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香花槐前景好(论文文献综述)
鲍梦涵[1](2017)在《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黄骅市南排河、新石碑河双河景观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弹性城市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构建意义和构建框架,并从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随后在此理论基础上对实际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使之能够对研究中提出的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回响与印证。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与设计实践四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对弹性城市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内涵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其与海绵城市理论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滨海城市河道景观是一类特殊的河道景观,具有易受海潮和季风影响的特点。此外,还研究了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危害,并指出滨海城市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征。论文随后对弹性城市理论赋予滨海城市河道的功能、基于弹性城市理论构建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意义进行了剖析,并从河道景观研究的视角提出了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构建框架,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论文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策略。其中宏观层面包括生态防洪安全策略、弹性河流网络构建策略和景观主导的多学科合作策略;中观层面包括退让、疏导、顺应、包容、融合五项策略;微观层面则包括驳岸生态化、土壤去盐碱化和材料弹性化三项策略。在设计策略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设计方法,涉及到竖向、水系、道路系统、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并从实践层面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的代表性案例,对理论部分的研究进行补充。在论文的最后,以黄骅市南排河、新石碑河双河景观带设计为例,将总结出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对前文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切实有力的印证与反馈。
夏洪流[2](2014)在《城市观光游览苗圃发展及建设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国有苗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园林苗圃是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观光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休闲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为观光游览苗圃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新疆乃至国内园林苗圃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加之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工作和环境的压力之下,渴望与自然环境接触,而风景名胜往往路途遥远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才能游览,城市苗圃及近郊苗圃的观光游览功能需求更为迫切。本文对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苗圃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重点对国有苗圃向观光游览苗圃建设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观光游览苗圃建设发展的理论和策略把实践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特点为基础,剖析目前观光游览苗圃建设发展建设不合理,经营观念陈旧、发展方向不明确、科研技术落后、政府政策指导与专业服务不到位等影响和限制苗圃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研究分析,提出观光游览苗圃建设发展的对策,为园林苗圃向生态化、多元化、科技化相结合的新型观光游览苗圃的转型做出有益探索。通过研究探讨提出,国有苗圃从生产性苗圃转变为观光游览苗圃,是随城市建设深入发展而发展的,是随城市绿地建设提升而演变的。对城区观光游览苗圃在未来的发展,根据城市原有建城区内或近郊苗圃的发展来看,应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城市大面积绿地保有率的硬软性需求,城区苗圃特别是大中型国有苗圃应该会沿着从生产性苗圃转变为观光游览苗圃,由观光游览苗圃最终转变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轨迹演变,是城市苗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光,胡广益,但唐峰[3](2014)在《湖北咸宁市建设“中国香城”战略规划构想》文中认为从国内外相关香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依据咸宁基础条件,提出战略构想、实施措施等内容,深入探讨咸宁建设"中国香城"的城市战略规划构想。提出咸宁要充分做好"香城建、香产业、香文化、香品牌"等4篇文章,建设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满城溢香、幸福美好的"中国香城"。
陶莉[4](2010)在《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典型绿地分类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并对太原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原市城市绿化建设中树种选择应用的基本原则,根据太原实际提出了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意见,明确针对各类绿地、不同观赏特性提出了今后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建议名单。首先,通过分析研究掌握了太原市现有绿化树种和乡土树种的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并对各类型绿地的树种生长表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现有园林绿化树种219种、变种29个、栽培变种18个、变型14个,共计280种(含变种、变型,下同),其中生长良好的256种、分属53科、105属。其中,乔木126种、灌木80种、藤本12种、竹类1种;乔木树种与灌木和藤本树种的比例为1:0.74;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1:5.64。生长表现优秀的树种46种,表现良好的树种113种;常用绿化树种86种,只占本地适生树种的32.4%,有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落叶乔木34种、常绿乔木9种、落叶灌木28种、常绿或半常绿灌木5种、藤本7种。太原市乡土树种104种,乔木树种67种,占64.4%,多数生长表现优秀。其中常绿树种7种,占树种总数的6.7%,数量偏少,但都生长良好;落叶树种97种,有88种生长表现较优,占总数的90.7%;灌木树种37种,多数生长良好,乔灌木树种的比例为1.81:1。其次,本文对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全市树种不少,局部多样性不高;树种选择不当,植物配置失调;绿化形式单调,缺乏风格特色;追求平面效果,忽视立体绿量;衰退树木和飞絮树种亟待更新替换等五大现实问题。第三,结合太原实际,提出了太原市今后一定时期内树种选择应用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乡土树种为主,积极引进外来适生树种;稳定现有主要树种,大量增加配属辅助树种;保持生态性功能树种,强化观赏性美化树种;维护落叶乔木树种基调,适度控制常绿乔木树种比例;控制速生树种数量,适当提高慢生树种比例。第四,根据前述分析结果,分别按主要树种、配属树种和慎用树种类别提出了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规划意见,并根据绿地类型和观赏特性的不同,为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树种选择的建议名单。
丁元春[5](2008)在《香花槐引种驯化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花槐在园林绿化中用途广泛,是城乡园林、道路、风景区等各种园林绿地的绿化珍品,为园林绿化首推速生观赏树种。本研究主要是从香花槐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环境的调查,生物学特性、光合特性等方面对其在合肥地区的适应性进行观测研究,同时进行香花槐的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合肥地区引种栽培香花槐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其次是降水量。只要充分发挥优势条件,从理论上来讲,合肥引种香花槐进行栽培是可行的。2.引种地区用种根繁植成活率高,达到100%;苗木生长正常,当年见枝成花,树冠大,开花多而早。3.香花槐在不同季节的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日变化,春、夏季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秋季呈单峰型;从季节变化来看,所测定的香花槐光合速率是夏季>春季>秋季。影响香花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影响香花槐光合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是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香花槐春、夏、秋三季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4.700μmol CO2·mmol-1 H2O、11.587μmol CO2·mmol-1 H2O和5.492μmol CO2·mmol-1H2O,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4.影响香花槐茎段的显着因素为6-BA浓度和基本培养基类型,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 mg/L+NAA0.2 mg/L,该组合萌发率达98.6%,株平均分化率达1.29。5.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BA,KT),生长素(NAA,IBA)进行芽增殖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MS+6-BA1.5 mg/L+NAA0.01 mg/L+IBA1.00mg/L+KT1.00 mg/L作为继代培养基,芽增殖效果最好。6.在试验范围内,当大量元素为1/2MS时能获得最佳生根效果;当糖浓度为20g/L时能获得最佳生根效果;在培养基1/2MS+NAA0.3mg/L+IBA0.2mg/L+IAA2.0mg/L+蔗糖20g/L+琼脂7g/L中生根效果最佳。7.瓶苗移栽时,首先要经过5-7天的炼苗期,随后转入平均温度24℃,平均湿度70%的温室中移栽,珍珠岩和河沙移栽成活率最高
刘德光[6](2008)在《香花槐分类地位及不结实现象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花槐,原产西班牙,为蝶形花科落叶小乔木,每年开两次花,花朵大、花形美,花量多,无荚果,不结种子。香花槐在园林绿化中用途广泛,是城乡园林、道路、风景区等各种园林绿地的绿化珍品,为园林绿化首推速生观赏树种。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花槐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从香花槐花器官形态、花粉形态、花粉生命力、过氧化物酶等方面进行测定,并与刺槐进行比较,以期对香花槐的分类地位及香花槐的不结实现象提供部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香花槐花瓣比刺槐大,花萼绒毛比刺槐稀疏;盛花期时刺槐雄蕊及花柱从龙骨瓣内露出,香花槐雄蕊和花柱完全包被在龙骨瓣内不露出。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刺槐和香花槐的雄蕊及柱头进行扫描,从扫描图片可知,刺槐和香花槐柱头均具短毛,但香花槐柱头上的短毛比刺槐的长;刺槐花药长柱形,香花槐花药短柱形。刺槐花药表皮细胞不规则,呈凸起状,细胞周边多为折线;香花槐花药表皮细胞很不规则,多皱缩,凹陷,细胞周边多为折线。2.花粉极轴(P)与赤道轴(E)的比例表示花粉的形状,香花槐P/E为1.42;刺槐P/E为1.56。香花槐萌发孔长轴长约为短轴的7.67倍,属于长萌发孔,萌发孔的结构为简单萌发孔;刺槐萌发孔长轴长约为短轴的6.25倍,也属于长萌发孔,萌发孔的结构也为简单萌发孔。香花槐比刺槐花粉粒稍小,两者赤道面观均呈长球形,极面观均呈三裂圆形,均具3萌发沟,沟长几达两极,萌发沟附近有萌发孔,外壁纹饰均为桔皮状。香花槐萌发沟边缘凹陷且较光滑,刺槐沟边缘较粗糙。香花槐萌发孔边缘向内凹陷,刺槐萌发孔边缘向外突起。香花槐和刺槐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具有共性。3.刺槐的活力指标为91.88%,香花槐的活力指标为91.46%。香花槐和刺槐新鲜花粉生命力指标较相近,这说明香花槐和刺槐亲缘关系比较相近。4.香花槐有13条酶带,刺槐有7条酶带。香花槐与刺槐相似性系数为60%,这表明香花槐和刺槐亲缘关系比较相近。
张宏力[7](2004)在《北京绿之星植物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国造林绿化速度和质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随着林业建设的高速发展,林木种苗成为发展潜力非常大的产业之一,国家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种苗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笔者通过收集大量的一、二手资料,并对几个苗木行业成功企业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了“绿之星”公司的初步成果、存在差距及原因。通过综合运用4P’S理论,结合苗木市场的机会与“绿之星”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绿之星”公司宜采取的主要营销策略。 本论文主要由研究意向、研究方法、案例陈述、案例分析、结论、不足之处和参考文献等七个部分组成。 笔者从国家对林业苗木行业宏观政策及北京绿之星植物技术有限公司背景入手,充分调研了我国苗木市场的现状,描述了国家对林业苗木行业的宏观政策、行业竞争势态及“绿之星”公司成立三年来的运营状况,分析了我国苗木市场面临的机会、挑战及竞争势态,“绿之星”公司初步成功的原因、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指出了公司未来的营销策略。 通过调研分析可知我国绿化种苗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苗木用量和供应量增加,品种呈现多样化,大规格苗木缺口增大,彩叶树种、花灌木,冬季常绿树、容器苗热销已成为苗木市场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苗木市场竞争主要是行业内的直接竞争,与“绿之星”公司有竞争关系的主要是经营中小苗圃的苗农和像汉枫(集团)这样的有一定规模的绿化公司。通过合理的市场细分并以常绿阔叶乔木和彩色植物这两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绿之星”公司较好的满足了市场需求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近两年“绿之星”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逐年下降,主要因为公司的营销还存在着产品品种单一,创新不足,科技手段拉动力不强;没有很好地利用和维护农科院的品牌优势;定价不合理;宣传、广告运作缺少系统性,产品推广不力;产品营销终端工作不力,服务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对“绿之星”公司未来的市场营销战略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利用公司科技优势,加强新产品开发研制 2.打造强势品牌,提升品牌价值 3.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 4.根据苗农购买行为,以农技推广、广告宣传等手段,加强产品的销售力度 5.为苗农提供优质的服务
亚锋[8](2003)在《商务万花筒》文中指出 三种养殖机械值得开发据有关人士分析,三种养殖新机械市场需求大,颇具开发前景。1.颗粒饲料机。现在许多水产养殖专业户大都靠购买颗粒饲料(配合饲料)来喂养鱼虾。但随着名优品种养殖的增多,对各种优质饲料的需求有了相应的变化,市场上普通的颗粒饲料已不能满足特种养殖的需求,不少养殖户都需要根据科学养殖方法自己加工部分饲料。
梁山[9](2002)在《种植香花槐前景好》文中研究说明
梁山[10](2001)在《绿化造林兼优珍稀树种──香花槐》文中认为
二、种植香花槐前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香花槐前景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黄骅市南排河、新石碑河双河景观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
1.1.2 城市承受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减小 |
1.1.3 景观手段在解决城市灾害问题中越发重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查阅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归纳总结法 |
1.3.4 设计实践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4.1 美国 |
1.4.2 荷兰 |
1.4.3 英国 |
1.4.4 国内研究 |
2 相关研究概述 |
2.1 弹性城市理论概述 |
2.1.1 弹性城市的起源及概念 |
2.1.2 弹性城市与海绵城市概念辨析 |
2.1.3 弹性城市理论的发展 |
2.1.4 弹性城市的基本内涵 |
2.2 滨海城市河道景观概述 |
2.2.1 城市河道的概念 |
2.2.2 城市河道景观的概念 |
2.2.3 滨海城市河道景观的特征 |
2.3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研究概述 |
2.3.1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灾害链 |
2.3.2 滨海城市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
2.3.3 城市灾害风险的定义 |
2.4 本章小节 |
3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构建理念 |
3.1 城市河道在弹性城市中的功能沿革 |
3.1.1 城市河道的一般功能 |
3.1.2 弹性城市理论赋予城市河道的功能 |
3.2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构建意义 |
3.2.1 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
3.2.2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
3.2.3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
3.2.4 增益社会经济价值 |
3.3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构建框架 |
3.3.1 宏观尺度 |
3.3.2 中观尺度 |
3.3.3 微观尺度 |
3.4 本章小节 |
4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4.1 宏观尺度下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4.1.1 生态防洪安全策略 |
4.1.2 弹性河流网络构建策略 |
4.1.3 景观主导的多学科合作策略 |
4.2 中观尺度下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4.2.1 退让——允许一部分河岸被淹没 |
4.2.2 疏导——引导灾害向合适的地方移动 |
4.2.3 顺应——创造水面上的漂浮空间 |
4.2.4 包容——为灾害设施提供空间 |
4.2.5 融合——防灾设施结合城市生活 |
4.3 微观尺度下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4.3.1 驳岸生态化处理 |
4.3.2 土壤去盐碱化治理 |
4.3.3 材料弹性化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方法 |
5.1 抬高地形 |
5.2 水系调整 |
5.2.1 拓展蓄洪空间 |
5.2.2 增强湿地作用 |
5.3 生态浮岛 |
5.4 驳岸软化 |
5.4.1 草坡驳岸 |
5.4.2 碎石驳岸 |
5.4.3 石笼驳岸 |
5.5 蓄淡治碱 |
5.6 采用本地化弹性材料 |
5.7 配套设施设置在高处 |
5.8 本章小结 |
6 国内外案例分析 |
6.1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
6.1.1 项目背景 |
6.1.2 设计策略 |
6.1.3 分析总结 |
6.2 圣·何塞市歌德鲁普河公园 |
6.2.1 项目背景 |
6.2.2 设计策略 |
6.2.3 分析总结 |
6.3 荷兰The Citadel水上漂浮屋 |
6.3.1 项目背景 |
6.3.2 设计策略 |
6.3.3 分析总结 |
6.4 浙江永宁江公园 |
6.4.1 项目背景 |
6.4.2 设计策略 |
6.4.3 分析总结 |
6.5 上海后滩公园 |
6.5.1 项目背景 |
6.5.2 设计策略 |
6.5.3 分析总结 |
7 黄骅市南排河、新石碑河双河景观带设计 |
7.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7.1.1 项目区位 |
7.1.2 黄骅市易受灾害分析 |
7.1.3 现状条件 |
7.1.4 SWOT分析 |
7.2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设计目标及策略 |
7.2.1 设计定位 |
7.2.2 设计目标 |
7.2.3 设计策略 |
7.3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总体设计 |
7.3.1 分区设计 |
7.3.2 结构设计 |
7.4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节点设计 |
7.4.1 丘陵活动区景观节点 |
7.4.2 林地体验区景观节点 |
7.4.3 湿地生态区景观节点 |
7.5 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专项设计 |
7.5.1 竖向设计专项 |
7.5.2 水系设计专项 |
7.5.3 驳岸设计专项 |
7.5.4 交通设计专项 |
7.5.5 绿色土丘设计专项 |
7.5.6 漂浮设施专项 |
7.5.7 植物专项设计 |
7.5.8 盐碱措施专项 |
7.5.9 低影响开发措施专项 |
7.5.10 服务设施专项 |
7.5.11 景观照明专项 |
7.6 用地平衡 |
8 结语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不足与展望 |
图纸目录 |
设计图纸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城市观光游览苗圃发展及建设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国有苗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观光游览苗圃的概念 |
1.3 国外观光游览苗圃发展现状 |
1.4 国内观光游览苗圃的研究现状 |
1.5 观光游览苗圃产生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1.6 观光游览苗圃的分类 |
1.7 观光游览苗圃的特点和功能 |
1.8 观光游览苗圃的规划设计 |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0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1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1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条件 |
2.3 地质地貌构造 |
2.4 土壤分布状况 |
2.5 自然资源条件 |
第3章 独山子区苗圃现状调查及发展概况 |
3.1 调查方法 |
3.2 调查情况统计汇总 |
3.3 独山子区苗圃现状分析 |
第4章 独山子区苗圃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对本地苗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识不足 |
4.2 苗圃规模小而分散、生产供应能力低、设施不完善 |
4.3 苗木品种、规格结构不合理,苗木生产供应规模和连续性规划严重缺乏 |
4.4 科研开发和新品种的引种培育盲目、滞后 |
4.5 经营模式、经营思路方面 |
4.6 政府的支持、政策引导、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
第5章 独山子区观光游览苗圃的建设发展研究 |
5.1 重视发展本地苗圃基地、夯实城区园林建设基础 |
5.2 合理调整转变苗木的品种结构 |
5.3 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灵活多样 |
5.4 结合实际、利用资源,形成景观特色 |
5.5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游览设施 |
5.6 注重科研科技工作、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
5.7 政府方面 |
第6章 独山子观光游览苗圃案例分析 |
6.1 独山子卉林基地建设案例 |
6.2 独山子烃花苑建设案例 |
6.3 独山子矿服园林公司新建待甫僧苗圃风情园案例 |
第7章 结论及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湖北咸宁市建设“中国香城”战略规划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情况 |
2 基础条件 |
2.1 区位环境优越 |
2.1.1 气候土壤适宜 |
2.1.2 交通区位优越 |
2.1.3 生态环境优美 |
2.2 品种资源丰富 |
2.2.1 栽植面积第一 |
2.2.2 桂花品种第一 |
2.2.3 桂花产量第一 |
2.2.4 桂花质量第一 |
2.2.5 古桂数量第一 |
2.2.6 桂花产销第一 |
2.3 生产初具规模 |
2.3.1 企业较多 |
2.3.2 品种较全 |
2.3.3 名气较大 |
2.3.4 销路较广 |
2.4 种植空间开阔 |
2.5 经济快速发展 |
2.6 香城特色彰显 |
2.6.1 文化底蕴深厚 |
2.6.2 全城香气弥漫 |
2.6.3 氛围火热蓬勃 |
3 战略构想 |
3.1 立足“香城”, 建好“香城市” |
3.1.1建设一个“香文化主题公园” |
3.1.2 重点建设一个“中国香城中心区” |
3.1.3 规划建设八座“香花新城” |
3.2 整合“香资源”, 提振“香产业” |
3.2.1 芳香种植产业 |
3.2.2 芳香加工产业 |
3.2.3 芳香文化产业 |
3.2.4 芳香旅游产业 |
3.2.5 芳香物流产业 |
3.3 挖掘“香文化”, 丰富“香内涵” |
3.4 打响“香品牌”, 擦亮“香名片” |
4 组织实施 |
4.1 统一思想, 以“中国香城”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
4.2 加强领导, 以“中国香城”理念营造发展环境 |
4.3 高点定位, 以“中国香城”理念塑造城市灵魂 |
4.4 创新模式, 以“中国香城”理念促进农业开发 |
4.5 市场运作, 以“中国香城”理念拓宽融资渠道 |
4.6 加大科研, 以“中国香城”理念建设“香城硅谷” |
5 结语 |
(4)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的依据 |
1.2.1 现实依据 |
1.2.2 理论依据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预期结果 |
第二章 太原市自然地理及环境条件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气候特征 |
2.3 土壤条件 |
2.4 自然植被 |
2.5 城市绿化概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范围和典型绿地 |
3.2 调查树种和调查内容 |
3.3 调查方法 |
3.4 树种生长评价 |
第四章 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 |
4.1 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应用现状 |
4.1.1 太原市城市绿化现有树种 |
4.1.2 太原市城市绿化常用树种 |
4.1.3 太原市乡土树种及其应用情况 |
4.1.4 公园绿地的树种应用 |
4.1.5 道路绿地的树种应用 |
4.1.6 居住区绿地的树种应用 |
4.1.7 单位附属绿地的树种应用 |
4.2 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应用存在的问题 |
4.2.1 全市树种不少,局部多样性不高 |
4.2.2 树种选择不当,植物配置失调 |
4.2.3 绿化形式单调,缺乏风格特色 |
4.2.4 追求平面效果,忽视立体绿量 |
4.2.5 衰退树木和飞絮树种亟待更新替换 |
第五章 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应用对策 |
5.1 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 |
5.1.1 以乡土树种为主,积极引进外来适生树种 |
5.1.2 稳定现有主要树种,大量增加配属辅助树种 |
5.1.3 保持生态性功能树种,强化观赏性美化树种 |
5.1.4 维护落叶乔木树种基调,适度控制常绿乔木树种比例 |
5.1.5 控制速生树种数量,适当提高慢生树种比例 |
5.2 城市绿地建设树种设计 |
5.2.1 基调树种 |
5.2.2 骨干树种 |
5.2.3 引进树种 |
5.3 太原市各类绿地的树种选择 |
5.3.1 道路绿地的树种选择 |
5.3.2 公园绿地的树种选择 |
5.3.3 居住区绿地的树种选择 |
5.3.4 单位附属绿地的树种选择 |
5.3.5 工厂企业附属绿地的树种选择 |
5.3.6 垂直绿化树种的选择 |
5.3.7 绿篱树种的选择 |
5.3.8 木本地被树种的选择 |
5.4 太原市树木各类观赏性状的树种选择 |
5.4.1 观花树种 |
5.4.2 观果树种 |
5.4.3 观叶树种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调查研究成果 |
6.2 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香花槐引种驯化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花槐的生物学特性 |
1.1.1 植物学特性 |
1.1.2 物候期 |
1.1.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2 香花槐在我国的引种概况及发展前景 |
1.2.1 引种概况 |
1.2.2 发展前景 |
1.3 香花槐的繁殖方法 |
1.3.1 常规繁殖方法 |
1.3.2 组培快繁技术 |
2 引言 |
2.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
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3 材料和方法 |
3.1 香花槐的引种驯化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引种地和原产地概况 |
3.1.3 试验方法 |
3.2 香花槐的组织培养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香花槐引种试验 |
4.1.1 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因子的比较 |
4.1.2 物候期观测 |
4.1.3 生长发育特性 |
4.2 香花槐光合特性的研究 |
4.2.1 光合速率与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
4.2.2 不同生长季节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
4.2.3 净光合速率及胞间CO_2浓度的季节变化 |
4.2.4 水分利用率及其影响因子 |
4.3 香花槐组织培养的研究 |
4.3.1 不同因素对香花槐初代培养的影响 |
4.3.2 不同激素对香花槐继代增殖培养的影响 |
4.3.3 不同培养基对香花槐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4.3.4 生根组培苗的炼苗及移栽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香花槐引种适应性研究 |
5.1.2 香花槐的光合特性 |
5.1.3 香花槐再生体系的建立 |
5.1.4 香花槐的生根及炼苗移栽 |
5.2 讨论 |
5.2.1 香花槐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
5.2.2 香花槐引种后的栽培管理 |
5.2.3 香花槐的快速繁殖 |
5.2.4 香花槐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香花槐分类地位及不结实现象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花槐的优良特性及价值 |
1.1.1 园林绿化价值 |
1.1.2 生态环境价值 |
1.1.3 观赏价值 |
1.1.4 经济价值 |
1.1.5 栽植成活率高 |
1.2 花粉形态研究进展 |
1.2.1 孢粉学 |
1.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孢粉研究中的应用 |
1.3 植物花瓣的起源及演化 |
1.3.1 花瓣的形态结构 |
1.3.2 花瓣的颜色形成及作用 |
1.4 同工酶技术概况 |
1.4.1 同工酶概念 |
1.4.2 同工酶的发展 |
1.4.3 同工酶的分类 |
1.4.4 同工酶的应用原理 |
1.4.5 同工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 |
1.4.6 利用同工酶对物种亲缘关系的测定 |
1.4.7 同工酶与植物亲缘关系 |
1.5 香花槐的研究进展 |
1.5.1 香花槐的ISSR鉴定 |
1.5.2 香花槐的抗氧化酶活性研究 |
1.5.3 香花槐的组织培养 |
2 引言 |
2.1 研究内容 |
2.1.1 香花槐花粉形态研究 |
2.1.2 香花槐花粉生命力研究 |
2.1.3 香花槐花器官形态研究 |
2.1.4 香花槐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 |
2.2 研究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花粉的收集与贮藏 |
3.2.2 香花槐与刺槐花器官的比较 |
3.2.3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形态电镜观察及比较 |
3.2.4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生命力的测定 |
3.2.5 香花槐与刺槐过氧化氢同工酶的测定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香花槐与刺槐花器官的观察及比较 |
4.1.1 花器官的观察结果 |
4.1.2 雄蕊及柱头电镜观察结果 |
4.2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形态电镜扫描结果及比较 |
4.2.1 香花槐花粉形态电镜扫描结果 |
4.2.2 刺槐花粉形态电镜扫描结果 |
4.3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生命力测定结果及比较 |
4.3.1 刺槐花粉生命力测定结果 |
4.3.2 香花槐花粉生命力测定结果 |
4.4 香花槐与刺槐过氧化物酶的测定及比较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具有遗传性 |
5.2 香花槐不结实原因推测 |
5.3 香花槐和刺槐科内的共性 |
5.4 应用同工酶分析技术研究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
5.5 香花槐与刺槐可能为同一属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论文发表情况 |
(7)北京绿之星植物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意向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案例陈述 |
(一) 我国林业苗木行业的宏微观环境及行业竞争势态 |
(二) 国家对林业苗木行业宏观政策 |
(三) 北京绿之星植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背景简介 |
(四) “绿之星”公司成立三年宋的运营状况 |
四. 案例分析 |
(一) “绿之星”公司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
(二) “绿之星”公司初步成功的原因 |
(三) “绿之星”公司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对“绿之星”公司未来营销策略的建议 |
四. 结论 |
五. 不足之处 |
六. 参考文献 |
四、种植香花槐前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滨海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黄骅市南排河、新石碑河双河景观带设计为例[D]. 鲍梦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城市观光游览苗圃发展及建设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国有苗圃为例[D]. 夏洪流.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7)
- [3]湖北咸宁市建设“中国香城”战略规划构想[J]. 李光,胡广益,但唐峰.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2)
- [4]太原市城市绿化树种及其应用研究[D]. 陶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2)
- [5]香花槐引种驯化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丁元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6]香花槐分类地位及不结实现象初步研究[D]. 刘德光.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7]北京绿之星植物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张宏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3)
- [8]商务万花筒[J]. 亚锋. 大众商务, 2003(03)
- [9]种植香花槐前景好[J]. 梁山. 农村新技术, 2002(01)
- [10]绿化造林兼优珍稀树种──香花槐[J]. 梁山. 四川农业科技,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