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建设

浅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建设

一、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姜晓笛[1](2020)在《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与演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集群理论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区域形成增长极,组织增强创新能力的诠释,也是内部演进、外部协同共同作用的体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是各国学者以及各级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产业集群问题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质,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均从自身的角度,运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探索产业集群的问题。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与延伸,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研究中不能解释文化、制度以及政府引导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而空间经济学能为产业集群研究提供溢出效应分析框架,演化经济学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思想,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弥补主流经济学派的不足。因此论文结合空间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究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要素。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为了更好地透析京津冀产业集群,论文首先对京津冀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视角分析,其中包含集群的集聚程度,集群演进的生命周期,集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探索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实证探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论文梳理了国内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关键要素提炼和分析框架构造。在实证研究中,论文首先探究了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因素,其中包括多种外部溢出效应以及区域共存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影响。与集群外在环境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集群所在的区域因素决定集群的吸收能力以及要素流动速度。论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潜变量,探索京津冀视域下影响创新能力的区域因素。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的方法,论文验证了对外开放程度、制度环境的嵌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中介作用,同时,论文验证创新能力可以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基于空间与演化经济学视角,结合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因素,论文探索了多元主体参与创新作为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的适用性。首先,通过构建产业—研究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总结影响产业与研究机构的均衡点的因素,论文发现政府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推动博弈均衡点向产学研协同方向移动。此外,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论文探究了多元主体创新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结合京津冀的情况探究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京津冀地区传统制造业集群存在自组织发展和区域协同的滞后性,基于本土化的改良式转型、发展关联性产业、实现产业融合以及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是主要的路径选择,同时激活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必要途径,渐进式创新是实现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出路。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更多地参与全球化分工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优化制度环境,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集群内多元主体参与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选择,同时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产业政策、促进风险资本等方式推进可以提升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位置、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开放式创新”,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推力。

王帆[2](2020)在《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一种专为政府扶植小微科技企业而自行创立的孵化公司或者创业机构“孵化器”首先在美国东北部区域出现。很快,这种先进的孵化器模式迅速地扩散普及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孵化器形式的机构传入我国。1987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高新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实践与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科技企业孵化的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在整合国家和区域资源、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把QDXX科技园孵化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客观分析自身产业背景、基本概况以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选址环境不成熟、体制与定位不准确、盈利与发展不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充分借鉴国内着名科技园运营模式、服务内容,从中得到启发,试图设计和实现一个包括多功能完善体系的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进行再造。通过多方技术主体的参与,从软件和智能硬件两个方面都给予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组织管理模式中,通过服务机制使得孵化器提供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服务系统,同时为入孵的企业及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科技创业发展环境,提高了企业的创业能力和成功率。最后提出如建立完善组织管理架构、优化政策保障措施、多渠道完善投融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人才和资金保障体系、加强招商引资信息发布和服务、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等保障措施和建议,为孵化器运行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谢伟[3](2020)在《纳溪区竹产业的产业融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竹产业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绿色循环产业,且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的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制定了《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提出要以泸州市纳溪区、叙永县等14县(区)为重点,着力打造要素聚集、三产融合、竞争力强的川南竹产业集群,这为纳溪区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助推纳溪区竹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在参阅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竹产业融合动因、融合主要方式和融合效应进行了分析。从融合动因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国内外市场对竹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长,极大地推动了竹产业的融合;竹产业属于复合型产业,涵盖了采伐、运输、加工等环节,这说明竹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紧密,这一自身特性有助于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进步,有助于改变原有竹产品市场特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扩大产业融合市场规模;竹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有助于竹类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从融合的方式分析,本研究认为主要存在技术渗透型融合、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内部重组型融合和功能扩展型融合等主要方式。从融合的效益分析,本研究认为竹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竹产业的创新优化和发展,有利于增强竹产业市场的竞争合作,有利于提升竹产业的竞争力。在深入纳溪区调研的基础上,对纳溪区竹产业发展现状、融合情况以及劣势进行了分析。在竹产业发展现状方面,重点对竹产业涉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在竹产业融合方面,重点对竹产业与第一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在分析劣势方面,归纳总结了纳溪区竹产业存在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竹产品品种少、科技含量低、研发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等劣势。在竹产业融合度测评方面,本研究选取了2009-2018年纳溪区竹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的产值数据,引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对纳溪区竹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进行测值。根据测值结果,竹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业、旅游业、农业(种植业)、工业、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并将测值结果与纳溪竹产业融合现状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对产业融合测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泸州竹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中心“互联网+竹”融合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互联网+竹产业人才体系建设”、“云竹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竹产品创客中心、竹产业孵化器建设等项目情况,得到了产业融合必须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为支撑三个重要启示。最后,本研究基于对纳溪竹产业融合现状的分析,从实施竹林基地提升行动、竹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竹文旅融合提升行动和强化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纳溪区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胡宇萱[4](2017)在《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其中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是首要任务。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军民融合产业也进入了深度发展的关键期,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原则与路径,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完善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促进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健康发展,最终推动军民融合进一步深度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湖南省是军工资源大省,也是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发展区域,其产业结构和布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其他学者对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首先,本文对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所呈现出的特点,归纳了影响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利用园区区位熵法对湖南省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的布局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法对湖南省军民融合代表性产业进行了绩效分析;然后,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比较优势、收入弹性、就业情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湖南省军民融合代表性产业进行了结构分析。从综合效益分析的视角对湖南省军民融合代表性产业进行了产业结构高度、产业效益等多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最后,论文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所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生产能力不够、市场环境不理想和产业集群数量多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改善产业布局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相关问题,丰富了军民融合产业研究的有关内容,为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实证依据,并能为其它区域或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还能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规划部门和执行部门提供决策指南,有利于推进我国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罗文华[5](2016)在《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中国医药产业飞速发展,由过去的缺医少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制药基地,基本满足了中国国内市场的药品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医药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大量占据中国医药的高端市场。相对于欧、美、日等国而言,中国医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医药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化医药产业结构是实现中国医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状况,揭示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窘境,全面梳理了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对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界定,接着从投入要素角度充分论述了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动力机制,结合中国医药产业实际,构建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医药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然后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研究,构建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分类大量的问卷调研,对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并提炼出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在对美、英、日、印等典型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目标,构建具体优化路径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良好,中国医药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在满足用药需求、资源投入、市场有序度、新药研发、科研投入以及市场集中度等方面都有待提升,其中需求拉动的供需平衡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良好的医药管理及政策可以促进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技术改进有利于促进医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医药产业政策和新医改制度是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政产学研协同可以在医药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该根据大道定理以满足国内用药需求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同时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于中国国内医药市场,又积极融入全球医药创新的大环境,对接和融合全球价值链和中国国内价值链,大力推进医药技术创新、改革医药政策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走自主型的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本论文的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国医药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结构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目标确定-路径构建-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形成了一个严格的逻辑整体,实现了对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性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二是将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某一个子行业或子产业的情况,不仅研究医药产业整体状况,而且对医药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针对性分析;三是充分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重视实证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实证调研、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医药产业结构的现状、优化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对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和国外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及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将这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构建,使得对策建议更加科学合理。

陆桂军[6](2012)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文章在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归纳产业带建设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潘启龙,何黎清,刘合光[7](2012)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中的代理风险及其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业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对于促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具有较高的代理风险。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代理风险的产生机理,接着提出了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的风险控制手段,有助于降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的代理风险。

李雷霆[8](2011)在《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企业孵化器,是通过提供一系列农业企业创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进而帮助和促进新创农业企业成长壮大的社会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孵化器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资源集成平台。国内外关于孵化器的研究颇多,但针对农业企业孵化器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索农业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机制及其效用评价,为我国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共分以下七章:第一章,绪论。该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给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框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二章,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给出了企业孵化器的起源、内涵、分类及作用等基本概念;阐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论述了系统评估理论,包括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设计两部分内容。第三章,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的研究模型。给出了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概念;研究了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内外部运行环境;分析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构建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的研究模型,包括主体要素的设计、辅助要素的设计和总体研究模型构建。第四章,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分析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过程,提出了各阶段机制:筛选机制,融资机制,毕业机制,收益机制,并对农业企业孵化器预警机制和农业企业的人才孵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效用评价。分析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效果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对孵化器运营水平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包括评价研究的现状及意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营水平综合评价等内容;对农业人才孵化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包括农业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等。第六章,实证研究。运用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对农业国家科技园区(重庆渝北)的运行机制及效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其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以上研究成果,得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提出前景展望。

王荣[9](2010)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三、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三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三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三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三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王荣[10](2010)在《我国农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文中指出随着农业风险投资的实践发展,农业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也逐渐从早期的必要性呼吁阶段转向多角度和全面的深入探讨阶段。本文将从农业风险投资的概念特征、必要性、可行性、制约因素、发展思路与对策等宏观视角,农业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及风险管理等微观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投资及实证分析角度,对我国农业风险投资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梳理和评述,并对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予以展望。

二、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与演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群理论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1.1 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2.1.2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2.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理论与研究综述
        2.2.1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式
        2.2.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综述
    2.3 创新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
        2.3.1 创新理论的发展
        2.3.2 创新系统理论学说
        2.3.3 创新的不同维度及分类
第3章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动态演进规律及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3.1 京津冀产业集群动态演进测算
        3.1.1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测量
        3.1.2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3.1.3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3.1.4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效应
    3.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提炼
        3.2.1 研究视角与方法
        3.2.2 慕尼黑:政府高校联合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3.2.3 特拉维夫:政府加速要素流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2.4 长三角:空间知识溢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3.2.5 济南:政府嵌入产学研协同引导产业集群升级
        3.2.6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总结
    3.3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第4章 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因素研究
    4.1 知识溢出理论综述与京津冀地区外部知识溢出测量
        4.1.1 空间溢出效应理论综述与分类
        4.1.2 京津冀知识溢出的测算
    4.2 京津冀外部知识溢出对区域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京津冀地区集群共存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影响
    4.4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困境
第5章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区域因素研究
    5.1 影响集群转型升级的区域因素总结
    5.2 产业集群区域因素的衡量
    5.3 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区域因素验证
第6章 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6.1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态化博弈
    6.2 多元主体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影响
第7章 推动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1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7.1.1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战略
        7.1.2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举措
    7.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
        7.2.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
        7.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对策
    7.3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7.3.1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对策
        7.3.2 加强创新孵化器建设对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分析总结与结论
    8.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活动
致谢

(2)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孵化器的内涵及发展功能
        2.1.1 孵化器定义
        2.1.2 孵化器的产生和发展
    2.2 孵化器运营模式
        2.2.1 企业平台型
        2.2.2 “天使+孵化”型
        2.2.3 开放空间型
        2.2.4 媒体依托型
        2.2.5 新型地产型
        2.2.6 垂直产业型
    2.3 孵化器运营模式相关理论
        2.3.1 交易费用理论
        2.3.2 资源基础理论
        2.3.3 合法化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产业背景
    3.2 企业背景
    3.3 QDXX科技园孵化器现行运营模式
        3.3.1 现有分类标准
        3.3.2 现有运营合作模式
        3.3.3 合作机构及合作内容
        3.3.4 现有运营内容
        3.3.5 现有公共服务平台
    3.4 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4.1 运营模式选址不成熟
        3.4.2 运营模式定位不准确
        3.4.3 商业模式发展不健康
        3.4.4 运营模式服务不完善
        3.4.5 运营模式人才较匮乏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科技园孵化器运行模式借鉴
    4.1 国内着名科技孵化器运营情况
        4.1.1 清控科创-中关村创业大街
        4.1.2 优客工场
        4.1.3 3W咖啡
        4.1.4 创新工场
        4.1.5 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
    4.2 启示借鉴
        4.2.1 空间需求及选址至关重要
        4.2.2 根据孵化器定位搭建运营体系
        4.2.3 结合优势资源建立盈利模式
        4.2.4 聚焦孵化重点完善服务体系
        4.2.5 对接专业服务资源的组织能力
    4.3 本章小结
5 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优化
    5.1 运营模式优化的基本思路
    5.2 运营模式优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5.2.1 孵化器选址及运营环境
        5.2.2 孵化器运营体系与定位
        5.2.3 孵化器商业逻辑
        5.2.4 孵化器运行的服务要求
        5.2.5 孵化器运行的管理团队
    5.3 运营模式的模型框架
        5.3.1 空间运营体系
        5.3.2 创新服务体系
        5.3.3 金融服务体系
        5.3.4 专项支撑体系
    5.4 企业孵化模式的框架
        5.4.1 企业入驻管理
        5.4.2 在孵企业管理
        5.4.3 毕业企业的管理
    5.5 本章小结
6 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保障措施和建议
    6.1 建设投融资渠道保障商业逻辑
    6.2 建立服务联盟保障服务体系
    6.3 加强信息服务支撑
    6.4 提升管理团队
        6.4.1 重构组织架构
        6.4.2 规范人才培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纳溪区竹产业的产业融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竹产业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1.2.3 竹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竹产业
        2.1.2 竹产品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第3章 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竹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3.1.1 竹产品需求的发展
        3.1.2 竹产业的自身特性
        3.1.3 技术创新和进步
        3.1.4 合作竞争
    3.2 竹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分析
        3.2.1 高新技术渗透型融合
        3.2.2 竹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3.2.3 内部重组型融合
        3.2.4 功能扩展型融合
    3.3 竹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3.3.1 促进竹产业的创新优化和发展
        3.3.2 增强竹产业市场的竞争合作
        3.3.3 提升竹产业的竞争力
第4章 纳溪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纳溪竹产业发展概况
    4.2 纳溪竹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情况
        4.2.1 竹产业与一产的融合
        4.2.2 竹产业与工业的融合
        4.2.3 竹产业与三产的融合
    4.3 融合视角下纳溪竹产业发展的劣势
        4.3.1 竹产业起步晚,产业规模小
        4.3.2 产业基础薄弱,竹产品品种少
        4.3.3 科技含量低,研发能力弱
        4.3.4 产业链条短、融合成效不明显
第5章 纳溪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及分析
    5.1 纳溪区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灰色关联分析法
    5.2 纳溪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2 建立灰色关联分析体系
    5.3 纳溪竹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5.3.1 纳溪农林牧产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5.3.2 纳溪工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5.3.3 纳溪旅游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5.3.4 纳溪相关产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第6章 产业融合案例分析
    6.1 泸州竹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中心概况
    6.2 发展目标
    6.3 主要建设任务
        6.3.1 推进互联网+竹产业人才体系建设
        6.3.2 搭建“云竹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6.3.3 建设竹产品创客中心
        6.3.4 推动竹产业孵化器建设
        6.3.5 其他建设项目
    6.4 启示
        6.4.1 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6.4.2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6.4.3 坚持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为支撑
第7章 纳溪区竹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实施竹林基地提升行动,夯实产业融合基础
        7.1.1 加快竹林基地质量提升
        7.1.2 加快优质竹林景观培育
        7.1.3 加快竹下生态种养推广
        7.1.4 加快竹区基础设施建设
    7.2 实施竹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推动与二产融合
        7.2.1 加快推进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建设
        7.2.2 加快推进现有竹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7.2.3 加快推进竹产品就地初加工转化
    7.3 实施竹文旅融合提升行动,推动与三产融合
        7.3.1 加快竹文化创意产业培育
        7.3.2 加快竹生态旅游发展
        7.3.3 加快竹景区提档升级
    7.4 强化政策保障,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
        7.4.1 加强组织领导
        7.4.2 优化政策扶持
        7.4.3 加大技术支持
        7.4.4 强化经费保障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纳溪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指标权重分配咨询表

(4)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关于军民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关于产业布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1 国外研究现状
        1.2.3.2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关于湖南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
        1.2.5 关于典型发达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1.2.6 关于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理论
    2.1 军民融合的相关理论
        2.1.1 军民融合与军民深度融合
        2.1.2 军民融合的动力机制
        2.1.3 军民融合的基本类型
    2.2 产业布局优化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布局
        2.2.2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2.2.3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2.4 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
    2.3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2.3.1 区域分工的定义及必要性
        2.3.2 关于区域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
        2.3.3 技术进步对动态比较优势的促进作用
    2.4 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理论
        2.4.1 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概念
        2.4.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2.4.3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2.4.4 区域主导产业的评价方法
    2.5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5.1 产业结构调整
        2.5.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2.5.3 区域主导产业与经济增长
第三章 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历程和政策
    3.1 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3.1.1 军民结合阶段(1950——1978 年)
        3.1.2 军转民阶段(1978——1998 年)
        3.1.3 军民融合阶段(1998——2007 年)
        3.1.4 军民深度融合阶段(2008 年至今)
    3.2 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3.2.1 税收政策
        3.2.2 用地政策
        3.2.3 要素政策
        3.2.4 财政政策
        3.2.5 金融政策
第四章 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空间布局与集聚
    4.1 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集聚现状
        4.1.1 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4.1.2 各产业基地的基本情况
    4.2 军民融合产业园的集聚程度及其经济效益
        4.2.1 军民融合产业园的集聚程度
        4.2.2 军民融合产业园的经济效益
        4.2.2.1 湖南省航空航天产业技术产出绩效变化情况分析
        4.2.2.2 湖南省航空航天产业技术产出绩效变化情况总结
    4.3 军民融合产业园布局与集聚存在的问题
        4.3.1 空间规划方面的问题
        4.3.2 产业布局方面的问题
        4.3.3 产业集群力方面的问题
    4.4 军民融合产业园布局与集聚的优化建议
        4.4.1 科学规划产业园
        4.4.2 优化产业园布局
        4.4.3 增强产业园集群力
第五章 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1 军民融合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优化
        5.1.1 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本情况
        5.1.2 湖南省军民融合主导产业评价
        5.1.3 湖南省军民融合主导产业优化
    5.2 综合效益视角下的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结构调整
        5.2.1 产业结构高度分析
        5.2.2 产业区位熵值分析
        5.2.3 产业效益分析
        5.2.4 产值和就业比重分析
        5.2.5 综合效益视角下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总结
第六章 完善产业布局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水平
        6.1.1 统筹推进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
        6.1.2 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
    6.2 提升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6.2.1 健全军地信息共享机制
        6.2.2 完善产业科研体制
    6.3 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项目的引领作用
        6.3.1 培育和优化主导产业
        6.3.2 强化产业支撑和配套
    6.4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优化升级
        6.4.1 优化产业园区布局
        6.4.2 推动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6.5 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的体制
        6.5.1 完善政府对军民融合产业支持的管理服务体制
        6.5.2 建立有利于军民融合产业的市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6.6 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的机制
        6.6.1 构建基于产业价值链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产业园区建设扶持政策
        6.6.2 健全其它企业融入到军民融合产业园的激励措施
        6.6.3 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全球医药产业状况与发展趋势
        1.1.2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3 中国医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1.4 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产业结构
        1.3.2 医药产业结构
        1.3.3 优化路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
    2.1 基础理论
        2.1.1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2.1.2 库兹涅茨法则
        2.1.3 霍夫曼系数
        2.1.4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2.1.5 罗斯托六阶段理论
        2.1.6 大道定理
    2.2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内涵
        2.2.1 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内涵
        2.2.2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内涵
    2.3 医药产业结构的评价研究
        2.3.1 医药产业结构的定性评价
        2.3.2 医药产业结构的定量评价
    2.4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特定区域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2.4.2 特定因素对医药产业结构的影响
    2.5 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和转型升级
        2.5.1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2.5.2 医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6 小结
        2.6.1 研究内涵层面
        2.6.2 研究方法层面
        2.6.3 研究内容层面
第三章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3.1 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机制
        3.1.1 需求结构对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3.1.2 贸易结构对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3.1.3 生态经济对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3.2 医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机制
        3.2.1 外商投资导致的技术改进
        3.2.2 自主创新导致的技术改进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
    4.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具备的条件
        4.1.1 医药经济不断发展
        4.1.2 医药人才不断涌现
        4.1.3 医药产业政策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4.1.4 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日益提高
    4.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结果
        4.3.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4.3.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卷调研及数据处理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数据有效性检验
    5.2 因子分析过程
        5.2.1 总方差分析
        5.2.2 指标修正
        5.2.3 指标加权
    5.3 结果及结论
        5.3.1 结果
        5.3.2 结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国外典型国家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6.1 美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6.1.1 美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6.1.2 美国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6.2 日本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6.2.1 日本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6.2.2 日本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6.3 印度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6.3.1 印度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6.3.2 印度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6.4 英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6.4.1 英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6.4.2 英国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6.5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路径选择与对策
    7.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7.1.1 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7.1.2 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7.1.3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医药产业生产效率
        7.1.4 环境保护
    7.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7.2.1 外向型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7.2.2 内向型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7.3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7.3.1 医药产业政策角度
        7.3.2 药品法规监管角度
        7.3.3 医药制度改革角度
        7.3.4 企业自身角度
        7.3.5 社会因素角度
    7.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图目录
附件二 表目录
附件三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致谢
《中国新药杂志》期刊论文录用证明书
附件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
    (一) 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 产业带内高新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三) 产业带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做法
    (一) 高度重视, 搞好规划, 明确产业带发展方向
    (二) 结合实情, 完善政策, 优化产业带创新创业环境
    (三) 搭建平台, 完善设施, 增强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 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示范基地。
    (二)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2. 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
        3. 支持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三) 加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
        1.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 加快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
    (四)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战略
    (五) 开展技术招商活动, 加快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步伐
    (六) 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7)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中的代理风险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代理风险的产生
    (一) 项目参与主体
        1.政府
        2.投资者
        3.创业投资企业
        4.创业企业
        5.合作社
        6.农户
    (二) 委托代理关系
        1.投资者和创业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3.创业企业家和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4.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5.政府与多个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 代理风险的产生机制
        1.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性
        2.信息不对称
        3.不确定性
        4.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程度和参与主体的从业人员素质
    (四) 代理风险横向比较
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代理风险的控制
    (一) 主要思路
    (二) 合同治理
        1.有效的激励
        2.监管控制机制约束
    (三) 关系治理
四、结语

(8)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技术框架
    1.6 论文特色与创新
        1.6.1 论文的特色
        1.6.2 论文的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孵化器的基本概念
        2.1.1 企业孵化器的起源
        2.1.2 企业孵化器的内涵
        2.1.3 企业孵化器的分类
        2.1.4 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2.2 农业经济发展基本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3 系统评估理论
        2.3.1 指标体系
        2.3.2 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的研究模型
    3.1 农业企业孵化器的研究
        3.1.1 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内涵
        3.1.2 农业企业孵化器的特征
        3.1.3 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3.2 农业企业孵化器的运行环境分析
        3.2.1 孵化器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3.2.2 孵化器运行的内部环境分析
    3.3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直接影响因素
        3.3.2 间接影响因素
    3.4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的研究模型
        3.4.1 主体要素设计
        3.4.2 辅助要素设计
        3.4.3 研究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
    4.1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的全过程机制
        4.1.1 筛选机制
        4.1.2 融资机制
        4.1.3 毕业机制
        4.1.4 收益机制
    4.2 农业企业孵化器预警机制研究
        4.2.1 农业企业孵化器预警机制研究必要性
        4.2.2 孵化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2.3 基于G-ANP 的孵化风险综合评价
        4.2.4 孵化预警机制的建立
    4.3 农业企业人才孵化机制研究
        4.3.1 农业企业人才的问题分析
        4.3.2 农业企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4.3.3 农业企业人才的特征分析
        4.3.4 农业企业人才的孵化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效用评价
    5.1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效果的影响因素
        5.1.1 外部因素
        5.1.2 内部因素
    5.2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效果评价
        5.2.1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水平评价的现状及意义
        5.2.2 农业企业孵化器孵化运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2.3 基于R-RNN 的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营水平评价
        5.2.4 案例分析
    5.3 农业企业人才孵化效果评价
        5.3.1 农业企业人才孵化效率研究问题分析
        5.3.2 农业企业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
        5.3.3 基于S-FNN 的人才孵化效率综合评价
        5.3.4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6.1.1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概况
        6.1.2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情况
    6.2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分析
        6.2.1 总体运行机制分析
        6.2.2 预警机制分析
        6.2.3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人才孵化机制分析
    6.3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营效用评价研究
        6.3.1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营效果分析
        6.3.2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人才孵化效果分析
    6.4 问题讨论及建议
        6.4.1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问题讨论及建议
        6.4.2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效用评价问题讨论及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运行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效用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项目

(9)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2.1 宏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2 微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3 专题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特性
    3.2 风险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
    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与规模聚集
        3.3.1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的必然性
        3.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
        3.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聚集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环境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
        4.1.1 风险投资系统的构成要素
        4.1.2 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制
        4.1.3 风险投资系统的内部契约关系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运行环境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
        4.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中观环境
        4.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环境
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5.1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来源结构
    5.2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规模与分布
    5.3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绩效态势
    5.4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退出结构
6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6.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
    6.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7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
    7.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7.1.1 提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需求的宏观政策
        7.1.2 增加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
        7.1.3 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交易实现的宏观政策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区域创业环境的优化
        7.2.1 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业环境的优化
        7.2.2 “多元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模式
        7.2.3 “农业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组织体系的建设
        7.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天使投资人团队的发展策略
        7.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7.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企业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14 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98 家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风险投资机构概况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我国农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农业风险投资的概念与特征
二、关于农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研究
三、关于农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四、关于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五、关于农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六、关于农业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
七、关于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
    (二) 农业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
    (三) 农业科技园区与风险投资
八、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证研究
九、农业风险投资研究中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展望

四、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空间与演化视角[D]. 姜晓笛. 天津大学, 2020(01)
  • [2]QDXX科技园孵化器运营模式研究[D]. 王帆.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纳溪区竹产业的产业融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 谢伟. 西南大学, 2020(01)
  • [4]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D]. 胡宇萱.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 罗文华. 沈阳药科大学, 2016(05)
  • [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陆桂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04)
  • [7]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中的代理风险及其控制[J]. 潘启龙,何黎清,刘合光. 兰州学刊, 2012(01)
  • [8]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研究[D]. 李雷霆. 重庆大学, 2011(07)
  • [9]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10]我国农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J]. 王荣. 山东经济, 2010(01)

标签:;  ;  ;  ;  ;  

浅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