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箱养殖虎头鲨鱼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一民[1](2020)在《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鱼油一直是水产饲料的首选脂肪源,但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饲料工业的不断扩大,加之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鱼油产量供不应求,鱼油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急需寻求和开发新的饲料脂肪源。植物油具有来源广泛、价廉质高和产量大等优点,其富含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18 Carbo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C18 PUFAs),容易被鱼类代谢,因此被认为是鱼油的优良替代油。由于海水鱼合成长链多不饱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s)的能力缺乏或较弱,而植物油中的LC-PUFAs含量极少,这成为制约植物油替代鱼油关键因素。然而,研究发现,一些广盐性鱼类如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大西洋鲑(Salmo salar)能够将C18 PUFAs自行合成LC-PUFAs,但不同海水鱼类的合成能力存在差异。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是广盐性、肉食性热带海洋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且富含PUFAs的特点,被认为是我国南方人工网箱养殖的优良海水鱼种之一。目前,还未研究开发出真正理想的军曹鱼人工配合饲料,因此,有必要深入军曹鱼养殖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系统研究,其中包括对脂肪,尤其是PUFAs和LC-PUFAs的营养、生理、生化学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鱼油、红花油和苏籽油)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脂肪酸组成及合成LC-PUFAs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购自育苗场的军曹鱼稚鱼经驯化24天后,挑选47日龄、每尾初始体重12.60±0.35g、体长为11.86±0.21 cm的健康活泼幼鱼57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养殖桶(桶容积为400L)38尾。分别用5组不同的饲料投喂:(1)基础饲料(对照组,CO组),(2)基础饲料加6%鱼油(FO组),(3)基础饲料加6%苏籽油(PO组),(4)基础饲料加6%红花油(SO组),(5)基础饲料加3%鱼油和3%红花油(SO+FO组)。饲养周期为12周,于12周取样并测定幼鱼生长、抗氧化、核酸和脂肪酸以及酶基因表达量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成活率(S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92.38%),其中FO(100%)和SO+FO组鱼SR(100%)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平均体重(BW)、相对增重率(R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SO+FO组鱼BW(150±1.90g)、RWG(1091±26.7%)和SGR(2.95±0.05%day-1)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着高于(P<0.05)CO组鱼(1.38±0.03),其中SO+FO组鱼PER(1.74±0.02)最高。SO+FO组鱼的饲料系数(FCR)(1.24±0.03)显着低于(P<0.05)CO(1.56±0.03)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肝体系数(HSI)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26±0.24),其中SO组幼鱼HSI最高(2.68±0.27%)。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不同程度地提高军曹鱼幼鱼的RNA、DNA和RNA/DNA比值。其中SO+FO组鱼肌肉合成RNA最多(239.48±0.79μg mg-1),显着高于(P<0.05)PO(201.19±0.81μg mg-1)、SO(194.86±0.93μg mg-1)和CO(143.44±1.25μg mg-1)组鱼。SO+FO组鱼肌肉的RNA/DNA比值也显着高于(P<0.05)CO、PO和SO组鱼。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鱼肌肉RNA/DNA比值与其SGR呈高度正相关。各组鱼组织器官RNA/DNA比值与相应SGR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为:肌肉R2>肝R2>脑R2>血清R2>心脏R2>肾R2。3.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抗氧化能力。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组织器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各组鱼组织器官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P<0.05)CO组鱼。4.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源影响军曹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然而影响程度因不同脂肪源而异,同一鱼不同组织器官对同一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也不同,鱼不同组织器官的∑LC-PUFAs、∑n-6 PUFAs、∑n-3 PUFAs和n-3/n-6 PUFAs相异。5.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Δ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S2)基因表达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PO和SO组鱼各组织器官的FADS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基因表达的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且PO>SO>SO+FO>FO,其中PO和SO组幼鱼中ELOVL5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由此得出结论: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可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RNA/DNA比值、FADS2和ELOVL5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其中以添加3%鱼油和3%红花油效果最佳,饲料中n-3/n-6 PUFAs的最佳比为0.63。军曹鱼可能具有合成LC-PUFAs的能力,其合成能力与营养、环境有关。本研究既为配制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和实用的军曹鱼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又为军曹鱼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武兆文[2](2020)在《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指标和IGF-2基因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是由经三代选育的普通黄颡鱼(♀)与二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组合的杂交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体色似母本、抗逆性强等杂种优势,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GS-02-001-2018)。本文主要针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开展相关生物学及生长相关基因IGF-2研究,旨在积累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物学背景知识,为该鱼的良种培育和优化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主要形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指标被分为整体框架轮廓指标、肥瘦程度、眼间距特征、头部特征、尾部特征和身体前部T型结构特征6个方面,累积贡献率达76.36%。散点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质量上存在差异,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将326尾2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和183尾3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11项计量性状与11项标准化性状逐步剔除,筛选出关于2龄鱼群体的8个变量,3龄鱼群体的2个变量,并分别建立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将数据代回方程中检验可得出2龄鱼综合正确率87.0%、3龄鱼综合正确率84.2%。t检验结果显示:雌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主要差异集中在肥满度及外部轮廓指标上,雄鱼较雌鱼体型更宽、更长。上述差异性状和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性别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2.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的c DNA全长,其c DNA全长序列为3664 bp,包括762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252个氨基酸、251 bp的5′UTR区和1232 bp的3′UTR区,具有28 bp的Poly A尾巴。Ex PASy软件预测的氨基酸分子量为29.17 KDa,理论等电点为9.55。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含有24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一个C保守结构域及一个保守的锌指结构。同源性比对显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与母本黄颡鱼一致性最高。3.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了IGF-2基因在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8种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结果显示IGF-2基因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表达量依次为:肝>心>肾>肌肉>脾>鳃>肠>脑。而IGF-2基因在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原肠胚期的表达量相对于前几个发育时期大幅度升高,在体节期达到最大值,在出膜期至仔鱼阶段恢复平稳。4.采用直接测序法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253尾个体IGF-2基因进行分析,鉴定出1个SNP位点(SNPc.118C>T)。通过对SNP位点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11项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SNPc.118C>T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长、体长/头长两个重要生长性状显着相关,其中CC型个体体长/头长极显着高于TT型,CC型体长显着高于TT型个体。表明CC型个体身体比例相对于头长更高,暗示其含肉量更高,该SNP位点可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优势群体筛选等提供有效标记。
陈涛[3](2018)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蛋白质需求、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探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梭鱼(Liza haematocheila)蛋白质适宜需求量、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内容如下:试验一:选取健康无病、规格一致的梭鱼(83.80±0.70 g)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蛋白水平为26%、28%、30%、32%的4组等脂饲料,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养90 d。结果表明:梭鱼形体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系数无显着差异(P>0.05),增重率及存活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P<0.05);总蛋白、球蛋白含量随蛋白水平上升呈上升趋势(P<0.05),白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结果显示,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对饲料中蛋白质适宜需求量为28%。试验二:利用常规方法对传统池塘养殖与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含肉率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比较,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含肉率、肌肉粗脂肪含量及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P<0.05);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以及氨基酸总量无显着变化(P>0.05),丝氨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肌肉中C15:0、C22:4n-6及C18:3n-3含量显着降低(P<0.05),n-3族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饱和脂肪酸总量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着变化(P>0.05)。结果显示,与传统池塘养殖比较,池塘循环水养殖促进了梭鱼肌肉蛋白沉积,提高了肌肉丝氨酸含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梭鱼肌肉品质。试验三:选取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为试验对象,研究其越冬期间生长指标、形体指标、血液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越冬期间梭鱼体重损失约19.48%,越冬后期体重显着下降(P<0.05);越冬期间,梭鱼脏体指数无显着变化(P>0.05),肝体指数、肥满度和胃体指数变化显着(P<0.05);血液指标中总蛋白及谷丙转氨酶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显着(P<0.05);越冬期间,梭鱼肌肉及全鱼中水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结果显示,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越冬期间体重损失约19.48%,全鱼、肌肉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下降;越冬后期梭鱼体重下降显着,鱼体健康受一定影响。
杨仕宁[4](2015)在《高寒山区苏氏圆腹芒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氏圆腹芒为淡水名贵鱼类,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强、耐低氧、产量高,适于池塘单养、混养、工厂化温流水养殖及水库网箱养殖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为推广苏氏圆腹芒在高寒山区的养殖,经过几年的试验后,结合高寒山区地理环境等因素,开展了此项课题的温流水养殖技术研究,苏氏圆腹芒在高寒山区养殖取得成功。
刘泓泉[5](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李侃权[6](2015)在《淡水鲨鱼的无公害养殖技术》文中指出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为近年新引进的淡水优良品种。淡水鲨鱼体色有黑、白、灰、红四种。前三种体色的鲨鱼多作为食用鱼饲养,尤其是灰鲨鱼最受欢迎,其背部青色,体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红鲨鱼即水晶巴丁鱼,多作观赏鱼饲养。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现将其无公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放养密度1.池塘单养。池塘面积2亩10亩均可,水深1.5米2.0米;每年4月5月,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即
张厚冰[7](2014)在《沙塘鳢仿生态繁殖技术》文中指出沙塘鳢(学名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隶属于鲈形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俗名蒲鱼、土布鱼、虎头鲨、虎头呆子,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这种成鱼重量仅12两的小型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无肌间剌,深受人们喜爱,特别适宜老人小孩吃。是目前极具开发养殖前途的地方特色品种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商品鱼仅靠天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而进行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目前沙塘鳢的苗种培育技术还很不完善,在稚幼鱼苗阶段开口饵料的选择和投喂及病害控制等方面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影响沙塘鳢规模化、
杨慧[8](2003)在《淡水鲨鱼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鱼芒)、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为近年新引进的淡水优良品种。 一、生物学特征 1.体型与体色。淡水鲨鱼体色有黑、白、灰、红四种。前三种体色的鲨鱼多作为食用鱼饲养,尤其是灰鲨鱼最受欢迎,其背部青色,体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红鲨鱼即水晶巴丁鱼,多作观赏鱼饲养。
徐文[9](2003)在《网箱养殖虎头鲨鱼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虎头鲨鱼是由国外引进的暖水性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鲜嫩、能高密度养殖等特点。我们从外地引进鱼种后在六甲水库探索网箱养殖虎头鲨鱼,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每平方米获得成鱼产量16.8公斤,饲料系数2.04。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网箱结构与设置 网箱由聚乙烯网片缝合而成。长、宽、高分别为3×3×2.2米。网箱底一角缝
徐富华[10](2002)在《网箱养殖虎头鲨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二、网箱养殖虎头鲨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箱养殖虎头鲨鱼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脂肪营养概况 |
1.1.1 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 |
1.1.2 鱼类饲料中的脂肪源 |
1.1.3 脂肪源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 |
1.2 PUFAs概述 |
1.2.1 PUFAs的功能 |
1.2.2 PUFAs在体内的合成代谢 |
1.2.3 PUFAs的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
1.3 PUFAs对鱼类的影响 |
1.3.1 PUFAs对鱼类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
1.3.2 PUFAs对鱼类抗氧化的影响 |
1.3.3 PUFAs对鱼类核酸代谢的影响 |
1.3.4 PUFAs对鱼类脂肪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1.3.5 PUFAs对鱼类脂肪去饱和酶和脂肪酸延长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1.4 鱼类对PUFAs的需求量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鱼 |
2.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2.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2.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2.2.5 样品采集 |
2.2.6 样品分析测定 |
2.2.7 数据计算公式及数理统计 |
2.3 结果 |
2.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
2.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肝体系数和体成分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RNA/DNA比值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鱼 |
3.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3.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3.2.5 样品采集 |
3.2.6 样品分析测定 |
3.2.7 数理统计 |
3.3 结果 |
3.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肝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脑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心脏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肾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6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血清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鱼 |
4.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4.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4.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4.2.5 样品采集 |
4.2.6 样品分析测定 |
4.2.7 数理统计 |
4.3 结果 |
4.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4.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4.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 |
4.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
4.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丙二醛(MDA)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添加剂对军曹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鱼 |
5.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5.2.5 样品采集 |
5.2.6 样品分析测定 |
5.2.7 数理统计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和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实验鱼 |
6.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6.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6.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6.2.5 样品采集 |
6.2.6 样品分析测定 |
6.2.7 数理统计 |
6.3 结果 |
6.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 |
(2)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指标和IGF-2基因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黄颡鱼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普通黄颡鱼 |
1.1.2 黄颡鱼“全雄1号” |
1.1.3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
1.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研究进程及养殖优势前景 |
1.2.1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研究进程 |
1.2.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养殖优势前景 |
1.3 鱼类生长相关基因IGFS及其SNPS的研究进展 |
1.3.1 鱼类IGFs的研究进展 |
1.3.2 鱼类IGF-2 基因的SNPs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意义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雌雄差异判别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数据测量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雌雄体质量、体长主要差异分析 |
2.3.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雌雄形态性状分析 |
2.3.3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主成分分析 |
2.3.4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雌雄判别分析 |
2.4 讨论 |
第3章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3.2 cDNA的合成 |
3.3.3 IGF-2基因全长克隆 |
3.3.4 胚胎发育观察方法 |
3.3.5 荧光定量PCR检测IGF-2 的表达量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全长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3.5.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相似性及多重序列比对分析 |
3.5.3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分析 |
3.5.4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胚胎发育期的观察 |
3.5.5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的组织分布情况 |
3.5.6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的胚胎不同时期分布情况 |
3.6 讨论 |
3.6.1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胚胎发育研究 |
3.6.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达分析 |
第4章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 基因SNPS的筛查及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基因组DNA提取 |
4.3.2 引物设计 |
4.3.3 PCR扩增及测序 |
4.3.4 SNPs筛查及基因型的判定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IGF-2基因扩增结果 |
4.4.2 SNP位点 |
4.4.3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 基因SNP位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4.4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NP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4.5 讨论 |
第5章 小结 |
5.1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雌雄差异判别 |
5.2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IGF-2基因的分子特征和表达分析 |
5.3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相关基因SNPS的筛查及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蛋白质需求、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鱼类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
1.1 蛋白质 |
1.2 蛋白质生理功能 |
1.3 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适宜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
2 鱼类营养分析与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
2.1 水产动物营养及品质 |
2.2 鱼类肌肉品质及评价指标 |
2.3 影响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因素 |
3 水产动物越冬研究进展 |
3.1 动物越冬现象及机制 |
3.2 水产动物越冬研究进展 |
3.3 水产动物安全越冬研究 |
4 池塘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
4.1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 |
4.2 池塘循环水养殖研究及应用 |
5 梭鱼及其营养需求研究 |
5.1 梭鱼及其养殖研究 |
5.2 梭鱼营养需求研究 |
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对饲料蛋白质适宜需求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饲料 |
1.3 饲养与管理 |
2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
2.1 形体指标 |
2.2 生长指标 |
2.3 血液生化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4.2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饲养管理 |
2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
2.1 含肉率测定 |
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3 氨基酸组成测定及营养价值评价 |
2.4 脂肪酸组成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梭鱼含肉率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
3.2 梭鱼肌肉氨基酸分析及品质评价 |
3.3 肌肉脂肪酸组成 |
4 讨论 |
4.1 梭鱼含肉率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4.2 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 |
4.3 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越冬形体、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饲养管理 |
2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
2.1 生长指标 |
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3 血液生化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梭鱼越冬生长及形体指标的变化 |
3.2 梭鱼越冬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3.3 梭鱼越冬期间肌肉、全鱼营养成分的变化 |
4 讨论 |
4.1 越冬对梭鱼生长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
4.3 越冬对梭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越冬对梭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高寒山区苏氏圆腹芒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任务来源 |
2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
3 人工繁殖 |
3.1 亲鱼选择 |
3.2 催产池 |
3.3 催产药物的选择及剂量和注射方式 |
4 操作过程 |
4.1 操作方法 |
4.2 催产结果 |
4.3 亲鱼产后护理 |
5 鱼苗的孵化 |
5.1 孵化结果 |
5.2 注意事项 |
6 小结 |
(5)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7)沙塘鳢仿生态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繁殖前的准备 |
二、亲本的选择 |
三、受精卵的收集 |
四、受精卵孵化、培育 |
五、亲本的回收 |
六、讨论 |
四、网箱养殖虎头鲨鱼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郑一民. 广西大学, 2020
- [2]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指标和IGF-2基因的特征分析[D]. 武兆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蛋白质需求、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 陈涛.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4]高寒山区苏氏圆腹芒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 杨仕宁. 基层农技推广, 2015(08)
- [5]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6]淡水鲨鱼的无公害养殖技术[J]. 李侃权. 海洋与渔业, 2015(04)
- [7]沙塘鳢仿生态繁殖技术[J]. 张厚冰. 中国水产, 2014(07)
- [8]淡水鲨鱼养殖技术[J]. 杨慧.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3(03)
- [9]网箱养殖虎头鲨鱼技术[J]. 徐文. 渔业致富指南, 2003(01)
- [10]网箱养殖虎头鲨技术[J]. 徐富华. 科学养鱼, 2002(12)