIS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新建立的iELISA检测结果判定标准OD450nm为0.258,i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与IFA方法相比,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2.6%,与巢式PCR相比,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8%和95.6%。使用iELISA对TiLV状态未知的野外罗非鱼血清样本进了血清学调查表明,73份血清经iELISA检测出13份血清呈阳性反应,即TiLV抗体阳性率为17.8%。综上所述,新开发的iELISA是一种非常特异的和敏感的检测方法,对于养殖场中罗非鱼TiLV感染情况的血清学调查及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2.TiLV灭活疫苗的研制以新分离的TiLV-GD1710株强毒株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TiB细胞大量扩增该病毒,然后分别采用灭活剂甲醛和β-丙内酯灭活TiLV病毒、并对灭活灭活时间、温度和灭活剂浓度进行优化、灭活好的病毒液按照一定比例分别配伍制苗佐剂Montanide IMS1312 VG和Freemix任易联,制备TiLV灭活疫苗并肌肉注射免疫罗非鱼。然后对免疫后的罗非鱼血清特异性抗体以及中和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测定了IFN-γ、TNFα、MHC-Iα、MHC-IIβ、IgM、IL-1β、MyD88等7个免疫相关基因在脾、肾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以及攻毒后鱼体脾、肾病毒的载量和对强毒株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率,评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终浓度0.2%的甲醛37℃灭活48h以及终浓度0.1%的β-丙内酯4℃灭活72h来进行TiLV病毒的灭活的效果较好。免疫后各免疫组鱼体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中和抗体效价较对照组均显着上升,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水平OD450nm值在0.42-1.04之间,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在46253之间,其中最高的为β-丙内酯+Montanide IMS 1312 VG免疫组血清。免疫后罗非鱼脾、肾7个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其中MHC-Iα在脾、肾内均上调最为显着,在脾内最高达61.6,肾内最高达56.8。此外,免疫组罗非鱼攻毒后鱼体脾、肾组织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未免疫对照组,其中最低组为β-丙内酯+Montanide IMS 1312 VG。攻毒感染试验表明,各疫苗免疫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β-丙内酯+Montanide IMS 1312 VG组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最好,其免疫相对保护率可达到82.1%。本研究研制出的罗湖病毒病灭活疫苗为该疫病的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储备。
诸慧[5](2020)在《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文中认为河蟹作为我国典型本土物种,经济价值高,受众广泛。目前,中国的河蟹养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然而,河蟹养殖过程中过量投饵、尾水直排和底泥露天堆积等资源环境问题正逐渐凸显。因此,定量评估河蟹养殖系统的环境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有利于甄别河蟹养殖及其输入物料上游各个过程的产污“热点”,以期从系统层面上改善水产养殖活动的环境表现。考虑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结构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包含池塘养殖和湖泊养殖两种主要养殖方式的中国河蟹养殖系统模型,涵盖蟹苗培育、蟹种养殖、成蟹养殖等主要养殖阶段。基于对江苏省多个典型养殖基地河蟹养殖户的实地调研、采样监测,辅以文献查阅、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等,本研究建立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在此基础上,利用CML2001 Baseline和Cumulative Energy Demand方法评估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主要影响类别包括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酸化潜势(Acidification Potential,AP)、富营养化潜势(Eutrophication Potential,EP)、水生态毒性潜势(Freshwater Aquatic Ecotoxicity Potential,FAETP)和能源使用(Cumulative Energy Demand,CED),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池塘养殖和湖泊养殖两种养殖方式的环境影响差异。1.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每产出1t鲜河蟹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GWP7.65 t CO2 eq、AP 0.03 t SO2 eq、EP 0.23 t PO4 eq、FAETP 1.82 t 1,4-DB eq、CED 115.78GJ。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关键贡献过程和关键贡献来源,具体而言:GWP的关键贡献过程为成蟹养殖用电的上游生产过程、生石灰原料运输过程和成蟹商品饲料中大豆的种植;AP的关键贡献环节为成蟹养殖电耗的上游生产过程和成蟹商品饲料中大豆原料的种植。导致EP的关键贡献来源为实际养殖过程中的N、P排放。成蟹养殖阶段使用电力的上游煤灰和煤泥处理产生的金属排放和商品饲料原料大豆种植过程杀虫剂的使用是FAETP的关键贡献来源。成蟹商品饲料生产所需各类原料和发电所需硬煤为CED的关键贡献来源。2.不同养殖方式环境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除EP外,湖泊养殖的GWP、AP、FAETP和CED影响程度均低于池塘养殖,这与湖泊成蟹养殖未使用联网电力相关。若采取措施减少湖泊养殖的N、P排放,湖泊养殖的环境影响将全面低于池塘养殖,全面禁止围网养殖不可取。降低湖泊养殖N、P排放的可能措施包括基于估算的N、P排放量确定适宜的投饵量和实际放养量,降低湖泊养殖户人为高投饵率。池塘养殖则应优化供电方式,降低对联网电力的依赖。3.不同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育苗阶段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占比最小,均小于1%,可提升空间较小,成蟹养殖阶段贡献占比最大。由于生物量的增长,成蟹养殖阶段饵料转化系数(FCR)最高,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FCR是降低成蟹养殖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此外,成蟹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还来源于现场管理过程中的高电耗、大量直排尾水和底泥。由此,针对成蟹养殖应节约用电,降低电耗;增加废水处理设施,回收利用N、P营养元素,减少N、P直排量。4.本研究进一步对比了鱼、虾蟹等水产品与猪、牛等畜禽产品的环境影响差异。总的来说,水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要低于畜禽产品;各类水产品中,鱼类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低于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因此,从未来农业发展决策角度出发,可以适当扩大水产养殖的产业占比,且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时,可以适当提高鱼类的规划养殖比例。从食品消费角度出发,甲壳类水产品,特别是河蟹,并非每日必需食物,可适当减少其消费需求。
张行,李新圃,杨峰,罗金印,白东东,李宏胜[6](2020)在《无乳链球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是一种引起人畜及水产动物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对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致病因子、血清型、遗传相关性、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及疫苗研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无乳链球菌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研制有效的药物及疫苗,更好地防范、治疗无乳链球菌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张露珊[7](2020)在《芦丁对无乳链球菌分选酶A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又被称为B族链球菌,是一种会导致人体和动物患病的重要病原体,该菌也会引起水生物种的多种疾病。无乳链球菌在水产养殖中是导致罗非鱼患病的主要致病菌,抗生素是治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无乳链球菌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效果下降甚至失败,严重威胁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亟待研发全新机制的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药物。中草药在我国具有长久的使用历史,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泛、低毒或无毒性、活性物质多等优势,中草药成为代替抗生素治疗疾病的首要选择。分选酶A(Srt A)是一种转肽酶,是由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分泌的,与细菌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过程有关,是研究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物的靶标。本文以Srt A为靶标,研究了芦丁对无乳链球菌体外致病力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 本文首先对无乳链球菌ATCC 51487的Srt A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分子克隆、原核表达纯化和活性试验等一系列方法,探索了无乳链球菌重组Srt A的表达纯化条件和功能。结果显示,试验构建的srt A△N82-p GEX-6p-1载体转化至BL21(DE3)后,在37℃条件下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6 h后可得到大量的可溶性蛋白,通过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其纯度大于85%,纯化后的Srt A与底物作用后,可显着提高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表明得到的Srt A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2. 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法测定天然化合物芦丁对Srt A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芦丁对Srt A的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测试了芦丁对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对人纤维连接蛋白的粘附作用以及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芦丁对无乳链球菌的MIC>256μg/m L,芦丁在0-256μg/m L的浓度间不影响无乳链球菌的生长,芦丁浓度为16μg/m L及以上时,显着抑制无乳链球菌对人纤连蛋白的黏附,芦丁浓度为8μg/m L及以上时,能显着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3. 本文制备了兔源Srr1的多克隆抗体,研究了不同浓度芦丁对Srr-1在无乳链球菌细胞壁上的锚定作用。Dot-blot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rr1在无乳链球菌表面的锚定逐渐减少,当药物浓度为32μg/m L时,没有明显的印迹。结果表明芦丁能通过抑制Srt A活性减少Srr1在无乳链球菌表面的锚定。综上所述,芦丁能在不抑制无乳链球菌生长的前提下抑制Srt A的活性;减少无乳链球菌对人纤连蛋白的粘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减少毒力蛋白Srr-1在无乳链球菌表面的锚定。该研究提示芦丁可以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罗非鱼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
张晓娟,周莉,桂建芳[8](2019)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创新与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市场开放,中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产遗传育种已从传统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发展至细胞工程育种、性别控制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精准设计育种.水产遗传育种基础研究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中国水产种业的形成和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农业农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就有215个.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水产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节点、新品种培育和水产种业的发展现状,并由此提出了新时代水产遗传育种和水产种业的国家需求以及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作用及其意义.
吴若男[9](2019)在《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进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林、渔业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东盟国家渔业发展趋势中探索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首先,本文从渔业资源、渔业发展现状、渔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盟渔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开发潜力很大。渔业是东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目前东盟国家渔业产量稳定,海洋捕捞业、内陆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设施落后限制了其出口产品的加工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兼顾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多个方面有了合作进展,但总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范围比较局限。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贸易相关指数衡量中国与东盟渔业技术和渔业贸易的合作潜力,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技术和贸易方面存在互补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合作空间。接着,本文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但也存在投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减退和主权争议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渔业加工贸易、渔港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主要渔业合作领域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掘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潜力,突破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童兴蓉[10](2019)在《茂名市现代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茂名市位于粤西沿海地区中部,鉴江中游,发展渔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广东省水产品生产大市,有“中国罗非鱼之都”的美称。改革开放40年来,茂名市渔业生产发展快速,形成了具有茂名特色的渔业发展方略,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前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面对当前茂名市渔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深入剖析茂名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准确找出问题的根源,同时牢牢把握时代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以实现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本思路是,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入手,通过分析茂名市现代渔业在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渔港建设和渔民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发现茂名市渔业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渔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渔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渔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渔民持续增收较为乏力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借鉴美国、日本和挪威这些发达国家在渔业经济发展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茂名市渔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提出了茂名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该路径从延伸渔业产业链、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夯实现代渔业基础、加大渔港经济建设和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等方面入手,通过构建适合茂名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以培育茂名市渔业发展新动能,加快茂名市渔业现代化进程。在现代渔业经济的公共政策方面,要增加对渔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拓宽渔民增收渠道,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渔业金融的支持力度,降低渔业风险对渔民的冲击。
二、我国罗非鱼养殖业世纪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罗非鱼养殖业世纪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
1.2.1 淡水池塘水质污染特征及减排技术概况 |
1.2.2 外来水生植物的应用 |
1.2.3 水生蔬菜的应用 |
1.3 海水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
1.3.1 海水养殖尾水特征及其处理概况 |
1.4 大型海藻在海洋馆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三种浮床植物生长状况 |
2.2.2 浮床植物对碳氮磷的去除效果 |
2.3 讨论 |
2.3.1 三种浮床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
2.3.2 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的应用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计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种水生植物对淡水鱼塘水质的净化效果 |
3.2.2 三种水生植物的收获及氮磷移除量 |
3.2.3 池塘鱼类产量 |
3.3 讨论 |
3.3.1 水生植物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
3.3.2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鱼类产量的影响 |
3.3.3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养殖水质处理的应用前景 |
3.4 小结 |
第四章 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设计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藻体生长和生理响应 |
4.2.2 藻体对养殖尾水氮磷的净化效果 |
4.2.3 藻体的氮磷累积 |
4.3 讨论 |
4.3.1 江蓠属海藻对养殖尾水的生态适应特征 |
4.3.2 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规律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
1.2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进展及介绍 |
1.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组成 |
1.4 生物滤池在循环水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淡水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 |
2.1 淡水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 |
2.2 讨论 |
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淡水石斑鱼生长特性与水质指标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4 循环水养殖系统三级生物滤池运行效果分析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5 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6 研究结果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 |
6.2 主要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罗非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
1.1 产业总体概况 |
1.2 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
1.3 药物残留监测的现状 |
2 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
2.1 苗种 |
2.2 渔用药物 |
2.3 养殖环境 |
2.4 渔用饲料 |
2.5 生物毒素 |
2.6 生物危害 |
2.7 水产品加工 |
3 对策和建议 |
3.1 管理政策措施建议 |
(1)加强水产品的质量监管。 |
(2)加大渔药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 |
(3)完善养殖体系。 |
3.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
3.3 前瞻性建议 |
(4)罗非鱼湖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灭活疫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罗非鱼湖病毒病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诊断与病原检测 |
1.1.4 防治措施 |
1.1.5 总结与展望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罗非鱼湖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1.1 病毒、细胞、抗体、血清、实验鱼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 |
2.2.2 重组蛋白(VP20)的表达与纯化 |
2.2.3 抗罗非鱼IgM单克隆抗体(mAbs)的制备 |
2.2.4 VP20 蛋白抗原性鉴定 |
2.2.5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2.2.6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定 |
2.2.7 分析特异性评价 |
2.2.8 IFA与 iELISA分析灵敏度比较 |
2.2.9 重复性评价 |
2.2.10 试验样品和临床样品iELISA检测 |
2.2.11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 |
2.3.2 重组蛋白(VP20)的表达与纯化 |
2.3.3 抗罗非鱼IgM单克隆抗体(mAbs)的制备 |
2.3.4 VP20 重组蛋白抗原性鉴定 |
2.3.5 间接ELISA的建立与条件优化 |
2.3.6 iELISA标准的判定 |
2.3.7 iELISA的分析特异性 |
2.3.8 iELISA和 IFA敏感性比较 |
2.3.9 重复性试验 |
2.3.10 人工感染试验样品检测 |
2.3.11 临床血清样品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罗非鱼湖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 |
3.1 材料 |
3.1.1 病毒、细胞、实验鱼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耗材及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病毒增殖 |
3.2.2 病毒灭活 |
3.2.3 佐剂筛选 |
3.2.4 罗非鱼免疫实验 |
3.2.5 样品采集 |
3.2.6 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 |
3.2.7 中和抗体测定 |
3.2.8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 |
3.2.9 攻毒保护试验 |
3.3 结果 |
3.3.1 病毒增殖 |
3.3.2 病毒灭活 |
3.3.3 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3.4 中和抗体测定 |
3.3.5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3.3.6 攻毒保护试验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5)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产养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综述 |
2.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2.2 水产养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对象 |
3.3 系统边界 |
3.4 生命周期模型 |
3.5 模型计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1.1 实地调研 |
4.1.2 采样监测 |
4.1.3 文献和报告数据 |
4.1.4 数据库数据 |
4.2 各过程清单 |
4.2.1 育苗阶段 |
4.2.2 育种阶段 |
4.2.3 成蟹阶段 |
4.3 生命周期清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 |
5.1 环境影响类别选择 |
5.2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
5.2.1 全球变暖潜势 |
5.2.2 酸化潜势 |
5.2.3 富营养化潜势 |
5.2.4 淡水生态毒性潜势 |
5.2.5 能源使用 |
5.3 池塘养殖与湖泊养殖对比 |
5.4 养殖阶段间对比 |
5.5 饵料生产环境影响 |
5.6 不确定性分析 |
5.7 系统减缓措施 |
5.8 水产养殖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5.8.1 经济发展水平 |
5.8.2 单养和混养 |
5.9 养殖结构优化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6)无乳链球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
1.1 常规检测技术 |
1.2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1.2.1 PCR鉴定技术 |
1.2.2 基因芯片技术 |
1.2.3 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技术 |
1.2.4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 |
2 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性 |
2.1 无乳链球菌对人的致病性 |
2.2 无乳链球菌对奶牛的致病性 |
2.3 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病性 |
3 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 |
3.1 荚膜多糖 |
3.2 CAMP因子 |
3.3 AIP蛋白家族 |
3.4 溶血素 |
3.5 Sip蛋白 |
3.6 FbsA蛋白 |
4 无乳链球菌血清型 |
4.1 人源、牛源与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优势血清型 |
4.2 人源、牛源与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遗传相关性 |
5 无乳链球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 |
5.1 耐药性 |
5.2 无乳链球菌耐药机制 |
6 无乳链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
6.1 人用无乳链球菌疫苗 |
6.2 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疫苗 |
6.3 罗非鱼用无乳链球菌疫苗 |
7 前景及展望 |
(7)芦丁对无乳链球菌分选酶A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无乳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
1.1.1 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 |
1.1.2 无乳链球菌的发病机理 |
1.1.3 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和血清学 |
1.1.4 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方法和分子分型 |
1.2 药物与细菌性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
1.2.1 化学性药物 |
1.2.2 植物性药物 |
1.2.3 疫苗 |
1.2.4 微生物类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无乳链球菌分选酶A的表达、纯化与活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rt A-p GEX-6p-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2 SrtA的表达与条件优化 |
2.2.3 蛋白纯化 |
2.2.4 分选酶活性测定 |
2.2.5 分选酶的Km值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芦丁对分选酶SrtA活性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芦丁对SrtA的活性抑制效果 |
3.2.2 芦丁对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生长曲线 |
3.2.3 芦丁与无乳链球菌对纤维连接蛋白的黏附作用 |
3.2.4 芦丁对无乳链球菌生物被膜生长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芦丁对Srr1在无乳链球菌表面锚定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Srr1核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 |
4.2.2 Srr1抗原诱导表达 |
4.2.3 Srr1抗原蛋白纯化结果 |
4.2.4 Srr1抗体纯化效价、浓度及表达 |
4.2.5 Srr1的Dot-blot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创新与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 选择育种技术 |
1.2 杂交育种技术 |
1.3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
1.4 性别控制育种技术 |
1.5 基因转移与转基因育种技术 |
1.6 基于全基因组信息及分子设计等前沿育种技术 |
2 水产新品种培育与水产种业形成 |
3 水产遗传基础研究方兴未艾 |
4 新时代水产遗传育种和水产种业的发展需求 |
4.1 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解析 |
4.2 遗传育种前沿技术开发以及育种技术集成应用 |
4.3 重大突破型优良品种的培育与示范应用 |
(9)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东盟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 |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研究 |
第一节 渔业合作现状 |
第二节 渔业合作特点 |
第三节 渔业合作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
第一节 渔业合作机遇 |
第二节 渔业合作挑战 |
第三节 渔业合作前景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茂名市现代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供给需求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3 茂名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 |
3.1 养殖业 |
3.2 捕捞业 |
3.3 加工业 |
3.4 休闲渔业 |
3.5 渔港建设 |
3.6 渔民生活 |
4 茂名市现代渔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4.1 渔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
4.2 渔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
4.3 渔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4.4 渔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
4.5 渔民持续增收较为乏力 |
5 发达国家渔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 |
5.2 日本 |
5.3 挪威 |
5.4 经验借鉴与启示 |
5.4.1 提高渔业法治水平,走依法治渔之路 |
5.4.2 加强渔业科研投入,走科技兴渔之路 |
5.4.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转型升级之路 |
6 茂名市现代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6.1 深入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培育渔业发展新动能 |
6.1.1 着力延伸渔业产业链,稳定提高渔业产能 |
6.1.2 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进渔业提质增效 |
6.1.3 夯实现代渔业基础,补齐渔业短板 |
6.1.4 加大渔港经济建设,推动形成渔港辐射型产业集群 |
6.1.5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为渔业经济带来新活力 |
6.2 构建现代渔业经济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
6.2.1 增加政策支持,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6.2.2 拓宽渔民增收渠道,提升渔民生活质量 |
6.2.3 加大渔业金融支持,降低渔业风险对渔民的冲击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我国罗非鱼养殖业世纪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D]. 张紫英. 广西大学, 2021
- [2]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D]. 王培琛. 浙江大学, 2021(01)
- [3]罗非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 肖蕊,程波,罗永巨,肖俊,唐瞻阳,郭忠宝.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2)
- [4]罗非鱼湖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灭活疫苗研制[D]. 胡虎子.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5]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D]. 诸慧. 南京大学, 2020(04)
- [6]无乳链球菌研究进展[J]. 张行,李新圃,杨峰,罗金印,白东东,李宏胜. 中国兽医学报, 2020(04)
- [7]芦丁对无乳链球菌分选酶A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D]. 张露珊.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创新与水产养殖绿色发展[J]. 张晓娟,周莉,桂建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9]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D]. 吴若男. 厦门大学, 2019(08)
- [10]茂名市现代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 童兴蓉.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