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鸭“花肝病”病原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祥,樊丽[1](2015)在《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番鸭"花肝病"是番鸭的一种新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引起13周龄雏番鸭发病,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0%95%以上。病鸭的主要症状为严重下痢,迅速脱水、衰竭死亡;特征病理变化为肝、脾、胰、肾及肠等内脏器官形成大小不等、斑点状、白色至灰白色的坏死性病灶,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控制,极易造成疫病蔓延,给番鸭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文章就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措施做了详细分析,以供养殖户参考。
许丰,马国明,黄瑜,王丹,施佳健,李焕荣,张大丙[2](2014)在《番鸭呼肠孤病毒L2基因的序列分析》文中认为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是危害番鸭养殖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其病原是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1]。MDRV感染于1950年在南非首次报道[2],随后在法国[1]、以色列[3]等国亦有发生,1997年后,该病出现于我国,并广泛流行于福建、广东、浙江、广西、江苏等地[4-11]。该病分为两种"病型"。最初出现的MDRV感染主要导致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出现大量小的白色坏
于杰,柳林,李英英[3](2013)在《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文中认为新型鸭瘟(newduck plague)是一种由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同鸭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极为相似,使用已有的鸭瘟疫苗、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均不能有效防治该病,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山东省某养鸭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的病鸭采取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措施,确诊该鸭场病鸭感染的疾病是新型鸭瘟。详细介绍了该次新型鸭瘟的诊断过程,旨在为生产中新型鸭瘟的诊断提供参考。
蔡羲[4](2010)在《番鸭呼肠孤病毒与H9AIV协同感染对番鸭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和水禽流感病毒病均是我国新出现的水禽疫病,严重影响水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阐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和水禽流感病毒(H9AIV)导致的免疫抑制机理,本研究测定了MDRV和H9AIV人工感染8日龄番鸭后,番鸭血液和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数量、B淋巴细胞比率和增殖功能及其对流感疫苗诱导HI抗体的动态变化,探讨MDRV和H9AIV协同感染对番鸭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1.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按常规白细胞计数法测定感染后7d和14d淋巴细胞总数和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H9AIV组番鸭血液和体液免疫器官(脾脏和法氏囊)中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MDRV组低于对照组和AIV组,且差异显着,共感染组明显低于单一感染组。H9AIV组免疫器官(脾脏和法氏囊)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而MDRV组和共感染组表现为法氏囊萎缩,法氏囊器官指数降低,但脾脏肿大坏死,脾脏指数均较对照组和AIV组高。表明H9AIV感染不影响番鸭免疫器官的发育,也基本不影响血液和免疫器官中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但MDRV感染不仅严重损伤免疫器官,而且使番鸭血液和免疫器官中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明显下降。2.应用MTT法测定感染后1、3、5、7、10和14天番鸭血液、脾脏和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后,单一感染组和共感染组番鸭血液、法氏囊和脾脏的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共感染组又低于单一感染组。表明MDRV和H9AIV均能抑制番鸭外周血液及体液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中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二者协同感染加重免疫抑制程度。3.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感染后1d、4d、7d、11d、14d、21d和30d番鸭血液B淋巴细胞比率,分析MDRV和H9AIV感染对番鸭血液B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后,各感染组番鸭血液中B淋巴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共感染组又低于单一感染组。表明MDRV和H9AIV均能降低血液B淋巴细胞数量,二者协同感染导致B细胞数量进一步降低。4.应用微量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测定了不同感染方式番鸭免疫水禽流感疫苗后血清抗AIV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各感染组番鸭流感疫苗免疫后,在观察期内HI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单一感染组(MDRV组和H9AIV组)HI抗体水平与共感染组差异不显者。表明MDRV和H9AIV均能抑制流感疫苗的免疫应答。综上所述,8日龄雏番鸭感染H9AIV后其生长发育、免疫器官指数和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基本不受影响,但H9AIV感染能不同程度降低血液B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同时降低感染鸭对流感灭活疫苗的HI抗体应答水平。MDRV感染不仅导致番鸭发病死亡,且免疫器官严重受损,番鸭血液和免疫器官中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B细胞比率和增殖功能显着下降。MDRV和H9AIV协同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叠加效应。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和H9流感病毒均可导致番鸭体液免疫抑制。
刘思伽,黄爱芳,邹永新,蔡弋,李胜[5](2009)在《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弱毒疫苗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友令,董伟峰,吴春滨[6](2007)在《一株番鸭“白点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鸭"白点病"(Muscovy Duck White Necrosic Disease,MDWND)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此病因其肝脏特征性病变又称为"花肝病"。重点对番鸭"白点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纯化;易感动物攻毒试验;病毒蚀斑克隆,克隆病毒回归试验。通过试验鉴定出MDWND的一个广东清远分离株为细小病毒科成员,对该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蒋慷慨[7](2007)在《表达禽(番鸭)呼肠孤病毒σC、σB蛋白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力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是新近发现的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的病原。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精神萎顿、软脚、排绿色带有粘液稀粪、部分病鸭趾关节或跗关节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及耐过鸭生长发育受阻;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脾表面有多量小白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色条斑。在患病番鸭中,雏番鸭最为易感,死亡率很高。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是呼肠孤病毒属(Reovirus genus)第Ⅱ亚群中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的成员,具有禽类呼肠孤病毒的共同特性。临床该病主要见于番鸭,夏季多发,发病日龄4~45日龄,发病率20%~90%,死亡率差异很大,一般10%~30%,应激或混合感染时高达90%以上,耐过番鸭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严重危害到番鸭养殖的健康发展,仅我省莆田县2000年因该病死亡番鸭即达2000万羽以上,番鸭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该病毒的福建分离株YB株的S3(1104bp)与S4ORF2(810bp)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外衣壳蛋白σB和吸附蛋白σC,利用该基因作为免疫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中和抗体。因此,如果能利用其这一特性研制DNA疫苗将为禽(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免疫预防提供新的途径。为了研究S3与S4ORF2基因DNA疫苗,我们以含CMV启动子—增强子的pCI质粒,分别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IS3和pCIS4ORF2,并且分别通过PCR鉴定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pCIS3基因DNA疫苗质粒和pCIS4ORF2基因DNA疫苗质粒。我们建立间接ELISA方法以检测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抗体。制备了阳性血清(琼扩效价为1∶16)、阴性血清、二抗(兔抗番鸭)阳性血清(琼扩效价为1∶128),提纯二抗并标记HRP酶,获得合格的酶标二抗。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抗原稀释40倍,酶标二抗稀释400倍,血清稀释40倍,临界值为0.5。结果判定:以能产生阳性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的终点抗体滴度。为了监测单独、联合使用DNA疫苗对免疫番鸭形成免疫保护效果,分别以pCIS3、pCIS4ORF2、pCIS3+pCIS4ORF2,100μg的免疫剂量分别肌肉注射免疫2日龄番鸭,对照番鸭则以PBS肌肉注射免疫。首次免疫1周后以相同剂量和途径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1周后用TCID50为10-7.1934/0.1ml病毒液肌肉注射攻毒,攻毒量为:0.2ml/只,观察发病与死亡情况,同时检测免疫后、攻毒前及攻毒后血清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除对照组外,所有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攻毒前抗体均转阳,并且抗体滴度水平都在1∶20以上,攻毒后联合免疫组最高滴度水平达到1∶320,而其他组滴度水平则为1∶160。100μg剂量免疫,pCIS3+pCIS4ORF2联合可对免疫番鸭形成100%完全保护,个别发病,但不死亡;100μg剂量免疫,pCIS3可对免疫番鸭形成80%保护,较多发病;100μg剂量免疫,pCIS4ORF2对免疫番鸭形成90%保护,个别发病。实验证明pCIS3+pCIS4ORF2联合免疫效果比单独使用pCIS3或pCIS4ORF2免疫效果好。为了探索免疫佐剂的添加对免疫效果的影响,选择免疫效果较好的pCIS3+pCIS4ORF2联合基因疫苗,分别采用添加适量的白油、甘油、氢氧化铝佐剂免疫方法免疫,免疫程序同第一次动物实验。结果:所有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攻毒前抗体均转阳,并且抗体滴度水平都在1∶40以上,攻毒后添加白油佐剂联合免疫组最高达到1∶640。100μg剂量免疫,白油、甘油、未加佐剂联合免疫组可对免疫番鸭形成100%完全保护,有发病,但不死亡;而添加氢氧化铝佐剂组免疫保护率仅为70%。实验证明添加白油佐剂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添加佐剂免疫获得的抗体滴度比不添加佐剂要来的高。
林永利,吴德峰[8](2006)在《番鸭呼肠病毒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番鸭呼肠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40日龄内的番鸭,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并伴有腹泻,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时可致全群死亡,给番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病原为呼肠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番鸭呼肠病毒。文章综合了国内外对该病的病原学研究成果,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基因组与编码蛋白、病原分布及流行特性、检测与防控等方面对该病的病原学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有用的资料。
董以雷,王友令,孙晓军[9](2006)在《番鸭花肝病的研究》文中认为
黄梅清[10](2006)在《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和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1997年以来,在我国南方番鸭养殖地区爆发一种新发疫病——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俗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发病率20%~90%,死亡率10%~30%,应激或混合感染时高达90%以上。由于该病潜伏期短(3~11天),易感日龄小(1~10日龄),雏番鸭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难以产生足够的抗体抵挡病毒的攻击,所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试制了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油乳剂灭活苗,用于免疫接种种番鸭以产生母源抗体保护雏番鸭抵抗病毒的感染,为制定免疫程序防控该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制备疫苗的种毒来源于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禽(番鸭)呼肠孤病毒YB分离株,该病毒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获得病变集中、一致、病毒含量较高(TCID50为10-7.1934/0.1ml)的细胞毒,即为疫苗抗原液。疫苗抗原液经0.3%甲醛溶液灭活后,用油乳佐剂乳化制成疫苗。 建立间接ELISA方法以检测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抗体滴度。经二次差速离心、盐析法浓缩提纯细胞毒,获得浓度为0.7355mg/ml病毒抗原液。制备了阳性血清(琼扩效价为1:16)、阴性血清、二抗(兔抗番鸭)阳性血清(琼扩效价为1:128),提纯二抗并标记HRP酶,获得合格的酶标二抗。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抗原稀释30倍,酶标二抗稀释50倍,血清稀释50倍,临界值为0.5。结果判定:以能产生阳性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的终点抗体滴度。 制备的疫苗为油包水型乳白色油状物,稳定性较好。经检验安全,番鸭无不良反应。疫苗放置4℃冰箱保存3个月,免疫效力不变。用试制的疫苗于产前10天免疫种番鸭,皮下注射,1ml/只。免疫后14天,阳转率达100%,抗体水平持续上升,至免疫后60天,抗体滴度约保持在1:700,此后抗体水平开始下降。取种番鸭免疫20天后产下的种蛋,孵出雏番鸭。3日龄雏番鸭母源抗体水平平均达到1:200,7日龄时下降至1:70,14日龄时检测不到母源抗体。 当免疫种番鸭抗体效价达到高峰(抗体滴度1:900)后,取其后代雏番鸭作为免疫组番鸭进行保护力实验,未免疫种番鸭的后代雏番鸭则作为空白组。在进行雏番鸭保护力实验前,预先攻毒一批雏番鸭,待其发病后,把感染发病的番鸭与免疫组、空白组番鸭同群饲喂,检测母源抗体对雏番鸭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当饲养同居群中感染发病鸭数量达到13%时,有母源抗体的雏番鸭存活率为60%。当饲养同居群中感染发病鸭数量超过40%时,母源抗体无法保护雏番鸭不发病。当攻毒剂量≤5×104.1934TCID50/羽时,则有70%以上的保护。而无母源抗体的雏番鸭在受到≥103.1934TCID50/羽毒量攻击或者饲养同居群中感染发病鸭数量大于13%时,死亡率达到50%以上。 选取不同地区的2个种番鸭养殖场进行田间试验,全场免疫试制的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油乳剂灭活苗,随机采集种番鸭血清,测定抗体滴度,结果均达到实验预期水平,跟踪其后代雏番鸭的生长,饲养良好,未发生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
二、番鸭“花肝病”病原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鸭“花肝病”病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
1.1 病原主要特性 |
1.2 流行病学特点 |
2 诊断方法 |
2.1 临诊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2.3 实验室诊断 |
2.3.1 病毒分离。 |
2.3.2中和试验。 |
2.3.3 保护试验。 |
2.4 鉴别诊断 |
2.4.1 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鉴别。 |
2.4.2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鉴别。 |
2.4.3 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鉴别。 |
2.4.4 与鸭沙门氏菌病鉴别。 |
3 防治策略 |
3.1 预防措施 |
3.1.1 种番鸭群免疫: |
3.1.2 雏番鸭群免疫: |
3.2 治疗方法 |
(2)番鸭呼肠孤病毒L2基因的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 |
1.2 模板提取 |
1.3 引物设计 |
1.4 RT-PCR扩增 |
1.5 产物回收和测序 |
1.6 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J18株L2基因片段的扩增 |
2.2 J18株L2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析 |
2.3 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临床症状 |
3 病理变化 |
4 诊断 |
4.1 临床诊断 |
4.2 病理观察 |
4.2.1 剖检观察: |
4.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4.3 鉴别诊断 |
4.3.1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区别[16]: |
4.3.2 与鸭瘟的区别[17]: |
4.3.3 与鸭霍乱的区别: |
4.3.4 与鸭球虫病的区别: |
4.3.5 与种鸭坏死性肠炎的区别: |
4.4 实验室诊断 |
4.4.1 病毒的分离纯化: |
4.4.2 血清学鉴定: |
4.4.3 动物回归试验: |
(4)番鸭呼肠孤病毒与H9AIV协同感染对番鸭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
1 番鸭呼肠孤病毒 |
1.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简介 |
1.2 病原学 |
1.3 流行病学 |
1.4 病理变化 |
1.5 分子生物学研究 |
2 水禽H9亚型流感病毒 |
2.1 水禽H9亚型流感病毒简介 |
2.2 病原学 |
2.3 流行病学 |
2.4 病理变化与诊断 第一章 MDRV和H9AIV协同感染对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试验番鸭饲养 |
1.7 试验设计 |
1.8 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1.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番鸭血液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 |
2.2 番鸭法氏囊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 |
2.3 番鸭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关于MDRV和H9 AIV的免疫抑制 |
3.2 探讨MDRV、H9AIV协同感染对番鸭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第二章 MDRV和H9AIV协同感染对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和B细胞比率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与抗体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试验番鸭的饲养 |
1.7 试验设计 |
1.8 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1.9 B淋巴细胞数量测定 |
1.10 番鸭血液与免疫器官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的检测 |
1.11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1.12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番鸭血液B淋巴细胞比率的变化 |
2.2 番鸭人工感染后血液和免疫器官淋巴单核类细胞数量的变化 |
2.3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第三章 MDRV和H9 AIV协同感染对流感灭活疫苗抗体效价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病毒株 |
1.2 疫苗 |
1.3 试剂 |
1.4 试验动物 |
1.5 试验设计 |
1.6 1%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1.7 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 |
2 结果 |
2.1 健康对照鸭流感疫苗免疫后HI抗体水平的变化 |
2.2 H9 AIV感染鸭流感疫苗免疫后HI抗体水平的变化 |
2.3 MDRV感染鸭流感疫苗免疫后HI抗体水平的变化 |
2.4 MDRV和H9 AIV协同感染对流感疫苗HI抗体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常用试剂配制 附录2:主要仪器设备 致谢 |
(6)一株番鸭“白点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分离 |
1.2 易感动物攻毒试验及病毒再分离 |
1.3 病毒蚀斑克隆纯化 |
1.4 病毒蚀斑回归试验及病毒再分离 |
1.5 病毒理化特性的鉴定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病毒分离 |
2.2 易感动物攻毒试验 |
2.3 病毒蚀斑克隆纯化、回归试验 |
2.4 病毒理化特性的鉴定 |
3 小结和讨论 |
(7)表达禽(番鸭)呼肠孤病毒σC、σB蛋白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力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 呼肠孤病毒及其研究进展 |
1.1 呼肠孤病毒科简介 |
1.2 禽呼肠孤病毒简介 |
1.3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研究现状 |
1.4 分子生物学特性 |
1.5 禽呼肠孤病毒病疫苗研究情况 |
1.6 常用动物疫苗的种类 |
二 基因疫苗研究进展 |
1. 疫苗的产生背景 |
2. 基因疫苗的免疫机理 |
3. 核酸疫苗的特点 |
3.1 免疫效果好 |
3.2 危险性低 |
3.3 免疫应答持久,可提供联合免疫 |
3.4 方法简便,价格低廉 |
3.5 易于贮藏和运输 |
4. 基因疫苗的优化 |
4.1 质粒载体的选择 |
4.2 抗原及抗原表位的选择 |
5. 基因疫苗的接种方法 |
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概述 |
1. 应用范围 |
2. 免疫酶技术的原理 |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类型 |
3.1 间接法 |
3.2 双抗体夹心法 |
3.3 竞争法 |
3.4 捕获包被法测抗体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表达禽(番鸭)呼肠孤病毒σC、σB蛋白基因DNA疫苗的构建 |
1. 材料 |
1.1 菌种及其质粒 |
1.2 引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酶及相关试剂 |
1.5 溶液配制 |
2.方法 |
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 目的基因的获得 |
2.3 目的基因回收 |
2.4 选择合适载体及载体处理,分别对载体pCI进行双酶切 |
2.5 连接 |
2.6 质粒转化 |
2.7 抗生素筛选 |
2.8 质粒 DNA的提取 |
3. 结果 |
第二章: 抗体、酶标二抗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抗体方法的建立 |
一. 抗原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抗体的制备 |
2.1 阳性血清的制备(一抗) |
2.2 阴性血清的制备 |
2.3 二抗(兔抗番鸭)阳性血清的制备 |
3. 二抗(兔抗番鸭)的酶标 |
4. 结果 |
4.1 一抗阳性血清的质量鉴定 |
4.2 二抗阳性血清的质量鉴定 |
4.3 酶标二抗的质量鉴定 |
二. 间接ELISA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抗体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与最佳反应血清浓度的选择 |
1.3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选择 |
1.4 临界值的确定 |
2. 结果 |
2.1 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与最佳反应血清浓度的选择(方阵法) |
2.2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的选择(方阵法) |
2.3 临界值的确定 |
第三章: 表达禽(番鸭)呼肠孤病毒σC、σB蛋白基因DNA疫苗的免疫效力监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 |
1.2 雏番鸭 |
1.3 DNA疫苗质粒 |
1.4 HI阳性抗原 |
1.5 DAN疫苗的大量提取和纯化 |
1.6 碱裂解法提质粒 |
1.7 雏番鸭的免疫 |
1.8 攻毒 |
1.9 抗体检测 |
2. 实验结果 |
2.1 抗体转阳 |
2.2 抗体水平 |
2.3 发病和死亡情况 |
第四章: 表达禽(番鸭)呼肠孤病毒σC、σB蛋白基因DNA疫苗不同免疫佐剂添加后免疫效果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 |
1.2 雏番鸭 |
1.3 DNA疫苗质粒 |
1.4 HI阳性抗原 |
1.5 雏番鸭的免疫 |
1.6 攻毒 |
1.7 抗体检测 |
2. 实验结果 |
2.1 抗体转阳 |
2.2 抗体水平 |
2.3 发病和死亡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番鸭呼肠病毒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DRV的分类地位 |
2 MDRV的生物学特性 |
2.1 形态特征 |
2.2 理化性质 |
2.3 培养特性 |
2.4 致病性 |
3 MDRV的基因组及其所编码的蛋白 |
3.1 MDRV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
3.2 MDRV的编码蛋白质 |
4 MDRV的病原分布及流行特性 |
5 MDRV的检测方法 |
6 MDRV的防控措施 |
(9)番鸭花肝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症状 |
3 病理学 |
3.1 眼观变化 |
3.2 组织学变化 |
4 病原学 |
4.1 病原分离 |
4.2 动物回归试验和血凝试验 |
5 发病机理 |
6 免疫防治 |
6.1 预防 |
6.2 治疗 |
(10)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和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1.禽呼肠孤病毒研究现状 |
1.1 禽呼肠孤病毒简介 |
1.2 禽呼肠孤病毒历史 |
1.3 禽呼肠孤病毒特征 |
1.4 禽呼肠孤病毒的诊断 |
1.5 防治方法的研究 |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概述 |
2.1 酶免疫技术简介 |
2.2 酶免疫技术的发展 |
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类型 |
2.5 用的酶及显色底物 |
2.6 酶标记物的制备 |
3.兽用疫苗研究现状 |
3.1 兽用生物制品简介 |
3.2 兽用疫苗研究现状 |
材料与方法 |
1.抗原抗体及酶标二抗的制备 |
2.间接ELISA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抗体方法的建立 |
3.禽(番鸭)呼肠孤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
4.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油乳剂灭活苗的质量检验 |
实验结果 |
1.抗原抗体制备与二抗的酶标 |
2.间接ELISA检测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抗体方法的建立 |
3.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 |
4.试制疫苗的质量检验 |
分析与讨论 |
1.对实验方法与操作的讨论 |
2.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3.实验的创新之处 |
4.实验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番鸭“花肝病”病原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雏番鸭坏死性肝炎的诊治[J]. 刘建祥,樊丽. 畜禽业, 2015(10)
- [2]番鸭呼肠孤病毒L2基因的序列分析[J]. 许丰,马国明,黄瑜,王丹,施佳健,李焕荣,张大丙. 中国兽医杂志, 2014(11)
- [3]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J]. 于杰,柳林,李英英.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02)
- [4]番鸭呼肠孤病毒与H9AIV协同感染对番鸭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D]. 蔡羲.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1)
- [5]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弱毒疫苗的研制[J]. 刘思伽,黄爱芳,邹永新,蔡弋,李胜. 中国兽医杂志, 2009(07)
- [6]一株番鸭“白点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J]. 王友令,董伟峰,吴春滨.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5)
- [7]表达禽(番鸭)呼肠孤病毒σC、σB蛋白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力监测[D]. 蒋慷慨.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8]番鸭呼肠病毒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 林永利,吴德峰. 动物医学进展, 2006(12)
- [9]番鸭花肝病的研究[J]. 董以雷,王友令,孙晓军. 水禽世界, 2006(05)
- [10]禽(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和免疫效果的研究[D]. 黄梅清.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