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以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恬[1](2021)在《台湾当局“南向困境”:表现、成因与政策转向》文中研究指明台湾当局先后四轮推行的"南向政策"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经济政策。"南向政策"的推行呈现出经济上无法脱离对大陆的依赖、政治上无法通过"南向"经贸合作为"台独"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困境。以政治、经济二重性为逻辑起点,"南向政策"在推行中受到经济规律的导向和国际制度的规制。而国际制度之所以能对台湾当局"南向"拓展起到稳定有效的规制作用,其背后是权力、利益与观念三种因素的共同形塑。在东南亚地区的制度性约束无法突破、"国际空间"不断限缩的情况下,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政策"呈现出"印太转向"的特征,但要想真正通过"南向"实现"国际参与",根本出路在于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正视大陆的影响力。
李国正(Kuo-Cheng Lee)[2](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张学志[3](2020)在《台湾赴大陆投资对两岸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绩效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美贸易战的情势节节升高,对于海峡两岸经贸活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台商赴大陆投资政策,是台湾当局海峡两岸往来政策的重点之一。台商赴大陆投资是否以及具有何种优势及其对出口绩效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海峡两岸的产业政策制定,对促进两岸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发挥双边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弥补当前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多聚焦于单边维度,可能会得出偏颇性的结论。首先,通过将台湾地区产业的出口产品区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两个部门,利用RCA与TSC探讨中国台湾两部门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测算台湾地区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其次,利用博弈理论,建构了两个出口地区同时出口至第三地区市场的竞争模型,探讨两者间直接投资对于出口市场绩效的影响。然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包含整体投资、农业投资及非农业投资)的金额对于两岸农工产品(包含整体出口、农业出口及非农业出口)在美国市场出口金额的相互影响。最后,针对两岸农工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包含整体产品、农业产品及非农业产品)出口金额,利用固定市场份额理论进行分解,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包含整体、农业及非农业)的金额与中国台湾及中国产品(包含整体、农业及非农业)在主要国际市场(美国)的竞争效应的关联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有几项发现:首先,在RCA与TSC的竞争力分析上,在美国市场中,中国台湾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低的,历年间其TSC均处于负值的情况,而RCA则约仅有0.02,表示台湾地区农产品的绝对竞争力不足,不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在非农产品出口方面,其TSC长期为正,其RCA皆大于1,表示台湾地区非农产品的出口上不仅较具备绝对竞争力,同时也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第二,台湾对大陆投资和对于中国出口美国市场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均有正向影响,但短期的相互影响并不显着。第三,中国整体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竞争效应会负向影响台湾地区整体产品对美国市场的竞争效应,台湾地区非农产品对美国市场出口的竞争效应会负向影响中国非农产品对美国出口的竞争效应,这隐含着两者间存在竞争关系。第四,在投资对出口竞争的影响上,台商赴大陆投资对两岸产品出口的竞争效应并不显着,这一结果反映了台湾地区与中国在美国市场竞争力的变动,并非仅有来自于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整体投资、农业投资及非农业投资)的结果,还需要后续的更细致的研究分析来深入探讨。综上,台商赴大陆进行各项投资,不论是整体投资、农业投资或者是非农业投资,将能促进两岸产品对美国市场的长期出口,对台湾地区来说,可以改善资源分配效率,对大陆而言,则是获取投资外溢效果。然而,就竞争效应而言,海峡两岸产品在整体贸易与农产品上,似乎存在互相竞争的关系,这一点有待于海峡两岸进一步的深化产业合作与分工来解决。在中国对美非农产品竞争效应改善下,将进一步的吸引台商赴大陆进行非农投资。台湾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适度给予各项优惠以吸引台商,达到海峡两岸互利、互惠的目标。
王梦[4](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丁懿腾[5](2019)在《全球价值链与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变动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台商在选择对外投资目的地时一直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近年来两岸政治形势出现重大变动,同时大陆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背景下,台商已经逐步出现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台商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的区位考量进行一项全面的研究,详细探究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台商今后对外投资的布局提出合理推测,并以此探讨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政策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有无成功的可能性。为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探究台商对外投资布局变动趋势与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大势间的相关性,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数据对台湾与世界各地区的国际产业关联格局进行具体分析。最终,文章发现虽然近几年来东南亚地区对台商投资的吸收对于台商在大陆地区的投资力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这在传统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大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联结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重要纽带,作为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关键一环已成为台商无法回避的投资目的地,即使其向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也仍旧会同大陆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大陆与周边地区经贸联系的不断增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台商投资的方向。因此,台湾当局意图通过“新南向”政策减轻对大陆依赖的谋划是违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也必然不会成功。
闫永军[6](2019)在《“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上台执政以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对外新战略。其推出打破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南向政策”单一的局限性,并重新定位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重心,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南亚及大洋洲等18国,加大与政策实施范围国家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区域发展交流及合作,提升台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及多元化。但实则是为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设想联借助“美日印”对抗大陆,实现“脱中远中”和“台独”的政治意图。2019年3月11日蔡英文在召开所谓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反制“一国两制”,会议为此抛出所谓对抗统一的指导“纲领”,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外交”、安全、“国防”等七大方面。自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如今的对抗统一,反制“一国两制”的做法,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来挑战两岸关系底线,将引发两岸更对立,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将对台湾未来发展造成益发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台湾当局极力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难逃失败的局面。越南于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以来,搭乘经济全球化便车,拟定政策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业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之其处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等条件,越南逐渐成为世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与越南20世纪末建立经贸往来后,台湾与越南之间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从“南向政策”到“新南向政策”几经演变,基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多方因素,台越经贸合作紧密,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经地区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区域链结等领域。通过合作,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合作层次逐渐深化。介于此,本文选择以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往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南向政策”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何以为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及台湾学者对“新南向政策”及在此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之间的交往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阐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政策概述。分别从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演进历程对“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进行了概述,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后续部分展开分析明晰台湾地区与越南所处的政策背景。第三部分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经贸往来现状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从合作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分析“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所取得的短期性成效;第四部分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概况,从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力和国际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性地从贸易结构、投资环境、影响互吸力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为关系评析。根据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尝试对“新南向政策”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评析,得出台当局企图撇弃“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的“新南向政策”最终是行不通的结论。并指出“新南向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利于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深化。台当局必须搞好两岸关系,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梳理论文通篇基本内容。
魏少彬,韦素琼,李航飞[7](2019)在《1991年以来两岸关系背景下台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时空格局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基于两岸关系背景,利用1991—2016年台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将台商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台商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GLS征:①投资金额呈不断上升趋势,投资行业结构阶段变化明显,1991—1997年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1998—2016年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②投资金额的地域分布呈高度不均衡状态,形成以大陆地区为核心的单集聚中心格局;③不同阶段台湾不同类型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两岸关系对台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尤为显着。
陈建志[8](2019)在《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岸农业合作的过程中,除了理论上生产要素的互补外,如何发挥各自的比较利益,促使两岸农业的同步发展,将是两岸农业合作可长可久的重要关键。同时,两岸在农业合作的过程中,必须两者都能由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才能化解人民在两岸合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疑虑。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针对农业投资及农产品出口资料进行单根检定;若数据皆为一次差分稳定则进行协整分析、若数据不具协整关系则进行自我回归模型分析,若数据具有协整关系则进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以探讨台湾对中国大陆进行农业投资,与台湾农产品出口美国及日本市场金额的关联性。其次,针对台湾及大陆在美国及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出口金额,利用简化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进行拆解,以得到其竞争效果,同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探讨台湾对中国大陆进行(广义及狭义)农业投资金额,与台湾农产品出口主要国际市场(美国、日本)竞争效果的关联性。本文的主要发现有:首先,赴大陆狭义农业投资与台湾及中国大陆农产品出口美国与日本的金额,具有协整关系。透过赴大陆狭义农业投资与台湾农产品出口美国与日本市场的金额,可以发现,在长期间赴大陆狭义农业投资,对台湾及中国大陆农产品出口美国与日本市场的金额均有正向影响,此一结果表示,台湾赴大陆进行农业投资,有助于中国大陆外向型农业的出口能力提高,因此,具有正向影响。另外,由于台湾生产成本较高,而不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外移中国大陆,将会释出农业资源,并移转至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因此,台湾赴大陆农业投资,也将促进台湾长期在美国以及日本市场的出口。至于在短期间,在赴大陆狭义农业投资与台湾农产品出口日本金额关系上,可以发现,在短期间赴大陆进行狭义农业投资对于台湾农产品出口日本市场金额的影响系数为-0.0920,显现台湾赴大陆进行狭义农业投资将可能会对台湾农产品出口日本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广义农业投资与台湾在美日的出口影响关系上,可以发现,台湾对日本及美国出口金额一旦提高时,短期内将使得对陆投资金额上升。其可能原因是,当对美日的出口金额畅旺的情况下,投资人将更有动机赴大陆投资。其次,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出口竞争效果分析上,本研究发现:短期而言,台湾在美国及日本的竞争效果,与中国大陆在美国及日本的竞争效果,并没有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两岸在美国与日本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出口结构,并非呈现直接竞争的情况。同时,狭义与广义赴大陆农业投资,对于台湾农产品出口美国与日本的竞争效果并没有影响;此一结果表示,台湾在美日市场竞争力的变动,并非来自于赴大陆进行农业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有可能是由于汇率、工资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这一点还需要后续的研究来深入探讨。两岸过去因为历史因素,甚少携手合作开扩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无法有效利用两岸农业生产资源,扩大两岸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两岸农渔业若能进行合作,共同来开扩市场,不仅可降低两岸农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互相厮杀的局面,同时也能提升两岸农渔民的所得与技术,另一方面,对台湾而言,善用大陆的优势。台湾农业的优势在于品种、技术、资金、气候具备多样性、人才的教育训练以及市场拓销经验;中国大陆则是土地丰富、低阶人力充沛、气候具备多样性。台商若能以台湾作为农业技术、品种研发的根据地,结合中国大陆广大的土地与劳动资源,透过两岸气候多样性的生产调适,将有利于农产品外销数量的拓增。
吴林婧[9](2018)在《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其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包括了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机制、影响因素及投资动机;其二,基于上述分析,探讨新形势下两岸投资合作模式构建。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运作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探讨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体分析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呈现出怎样的动机;中观层面:探讨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主要讨论台湾对外产业布局当前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台湾本土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否相适应;微观层面:探讨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选择。主要讨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台资企业的行销布局、企业集群、人才结构、进入模式等。基于台资全球布局探讨两岸投资合作模式构建。评析“新南向政策”,梳理台湾“南向政策”的演变、动因与成效,分析“新南向政策”的“新”与局限性;探讨大陆与台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的合作空间,充分考虑两岸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的动态变化,根据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务实地挖掘合作契机;探讨产业合作与企业合作,考察投资产业结构上的替代性与互补性,探讨企业的合作意愿、人才交流、风险规避。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首先,结合特征事实提出假说解释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机制,指出台湾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模式存在差异;其次,对台湾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投资引力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距离因素现阶段对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区位选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制度因素方面,台湾看重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倾向于投资与自身制度安排接近的地区;最后,新形势下台商全球区位布局合作模式是要将现有区域合作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更加高效地整合起来,以突破既有环境和距离带来的制约。
陈艳华[10](2018)在《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日益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因其在更广泛的研究体系下解释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全球产品产业内分工格局以及世界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台资企业为载体,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空间关联网络,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研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后进国家(或地区)自主构建的跨界生产网络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且由于台海局势不断变化,这一研究在体现跨界生产网络一般性特点的同时,又将凸显其特殊性。同时,进行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模式、机理的研究,是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区位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复杂模型理论等进行融合与发展的有益尝试,可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地域性集聚的研究范畴,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构筑和实证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亦可为我国实现由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次级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战略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延续地理学空间研究的理论优势与传统,基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多种尺度,分析了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维度上定量界定了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研究大陆台商投资的问题确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分别选取在大陆台资制造业比重居前三位的电子信息、机械、石化产业以及台资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企业数据,尤其是收集整理了 11853家台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ESDA、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系统全面地刻画了台资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等三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924家两岸母子联系企业、518家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12家福建台资典型企业等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典型案例分析、深度调研与访谈等方法,从企业母子联系、制造业价值链、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切入,揭示了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模式及其关联规律。
二、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以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以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当局“南向困境”:表现、成因与政策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湾当局的四轮“南向政策” |
二、台湾当局“南向困境”的主要表现 |
(一)“南向政策”难以阻碍两岸经贸交流 |
(二)“南向政策”未达台湾当局预期的政治效果 |
三、台湾当局“南向困境”的成因 |
(一)“南向政策”的经济、政治二重性 |
(二)比较优势下的经济规律导向 |
(三)国际制度的外部规制 |
四、“南向困境”下蔡英文当局的“印太转向”前景 |
(2)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回顾 |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设计 |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章节安排 |
1.4.5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
2.1 分享经济机遇 |
2.1.1 以经促统 |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
2.2.3 从融合到认同 |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
3.2 台青进驻状况 |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
4.2.2 发展阶段 |
4.2.3 创业挑战 |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
4.3.1 归属认知 |
4.3.2 他我之隔 |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
4.4.1 统独观点 |
4.4.2 国族认同 |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
4.5 小结 |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
5.1 经济劝诱 |
5.2 社会融合 |
5.3 政治偏好转化 |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
致谢 |
(3)台湾赴大陆投资对两岸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绩效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对外投资的研究进展与分析 |
2.1.1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
2.1.2 对外直接投资对当地以及技术输出地的影响 |
2.2 对外投资与贸易之相关文献回顾 |
2.3 台湾对大陆投资与贸易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
2.4 固定市场份额的相关文献回顾 |
2.5 贸易竞争力相关实证文献回顾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
3.1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理论基础 |
3.2 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单位根检定(Unit Root Test) |
3.2.2 协整检定(Co-integration) |
3.2.3 向量自我回归模型(VAR) |
3.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3.3 贸易竞争力指标的相关理论基础 |
3.3.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3.3.2 贸易专业化系数 |
第四章 台湾对大陆投资与产品出口现况分析 |
4.1 台湾农工产业发展过程 |
4.2 台商赴大陆投资分析 |
4.2.1 投资区域分析 |
4.2.2 投资行业别分析 |
4.3 台湾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变化分析 |
4.4 美国市场中台湾地区农工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赴大陆投资与两岸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关联分析 |
5.1 对外投资对出口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5.1.1 模型设定 |
5.1.2 无对外投资之均衡分析 |
5.1.3 存在对外投资之均衡分析 |
5.1.4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
5.2 数据源说明 |
5.3 单位根与协整检定 |
5.3.1 台商赴大陆投资之单位根检定 |
5.3.2 协整检定 |
5.4 向量自我回归、误差校正模型与因果关系分析 |
5.4.1 台商赴大陆整体投资金额与两岸整体产品出口美国市场金额 |
5.4.2 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金额与两岸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 |
5.4.3 台商赴大陆非农业投资金额与两岸非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金额 |
5.5 讨论 |
第六章 赴大陆投资与产品出口竞争效应关联分析 |
6.1 资料说明 |
6.2 两岸在美国市场出口金额竞争效应的分解与单位根检定 |
6.2.1 两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金额的竞争效应 |
6.2.2 两岸整体产品竞争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6.2.3 两岸农产品竞争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单位根检定 |
6.2.4 两岸非农产品竞争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6.3 两岸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3.1 两岸在美国市场整体出口竞争效应的VAR分析 |
6.3.2 两岸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3.3 两岸非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 对陆投资与两岸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1 赴陆整体投资与两岸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2 赴大陆农业投资与两岸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3 赴大陆非农投资与两岸非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5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与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
2.3 “台独”的危害 |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
3.1 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
3.2 法律依据 |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
3.3 实践基础 |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
小结 |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
小结 |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
小结 |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成果 |
致谢 |
(5)全球价值链与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
一、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 |
二、全球价值链对企业布局的影响 |
第三章 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 |
一、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
二、国际产业转移与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 |
三、近年来台商对外投资布局的新变化 |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对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的影响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 |
三、地区间产业转移定量分析 |
四、地区间产业关联度测算 |
五、东南亚与大陆产业关联度对台商投资的影响 |
第五章 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的微观分析 |
一、影响台商对外投资布局的经济因素 |
二、影响台商对外投资布局的非经济因素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基本念的界定 |
1.“新南向政策” |
2.经贸合作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概述 |
(一)“南向政策”概述 |
1.“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
2.“南向政策”提出的目的 |
3.“南向政策”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
(二)“新南向政策”概述 |
1.“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
2.“新南向政策”提出目的 |
3.“新南向政策”基本内容 |
4.“新南向政策”发展进程 |
(三)“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的异同 |
1.“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相同之处 |
2.“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不同之处 |
三、“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的基本概况 |
1.台湾地区与越南贸易概况 |
2.台湾地区与越南投资概况 |
(二)“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 |
1.双方贸易合作 |
2.投资领域合作 |
3.金融及保险领域合作 |
4.台湾地区与越越南旅游业领域合作 |
(三)经贸合作的基本途径 |
1.政府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
2.利用民间组织及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
3.发展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
(四)经贸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
1.双方贸易趋势增长稳定 |
2.投资产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展 |
3.金融和保险业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
四、“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1.双方贸易失衡,台湾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
2.双方投资比例悬殊较大,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
3.双方合作优势下降,相互吸引减弱 |
4.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冲击 |
(二)原因分析 |
1.台湾过于集中出口制造类产品,导致了双方贸易失衡 |
2.越南以外资引入为主,导致双向投资不平衡 |
3.越南推行外资结构多元化,因而双方相互吸引减弱 |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
五、对“新南向政策”背景下的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评析 |
(一)“新南向政策”的根本缺陷不利于双方经贸合作 |
1.“新南向政策”存在忽视推行中的客观制约因素的缺陷 |
2.“新南向政策”政策存在忽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的缺陷 |
(二)提升越南工业水平并去除台政策的政治色彩才能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
1.越南需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才能纠正贸易失衡的局面 |
2.摒弃“新南向政策”的政治意图,双方经贸合作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
(三)加速融入区域组织,化解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
1.融入区域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
2.只有在大陆的支持下,台湾才能避免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
(四)搞好两岸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 |
1.回望历史,正视两岸关系 |
2.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才能促进台越经贸合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1.3 论文写作之章节架构与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2.1 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影响的相关文献 |
2.2 对外投资与贸易之相关文献回顾 |
2.3 固定份额模型以及其应用的相关文献 |
2.4 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文献 |
2.4.1 单根检定(Unit Root Test) |
2.4.2 协整检定(Co-integration) |
2.4.3 向量自我回归模型 |
2.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三章 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出口分析 |
3.1 台湾赴大陆农业投资分析 |
3.1.1 投资统计 |
3.1.2 投资规模 |
3.1.3 投资范围 |
3.2 台湾赴大陆农业投资管理 |
3.2.1 赴大陆进行农业投资管理政策演变 |
3.2.2 开放赴大陆投资项目检讨机制 |
3.2.3 赴大陆地区投资农业项目案件之审查方式 |
3.2.4 政府对台商赴大陆投资农业之因应措施 |
3.3 大陆吸引台商赴大陆进行农业投资之措施 |
3.3.1 资金及生产资材方面 |
3.3.2 技术方面 |
3.3.3 「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优惠政策分析 |
3.4 台湾农产品出口分析 |
3.4.1 台湾主要农产品出口分析 |
3.4.2 台湾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变化分析 |
第四章 赴大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出口美日金额之关联分析 |
4.1 资料说明 |
4.2 单根与协整检定 |
4.2.1 台湾赴大陆农业投资金额与台湾农产品出口美国与日本市场之金额之单根检定 |
4.2.2 协整检定 |
4.3 向量自我回归与误差校正模型分析 |
4.3.1 赴大陆狭义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出口 |
4.3.2 赴大陆广义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出口 |
4.3.3 小结 |
第五章 赴大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出口竞争效果关联分析 |
5.1 资料说明 |
5.2 美日市场农产品竞争效果之分解与单根检定 |
5.2.1 台湾农产品出口金额变动之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效果分解 |
5.2.2 农产品竞争效果与单根检定 |
5.3 农业投资与竞争效果之向量自我回归分析 |
5.3.1 台湾与中国大陆农产品竞争效果之向量自回归分析 |
5.3.2 台湾与中国大陆农产品在美日竞争效果与狭义赴大陆投资之向量自回归分析 |
5.3.3 台湾与中国大陆农产品在美日竞争效果与广义赴大陆投资之向量自回归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9)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机制假说 |
第三节 基于投资引力模型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与投资动机分析 |
第四章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特征事实 |
第一节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性特征 |
第二节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布局 |
第三节 基于区位选择的产业分布特征 |
第四节 基于区位选择的企业主体概况 |
第五章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检验 |
第一节 理论假设 |
第二节 投资引力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第三节 模型检验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演进新态势 |
第一节 台资全球区位布局总体演进态势 |
第二节 “南向政策”的演变 |
第三节 新形势下两岸投资合作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3 技术路线 |
4 研究数据与方法 |
4.1 研究数据 |
4.2 研究方法 |
5 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与辨析 |
1.2 理论基础 |
2 文献综述 |
2.1 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 |
2.2 台商投资大陆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全球背景下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
1 数据与样本 |
1.1 样本选择 |
1.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2 模型构建与检验 |
2.1 VAR模型构建 |
2.2 变量序列的协整检验 |
3 台湾在大陆外商投资中的地位 |
3.1 TDI与大陆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
3.2 全球背景下TDI在大陆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
4 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地位 |
4.1 台湾OFDI与台湾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
4.2 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陆台资企业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变特征 |
1 数据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2 方法与模型 |
2 台资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阶段及特征 |
2.1 台资制造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 |
2.2 台资服务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 |
3 台资企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
3.1 台资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
3.2 台资三大类型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
3.3 台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 |
4 大陆台资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
4.1 台资企业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
4.2 台资企业热点区域的演变 |
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1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1.2 研究假设 |
2 数据 |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2.2 数据来源 |
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3.1 变量结构效度检验 |
3.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3.3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
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
4.1 台资电子信息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
4.2 台资机械企业驱动机制模型之面板模型估计 |
4.3 台资石化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
4.4 台资生产性服务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
5 讨论 |
5.1 基于行业的大陆台资企业空间分布驱动机制对比 |
5.2 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及其理论解释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企业母子联系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特征 |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与空间化处理 |
1.2 研究方法 |
2 台商千大企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变特征 |
2.1 总体分布 |
2.2 行业分布 |
3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 |
3.1 网络联系覆盖地域广泛 |
3.2 网络联系呈三轴放射状的空间结构 |
3.3 网络联系键的空间异质性显着 |
4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复杂性的实证分析 |
4.1 度及强度分布特征:无标度网络过渡期 |
4.2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小世界网络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 |
1 跨国企业价值链“切割”及其组织模式 |
2 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切割”与组织模式 |
2.1 数据与空间化处理 |
2.2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切割” |
2.3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 |
3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时空分布与空间组织 |
3.1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时空分布特征 |
3.2 研究案例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驱动机制 |
1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全球生产网络 |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2.1 案例企业的典型性 |
2.2 访谈与问卷设计 |
3 台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
3.1 价值链嵌入式融合模式 |
3.2 价值链延伸和嵌入式共存的融合模式 |
4 台资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地制造业的融合 |
4.1 以本地台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合模式 |
4.2 以本地外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合模式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启示及政策建议 |
2.1 宏观层面:台商投资在两岸 |
2.2 微观层面:台商投资在福建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大陆地区相关区域政策 |
附录2: 关于台资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福建台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福建台资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以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当局“南向困境”:表现、成因与政策转向[J]. 刘鑫恬. 闽台关系研究, 2021(03)
- [2]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3]台湾赴大陆投资对两岸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绩效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D]. 张学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5]全球价值链与台商对外投资布局演变关系研究[D]. 丁懿腾. 厦门大学, 2019(08)
- [6]“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D]. 闫永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1991年以来两岸关系背景下台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时空格局演化[J]. 魏少彬,韦素琼,李航飞. 经济地理, 2019(03)
- [8]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影响之研究[D]. 陈建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9]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 吴林婧. 厦门大学, 2018(07)
- [10]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D]. 陈艳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