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学生身体柔韧性的意义和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鑫[1](2021)在《PNF法对提高健美操专项课学生下肢柔韧素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杜文娟[2](2021)在《PNF拉伸法对武术训练小学生下肢柔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武术对柔韧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受试者的下肢。从基本功、动作组合再到完整的套路,下肢柔韧性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下肢柔韧性决定着武术演练水平的高低。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NF拉伸可以增加武术专项大学生的下肢柔韧性,但对小学生武术参与者的下肢柔韧性还鲜有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PNF拉伸和静态拉伸干预方式对小学生武术参与者坐位体前屈、横叉、纵叉和髋关节、踝关节的活动角度的对比分析,来探究PNF拉伸对小学生武术参与者下肢柔韧性的影响。为促进武术教学效果和增加小学生下肢柔韧性干预方式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以上海市莘城学校3-4年级武术社团40名小学生为实验对象。将4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静态拉伸组和PNF拉伸组,每组20名学生。PNF拉伸组采用包含PNF拉伸法教学因素的教学方案,静态拉伸组采用传统静态性拉伸法的教学方案。整个实验干预12周。利用坐位体前屈仪测量受试者坐位体前屈成绩,用角度器分别测量受试者横叉、纵叉、髋屈曲、髋后伸、髋外展、踝背屈和踝跖屈的角度。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各组(干预方式×时间)坐位体前屈、横叉、纵叉、髋屈曲、髋后伸、髋外展、踝背屈和踝跖屈的变化。组内前后指标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指标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1)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NF拉伸和静态拉伸时间主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坐位体前屈(F=167.60,P<0.01)、纵叉(F=192.83,P<0.01)、横叉(F=1137.12,P<0.01)、髋屈曲(F=1371.24,P<0.01)、髋后伸(F=90.94,P<0.01)、髋外展(F=208.06,P<0.01)、踝背屈(F=328.52,P<0.01)、踝跖屈(F=101.50,P<0.01)。前后组内数据分析显示PNF拉伸组和静态拉伸组坐位体前屈、横叉、纵叉、髋屈曲、髋后伸、髋外展、踝背屈和踝跖屈成绩均高于干预期前(P<0.05),表明PNF拉伸和静态拉伸均可以增加小学生武术受试者的下肢柔韧性。(2)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NF拉伸和静态拉伸干预方式主效应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坐位体前屈(F=0.340,P>0.05)、纵叉(F=0.342,P>0.05)、横叉(F=1.30,P>0.05)、髋屈曲(F=0.16,P>0.05)、髋后伸(F=0.02,P>0.05)、髋外展(F=0.07,P>0.05)、踝背屈(F=3.48,P>0.05)、踝跖屈(F=0.06,P>0.05),干预后除了踝背屈干预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坐位体前屈、横叉、纵叉、髋屈曲、髋后伸、髋外展和踝跖屈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NF拉伸和静态拉伸干预方式各指标存在干预方式×时间交互效应,坐位体前屈(F=7.46,P=0.013)、纵叉(F=21.89,P<0.01)、横叉(F=6.66,P=0.018)、髋屈曲(F=16.15,P<0.01)、髋后伸(F=7.46,P=0.013)、髋外展(F=5.56,P<0.01)、踝背屈(F=32.55,P<0.01)、踝跖屈(F=40.47,P<0.01)。并且PNF拉伸组坐位体前屈、横叉、纵叉、髋屈曲、髋后伸、髋外展、踝背屈和踝跖屈的增加幅度均大于静态拉伸组。结果提示PNF拉伸效果要优于静态拉伸组。研究结论:12周PNF拉伸和静态拉伸均可以增加小学生武术受试者写下肢柔韧性,但PNF拉伸组的作用效果要优于静态拉伸组。
王梦雅[3](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王军保[4](2021)在《不同拉伸方式对男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AIS拉伸、PNF拉伸以及传统拉伸(静态拉伸+动态拉伸)三种拉伸方式,对32名非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8周的肩、髋关节肌肉群拉伸训练,实验组分别进行AIS拉伸训练、PNF拉伸训练和传统(静态+动态)拉伸训练,对照组为无拉伸训练。通过相应的测量仪器测出本研究所需数据,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本次实验提供相应数据支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不同的拉伸方式对男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的影响差异,期望能为普通高校男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教师在课前进行准备活动或课后放松环节所使用的拉伸方式提供借鉴。通过对比分析各组测试指标,得出以下结论:(1)PNF拉伸法、AIS拉伸法和传统拉伸法都对男性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肩、髋关节的活动角度增加,横叉离地距离缩短,实验证明拉伸能够有效地促进肩、髋柔韧性的提升。(2)肩关节柔韧性测试结果表明传统拉伸组与AIS拉伸组、PNF拉伸组都具有显着差异,PNF拉伸组与AIS拉伸组无显着差异。实验证明与传统拉伸法相比,PNF拉伸法、AIS拉伸法对男性大学生肩关节柔韧性提升效果更好。(3)髋关节柔韧性测试结果表明PNF拉伸组与AIS拉伸组、传统拉伸组都有显着性差异,尤其是髋关节左右侧前屈结果更为显着,而AIS拉伸组与传统拉伸组无显着差异。实验证明PNF拉伸法相对于AIS拉伸法和传统拉伸法对提升男性大学生髋关节柔韧性更有效。(4)实验结果虽都表明三种拉伸方式均可提升男性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但每种拉伸方式都有其特点,应合理灵活运用。
张芹[5](2021)在《PNF拉伸法对高中学生下肢柔韧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PNF是Proprioceptiue Neurornuscular Facilitation的缩写,又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有效方法。柔韧素质作为身体素质之一,在体育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柔韧性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发展柔韧素质过程会使机体产生酸痛感,加上训练的单一性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得很多学生不注重柔韧素质的发展,在传统拉伸法的基础上采用PNF拉伸法,相对于传统拉伸方法PNF拉伸法在拉伸过程中不产生强烈的疼痛感,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降低拉伸的枯燥感,本文旨在运用PNF拉伸法促进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柔韧素质训练的积极性。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实验法研究静态拉伸法、动态拉伸法和PNF拉伸法对高中学生下肢柔韧素质的影响,得出哪种拉伸方法更有助于柔韧素质的发展。研究结论:1、静态拉伸法、动态拉伸法、PNF拉伸法均能提高学生下肢柔韧素质,但PNF拉伸法效果更显着。2、PNF拉伸法训练过程中同伴的相互配合可以减少拉伸的枯燥感,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3、三组学生经过10周训练后,主观感觉完成动作的质量明显提高,各项身体机能有明显变化,机体疲劳感降低。
曹燊[6](2021)在《FMS在高校普通男子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球是一项具有较高的对抗性及观赏性的运动项目,手球守门员是队伍中最重要的位置之一。手球守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协调性及柔韧性,这是手球守门员选材的必要条件。由于手球守门员的训练不同于场上队员,手球守门员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手球技术外,还需要对守门员进行针对性的专项技术动作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功能性动作筛查是一种可以快速发现人体基本动作模式存在的障碍并将其排除的测试方法。通过测试评估可以找到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和损伤风险,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守门员身体稳定性和柔韧性、协调性,有效的提高守门员的身体素质,预防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手球守门员的体能训练的应用,可以找出运动员动力链的薄弱环节,从而对手球守门员的训练动作进行纠正训练。通过改善男子手球守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以及身体稳定性,减少守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可以为功能性训练在手球守门员的研究方面提供更多客观有效数据,可以对手球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积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功能性动作筛查在黑龙江省高校普通男子手球守门员的体能训练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手球守门员的竞技特征与体能训练互为补充、相互影响,手球守门员动作幅度大、反应速度快的竞技特征决定了在体能训练中要对柔韧性、协调能力以及神经募集能力的训练与强化,而一名手球守门员是否具备较好的柔韧性、灵敏度也是其竞技特征优劣的具体表现。(2)手球守门员进行首次动作筛查后手球守门员平均分数为14.728,达到了14分的安全线。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易出现运动损伤,各个单项的平均得分位于1.818~2.273之间。通过对首次七个测试动作进行分析得出要改善手球员的基本动作姿态,注意对身体两侧对称性的练习,要注意提高守门员的核心力量,加强动力链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3)结合对初次筛查的结果以及对相关手球领域专家的走访调查制定了体能训练方案,并依据体能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以及训练原理,将体能训练分为身体素质训练以及专项素质训练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调查。(4)体能训练对于过跨栏架步、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共3项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可以看出该训练方法提高了整体测试成绩,得分对比首次测试都有所提高,但是对于过跨栏架步、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三项测试内容并没有显着性差异。该训练方法对于力量、爆发力以及柔韧协调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柔韧性以及核心力量和协调性有所欠缺。(5)本文的体能训练方案并不能使手球守门员的体能得到全面提高,对守门员体能训练手段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与提高,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针对守门员的核心力量、柔韧性以及协调性需要提出相关体能训练优化对策,对守门员力量、爆发力训练以及训练后的恢复再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赵君清[7](2021)在《哈他瑜伽对20-40岁女性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工作模式等原因,人们饮食不节制,长期不锻炼容易引发疾病的发生,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出现会损害身体健康。尤其是20-40岁女性锻炼意识较差,免疫力持续下降。本论文针对20-40岁女性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以哈他瑜伽为训练内容,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分析哈他瑜伽对20-40岁女性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以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为研究方法。募集46名女性为受试对象,年龄在20-40岁。剔除不符合实验条件的人员,共40名女性,平均分成2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将进行为期16周的哈他瑜伽教学,每周进行2次课程,每次一小时。而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不进行改变,不进行哈他瑜伽练习。通过16周的瑜伽练习干预,对比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平衡能力:通过对实验前、后得到的数据进行相互比较,闭眼单足站立,Romberg和强化Romberg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测试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哈他瑜伽对20-40岁女性的平衡能力改善作用很大。(2)柔韧性:通过对实验前、后得到的数据进行相互比较,直立体前屈,坐立体前屈和前后劈腿(左右)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测试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哈他瑜伽练习对20-40岁女性的柔韧性改善效果明显。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6周的哈他瑜伽训练显着提高改善了20-40岁女性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验证了练习哈他瑜伽的有效性,20-40岁女性通过一定周期的练习对哈他瑜伽有了更多的熟悉和认知程度。在练习中改善了20-40岁女性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提高身体稳定,减轻身体僵硬程度,提高身体健康,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罗佳怡[8](2021)在《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在高中体操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矫正训练作为改善自身基本功能状态的一种较前沿的训练方法,当身体出现功能障碍、运动受限或不对称时,通过矫正训练能够改善目前较差的动作质量,提高整体的功能动作水平,目前已经被众多专家学者所研究且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体操属于技能主导类的难美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艺术性,个体特征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对练习者来说是一种挑战。调查发现,高中体操课在长期的体操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只关注学生体操单个技术动作学习和成套动作完成,不正确的技术模式会使身体出现运动链能量不足或不良的运动代偿,训练效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如何提高学生体操技能水平,进一步降低学生在体操练习过程中受伤风险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矫正训练在体操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专项特点对矫正训练在体操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营口市南楼高中高一年级72名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实验组体操课中加入矫正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体操课,实验前后分别对受试学生的FMS以及体操技能进行测试,探索矫正训练在高中体操课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提升高中体操教学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功能动作筛查发现男、女生均存在下肢灵活性欠佳、左右肢体发力不对称,躯干核心稳定性以及平衡控制能力有待加强。2.矫正训练能够提高功能性动作的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与体操技能有一定的成效,并有效降低运动中的受伤风险。3.FMS和矫正训练在体操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减少代偿和发力不对称现象,改善错误动作模式,完善动作质量,进而提高体操技术水平,说明功能性动作质量的提高对体操技能具有促进作用。
颜伟仪[9](2021)在《趣味田径运动对7-10岁少儿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内容陈旧,无法激发学生们对于运动的学习兴趣,也导致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丧失信心和学习的成就感。持续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会让更多的青少年远离田径运动,转变田径运动的教学方法,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提升小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喜爱程度,提升田径运动在我国的流行程度。少儿趣味田径教学面向的群体为青少年,结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匹配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跑跳等基本形式结合部分器械创编具有明显趣味性的田径活动,从而激发青少年们对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少儿田径运动项目中,这对于小学田径教学意义重大。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以继红(哈西一校区)小学7-10岁(2-3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将其分为对照组(男女生各20名)和实验组(男女生各20名)共80名学生,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体育田径训练方法,实验组则采取趣味田径的训练方法,共同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培训,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最终通过实验前、实验后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指标测试,发现趣味田径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效果要好于传统体育训练。从青少年运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素质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优化少儿趣味田径教学运动教学方法,系统深入探究少儿趣味田径教学项目对年龄处于7-10周岁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推动少儿趣味田径教学运动项目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趣味田径课能够激发学生对田径的兴趣;对场地要求低,有利于普及和开展,有助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有助于塑造健康人格。(2)校园少儿趣味田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校园少儿趣味田径活动中充满了争强好胜,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3)趣味田径课的开展具有可行性,对小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均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趣味田径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优势项目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是从整体性来看,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有较大的成效的,值得校园进一步推广。对此,希望可以加强对趣味田径的推广、加强各校之间的趣味教学交流、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加强社会对趣味田径的关注和参与,从而促进趣味田径教学课的推广和应用。
郑美玲[10](2021)在《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在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引入哈他瑜伽练习,探讨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丰富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内容和提高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2020级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探讨和分析哈他瑜伽的引入对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在常规健身健美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哈他瑜伽练习作为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经过16周,9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指标、健身健美专项技术考核指标以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结果:(1)16周,96学时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将哈他瑜伽作为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2)哈他瑜伽的引入使得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健身健美训练的时间要少于对照班,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测得的身体围度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班,且在胸围和大腿围这两项测试指标上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将哈他瑜伽练习作为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单一的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健美训练效果。(3)通过对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上提高幅度更大,尤其是在引体向上、俯卧撑和坐位体前屈这三项反映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测试指标上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表明将哈他瑜伽引入到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4)教学实验结束后,两个班学生的FMS测试总分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只在深蹲和躯干稳定俯卧撑这两个子项测试的得分上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5),而实验班学生则在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膝提抬腿、躯干稳定俯卧撑、躯干旋转稳定性这7个FMS测试动作的得分上均出现了极显着性变化(P<0.01)。这说明将哈他瑜伽引入到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功能动作完成质量,这对促进学生掌握健身健美专项技术和降低学生运动损伤发生风险具有实践意义。(5)在期末健身健美专项技术考核成绩方面,实验班学生的动作示范和动作讲解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表明哈他瑜伽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健身健美专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6)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哈他瑜伽练习的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建议:(1)将哈他瑜伽作为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教学能力;(2)将哈他瑜伽引入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瑜伽的正确认识;(3)丰富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4)将哈他瑜伽练习引入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中的方式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提高学生身体柔韧性的意义和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学生身体柔韧性的意义和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2)PNF拉伸法对武术训练小学生下肢柔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小学生武术教学 |
2.2 柔韧性 |
2.3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
2.3.1 静态拉伸法 |
2.3.2 动态拉伸法 |
2.4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 |
2.5 PNF拉伸法与柔韧性研究现状 |
2.5.1 PNF拉伸法与柔韧性国外研究现状 |
2.5.2 PNF拉伸法与柔韧性国内研究现状 |
2.6 PNF拉伸法与武术中的柔韧性训练 |
2.7 小学生柔韧素质的研究现状 |
3.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实验方案 |
3.3.1 前测及干预前培训 |
3.3.2 实验干预流程 |
3.3.3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
3.4 实验器材和指标测试 |
3.4.1 实验器材 |
3.4.2 坐位体前屈 |
3.4.3 横叉 |
3.4.4 纵叉 |
3.4.5 髋关节柔韧性的测量方法 |
3.4.6 踝关节柔韧性的测量方法 |
3.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 |
4.1 PNF对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
4.2 PNF对纵叉和横叉的影响 |
4.3 PNF对髋关节柔韧性的影响 |
4.4 PNF对踝关节柔韧性的影响 |
5.讨论与分析 |
5.1 坐位体前屈 |
5.2 髋关节柔韧性 |
5.3 踝关节柔韧性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少儿武术及拉伸训练教案 |
附录2 少儿武术教案及拉伸训练教案 |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
2.1.2 体质相关概念 |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不同拉伸方式对男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概述 |
2.1.1 柔韧性 |
2.1.2 拉伸 |
2.1.3 拉伸方式 |
2.1.4 肩关节与髋关节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静态拉伸法对柔韧性影响的研究 |
2.2.2 动态拉伸法对柔韧性影响的研究 |
2.2.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对柔韧性影响的研究 |
2.2.4 主动分离式牵拉法对柔韧性影响的研究 |
2.2.5 不同拉伸组合对柔韧性影响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各组组间肩、髋关节柔韧性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前后各组组内肩关节柔韧性指标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各组肩关节前屈(左、右)柔韧性指标对比结果 |
4.2.2 实验前后各组肩关节后伸(左、右)柔韧性指标对比结果 |
4.2.3 实验前后各组肩关节柔韧性指标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各组组内髋关节柔韧性指标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各组髋前屈(左、右)柔韧性指标对比结果 |
4.3.2 实验前后各组髋后伸(左、右)柔韧性指标对比结果 |
4.3.3 实验前后各组横叉柔韧性指标对比结果 |
4.3.4 实验前后各组髋关节柔韧性指标对比分析 |
4.4 实验后各组组间柔韧性指标测定结果差异性分析 |
4.4.1 实验后各组间肩关节柔韧性测定结果差异性分析 |
4.4.2 实验后各组间髋关节柔韧性测定结果差异性分析 |
4.5 不同拉伸方式对男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影响的分析 |
4.5.1 不同拉伸方式对肩关节柔韧性的分析 |
4.5.2 不同拉伸方式对髋关节柔韧性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PNF拉伸法对高中学生下肢柔韧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柔韧性 |
1.4.2 静态拉伸法 |
1.4.3 动态拉伸法 |
1.4.4 PNF拉伸法 |
1.5 国内研究现状 |
1.5.1 影响柔韧性的因素 |
1.5.2 柔韧性训练的基本要求 |
1.5.3 静态拉伸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
1.5.4 动态拉伸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
1.5.5 PNF 拉伸法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
1.6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实验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后各组测试基本数据 |
3.1.1 静态拉伸组实验前后测量数据 |
3.1.2 动态拉伸组实验前后测量数据 |
3.1.3 PNF 拉伸组实验前后测量数据 |
3.2 实验前各组数据对比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前横叉对比结果 |
3.2.2 实验前纵叉对比结果 |
3.2.3 实验前体前屈对比结果 |
3.3 实验前后组内检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3.3.1 实验前后静态拉伸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前后动态拉伸结果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前后PNF拉伸结果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组间检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3.4.1 实验后组间横叉结果对比分析 |
3.4.2 实验后组间纵叉结果对比分析 |
3.4.3 实验后组间体前屈结果对比分析 |
3.5 主观感受变化情况分析 |
3.6 高中学生进行PNF拉伸的原则 |
3.6.1 因材施教原则 |
3.6.2 循序渐进原则 |
3.6.3 力量素质相结合原则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纲要 |
致谢 |
(6)FMS在高校普通男子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定义 |
2.2.2 体能及体能训练 |
2.2.3 手球守门员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4 数据分析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手球守门员竞技特征与体能训练的关系 |
4.1.1 手球守门员的竞技特征 |
4.1.2 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特征 |
4.1.3 手球守门员的运动特点 |
4.1.4 手球运动训练基本理论 |
4.1.5 手球守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
4.2 手球守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得分结果 |
4.2.1 首次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 |
4.2.2 首次功能性动作筛查整体测试结果分析 |
4.2.3 各单项测试结果分析 |
4.3 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方案 |
4.3.1 体能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 |
4.3.2 体能训练方案训练原理 |
4.3.3 身体素质训练方案 |
4.3.4 专项素质训练方案 |
4.4 训练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 |
4.4.1 训练后筛查结果分析 |
4.4.2 训练前后测试结果分析对比 |
4.4.3 训练前后两次测试结果相关性分析 |
4.4.4 不同训练年限测试结果分析 |
4.4.5 测试结果讨论与分析 |
4.5 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优化对策 |
4.5.1 体能训练优化依据 |
4.5.2 核心力量优化对策 |
4.5.3 柔韧性以及协调性优化对策 |
4.5.4 力量、爆发力优化对策 |
4.5.5 专项动作技能优化对策 |
4.5.6 恢复再生训练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动作表现 |
5.2.2 提高手球守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手球守门员技术动作 |
5.2.3 提高手球守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案的系统化、专业化 |
5.2.4 着重培养手球守门员柔韧性、协调性练习,提高专项技能素质 |
5.2.5 优化完善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方案,促使体能训练更加有效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哈他瑜伽对20-40岁女性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1 瑜伽的概念 |
1.4.1.2 哈他瑜伽的概念 |
1.4.1.3 平衡能力的概念 |
1.4.1.4 柔韧性的概念 |
1.4.2 瑜伽运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1.4.4 瑜伽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1.4.5 柔韧性的相关研究 |
1.4.6 瑜伽对柔韧性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测量情况 |
3.1.1 受试对象测试者的基本情况 |
3.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20-40 岁女性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
3.1.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20-40 岁女性柔韧性测试指标测试结果 |
3.2 实验组实验前、后训练效果指标对比 |
3.2.1 实验组实验前、后20-40 岁女性平衡能力指标对比 |
3.2.2 实验组实验前、后20-40 岁女性柔韧性指标对比 |
3.3 对照组实验前、后训练效果指标对比 |
3.3.1 对照组实验前、后20-40 岁女性平衡能力指标对比 |
3.3.2 对照组实验前、后20-40 岁女性柔韧性指标对比 |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训练效果指标对比 |
3.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20-40 岁女性平衡能力各项指标对比 |
3.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20-40 岁女性柔韧性各项指标对比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哈他瑜伽对20-40 岁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 哈他瑜伽对20-40 岁女性柔韧性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 1 选取哈他瑜伽练习体式的专家访谈表 |
附件 2 选取哈他瑜伽测试指标的专家访谈表 |
附件 3 选取哈他瑜伽测试指标的专家访谈表 |
附件 4 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测试表 |
附件 5 本实验的仪器及现场图 |
(8)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在高中体操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国外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国内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相关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FMS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FMS非对称性动作模式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2 实验前实验组FMS单个动作模式与总分得分情况与分析 |
3.2 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FMS与体操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1 对照组实验前后FMS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2 实验组实验前后FMS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3 实验组实验前后FMS单个动作模式与总分的不同得分变化分析 |
3.2.4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前后体操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FMS和体操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FMS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体操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一 FMS(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内容与评分标准 |
附录二 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在高中体操课中的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实验组矫正干预方案 |
附录四 FMS 矫正训练方案动作图示 |
附录五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操教学实施进度表 |
附录六 |
附录七 |
(9)趣味田径运动对7-10岁少儿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
1.1.2 我国少儿学习田径运动兴趣淡化 |
1.1.3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推广的可行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研究概念界定 |
2.1.1 趣味田径 |
2.1.2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 |
2.1.3 身体素质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速度素质对比 |
4.1.1 男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速度素质对比 |
4.1.2 女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速度素质对比 |
4.1.3 小结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力量素质对比 |
4.2.1 男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力量素质对比 |
4.2.2 女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力量素质对比 |
4.2.3 小结 |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对比 |
4.3.1 男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耐力素质对比 |
4.3.2 女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耐力素质对 |
4.3.3 小结 |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对比 |
4.4.1 男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柔韧素质对比 |
4.4.2 女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柔韧素质对比 |
4.4.3 小结 |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对比 |
4.5.1 男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对比 |
4.5.2 女生组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素质对比 |
4.5.3 小结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对趣味田径的推广 |
5.2.2 加强各校之间的趣味教学交流 |
5.2.3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 |
5.2.4 加强社会对趣味田径的关注和参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课程与内容的安排 |
个人简介 |
(10)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哈他瑜伽 |
2.1.2 健身健美课程 |
2.1.3 教学效果 |
2.2 哈他瑜伽的相关研究 |
2.2.1 哈他瑜伽的练习风格及特点 |
2.2.2 哈他瑜伽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2.2.3 关于将瑜伽运用到其他体育项目中的研究 |
2.3 健身健美课程的相关研究 |
2.3.1 健身健美课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2.3.2 高校健身健美课程开设现状 |
2.4 关于瑜伽练习对健身健美运动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身体形态指标数据分析 |
4.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组内纵向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2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数据分析 |
4.2.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组内纵向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3 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指标数据分析 |
4.3.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FMS测试得分的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FMS测试得分的组内纵向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FMS测试得分的组间横向对比分析 |
4.4 健身健美专项技术考核结果与分析 |
4.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4.5.2 哈他瑜伽练习在实验班学生中的反馈情况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提高学生身体柔韧性的意义和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PNF法对提高健美操专项课学生下肢柔韧素质的应用研究[D]. 马玉鑫.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PNF拉伸法对武术训练小学生下肢柔韧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杜文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不同拉伸方式对男大学生肩、髋关节柔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军保. 中北大学, 2021(09)
- [5]PNF拉伸法对高中学生下肢柔韧素质的影响研究[D]. 张芹. 延安大学, 2021(12)
- [6]FMS在高校普通男子手球守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曹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哈他瑜伽对20-40岁女性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的影响研究[D]. 赵君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8]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在高中体操课中的应用研究[D]. 罗佳怡.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2)
- [9]趣味田径运动对7-10岁少儿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D]. 颜伟仪.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10]哈他瑜伽优化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 郑美玲.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