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胃动物的氨基酸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雷丽莉,沈水宝,张淑芳,韦晓芳,吴克宁,章岳军[1](2021)在《植物提取剩余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单胃动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植物提取剩余物资源丰富,其营养价值可以作为单胃动物的优质饲料及功能性饲料资源。因此,研究植物提取剩余物对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缓解环保压力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综述植物提取剩余物的营养价值、在单胃动物上的利用方式及其应用效果,以期为植物提取剩余物在单胃动物上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陈冬梅,陈耀,张龙,韦毅,周材权[2](2021)在《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对生长高度分别为50~100 cm、100~150 cm、150~200 cm、200~250 cm的巨菌草取样,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单宁含量。结果显示:巨菌草的干物质、粗灰分、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随生长高度的增加极显着增加(P<0.01),总能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生长高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粗蛋白质含量则随生长高度的增加极显着下降(P<0.01)。150~200 cm和200~250 cm巨菌草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50~100 cm和100~150 cm巨菌草(P<0.05)。不同生长高度的巨菌草钙、总磷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巨菌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随巨菌草生长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以50~100 cm巨菌草最高,并且极显着高于其他生长高度巨菌草(P <0.01);50~100 cm巨菌草的(甜味氨基酸+酸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值最高。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粗蛋白质值随巨菌草生长高度的增加而降低。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6含量随巨菌草生长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单宁含量随巨菌草生长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地区巨菌草与其他地区巨菌草的部分营养成分变化规律不同。单胃动物宜选择生长高度100 cm以下的巨菌草,反刍动物选择生长高度100 cm以上的巨菌草较适宜。
范玉洁[3](2021)在《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研究了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规律及瘤胃发酵方式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为精氨酸更好地应用于梅花鹿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进一步研究梅花鹿仔鹿氨基酸代谢吸收规律及完善梅花鹿仔鹿理想氨基酸模型奠定基础。本试验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选择3月龄健康离乳雄性梅花鹿仔鹿20只,平均体重为(20.68±4.26)kg,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其中,对照组(Ⅰ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55%的常规饲粮,试验组(Ⅱ~Ⅳ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2.28%的低蛋白质饲粮,各组精氨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26%(Ⅱ组)、0.46%(Ⅲ组)、0.66%(Ⅳ组)。试验期为50 d,其中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35 d。二、三、选择12只体重相近、健康雄性梅花鹿仔鹿,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沿用试验一试验组低蛋白质饲粮,其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0%(0.80%组)、1.08%(1.08%组)、1.26%(1.26%组),饲养管理同试验一。试验第50天,采集仔鹿血液样本和瘤胃液样本,检测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指标:各组间仔鹿ADG、ADFI和F/G均无显着差异(P>0.05),体高、体长和胸围亦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数值上,末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DFI则逐渐下降;ADG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F/G的趋势与ADG相反。Ⅲ组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Ⅳ组(P<0.01),对照组的CP表观消化率与Ⅱ、Ⅳ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NDF、ADF表观消化率极显着低于Ⅱ、Ⅳ组(P<0.01);对照组的EE表观消化率极显着低于各试验组(P<0.01),Ⅲ组的EE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Ⅳ组(P<0.01),显着高于Ⅱ(P<0.05)。Ⅲ组精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1),显着高于Ⅳ组(P<0.05),同时Ⅱ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血清生化指标:1.08%组血清中TP含量显着高于1.26%组(P<0.05);1.08%组血清中CHO含量显着高于0.80%组(P<0.05);1.08%组血清中LDL含量与0.80%、1.26%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1.26%组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0.80%组血清中HDL含量极显着低于1.08%、1.26%组(P<0.01);0.80%组血清中GH水平极显着低于1.08%组(P<0.01),显着低于1.26%组(P<0.05)。3、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1.26%组血清异亮氨酸、α-氨基己二酸含量极显着高于1.08%组(P<0.01),显着高于0.80%组(P<0.05);1.26%组血清苯丙氨酸、精氨酸、1-甲基组氨酸含量显着高于0.80%组(P<0.05);1.26%组血清赖氨酸、谷氨酸、氨含量极显着高于0.80%、1.08%组(P<0.01);1.08%组血清天冬氨酸、丙氨酸含量极显着高于0.80%、1.26%组(P<0.01),其中1.26%组天冬氨酸含量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1.08%组血清瓜氨酸含量极显着低于0.80%组(P<0.01);0.80%组血清α-氨基丁酸含量极显着高于1.08%、1.26%组(P<0.01),β-丙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1.08%组鸟氨酸含量显着低于1.26%组(P<0.05)。4、瘤胃发酵参数:1.08%组瘤胃液pH与0.80%、1.26%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1.08%组氨态氮含量极显着高于1.26%组(P<0.01);1.08%组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极显着低于0.80%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0.80%组(P<0.05)。1.08%组戊酸含量显着高于1.26%组(P<0.05);1.08%组的乙丙比极显着低于0.80%、1.26%组(P<0.01)。5、瘤胃菌群结构:1.08%组ACE指数显着高于1.26%组(P<0.05),Chao1指数显着高于0.80%、1.26%组(P<0.05),1.08%组 simpson 指数极显着高于 0.80%、1.26%组(P<0.01),shannon 指数则极显着低于0.80%、1.26%组(P<0.05),0.80%组细菌群落结构与1.08%、1.26%组差异显着(P<0.05)。在门水平上,三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1.08%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极显着低于0.80%组(P<0.01),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高于0.80%组(P<0.05);1.08%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显着高于1.26%组(P<0.05);在属水平上,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unidentified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在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0.80%组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1.08%、1.26%组(P<0.01);1.08%组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显着高于1.26%组(P<0.05);1.08%组Dialister相对丰度显着高于0.80%组(P<0.05);1.26%组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0.80%、1.08%组(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精氨酸添加水平为0.46%(精氨酸水平为1.08%)时,能够提高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效率,促进机体脂肪代谢;降低血氨浓度,提高氮利用率,维持体内氨基酸平衡;还能够增加瘤胃菌群种类以及提高优势菌群比例,促使仔鹿瘤胃发酵方式转变为丙酸型发酵,提高机体能量利用效率,并有效促进饲粮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加快仔鹿生长发育。
王卫卫[4](2021)在《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棕榈仁粕用作动物饲料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高粗纤维含量妨碍了其在动物日粮中的大量使用。菌酶协同处理可以降解棕榈仁粕中的粗纤维成分并提高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通过探索棕榈仁粕最佳的菌酶协同处理工艺,评价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在肉鸡饲粮中的最佳添加比例和改善肉鸡生产性能的作用机制。全文共包括七个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棕榈仁粕发酵菌株的筛选以本实验室保藏的10株乳酸菌、8株酵母菌和12株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MRS-碳酸钙平板法和牛津杯法筛选产酸和抑制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最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测定棕榈仁粕液体培养基生物量的生成筛选最适酵母菌菌株;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法和酪蛋白平板法筛选降解纤维和蛋白最强的芽孢杆菌菌株。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D在MRS-碳酸钙平板的Hc值为2.2,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 mm和24 mm。酿酒酵母Y1在棕榈仁粕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的OD 660为1.6245。枯草芽孢杆菌B2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酪蛋白培养基平板的Hc值分别为3.6和2.3。试验二、棕榈仁粕发酵工艺的优化分别用植物乳杆菌D、酿酒酵母Y1和枯草芽孢杆菌B2单菌株、两两混合以及三株混合发酵棕榈仁粕。在最佳菌种配比基础上添加甘露聚糖酶,以发酵温度、料水比和接种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16()45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p H值、还原糖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指标研究发酵棕榈仁粕添加甘露聚糖酶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最佳菌种配比为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最佳条件为温度30℃,料水比1:1,接种量10%。试验三、棕榈仁粕菌酶协同处理工艺优化50 g棕榈仁粕置于500 m L三角中,接种10%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发酵液,料水比为1:1。分别添加0.05 g、0.1 g、0.5 g、1.0 g和1.5 g五个等级的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混匀后在30℃下培养5天。择优选取三种酶的3个添加梯度,设计L9(34)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合添加三种酶的最佳配比为10000 U甘露聚糖酶、1000 U纤维素酶和200 Uα-半乳糖苷酶。按此条件生产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粗蛋白增加了15.10%,从16.03%增至18.45%,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25.10%和21.96%。试验四、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的测定选择72只体重接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2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采用替代法和指示剂法研究得到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6.33 MJ/kg和8.47 MJ/kg。试验五、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选取108只体重相近的健康2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采用无氮日粮法和指示剂法研究得到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赖氨酸表观回肠消化率显着下降,从33.3%将至24.93%,下降幅度25.14%,脯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其他氨基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均显着增加,增加幅度从13.80%至118.77%不等。试验六、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42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7个处理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添加量为4%、8%和12%剂量的试验日粮。所有日粮的代谢能和蛋白水平一致,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改善了肉鸡生产性能,其中添加12%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改善最明显。饲粮添加棕榈仁粕降低了肉鸡生产性能,棕榈仁粕在肉鸡饲粮中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4%。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未显着影响肉鸡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能力。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未影响肉鸡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但显着改善了肉鸡血清蛋白合成代谢相关指标。试验七、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肉鸡饲喂至42日龄时,在对照组、12%棕榈仁粕和12%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添加组的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只鸡,取出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盲肠内容物的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日粮添加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显着改变了肉鸡盲肠菌群的β-多样性。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硬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在属的水平上,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肉鸡盲肠微生物另枝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通过LEfSe分析,棕榈仁粕组生物标识主要为Anaerostipes属和梭菌属,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生物标识主要为拟杆菌属和另枝菌属。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改变通过微生物分泌的酶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影响了肉鸡的生产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结合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使棕榈仁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显着提高。菌酶协同处理后的棕榈仁粕通过影响血清蛋白合成代谢相关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善肉鸡生产性能。
李佶隆[5](2021)在《过瘤胃亮氨酸对山羊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淀粉是高产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摄入的淀粉大部分在瘤胃中被微生物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的丙酸被吸收后经过肝脏糖异生为葡萄糖,另一部分经过瘤胃到达小肠被直接消化成葡萄糖。淀粉在小肠中消化的能量利用效率远远高于在瘤胃中降解,同时过多的淀粉在瘤胃中降解容易造成瘤胃酸中毒等代谢性疾病,使更多淀粉在小肠中消化是既能量高效又健康的营养调控手段。但是,淀粉在反刍动物小肠中的消化又受到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的限制。本课题组对小肠插管手术奶牛和奶山羊的研究表明,功能性氨基酸(亮氨酸)可刺激成年牛羊胰腺α-淀粉酶分泌和幼年牛羊胰腺发育,但是生产实践中亮氨酸是否能有效促进胰酶分泌,从而提高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率以及亮氨酸促进胰酶分泌的机理也需进一步探索。为避免手术对试验动物损伤可能造成的试验误差,本研究给青年奶山羊通过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检测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小肠淀粉消化率、胰腺和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等指标,综合评价过瘤胃亮氨酸对奶山羊小肠淀粉消化的影响,并比较亮氨酸与赖氨酸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和胰酶分泌机理的差异,明确亮氨酸调控胰酶分泌的机理,为功能性氨基酸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1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青年奶山羊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小肠淀粉消化的影响选取18只健康、体重相近的关中奶山羊公羊,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过瘤胃亮氨酸组(RP-Leu):基础日粮+17.45 g/d RP-Leu(实际到达小肠9 g/d Leu);过瘤胃赖氨酸组(RP-Lys):基础日粮+28.94 g/d RP-Lys(实际到达小肠9 g/d Lys)。预饲期14 d,正试期49 d,于正试期第1 d和49 d测量体重,第49 d晨饲后2 h颈静脉采血,晨饲后4 h采集瘤胃液,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RP-Leu可显着提高奶山羊体增重(P<0.05)和血液甘油三酯浓度(P<0.05),趋于提高血浆胰岛素浓度(P<0.10),对胴体重、血液其他指标、小肠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RP-Lys显着升高血液甘油三酯浓度(P<0.05),对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2个添加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2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奶山羊食糜酶活、胰腺发育和胰腺消化酶表达调控试验1发现,添加RP-Leu虽未显着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但是数值上有所提升,奶山羊体增重显着增高。本试验拟从分子机制层面研究亮氨酸和赖氨酸可能对胰酶分泌、胰腺发育和小肠葡萄糖转运的影响。正试期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奶山羊进行屠宰,采集胰腺和小肠食糜样品,利用试剂盒测定胰腺和小肠食糜中消化酶活,用定量PCR检测胰腺α-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以及小肠葡萄糖转运载体(SGLT1、GLUT2)的m RNA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mTOR通路下游关键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RP-Leu可显着提高十二指肠食糜α-淀粉酶活性(P<0.05),趋于增加胰腺蛋白4EBP1的磷酸化水平(P<0.10)和胰腺中胰蛋白酶活性(P<0.10),对小肠食糜胰蛋白酶活、食糜脂肪酶活、胰腺发育、胰腺消化酶m RNA表达、小肠葡萄糖转运蛋白m RNA表达和胰腺S6K1磷酸化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RP-Lys对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亮氨酸作为信号分子激活胰腺组织mTOR通路,促进α-淀粉酶活性,从而改善青年奶山羊小肠淀粉消化,提高生长性能。赖氨酸不具有刺激胰腺功能的作用。
王丹,陈代文,罗玉衡[6](2021)在《单胃动物肠道气体的代谢、生理功能及营养调控》文中提出单胃动物肠道内的气体主要来自微生物发酵过程,主要包括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和甲烷等。虽然大量研究已证明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在介导机体代谢和健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作为另一大类微生物代谢产物,肠道气体与膳食/饲粮营养物质代谢和宿主生理功能的关系一直被忽视。肠道气体的组成、分布及其对膳食/饲粮结构变化的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微生物活性和机体健康状态。本文系统综述了单胃动物肠道气体的代谢过程、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营养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种类肠道气体与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了肠道气体作为生物标记物判断微生物功能和活性的可行性,为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生物与养分的互作机制、提高单胃动物饲料利用率、降低规模化养殖过程的废弃物排放、促进精准营养手段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李国栋[7](2020)在《低蛋白日粮补饲过瘤胃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对后备牛生长及消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表明,一些氨基酸有代谢调控作用,在反刍动物日粮中以过瘤胃保护形式添加这些氨基酸,可以适当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在不影响生产性能的同时,提高日粮氮转化效率和减少粪尿氮排放。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泌乳奶牛,在后备牛上的研究很少。研究低蛋白日粮+代谢调控氨基酸在后备奶牛上应用的可行性,是本课题的目的。本研究以7月龄荷斯坦后备母牛作为试验动物,观察低蛋白日粮补饲过瘤胃保护蛋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RPMet,RPLeu,RPIle)对后备牛生长、消化、血液生化指标及氮平衡的影响。40头7月龄后备母牛,平均日龄为211.5±1.5d,初始体重219.6±5.8kg;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按照体重、日龄相近原则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8头。试验处理为:高蛋白正对照组,日粮CP含量14.6%(HP);低蛋白负对照组,日粮CP含量11.6%(LP);低蛋白日粮+RPMet(LP+M);低蛋白日粮+RPLeu和RPIle(LP+IL);低蛋白日粮+RPMet、RPIle和RPLeu(LP+MIL)。各试验处理日粮能量含量相近。试验共进行70d,其中预饲期10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第30、60d测定的体高、体斜长及第30d测定的胸围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第60d测定胸围,LP+MIL与HP、LP+M组差异不显着(P>0.05),且显着高于LP组(P<0.05)。体重在各时期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160d平均日增重,HP与LP+MIL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且均显着高于LP组(P<0.05)。LP+MIL组的每千克增重消耗蛋白量在30d与60d均较低。试验处理对血清甘油三酯、白蛋白、总蛋白、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催乳素、生长激素、孕酮、雌二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血清尿素含量在第30d时HP组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1),而当第60d时,HP组与LP+IL组、LP+MIL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胰高血糖素含量,第30d,LP+MIL组极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1),而随着饲喂时间延长至60d,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数值上LP+MIL组仍有着较低水平。胰岛素含量在第30d时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第60d时LP+MIL组极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1)。试验处理不影响干物质、粗脂肪和能量摄入量,不影响粪中的DM、CP、ADF、NDF的含量与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P>0.05)。蛋白摄入量随日粮蛋白水平降低而降低;NDF采食量在第30d时组间有差异的趋势(0.05<P<0.1),在第60d时,LP组NDF采食量与摄入N极显着低于其余组(P<0.01)。第30d时,尿N排泄量HP组有着较高水平(P<0.01),然而第60d时组间无差异(P>0.05)。尿N比摄入N,第30d时LP组有低于HP、IL+M的趋势(0.05<P<0.1),其数值上低于LP+IL、LP+MIL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第60d组间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消化N的量,在第30d时HP组极显着高于其余组(P<0.01),然而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在第60d时HP组与LP+MIL组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以过瘤胃保护形式添加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适当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后不影响生长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粮氮转化效率和减少粪尿氮排放,并且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可以显着提高ADG,改善机体血糖水平、提高血清胰岛素含量。
谢飞[8](2020)在《仔猪对几种非常规蛋白原料有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是在国内鱼粉和豆粕价格不断攀升,急需寻找替代鱼粉和豆粕等蛋白原料的背景下开展。本文以生长猪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比较猪对肠膜蛋白粉、黑水虻粉和黄粉虫粉等原料的有效能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并通过仿生消化法对虫粉原料和日粮进行测定。试验一,仔猪对不同比例肠膜蛋白粉的有效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选用24头平均体重20.2±2.3 kg的健康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是10%、20%和30%的肠膜蛋白粉替代基础日粮的试验日粮。试验期12 d,前7 d为预饲期,后5d为粪尿收集期。结果显示,以干物质为基础,添加10%、20%和30%肠膜蛋白粉,生长猪对肠膜蛋白粉的表观代谢能(ME)分别为3298、3358和3080 kcal/kg(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肠膜蛋白粉的总能、有机物、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先升高再降低(P<0.05)。由此可见,替代比例影响着原料营养物质的消化率,随着肠膜蛋白粉在基础日粮中替代比例的提高,肠膜蛋白粉的有效能值先升高再降低;当肠膜蛋白粉的比例是20%时,肠膜蛋白粉的消化能和代谢能相对较高。试验二,仔猪对黄粉虫和黑水虻有效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本试验通过消化代谢试验测定了生长猪对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BSF)和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TM)的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表观全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率(ATTD)。将初始体重(BW)为29.2±3.3 kg的24头杜×长×大杂交阉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结果表明,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消化能含量分别为4592、3293和2646 Kcal/kg DM;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代谢能含量分别为4495、3114、2591 Kcal/kg DM。全脂黄粉虫的总能表观全肠道消化率(85.58%)高于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64.78和59.13%)。全脂黄粉虫粉的有机物消化率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比去脂黄粉虫和黑水虻日粮都要高(P<0.01)试验三,体外仿生消化法测定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体外消化能及能量消失率:通过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Ⅱ)体外模拟猪胃-小肠-大肠三步消化法,测定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体外仿生消化能(IVDE)和体外总能消失率(IVGED)。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IVDE分别为4555.49、3335.15和2722.39 Kcal/kg DM。全脂黄粉虫粉、脱脂黄粉虫粉和黑水虻日粮和原料的体外法测定的IVDE、IVGED与猪体内变异较小,昆虫蛋白仿生消化能和仔猪体内消化能最大差值小于77 kcal/kg。结果表明,测定昆虫蛋白的消化能和消化率适合采用仿生消化方法。论文开展仔猪对昆虫蛋白原料和肠膜蛋白的营养价值评定的一部分工作,是实现优化饲料配方进行精准饲喂,提高生猪对氮的利用率,实现仔猪对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需求、降低氮排放,是实现生猪健康养殖可持续、经济可循环发展前提。
任豪[9](2020)在《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文中提出淀粉作为反刍动物重要能量来源,在保证动物高效发挥生产性能中扮演关键角色。淀粉在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为机体提供的能量效率不同,后种方式更高效。过多淀粉在瘤胃内降解会引发动物发生亚临床酸中毒等代谢性疾病,更多的淀粉在小肠内消化利用既可保证瘤胃健康和高效发酵,又可提高饲料能量价值。但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率受限,平均为60%,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是限制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亮氨酸可刺激成年反刍动物胰腺α-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幼龄反刍动物胰腺发育。但实践生产中亮氨酸是否可提高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以及亮氨酸调控胰腺酶分泌的机理也需进一步研究。前期监测反刍动物胰腺淀粉酶分泌和酶活的试验均以消化道瘘管手术动物为模型,胰腺或小肠手术插管影响胰腺功能和动物健康,如何排除手术干扰并评估小肠淀粉消化率也亟需解决。由于底物诱导效应,十二指肠淀粉流量影响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同十二指肠淀粉流量情况下亮氨酸作用效果如何?因此,本研究给荷斯坦青年牛添加过瘤胃亮氨酸,通过血液葡萄糖水平、淀粉全肠道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粪便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等指标,综合评估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建立亮氨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和小肠消化淀粉量间的关系,并比较过瘤胃亮氨酸与过瘤胃赖氨酸在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促进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合成的分子机理层面差异,明确亮氨酸调控胰酶分泌的作用机理,为利用氨基酸营养调控手段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试验一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试验选取14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牛,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过瘤胃亮氨酸(RP-Leu)添加组:基础日粮+36 g/d RP-Leu。试验期4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添加RP-Leu对青年牛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均无影响(P>0.05),显着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和粪便p H值(P<0.05),并降低粪便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RP-Leu改变粪便微生物区系的结构,提高纤维降解菌属(Pseudobutyrivibrio、Butyrivibrio、Ruminiclostridium_5和Lachnos 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并降低淀粉降解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两组间到达小肠降解的淀粉量相同,添加RP-Leu组大肠淀粉发酵量减少,外源吸收葡萄糖量升高,说明添加RP-Leu提高小肠的淀粉消化量。试验二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差异研究试验一表明,过瘤胃亮氨酸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为区分亮氨酸是通过信号分子还是蛋白质合成底物方式发挥主要作用,本试验以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白质合成底物)作为对照,探究亮氨酸与赖氨酸对小肠淀粉消化利用是否存在差异。试验选用15头健康、体重相近荷斯坦青年牛,随机等分为三组:(1)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RP-Leu添加组:基础日粮+36 g/d RP-Leu;(3)过瘤胃赖氨酸(RP-Lys)添加组:基础日粮+56 g/d RP-Lys。试验周期4 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主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试验结果显示,添加RP-Leu或RP-Lys不影响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P>0.05)。添加RP-Leu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和粪便p H值,降低粪便中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而添加RP-Lys无此影响。与RP-Lys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添加RP-Leu提高粪便纤维降解菌科(Ruminococcaceae和Bacteroidales_BS11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而RP-Lys添加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RP-Leu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RP-Lys并无此效果,说明两种氨基酸在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上存在差异。试验三亮氨酸和赖氨酸调控犊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合成分泌的分子机制在试验二的基础上,本研究拟从分子机制层面研究亮氨酸与赖氨酸影响胰腺淀粉酶合成和分泌。以新生奶公犊牛胰腺腺泡细胞为模型,分别设置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组、0.45、0.90、3.60和7.20 m M六个亮氨酸处理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50、1.00、4.00和8.00 m M六个赖氨酸处理组,处理时间60 min。收集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利用试剂盒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酶活和关键蛋白因子磷酸化水平。试验结果显示,3.6 m M亮氨酸水平显着提高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活性和m TOR通路关键蛋白因子p70S6K和4EBP1磷酸化水平(P<0.05),而在本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添加赖氨酸对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活性和m TOR通路关键蛋白因子无影响(P>0.05)。因此,亮氨酸作为信号分子激活m TOR通路,促进蛋白质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提高α-淀粉酶的合成分泌能力。试验四不同过瘤胃淀粉水平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基于上述三个试验,亮氨酸以信号分子形式促进胰腺α-淀粉酶的合成分泌并提高小肠对淀粉的消化利用,但根据底物酶学原理,十二指肠淀粉流量影响胰腺α-淀粉酶的分泌,本试验拟探究过瘤胃淀粉水平与亮氨酸作用效果间的交互作用。试验选用12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牛,采用2×2双因素前后交叉试验设计:两因素分别为RP-Leu(0或36 g/d)和过瘤胃淀粉(rumen-escape starch,RES)水平(高过瘤胃淀粉(H-RES)或低过瘤胃淀粉(L-RES))。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将动物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头。试验交叉进行两期,每期试验周期4 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并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试验结果显示,L-RES显着提高荷斯坦青年牛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增加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的摩尔百分比,并分别降低和提高粪便中丁酸和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趋于降低粪便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6)。L-RES日粮可增加粪便中纤维降解菌(Bacteroidetes、Spirochaetae和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淀粉降解菌(Succinivibrionaceae、Succinivibrio、Prevotellaceae_UCG-003和Clostridiaceae_1)的相对丰度(P<0.05),而对血液葡萄糖水平无影响(P>0.05)。添加RP-Leu对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无影响(P>0.05),但可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P<0.05),在L-RES组和H-RES组血糖提升幅度分别为12.5%和19.8%。RP-Leu添加组粪便中丁酸摩尔百分比显着下降(P<0.05),在L-RES和H-RES组粪便中丁酸的摩尔百分比分别降低12.33%和23.85%。RP-Leu可提高粪便中纤维降解菌相对丰度(P<0.05)。RP-Leu和RES在粪便丁酸摩尔百分比和纤维类降解菌(Bacteroidaceae和Ruminococcaceae UCG-005)上存在正向交互作用(P<0.05),。因此,RP-Leu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且RES与RP-Leu在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在本试验淀粉水平内,RES水平越高,RP-Leu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效果越强。本研究表明,亮氨酸以信号分子形式激活m 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α-淀粉酶合成分泌,提高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十二指肠内淀粉流量越高,亮氨酸提高淀粉消化利用的作用效果越显着。
谢建华[10](2020)在《半纤维素降解酶体系的挖掘和协同作用以及在提高饲料利用率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自然界含量第二丰富的生物质,广泛应用在食品、饲料、能源及制浆造纸等行业中。半纤维素的如何高效降解与利用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大问题,虽然已有β-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发挥一定的降解功效,但基于半纤维素复杂结构,其仍需深入研究包括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阿魏酸酯酶、乙酰木聚糖酯酶和α-半乳糖苷酶等半纤维素侧链降解酶和β-木糖苷酶、β-甘露糖苷酶等外切糖苷酶在半纤维素完全降解上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饲料原料中半纤维素复杂的化学结构,挖掘具有饲料工业应用价值的半纤维素降解外切糖苷酶和侧链降解酶。通过研究它们和β-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的协同作用,筛选出一个高效的半纤维素降解酶体系,提高饲料原料中的半纤维素降解效率,从而提高饲料原料的利用率,缓解我国饲料产量大,饲料原料紧缺和人畜争粮的局面。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由于β-木聚糖酶只能将半纤维素降解成低聚糖产物,而其要降解为单糖还需要β-木糖苷酶的进一步降解。本研究挖掘了6个来源嗜热微生物的β-木糖苷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其中,来源Humicola insolens、Thermomyces lanuginosus、Paecilomyces thermophila和Aspergillus niger的β-木糖苷酶(Hixyl43A、Tlxyl43A、Ptxyl43A和An Xln D)获得较高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37.4 U/m L、354.7 U/m L和445.2 U/m L和900.9 U/m L。重组Hixyl43A、Ptxyl43A、Tlxyl43A和An Xln D与Xyn11A(Neocallimastix patriciarum的β-木聚糖酶)对小麦麸皮水解协同效果显着。在Xyn11A基础上,水解过程中木糖的释放量分别提高了101%、98%、97%和18%。综合比较重组表达水平、酶学性质以及协同效果,Hixyl43A最具有在饲料工业中应用潜力。(2)木聚糖主链上的阿拉伯呋喃糖侧链降低了β-木聚糖酶对半纤维素的降解效率,本研究对6个不同微生物来源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进行了基因优化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通过酶学性质筛选高活性高稳定性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用于降解半纤维素的阿拉伯糖呋喃糖侧链。其中,Humicola insolens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来源的Hiabf43B和de Ax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水平为分别为3.69 g/L和3.89 g/L,发酵活力分别为73.1 U/m L和38.7 U/m L。Hiabf43B和de Ax与Xyn11A、Hixyl43A协同水解小麦麸皮,具有显着的协同效应。两者同时添加,在Xyn11A和Hixyl43A的基础上木糖释放量提高56.2%。(3)为了进一步提高木聚糖的降解效率,本研究在上述糖苷酶的基础上挖掘了降解木聚糖主链上阿魏酸和乙酰取代基侧链的阿魏酸酯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其中来源于A.niger的阿魏酸酯酶An Fae A和来源于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乙酰木聚糖酯酶Tp AXEI通过基因优化后,在毕赤酵母中实现高效表达,重组菌株在7 L发酵罐中蛋白产量分别为12.63 g/L和10.70 g/L,发酵酶活力为190 U/m L和450 U/m L。重组An Fae A和Tp AXEI与Hiabf43B、de Ax、Hixyl43A、Xyn11A协同水解小麦麸皮,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和不添加这两种酶比较,木糖释放量提高了9.8%,还原糖提高10.8%。(4)为了提高半纤维素中甘露聚糖的降解效率,本研究从耐热真菌Lichtheimia ramosa基因组中挖掘到三个耐热的甘露聚糖水解酶Lrman5A、Lrman5B和Lr Agal36A,并首次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重组菌株在7 L发酵罐产酶水平分别为4.30 g/L、8.36 g/L和4.36 g/L,最高酶活分别为27.9 U/m L、8228 U/m L和953.6 U/m L。Lr Man5A、Lrman5B和Lr Agal36A协同水解甘露聚糖和富含甘露聚糖原料,能够显着的增加甘露糖和还原糖的释放量,提高半纤维素的降解效率。鉴于其良好的酶学性质和水解性质,Lrman5A、Lrman5B以及Lr Agal36A可能在食品和饲料加工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5)在断奶仔猪的喂养日粮中添加本研究筛选的半纤维素降解酶体系,在半纤维素降解的内切酶的基础上,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DMD)提升了6.16%,平均日增重(ADG,Average daily gain)提高了4.6%,料肉比(FCR,Feed conversion ratio)降低了4.2%,腹泻率降低了61.7%,初步验证了在断奶仔猪的饲料日粮中额外添加半纤维素侧链降解酶和外切糖苷酶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为下一代饲料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单胃动物的氨基酸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胃动物的氨基酸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提取剩余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单胃动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提取剩余物的营养价值 |
2 植物提取剩余物在单胃动物上的利用方式 |
3 植物提取剩余物在单胃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3.1 植物提取剩余物对单胃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植物提取剩余物对单胃动物肠道的影响 |
3.3 植物提取剩余物对单胃动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植物提取剩余物对单胃动物肉品质的影响 |
4 展望 |
(2)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栽植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量指标与方法 |
1.5 氨基酸营养评价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
2.2.1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氨基酸含量分析 |
2.2.2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限制性氨基酸分析 |
2.2.3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呈味氨基酸分析 |
2.3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维生素及单宁含量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营养成分分析 |
3.1.1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3.1.2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3.1.3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维生素含量分析 |
3.2 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单宁含量分析 |
4 结论 |
(3)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梅花鹿生物学特性 |
1.1.2 梅花鹿的经济价值 |
1.1.3 梅花鹿仔鹿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要 |
1.2 精氨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
1.2.1 精氨酸的理化特性与功能 |
1.2.2 精氨酸在动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机制 |
1.2.3 精氨酸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作用 |
1.2.4 精氨酸与赖氨酸的互作效应 |
1.3 幼龄反刍动物的瘤胃发育过程 |
1.3.1 幼畜瘤胃结构及消化特点 |
1.3.2 瘤胃发酵功能的发育 |
1.3.3 瘤胃细菌群落的构建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2.1.2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1.3 粪样采集和指标测定 |
2.1.4 体重及体尺指标测量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3.1.4 统计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 |
3.2.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仔鹿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 |
3.3.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仔鹿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瘤胃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4.1.2 样品采集 |
4.1.3 瘤胃液样本的高通量测序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精氨酸水平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4.2.2 精氨酸水平对瘤胃细菌组成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精氨酸水平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4.3.2 精氨酸水平对瘤胃细菌组成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总体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棕榈仁粕的来源与生产 |
1.2.1 油棕树简介 |
1.2.2 棕榈油与棕榈仁油的生产与应用 |
1.2.3 棕榈仁粕的生产 |
1.3 棕榈仁粕的物化特性 |
1.3.1 棕榈仁粕的物理性质 |
1.3.2 棕榈仁粕的化学性质 |
1.4 棕榈仁粕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
1.4.1 棕榈仁粕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
1.4.2 棕榈仁粕在单胃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
1.4.2.1 棕榈仁粕在猪饲养中的应用 |
1.4.2.2 棕榈仁粕在家禽饲养中的应用 |
1.5 改善棕榈仁粕营养价值的加工方式 |
1.5.1 物理方法 |
1.5.2 生物方法 |
1.5.2.1 发酵工艺 |
1.5.2.2 酶解工艺 |
1.5.2.3 菌酶协同工艺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菌株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菌株 |
3.1.2 培养基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1.4.1 乳酸菌菌株产酸和抑菌性能筛选 |
3.1.4.2 酵母菌菌株发酵棕榈仁粕产生物量筛选 |
3.1.4.3 芽孢杆菌菌株纤维和蛋白降解能力筛选 |
3.2 结果 |
3.2.1 乳酸菌菌株产酸和抑菌性能筛选结果 |
3.2.2 酵母菌菌株发酵棕榈仁粕产生物量筛选结果 |
3.2.3 芽孢杆菌菌株纤维和蛋白降解能力筛选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棕榈仁粕发酵工艺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菌株 |
4.1.2 培养基和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1.4.1 发酵用菌液制备 |
4.1.4.2 单菌和混菌发酵棕榈仁粕 |
4.1.4.3 混合菌种发酵棕榈仁粕条件优化 |
4.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1.5.1 样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4.1.5.2 样品中中性洗涤纤维的测定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2.1 单菌和混菌发酵棕榈仁粕结果 |
4.2.2 混合菌种发酵棕榈仁粕添加甘露聚糖酶条件优化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工艺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菌种和酶制剂 |
5.1.3 培养基 |
5.1.4 仪器设备 |
5.1.5 试验方法 |
5.1.5.1 菌种的活化 |
5.1.5.2 菌酶协同试验 |
5.1.5.3 测试指标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棕榈仁粕单酶处理试验结果 |
5.2.2 正交试验结果 |
5.2.3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化学成分变化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的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6.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
6.1.3 饲养管理 |
6.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1.5 测试指标及方法 |
6.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
6.2 试验结果 |
6.2.1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肉鸡表观代谢能 |
6.2.2 不同来源棕榈仁粕代谢能比较 |
6.3 讨论 |
6.4 结论 |
第七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7.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
7.1.3 饲养管理 |
7.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
7.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7.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
7.2 结果 |
7.3 讨论 |
7.4 结论 |
第八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
8.1.2 试验设计与日粮 |
8.1.3 饲养管理 |
8.1.4 测试指标及方法 |
8.1.4.1 生产性能 |
8.1.4.2 屠宰性能 |
8.1.4.3 免疫器官指数 |
8.1.4.4 肠道长度 |
8.1.4.5 血清生化指标 |
8.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 |
8.2.2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 |
8.2.3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 |
8.2.4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肠道长度的影响结果 |
8.2.5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
8.3 讨论 |
8.4 结论 |
第九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设计 |
9.1.2 测试指标及方法 |
9.1.2.1 样品采集 |
9.1.2.2 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
9.1.2.3 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9.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盲肠微生物菌群测序结果 |
9.2.2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9.2.3 不同处理组肉鸡盲肠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9.2.4 不同处理组肉鸡盲肠微生物LEfSe分析 |
9.2.5 肉鸡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 |
9.3 讨论 |
9.4 结论 |
第十章 全文主要结论 |
10.1 全文主要结论 |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过瘤胃亮氨酸对山羊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1.1 纤维类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1.2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2 淀粉在反刍动物消化道内降解特点及其调控 |
1.2.1 淀粉在瘤胃内降解特点 |
1.2.2 淀粉在小肠消化特点 |
1.2.3 调控反刍动物淀粉消化位点 |
1.3 影响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因素 |
1.3.1 食糜流通速率 |
1.3.2 葡萄糖吸收过程 |
1.3.3 胰腺α-淀粉酶分泌 |
1.4 蛋白质和氨基酸对小肠淀粉消化影响及机制 |
1.4.1 酪蛋白和氨基酸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
1.4.2 蛋白质或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的潜在机理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奶山羊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1.2 指标检测及计算 |
2.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生长性能 |
2.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奶山羊食糜酶活、胰腺发育和胰腺消化酶表达调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食糜酶活 |
3.2.2 胰腺发育 |
3.2.3 胰腺酶活 |
3.2.4 胰腺酶和小肠葡萄糖转运载体m RNA水平以及4EBP1、S6K1 磷酸化程度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单胃动物肠道气体的代谢、生理功能及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气体代谢过程及气体的生物学特性 |
1.1 CO2 |
1.2 H2 |
1.3 CH4 |
1.4 H2S |
2 肠道气体的测量方法 |
3 肠道气体与营养调控 |
3.1 碳水化合物与肠道气体 |
3.2 蛋白质与肠道气体 |
4 小结 |
(7)低蛋白日粮补饲过瘤胃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对后备牛生长及消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后备牛的生长发育特点 |
1.2 后备牛的蛋白质需要 |
1.3 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 |
1.4 低蛋白日粮的应用 |
1.5 氨基酸营养 |
1.5.1 限制性氨基酸 |
1.5.2 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
1.5.3 其它氨基酸 |
1.6 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
1.7 低蛋白日粮添加氨基酸的应用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3 试验日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与方法 |
2.5.1 饲料样品制备 |
2.5.2 血样采集 |
2.5.3 粪样与尿样采集 |
2.6 样品测定方法 |
2.6.1 日粮营养成分测定 |
2.6.2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
2.6.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6.4 血清中激素检测 |
2.6.5 尿样中肌酐检测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激素的影响 |
3.4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DMI的影响 |
3.5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6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N平衡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
4.1.1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3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血清激素的影响 |
4.1.4 小结 |
4.2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后备牛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
4.2.1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2.2 低蛋白日粮添加过瘤胃AA对N平衡的影响 |
4.2.3 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仔猪对几种非常规蛋白原料有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昆虫作为动物饲料新进展 |
1.2.1 黑水虻 |
1.2.2 家蝇蛆粉和家蝇蛹粉 |
1.2.3 黄粉虫 |
1.2.4 蝗虫和蟋蟀 |
1.2.5 蚕蛹粉 |
1.2.6 饲用昆虫的维生素D |
1.2.7 综合和结论 |
1.2.8 未来研究领域 |
1.3 消化能评价方法 |
1.3.1 全收粪尿法 |
1.3.2 仿生酶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猪对不同比例肠膜蛋白粉的有效能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试验二 仔猪对黄粉虫和黑水虻有效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试验三 体外仿生消化法测定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体外消化能及能量消化率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3.1 主要结论 |
3.2 建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9)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水化合物分类及对反刍动物的重要性 |
1.1.1 纤维类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1.2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功能 |
1.2 淀粉在反刍动物消化道内降解利用过程 |
1.2.1 淀粉在瘤胃内降解特点 |
1.2.2 淀粉在小肠消化特点 |
1.2.3 淀粉在大肠降解特点 |
1.2.4 调控反刍动物淀粉消化位点 |
1.2.5 如何整体评估淀粉对反刍动物的能量供应效率 |
1.3 影响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因素 |
1.3.1 食糜流通速率 |
1.3.2 葡萄糖吸收过程 |
1.3.3 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 |
1.4 蛋白质和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 |
1.4.1 酪蛋白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
1.4.2 灌注氨基酸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
1.4.3 蛋白质或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的潜在机理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过瘤胃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2.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
2.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
2.2.3 瘤胃发酵参数 |
2.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
3.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 |
3.2.3 瘤胃发酵参数 |
3.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亮氨酸和赖氨酸调控青年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合成分泌的分子机制 |
4.1 材料方法 |
4.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溶液制备 |
4.1.2 奶牛胰腺腺泡原代细胞制备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收集与前处理 |
4.1.5 样品测定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犊牛胰腺腺泡细胞形态学观察 |
4.2.2 亮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的影响 |
4.2.3 亮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4 赖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的影响 |
4.2.5 赖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过瘤胃淀粉水平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5.1.2 样品采食与预处理 |
5.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5.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
5.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
5.2.3 瘤胃发酵参数 |
5.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半纤维素降解酶体系的挖掘和协同作用以及在提高饲料利用率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半纤维素 |
1.1.1 半纤维素的种类和结构 |
1.1.2 半纤维素的水解 |
1.2 半纤维素降解酶 |
1.2.1 半纤维降解酶的种类及作用位点 |
1.2.2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结构 |
1.2.3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催化机制 |
1.2.4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微生物来源 |
1.2.5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性质 |
1.2.6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重组表达 |
1.2.7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应用 |
1.3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协同作用研究 |
1.4 存在问题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来源嗜热微生物的β-木糖苷酶的挖掘与协同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设备和材料 |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2 菌种和质粒 |
2.2.3 主要试剂 |
2.2.4 所有引物 |
2.2.5 培养基的配置 |
2.2.6 主要溶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β-木糖苷酶序列分析及优化合成 |
2.3.2 β-木糖苷酶基因优化合成 |
2.3.3 β-木糖苷酶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4 β-木糖苷酶重组表达载体的线性化 |
2.3.5 毕赤酵母的转化方法 |
2.3.6 酵母DNA快速提取法 |
2.3.7 重组表达菌株的发酵培养 |
2.3.8 酶活力检测方法 |
2.3.9 蛋白含量测定 |
2.3.10 β-木糖苷酶与β-木聚糖酶协同水解小麦麸皮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β-木糖苷酶微生物来源和序列分析 |
2.4.2 β-木糖苷酶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
2.4.3 β-木糖苷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表达 |
2.4.4 β-木糖苷酶的高密度发酵 |
2.4.5 β-木糖苷酶性质测定 |
2.4.6 β-木聚糖酶和β-木糖苷酶协同水解小麦麸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的挖掘与协同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2 菌种和质粒 |
3.2.3 主要试剂 |
3.2.4 所有引物 |
3.2.5 培养基的配置 |
3.2.6 主要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的优化合成和表达载体构建 |
3.3.2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 |
3.3.3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力检测方法 |
3.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3.3.5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与β-木聚糖酶协同水解小麦阿拉伯木聚糖 |
3.3.6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β-木糖苷酶与β-木聚糖酶协同水解小麦麸皮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来源分析 |
3.4.2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3.4.3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表达 |
3.4.4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表达菌株高密度发酵测试 |
3.4.5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酶学性质分析 |
3.4.6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与β-木聚糖酶协同水解小麦阿拉伯木聚糖 |
3.4.7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与β-木聚糖酶以及β-木糖苷酶协同水解小麦麸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解木聚糖的碳水化合物酯酶的挖掘与协同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2 菌种和质粒 |
4.2.3 主要试剂 |
4.2.4 所有引物 |
4.2.5 培养基的配置 |
4.2.6 主要溶液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基因的优化合成和表达载体构建 |
4.3.2 阿魏酸酯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 |
4.3.3 酶活力检测方法 |
4.3.4 蛋白含量测定 |
4.3.5 酯酶和糖苷酶协同水解小麦麸皮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阿魏酸酯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基因来源分析 |
4.4.2 阿魏酸酯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 |
4.4.3 乙酰木聚糖酯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表达 |
4.4.4 酯酶和糖苷酶协同水解小麦麸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耐热真菌L.ramosa来源的甘露聚糖水解酶的高效表达与协同作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5.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2.2 菌种和质粒 |
5.2.3 主要试剂 |
5.2.4 所有引物 |
5.2.5 培养基的配置 |
5.2.6 主要溶液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2 基因优化合成及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
5.3.3 甘露聚糖水解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 |
5.3.4 酶活力检测方法 |
5.3.5 蛋白含量测定 |
5.3.6 甘露聚糖水解酶协同作用研究 |
5.4 结果和讨论 |
5.4.1 甘露聚糖水解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5.4.2 甘露聚糖水解酶基因优化和表达载体构建 |
5.4.3 甘露聚糖水解酶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 |
5.4.4 产甘露糖水解酶重组表达菌株高密度发酵 |
5.4.5 L.ramosa甘露聚糖水解酶酶学性质评估 |
5.4.6 甘露聚糖水解酶的协同作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半纤维素降解酶的协同作用在提升饲料利用率上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6.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2.2 主要试剂 |
6.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6.3 实验方法 |
6.3.1 酶制剂的制备 |
6.3.2 摇瓶法检测半纤维素降解酶水解饲料日粮的效率 |
6.3.3 SDS-II单胃动物仿生消化实验 |
6.3.4 动物实验 |
6.3.5 统计分析 |
6.4 结果和讨论 |
6.4.1 不同半纤维素降解酶体外降解饲料日粮的还原糖释放量的比较 |
6.4.2 半纤维素降解酶对饲料日粮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6.4.3 半纤维降解酶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单胃动物的氨基酸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提取剩余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单胃动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雷丽莉,沈水宝,张淑芳,韦晓芳,吴克宁,章岳军. 饲料研究, 2021(21)
- [2]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 陈冬梅,陈耀,张龙,韦毅,周材权. 动物营养学报, 2021(09)
- [3]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D]. 范玉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D]. 王卫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5]过瘤胃亮氨酸对山羊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及机制[D]. 李佶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单胃动物肠道气体的代谢、生理功能及营养调控[J]. 王丹,陈代文,罗玉衡. 动物营养学报, 2021(05)
- [7]低蛋白日粮补饲过瘤胃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对后备牛生长及消化性能的影响[D]. 李国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8]仔猪对几种非常规蛋白原料有效能研究[D]. 谢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9]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D]. 任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半纤维素降解酶体系的挖掘和协同作用以及在提高饲料利用率上的应用研究[D]. 谢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