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研(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莹[1](2021)在《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从中国青年运动层面看,习近平指出从近代以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并提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殷切寄望。因此,习近平站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提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不仅高度概括了青年的历史地位,也从“两个布局”和“两个大局”的战略判断中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具体实践谋划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青年不只是一个代表人类生命中某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从价值范畴来看,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2021年“五四”前夕,习近平再次到清华大学考察,寄语广大青年一定要肩负使命,做能够承担重任的时代新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青年人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青年工作与青年直接相关,因此,如何做好青年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书信以及座谈等内容中对做好青年工作有明确论述,一系列的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可见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是基于我国历史发展新高度,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之下,针对青年工作是什么,怎样做好青年工作阐发的一系列看法、观点和思想的集合,这一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具有指引性和高度开放性。这一系列的思想更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为我们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共分五部分。首先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生成理路。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马克思、列宁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靑年工作思想观点的一脉相承,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观点为理论来源。系统分析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生成,可见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与执政实践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进一步探究这一思想各个时期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三部分系统论述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研究依据,从关于青年本质和战略地位、党对青年工作白勺领导、青年运动时代主题、青年工作职责使命、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和改革、青年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道路、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七部分,系统挖掘习近平提出的有关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而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品质、以尊重青年主体性为本质核心、以青年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着眼新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第四部分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创新特点。包括核心立场与价值遵循、领导力量与思想基础、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从而总结出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创新特征包括青年成长发展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靑年工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五部分总结概括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五个维度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围绕当前我国青年工作正在进行的具体实践工作探究其实践价值。
尹梦雨[2](2020)在《高校信访工作面临的困局及其破解 ——以南京C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人民群众通过信访途径解决问题的形势比较严峻。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主要阵地,也是确保教育领域实现国家治理战略提升的重要环节。因此,与国家战略同步做好高校信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本文在回顾高校信访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C大学的信访工作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案例描述了C大学信访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困局,如信访数量持续上升处理周期长、校内问题与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处理风险大、长期缠访难题较多化解困难、高校信访机构权威不够终结困难、少数信访人抵触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特殊高知群体信访事项缺少办理依据、高校防范群体性信访几乎无计可施等情况。经过分析,本文认为C大学信访工作困局的成因主要在高校信访法治化制度化不健全、高校信访化解制约因素较多、高校信访工作自身建设三个主要方面。对比国内一些比较处理信访矛盾较为成功的兄弟高校经验与启示,他们往往或是顶层设计,或是制度建设,亦或是群众参与度或工作透明度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先进做法。根据信访工作在社会冲突中发挥的“安全阀”作用,本文认为破解当前高校信访工作困局也应遵循“安全阀”原理,完善高校信访制度建设,构建“安全阀”运行机制;优化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安全阀”泄压效果;加强高校信访宣传引导,预防“安全阀”压力积聚;提升高校信访工作水平,避免“安全阀”失灵等四个突破方向,提出了一些浅显见解,希望能为新时代高校信访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周勇,陈捷,周涛,王建帅,于涛[3](2019)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加强基层团建就是为了为基层党组织添活力壮力量。为此,新形式下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工作方法,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新载体,打造新品牌,在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头雁示范作用,助力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取得实效。
陈天钰[4](2019)在《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以及党员群体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双重的身份特征,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领头者,也是党的新鲜血液,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光荣使命。因此,高校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状态是否良好,他们的心理状态、理想信念、个人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关乎民族的振兴与未来,直接影响到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然而,面对信息繁杂、多种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出现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各种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党和国家的前进。因此,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党和高校十分重视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状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先进性,有助于提升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部分为绪论,点明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介绍了本文章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包含有关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基础,该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提炼出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理论依据,概括出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含义,阐明重视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七所高校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第四部分针对问卷调查呈现出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以及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因素影响三个方面对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五部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谢宁[5](2019)在《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部分理工科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人民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担当。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的精神标志和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服务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工科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在继承原有的优秀校园文化基础上又进行了推陈出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出理工科高校由于缺乏系统的人文思想理念、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学校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以及对文化制度的实施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学校人文精神培育相对薄弱、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文化设施较为陈旧、制度实施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最后提出理工科高校应从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的思想引导、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加大对校园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四个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研究背景与意义、校园文化相关概念的概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论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合,找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是对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进行分析,首先阐明了理工科高校与综合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其次分析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第三章是对以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对理工科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进行整理,接着分析了理工科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总结出存在这些问题的成因。第四章主要针对发现的问题,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四个方面对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为众多理工科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杨明凤[6](2019)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青年学生中吸收优秀份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和重要任务。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生党建工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顺势而为,极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校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增多,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艰巨,新一轮的高校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面临新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学生基层党建的新思路、新途径。这便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研究方法重点是文献研究并结合访谈与案列分析,论文主体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重点阐明高校学生党建的可行性。主要内容有: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文章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第一部分,是关于高校学生党建的相关概述。重点厘清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和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内涵与外延,阐明高校学生党建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为后文写作提供学理支撑。正文第二部分,在文献研究和梳理访谈资料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现状,在总结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六个方面深入剖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正文第三部分,针对当前学生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收集整理十八大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在学生党建方面的新探索案例,尝试从上述党建的六个方面,探求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应对策略。
杨耀[7](2018)在《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党校建设在党中央的重视关心下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党课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其教育现状以及加强改进的对策,真正发挥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以及普通大学生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关于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的研究,本文以江西省1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党校和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访谈相关高校专职党务工作者36人,汇总访谈结果15份,发放收回学生调研问卷1898份,并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调查分析法等,分析整理出当前大学生党课教育内容、方法、效果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即党课专题设置的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更新相对滞后、重理论学习轻入党后教育现象明显、重入党前培训轻入党后教育问题普遍、教育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师资配置与制度保障不够。深入分析调查结果还归纳出问题的根源性成因,即部分高校对党课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重视度不够;党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滞后;党课教育缺乏奖励和考核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江西省部分高校党课教育现状为例,通过实证调查,进而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适合新形势下党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内涵以及机制体制,旨在为加强大学生党课教育,促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接受高质量、有特色的党课教育,提供相应实证调研数据、现状分析及对策的借鉴,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吴卉君[8](2018)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进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更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及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新形势下基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结合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如何更加自觉地审视形势任务、聚焦大学生成长需求、深化内涵发展,以此来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开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旨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和规范化发展,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脉络,梳理了心理健康教育从“医学模式”到“教育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不同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属性,挖掘了其内涵与本质特征,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位,并以此展开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部结构的具体分析,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和机制五部分结构;第三部分构建和提出了系统整合、“三全育人”一体化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型和实践对策。依据CIPP模式理论,建立了模式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模型,规划了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冯成,董抗[9](2018)在《新时期高校师生支部共建的创新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高速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这需要党建工作者不断摸索和创新党建新模式。教师党支部对学生党支部的教育和引导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同时也是新时期高校扎实推进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班导师肩负着教工党员以及学生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在党支部共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班导师在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为切入点,探索党支部共建的创新模式。
杜立芳[10](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青年问题和青年概念的演化 |
(二)青年思想、青年观的内涵 |
(三)青年工作、青年工作思想解读 |
注释 |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生成理路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源流 |
(一)马克思、列宁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
(二)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生成 |
(一)萌芽期:知青岁月的自我体察 |
(二)形成期:在实践中逐步明确青年本质和地位 |
(三)发展期:在发展中明确青年工作思想的科学内涵 |
(四)标志性进展:顶层设计规划青年工作 |
注释 |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容和品质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青年本质和战略地位 |
(二)关于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青年运动时代主题 |
(四)关于青年工作职责使命 |
(五)关于共青团工作、建设及改革 |
(六)关于青年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道路 |
(七)关于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品质 |
(一)“以青年为本”的政治立场 |
(二)以青年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 |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
(四)高度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 |
注释 |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创新特征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 |
(一)核心取向和价值依托 |
(二)领导力量与思想基础 |
(三)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 |
(四)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创新特征 |
(一)指导与延伸: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的理论 |
(二)继承与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思想观点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
(三)借鉴与超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
注释 |
第五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价值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青年工作旨趣之维 |
(二)青年工作遵循之维 |
(三)青年工作规律之维 |
(四)话语体系丰富之维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加强党青年工作实践之维 |
(二)构建政策之维 |
(三)完善布局之维 |
(四)夯实条件之维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2)高校信访工作面临的困局及其破解 ——以南京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高校信访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
(一)研究趋势 |
(二)国内高校信访问题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设计及选题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及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一、相关概念 |
(一)信访的含义与发展 |
(二)信访的分类 |
二、高校信访工作及其相关内容概述 |
(一)高校信访工作的发展历史 |
(二)高校信访工作的内容 |
(三)高校信访工作的特殊性 |
三、理论基础 |
(一)社会冲突“安全阀”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社会冲突“安全阀”理论的适用性 |
第二章 C大学近年信访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C大学信访工作机构设置及工作流程 |
(一)C大学整体概况 |
(二)C大学信访机构设置 |
(三)C大学信访工作流程 |
(四)近年C大学信访案例统计分类概况 |
二、C大学信访工作面临的困局 |
(一)信访数量持续上升处理周期长 |
(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化解困难 |
(三)校内问题与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处理风险大 |
(四)少数信访人员抵触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
(五)特殊高知群体信访事项缺少办理依据 |
第三章 C大学信访工作困局的成因 |
一、高校信访缺乏相应法规制度 |
(一)高校信访制度的法律依据较笼统 |
(二)高校信访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
(三)高校信访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 |
二、高校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 |
(一)高校对信访工作的职能定位不清 |
(二)高校信访工作起步晚经验少 |
(三)高校信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
(四)高校信访矛盾消解效用逐级递减 |
三、高校信访人员个体因素复杂 |
(一)部分信访人员“非讼”意识根深蒂固导致“诉法不分” |
(二)少数信访人员个人素质低下 |
(三)个别信访人员缺少积极的精神寄托 |
第四章 国内部分高校改进信访工作的路径探索 |
一、推进法治化方面探索信访工作顶层设计——以北京大学为例 |
二、明确压实领导责任探索信访工作制度建设——以吉林大学为例 |
三、引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增强信访工作群众参与——以中山大学为例 |
四、增强信访工作信息化水平——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五、提高工作透明度遏制信访问题源头——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
第五章 高校信访工作困局破解 |
一、完善高校信访制度建设,构建“安全阀”运行机制 |
(一)提高高校信访工作法制化水平 |
(二)建立高校信访风险预判与评估机制 |
(三)引入司法程序完善高校信访终结机制 |
(四)完善高校信访工作保障机制 |
二、优化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安全阀”泄压效果 |
(一)增强高校决策透明度参与度,源头预防信访矛盾 |
(二)完善化解矛盾纠纷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 |
(三)健全高校师生表达与协商机制,推动信访问题化解 |
三、加强高校信访宣传引导,预防“安全阀”压力积聚 |
(一)加强对信访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宣传 |
(二)通过警示教育引导信访人员诉求表达合法合规 |
(三)发挥高校自媒体舆情疏导功能 |
四、提升高校信访工作水平,避免“安全阀”失灵 |
(一)转变高校信访工作理念 |
(二)提升高校信访工作执行力权威性 |
(三)提高信访队伍专业化水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实践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践探索 |
(一)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建立学生党员宣讲团制度 |
(二) 立足专业, 凸显特色, 成立学院党团核科普志愿服务队伍 |
(三) 发挥学生党员头雁示范作用, 创建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活动 |
三、高校党建带团建实践工作的思考 |
(一) 党建带团建实践工作中应加强学生党支部与团员青年的沟通与交流 |
(二) 党团活动应立足专业, 凸显特色, 建立品牌项目 |
(三) 党团活动应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的各类资源, 做到因地制宜 |
四、结束语 |
(4)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概述 |
(一) 有关概念阐释 |
1.心理健康 |
2.大学生心理健康 |
3.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 |
(二) 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2.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 |
3.习近平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
(三) 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1.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
2.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
3.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可以提高党建工作实效性 |
三、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 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调查过程 |
4.调查结果 |
(二)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1.入党动机的现状分析 |
2.情感认同的现状分析 |
3.心理状况的现状分析 |
4.双重角色的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
(三) 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
1.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倾向 |
2.情感认同存在偏差 |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
4.角色冲突严重 |
四、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
1.国家心理健康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2.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
3.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 |
(二) 高校培育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模式滞后 |
1.对心理健康缺乏重视 |
2.师资力量薄弱 |
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
(三) 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
1.大学生党员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
2.主体意识薄弱 |
3.自我抗挫折能力不强 |
五、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一)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 |
1.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
2.有效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党性意识 |
3.以党建促进大学生党员就业 |
(二) 提高学校对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的基础作用 |
1.提升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
3.开设特色党性教育心理学课程 |
(三)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自身心理素质 |
1.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认知能力 |
2.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
3.提升自我抗挫折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部分理工科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
1.4.1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
1.4.2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性分析 |
2.1 理工科高校与综合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之处 |
2.1.1 教学侧重点不同 |
2.1.2 学校专业设置和性别比例不同 |
2.1.3 办学传统和理念不同 |
2.2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
2.2.1 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
2.2.2 注重对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 |
2.2.3 注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
第三章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概述 |
3.1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
3.1.1 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
3.1.2 校园文化活动基本满足学生需求 |
3.1.3 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
3.1.4 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了制度保障 |
3.2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人文精神培育相对薄弱 |
3.2.2 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够 |
3.2.3 部分文化设施建设相对陈旧 |
3.2.4 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
3.3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人文思想教育不够深入 |
3.3.2 校园文化活动不够有吸引力 |
3.3.3 对文化设施投入的力度不够 |
3.3.4 管理层对文化制度的实施不够重视 |
第四章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
4.1 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思想引导 |
4.1.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4.1.2 引领校园精神文化新风尚 |
4.2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
4.2.1 设立专门办公室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管理 |
4.2.2 创建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 |
4.2.3 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进度 |
4.2.4 建立各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 |
4.3 加大对校园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 |
4.3.1 优化校园文化场所环境 |
4.3.2 加强文化景观建设 |
4.3.3 加强校园媒体建设 |
4.4 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
4.4.1 丰富学生的文化娱乐生活 |
4.4.2 利用艺术之美吸引学生注意力 |
4.4.3 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自主创新活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调查问卷 |
(6)当前高校学生党建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可能的创新点 |
一、高校学生党建的相关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党的组织 |
2.党的基层组织 |
3.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 |
(二)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功能 |
1.政治功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2.服务功能——联系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
3.教育功能——助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
(三)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必要性 |
1.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
2.是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积极回应 |
3.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证 |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现状分析 |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取得的成果 |
1.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
2.学生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日益加强 |
3.学生党建活动创新成效显着 |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存在的问题 |
1.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认识不足 |
2.思想建设的理论教育抓得不实 |
3.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威力不强 |
4.作风建设的宗旨意识抓得不牢 |
5.制度建设的体制机制还需健全 |
6.纪律建设的纪律观念亟待加强 |
(三)当前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1.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不够 |
2.学生党务工作者配备不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
3.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 |
4.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三、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加强政治建设,把稳学生党建方向 |
1.明确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
2.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
3.抓实政治建设的教育载体 |
(二)加强思想建设,补足学生党员的精神之钙 |
1.做好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 |
2.加强网络建设,创新思想教育载体 |
3.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
1.把准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
2.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增强组织建设活力 |
3.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提高组织生活实效性 |
(四)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宗旨意识 |
1.“多管齐下”确保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2.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提高参与组织活动的自觉性 |
3.强化学生党员的群众观,增强宗旨意识 |
(五)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
1.强化学生党员制度意识,确保制度对党员的“硬约束” |
2.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制度体系,落实学生党员责任制 |
3.狠抓制度的贯彻执行,完善学生党员监督考评机制 |
(六)加强纪律建设,严明各项纪律 |
1.坚持政治纪律为首位,提高政治红线意识 |
2.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性 |
3.严肃党的生活纪律,加强学生党员的个人修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现状及成因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党课教育改革或创新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党课教育相关概念阐释 |
一、党课定义与教育原则 |
(一)党课定义 |
(二)党课教育原则 |
二、大学生党课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
三、大学生党课教育的意义 |
第二章 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现状 |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及设计 |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设计 |
(二)访谈内容及设计 |
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选定及方法 |
(一)问卷调查对象选定及方法 |
(二)访谈调查对象选定及方法 |
三、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江西省大学生党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辨析 |
一、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加强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的对策思考 |
一、强化高校党课组织实施体制 |
二、加强并完善大学生党课全过程教育 |
三、创新党课培训形式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件1 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件2 访谈问题设计 |
(8)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综述 |
2. 国外研究概况 |
(三)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嬗变 |
(一) 模式发展历程 |
1. 初创阶段的“医学色彩”(1985—1993) |
2. 发展阶段的模式“转型”(1994—2000) |
3. 规范阶段的“教育特色”(2001—至今) |
(二) 模式发展的基本特点 |
1. 教育内容由障碍性转向发展性教育 |
2. 教育途径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形式 |
3. 工作队伍由兼职转向专兼职结合 |
(三) 模式发展现状 |
1. 模式发展趋向规范,“思政”属性有待凸显 |
2. 工作队伍逐渐扩大,整体素质还需提高 |
3. 保障条件不断优化,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
4. 部门归属趋于明晰,管理体系尚需健全 |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
(一) 模式基本定位 |
1. 相关概念内涵分析 |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定位 |
3.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定位 |
(二) 模式结构分析 |
1. 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
2. 教育原则——坚持我国高校德育特色 |
3. 教育内容——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
4. 教育途径——运用“四位一体”工作方法 |
5. 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三大机制” |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对策 |
(一) 模式构建——适应和把握心理育人新常态 |
1. 模式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 |
2. 模式系统整合与构建 |
(二) 实践对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 |
1. 落实“全员育人” |
2. 实施“全过程育人” |
3. 推进“全方位育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新时期高校师生支部共建的创新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现状 |
1. 部分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 无法有效的开展党建工作。 |
2. 师生党支部建设相互独立, 支部交流较少。 |
3. 党支部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
4. 教师党员作用发挥不足, 育人效果有待提高。 |
二、师生党支部共建的意义 |
1. 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创新党建工作形式。 |
2. 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激发党建活力。 |
3. 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4. 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增进师生关系。 |
三、师生党支部共建的有效模式 |
1. 以党建工作为载体, 不断完善党支部建设。 |
2. 以科研教学为载体, 提高班级学风建设水平。 |
3.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
4. 以网络渠道为载体, 创建党支部共建新阵地。 |
(10)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 第三节 |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研(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D]. 刘金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信访工作面临的困局及其破解 ——以南京C大学为例[D]. 尹梦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 周勇,陈捷,周涛,王建帅,于涛. 法制博览, 2019(19)
- [4]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天钰. 渤海大学, 2019(01)
- [5]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部分理工科高校为例[D]. 谢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当前高校学生党建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明凤.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党课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耀. 南昌航空大学, 2018(05)
- [8]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 吴卉君.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9]新时期高校师生支部共建的创新模式探究[J]. 冯成,董抗.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8(03)
- [10]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