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新斯的明加吗啡对脊髓NOS活性、NO/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许讴[1](2014)在《NR2B亚基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2B亚型选择性拮抗剂Ro25-6981对胫骨癌痛大鼠脊髓后角胶质细胞、NR2B/JAK/SATA3通路及NR2B/NOS通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测定机械痛与,免疫组化,real-time PCR,Western-blot,ELISA等方法,通过整体水平(免疫及感觉系统),细胞水平(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激活状态)以及分子水平(NR2B,JAK2,GFAP及STAT3的表达,NOS,NO,IL-6及GLU的含量变化)得对话来探讨NMDAR2B亚基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雌性SD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Ro25-6981预先给药组(R)及AG490组。鞘内注射Ro25-6981100μg或AG49050μg后,观察①Ro25-6981对大鼠脊髓背角NR2B,JAK表达;②对NOS,STAT3,OX42及GFAP的表达③痛阈④脊髓组织中NO及GLU含量的影响。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Ro25-6981组,AG490组和模型组术后7,14d时脊髓背角JAK及NR2B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Ro25-6981组和AG490组术后7,14d时脊髓背角及NR2B蛋白表达降低(P <0.05)②与假手术组相比,Ro25-6981组,AG490组和模型组术后7,14d时脊髓背角NOS,STAT3,OX42及GFAP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Ro25-6981组和AG490组术后7,14d时脊髓背角NOS,STAT3,OX42及GFAP蛋白表达降低(P <0.05),STAT3与GFAP有共表达;③痛阈: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7,14d时机械痛阈降低(P <0.05),Ro25-6981组和AG490组术后7,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Ro25-6981组和AG490组术后7,14d时机械痛阈升高(P<0.05)。④与假手术组相比,Ro25-6981组,AG490组和模型组术后7,14d时脊髓组织中NO及GLU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Ro25-6981组和AG490组术后7,14d时脊髓组织中NO及GLU含量降低(P <0.05)。结论大鼠鞘内预先注射Ro25-6981,通过特异性地拮抗含NB2B亚基NMDA受体,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胫骨癌性疼痛,其机制与抑制NMDA/JAK/STAT3通路及NMDA/NOS通路,进而减轻了癌性痛引起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陆惠元,于礼,冷翠波,王寿世,曲雪红,戴晓凤,于建志[2](2013)在《利多卡因与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三组:利多卡因(L)组、丁哌卡因(B)组和对照(C)组,每组各20例。选L2~3硬膜外穿刺成功,注入0.75%丁哌卡因4ml作为试验量,然后向上置管4cm,注入局麻药(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观察感觉、运动阻滞和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手术后疼痛评估,其采用视觉模拟(VAS)评估法(0cm为无痛,10cm为剧痛)。当VAS评分≥3cm,分别硬膜外注入药物,L组予利多卡因80mg和新斯的明2μg/kg,B组予丁哌卡因15mg和新斯的明2μg/kg,C组予丁哌卡因15mg。术后记录活动时镇痛强度、镇痛时间和副作用。结果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感觉、运动阻滞和SpO2比较变化不大,血液动力学SBP在注入局麻药后10min有下降,其他时段变化也不大。术后硬膜外注药24h内和48h内VAS评分:L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术后硬膜外注药24h内L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注药后痛觉明显增加(VAS评分≥3cm)时间:L组(637±152)min、B组(703±146)min与C组(217±51)min,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或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和无明显副作用,新斯的明复合丁哌卡因优于复合利多卡因。
林丹[3](2012)在《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病痛方面疗效显着。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外科手术和术后疼痛的治疗。甲状腺手术是针刺麻醉最佳适应证之一。术后痛是急性疼痛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上,针刺能够缓解多种术后切口痛,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康复,减少术后恶心呕吐,改善手术预后。动物实验也证明,电针可减轻大鼠足底切口痛行为反应。但是,针刺缓解颈部术后切口痛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研究报道鲜见。脊髓是痛觉信息进入中枢后的第一级整合中枢,脊髓背角,尤其是背角浅层,含有种类繁多的神经活性物质和受体,在脊髓水平的痛信息传递、整合及痛觉调制中扮演着中要的角色。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证明:甲状腺区手术切口后4-6小时的疼痛反应,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区对具有较佳的镇痛效应;该镇痛效果与其下调颈段脊髓背的致痛物质P物质(SP)及其受体NK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的表达,调节镇痛物质5羟色胺受体亚型(5-HT1AR、5-HT2AR)基因、蛋白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观察颈部切口痛大鼠疼痛行为变化的规律,观察电针“扶突”穴区等对该切口痛产生镇痛效应的情况下,颈段脊髓内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业型2B(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 subtype2B, NMDAR2B)、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5,mGluR5)、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B1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B1receptor,GABAB1R)、细胞内腺苷-3’,5’-环化-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活动(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针刺治疗术后痛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22),模型组(n=34),扶突穴组(n=22),合谷-内关组(n=22),足三里-阳陵泉组(n=22)。异氟烷麻醉下,于大鼠颈部做一长约1.5cm纵形切口,复制切口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4h、24h、48h后给予电针上述诸穴区各30min(2/15Hz,15min,1mA;15min,2mA),用热辐射法分别在术前、术后4h、24h、48h电针前后照射大鼠颈部/切口引起的躲避潜伏期作为衡量动物痛反应的阈值(每组8例)。在麻醉状态下,取C1-C4段脊髓背侧部分的组织液氮研磨提取RNA和蛋白,用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颈部C1~C4段脊髓背侧等区域组织细胞膜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基因及蛋白(mGluR5mRNA、mGluR5蛋白、NMDAR2B蛋白和GABAB1R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内激酶/核转录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cAMP mRNA/MAPK mRNA/CREB mRNA和CREB蛋白、p-CREB蛋白)的变化趋势检测观察,更深入地分析电针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其中RT-PCR实验方法检测相应物质机因水平的变化(每组样品8例),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相应物质蛋白水平的变化(每组样品6例)。结果1电针扶突穴等缓解颈部切口创伤大鼠痛行为反应的效应与颈部切口术前痛阈(模型组17.80±1.52sec,扶突穴组17.88±1.89sec,合谷-内关组18.77±3.22sec,足三里阳陵泉组17.63±2.18sec)比较,甲状腺区切口术后模型组动物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11.29±0.99sec,扶突穴组11.45±2.02sec,合谷-内关组12.01±1.38sec,足三里阳陵泉组11.2±1.72sec)明显缩短(P<0.05),痛阈降低。与同时期模型组比(术后4h:11.12±1.OOsec,术后1d:11.64±0.97sec,术后2d:11.68±1.40sec),电针扶突穴(16.7±1.97sec,17.76±1.94sec,16.98±1.84sec)、合谷-内关组(17.3±2.1sec,18.15±1.28sec,17.91±2.31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值(12.15±2.53sec,11.98±1.72sec,12.18±1.79sec)未见明显变化(P>0.05)。2电针对术后48h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Real Time-PCR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56±0.04),模型组动物脊髓背侧mGluR5mRNA表达量(1.01±0.01)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扶突穴组mGluR5mRNA的表达量(0.83±0.17)轻度降低(P>0.05),但是比电针合谷-内关组(1.04±0.13)、足三里-阳陵泉组(1.03±0.05)作用明显(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合谷-内关组颈髓背侧mGluR mRNA的表达量变化不大(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术后,模型组mGluR5蛋白表达量(1.43±0.04)比正常组(0.98±0.04)明显增多(P<0.05)。电针各组mGluR蛋白的表达量(1.22±0.04,1.06±0.04,1.14±0.04)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NMDAR2B蛋白表达量(0.46±0.04)比正常对照组(0.44±0.04)增多,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电针各组基本没明显变化(0.41±0.03,0.45±0.04,0.43±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部切口术后,与正常对照组(0.64±0.15)比较,模型组GABAB1R蛋白表达量(0.56±0.01)降低,针刺扶突穴组GABAB1R蛋白表达量(0.61±0.03)增多,针刺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0.54±0.04,0.56±0.05)基本没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电针对术后48h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术后,与正常组比(0.21±0.06,0.54±0.11),模型组颈髓背侧cAMP mRNA、 CREBmRNA表达量(0.53±0.11,3.32±0.68)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扶突”后cAMP mRNA、CREB mRNA表达量(0.13±0.02,0.39±0.01)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合谷-内关穴”(0.47±0.06,2.97±0.57)以及“足三里-阳陵泉”(0.51±0.09,3.71±0.64)的效果不明显(P>0.05)。电针“扶突穴”下调cAMP、CREB基因表达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合谷-内关穴”以及“足三里-阳陵泉”穴区(P<0.05)。与正常组(1.38±0.1)比较,模型组颈髓背角MAPK mRNA表达量(1.72±0.36)增多,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针刺各组(1.68±0.17,1.77±0.4,1.91±0.33)基本没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模型组CREB蛋白表达量(0.65±0.16)比正常组(0.64±0.03)增多,针刺扶突穴组CREB蛋白表达量(0.54±0.13)降低,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针刺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CREB蛋白表达量(0.43±0.04,0.33±0.03)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0.31±0.02)比较,模型组p-CREB蛋白表达量(0.42±0.03)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扶突穴组,合谷-内关组p-CREB蛋白表达量(0.31±0.05,0.29±0.02)均明显降低(P<0.05),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组p-CREB蛋白的表达量(0.34±0.05)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大鼠颈部切口创伤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使大鼠痛阈降低,并可持续约5天;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可明显抑制切口痛大鼠的疼痛反应;2电针扶突穴区产生镇痛效应时可明显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颈段背侧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mGluR5mRNA及mGluR5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轻度升高GABABIR蛋白的表达,表明电针“扶突”穴有下调术后脊髓C1-C4段背侧兴奋性氨基酸mGluR5mRNA及mGluRB蛋白的表达,上调GABABIR蛋白的表达的作用。3电针扶突穴区产生镇痛效应时可明显下调cAMP mRNA, CREB mRNA, p-CREB蛋白的表达,提示电针“扶突”穴可以抑制脊髓C1~C4段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的活动。
林密迦,杨锡馨,林财珠,陈辉[4](2011)在《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术前16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不同剂量术前给药组:术前16min分别腹腔注射高乌甲素1、2和4mg/kg;术后给药组:术后16min腹腔注射高乌甲素4mg/kg。40只大鼠均按Brennan法手术,建立大鼠手术切口疼痛模型。1.5h后行大鼠灌注取材和冰冻切片,NADPH-d组织化学观察NOS表达的变化。结果脊髓背角浅层NADPH-d阳性细胞数目:不同剂量术前给药组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相同剂量术前给药组较术后给药组明显减少。结论高乌甲素腹腔注射可抑制手术致痛大鼠的脊髓背角NOS表达,并呈量效关系;高乌甲素预先给药较术后给药镇痛作用好。
林密迦,杨锡馨[5](2011)在《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的镇痛及局麻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的镇痛及局麻作用。方法 40只清醒大鼠分组实验:①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6min后行外科手术组和高乌甲素腹腔注射16min后行外科手术组来证实高乌甲素的镇痛作用;②并设术后16min给药组来证实高乌甲素有无超前镇痛效应;③设局注组探讨高乌甲素的局麻作用。在行为学实验中,计数术后清醒大鼠060min12个时间段内的累积疼痛评分。1.5h后将大鼠处死,灌注,取材和冰冻切片。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做NADPH-d组化,观察相应的指标NOS在脊髓上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高乌甲素组同生理盐水外科手术组比较,脊髓背角浅层一氧化氮合酶(NOS)数目明显减少(P<0.05);②高乌甲素预先给药组对疼痛的抑制和NOS的表达均强于术后给药组(P<0.01);③局部注射高乌甲素在抑制痛行为和NOS的表达明显强于局注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①高乌甲素腹腔注射可抑制手术致痛大鼠的疼痛反应以及脊髓NOS表达;②高乌甲素预先给药,镇痛作用好;③高乌甲素还表现出局部麻醉作用。
陈新建[6](2011)在《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抗伤害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Dex)能否抑制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疼痛效应以及对大鼠脊髓背角n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包括两部分内容:(1)观察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大鼠脊髓背角nNOS mRNA表达的影响。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S组为假手术组(麻醉、消毒,不在脚底注射5%甲醛,麻醉前10 min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 );O组为手术对照组;D1组为Dex 5μg/kg组;D2组为Dex 10μg/kg组。在1.5%异氟烷麻醉下,O组、D1组和D2组在所有大鼠右后足底皮下注射5%甲醛40μl,D1组和D2组于术前10min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S组和O组鞘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微升。观察大鼠在I相(O-5min)和II相(15-50min)疼痛行为学变化(包括缩腿、舔足、咬足动作),并进行Dubuisson评分。注射福尔马林1小时后处死大鼠,打开椎板,暴露腰膨大部的脊髓,用手术刀片切下腰膨大部脊髓。将采集到的脊髓组织浸泡于非液氮型样品RNA保存液中,用Trizol法提取大鼠脊髓组织总RNA,并用Beckman核酸蛋白分析仪测提取的总RNA的浓度,将提取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4℃保存备用。采用Real Time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脊髓背角L4-5nNOS 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在I相中的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II相中与O组相比,S、D1、D2组的大鼠疼痛评分均显着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D2组的大鼠疼痛评分显着小于D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O组n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5),D1组的n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D2组和S组(P值均<0.05)。结论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有明显镇痛作用,且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nNOS mRNA的表达有关。
乔丽娜[7](2010)在《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痛症是针灸治疗的第一适应大症,在针刺镇痛(针刺麻醉)的适应症中,首选之一为甲状腺手术。但是,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术后痛是急性疼痛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上,针刺可明显缓解口腔手术术后痛、阑尾切除术后痛、骨科术后痛、甲状腺术后切口痛、四肢及妇科手术后切口痛等。动物实验也证明,电针可减轻足底切口痛行为反应,电生理学实验证明电针可以抑制足底切口痛大鼠Aδ纤维和C类纤维的放电。但是,针刺缓解切口痛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研究还不多;特别是针刺减轻颈部切口痛还没有任何报道。因此,本实验在大鼠甲状腺区切口痛的模型上,探讨电针双侧扶突穴对动物疼痛反应的影响及脊髓背角SP及其NK1受体与COX-1、5-HT1A、5-HT2A的表达变化,探讨电针缓解术后疼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4),模型组(n=24),扶突穴组(n=24),足三里-阳陵泉穴组(n=24),合谷-内关穴组(n=24)。异氟醚麻醉下,在大鼠颈部做纵行切口,造成切口痛模型,分别电针双侧扶突穴,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双侧合谷、内关穴(2/15 Hz,15min,1mA;15min,2 mA),用辐射热分别在术前、术后、针后照射大鼠颈部/切口引起的躲避潜伏期作为痛敏分数衡量动物痛反应(每组10例),在麻醉状态下,一部分(每组8例)动物常规灌流取颈段脊髓(颈1-颈4),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颈段脊髓背角SP、NK-1、COX-1和5-HT1A、5-HT2A的表达;另一部分动物(每组6例)取颈段脊髓(颈1-颈4)组织液氮研磨提取RNA和蛋白,分别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来检测脊髓中SP、COX-1和5-HT2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1)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与颈部切口术前(模型组15.94±4.21,扶突穴组14.48±2.76,合谷内关组13.72±2.54,足三里-阳陵泉组13.04±3.20)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10.10±3.21,扶突穴组8.99±2.99,内关组8.33±1.33,足三里-阳陵泉组8.27±1.67)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后动物痛阈值(15.98±5.04)与本组术后4h(8.99±2.99)比较、电针合谷、内关穴后动物痛阈值(12.56±3.05)与本组术后4h(8.33±1.33)比较,其躲避潜伏期均显着延长(P<0.05),电针扶突穴后动物的痛阈值明显高于电针合谷、内关动物(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后痛阈值(9.54±2.34)与本组术后(8.27±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背角SP、NK-1R、COX-1及5-HT1A,5-HT2A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颈部切口术后,模型组动物脊髓背角浅层SP(76.76±12.51)、NK-1(71.02±7.08)、COX-1(60.84±8.02)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3.74±14.01,110.60±0.97,95.16±8.73)(P<0.05),即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SP(94.90±7.32)、NK-1(91.69±1.28)、COX-1(105.60±13.84)的灰度值显着升高,表达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穴组SP灰度值(73.72±11.06)、NK-1灰度值(67.81±15.23)、COX-1灰度值(76.59±8.07),与模型组比较(76.76±12.51,71.02±7.08,60.84±8.02)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与正常组(113.9±6.76,134.33±8.06)比较,模型组5-HT1A受体灰度值(95.13±4.56)明显降低(P<0.05),5-HT2A灰度值稍有降低(129.4515.62)。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5-HT1A(78.81±4.57)、5-HT2A(110.89±8.33)灰度值明显下降(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5-HT1AR灰度值(94.36±4.20)5-HT2AR灰度值(130.43±14.70)与之没有明显差异(P>0.05)。3)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NK-1R mRNA、COX-1mRNA及5-HT1AR mRNA、5-HT2AR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动物组NK-1R mRNA的表达水平(1.393±0.430)相比,模型组动物颈部手术后,颈段脊髓(C1-C4)的NK-1R mRNA的表达水平(6.608±0.689)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6.608±0.689),电针双侧扶突穴后颈段脊髓(C1-C4)NK-1受体的表达(0.339±0.074)显着降低(P<0.05),电针双侧的合谷-内关穴后颈段脊髓(C1-C4) NK-1受体的表达(1.089±0.797)与模型组比较(6.608±0.689)也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双侧扶突穴组mRNA水平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组比较没有差别。足三里-阳陵泉组颈段脊髓(C1-C4)NK-1受体的表达(4.513±1.556)明显高于扶突穴组(0.339±0.074)与合谷-内关组(1.089±0.797),足三里-阳陵泉组腰段脊髓(L4-S3)mRNA的表达(2.3708±0.988)低于本组颈段脊髓,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动物组(1.227±0.158)相比,模型组动物颈部手术后,颈段脊髓(C1-C4)的COX-1mRNA的表达水平(4.519±1.211)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4.519±1.211),电针双侧扶突穴后颈段脊髓(C1-C4)COX-1 mRNA的表达(1.171±0.249)、电针双侧的合谷、内关穴后颈段脊髓(C1-C4) COX-1mRNA的表达(1.321±0.160)都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双侧扶突穴组mRNA水平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组比较没有差别。足三里-阳陵泉组颈段脊髓(C1-C4) COX-1mRNA的表达(5.812±1.734)明显高于扶突穴组(1.171±0.249)与合谷-内关组(1.321±0.160),足三里-阳陵泉组腰段脊髓(L4-S3)COX-1mRNA的表达(2.3708±0.988)明显低于本组颈段脊髓表达水平(2.685±0.921)(P<0.05)。与正常动物组(1.109±0.154)相比,模型组动物颈部手术后,颈段脊髓(C1-C4)的5-HT1ARmRNA的表达水平(6.439±1.770)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6.439±1.770),电针双侧扶突穴后颈段脊髓(C1-C4) 5-HT1AR mRNA的表达(1.676±0.684)、电针双侧的合谷-内关穴后颈段脊髓(C1-C4)5-HT1AR mRNA的表达(2.320±1.043)都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双侧扶突穴组mRNA水平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组比较没有显着差别。足三里-阳陵泉组腰段脊髓(L4-S3)5-HTR mRNA的表达(20.647±0.238)明显低于本组颈段脊髓表达水平(3.057±1.75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有标本的内参都显示清晰的条带,经统计,模型组5-HT2AR蛋白的表达(0.882±0.139)明显高于正常组(0.448±0.106)(P<0.05),电针双侧扶突穴后5-HT2AR的表达(1.871±0.264)较模型组(0.882±0.139)明显升高(P<0.05),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后5-HT2A的表达(1.430±0.507)也明显高于模型组(0.882±0.139)(P<0.05)。并且电针双侧扶突穴后5-HT2A受体的表达(1.871±0.264)水平显着高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后5-HT2A蛋白的表达(1.430±0.507)水平(P<0.05)结论1)大鼠颈部切口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上调颈段脊髓SP、NK-1R、COX-1表达增高,说明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引起了外周及中枢的敏化。2)电针双侧“扶突穴”与合谷-内关穴均可缓解颈部切口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并且扶突穴产生的对痛敏的抑制效应优于针刺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双侧“扶突穴”或“合谷”-“内关”穴可显着下调颈部切口痛引起的脊髓增加的NK-1 mRNA、COX-1mRNA、5-HT1ARmRNA的表达和加强5-HT2AR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上调,说明颈部脊髓内5-HT1AR和5-HT2AR参与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行为反应。3)针刺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颈部切口痛反应及SP、NK-1R、COX-1、5-HT1AR、5-HT2AR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而可下调腰段脊髓的NK-1R mRNA、COX-1mRNA、5-HT1AR mRNA,说明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的镇痛作用有神经节段性差异。
兰忠平[8](2010)在《胍丁胺鞘内镇痛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片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最有效的镇痛药物,但在应用中可伴随严重的副作用。椎管内给药具有用量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镇痛作用持久的优点,却易引发阿片耐受。目前,寻找可强化阿片类药物镇痛作用,减少其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的新型辅助药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胍丁胺(agmatine,AG)是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IR)的内源性配体,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作用于咪唑啉受体和α2肾上腺素受体,并可能在受体后与阿片、NMDA受体间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神经递质和/或神经调质。研究表明胍丁胺可以显着提高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吗啡的耐受和依赖;还可能通过作用于咪唑啉受体参与某些神经递质(如儿茶酚胺)和激素的释放,产生降低血糖和利尿等多种生物学效应;从而拮抗疼痛所引起的高血压、高血糖等应激反应。目前椎管内应用胍丁胺强化阿片类药物镇痛,减轻吗啡耐受和依赖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在体和离体两部分实验探讨胍丁胺作为椎管内阿片类药物辅助药的可行性:实验一观察胍丁胺对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对谷氨酸(glutamate,Glu)损伤后神经元的影响。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元,3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G(0.5~80μg/ml)继续培养12h、24 h和36h,接着采用四甲基氮唑蓝法和中性红法分别测定胍丁胺对细胞存活率以及毒性的影响。另外在加入AG的同时给予2mmol/L Glu对细胞进行损伤,建立体外神经元损伤模型,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β-tubulin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四甲基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同时检测神经元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AG浓度低于40μg/ml时对正常培养脊髓神经元的存活没有影响,当AG达到80μg/ml后,神经元生长受到一定影响;给予Glu损伤后,神经元细胞生长状态较差,出现退化,而且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坏死和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或0.01),给予AG干预(AG-Glu组)细胞生长显着优于Glu组,且细胞凋亡和坏死率降低,细胞存活率增高,MDA含量减少(P<0.05)。提示AG作为一种新型神经递质或调质,在对正常生理情况下神经元的生长没有毒副作用,而在Glu诱导损伤条件下,能抑制Glu诱导的损伤;其发生机制可能与AG通过拮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阻断或抑制Glu的氧化毒性的级链反应有关。实验二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C1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1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0μl);AM1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μg+胍丁胺12.5μg/10μl。所有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min于跖部皮下注射蜜蜂毒50ul (0.2mg)致痛,观察并纪录1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发现:与C1组比较,M1组(吗啡组)1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显着减少,提示鞘内注射吗啡对蜜蜂毒诱致的自发痛具有显着性抑制作用(P<0.05);鞘内同时给予吗啡和胍丁胺(AM1组),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进一步减少,与M1组比较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鞘内胍丁胺和吗啡联合用药可显着增强吗啡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具有协同效应。实验三观察胍丁胺对鞘内吗啡耐受的翻转效应。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C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2组:吗啡耐受组,鞘内注射15μg吗啡5μl+0.9%氯化钠注射液10μl连续4天;AM2组:吗啡耐受+胍丁胺组,鞘内注射15μg吗啡5μl+0.9%氯化钠注射液10μl每天两次,连续3天后,第四天鞘内注射15μg吗啡5μl+12.5μg胍丁胺10μl。所有大鼠均于每次给药后10min后检测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取24只SD大鼠分组和前3天处理同上,在第4天鞘内注射药物5 min后,于跖部皮下注射蜜蜂毒50μl(0.2mg)致痛,观察并纪录1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可显着提高正常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连续注射吗啡三天后,吗啡(M2组)提高痛阈的效应消失,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基本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吗啡耐受形成;第4天胍丁胺和吗啡联合用药(AM2组)后,吗啡耐受大鼠已降低的热和机械刺激阈值又明显升高,与吗啡组(M2)和第3天给药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样,胍丁胺和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着强于吗啡耐受组,1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提示胍丁胺对大鼠基础痛阈和炎性自发痛的吗啡耐受,都具有翻转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胍丁胺在正常生理浓度对脊髓神经元存活和生长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鞘内胍丁胺对吗啡抑制蜜蜂毒诱致的自发痛具有协同作用,且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作为椎管内阿片类药物的辅助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舒涛[9](2009)在《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肛门病术后疼痛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肛门病术后疼痛的西医学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改良手术方法和技术的适应症、高费用限制了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具备简、便、效、廉,副作用少的优势,但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较多,且缺乏作用机理的客观化研究,使结论缺乏可信性,影响其进一步推广。本研究采用长强穴注药埋线法干预肛门病术后疼痛,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且操作简便,经临床初步验证,安全有效。本课题历经文献研究、前期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四个阶段,从临床及实验研究两方面来研究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对传统中医关于术后疼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辨治方法的论述做了系统总结。2.对疼痛的诸多影响因素包括痛觉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精神因素对疼痛的影响等做了系统总结。3.系统论述了近年来西医学对肛门病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术后疼痛的机理研究、动物模型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系统评述了中医学对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前期研究(1)痔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回顾分析目的:初步了解术后止痛药需求情况,了解术后止痛的局限性,为临床预试验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痔术后病历344例,初步了解痔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包括止痛药的初次干预时间,应用总量,应用种类,及切口数量,既往手术史,性别,年龄与止痛药需求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以50岁为分界)、切口数量(以3个切口为界)在止痛药的需求上有明显差异(P均<0.05),24小时内有止痛药需求的患者明显多于24小时后要求止痛的患者(P<0.001)。344例患者中,97例(28.20%)使用过止痛药,其中,吲哚美辛缓释片97例,共156次;盐酸布桂嗪注射液22例,共25次;吗啡注射液3例共3次,初次要求止痛药干预的时间为:21.72±42.79h。中位需求时间为6.3h。。(2)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痔术后疼痛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痔术后疼痛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60例,治疗组30例予术中局麻后一次性穴位埋线并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4mg,对照组30例予术后吲哚美辛栓纳肛,每日1次,连用7天,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强度,对比两组疗效、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与干预手段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6h、12h、24h及术后第7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段(P<0.05)。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第三部分:临床研究目的:1.通过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评价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痔术后疼痛,实现安全微痛化的痔手术提供临床依据。2.探讨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临床试验方案,为中医药干预痔术后疼痛提供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入组120例,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术前局麻后于长强穴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2ml,并埋入羊肠线,对照组予吲哚美辛栓纳肛1粒/日,连用7天,采用国际通用量表SAS、SDS对比干预对精神因素的影响;并通过综合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基础痛阈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男性痛阈高于女性。术后48小时、术后第4天,治疗组中重度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在各个访视时段,治疗组综合疗效评分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排尿困难、肛缘水肿明及合并使用镇痛药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基线无差别的前提下,术后SDS、SAS标准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在各时段分别为53.7%,75.9%,79.6%,96.3%,对照组总有效率在各时段分别为27.5%,58.8%,68.6%,84.3%,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共发生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4例(7.4%),对照组发生可能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3例(16.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着差别(P<0.05)。第四部分:实验研究实验Ⅰ:实验性大鼠切口痛模型制备的研究目的:改良尾部切口痛模型制备大鼠肛门部切口痛模型。方法:取健康大鼠30只,常规麻醉下于肛门左侧截石位3点位距肛缘1cm向肛内方向做一放射状切口,其中6只大鼠采用vonfrey测痛仪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原发性痛敏、继发性痛敏。6只术后2小时处死,6只术后24小时处死,6只术后7天处死,6只仅麻醉,不做切口。取切口处组织做组织学观察,观察术后组织学是否与临床切口损伤进程相一致。如组织学符合,且与术前痛敏比较产生痛敏,造模成功。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原发性痛敏持续5d。术后继发性痛敏持续48h。组织学观察,术后2h,组织学呈现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也有少量浆细胞。术后24小时,真皮内的中重度炎性细胞浸润。术后7天表现为中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有纤维增生,与临床切口损伤进程相一致。造模成功。实验Ⅱ:穴位注药埋线法对术后大鼠疼痛敏感性的影响目的:研究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痛敏的影响。方法:选择基础痛阈在10~20s之间健康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A组(空白组)、B组(模型肌注盐水组)、C组(穴位高乌甲素注射)、D组(穴位注药埋线)、E组(穴位埋线)、F组(穴位盐水组),每组8只。采用热板法测定大鼠基础痛阈,麻醉成功后A组不做处理,B组于大鼠大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按2.5mg/kg给药。C组于长强穴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按2.5mg/kg给药。D组采用自制埋线针于长强穴埋入羊肠线,按1.25cm/kg埋入,并注入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2.5mg/kg,E组单纯埋线,F组于长强穴注入生理盐水2.5mg/kg。干预后10分钟B、C、D、E、F组施行肛门部切口手术。采用voyfrey测痛仪测定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切口局部原发性痛敏及距离切口15mm处继发性痛敏。大鼠清醒后30min将滤纸铺于小网格饲养笼中记录大鼠6小时内粪粒数。结果:(一):空白组与模型组vonfrey测痛值在各个时间点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提示造模成功。术后6h、24h、48h、72h、4d切口局部vonfrey测痛值,注埋组高于单纯注药组(P均<0.05)。术后1h、2h、6h、5d切口局部,术后1h、2h、6h、24h距切口15mm处vonfrey测痛值,注埋组均高于埋线组(P均<0.05)。术后1h、2h、6h、24h、48h、72h、4d、5d切口局部,vonfrey测痛值在术后各时间点(不包含6d、7d,局部),术后1h、2h、6h、12h、24h、48h(15mm),注埋组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说明注埋组干预后能提高切口痛大鼠对疼痛的敏感性。(二)大鼠6h内粪粒数的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术后6h内粪粒数明显低于空白组(P=0.02);穴位注药组、注药埋线组大鼠术后6h内粪粒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4)。提示穴位注射高乌甲素注射液、穴位注射高乌甲素注射液并埋入肠线,可能通过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大鼠的排便行为。实验Ⅲ: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SP的影响目的:研究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SP的影响。方法:造模及干预方法同实验Ⅱ,术后24小时将大鼠头部脱臼处死,取切口局部组织及脊髓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注药组,注埋组的SP水平在脊髓及局部两个水平上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脊髓及局部两个水平上SP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说明SP可能在大鼠肛门切口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注药法及注药埋线法可能在外周和脊髓两个水平上发挥作用,降低SP水平,缓解疼痛。埋线组在术后24h对外周SP水平的作用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注埋组SP在脊髓及外周两个水平均低于单纯穴位埋线组(P<0.05);单纯注药组与埋线组比较,SP在外周和脊髓两个水平上的值没有显着差别(P>0.05)。提示:注埋组对外周及脊髓SP的作用可能通过氢溴酸高乌甲素起主要作用,穴位埋线起到协同作用。实验Ⅳ: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IL-1β的影响目的:研究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IL-1β的影响。方法:同实验Ⅲ。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注药组,注埋组的IL-1β水平在脊髓及局部两个水平上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脊髓及局部两个水平上IL-1β均高于空白组,说明IL-1β可能在大鼠肛门切口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注药法及注药埋线法可能在外周和脊髓两个水平上发挥作用,降低IL-1β水平,缓解疼痛。埋线组对脊髓IL-1β水平的作用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注埋组IL-1β在脊髓及外周两个水平均低于单纯穴位埋线组(P<0.05);在脊髓水平,注埋组IL-1β明显低于单纯注药组(P<0.05)。单纯注药组与埋线组比较,IL-1β在外周和脊髓两个水平上没有显着差别(P>0.05)。提示:注埋组对外周及脊髓IL-1β的作用可能通过氢溴酸高乌甲素、埋线、穴位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而实现。实验Ⅴ:穴位注药埋线法对脊髓p38MAPK的影响目的:研究穴位注药埋线法对脊髓p38MAPK的影响。方法:同实验Ⅲ。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注药组,注埋组的脊髓p38MAPK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脊髓p38MAPK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p38MAPK可能在大鼠肛门切口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注药法及注药埋线法能降低脊髓p38MAPK水平,缓解疼痛。注埋组脊髓p38MAPK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穴位埋线组、单纯注药组(P均<0.05)。单纯注药组与埋线组比较,脊髓p38MAPK积分光密度没有显着差别(P>0.05)。提示:注埋组抑制脊髓p38MAPK活性的作用可能通过氢溴酸高乌甲素、埋线、穴位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而实现。实验Ⅵ: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NMDA受体的影响目的:研究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同实验Ⅲ。结果:注药组,注埋组的NMDA受体水平在脊髓及局部两个水平上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脊髓及局部两个水平NMDA受体均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NMDA受体可能在大鼠肛门切口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注药法及注药埋线法可能在外周和脊髓两个水平上发挥作用,降低NMDA受体水平,缓解疼痛。注埋组NMDA受体在脊髓及外周两个水平均低于单纯穴位埋线组(P<0.05),注药组局部NMDA受体水平明显低于埋线组(P<0.05)。提示:注埋组对外周及脊髓NMDA受体的作用可能通过氢溴酸高乌甲素、埋线、穴位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而实现。
张颜波,吕国蔚[10](2007)在《PKC抑制剂灯盏花素乙对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灯盏花素乙在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中的作用及其对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内脏炎症痛组、溶媒组和灯盏花素乙组。观察:①鞘内注射灯盏花素乙后大鼠行为学变化,以15min为一个时间段,共2h,计算疼痛分数;②致痛后30min取脊髓,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NOS活性、NO产量和放射免疫法测定cGMP含量。结果①灯盏花素乙组在前90min内疼痛分数低于内脏炎症痛组(P<0.05orP<0.01);②内脏炎症痛、溶媒和灯盏花素乙组脊髓的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orP<0.01),灯盏花素乙组低于内脏炎症痛组(P<0.01)。结论①灯盏花素乙能减轻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②灯盏花素乙可能通过抑制脊髓内PKC的激活,进而抑制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激活。
二、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新斯的明加吗啡对脊髓NOS活性、NO/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新斯的明加吗啡对脊髓NOS活性、NO/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NR2B亚基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RO 25_6981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NMDA/STAT3通路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O 25_6981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影响 |
前言 |
方法与材料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RO 25-6981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NMDA/NOS通路的影响 |
前言 |
方法与材料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3)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疼痛的脊髓机制 |
综述二、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术后痛模型及研究进展 |
综述三、针刺镇痛及其脊髓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颈部切口创伤大鼠痛行为反应规律及电针扶突穴等效应的观察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侧区域组织GABA/Glu受体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建立疼痛模型 |
1.2.3 组织化学实验 |
1.3 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抗伤害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前言 |
四、论文 |
论文一: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结论 |
讨论 |
论文二: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背角nNOS mRNA 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结论 |
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针刺麻醉和针药复合麻醉研究现状 |
二、脊髓背角在痛敏及针刺镇痛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三、术后痛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部分-------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lAR、5-HT2AR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NK-1R、COX-1及5-HT1AR、5-HT2AR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胍丁胺鞘内镇痛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胍丁胺对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的影响及在谷氨酸诱导损伤条件下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脊髓神经元的培养 |
1.2 AG 药物处理及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
1.3 AG 在不同浓度对细胞毒性检测 |
1.4 AG 对Glu 诱导损伤条件下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
1.5 AG 对Glu 诱导损伤条件下细胞死亡和凋亡检测的影响 |
1.6 细胞形态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1.7 MDA 的测定 |
2 结果 |
2.1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2 AG 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
2.3 AG 对神经元生长的毒性检测 |
2.4 AG 对Glu 损伤的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AG 对Glu 损伤的神经细胞后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6 AG 对Glu 损伤的神经细胞到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3 讨论 |
实验二 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的协同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和药品 |
1.2 鞘内置管术 |
1.3 自发痛反应测量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胍丁胺对吗啡耐受的翻转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分组 |
1.2 蛛网膜下腔置管术和自发痛反应测量方法同实验二 |
1.3 机械痛阈的测定 |
1.4 热刺激潜伏期的测量 |
1.5 鞘内吗啡耐受模型的制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胍丁胺对鞘内吗啡基础痛阈耐受的翻转效应 |
2.2 胍丁胺对鞘内吗啡炎性痛耐受的翻转效应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肛门病术后疼痛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1篇 文献研究 |
第1章 疼痛评估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
第2章 中医古籍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
第3章 术后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述评 |
第4章 中医药干预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第2篇 前期研究 |
1 痔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回顾分析 |
2 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后疼痛临床观察 |
参考文献 |
第3篇 穴位注药埋线法对痔术后疼痛止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统计方法 |
4 试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篇 穴位注药埋线法对痔术后疼痛止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建立大鼠肛门切口痛模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穴位注药埋线法对术后大鼠疼痛敏感性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 SP 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取材方法 |
3 免疫组化方法 |
4 图像分析 |
5 技术路线 |
6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穴位注药埋线法对切口局部、脊髓不同水平 IL-1β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取材方法 |
3 免疫组化方法 |
4 图像分析 |
5 技术路线 |
6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穴位注药埋线法对脊髓 p38MAPK 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取材方法 |
3 免疫组化方法 |
4 图像分析 |
5 技术路线 |
6 结果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穴位注药埋线法对脊髓及外周 NMDA 受体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取材方法 |
3 免疫组化方法 |
4 图像分析 |
5 技术路线 |
6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小结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影像学资料 |
(10)PKC抑制剂灯盏花素乙对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内脏炎症痛大鼠的疼痛表现与分数 |
2.2 大鼠脊髓的NOS活性、NO和cGMP含量 |
3 讨论 |
四、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新斯的明加吗啡对脊髓NOS活性、NO/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NR2B亚基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及机制[D]. 许讴. 苏州大学, 2014(04)
- [2]利多卡因与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J]. 陆惠元,于礼,冷翠波,王寿世,曲雪红,戴晓凤,于建志. 中国临床研究, 2013(08)
- [3]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D]. 林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4]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J]. 林密迦,杨锡馨,林财珠,陈辉.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1(04)
- [5]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的镇痛及局麻作用的研究[J]. 林密迦,杨锡馨. 海峡药学, 2011(04)
- [6]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抗伤害作用[D]. 陈新建. 福建医科大学, 2011(09)
- [7]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表达的影响[D]. 乔丽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1)
- [8]胍丁胺鞘内镇痛的可行性研究[D]. 兰忠平.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9]穴位注药埋线法干预肛门病术后疼痛临床及实验研究[D]. 舒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 [10]PKC抑制剂灯盏花素乙对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J]. 张颜波,吕国蔚.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