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成功举办申奥体育雕塑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戈,袁熙坤[1](2022)在《用艺术承载希望——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袁熙坤先生是云南艺术学院名誉校长,袁熙坤的父亲袁晓岑是云南艺术学院前副校长。他们父子是中国美术界知名人士,他父亲的画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是当时在全国寻找知名画家为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补壁"时留下的。袁熙坤的画被各种博物馆收藏,雕塑作品遍布云南各地;他在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等领域全面开花,迄今为止应邀为世界152位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领导人画像,在中国外交领域发挥了良好作用,被誉为"肖像大使""肖像外交家"。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鲍卓[3](2019)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并号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这使得体育产业掀起了新的发展浪潮,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运动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传统结构的体育建筑以及单一功能的体育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体育建筑应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回应。气膜体育建筑作为体育建筑的一种,不仅能够满足体育竞技的职能,还能够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多元化场馆。(1)以文献分析为主,通过对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建筑等相关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对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定义、定位于内涵进行了辨析,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具体的阐述。并通过实地调研,来明晰相应的设计理念,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场馆应是以体育休闲为主题,以绿色、健康、优美的景观环境为载体,配置多种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设施,面向全体民众,是民众锻炼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2)以实证分析为主,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设计为例,从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探究其设计方法及对气膜场馆在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从规划层面上分析了沈抚新区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策略以及气膜场馆在其中的分区规划等内容,为后续的设计研究工作做好基础准备;(3)通过对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进行配置、性能及技术等方面的要素分析,来规范设计过程及研究,同时在应对气膜体育场馆设计时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无论是气膜场馆的前期设计还是在后期使用及管理上都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并通过沈抚新区项目加以实证分析,总结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在气膜场馆中的适应性、对于基地环境特殊地质的适应程度以及绿色节能等方面的应用(4)从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空间设计与结构分析两个方面出发,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设计为例,对气膜场馆的布局形式与外部空间构成、结构空间的组合以及内部空间的分类与组合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在总结相应的设计方法及原则的同时对沈抚新区项目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处理手法,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期望在未来体育场馆的建设中气膜结构体育场馆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为室内体育活动场地是建设提供选择,同时希望可以对于在公园中气膜场馆的设计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霍思茹[4](2019)在《以实塑艺 ——李守仁雕塑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围绕李守仁雕塑艺术主要分为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以留法、留苏艺术家为主的雕塑教师对李守仁创作风格的确立所产生的影响;自第二章开始对李守仁主要的创作题材分类详细论述,分别是人物肖像创作,建筑装饰雕塑与城市公共雕塑以及在吉林的教学与政治题材方面的创作。最后介绍李守仁的生活情况。文章以雕塑家李守仁为切入点,从个体入手探究时代发展变化下艺术家的创作有何变化。李守仁的作品总是与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方向保持一致,他善于挖掘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一点。他的创作理念如今仍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得出结论:学界应更加关注此类艺术家之成就,做系统深入的探索,以此充实美术史,并完善这类创作理念的研究。
张天宇[5](2018)在《“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焦点上升为“软权力”的较量。优势语言是国家“软权力”强大的重要表征,而语言的国际推广,通过加速异质文化间的交流、政治价值观念的宣传以及外交政策的应用,服务于国家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是提升国家“软权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语言的国际推广已经成为“软权力”背景下世界各国竞相奉行的国家战略。英语的国际推广不仅为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提升英国文化吸引力和价值观念认同力、促进英国社会制度辐射力等隐性价值,是提高英国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手段。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但是英国将英语的国际推广与实现国家“软权力”提升有机结合、共生互促,却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推广政策、战略及意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的政策描述和梳理,鲜有文献将相关理论与推广实践深度融合,对语言推广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软权力”为研究视角,以英国语言推广的唯一准官方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当今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的策略、实施及其效果。研究问题如下:(一)英国语言国际推广活动有哪些?这些推广活动建构了什么样的语言形象?(二)在不同地区这些语言推广策略体现了什么样的“软权力”?(三)“软权力”视阈下语言推广策略的效果如何?本文研究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语言推广活动(英语语言教育与考试、艺术和文化交流、教育与社会活动)为横向维度,以卡奇鲁关于世界英语分布的“三个同心圆”理论(即英语作为母语的“内圈”,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的“外圈”,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扩展圈”)为纵向维度,并尝试建构了一个以语言形象为中心,包含语言态度、语言价值、语言需求等影响因素的语言推广策略运行模型,从语言推广的“活动—策略—效果”三者的内在关系入手,探究英国语言推广策略与实践。相对于殖民主义时期的显性语言推广,“软权力”背景下的语言推广具有隐蔽性、模糊性和分散性,很难找到明确的、具体的官方政策文本和指导文件。因此,本文选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2000-2014年间的15份《年度报告》为研究语料,自下而上研究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辅以共现词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实现了量化数据的归类提取和文本回归分析。具体分析方法采用“手工标注”“半自动语料处理”“自动语义测算”三合一型实证方案,避免了采用单纯手工标注方法带来的过低效率与偏主观性。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三点:研究发现之一:基于语言交际价值,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设置了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标准英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语言”、“国际交流的工具”等交际形象,这些形象基于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工具性”属性,以中立的色彩传递给人们:掌握英语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实现国际交流等用途,同时强调了英式英语的权威性;基于语言文化价值,协会设置了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历史悠久”、“文化经典”、“现代文明的标志”等文化形象,这些形象直接指向英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涵盖了所有英语学习的文化动机;基于语言政治价值,协会设置了教育与社会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包容”、“友好”、“诚信”等政治形象,这些形象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社会的亲和力。研究发现之二:语言形象是语言推广背后的隐含话语,并通过语言推广活动来传达。二者共同搭配组成的语言推广策略,促进了语言推广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隐性价值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基于“内圈”国家对英语“竞争”、“忠诚”、“合作”的语言态度,“标准英语”、“历史悠久”、“包容”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增进对共同文化渊源的认同、强化“英式英语”标准性的隐性价值;基于“外圈”国家对英语“排斥”与“需求”并存的语言态度,“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语言”、“文化经典”、“友好”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增进对英国经典和权威的认同、消除历史偏见的隐性价值;基于“扩展圈”国家对英语“实用主义”的语言态度,“国际交流的工具”、“现代文明的标志”、“诚信”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宣传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的隐性价值。研究发现之三: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具有“软权力”性。语言形象通过与民间话语、官方话语的互文形成共识,与人们的语言需求产生直接关联,在语言推广活动中发挥其“渗透力”和“吸引力”功能,促进后续的英语传播由“推力”转变为“拉力”。同时,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促进了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之间的良性循环。除了显性的经济价值外,语言国际推广通过语言将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有针对性地渗透给不同推广对象,实现其隐性价值,从而促进国家“软权力”的提升。而“软权力”决定了语言领有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推广对象的语言需求和语言态度,是语言价值和语言形象的重要依据。这一本质决定了语言国际推广在“软权力”时代的国家战略地位。由此可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语言推广策略在于顺应推广对象的语言态度、语言需求以提高英语语言形象,达到语言推广的增值效应,从而促进语言推广与国家“软权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本文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弥补了目前学术界从语言学角度深入探索语言推广策略的研究空白;从理论层面建构了语言推广运行模型,并厘清了语言推广、语言价值、语言形象、“软权力”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推广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发现也为我国汉语语言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顾彬[6](2017)在《影像记忆中的体育精神呈现:2008年北京奥运题材纪录片研究》文中指出体育纪录片是记录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像资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献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体育纪录片犹如雨后春笋,呈现“井喷”式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了飞跃式增长,在题材和内容的选取以及表现方式上,也有了多样化的进步。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题材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体育纪录片和体育精神两个视角入手,通过分析纪录片文本内容,结合奥运时期体育精神的来源,探寻北京奥运题材纪录片对这一时期的体育精神内容的呈现和艺术表现方式,总结2008年奥运题材纪录片的优秀传统,为2022年冬季奥运题材体育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视频文本,本文将2008年北京奥运时期的体育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超越的顽强拼搏精神、重在参与的乐观自信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精神。本文研究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题材的纪录片较之早期体育纪录片,主要特征在于对人文内涵的表现:从叙事方法上,由英雄主义叙事向平民化叙事转变,从他者叙事向第一人称自述叙事转变;从叙事内容上,突破了赛事和赛场的局限,选题更广泛,时空更多样;从表现方式上,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根据以上结论,对今后奥运题材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如下建议:人文精神是体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任何影片在陈述事实时都不能离开人文精神;体育纪录片的创作要强化个人形象,体现人文内涵;同时要充分运用电视语言,增强纪录片的叙事表现力。
雷佳鑫[7](2016)在《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体育雕塑创作研究 ——以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国际文化体育建设进程的加快,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普及使得体育文化迎来新的复兴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奥林匹克运动所秉承的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并逐渐成为新的潮流。在城市建设中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而体育雕塑在文化传承和精神引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特殊的历史时段中他的定义就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节点那么简单,而是城市的形象墙和方向标。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空间与体育雕塑的概念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体育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分别从体育雕塑的视觉要求、尺度要求、材料设计及色彩的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北京、南京,两大古城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育雕塑,进行调研、分析。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公共空间中体育雕塑的受众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究何种材质适合青奥运体育雕塑。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雕塑在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所表现的对应关系2提出铸铜材质更为适合青奥会体育雕塑。最后,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论证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并充分证明了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作用。由此体现,体育雕塑在当前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举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于化云[8](2015)在《与时俱进的北京公共艺术》文中指出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公共艺术也存在。公共艺术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公共性、公众性、共赏性。2005年我有幸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公共艺术城市峰会,聆听了十几个国家相关城市的公共艺术介绍,感受到公共艺术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管理部门,人们对公共艺术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和管理的范畴是不一样的,而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纽约对公共艺术的内容定义是最广义的,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设施及社区公众的行为表演等等。
李关英[9](2015)在《以全民健身为目标的体育公园建设探究 ——以北京为例》文中认为从1995年我国政府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是显然,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的增加。随着彩跑、夜跑、半马及趣味体育活动的火热开展,各类体育健身APP成为人们的装机必备软件,我们园林从业者也在思考,怎么把繁忙的人们吸引到户外健身中来,让人们在优美环境中改善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而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感。本文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外体育公园和大众体育休闲活动的发展历史以及建设现状总结分析,通过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掌握全民健身和体育公园的概念、特点,调查北京市的体育公园建设现状,着重观察体育健身休闲方面市民的使用情况。试图总结现阶段体育健身园林绿地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了解国民业余休闲时间的娱乐休闲方式以及在休闲健身方面民众的诉求,根据优秀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构想,探索休闲健身结合绿地的多样类型方式,提高全体国民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创造可持续的全民健身的美丽生活环境。根据调研分析,体育公园的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缺乏新型专业项目、场地不符合中国人民需求等。文中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建议,并分析了体育公园建设发展趋势,呼吁政府和民众对体育健身有新的认识,让体育活动成为一项人人参与和热爱的行为习惯。希望本文对未来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冯云[10](2015)在《“见证百年梦想”——北京奥运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理念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奥运博物馆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建立,是一座涵盖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博物馆,既展示北京奥运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也是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回顾与珍藏。北京奥运博物馆的数字展陈设计,借助非凡的建馆意义、独具匠心的创意、高度融合的艺术与技术,向观众呈现出一幅气象宏大的北京奥运画卷。同时应用先进科技,打造现代化展厅,带领游客回顾北京奥运精彩时刻,展现北京城市发展的巨大成果,弘扬体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北京成功举办申奥体育雕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成功举办申奥体育雕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用艺术承载希望——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艺术链接的人生 |
以艺术为媒介,开启人类渐渐疏淡了大自然的心灵 |
让艺术成为人类追求和平的桥梁 |
让艺术形象中充盈体育精神 |
用艺术形式去描摹、塑造领袖、精英、英雄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体育发展的影响 |
1.1.2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
1.1.3 全民健身室内活动场地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综述 |
1.3.1 国外气膜体育建筑的发展 |
1.3.2 国内气膜体育建筑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与实例调研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全民健身 |
2.1.2 体育公园 |
2.1.3 气膜建筑 |
2.1.4 理论基础 |
2.2 实例调研及分析 |
2.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2.2.2 调研地点的选择 |
2.2.3 调研方法 |
2.2.4 调研结果与分析 |
2.2.5 现有体育公园和气膜场馆使用现状及存在不足 |
2.3 案例分析 |
2.3.1 国外经典案例 |
2.3.2 国内优秀案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及实证分析 |
3.1 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
3.1.1 配置丰富的体育活动 |
3.1.2 合理的分区规划 |
3.1.3 完善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
3.1.4 专项设计的相关原则 |
3.1.5 制定合理的运营管理方式 |
3.2 气膜场馆在全民健身体育公园中的应用分析 |
3.2.1 以民众体育为主导方向 |
3.2.2 适于全民健身的气膜场馆项目设置及分类 |
3.2.3 气膜建筑相较于其它结构建筑的优势 |
3.3 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
3.3.1 项目背景 |
3.3.2 区位分析及周边环境分析 |
3.3.3 设计目标及策略 |
3.3.4 园区整体规划 |
3.3.5 园区功能分区 |
3.3.6 交通流线与景观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要素分析及相关问题 |
4.1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要素分析 |
4.1.1 气膜场馆的配置要素 |
4.1.2 气膜场馆的性能要求 |
4.1.3 气膜场馆的技术要素 |
4.2 气膜体育场馆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 |
4.2.1 气膜体育场馆的入口设计 |
4.2.2 气膜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
4.2.3 气膜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管理 |
4.3 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的相关分析 |
4.3.1 游泳项目在气膜结构中的适应性分析 |
4.3.2 冰球项目在气膜结构中的适应性分析 |
4.3.3 对于沈抚新区沉陷地质的适应性分析 |
4.3.4 气膜场馆内照明节能系统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方法及实证分析 |
5.1 气膜体育场馆的布局形式与外部空间构成 |
5.1.1 气膜场馆在体育公园中的布局形式及设计原则 |
5.1.2 气膜体育场馆的外部空间构成 |
5.1.3 气膜体育场馆的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
5.1.4 沈抚新区项目气膜场馆的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
5.2 气膜体育场馆的结构空间组合及模式化配置 |
5.2.1 气膜结构的相关受力分析 |
5.2.2 气膜结构空间的组合形式 |
5.2.3 气膜体育场馆的模式化空间配置 |
5.3 气膜体育场馆内部空间的分类及组合 |
5.3.1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空间特征 |
5.3.2 气膜体育场馆内运动空间的模式化设计 |
5.3.3 气膜体育场馆内附属空间的尺度及配比 |
5.3.4 运动空间与附属空间的组合形式 |
5.3.5 沈抚新区项目综合气膜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以实塑艺 ——李守仁雕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创作风格的确立 |
第一节 学校的苏式教育 |
第二节 自学法苏雕塑家的理论和作品 |
第二章 人物肖像创作 |
第一节 纪念性人物肖像创作 |
一、三做周恩来总理像 |
二、《杨虎城将军纪念碑》 |
三、《吉布提烈士纪念碑》 |
四、其他历史人物肖像 |
第二节 为生活中平凡的人创作 |
一、《小画家》 |
二、《朝鲜族母子》 |
三、为家人、朋友创作的肖像 |
第三章 建筑装饰雕塑与城市公共雕塑 |
第一节 加入雕塑工作队 |
一、劳动人民文化宫组雕 |
二、《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 |
三、“首都十大建筑”的装饰性雕塑 |
第二节 城市公共雕塑 |
一、东莞文化广场组雕 |
二、北京三元桥群雕 |
三、长春文化广场组雕 |
第四章 在吉林教学与政治题材创作 |
第一节 教学经历 |
一、做工农兵形象教具 |
二、为学生细致做范画 |
第二节 政治题材创作 |
一、前往故宫临摹《收租院》 |
二、政治宣传展览 |
第五章 回首艺术生涯 |
第一节 幼年成长环境 |
第二节 家庭的关爱 |
第三节 一生的挚友 |
第四节 回望艺术成果丰硕的一生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问题 |
第三节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简介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言传播要素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英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英国文化外交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二节 “软权力”论 |
第三节 语言推广与“软权力” |
1.策略是什么——推广活动与语言形象 |
2.策略如何发挥“软权力”功能——推广策略与推广价值 |
3.策略的效果——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
第二节 语料的选取与搜集 |
1.语料的概况 |
2.小型语料库的建构 |
3.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样本简介 |
第三节 数据提取与分析工具 第五章 英语语言国际推广活动与形象建构 |
第一节 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与英语交际形象建构 |
1.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 |
2.英语交际形象建构 |
第二节 艺术、文化交流与英语文化形象建构 |
1.艺术、文化交流 |
2.英语文化形象建构 |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活动与英语政治形象建构 |
1.教育与社会活动 |
2.英语政治形象建构 第六章 英国在不同区域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
第一节 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
1.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
2.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
第二节 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
1.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
2.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
第三节 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
1.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
2.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七章 语言国际推广的“软权力”效果 |
第一节 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软权力”内涵 |
1.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权力”生成 |
2.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软权力”功能 |
第二节 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的互动 |
1.语言国际推广服务于“软权力” |
2.语言国际推广依赖于“软权力”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分支机构增减统计表 |
附录2 年报中提及的100个国家情况一览表 |
附录3 各区域活动词频统计 |
附录4 国家形象句子一览表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6)影像记忆中的体育精神呈现:2008年北京奥运题材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体育纪录片的研究 |
1.2.2 对体育精神的研究 |
1.2.3 对体育纪录片和体育精神关系的研究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国体育纪录片研究 |
2.1.1 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概况 |
2.1.2 中国奥运题材纪录片 |
2.2 中国体育精神研究 |
2.2.1 体育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
2.2.2 奥林匹克精神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文本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北京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精神的来源 |
4.1.1 中华民族精神 |
4.1.2 奥林匹克精神 |
4.1.3 时代背景 |
4.2 北京奥运题材纪录片中展现的体育精神 |
4.2.1 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
4.2.2 不断超越的顽强拼搏精神 |
4.2.3 重在参与的乐观自信精神 |
4.2.4 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 |
4.2.5 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精神 |
4.3 北京奥运题材纪录片中体育精神的展示方法 |
4.3.1 叙事镜头的灵活运用 |
4.3.1.1 空镜头的运用 |
4.3.1.2 长镜头的运用 |
4.3.1.3 特写镜头的运用 |
4.3.2 叙事语言不拘一格 |
4.3.2.1 同期声:被采访者自述 增强真实感 |
4.3.2.2 解说词:抒发情感 表达观点 |
4.3.3 中国元素的应用 |
4.3.3.1 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 |
4.3.3.2 中国特色的听觉元素 |
4.3.4 人文精神的突显 |
4.3.4.1 题材广泛 |
4.3.4.2 普通人成为纪录片的主角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英雄主义叙事向平民化叙事转变 |
5.1.2 他者叙事向第一人称自述叙事转变 |
5.1.3 叙事内容打破赛事、赛场局限 |
5.1.4 中华传统文化的彰显 |
5.2 建议 |
5.2.1 人文精神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
5.2.2 强化个人形象,体现人文内涵 |
5.2.3 充分运用电视语言,增强叙事表现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体育雕塑创作研究 ——以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城市公共空间 |
1.2.2 体育 |
1.2.3 体育雕塑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概述 |
2.1 城市空间的相关概念 |
2.1.1 城市空间 |
2.1.2 城市公共空间 |
2.1.3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
2.1.4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绿化景观系统 |
2.2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 |
2.2.1 城市雕塑与广场的关系 |
2.2.2 城市雕塑与公园的关系 |
2.2.3 城市雕塑与道路街巷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3 体育雕塑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 |
3.1 相关概念关系 |
3.1.1 城市雕塑 |
3.1.2 体育文化 |
3.1.3 体育雕塑 |
3.2 体育雕塑的作用与内涵 |
3.2.1 精神性需求 |
3.2.2 文化性需求 |
3.2.3 体育雕塑的公众审美性 |
3.3 体育雕塑的萌芽阶段 |
3.3.1 古代奥林匹克时期的体育雕塑 |
3.3.2 中国古代时期的体育雕塑 |
3.4 体育雕塑的发展与成熟期 |
3.4.1 国外现阶段的体育雕塑发展概况 |
3.4.2 中国现阶段的体育雕塑发展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公共空间与体育雕塑作品构成的对应关系 |
4.1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视觉要求 |
4.1.1 体育雕塑作品的观赏视点 |
4.1.2 观赏视点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关系 |
4.2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尺度与体量 |
4.2.1 尺度与体量的影响因素 |
4.2.2 尺度心理 |
4.2.3 尺度类型 |
4.3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材料设计与运用 |
4.3.1 体育雕塑材料的发展 |
4.3.2 体育雕塑材料的审美语言 |
4.4 体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色彩设计运用 |
4.4.1 体育雕塑色彩的引入 |
4.4.2 体育雕塑色彩的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研究:以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设计项目为例 |
5.1 研究背景 |
5.1.1 南京城市概况 |
5.1.2 南京现有体育雕塑现状分析 |
5.1.3 规划范围内已建成部分雕塑分析 |
5.2 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 |
5.2.1 项目背景 |
5.2.2 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设计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标目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阶段成果 |
(8)与时俱进的北京公共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京城市雕塑历史发展 |
二、北京公共艺术百花齐放 |
(一) 雕塑展览全面启动 |
(二)城市雕塑建设全面起步 |
三、北京公共艺术前程似锦 |
(9)以全民健身为目标的体育公园建设探究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民的身心健康问题 |
1.1.2 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 |
1.1.3 人们业余休闲方式的多样化需求 |
1.1.4 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的日趋重视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3 现状研究不足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体育公园的特征 |
2.1 体育公园的概念 |
2.2 体育公园的类型 |
2.3 体育公园的特点 |
2.3.1 主题性 |
2.3.2 专业性 |
2.3.3 安全性 |
2.3.4 可达性 |
2.3.5 公益性和周期性 |
2.4 体育公园的功能 |
2.4.1 促进体育场所设施建设,提供绿色运动空间 |
2.4.2 传播文化,增加城市活力 |
2.4.3 改善生态环境,完善绿地系统建设 |
2.5 体育公园的发展概况 |
2.5.1 国外体育公园发展概况 |
2.5.2 国内体育公园发展概况 |
2.6 全民健身与体育公园二者关系 |
2.7 体育健身空间中人的活动及心理需求 |
2.7.1 体育健身空间 |
2.7.2 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应需求 |
2.7.3 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心理需求 |
2.7.4 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 |
3 北京体育公园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
3.1 北京市体育公园发展概况 |
3.1.1 区级体育公园 |
3.1.2 社区体育公园 |
3.1.3 市级体育公园 |
3.2 北京市体育公园发展建设的影响因素 |
3.3 北京市体育公园建设的主要问题 |
3.4 北京市体育公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
4 北京市体育公园案例分析 |
4.1 北京清河燕清体育文化公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总体布局与分区 |
4.1.3 道路交通规划 |
4.1.4 竖向及种植设计 |
4.1.5 铺装与小品设计 |
4.1.6 体育场所设施分析 |
4.1.7 存在问题 |
4.1.8 小结 |
4.2 北京长春健身园 |
4.2.1 项目概况 |
4.2.2 总体布局与分区 |
4.2.3 交通规划及竖向设计 |
4.2.4 种植设计 |
4.2.5 铺装与小品设计 |
4.2.6 体育场所设施分析 |
4.2.7 公园管理 |
4.2.8 存在问题 |
4.2.9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后期计划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表 |
(10)“见证百年梦想”——北京奥运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理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北京奥运博物馆概况 |
(二)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展陈发展趋势 |
二、设计理念 |
(一)呈现历史、人物、事件、理念、精神、价值、未来等丰富内涵 |
(二)打造立体的、互动的、全面的展览陈列 |
(三)运用现场、虚拟、移动终端等高科技方式 |
三、参观动线设计 |
(一)环环相扣的空间规划 |
(二)开放式参观动线 |
四、“三大理念”特装区设计 |
(一)全息影像大型活动壁画 |
(二)视频无缝拼接“树冠”投影 |
(三)立体模块展板及镶嵌式展柜 |
(四)“奥运三问”探索式参观 |
1.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 |
2. 科学发展统领筹办: |
3. 无与伦比世界同欢: |
4.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
5. 奥运之城世界之城: |
五、主要数字展项设计 |
(一)“奥林匹克史”长廊 |
(二)“申奥征程”互动展项 |
(三)“申奥成功”沉浸式体验 |
(四)“火种采集北京起航”幻影成像 |
(五)“火炬传递”数字灯互动 |
(六)“圣火登珠峰”RFID立柱式望远镜 |
(七)“志愿者的一天”全息幻影成像 |
(八)“和字厅”字模表演+弧幕影像 |
(九)“世纪盛典”剧场 |
(十)“魔幻水立方”复合化展项 |
(十—)“给未来的信”动态雕塑 |
(十二)移动互联的智慧博物馆 |
六、结语 |
四、北京成功举办申奥体育雕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用艺术承载希望——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J]. 吴戈,袁熙坤. 艺术教育, 2022(02)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为例[D]. 鲍卓.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以实塑艺 ——李守仁雕塑艺术研究[D]. 霍思茹.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5]“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D]. 张天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6]影像记忆中的体育精神呈现:2008年北京奥运题材纪录片研究[D]. 顾彬.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7]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体育雕塑创作研究 ——以南京青奥会体育雕塑项目为例[D]. 雷佳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与时俱进的北京公共艺术[J]. 于化云. 公共艺术, 2015(06)
- [9]以全民健身为目标的体育公园建设探究 ——以北京为例[D]. 李关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10]“见证百年梦想”——北京奥运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理念与实践[J]. 冯云. 中国博物馆,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